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商榷】冷眼旁观曼德拉 -- 卢比扬卡

共:💬219 🌺2171 🌵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主要还是巴勒斯坦缺乏政治远见

                  机械化的抱着固有立场不动摇,一步步生生的把佩雷斯这样的鸽派也逼的和沙龙合作了,要说被过分美化拔高,阿拉法特才是真正的典型。

                  • 家园 怎么说呢,其实巴以双方都没有多少可以妥协的余地

                    就那么一小块地儿(27090平方千米,比台湾还小),两家都在争,这是一个“谁先眨眼谁先死”的游戏。其中的甘苦,不是我们这种大国国民所能体会到的

                    ——————————

                    论机械,恐怕犹太人比当地的阿拉伯人更机械,因为,阿拉伯人可以流散到其他的阿拉伯国家过日子;犹太人呢,他们要是失去了以色列,将是又一个千年漂泊。为了不让历史重演,犹太人必须机械的守住二战后的家园

                  • 家园 不打到一方灭族不停止,有点古风
      • 家园 甘地为了印巴分治的种族仇杀绝食到昏迷

        对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这不是轻飘飘一句无限吹捧就能做到的,他的流血化解了印巴双方更大的仇杀行动,不管他的政治观点正确与否,但以身殉道的这种勇气和意志绝非凡人可为。

        • 家园 真的要死咋就不干脆饿死算了 ?

          二战期间,印度报告说粮食不够,丘吉尔 :「屁话,真的粮食不够,甘地咋就没饿死 ?」

          Churchill took hardline on Gandhi

          Winston Churchill favoured letting Gandhi die if he went on hunger strike, newly published Cabinet papers show.

          外链出处

        • 家园 甘地对于印度人、西方精英来说是圣人,对于历史来说是反动者

          他的斗争策略比起曼德拉来还不如。他那个非暴力不合作,倡导被打了左脸、右脸也伸出去找打,让殖民者打到手软、心软,革命就成功了。

          实际上会这样吗?印度独立多大程度是甘地斗争的结果,多大程度是战后衰落了的英国无法再维持殖民体系而赏给印度人的?

          要说被甘地感动到的西方人,那也不是没有。但他感动的不是手握权力的殖民者,而是西方的知识分子。这些人只能给以精神支持,或不如说甘地是这些人的精神食粮更为贴切,而实际上对印度独立起不到半毛钱作用

          独立后的甘地一不参与新国家的建设,二不改善种姓制度下普罗大众的苦难(不如说高种姓出身的他是支持种姓制度的),还是以宗教式的圣人自居,继续玩绝食以表达他的政治诉求

          生活上他的确是个圣人,穿着朴素的印度土制棉布,吃着简单的饭食,但是这样除了给他自己脑袋上增加光环以外,对于国家的现代化、人民的“现代国民”化(而不是奴隶或牲畜)有什么用处?

          在他看来,贫穷和逆来顺受就是印度人、印度教的本色,应当保持发扬;而现代化和英国殖民者一样,是灾难的根源,破坏了印度的传统

          因此我说甘地是个历史的反动者

          通宝推:我来也,何求,
          • 家园 对他要一分为二。他领导的土布运动

            有参考价值。抵制是直奔资本的核心去的。

            非暴力也有他的政治考量。他手中也没有枪杆子,只好耍嘴皮子了。

            在当时的局面,他做了他可以做,并该做的。这些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否则就是想当然了。

          • 家园 一个令人恶心的骗子

            「一个靠打嘴炮的二流律师,现在转行像东方那些神棍一样赤胸露膊地装逼...........」

            这就是丘吉尔对甘地的评语。

            "It is alarming and also nauseating to see Mr. Gandhi, a seditious middle temple lawyer, now posing as a fakir of a type well known in the east, striding half-naked up the steps of the viceregal palace, while he is still organizing and conducting a defiant campaign of civil disobedience, to parley on equal terms with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king-emperor."

            - Winston Churchill, 1930

          • 家园 您这样苛责一个70多岁的已故老人是不是太过了

            他不参加新政府是因为他不赞同尼赫鲁的印巴分治,事实也证明了印巴分治造成教派冲突血流成河,死难者大部分是底层的平民,最后还是以他的牺牲才让头脑狂热者冷静下来。他自己苦行并没有强迫别人一起这么做。在鲍斯的印度国民军被英国殖民者审判的时候,他可是站出来说过话的,他和国大党领导人蹲英国监狱的时候印度涌现过真正合格的暴力革命领导者么,没有天时地利走太祖的道路哪是那么容易的。现在的印度既有印度教残余的毒素,但同样也有教派冲突造成的流血,光靠铁腕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少流血的非暴力思想仍然有用,社会的改进是需要时间和宽容的。建议您说那些风凉话之前几天不吃饭试试,仅仅只是为了个人出名犯得着一次次的绝食折磨自己么?

            • 家园 只靠几天不吃饭就可以做圣雄的话我是很愿意试一试的

              印巴分治不是尼赫鲁能决定的,而是蒙巴顿弄的,殖民者走人前留下的毒计。本来印度的教派矛盾也是殖民政府统治时期挑起的,扶植一方,打压另一方。没有实力,甚至没想过靠实力去赢得独立的民族只能任人摆布

              那个博斯和他的国民军是好东西吗,跟日本人勾结做带路党,难道不应该审判吗?他的暴力革命成功了又怎样,不过是赶跑了虎,迎来了狼

              • 家园 刻薄之极

                甘地当时是70多岁的老人,随时都可能病死,他这时候绝食为私还是为公天地自知:

                14日上午,甘地体重仅有49.5公斤,这意味着绝食一天后体重即下降了1公斤,用不了多久,甘地瘦弱体内的营养储备将消耗殆尽。而对绝食的人来说,当机体已开始消耗蕴藏在肌肉内的蛋白质时,危险即已来临,其结果必然导致死亡。

                1948年1月15日,可能危及甘地生命的危险征兆出现。这天的小便化验结果中发现了含有丙酮和酸性成分的毒性物质及其他危险症状,证明导致死亡的过程业已开始。医生力劝甘地停止绝食,但甘地置若罔闻。

                1948年1月15日的晚祷会,甘地因极为虚弱,无力行走,甚至无法支撑起来,没有出现在比尔拉寓所外的草坪上。他竭尽全力,用麦克风向聚在草坪外的数百名群众说了几句话,他的声音细如游丝,人们预感到圣雄的生命已危在旦夕。

                1948年1月17日晚,甘地大部分时间陷入昏厥与谵妄状态,脉搏微弱而不规则,身体各重要器官的功能已经开始崩溃。

                甘地获得了这场绝食的全部胜利,但执著的老人仍不肯中止绝食,他在死亡的边缘,用尽浑身力气,口授了一项声明。他希望各派代表不仅要保证新德里的平静局面,而且应使全印度都能从根本上消除不安定因素。他说:最大的错误观点,莫过于认为印度只属于印度教徒,或认为巴基斯坦只属于穆斯林。虽然要改变全印度和巴基斯坦人民的意识是件艰苦的事,但只要我们齐心合力,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办成的。

                人在做,天在看。

                • 家园 甘地是被印度人枪杀的,不是绝食死的。
                  • 家园 他没有因为绝食死去

                    因为各派终于听取了他用生命发出的劝告,达成了初步协议,但这个成果却激怒了极端民族主义者,直接导致了他的被刺杀,即使这样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是宽恕了刺杀他的青年。

                    • 家园 所以说甘地毕竟还是比太祖差了好几个级别档次的
                      • 家园 太祖是少见的人杰

                        而且太祖的那些同事也是,不说甘地,看看盲目向天朝挑衅的尼赫鲁以及和鬼子勾结的鲍斯,真要走武装斗争之路,靠这样的人行么?别看二战后那时候印度闹腾的很凶,真正夺取政权建立临时政府的大城市一个没有,也没有农村根据地,就这水平还指望武装夺权?现在印度的贫富差距那么悬殊,很多穷人连家徒四壁都作不到,也没看到印度的tg夺取政权,席卷全国啊,不还是在走议会道路么?不同国家有不同国家的国情,简单套用是不行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