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中的植物 -- 桥上

共:💬207 🌺83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木03 甘棠、杕杜、常棣:棠、杜、棣、檖(中)

      梨在古代有“棠”、“杜”和“檖”等各种不同的名称,但不包括“梨”。梨在当时是指一种神树:

      《神異經》曰:“東方有樹,高百丈,葉長一丈,廣六七尺,名曰‘梨’。其子徑三尺,割之,瓤白如素。食之為地仙,辟穀,可入水火也。”(《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711))。

      但后来,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培育出了“嚼处春冰敲齿冷,咽时雪液沃心寒”(唐-幸夤逊《咏梨句》)这样非凡的水果,就用上了神树“梨”这个名称。

      不过这样的好吃的梨并不是种出来的,而是嫁接出来的,所以在《齐民要术》中,有《种桃》、《种李》等的章节,但关于培育梨树的章节就特地叫作《插梨》,反映当时嫁接是梨的特点。

      至于“棠”和“杜”等原来各个品种的梨,无论是红是白,是甘是涩,则都被用作好吃的梨的砧木:

      插法:用棠、杜。(棠,梨大而细理;杜次之;桑,梨大恶;枣、石榴上插得者,为上梨,虽治十,收得一二也。)杜如臂以上,皆任插。(当先种杜,经年后插之。主客俱下亦得;然俱下者,杜死则不生也。)杜树大者,插五枝;小者,或三或二。(《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284))。

      另外,高亨先生还认为“棣”就是梨,因此注《秦风晨风》“山有苞棣”曰:“棣,梨树。”(《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72)),又注《召南何彼襛矣》“何彼襛矣,唐棣之华”曰:“《诗经》无梨字,棣即梨。”(《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32))。因此,棠梨也就可以是“棠棣”,还可能变为“常棣”,有一首著名的《诗》就是《常棣》: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高亨先生注:韡(wěi伟)韡,即炜炜,光明貌。裒(póu抔),聚土成坟为裒。阋(xì细),斗也。阋于墙即在墙内争吵。笾(biān边),盛干肉、水果的食器,竹制。饫(yù玉),满足。翕(xì细xī),聚合。湛(zhàn蘸),深厚。亶(dǎn胆),诚然,信然。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21)《小雅鹿鸣之什常棣》)

      古人用这首诗,都是用诗中兄弟和睦的意思,诗中所唱的“常棣之华,鄂不韡韡”的景象也和兄弟和睦的意思很相配。

      《诗经》中还有一些句子,其中另外提到了“唐”、“堂”和“常”: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

      高亨先生注:爰,犹焉也,何也。唐当读为棠,梨的一种,味甜。《尔雅释木》:“杜,赤棠,白者棠。”樊注:“赤者为杜,白者为棠。”(赤白指果实颜色)《山海经西山经》:“昆仑之丘有木焉,其状如棠,名曰沙棠。”郭注:“棠,梨也。”据此,棠即白梨的古名。采棠就是摘取白梨的果实。唐与棠古通用。《召南何彼秾矣》:“唐棣之华。”《御览》一二五引唐作棠。《论语子罕》:“唐棣之华,偏其反而。”《春秋繁露竹林》引唐作棠。《尔雅释木》:“唐棣,栘(yí)。”《文选甘泉赋》李注引唐作棠。都是例证。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68)《鄘风桑中》)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论语子罕第九》)。这里的诗句也出自那时人们常唱的诗歌,但不见于现在的《诗经》,可能就是因为孔老夫子不喜欢,被删掉了。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

      高亨先生注:纪,借为杞,木名,柳属。堂,借为棠,木名,梨树属。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69)《秦风终南》)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高亨先生注:尔(爾),借为薾(ěr),花盛貌。常,借为棠,即棠梨树,花有红有白。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27)《小雅鹿鸣之什采薇》)

      但除了“堂”和“常”可能就是“棠”的异写外,这些“棣”和“棠棣”、“常棣”、“唐棣”以及“唐”还可能是别的植物,《汉语大字典》有云:

      常棣,即“白棣”。果实如樱桃。《说文木部》:“棣,白棣也。”《尔雅释木》:“常棣,棣。”郭璞注:“今山中有棣树,子如樱桃,可食。”《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毛传:“常棣,棣也。”《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隐夫薁棣。”李善注引郭璞曰:“棣,实似樱桃也。”

      繆啓愉先生亦云:

      《尔雅》“唐棣,栘”邢昺疏引陆璣《疏》解释是:“奥李也,一名雀梅……”,释棠棣为郁李,与《诗义疏》承毛《传》释为“夫栘”者迥异。古人对于唐棣、常棣和鬱、薁的解释,也就是对蔷薇科的郁李和枎栘以及葡萄科的蘡薁的说法很不一致。明清以后,渐趋统一(虽然也有例外),即棠棣、常棣、鬱都是郁李,唐棣是枎栘,薁是蘡薁。(《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863))

      唐棣、栘、夫栘:异名同物,即蔷薇科的唐棣(Amelanchier sinica)。有的植物书亦名“枎栘”,落叶小乔木。梨果小,近球形或扁圆形,紫黑色。《诗义疏》所描述者,即是此种。(《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863))

      “棠棣”:今本《诗经》作“常棣”,一般都认为是蔷薇科的郁李(Prunus japonica,今《中国植物志》为Cerasus japonica),也就是(二五)目的“鬱”。落叶小灌木。(《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841))。

      如此,则前面诗句中的“鬱”以及“棣”、“棠棣”、“常棣”更可能不是梨,而是郁李一类,至于“唐棣”和“唐”则多半今天还叫唐棣:

      李商隐有句“棠棣黄花发”(《寄罗劭兴》),这开黄花的“棠棣”当然不是梨树,倒可能就是蔷薇科(Rosaceae)唐棣属(Amelanchier)的 Amelanchier sinica (Schneid.) Chun——唐棣(尔雅),又称:枎栘(尔雅),红栒子(河南土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蔷薇科(Rosaceae)樱属(Cerasus)下常见的有四种“李”,多半就是古人所称的“鬱”以及“棣”、“棠棣”、“常棣”:

      Cerasus japonica (Thunb.) Lois.——郁李(植物名实图考),又称:爵梅(江苏),秧李(河南)。其原变种为Cerasus japonica (Thunb.) Lois.var. japonica——郁李。

      ——种仁入药,名郁李仁。郁李、郁李仁配剂有显著降压作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erasus humilis (Bge.) Sok.——欧李(中国树木分类学),又称:乌拉奈(辽宁),酸丁(热河志)。

      ——种仁入药,作郁李仁,有利尿、缓下作用,主治大便燥结、小便不利: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erasus dictyoneura (Diels) Yu——毛叶欧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显脉欧李(华北经济植物志要),脉欧李(拉汉种子植物名称)。

      ——种仁及根皮供药用,宁夏地区常作郁李仁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erasus glandulosa (Thunb.) Lois.——麦李(中国树木分类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蔷薇科(Rosaceae)樱属(Cerasus)下常见者除上面很可能是“棠棣”或“常棣”的四种“李”之外,另有四种“樱桃”,古人有诗云:“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南朝-梁-沈约《早发定山诗》),明确把“棠”和“樱”分列,看来是认为它们和那四种“李”不是一回事,没把这些“樱”算成“棠棣”一类:

      Cerasus pseudocerasus (Lindl.) G. Don——樱桃(名医别录),又称:莺桃(本草纲目),荆桃(尔雅),楔桃(广雅),英桃、牛桃(博物志),樱珠(江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erasus clarofolia (Schneid.) Yu et Li——微毛樱桃(秦岭植物志),又称:微毛野樱桃(经济植物手册),西南樱桃(湖北植物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erasus conradinae (Koehne) Yu et Li——华中樱桃,又称:康拉樱(经济植物手册),单齿樱花(湖北植物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erasus tomentosa (Thunb.) Wall.——毛樱桃(河北习见树木图说),又称:山樱桃(名医别录),梅桃(中国树木分类学),山豆子(河北),樱桃(东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木03 甘棠、杕杜、常棣:棠、杜、棣、檖(上)

      甘棠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高亨先生注:蔽芾(fèi费),树木茂盛貌。甘棠,木名,果味甘美,今名棠梨树。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20)《召南甘棠》)

      这首诗每章头一句唱的,是一棵遮天蔽日的甘棠树。因为著名的贤臣“召伯”曾经在这树下休息,人们思念他,就有了这首歌。因为这首歌,大家就都知道了这棵树。在《左传》中,曾三次提到这首歌和这棵树:

      武子之德在民,如周人之思召公焉,爱其甘棠,况其子乎?(《襄十四年传》(p 1010)(09140304))(100、104)

      武子曰:“宿敢不封殖此树,以无忘《角弓》。”遂赋《甘棠》。宣子曰:“起不堪也,无以及召(shào)公。”(《昭二年传》(p 1226)(10020101))(118)

      《诗》云:‘蔽芾(bì fèi)甘棠,勿翦勿伐,召伯(shào)所茇(bá)。’思其人,犹爱其树,况用其道而不恤(xù)其人乎!(《定九年传》(p 1571)(11090201))(111)

      “甘棠”的“甘”应该是形容词,就是甜、不涩的意思,所以“甘棠”是指果实不涩的那种“棠”。《齐民要术》中对此有辨析:

      《唐诗》(《诗》之《唐风》)曰:“有杕之杜。”毛云:“杜,赤棠也。”“与白棠同,但有赤、白、美、恶。子白色者为白棠,甘棠也,酢滑而美。赤棠,子涩而酢,无味,俗语云:‘涩如杜。’赤棠,木理赤,可作弓幹。”(《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346))

      如上所述,和“棠”有密切关系的还有一种叫作“杜”的果树,果实不那么好吃,味涩,在当时更加常见,《诗经》中有好几首诗就唱到过这个“杜”:

      杕杜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有杕之杜,其叶箐箐。独行睘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高亨先生注:湑(xǔ胥)湑,茂盛貌。踽(jǔ举)踽,孤独貌。佽(cì次),帮助。睘(qióng琼)睘,孤独无依貌。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55)《唐风杕杜》)

      有杕之杜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適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遊。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59)《唐风有杕之杜》)

      杕杜

      有杕之杜,有睆其实。王事靡盬,继嗣我日。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遑止。

      有杕之杜,其叶萋萋。王事靡盬,我心伤悲。卉木萋止,女心悲止,征夫归止。

      ……

      高亨先生注:睆(huǎn缓),颜色鲜明貌,或果实浑圆貌。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33)《小雅鹿鸣之什杕杜》)

      据高亨先生,杕(dì弟)是树木孤立貌。也就是说,当时在今山西、陕西一带(对应《唐风》和《小雅》流行的地区),大体上就是黄土高原的范围,在各地方的野外总能看到有茕茕孑立的“杜”,成为标志性的风景,所以当时的人们才会在诗歌中反复咏唱。

      而繆啓愉先生则云:“据上文《尔雅》、郭注、《诗经》毛《传》、《诗义疏》等的解释,棠、杜颠来倒去,似相同又不相同,确实分不清,综合历史文献资料,大体上是指“棠”、“白棠”为棠梨,“杜”、“赤棠”为杜梨。”(《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347))。

      这“棠”和“杜”就是蔷薇科(Rosaceae)梨属(Pyrus)的几种梨。当时的人已经开始栽培梨,并可能将某种梨的果实称为“鬱”,《诗豳风七月》云“六月食鬱及薁”(《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99))。

      下面是摘自《中国植物志》的对蔷薇科(Rosaceae)梨属(Pyrus)几种常见植物的简介,以及一些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的图片:

      梨属( Pyrus L.),全世界约有25种,分布亚洲、欧洲至北非,中国有14种。各地普遍栽培重要果树及观赏树,木材坚硬细致具有多种用途。下面是其中较常见的八种,大体上我感觉第一种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白梨多半可认为是“棠”,随后六种更可能是“杜”,最后一种则在当时另有自己的名称。古人的分类和现代的植物分类并不相同:

      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白梨(中国树木分类学),又称:白挂梨、罐梨(河北土名)。

      ——乔木,高达5-8米,树冠开展,叶片嫩时紫红绿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唐-李白《杂曲歌辞宫中行乐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芳春照流雪,深夕映繁星。(南朝-齐-王融《咏池上梨花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高梨有繁实,何减万年枝。(南朝-梁-沈约《行园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岸苇新花白,山梨晚叶丹。(唐-郑愔《贬降至汝州广城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阴繁棠布叶,岐秀麦分花。(唐-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之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苑寒梨树紫,山秋菊叶黄。(北周-王褒《九日从驾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Pyrus betulaefolia Bge.——杜梨(华北的梨),又称:棠梨(植物名实图考),土梨(河南土名),海棠梨、野梨子(江西土名),灰梨(山西土名)。

      ——乔木,高达10米,树冠开展,枝常具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唐-杜甫《雨晴(一作秋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野花似雪落何处,棠梨树下香风来。(唐-薛逢《君不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Pyrus phaeocarpa Rehd.——褐梨(河北习见树木图说),又称:棠杜梨(北京土名),杜梨(中国树木分类学)。

      ——乔木,高达5-8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Pyrus pyrifolia (Burm. f.) Nakai——沙梨(中国树木分类学),又称麻安梨(贵州土名)。

      ——乔木,高达7-15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Pyrus serrulata Rehd.——麻梨,又称:麻梨子、黄皮梨(四川土名)。

      ——乔木,高达8-1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Pyrus ussuriensis Maxim.——秋子梨,又称:花盖梨、山梨(东北土名),青梨(植物学大辞典),野梨(河北习见树木图说),沙果梨、酸梨(河北土名)。

      ——乔木,高达15米,树冠宽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岸菊初含蕊,园梨始带红。(唐-李世民《置酒坐飞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南宋-辛弃疾《浣溪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Pyrus xerophila Yü——木梨(中国果树志),又称:酸梨(甘肃土名),野梨(陕西土名),棠梨(山西土名)。

      ——乔木,高达8-1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荞麦铺花白,棠梨间叶黄。(唐-白居易《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Pyrus calleryana Dcne.——豆梨(中国树木分类学),又称:鹿梨(图经本草),阳檖、赤梨(尔雅),糖梨、杜梨(贵州土名),梨丁子(江西土名)。其原变种为P. calleryana Dcne. var. calleryana——豆梨。

      ——乔木,高5-8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重来梨叶赤,依旧竹林青。(唐-杜甫《客旧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最后一种“豆梨”在《诗经》里有自己单独的名称——就是“檖”:“山有苞棣,隰有树檖。”(《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72)《秦风晨风》)。据《汉语大字典》:

      檖(suì),木名,即山梨。果子似梨而小,可食。《尔雅释木》:“檖,萝。”郭璞注:“檖,今杨檖也。食似梨而小,酢可食。”《玉篇木部》:“檖,木名。”《埤雅释木》:“檖,一名罗。其文细密如罗,故曰罗也。”《诗秦风晨风》:“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毛传:“檖,赤罗也。”孔颖达疏引陆璣疏云:“檖,一名赤罗,一名山梨。今人谓之杨檖,食如梨,但小耳。一名鹿梨,一名鼠梨,今人亦种之,极有脆美者,亦如梨之美也。”

    • 家园 木02 丘中有麻:李

      丘中有麻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高亨先生注:留,读为劉(刘)。食(sì四),通饲,给人以食物吃。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05)《王风丘中有麻》)

      这是某人唱来感谢自己恩主的歌,他唱到自己的恩主将要来帮助自己时,就想到挺直的“麻”,唱到自己将要请恩主吃饭,就想到好吃的“麦”,唱到恩主将要赠送自己美玉(佩玖),就想起了“李”。

      “李”是一种果树,其果实长得非常好看,像玉琢出来的一样,所以《诗经》中还有一处把美玉(琼玖)和“李”联系起来:“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94)《卫风木瓜》)。

      而且,由于果实很像美玉,后人就常把“李”称为“玉李”:

      馀花照玉李,细叶翦圭梧。(隋-许善心《奉和还京师诗》)

      玉李寻皆谢,金桃亦暗衰。(唐-徐铉《依韵和令公大王蔷薇诗》)

      竹风荷雨来消暑,玉李冰瓜可疗饥。(北宋-晁补之《鹧鸪天(杜四侍郎郡君十二姑生日》)

      金桃带叶,玉李含朱,一尊同醉青州。(南宋-杨无咎《长相思》)

      梦入仙源,桃红似火,李莹如玉。(南宋-杨无咎《柳梢青(李莹)》)

      “李”的果实不但好看,还很好吃。郑玄注《周官》曰:“果,桃、李属……”(《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092)),《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其果枣李”,汉-乐府《君子行》中有“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中写到“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都用“李”代表好吃的水果。不过,不知何时有了“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的说法,所以到了今天,“李”已经不那么流行了。

      “李”的花也很好看:

      何彼襛矣,华如桃李?(《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32)《召南何彼襛矣》)

      氛氲桃李花,青跗含素萼。(南朝-梁-沈约《八咏诗会圃临春风》)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唐-白居易《长恨歌》)

      桃花香。李花香。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北宋-秦观《江城子》)

      “李”往往是跟“桃”连在一起的,除上面那些诗句外,还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33)《大雅荡之什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唐-张九龄《感遇十二》之七),都是例证。不过《诗》中也有一处单独提到“李”:“南山有杞,北山有李。”(《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38)《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南山有臺》)。

      下面就请看蔷薇科(Rosaceae)李属(Prunus)两种美丽的“李”花和“李”果的图片,也附了一点简介,图片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简介则摘自《中国植物志》。

      Prunus salicina Lindl.——李(诗经),又称:山李子(河南),嘉庆子、嘉应子(南京),玉皇李(北京)。其原变种为 Prunus salicina Lindl. var. salicina——李。

      ——产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生于山坡灌丛中、山谷疏林中或水边、沟底、路旁等处。海拔400-2600米。

      我国各省及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为重要温带果树之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Prunus simonii Carr.——杏李,又称:红李(河北习见树木图说),秋根李(河北昌黎)。

      ——产我国华北地区。广泛栽培为果树。

      常见品种有香扁、荷包李、雁过红、腰子红等。抗寒力强,但抗病力不及普通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但也有人认为,上面《卫风木瓜》中“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94))的“木李”是蔷薇科(Rosaceae)木瓜属(Chaenomeles)下的Chaenomeles sinensis (Thouin) Koehne——木瓜(尔雅),又称:榠楂(图经本草),木李(诗经),海棠(广州土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过我觉得,诗中前面已提到了“木瓜”,又提到了“木桃”,然后才提“木李”,所以“木李”不太可能也是“木瓜”。

      另外,还有一种“香李”,但似乎不是能吃的水果,就是蔷薇科(Rosaceae)栒子属(Cotoneaster)的Cotoneaster multiflorus Bge.——水栒子(中国树木分类学),又称:栒子木(东北木本植物图志),多花栒子(经济植物手册),多花灰栒子(华北经济植物志要),灰栒子、香李(河南土名)。其原变种为C. multiflorus Bge. var. multiflorus——水栒子。

      ——产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云南、西藏。

      普遍生于沟谷、山坡杂木林中,海拔1200-3500米。高大灌木,生长旺盛,夏季密着白花,秋季结红色果实,经久不凋,可作观赏植物。近年试作苹果砧木,有矮化之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蔷薇科(Rosaceae)樱属(Cerasus)中常见的也有四种“李”,但也非水果:

      Cerasus japonica (Thunb.) Lois.——郁李(植物名实图考),又称:爵梅(江苏),秧李(河南)。其原变种为Cerasus japonica (Thunb.) Lois.var. japonica——郁李。

      ——种仁入药,名郁李仁。郁李、郁李仁配剂有显著降压作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erasus humilis (Bge.) Sok.——欧李(中国树木分类学),又称:乌拉奈(辽宁),酸丁(热河志)。

      ——种仁入药,作郁李仁,有利尿、缓下作用,主治大便燥结、小便不利: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erasus dictyoneura (Diels) Yu——毛叶欧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显脉欧李(华北经济植物志要),脉欧李(拉汉种子植物名称)。

      ——种仁及根皮供药用,宁夏地区常作郁李仁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erasus glandulosa (Thunb.) Lois.——麦李(中国树木分类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木01 桃之夭夭、园有桃:桃(下)

      由于“桃”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所以“桃”又被借用来“指形状像桃的其他果实。如:胡桃;棉桃。”(《汉语大字典》“桃”)。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以“桃”称的其他植物,它们都在某些方面与“桃”有相似之处:

      胡桃科(Juglandaceae)胡桃属(Juglans)下的两种:

      Juglans cathayensis Dode——野核桃(通称),又称山核桃(云南、湖北)。其原变种为Juglans cathayensis Dode var cathayensis——野核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Juglans regia L.——胡桃(通称),又称核桃(通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猕猴桃属(Actinidia)下的三种:

      Actinidia arguta (Sieb. & Zucc) Planch. ex Miq.——软枣猕猴桃(东北木本植物图志),又称软枣子(东北)。其原变种为 Actinidia arguta (Sieb. & Zucc.) Planch. ex Miq. var. arguta Li——软枣猕猴桃。常见变种有 Actinidia arguta (Sieb. & Zucc.) Planch. ex Miq. var. giraldii (Diels) Voroshilov——陕西猕猴桃(拉汉种子植物名猕):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中华猕猴桃(植物学杂志),又称:阳桃,羊桃,羊桃藤,藤梨,猕猴桃。其原变种为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 var. chinensis Li——中华猕猴桃,其原变型为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 var. chinensis form. chinensis——中华猕猴桃。有常见变种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 var. hispida C. F. Liang——硬毛猕猴桃(植物分类学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ctinidia polygama (Sieb. & Zucc.) Maxim.——葛枣猕猴桃(东北木本植物图志),又称:葛枣子(辽宁),木天蓼(唐本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藤黄科(Guttiferae)金丝桃属(Hypericum)之下的七个种:

      Hypericum ascyron Linn.——黄海棠(中国经济植物志),又称:牛心菜、山辣椒(辽宁),大叶金丝桃(甘肃),救牛草(陕西),八宝茶(山西),水黄花(河北),金丝蝴蝶(内蒙古、河北),大金雀、大叶牛心菜(山东),六安茶(江苏),降龙草(安徽),连翘(河北、贵州、台湾),鸡蛋花(云南),对月草、禁宫花(四川),红旱莲(江西、宁夏),湖南连翘(植物名实图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Hypericum attenuatum Choisy——赶山鞭(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小茶叶(山东、江苏),小金钟、小金丝桃、小叶牛心菜、紫草、胭脂草(山东),女儿茶、小金雀、小旱莲(江苏),二十四节草(浙江),打字草、香龙草(安徽),小便草(东北),乌腺金丝桃(东北植物检索表、东北草本植物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Hypericum japonicum Thunb. ex Murray——地耳草(海南植物志),又称:小元宝草、四方草、千重楼(浙江),小还魂(台湾),小连翘(江西、四川),犁头草(江西),和虾草、雀舌草(广东),上天梯(广西),小蚁药,小付心草、小对叶草(四川),八金刚草(云南),斑鸡窝(植物名实图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Hypericum longistylum Oliv.——长柱金丝桃(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王不留行(四川青川),小连翘(湖北)。其原亚种为Hypericum longistylum Oliv. subsp. longistylum——长柱金丝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Hypericum monogynum Linn.——金丝桃(三才图会),又称:狗胡花(安徽霍山),金线蝴蝶(四川南川,浙江乐清),过路黄(四川奉节),金丝海棠(山东唠山),金丝莲(陕西石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Hypericum perforatum Linn.——贯叶连翘(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小金丝桃(陕西佛坪),小叶金丝桃(河南卢氏),夜关门(四川城口)、铁帚把(庐定),千层楼: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Hypericum przewalskii Maxim.——突脉金丝桃(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王不留行(四川松潘),老君茶、大花金丝桃、大叶刘寄奴、大对经草(陕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夹竹桃科(Apocynaceae)夹竹桃属(Nerium)的Nerium indicum Mill.——夹竹桃(李卫竹谱),又称:红花夹竹桃(广东广州),柳叶桃树(河北),洋桃(河南开封),叫出冬(东北),柳叶树(山东),洋桃梅(山西),枸那(花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木01 桃之夭夭、园有桃:桃(上)

      秦岭东端北侧有座夸父之山,《山海经》云,夸父之山“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中山经第五中次六经》);《左传》中则称其地为“桃林之塞”,史念海先生指出,“桃林在今陕西潼关,迤东且至于河南灵宝。”(史念海 《河山集》 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p 234)《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一、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森林》)。

      而且史先生认为这片桃林是纯林,林中长的都是桃树。可以想见,春和景明之时,一望无际的野生桃林中,亿万枝桃花嫣粉轻红,云蒸霞蔚,是多么美丽的景象。《诗桃夭》所唱的,应该就是这样的桃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高亨先生注:夭夭,形容茂盛。灼灼,红色鲜明。华,古花字。蕡(fén墳),圆大的状态。实,指桃子。蓁(zhēn真)蓁,茂盛貌。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08)《周南桃夭》)

      《诗经》中还唱到过人工栽培的桃树:

      园有桃

      园有桃,其实之殽。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葢亦勿思。

      ……

      高亨先生注:殽(yáo),借为肴,吃也。葢(hé),读为盍,何不。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43)《魏风园有桃》)

      还有一些《诗》中的句子也唱到桃花和桃实:

      何彼襛矣,华如桃李?

      高亨先生注:襛(nóng農),多而密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32)《召南何彼襛矣》)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高亨先生注:投,给予。琼,美玉。木桃,即桃子。瑶,一种佩玉。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94)《卫风木瓜》)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33)《大雅荡之什抑》)

      对于古人,“桃”是水果的代表,郑玄注《周官》曰:“果,桃、李属…。”(《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092))。所以才有那句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西汉《杂歌谣辞谚语司马迁引谚》)。至于我们现代人,大概都记得《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而且,“桃”还是我国特有的植物,又好吃,又好看。春天,处处能看到桃花,夏日,常常能吃到桃子。“开红春灼灼,结实夏离离。”(南朝-梁-任昉《咏池边桃诗》)。嘉木说,这是故乡的颜色,是故乡的味道。

      ————————————————————

      下面是主要摘自《中国植物志》的对“桃”的一些介绍。蔷薇科(Rosaceae)桃属(Amygdalus)下面有两种“桃”,样子差不了太多,同属还有榆叶梅,花的样子也很像桃花:

      Amygdalus persica L.——桃(诗经),又称陶古日(蒙语)。其原变种为Amygdalus persica L. var. persica——桃。变种有:

      Amygdalus persica L. var. aganopersica Reich. Fl.——离核毛桃(中国树木分类学),也叫离核桃(经济植物手册)。

      Amygdalus persica L. var. aganonucipersica (Schtibler & Martens) Yu et Lu——离核光桃(中国树木分类学),也叫离核油桃(经济植物手册)。

      Amygdalus persica L. var. scleropersica (Reich.) Yu et Lu——粘核毛桃(中国树木分类学),也叫粘核桃(经济植物手册)。

      Amygdalus persica L. var. scleronucipersica (Schiibler & Martens) Yu et Lu——粘核光桃(中国树木分类学),也叫粘核油桃(经济植物手册)。

      Amygdalus persica L. var. compressa (Loud.) Yu et Lu——蟠桃(江苏、浙江)。

      桃的观赏树种很多,现将常见者简述如下:

      1. f. duplex Rehd.——碧桃(群芳谱),花重瓣,淡红色。

      2. f. magnifica Schneid.——绯桃(群芳谱),花重瓣,鲜红色。

      3. f. rubroplena Schneid.——红花碧桃,花半重瓣,红色。

      4. f. camelliaeflora (Van Houtte) Dipp.——绛桃(群芳谱),花半重瓣,深红色。

      5. f. dianthiflora (Van Houtte) Dipp.——千瓣红桃(群芳谱),花半重瓣,淡红色。

      6. f. alba (Lindl.) Schneid.——单瓣白桃(群芳谱),花单瓣,白色。

      7. f. albo-plena Schneid.——千瓣白桃(群芳谱),花半重瓣,白色。

      8. f. versicolor (Sieb.) Voss——撒金碧桃花,半重瓣,白色,有时一枝上之花兼有红色和白色,或白花而有红色条纹。

      9. f. atropurpurea Schneid.——紫叶桃花,叶紫色。

      10. f. pendula Dipp.——垂枝碧桃,枝下垂。

      11. f. pyramidalis Dipp.——塔型碧桃,树形窄塔形或窄圆锥形。

      12. var. densa Makino——寿星桃(汝南圃史),树形矮,花重瓣。可供观赏及作矮化砧木。

      然后就看看桃花和桃子吧(图片多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惊初见、小桃枝上,盛开红萼。浅淡胭脂经雨洗,剪裁玛瑙如云薄。(南宋-赵师侠《满江红(壬子秋社莆中赋桃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小桃无赖已撩人。(南宋-辛弃疾《浣溪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小桃初破两三花。深浅散余霞。(北宋-李弥逊《诉衷情(次韵他伯纪桃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四十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唐-李世民《咏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唐-王维《辋川别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唐-吴融《桃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桃蕊初谢,双燕来后,枝上嫩苞时节。(北宋-曹勋《杏花天慢(杏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莱洲频度浅,桃实几成圆。(唐-卢照邻《于时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赠柳九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源水丛花无数开,丹跗红萼间青梅。(唐-徐彦伯《杂曲歌辞桃花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桃生叶婆娑,枝叶四向多。(唐-张籍《新桃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mygdalus davidiana (Carr.) C. de Vos ex Henry——山桃,又称:榹(sī)桃(尔雅),山毛桃,野桃,哲日勒格-陶古日(蒙语)。其原变种为A. davidiana (Carr.) C. de Vos ex Henry var. davidiana——山桃。

      ——山桃的主要观赏树种有:

      1. f. alba (Carr.) Rehd.——白山桃,花白色。

      2. f. rubra (Bean) Rehd.——红山桃,花玫瑰红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寂寞小桃初绽,两三枝上红英。(北宋-杜安世《河满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短墙荒圃四无邻,烈火绯桃照地春。(唐-唐彦谦《绯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一阵晓风花信早,先到小桃枝,冉冉红云映翠微。(南宋-赵师侠《武陵春(和王叔度桃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桃萼正芳菲,初占春时,蒸霞灿锦望中迷。(南宋-赵师侠《浪淘沙(桃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之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mygdalus triloba (Lindl.) Ricker——榆叶梅,又称额勒伯特-其其格(蒙语)。

      ——本种开花早,主要供观赏,常见栽培类型如下:

      1. f. multiplex (Bge.) Rehd.(f. plena Dipp.)——重瓣榆叶梅,花重瓣,粉红色,萼片通常10枚。

      2. var. petzoldii (K. Koch) Bailey——鸾枝(群芳谱),俗称兰枝,花瓣与萼片各10枚,花粉红色,叶片下面无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又及:各位抱歉,现在图片都看不了了,我也没办法,虽然本篇我补上来了,但无法都补上来,以后就基本无图了。

      通宝推:逐日夸父,
    • 家园 附资料: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森林

      这是史念海先生《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文章的一节,正好可以用在这里作为《诗经》中的植物“木”部分的开篇,史先生熟悉《山海经》和《诗经》这些古籍,又进行了广泛的野外考察,后人再要写出这样的东西不太容易。

      本节有很多注释,我未能全部打上来,如感兴趣可去这里

      ————————————————————

      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森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河山集》 二( p 233)史念海《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一、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森林》:

      这一时代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显示出黄河中游森林最早的规模,到了后期,平原地区的森林绝大部分受到破坏,林区明显缩小。

      (一)

      黄河中游森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有的地方还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就平原地区而论,则泾渭下游关中平原的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华阴西关堡、山西西南部分汾涑流域的夏县东下冯、河南伊洛河流域的洛阳王湾、锉李和偃师二里头等处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皆发现有残存的木炭,临潼姜寨的遗址中还发现有木柱和木椽,经过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皆可确知为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当时蒙昧初辟,交通尚不发达,而材木重物,又不易从远处运来,皆当取之于附近各处。西安半坡的遗址中还发现榛子、栗子、朴树子等。凡此皆足以证明这些平原地区在那时一定都有过大片的森林。

      当然,古代的传说也可以显示森林的存在。据说,当尧的时候,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因此还曾影响过农业的发展。当时人口不多,经营农业都在平原地区,则所谓影响农业的畅茂草木当以平原为主。尧都平阳,在今山西西南汾涑流域。汾涑流域西与关中平原隔黄河相望,东南又距沁阳盆地不远,而沁阳盆地之南又是伊洛河下游。这几个平原相距临迩,自然条件又相仿佛,则草木畅茂亦当相似。

      到了西周春秋时代,这几个平原地区就显得不完全一样。其中以关中平原的森林最为繁多。这里的冲积平原和河流两侧的阶地就有不少的大片森林,因其规模和树种的不同,而有平林、中林和棫林、桃林等名称。棫林在今陕西扶风、宝鸡一带,桃林在今陕西潼关,迤东且至于河南灵宝。这个桃林曾长期成为要塞,棫林先后发生过战争,可见它的面积都不会是很小的。平林和中林都是指平地的森林。这样的森林是巨材生长的地方,常为鷮鸟(野鸡)所栖止,鹿群也常在里面活动。平林和中林不指固定的林区,应是一般的泛称。河谷、泽畔,以至原上都有生长,只是像渭河下游以北的盐碱地区才是例外。正因为森林不少,直到战国末年,还有人称它是“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

      应该指出,这里的原上虽然有森林,但并非遍地都是森林。周人最早所居的周原上不少地方就是草原。原是河谷两侧的阶地,阶地不止一层,当时低的称为隰。原下坡地叫作坂。那时坂和隰都有不少的树木,不过不一定就是林区。

      上面提到的棫林和桃林,当然是棫或桃的纯林。周原上则有灌、栵、柽、椐、檿、柘等杂木林。原旁的坂上有漆有桑,原下的隰地有栗、有杨,还有六駮(梓榆)和树檖(山梨),另外还有杞桋(赤楝),就是在一些高冈上也有柞薪。至于梅、李和唐棣,也都到处生长。然而比较普遍的则是桑和梓,桑能养蚕,种植者更为繁多。

      汾涑流域的冲积平原和其侧旁的阶地在西周春秋时代尚未见到有关森林的记载,没有平林、中林等名称,一般树木还是很多的。这里隰地有榆、有杻、有栗,和山地的枢、栲、漆等相提并论。中条山南的黄河岸边还有檀木,当地种桑很多,一般都在河流旁边,农田之间也经常会留下种桑的土地。在聚落旁还有桃和棘。这里所说的棘,不是荆棘的棘,而是枣树。枣树和桃树都可以种植在园子里边。正是由于当地树木繁多,那时的人没后,饰终之典,在棺木之外,还有椁。侯马乔村出土的椁木炭末,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已知其为战国时代的墓葬。

      比较最差的,要算伊洛河冲积平原和王屋、析城、太行诸山南的沁阳盆地,在西周春秋时代的记载中曾提到当地丘中的李树,这似乎是说不上森林的。

      (二)

      这个时代丘陵地区的森林首先应该提到渭河上游。甘谷县灰地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木炭。当可证明当地已有森林的存在。下至春秋时代,渭河上游的森林已见于文字的记载。林区亦至为广泛。由于森林繁多,材木易得,因而当地盛行“板屋”。就是说所有房屋都是完全用材木建筑起来的。这不仅在当时习已成俗,就是流风所及,历时也相当久远。这里的森林广被,遍布于渭河上游南北诸山和山下的各地丘陵,且远及洮河中游和祖厉河的上游。

      这里应该顺便提到湟水流域和大夏河流域,以及在其附近黄河侧旁的森林。湟水流域乐都县柳湾,大夏河流域永靖县蒋家坪、马家湾、大河湾、兰州青冈岔、曹家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皆发现有木炭,且乐都县柳湾的遗址中又发现有木棺和木头,兰州青冈岔的遗址且发现有炭化木头,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已能确知其年代。

      由渭河上游东北到泾河中游,早周时,周人故居的豳就在这一带。周人始迁于豳,就曾在当地采伐树木,经营新居,当地森林和后来的周原,差相媲美。

      黄河以东,吕梁山脉南端的西侧,森林亦有可以称道的。如谓豳地的森林已难知其树种,这里就可以明确得出,桑林实占主要部分。春秋时的采桑就在这里。采桑虽仅是这里黄河一个渡口的名称,可是也并非一个孤独的地名。迄今这里若干村庄依然以桑为名。就可知其源流的长久。同样黄河南岸的桑田,也说明当地桑林的众多。

      (三)

      这一时代有关山地森林的记载亦殊不少。

      周人久居于周原、丰、镐,也就是在后来的关中。关中南北皆山,岍山、岐山为北山;终南为南山。终南即秦岭。秦岭绵长,在今甘肃省境的为西秦岭。西秦岭的森林多为陇上板屋所取资。这已见前文,不复具论。关中南北二山,皆富于森林。南山有桑、有杞、有栲、有枸,而北山有杨、有李、有杻、有楰,南北山上都有苞栎和苞棣,南山上有條、有梅,北山有杞、有棫朴。岐山之上不仅有柞棫,而且还有更多的松柏。除此以外,南山森林还有更详尽的品种记录,其中有松、荆杞、棕、柟、杻、枢、丹栗、榖、柞、棫、棘等。

      秦岭之东为崤山。崤山上森林的树种有柳、楮、榖、桑、樗、枸、棕、柟、竹箭。崤山上的“桃林之塞”和“松柏之塞”,就是分别因为多桃树和多松柏而得名,桃林之塞前面已经提过,这松柏之塞就是有名的函谷关。这里的关城本在深谷之中,东西十余里,绝岸壁立,山崖上到处都是松柏树林。在这里经过,几乎看不到头顶上的日光。函谷关已近崤山的北麓。其实,那里近河处森林本已不少,陕县庙底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木炭,就是具体的证明。因为那些木炭经过放射性碳素的测定,原来的年代是明确无误的。

      崤山之南为熊耳山,山上有漆林和棕林,其附近一些山上更多竹,而嵩山的森林也颇不少。

      崤山之北过了黄河就是中条山。中条山隔涑水河又与稷山相对。中条、稷山之间为晋国的土地,那时晋国的诗人歌咏所及,常提到山上的树木,据说有枢、有樗、还有漆。中条山较稷山为高大,其上还另有杻、橿、竹、榖、柞、槐等树种。汾河中游的太岳山也有榖树。太岳山的一个支峰,沁河源头的谒戾之山,则以多松柏而著名。沁河主要支流为丹河,丹河源头有丹林。这个丹林应该是一个混交林或杂木林。论其所在的方位,已经是太行山西侧的支阜了。如果要再往前追溯,则沁河侧畔一些地方的森林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因为在沁水县的下川遗址中也发现了木炭混合物。而吕梁山下的娄烦县山城峁也有那时的木炭的发现。

      应该指出,位于今陕甘两省之间的子午岭,在这个时代中也是多森林的,至少它的南端和北段都是如此。其西南的陇山则多杻、橿,而六盘山上又多竹和棕树。

      (四)

      春秋战国时代对于森林的记载,已经北及于横山山脉和其东北的一些地方。最远达到秃尾河的源头。再北就是陕蒙之间的红碱淖了。这一带森林的树种有榖、柞、杻、橿、桑、楮、松、柏、栎、檀、榛、楛、漆、棕等类以及其他的杂木林。从事现在森林分布地区的研究工作者,一般都把这个地区作为草原地带。

      其实,就是草原地带,原来也不是没有森林的。内蒙古伊克昭盟的杭锦旗和准格尔旗都是如此。这一点将在另一篇论文中详作说明,这里就不再多费篇幅了。

      (五)

      这个时代有关森林的记载虽已不少,实际上恐怕仍有阙漏,就是已经提到的具体的范围也还不免有所出入。譬如中条山是一条绵长的大山,山上森林虽曾受到当时的称道,似仅限于西部,可是直到现在其东部的森林还是相当茂密的。

      一些高大的山地,如太行、析城、王屋、吕梁、黄龙山以及子午岭的南段,皆未曾见到有关的记载。他如洮河和大通河诸流域以及贺兰山和阴山山脉当然更非当时所熟知。这些流域和山地讫至现在森林仍有相当的规模,不能因当时没有记载而就置之度外。至于其他较小范围的现代林区就不一一琐琐道及了。

      当然也还有些地区,虽然现在已无森林,可是在以前一些时代,曾经有过森林,上推到西周春秋战国时代,也不能独为例外。譬如(北)洛河中游就是如此。

      (六)

      森林有生长繁育的时期,也有破坏甚至消失的时期,这种破坏和消失,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干旱和严寒会使一些不能适应的树种枯死,土壤的盐碱化也会使许多树木不能生长,空中的闪电更能引起地被物的自燃,因而引起森林的火灾,就是有害的昆虫同样能招致森林的灾害,危害于森林的松毛虫就是其中的一种。凡此都属于自然的原因。至于人为的原因则比较复杂。农牧业的发展就能使森林地区相应地缩小或消失。而以木材作燃料对于森林的危害性就更为严重。封建统治阶级修筑宫室苑囿,以及一般的营建制作,在在都需要材木。其他有关驱除猛兽,军事行动,再加上种种滥伐都会破坏森林。两相比较人为的破坏实更为严重。自然的原因不甚见于记载,这里只就人为的原因略加论述。

      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森林破坏,以平原地区最为明显。这显示出农业地区和森林地区的消长。农业的发展,农业地区的扩大,就意味着当地森林的减少以至于绝灭,从而使森林地区缩小或消失。

      远在往古,农业最早发展的地区多在平原。黄河中游这样的平原有关中的泾渭流域,晋南的汾涑流域,河南的伊洛河的下游,太行山南诸地。这些地方森林地区地缩小和消失,大致是汾涑流域、伊洛河下游和太行山南等处略早于关中泾渭流域,直至春秋时代,关中泾渭流域和晋南汾涑流域的平原川地都还有相当多的森林。下至战国时代就显得有了差异。伊洛河下游和太行山南位于函谷关东,而关东农业的发展较关西为速,农田开垦也较为普遍。那时魏国的疆土兼有河东(晋南的汾涑流域)和河内(太行山南)。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利之教,规划土地的利用,只除去山地、泽薮和居民点,其他土地都要使之成为农田。当时没提到森林地区,大概这些地方已经没有多少森林了。经过李一番措施,河东和河内成了魏国的粮食产地,梁惠王在后来所说的,河内如果遭了灾荒,就迁徙河内的人到河东就食,河东遭了灾荒,反过来就迁徙河东的人到河内就食,正是这样的意思。商鞅在秦国的变法较李悝为迟,也曾经规划过土地的利用。《商君书》中就具体规定山林要占所有的土地的十分之一。《商君书》虽未举出这十分之一的山林都在什么地方,但按当时秦国的疆土说,这是不仅限于崇山峻岭之上的。如果仅限于崇山峻岭,则这样的规定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这样的规定如果是在商鞅时就已开始实行,商鞅死后,秦法未败,以后可能还继续实行。商鞅时秦国疆土主要是在关中,当时由三晋招徕许多人口,农田开垦面积迅速扩大。为了保护森林,这样规定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商鞅以后,秦国在关中以外的土地不断增加,新扩展的土地恐怕未必就都能和关中一样。

      伊洛河下游虽不在李悝、商鞅变法所及的地区中,然以当地适于农业的发展,而人口又众多,土地的开垦也就较为迅速。战国末年,洛阳附近农田的扩展就到了一定的限度。苏秦为洛阳人,他曾经说过,他如果能有近城的两顷良田,就不会出去游说诸侯,佩上六国的相印。田地的难得已可见到一斑,这怎么还能留下森林而不开垦?

      农业地区的扩大,森林地区的缩小,意味着森林受到相当的破坏,周人初到周原时,当地森林还是很多的,周人为此曾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其实概括起来,就是用人力砍伐。这自然是一种缓慢的过程。比较干脆彻底的是用火烧。传说尧时因为森林密布,妨碍农田的扩展,曾经令舜想办法,舜就派益用火烧掉森林。这样的办法自然会使农业地区得到扩展,就是树木被烧成灰后,也可增加农田中的肥料,这在殷代就已经发现其中的奥妙。而且相沿成俗。春秋时代鲁国的焚田甚至还见于《春秋》的记载。像春秋时代的焚田不一定就在有森林的地方,所焚的可能是杂草。但其间的灌木也是难于幸免的。殷代都城和鲁国都远离黄河中游,可是不能因此就说这样的办法未曾为黄河中游的人们所采用。一直下至清代,秦岭山中开荒,依然如此。一般都是砍倒大树,纵火焚烧。其更简易的是在树干上挖一个大孔,在里面点火,树脂融化成油,滴到火上,火势益旺,最后烟从树顶喷出,树已成炭成灰。这样开垦的荒地,不须加粪,还往往种一收百。这样的办法就是到了现在也并不是就已绝迹。如此严重的摧残,森林地区怎能不逐渐缩小,有的竟至于绝迹呢?

      (七)

      论述了农业的发展对于森林的破坏,还应论述畜牧地区和森林地区的消长盈缩。恩格斯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希腊的山羊不等幼嫩的灌木长大就把它们吃掉,他们把该地的山岭都吃得精光。”他还说:“我们都已看到:山羊怎样阻碍了希腊再成为多森林的地方,在圣海伦娜岛,第一批航海者带来的山羊和猪,把岛上一切旧有的植物都吃光了。准备了地方使后来的水手和移民带来的植物能够繁殖起来。”黄河中游有农业地区,也有畜牧地区,在接近畜牧地区处还有半农半牧地区,都有相当大的范围。在历史时期,畜牧地区较之现在还要大些。这就不能不使森林地区受到若干限制。

      现在黄河中游畜牧地区主要是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可是在历史时期,畜牧地区却是时有变迁。其间过程较为复杂,会当另为专文论述。这里先略谈农牧地区分界线,以暂定一些时代畜牧地区的轮廓。这样的分界线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前代史学家根据当时经济发展的情况所划分的。这里是指西汉时司马迁所定的一条界线。这是自碣石到龙门的界线。碣石在今河北省昌黎县,龙门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与山西省河津县间的黄河两侧。就是说这条分界线是自渤海北侧西南行,过现在北京市和太原市的西北,沿吕梁山脉南段而至于龙门所在的黄河岸边。另外则是沿用旧长城作为分界线。旧长城本是以前国内的农耕民族为了防御游牧民族而筑成的。随着岁月的推移,早已成为过时的刍狗,无须再事提起。然既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线,正可用作农耕地区和畜牧地区的分界线。历来修筑长城,并非一次,也不是仅有一条。这里先举出战国后期的秦长城。战国后期的秦长城是由现在甘肃岷县起,顺洮河西下,到临洮后折向东北行,经渭源、陇西、静宁诸县,再经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隆德、固原诸县,又经甘肃的环县,东北入陕西省境后,沿横山山脉东行,又经榆林、神木诸县,而至于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黄河右岸的十二连城。

      位于这两条分界线以北的地方,在西周春秋战国这个时代,应该还是畜牧地区,森林的繁殖发展要受到制约的。虽然受到制约,不过像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准格尔旗和包括洛河上源白于山的横山山脉以及其以东的一些山上的森林,还是有相当规模的(地图一:西周春秋战国时代黄河中游森林分布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又及:当然史先生的文章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春秋时期的自然景观,有助于我们阅读《左传》时更好的理解原文。

    • 家园 资料:农作物异名同物和同物异名的思考

      折腾了这一阵,深感植物的“异名同物和同物异名”非常普遍,就把游修龄先生关于这个现象的一篇文章粘过来。不过看了游先生的这篇文章,就更感到我搞的这东西一定有不少纰漏,还请各位不吝指出。游先生文章见于:游修龄《农作物异名同物和同物异名的思考》

      下面就是那篇文章了:

      ————————————————————

      农作物异名同物和同物异名的思考

      ————————————————————

      前几天在网上发表了一篇“苏东坡吃番薯?”的小文,只是是一个开场白,真正要说的是想籍此进一步讨论农作物的“异名同物”和“同名异物”这个麻烦、令人困扰的问题。因为类似“苏东坡吃番薯”的误解,并非个别,往往旧的解决了,新的又会冒出来。

      把苏东坡咏红薯诗误解作咏甘薯,是属于一揭便清楚的小问题。麻烦的是有不少的误解,各持己见,不能认同。最著名的要算黍和稷的争鸣,一种认为稷和黍是异名同物,黍糯性稷非糯性而已;另一种认为稷和粟是同物异称。事关两种不同的作物,怎么可以不辨清楚?可事实上双方相持了千余年,尽管到现在,稷即是粟的观点已经渐趋认同。我和李根蟠都有专題的讨论,这里就不再说了。

      产生作物异名同物和同名异物的原因很多,加以归纳,约有以下几方面:

      一、古籍记载造成的分歧

      作物名称靠古籍记载流传,古籍不胜其多,其所提到的作物异名同物和同名异物,时常纠缠不淸,后人是靠历代的注疏解释,获得理解。但注疏本身也难免有差错,沿袭相传,便造成以讹传讹,积非为是。即使有人专门研究,指出正确的理解,因受先入为主的惯性影响,及信息传播的局限性,不知道或知道了不接受的,可谓比比皆是。典型的如《诗周南》“采采芣苢”中的“芣苢”,历来的注家都释作“车前草”,还讲了车前草的药用价值。但闻一多、宣草、宋湛庆及本人都先后考证,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芣苢当是“薏苡”,不是车前草。但芣苢是车前草的“定论”,牢不可破,少数人的考证,不能起到扭转的作用[1]。1980年代我参加一次科技史学术讨论会,一位学者的论文内容是关于中草药的,他在发言中提到芣苢,指出即是车前草。会议休息时,我特地同他交换意见,说芣苢现在有多人考证应是薏苡,不是车前草,他听了,不问有那些依据?发表在何处?而是不屑一顾地回答说“当然是车前草!”,因他是药物学家,熟悉车前草治妇女难产,他不能接受芣苢非车前草的见解,其实这不是否定车前草、而是薏苡被张冠李戴的问题。

      最近台湾学者出版了一本《诗经植物图鉴》[2],作者把《诗经》里的植物名称,用现代植物分类的视角,给予定名,并请摄影专家对这些植物现在的生长情况,拍了实物的照片,做到图文并茂,对于研究了解《诗经》很有价值。因《诗经》所咏的植物,现在看不到了,所以鉴定的依据,仍旧离不开古籍的记载和前人的注释,和作者自己的理解,这就难以避免在一些植物鉴定上的失誤。譬如书里以芣苢为车前草,把“苕”解释作紫云英,把“稷”当作黍的不粘者,把“稌”释作稻的其他品种,说“禾”有时指黍等。作者是农艺和土壤学的留美博士,对古籍的记载注释自以引用为主,这是可以理解的。

      这里,我们必须提到李时珍的伟大贡献。《本草纲目》虽然是药物学的著作,同时也是部很有价值的农作物正名参考书。“名不正,则言不顺”,李时珍在叙述每种药物(包括农作物)的开头,必先有一项“集解”,剖释古籍记述的异同,给予甄别。他与其他古人的不同是,他坚持亲自到实地考察记载和亲自栽种观察,他的知识来自实践,再与古籍核对,便具有权威的鉴别能力。如脂麻的茎是方形的,但陶宏景误把脂麻的茎分成方形和圓形两种,此后的书籍里都跟着说脂麻的茎有方、圓两种,导致紊乱。又,脂麻的果实有四稜、六稜和八稜的不同,这只是品种的不同,但前人不明这点,分别称四稜脂麻为胡麻,称八稜脂麻为巨胜等,使人无所适从。脂麻的叶片是多形的,从基部往上,大小形狀各不相同,前人不知道这个特点,按叶形分类,便越分越乱。李时珍对此都一一作了纠正。唐陈藏器《本草拾遗》中把“稆豆”误作《尔雅》中的“戎菽”,又等同于驴豆和萱豆。李時珍指出戎豆乃胡豆,萱豆是野緑豆,即鹿豆。与李时珍同样有贡献的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里也有不少类似的贡献,这里不一一举例。

      二、时代差异形成的分歧

      一种作物,往往在时代变迁中,改变了称呼。典型的是大豆,甲骨文里早已有象形的叔(菽)字,一直到先秦时期都称菽,如五谷之禾、黍、稻、麦、菽,又时常菽粟或菽麦连称。汉以后在《氾胜之书》里出现区种大豆法,汉以后的古籍都称大豆,只在引用先秦古籍时仍称菽。菽改大豆的原因未详,是否先秦的菽和豆同音,不得而知。“豆”是象形的祭祀礼器名,木豆称“豆”,竹豆称“笾”,瓦豆称“豋”。都用来盛祭品,久而久之,即以豆代菽。豆前加大,是因称菽时,业已包括小粒的菽在内,趁此区分大豆小豆。以后从域外引进的,便顺次称蚕豆、豌豆、绿豆等。先有单音词的麦、麻,然后区分为大麦、小麦、燕麦(单音词穱)及很迟才引进的黑麦等,大豆也属于同样性质。早期原产中国的块根类作物如甘藷、即薯蓣、山药,块茎类作物如芋艿、魔芋等不多,彼此也不易混淆,随着时间延长,陆续有外来作物传入,最初往往借用原有名称,冠名新作物,明末引进的马铃薯,是新创的名称,但一些地方借用山药蛋(零余子)称马铃薯,便容易误会。同样,番薯是明末引进的,也借用原有的甘藷、红薯(即山药、薯蓣)来称番薯,导致了蒋星煜误以为苏东坡咏的红薯是番薯。

      创下同物异名历史记录的当推玉米。何炳棣从地方志里摘录出来的玉米异称有65个[3],咸金山在何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方志上检索,最后共得99个之多[4]。其中的御麦、西天麦、西番麦、回回大麦、玉麦等名称,不知道的人,容易同大小麦混淆不清。

      玉米的新名如此繁多,并非杂乱无章,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其他新作物也类似)。最初往往按传入的来源命名,如西番麦、西天麦、回回大麦等,指从西南方传入。也可从玉米果穗的特点命名,如棒儿米、棒子、腰粟、鹿角黍等。或者着重玉米籽粒的特色命名,如玉谷、玉米、玉麦、玉蜀黍、珍珠粟等。这种命名的方式有很大的缺点,就是借原有的作物麦、蜀黍、粟、谷等,加上一个修饰词构成,容易引起误解。

      历史上对于新引进的新作物,若以引进的来源命名,长期积累下来,会看出一些大体的规律。譬如唐以前引进的新作物,多冠以“胡”字。如胡麻,原指脂麻、芝麻,但也指亚麻。胡葵,则是蜀葵的别名。胡荽,又名胡菜,香荽等,但胡菜也指油菜。胡瓜,也即后世所称的黄瓜。胡豆,李自诊《本草纲目》说是种出西胡,故名胡豆。后世以胡豆兼指蚕豆或豌豆,胡豆之名渐废。葱的种类甚多,有名胡葱的,不知道是否西域来。至于葫芦,本名壶盧,为了表明是草本植物,改用同音的葫芦,葫芦原产中国,新石器遗址里很多出土有葫芦的果实,这同来自西域之胡无关。唐以后,新作物的命名多冠以“番”字,如番薯、番豆(花生)、番茄、番椒、西番莲、西番菊(向日葵)等。清代从海路传入的多用“洋”字,如洋芋、洋葱、洋薑、大洋生(一种清末传入山东的大粒种花生)、小洋生(福建)。明初对外来作物曽直接使用音译,如烟草原译“淡巴菰”,不久即流行称烟草。民国以来,直接采用音译的渐趋增加,如咖啡、咖喱。

      三、地域差异导致的分歧

      这是导致作物异名同物和同名异物的最重要因素。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大国,在文字上,无论南北,书面语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但方言口语则富有地域性和习惯保守性。因此,尽管作物名称的书面语是统一的,但方言口语却分歧甚大。拿稻来说,稻是全国統一的书面语,但南方农民口语常称稻为谷或禾,反之,北方农民口语则称粟为谷或禾。这在地方志上最为清楚。如黄谷、黑谷、白谷、米谷、陌南禾等是粟的品种名,黑谷、红心谷、黄皮谷、落子谷、红禾、乌禾等是稻的品种名,孤立地看,无法区别谁是粟,谁是稻。

      有些作物的地域性很强,其他地方很少栽培,故虽然是同物,古籍记载也采用异名。如西藏的“青稞”,川西的“穬麦”、河北、山东种植的“青穬”,都是裸大麦,崔寔《四民月令》八月条:“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唯穬,早晚无常。”是把大麦同穬分开。(大麦的內外颖紧裹籽粒,不能脱落,穬麦的內外颖则可以脱落。)

      甘薯在山东称“地瓜”,可是福建广东的一种豆科作物凉薯,也如甘薯一样,能結地下块根,当地也叫“地瓜”。清代程瑶田在其《九谷考》里误释稷为高粱,即因他在山西看到的高梁,听农民口语音似稷,他似乎恍然大悟,原来古籍之稷即高梁。浙江温州各县称蚕豆为豌豆,称豌豆为蚕豆,两者恰好对调。玉米在南方多称玉麦、玉谷、玉蜀黍、腰芦、六谷等,若回回大麦、西天麦、番大麦等,只见于西南。花生在南方多称落花生,在河南称落生,山东称长生果,《西游记》里的长生果,即是花生。又称万寿果。马铃薯,又名洋芋,《植物名实图考》说贵州、云南一带称“阳芋”,北方多称山药蛋。

      陕县庙厎沟出土的粟遗存,报告文字使用“谷子”,经翻译成英语后,变成庙厎沟5000年前已经种植水稻了。茶是书面语,茗、荈、槚、蔎等则是方言,当北方两千年前收集这些方言时,南方闽广方言的“tay”或“te”(茶)还未收入。直到淸代英国人从厦门购买茶叶,把闽南方言的茶音,拼作英语的“tea”,然后荷兰语作“thee”,意大利、丹麦语作“te”,德语作“the”。茶的拉丁植物学属名“Thea sinensis”即采用闽南音为茶的属名。

      麦类引进中国最迟的当推黑麦,1939年版《辞海》未收黑麦,到1979年版的《辞海》开始收有黑麦,但没有提何时何地传入。黑麦的耐寒力甚强,所以黑麦在俄罗斯的栽培面积居世界前茅,我国黑麦以西北、东北地区种植为主,可能是从俄罗斯传入。黑麦英名rye源自日耳曼语rugi,不清楚何以译黑麦?可能是黑麦制的面包比小麦面包要黑些,相对于小麦制的白面色(white bread),称rye制的面包为dark bread,中译黑面包,则译rye为黑麦也很自然。黑麦的另一种近亲是多年生或一年生的黑麦草(rye grass),供饲料用,在国內各地有大面积种植。近年来法国育成小麦和黑麦杂交而成的“小黑麦”(tricale),也在国內推广种植。由于现代信息交通发达,书面语极易統一,黑麦、黑麦草、小黑麦等名称,不会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历史上存在的新作物因地区而异、名称繁多的现象,此后不大可能再有了。

      四、西学东渐引起的分歧

      20世纪是一个西方科学不断东进、越来越快的世纪。其中生物科学的东传,给传统农业带來前所未有的冲撞,有关农作物的定名、分类,受到重新的审视洗礼。古籍上作物名称的纷歧,得到科学的鉴定和澄清,国內出版的植物分类学书籍及各个农学院编写的作物栽培和植物遗传育种的书籍里,都在中名的作物后面附上拉丁学名,这些都是正面的效应。另一方面,无疑也带来某些遗憾,由于中国西化的起步较日本为迟,许多植物和作物的学名定名,都是日本捷足先登,典型的如原产中国的籼稻和粳稻,学名被日本加藤定为O. satva subs. indica(印度型)和O. sativa subs. japonica(日本型)。1950年代,丁颖先生曽提出,籼稻的学名应改称O. satva subs. sheng(籼型)和O. satva subs. keng(粳型)。但因学名的制定,使用多种方式,可以是形容植物形态特征的,生育特性的,籽实颜色的,如普通野生稻的通用学名有两个,O. perennis,其中的perennis是多年生之意,O. rufipogon,其中的rufipogon,指籽实紫红色。至于涉及产地的,可以是该植物的原产地,如茶叶学名Thea sinensis,属名取闽南方言茶的音,种名指中国原产。也可以只是分布地之一,水稻的印度型和日本型即是其例。总之,学名和考证起源地是两码事,因而丁颖先生的倡议,未能被国际接受。

      所谓“西学”,它的结构是以不断细分为目标,学科越分越细,无疑可以越发深入探索真相。这与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的综合沟通呈鲜明的对照。学科细分以后,学者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展,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但对本行以外的学科则隔行如隔山。传统的文史随着这股大潮,紧跟着也作相应的细分,同时又不断被边缘化。其結果是治科学技术的不了解文史,治文史的不了解科学技术。可是客观的知识是综合的整体,一旦面临普通的常识问题时,反而闹出“不辨菽麦”的尴尬。说苏东坡咏红薯的诗是咏番薯;说向日葵会向日是弥天大谎;说向日葵原产中国,不是从美洲传入等,都是文科学者的“发现”。反之,说中国的池塘养鱼已经有2400年的历史,是动物学家不知道《范蠡养鱼经》是伪书。相信中国的花生早在万年前已经从美洲传入中国,则是外国专家不懂中国古籍和花生原产地的误断(详下)。

      20世纪是中国考古学从无到有、蒸蒸日上的一门学科,考古出土的遗物中时常有农作物的炭化种子之类,需要鉴定,出土谷物的鉴定是个从无到有,从粗放到严密的过程。1950年代初,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一批种子,经前浙江农学院园艺和种子教研组的鉴定,初步认为可能是蚕豆、芝麻、花生的种子。但发掘报告正式发表时,以肯定的语气说是蚕豆、芝麻和花生的种子。一时间报纸争相报道,引起巨大轰动,尽管当时即曾有植物学家如胡先驌等撰文表示质疑,接着江西又有发现新石器时代花生的报道,时间比良渚还早。于是蚕豆、花生原产中国,不是由美洲传入的信息不翼而飞,而且被編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的《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和研究》(1984),成为权威的定论。笔者在1992年时曽偕日本学者再次参观浙江博物馆的出土标本,都觉得不是蚕豆、芝麻、花生的种子,其中的芝麻,其实是甜瓜的种子,后来在江、浙良渚文化遗址中反复出现。尽管否定这些鉴定的文章陆续发表,但是到2000年出版的《中国人发现美洲》,却引用这些不实的资料,说“在距今四五千年前良渚文化钱山漾、水田畈遗址,与水稻一起还同时发现了许多植物种子,已辨明的有花生、芝麻、蚕豆……,据认为花生原产地在美洲,如果没有中国人作为媒介,它们是不可能轻易而远渡大洋的。”作者引用的文献正是上述《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美国地理学家卡尔约尼逊教授对美洲作物在哥伦布来到美洲之前即已传入亚洲很感兴趣,专门搜集这方面的材料,当他看到中国发现新石器时代即已有花生的报道,非常兴奋,亲自到浙江博物馆和江西博物馆参观访问,他对浙江的所谓花生标本残缺,不能肯定,却对江西已有万年历史的完整花生粒深信不疑,据此,他认为花生是新石器时期即已从南美洲传入中国,至于是什么人?怎样传入?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他是地理学家,对于作物起源的知识显然很贫乏,我和他展开热烈的争鸣,未能说服他的观点。后来江西声明该花生标本不是花生,是鉴定失误[5],不知道他是否知道了。有趣的是,同样的花生误断,一种认为是中国人把花生带往南美洲,一种认为是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万年已由南美洲传入中国。而实际则是鉴定的失误,两者都成了无的放矢。对考古出土作物遗存的鉴定失实的报道,并非只有蚕豆、花生和芝麻。还有四川报道的汉代墓葬中出土了蕃茄种子,和南北朝时期墓葬出土的陶器內壁玉米籽粒印痕,都被作为中国自己早已种植蕃茄和玉米的证据。还有河南出土的高粱籽粒是否属实等,不一一例举,一再揭示了学科隔阂的导致的尴尬。

      这些事例的共同原因,与现代人获取知识的途徑有很大的关系。现代青年必须接受文理分家、学科分支的教育,没有不分文理、不分系科和专业的大学,这种教育制度下,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分了又分的小圈子里,因为即使是小圈子的知识,也已经来不及消化接受和发掘,怎么可能再分心去钻研其他的学科?各人都习惯于就自己的知识圈里钻研,对自己所取得的结论自然深信不疑,一旦面临圈外不同见解的碰撞,便发生争执不下的误会。作物的异名同物和同名异物,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侧面而已。

      2005,4,2

      注释:

      [1]游修龄“薏苡和芣苢”,收入《农史研究文集》386页,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潘富俊著,潘胜由摄影《诗经植物图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3]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收入《香港大公报三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下册,1978。原文为64个,何先生赠本人的论文上,又手写增加一个,共65个。

      [4]咸金山,从方志记载看玉米在我国的传播《古今农业》1988,1期

      [5]游修龄,花生起源和传入中国的时间问题:收入《农史研究文集》116~121页,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

      又及:前些日子读到游先生的这篇文章后,我找出了游先生的《质疑“芣苢”即“车前”—— 兼论“芣苢”是“薏苡”》《中国农史》2008.2,作为补充,贴在了关于芣苢的那一篇帖子下面(见《草19 芣苢:芣苢——“芣苢”的另一解》)。我是觉得游先生文章中关于胚胎的那一段非常精彩且很有说服力。

    • 家园 草35 黍离、硕鼠、鸨羽、七月、甫田、生民、伐檀(下)

      ————————————————————

      ————————————————————

      麦首先是指小麦,又称“来”,据说名“来”是这一品种来自西亚的证据之一,但据我读到的,要来也是五千年前就来了,有考古证据。无论如何,至少在春秋时代,麦已经是常见的作物了,《春秋经》和《左传》中都多次提到当时人种植的麦。

      至于“牟”,则是大麦。小麦以外以麦称的还有燕麦,且大麦、燕麦二者与麦(小麦)样子也有点像,但这两种植物与麦(小麦)并不在一个属,并且各有各的属。

      下面是我摘抄的《汉语大字典》对来、麦、牟的解释:

      來(其简化字即“来”)(lái):《说文》:“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一來二缝。象芒束之形。天所來也,故为行來之來。”徐灏注笺:“來本为麥名,《广雅》曰‘大麥,麰也;小麥,麳也’是也。古來麥字只作來,假借为行來之來,后为借意所专,别作麳、,而來之本意废矣。”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卜辞中诸來字皆象形。其穗或垂或否者,麥之茎强,与禾不同……叚借为往來字。”宋-陆游《岁晚》:“云暗郊原雪意稠,天公似欲富來麰。”《天工开物乃粒》:“凡麥有数种,小麦曰來,麥之长也;大麦曰牟、曰穬。”

      麥(mài):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來、麥本是一字,夕本象到(倒)止形,于此但象麦根。以來叚为行來字,故更制緐体之麥以为來麰之本字。”植物名。禾本科。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子实磨成面粉可供食用,也可用来制糖或酿酒,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我国栽培的种类甚多,有小麦、大麦、黑麦等,其中以小麦、大麦最普遍。《说文麥部》:“麥,芒谷。秋种厚薶,故谓之麥。”《玉篇麥部》:“麥,有芒之谷。秋种夏熟。”《诗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麥,彼留子国。”宋-陈造《田家谣》:“麥上场,蚕出筐,此时只有田家忙。”《天工开物乃粒麥》:“凡麥有数种,小麦曰來,麥之长也;大麦曰牟、曰穬,杂麦曰雀、曰荞。皆以播种同时,花形相似,粉食同功,而得麥名也。”

      麦:同“麥”。《玉篇麥部》:“麦”,“麥”的俗字。《史晨碑》:“自以城池道濡麦给,令还所敛民钱材。”按:今为“麥”的简化字。

      牟:大麦。后作“麰”。《字汇牛部》:“牟,大麥也。”《诗周颂思文》:“贻我來牟,帝命率育。”毛传:“牟,麥。”陆德明释文:“牟,《字书》作麰。《广雅》云:‘麰,大麥也。’”《天工开物乃粒》:“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來、牟、黍、稷居什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以“麦”称的植物的简介及图片,出自《中国植物志》及《中国植物图像库》,来、麦、牟都在其中:

      小麦属(Triticum)的Triticum aestvum Linn.——普通小麦(拟)。我国南北各地广为栽培,品种很多,性状均有所不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麦属(Hordeum)的Hordeum vulgare Linn.——大麦(名医别录)。其原变种为Hordeum vulgare Linn.var. vulgare——大麦。还有常见变种:Hordeum vulgare Linn. var. nudum Hook.——青裸(青藏通称),也叫裸麦(植物学大辞典);Hordeum vulgare Linn. var. trifurcatum (Schlecht.) Alef.——藏青裸(青藏俗称),也叫三又大麦(禾本科图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燕麦属(Avena)下的三种:

      Avena chinensis (Fisch. ex Roem. et Schult.) Metzg.——莜麦(华北经济植物),又称油麦(经济植物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vena fatua Linn.——野燕麦(禾本科图说),又称:乌麦(日名),燕麦草(王道济等译:普通植物学)。其原变种为Avena fatua Linn. var. fatua——野燕麦。还有变种Avena fatua Linn. var. glabrata Peterm.——光稃野燕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vena sativa Linn.——燕麦(救荒本草),又称:铃当麦、香麦(亨利氏:植物华名录):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异燕麦属(Helictotrichon)的Helictotrichon schellianum (Hack.) Kitag.——异燕麦(禾本科图说),又称野燕麦(种子植物名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黑麦属(Secale)的Secale cereale Linn.——黑麦(动植物名词汇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

      稻起源于中国,“稌”则是《诗经》时代稻的一个别称,下面是我摘抄的《汉语大字典》对稻和稌的解释:

      稻(dào):林义光《文源》:“(古字)象穫稻在臼中将舂之形,(后)变作象米禾在臼旁。爪,手持之。”禾的总称。一年生草本植物,分水稻和旱稻,通常指水稻。子实叫谷子,碾制去壳后叫大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根据不同的性质特征,有糯稻、粳稻、籼稻之分。古以粘者为稻,不粘者为秔。《说文禾部》:“稻,稌也。”段玉裁注:“今俗槩谓黏者不黏者不去糠为稻。稬稻、秈稻、秔稻皆未去糠之偁也。既去糠则曰稬米,曰秈米,曰秔米。古谓黏者为稻,谓黏米为稻……稻其浑言之偁,秔与稻对为析言之偁。”《诗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穫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礼记月令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齊,麴蘖必时。”宋-苏轼《过新息留示乡人任师中》:“怪君便而忘故乡,稻熟鱼肥信清美。”毛泽东《七律到韶山》:“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稌(tú):稻。粳稻。又指糯稻。《说文禾部》:“稌,稻也。”朱骏声通训定声:“古专谓黏者为稌,吾苏所云糯米也。或以称不黏者,亦通语耳。”晋-崔豹《古今注草木》:“稻之黏者为黍,亦谓稌为黍。”《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稌。”《周礼天官食医》:“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郑玄注引郑司农云:“稌,粳也。”宋-王安石《歌元封》:“水秧绵绵复多稌,龙骨长干挂梁梠。”清-朱彝尊《名孙说二首》之二:“诗言穑,多先稷黍,然颂丰年者必及稌,又酿者则以稻酒为上。”

      下面是“稻”和一种假稻的简介及图片,出自《中国植物志》及《中国植物图像库》:

      假稻属(Leersia)的Leersia japonica (Makino) Honda——假稻(钟观光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稻属(Oryza)的Oryza sativa L.——稻(名医别录),又称:糯、粳(名医别录)。其常见亚种有:Oryza sativa L. subsp. indica Kato——籼稻;Oryza sativa L. subsp. japonica Kato——粳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草35 黍离、硕鼠、鸨羽、七月、甫田、生民、伐檀(中)

      ————————————————————

      粟和黍

      ————————————————————

      粟与黍形态有点相近,但有攒穗与散穗之分,二者的甲骨文字形也可佐证:

      下面是出自徐中舒先生《汉语古文字字形表》页二八一、二七二的“黍”、“粟”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对比,反映二者在粒形和穗形上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游修龄先生指出:

      清|沈维钟《夏小正汇考》:“自唐人误以穄为稷,于是稷几为不黏之黍。不知稷即今小米,不黏者称稷,黏者称秫,其穗丰茸而俯偃,黍则粟粒如小麦,其穗疏散而舒扬。”(《论黍和稷》(《农业考古》1984年02期)

      ————————————————————

      谷、稷、粱、禾,都是粟的别名,除此之外,还有重、穋、稙、稺以及璊和芑:

      《汉语大字典》稙:孔颖达疏:“重穋稙稺,生熟早晚之异称耳,非穀名。先種曰稙,后種曰稺……后熟曰種,先熟曰穋。”《汉语大字典》稑:《广韵屋韵》:“稑,種稑。先種后熟曰種;后種先熟曰稑。”据此,则重、穋、稙、稺这一组四种名称都是指谷子的播种期不同,收获期亦异的不同变种,当然这类称呼也可能扩展到指所有的谷物。

      而璊和芑则分别是红色茎叶及种子的赤粱粟和白色茎叶及种子的白粱粟。都是谷子的别种。

      与茎叶匹配,谷子的种子也有各种不同的色彩,下面是网上的一张五彩谷子的图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黍也有一些不太一样的变种,穈是红色的黍,秬和秠都是黑色的黍,但秠是每壳内有两粒种子的变种。而秬则更加著名,由这种黑黍子酿的酒(秬鬯)可是传统的御酒,“秬鬯一卣”是历代帝王颁赐有功之臣的保留曲目。

      卣(yǒu)是盛酒器,下面是西周-伯各卣的图片(截自网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以下是我摘抄的《汉语大字典》对这些字的解释:

      稷(jì):谷物名。古今著述,形态不一。

      禾(hé):古代指粟,即今之小米。《说文禾部》:“禾,嘉穀也。”段玉裁注:“嘉穀亦谓禾,民食莫重于禾,故谓之嘉穀。……”《书微子之命》:“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献诸天子。”《吕氏春秋审时》:“得时之禾,长秱长穗,大本而茎杀,疏秽而穗大,其粟圆而薄糠,其米多沃而食之彊。”《淮南子墬形》:“洛水轻利而宜禾,渭水多利而宜黍。”

      粟(sù):粟谷。今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叫小米。宋-罗愿《尔雅翼释草一粱》:“故不以粟为谷之名,但米之有孚壳者皆称粟,今人以谷之最细而圆者为粟,则粱是其类。”《本草纲目穀部粟》:“粟,即粱也。穗大而毛长粒粗者为粱,穗小而毛短粒细者为粟。”汉-晁错《论贵粟疏》:“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时成也。”唐-李贺《长歌续短歌》:“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宋-杨万里《舟中小雨》:“漠漠轻寒粟脱肤,酴釀半落牡丹初。”

      粱(liáng):粟。《说文米部》:“粱,米名也。”朱骏声通训定声:“按即粟也。”《篇海类编食货类米部》:“粱,似粟而大,有黄、青、白、三种,又有赤黑色者。”《本草纲目谷部粱》:“粱即粟也。考之《周礼》,九谷、六谷之名,有粱无粟可知矣。自汉以后,始以大而毛长者为粱,细而毛短者为粟。今则通呼为粟,而粱之名反隐矣。今世俗称粟中之大穗长芒,粗粒而有红毛、白毛、黄毛之品者,即粱也。”《诗小雅甫田》:“黍稷稻粱,农夫之庆。”《齐民要术粱秫》:“粱、秫并欲薄地而稀,一亩用子三升半。”《西游记》第六十九回:“滑软黄粱饭,清新菰米糊。”

      穈(mén):谷的一种。初生时叶纯赤,生三四叶后,赤青相间,七八叶后,色始纯青。《集韵脂韵》:“穈,苗赤曰穈。”宋-沈括《梦溪笔谈药议》:“秬、秠、穈、芑,皆黍属,以色为别,丹黍谓之穈。”

      [滿氵换禾,同穈](mén):同“穈”,也作“虋”。《集韵魂韵》:“虋,《说文》:‘赤苗嘉穀也。’或作穈,[mén门,滿氵换禾,同穈]。”《篇海类编花木类禾部》:“[mén门,滿氵换禾,同穈],同穈,赤粱粟也。”

      芑(qǐ):一种良种谷子,白茎。也叫白粱粟。《尔雅释草》:“芑,白苗。”郭璞注:“今之白粱粟,皆好穀。”《诗大雅生民》:“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毛传:“穈,赤苗也;芑,白苗也。”陈奂传疏:“赤苗、白苗,谓禾茎有赤白二种。”

      黍(shǔ):《说文》:“黍,禾属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从禾,雨省声。孔子曰:黍可为酒,禾入水也。”段玉裁据《广韵》改作:“黍可为酒,故从禾入水也。”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甲文)或省水。黍为散穗,与稻不同,故作(散开)之状以象之。”《本草纲目禾部黍》:“稷之黏者为黍,粟之黏者为秫,粳之黏者为糯。”《诗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唐-杜甫《羌村三首》之三:“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宋-王安石《后元丰行》:“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黍类的子实,即黍子的简称。《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元-赵孟頫《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黑黍可酿酒,在牢羊豕肥。”\

      秬(jù):《尔雅释草》:“秬,黑黍。”陆德明释文:“秬,黑黍也。或云,今蜀黍也,米白穀黑。”邢昺疏引李巡曰:“黑黍,一名秬黍。秬即黑黍之大名也。”《诗大雅生民》:“诞降嘉种,维秬维秠。”毛传:“秬,黑黍也。”《吕氏春秋本味》:“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穄,南海之秬。”高诱注:“秬,黑黍也。”唐-柳宗元《武功县丞厅壁记》:“其植物丰畅茂遂,有秬秠藿菽之宜。”

      秠:(pī)黑黍之一壳二米者。《说文禾部》:“秠,一稃二米。”《诗大雅生民》:“诞降嘉种,维秬维秠。”孔颖达疏:“秬,是黑黍之大名。秠,是黑黍之中有二米者,别名之为秠。”《农政全书农本》:“禾麻菽麦,秬秠穈芑,各有土地之宜。”

      再下面是《中国植物志》对粟和黍的简介,但粟和黍在《中国植物志》中各都只有一个种,每个种的介绍也没有完全覆盖谷、稷、粱、禾,重、穋、稙、稺以及璊、芑;还有穈、秬、秠等各种变种,更没有包括所有各种新品种。不过,我在后面附上了一些选自《中国植物图像库》的粟和黍的图片,其中我尽量选了一些看上去各不相同、可能属于不同变种的图片,但也不敢说哪个就对应了哪个:

      狗尾草属(Setaria)的Setaria italica (L.) Beauv.——粱(名医别录、植物学大辞典),又称:狗尾草、黄粟(广东),小米(黄河以北各地),谷子(中国植物学)。其原变种为Setaria italica (L.) Beauv. var. italica——梁。有变种Setaria italica (L.) Beauv. var. germanica (Mill.) Schred.——粟(名医别录)。

      ——本种是我国北方人民的主要粮食之一,谷粒的营养价值很高,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和维生素(据中央卫生研究院的分析,含蛋白质9.7%,脂肪1.7%,碳水化合物77%,而且在每100克小米中,含有胡萝卜素0.12毫克,维生素B1-0.66毫克和维生素B2-0.09毫克,这是其他谷类作物所不及的)。所以,它不仅供食用,入药有清热、清渴,滋阴,补脾肾和肠胃,利小便、治水泻等功效,又可酿酒。其茎叶又是牲畜的优等饲料,它含粗蛋白质5-7%,超过一般牧草的含量1.5-2倍,而且纤维素少,质地较柔软,为骡、马所喜食;其谷糠又是猪、鸡的良好饲料。

      ——梁和粟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经过劳动人民的长期选择的栽育,有着多种多样的品种资源,根据其生长期的长短可以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种,有大白谷、大黄谷、小春谷等,有耐旱的抗旱谷和较耐涝的水里站;有较耐碱的抗碱谷,有分蘗较多的大八杈,五秆旗等品种,一般比较优良的品种有黄沙子,金钱子、大白谷,华北的华农4号,玉黄谷,竹叶青等等。根据花序的形状,可以分为纺缍型种,圆筒形种,异型种等,如异型种有鸡爪黄谷、猫爪谷、龙爪谷等等,这些多数是粘性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黍属(Panicum)的Panicum miliaceum L.——稷(本草纲目),又称:黍(本草纲目),糜(毕氏:中国植物学)。

      ——本种为人类最早的栽培谷物之一,谷粒富含淀粉,供食用或酿酒,秆叶可为牲畜饲料。由于长期栽培选育,品种繁多,大体分为粘或不粘两类,本草纲目称粘者为黍,不粘者为稷;民间又将粘的称黍,不粘的称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另外再列出高粱属(Sorghum)下的两种,虽然《诗经》中的“粱”更可能是谷子,但说不定古人有时是把高粱作为谷子的同类也称“粱”了,而且据说在考古发掘中也曾发现有高粱:

      Sorghum bicolor (Linn.) Moench——高粱(本草纲目)。又称蜀黍(博物志)。其原变种为Sorghum bicolor (Linn.) Moench var. bicolor——高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orghum nitidum (Vahl) Pers.——光高粱(禾本科图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草35 黍离、硕鼠、鸨羽、七月、甫田、生民、伐檀(上)

      在《诗经》时代,我们的先民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农业生产体系,生产各种各样的谷物供食用,也就常常在民歌中咏唱到这些谷物。尤其是周人,以农业起家,所以在他们为自家贵族学生准备的教材——《诗经》中,会反复提到各种谷物,还会加上教师的进一步讲解,让贵族学生们了解并记住这些谷物。并且会告诉他们,“不能辨菽麦”——不认识各种谷物——是不能当家族的首领的。

      下面就是《诗经》中咏唱各种谷物的几首诗歌和一些诗句: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96)《王风黍离》)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48)《魏风硕鼠》)

      鸨羽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高亨先生注:鸨(bǎo保),鸟名,似雁而大。栩(xǔ许),亦称杼,即柞木。蓺(yì),古藝(艺)字,种也。怙(hù户),借为餬,餬口。曷,何也。行(háng杭),鸟的羽茎。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57)《唐风鸨羽》)

      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蘀。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饗,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高亨先生注:

      七月,周代各地存在着几种历法,如夏历、殷历、周历等,豳历也是一种。豳历七月即夏历七月,自四月至十月都与夏历相同。流,向下去。火,星名,又名大火,即心宿。豳历五月里黄昏时候,大火星正在天空的当中,六月里便向西斜,七月里便向下去了。一之日,豳历一之日即夏历十一月,周历正月。豳历此月为岁始,与周历同。二之日,即夏历十二月。栗烈,借为凛冽,寒气刺骨。三之日即夏历正月。蚕月,即夏历三月,养蚕的月份,所以叫蚕月。

      仓庚,又作鶬鹒,即黄莺。鵙(jué决jú),即鹈鴂,鸟名,又名伯劳、子规、杜鹃。蜩(tiáo条),蝉也。斯螽,即阜螽,蚱蜢。莎鸡,即纺织娘。貉,兽名,形似狐,但体较胖,尾较短,毛深厚温暖。豵(zōng宗),六个月至一岁的小猪。此指小兽。豣(jiān肩),三岁的大猪。此指大兽。

      蘀(tuò拓),借为檡(zhái),木名,落叶最晚。荼,苦菜。樗(chū初),木名,似椿,叶臭,又名臭椿。茅,茅草。

      黍,糜子。稷,即粟,亦称谷子。黍性粘,稷性不粘。重、穋(lù陆)都是谷名,重,大概是秫,今称高粱;穋,大概是旱稻,今称稉子。禾,谷之一种。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99)《豳风七月》)

      甫田

      今適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曾孙不怒,农夫克敏。……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高亨先生注:陈,陈谷。耘,锄草。耔,用土培苗根。黍稷同类,黍粘,稷不粘。薿薿,茂盛貌。介,读为愒(qì),休息。穀,养也。茨,草屋的顶。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28)《小雅甫田之什甫田》)

      生民

      ……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

      高亨先生注:禾,谷子,其实为小米。役,借为颖,禾穗。穟穟,谷穗下垂貌。幪幪,庄稼茂盛貌。瓞(dié迭),小瓜。唪(běng)唪,结实累累貌。秀,长穗。颖,长出芒的穗。栗,谷粒饱满坚实。秬(jù巨),黑黍。秠(pī披),黍的一种,一个壳里有两颗米。穈(mén门,虋),谷之一种,它的苗是红的,又名赤粱粟。芑(qǐ起),谷之一种,它的苗是白的,又名白粱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00)《大雅生民之什生民》)

      伐檀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高亨先生注:稼,耕种。穑,收割。囷(qūn),圆形粮仓。鹑(chún淳),鹌鹑。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46)《魏风伐檀》)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尔极,贻我来牟。

      高亨先生注:来牟,古时大小麦的统称。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84)《周颂清庙之什思文》)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億及秭。

      高亨先生注:黍,小米。稌(tú途),稻也。廪,米仓。億,十万为億。万億厥秭,犹今语万石亿石。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89)《周颂臣工之什丰年》)

      弥月不迟,是生后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稙稺菽麦。奄有下国,俾民稼穑。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缵禹之绪。

      高亨先生注:降之百福,指上帝赐后稷以百福。但依下文,百福当为百谷,传写之误。降之百谷即《大雅生民》“诞降嘉种”之意。重,通穜(tóng童),先种后熟的农作物。穋(lù路),后种先熟的农作物。稙,早种的谷类。稺(zhì),晚种的谷类。菽,豆也。此句言早种与晚种的豆与麦。秬(jù巨)。黑黍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517)《鲁颂閟宫》)

      黄鸟黄鸟,无集于榖,无啄我粟。……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黄鸟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黍。

      高亨先生注:粱,高粱。栩(xǔ许),柞树。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61)《小雅鸿雁之什黄鸟》)

      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

      既方既皁,既坚既好,不稂不莠。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穉。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有渰萋萋,兴云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获穉,此有不敛穧,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来方禋祀,以其骍黑,与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高亨先生注:耜,如同现在的犁。俶,起土。载,翻草。稂,禾谷仅能生穗而不能结实。莠(yǒu有),形似禾谷的一种草。螟,吃禾心的青虫。螣(tè特),吃禾叶的青虫。蟊,吃禾根的虫。贼,吃禾节的虫。穉,嫩禾。穧(jì),已割而未收的农作物。遗,失。秉,成捆的稻把。滞,留下。伊,犹是也。此五句言田间少数未割之稻及遗穗等让贫苦无靠至寡妇拾取。骍,红色。骍黑是用祭牲的毛色代表祭牲,牛羊豕三牲之中只有牛有红色的,所以骍是代表牛;一般的豕是黑色的,所以黑是代表豕。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30)《小雅甫田之什大田》)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高亨先生注:芃(péng蓬)芃,草木茂盛貌。膏,犹潤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57)《小雅鱼藻之什黍苗》)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98)《曹风下泉》)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或来瞻女,载筐及莒。其饟伊黍,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高亨先生注:畟(cè测)畟,耕犁翻土前进貌。俶,起土。载,翻草。实,指种子。函,含也。谷种含在土里。镈,锄也。赵(趙),读为削,锋利。薅(hāo蒿),除草。荼,草名。蓼,草名。朽,腐烂。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502)《周颂闵予小子之什良耜》)

      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塗。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30)《小雅鹿鸣之什出车》)

      我蓺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

      高亨先生注:蓺,种也。黍稷同类,黍粘,稷不粘。与与,茂盛貌。翼翼,整齐貌。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21)《小雅谷风之什楚茨》)

      疆埸翼翼,黍稷彧彧。曾孙之穑,以为酒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25)《小雅谷风之什信南山》)

      釐尔圭瓒,秬鬯一卣。

      高亨先生注:釐,通赉,赏也。圭瓒,以玉圭为柄的勺。秬(jù巨),黑黍。秬鬯(chàng唱),用黑黍和郁金香草酿成的一种香酒)。卣(yǒu有),装酒器,形如壶,有曲柄。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62)《大雅荡之什江汉》)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68)《鄘风桑中》)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76)《鄘风载驰》)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05)《王风丘中有麻》)

      於皇来牟,将受厥明。

      高亨先生注:畲(yú余),开垦了三年的熟田。新畲,古时实行轮种,种过的田在休闲几年后再种,故称新畲。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86)《周颂臣工之什臣工》)

      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

      高亨先生注:芑(qǐ起),粱类,其苗白色。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97)《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有声》)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高亨先生注:滮池,古水名,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60)《小雅鱼藻之什白华》)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

      高亨先生注:啍(tūn吞)啍,车型颠簸貌,即因路不平,车走一顿一顿的样子。璊(mén),借为[mén门,滿氵换禾,同穈],谷之一种,苗是赤色,如[mén门,滿氵换禾,同穈]言衣是红色,指男子所穿。古代女子穿绿衣,男子穿红衣,所以说“红男绿女”。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04)《王风大车》)

      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穀?

      高亨先生注:交交,通咬咬,鸟鸣声。一说:交交,小貌。桑扈,鸟名,又名青雀,青黑色,颈有花纹。率,沿着。握粟出卜,抓一把粟米出去求人占卜,(以粟米酬谢卜人。)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91)《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宛》)

      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

      高亨先生注:皎皎,洁白。驹,马六尺为驹。白驹是客人所乘。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60)《小雅鸿雁之什白驹》)

      在上面摘引的《诗经》中几首诗和一些诗句里面,提到了很多谷物的名字,包括:

      稷、谷、苗、禾,

      粟、粱、重、穋、稙、稺,穈、璊、芑;

      黍、秬、秠;

      麦、来、牟;

      稻、稌。

      这些字之中有些可以代表所有的谷物,例如稷(社稷);例如谷(“率时农夫,播厥百谷。”);还有苗、禾。虽然当初这些字是有特指的,大体上都是指今天所谓谷子或谷子的不同形态,而且这种特指在当时也还同时存在,但由于谷子是当时最主要的农作物,所以对谷子的称谓也就推广成为对其他所有谷物的泛称了。

      下面是《汉语大字典》中对这几个字解说的摘抄:

      稷(jì):谷物名。古今著述,形态不一。……五谷之神。《集韵职韵》:“禝,尧臣,能播五谷,有功于民,祀之。通作稷。”《字汇禾部》:“稷,谷神。”《周礼地官大司徒》:“设其社稷之壝。”郑玄注:“社稷,后土及田正之神。”贾公彦疏:“郑义依《孝经纬》……稷是原隰之神,宜五谷。五谷不可遍举,稷者五谷之长,立稷以表神名,故号稷。”

      穀(gǔ):庄稼和粮食的总称。如:百谷;五谷;六谷;九谷。《说文禾部》:“穀,续也,百谷之总名。”《玉篇禾部》:“穀,五谷也。”《书洪范》:“百穀用成。”《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穀。”唐-颜仁郁《农家》:“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穀自生。”

      谷:通“穀”。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谷,叚皆为穀。”……“穀”的简化字。

      苗(miáo):谷类作物幼小(尚未开花)的植株。如:秧苗;麦苗。《说文艸部》:“苗,艸生于田者。”《诗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孔颖达疏:“苗谓禾未秀。”《孟子尽心下》:“恶莠,恐其乱苗也。”

      禾(hé):粮食作物的总称。《诗豳风七月》:“十月纳禾稼。”《仪礼聘礼》:“门外米禾皆二十车,薪芻倍禾。”清-程瑶田《九穀考粱》:“《聘礼》米禾皆兼黍稷稻粱言之,以他穀连稾者,不别立名。”庄家的茎秆。《说文禾部》:“稼,禾之秀实为稼,茎节为禾。”段玉裁注:“全体为禾,浑言之也……”《仪礼聘礼》:“积唯芻禾,介皆有饩。”郑玄注:“禾以秣马。”

      由于上面涉及到的这些谷物是人工栽培的,在同一种之内也就有更多的变种和变型,而在经过两千多年大规模的人工选择之后,《诗经》时代的谷物与我们今天的谷物相比,其性状恐怕已经改变了很多,更不要说什么杂交稻甚至转基因谷物之类的更厉害的新东西了。

      但另一方面,那些栽培选育出来的变种和变型之类好像有很多未必真能称为变种或变型,因为他们自身的性状是不稳定的,尽管可能有大规模的栽培,有正式的命名,但其实离开人工干预,根本就不是真正有生殖稳定性的生物。

      说回到谷物,这里并没有包括古人在五谷(例如:稷麦豆黍麻)、六谷(例如:稻粱菽麦黍稷)乃至九谷(例如: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麦)中会提及、而且《诗经》中也多次唱到的麻和菽,按今天的某种定义,这两种植物的种子虽然也能吃,但性质比较特殊,可以不算在谷物之内,我也已在前面的帖子中分别单独说到过这两种植物了。另外这里没有算进来的还有高粱,据下面李根蟠先生所作的“先秦典籍中列举的主要粮食作物表”,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共六种,并不包括高粱:

      先秦典籍中列举主要粮食作物举例:

      典籍名——————————————————|主要粮食作物名

      《吕氏春秋审时》—————————————|禾|黍|麦| 菽 |稻|麻

      《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十二纪》记四时之食|稷|黍|麦| 菽 |—|麻

      《管子地员》记五土所宜——————————|秫|黍|麦|大菽|稻|—

      《周礼职方氏》九州所宜提到的作物—————|稷|黍|麦| — |稻|—

      《逸周书》记五方之谷———————————|粟|黍|麦| 菽 |稻|—

      李根蟠《稷粟同物,确凿无疑——千年悬案“稷穄之辨”述论》

      由此可见,麻和菽以外,上面那些《诗经》中提到的那么多的谷物名字,其实只指向四种谷物,即:粟、黍、麦、稻,上面其他那些名字则都是这四种谷物的不同称谓或其别种的称谓:

      这四种谷物都属于禾本科(Gramineae)。尽管禾本科中也包括一些似乎与谷物不大挨边的植物,例如竹子,但我觉得似乎禾本科的植物都有培养成谷物的潜力,好比竹子就也会产出竹米,也能吃。

      下面就分别说说这四种谷物:

    • 家园 草34 甫田:莠、稂

      甫田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

      无田甫田,维莠桀桀。无思远人,劳心怛怛。

      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幾见兮,突而弁兮!

      高亨先生注:莠(yǒu有),一种草,似谷非谷,今语呼做谷莠子。骄骄,借为乔乔,草盛而高的样子。忉忉(dāo),忧念貌。桀桀,读为揭揭,也是高的意思。怛(dá达)怛,忧伤不安貌。丱(guàn惯),两髻对称竖起的样子。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35)《齐风甫田》)

      这原是农夫的歌,他看见田中的杂草长得很高,心中焦虑。当然,人们也可以借这个由头唱出他们别的焦虑,好比这里就是在唱:孩子小小年纪就出征了,父母心中焦虑。

      既方既皁,既坚既好,不稂不莠。

      高亨先生注:稂,禾谷仅能生穗而不能结实。莠(yǒu有),形似禾谷的一种草。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30)《小雅甫田之什大田》)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

      高亨先生注:稂(láng郎),草名,丛生,又名狼尾草。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98)《曹风下泉》)

      以上《诗》句中唱到了两种草,一种是“稂”,一种是“莠”。

      《汉语大字典》莠(yǒu):

      狗尾草。禾本科。一年生草本。为田间常见杂草。《本草纲目草部狗尾草》:“莠,穗形象狗尾,故俗名狗尾。”《诗齐风甫田》:“无田甫田,维莠骄骄。”《孟子尽心下》:“恶莠,恐其乱苗也。”赵岐注:“莠之茎叶似苗。”唐-钱起《赠柏巖老人》:“硗田隔云溪,多雨长稂莠。”

      《汉语大字典》稂(láng):

      同蓈,禾粟的瘪子。《尔雅释草》:“稂,童粱。”清-邵晋涵正义:“稂为谷之有稃而无米者,南方农谚谓之扁子。硗瘠之地与夫雨旸之不时,人事之不齐,禾不能成实则为稂。丰年则无之。”《说文艸部》:“稂,禾粟之[上爫下禾,suì]生而不成者,谓之蕫蓈。稂,蓈或从禾。”王筠句读:“言禾粟者,麦豆无此也。[上爫下禾,suì],《诗》《释文》引作莠,汉讳秀而代以莠。然秀、[上爫下禾,suì]一物,《广韵》引作穗。”

      一说狼尾草。一种危害禾苗的恶草。《广韵唐韵》:“稂,草名。似莠。”《诗曹风下泉》:“冽彼下泉,浸彼苞稂。”毛传:“稂,童粱。”孔颖达疏:“此稂是禾之秀而不实者。”《农桑辑要》卷二:“一功不至,则稂莠之害,粃糠之杂入之矣。”《本草纲目谷部狼尾草》:“(释明)稂、蕫稂、狼茅、孟、宿田翁、守田。时珍曰:狼尾,其穗象形也。秀而不成,嶷然在田,故有宿田、守田之称。

      由上面可见,古人有把“莠”扩大为所有田间杂草的倾向,也有把“稂”认定为所有未结实禾穗的倾向,但我想《齐风甫田》中“无田甫田,维莠骄骄”以及“无田甫田,维莠桀桀”的“莠”和《曹风下泉》中“冽彼下泉,浸彼苞稂”的“稂”还应指的是两种田间杂草,也就是狗尾草属的狗尾草和狼尾草属的狼尾草。

      狗尾草和狼尾草其实长得很像,而且两属中都有一个种是驯化的粮食作物,狗尾草属中的是粱(谷子、粟),狼尾草属中的是御谷(珍珠粟)。

      李根蟠先生指出:

      现代农业科学证明,“莠”是粟的近缘野生种狗尾草与粟杂交而产生的。(《稷粟同物,确凿无疑——千年悬案“稷穄之辨”述论》

      游修龄先生则指出:

      首先,我们可以明确,“黍”在植物分类上属禾本科的“黍属”(Panicum),栽培黍的学名是Panicum miliaceum。“粟”在植物分类上属禾本科的“狗尾草属”(Setaria),栽培粟的学名是Setaria italica。二者是两个不同“属”(genus)的作物。但二者在栽培条件的需要方面非常相似,地理分布也很一致。

      现代关于作物遗传驯化的研究都认为一种野生植物在驯化栽培的过程中会产生野生型的该作物的伴生杂草。这种伴生杂草被认为是栽培种与野生祖先种的“渐渗杂交”(introgression)的产物。证之古籍记载,粟(稷)和黍(穄)各有其伴生杂草,粟的伴生杂草是莠(S. viridis):“恶莠恐其乱苗也”,孟子这里说的苗即禾苗。黍的伴生杂草称稂(P. spontaneum),又称蓈、[左黍右卑,bǐ],《说文》:“[左黍右卑,bǐ],黍属也。”段玉裁注:“[左黍右卑,bǐ]之于黍,犹稗之于禾也。”程瑶田《九谷考》也说:“余目验之,穗与谷皆如黍。”……

      《论黍和稷》(《农业考古》1984年02期)

      下面是狗尾草属和狼尾草属中五种较常见植物的图片:

      首先是禾本科(Gramineae)狗尾草属(Setaria)中的两种杂草和一种对应粮食作物:

      Setaria viridis (L.) Beauv.——狗尾草(本草纲目),又称:谷莠子(植物名汇),莠(诗经、礼记)。其原亚种为Setaria viridis (L.) Beauv. subsp. viridis——狗尾草。亚种有Setaria viridis (L.) Beauv. subsp. pycnocoma (Steud. ) Tzvel.——巨大狗尾草(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etaria glauca (L.) Beauv.——金色狗尾草(植物学大辞典)。其原变种为Setaria glauca (L.) Beauv. var. glauca——金色狗尾草。变种有Setaria glauca (L.) Beauv. var. dura (I. C. Chung) I. C. Chung——硬稃狗尾草(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与狗尾草对应的同属粮食作物:Setaria italica (L.) Beauv.——粱(名医别录、植物学大辞典),又称:狗尾草、黄粟(广东),小米(黄河以北各地),谷子(中国植物学)。其原变种为Setaria italica (L.) Beauv. var. italica——梁。有变种Setaria italica (L.) Beauv. var. germanica (Mill.) Schred.——粟(名医别录):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其次是禾本科(Gramineae)狼尾草属(Pennisetum)的一种杂草和一种粮食作物:

      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L.) Spreng.——狼尾草(本草拾遗),又称:[艹/戾,lì]草(植物名实图考),狗尾巴草(浙江),芮草(江苏),老鼠狼、狗仔尾(广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狼尾草的同属粮食作物:Pennisetum americarum (L.) Leeke.——御谷(禾本科图说),又称:珍珠粟(英译名、种子植物),蜡蠋稗(农业植物分类表)。其原亚种为Pennisetum americarum (L.) Leeke. subsp. americarum——御谷。

      ——虽然狼尾草在我国常见,本种其实在我国并不常见,而是在非洲被驯化的谷物,也说明驯化哪种植物作为谷物有一定的偶然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草33 东门之池:麻、苴、紵、藘(下)

      荨麻科(URTICACEAE)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麻”,其中也有些用为纤维原料,也可能被古人看作“麻”,较常见的有:

      毛茛科(Ranunculaceae)类叶升麻属(ctaea)的Actaea asiatica Hara——类叶升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毛茛科(Ranunculaceae)升麻属(Cimicifuga)中的三个较常见种:

      Cimicifuga dahurica (Turcz.) Maxim.——兴安升麻(东北药用植物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imicifuga foetida L.——升麻(神农本草经),又称绿升麻(湖北、云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imicifuga simplex Wormsk.——单穗升麻,又称野菜升麻(经济植物手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亚麻科(Linaceae)亚麻属(Linum)中的两个较常见种:

      Linum stelleroides Planch.——野亚麻。

      茎皮纤维可作人造棉、麻布和造纸原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Linum usitatissimum L.——亚麻(通称),又称:鸦麻(图经本草),壁虱胡麻(本草纲目),山西胡麻(植物名实图考)。

      为重要的纤维、油料和药用植物。韧皮部纤维构造如棉,细长而有光泽,强韧弹性,黄白色,为最优良纺织原料,单丝纤维长达120厘米,用以纺织夏布、网系绳索和麻袋等及造纸;全草及种子可入药;种子榨亚麻仁油,用作印刷墨、润滑剂和药用,在山西、云南等处被广泛食用。根据特征记载和分布区,我国主要地区的栽培种应为Linum humile Mill.。其在中亚用作油料,在我国亦是如此。其主要特点是植株较矮小,叶排列较密,果实较多,蒴果隔膜边缘具缘毛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椴树科(Tiliaceae)田麻属(Corchoropsis)中的两种:

      Corchoropsis psilocarpa Harms et Loes. ex Loes.——光果田麻(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orchoropsis tomentosa (Thunb.) Makino——田麻(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本种的茎皮纤维可代黄麻制作绳索及麻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椴树科(Tiliaceae)黄麻属(Corchorus)中较常见的Corchorus capsularis Linn.——黄麻。

      ——本种茎皮富含纤维,可作绳索及织制麻袋;经加工处理,可织制麻布及地毯等;嫩叶供食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锦葵科(Malvaceae)苘麻属(Abutilon)中较常见的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us Malv.——苘麻(说文、唐本草、图考),又称:苘麻(山西),椿麻(湖北),塘麻(安徽),孔麻(上海),青麻(东北),白麻(本草纲目),桐麻(四川、陕西),磨盘草、车轮草(江西)。

      ——本种的茎皮纤维色白,具光泽,可编织麻袋、搓绳索、编麻鞋等纺织材料。种子含油量约15-16%,供制皂、油漆和工业用润滑油;种子作药用称“冬葵子”,润滑性利尿剂,并有通乳汁、消乳腺炎、顺产等功效。全草也作药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夹竹桃科(Apocynaceae)罗布麻属(Apocynum)的Apocynum venetum Linn.——罗布麻(董正钧著《罗布麻》),又称:茶叶花(河北、陕西、甘肃);野麻(新疆、青海、甘肃);泽漆麻、女儿茶(江苏);茶棵子(山东);奶流(山西);红麻、红花草(陕西);吉吉麻(江苏);羊肚拉角(陕北);牛茶(吉林);野茶(山东、江苏);野务其干(新疆维语);披针叶茶叶花;红麻。

      ——本种是我国野生大面积的纤维植物。其茎皮纤维具有细长柔韧而有光泽耐腐耐磨耐拉的优质性能,为高级衣料、渔网丝、皮革线、高级用纸等原料,在国防工业、航空、航海、车胎帘布带、机器传动带、橡皮艇、高级雨衣等方面均有用途。叶含胶量达4-5%作轮胎原料;嫩叶蒸炒揉制后当茶叶饮用,有清凉去火,防止头晕和强心的功用;种毛白色绢质,可作填充物。麻秆剥皮后可作保暖建筑材料。根部含有生物碱供药用。本种花多,美丽、芳香,花期较长,具有发达的蜜腺,是一种良好的蜜源植物。: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另外,我国汉代从印度引入了著名的芝麻,也称胡麻,即今天胡麻科(Pedaliaceae)胡麻属(Sesamum)的Sesamum indicum L.——芝麻(通称),又称:胡麻(名医别录),脂麻(本草衍义),油麻(食療本草)。

      芝麻虽有麻名,但不产纤维,只作食品和油料,而且是后来引入的,当然不会是《诗经》时代古人眼中的“麻”。这种植物一引入就带有某种神秘色彩,传说只有夫妻二人合种才能长成: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胡麻好种无人种,合是归时底不归。(唐-河北士人《感代妻答诗(一作女郎葛鸦儿作)》)。又因为芝麻非常好吃,后来人就认为是修仙的食物:胡麻兼藻绿,石髓隔花香。(唐-钱起《柏崖老人号无名先生男削发女黄冠自以云泉独乐命予赋》)。神枣胡麻能饭客,桃花流水荫通津。(唐-牟融《题道院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其实我国原来也有与芝麻类似的植物,但它们的种子大概没那么好吃,而且应该也不是《诗经》时代古人眼中的“麻”,其中较常见的有:

      唇形科(Labiatae)小野芝麻属(Galeobdolon)的Galeobdolon chinense (Benth.) C. Y. Wu——小野芝麻(福建),又称假野芝麻(植物分类学报10卷2期)。其原变种为Galeobdolon chinense (Benth.) C. Y. Wu var. chinense——小野芝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野胡麻属(Dodartia)的Dodartia orientalis L.——野胡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草33 东门之池:麻、苴、紵、藘(中)

      说到用为纤维原料的其它“麻”,首先是荨(qián)麻科(URTICACEAE)的那些麻,这一科中许多种类植物的茎皮富含纤维,如苎麻属Boehmeria、水麻属Debregeasia、紫麻属nreocnide、水丝麻属Maoutia、雾水葛属Pouzolzia、蝎子草属Girardinia、荨麻属Urtica、艾麻属Laportea,锥头麻属Poikilospermum等都为重要的纤维植物。其中苎麻、青麻和红火麻是我国南方常见的栽培优良纤维植物,为纺织和工业的重要原料。

      下面介绍荨麻科(URTICACEAE)中以“麻”称的常见植物。

      荨麻科(Urticaceae)苎麻属(Boehmeria)的植物,在古人眼里应该都是《诗经》中“东门之池,可以沤紵”的“紵”和“缟衣茹藘,聊可与娱”的“藘”,下面是本属中较常见的五种:

      Boehmeria nivea (L.) Gaudich.——苎麻(名医别录),又称:野麻(广东、贵州、湖南、湖北、安徽),野苎麻(贵州、浙江、江苏、湖北、河南、陕西、甘肃),家麻(江西),苎仔(台湾),青麻(广西、湖北),白麻(广西)。其原变种为B. nivea (L.) Gaudich.var. nivea——苎麻。

      据现有史料查考,我国早在公元前14-12世纪,殷墟出土的《卜辞》中就有丝麻的像形文字。春秋中叶的《诗经》(约公元前6世纪)陈风中有“东门之池,可以沤紵(同苎)”之句。战国后期的古藉中也有记载。可见我国苎麻的栽培历史至少在三千年以上。苎麻于18世纪初先后输入到欧洲和北美,现在我国秦岭以南各省区栽培苎麻甚广。

      我国苎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5-80%。主产区在江西北部、湖南北部及四川中部等地区。茎皮纤维细长,强韧,洁白,有光泽,拉力强,耐水湿,富弹力和绝缘性,可织成夏布(湖南浏阳及江西万载等地出产的夏布最为著名)、飞机的翼布、橡胶工业的衬布、电线包被、白热灯纱、渔网、制人造丝、人造棉等,与羊毛、棉花混纺可制高级衣料;短纤维可为高级纸张、火药、人造丝等的原料,又可织地毯、麻袋等。药用:根为利尿解热药,并有安胎作用;叶为止血剂,治创伤出血;根、叶并用治急性淋浊、尿道炎出血等症。嫩叶可养蚕,作饲料。种子可榨油,供制肥皂和食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Boehmeria gracilis C. H. Wright——细野麻(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麦麸草、野线麻、红锦麻(陕西),红线麻(河南)。

      ——茎皮纤维坚韧,可作造纸、绳索、人造棉及纺织原料。全草可药用,治皮肤发痒、湿毒等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Boehmeria longispica Steud.——大叶苎麻(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又称:野线麻(安徽),山麻(山东),大蛮婆草、火麻风(四川蓬溪)。

      ——茎皮纤维可代麻,供纺织麻布用。叶供药用,可清热解毒、消肿,治疮疥,又可饲猪: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Boehmeria tricuspis (Hance) Makino——悬铃叶苎麻(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八角麻(浙江、江西),野苎麻(江西、安徽、甘肃),方麻(浙江),龟叶麻(安徽),山麻(江西、甘肃)。

      ——茎皮纤维坚韧,光泽如丝,弹力和拉力都很强,可纺纱织布,也可做高级纸张;民间常用茎皮搓绳,编草鞋。根、叶药用,治外伤出血、跌打肿痛、风疹、荨麻疹等症。叶可作猪饲料。种子含脂肪油,可制肥皂及食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Boehmeria spicata (Thunb.) Thunb.——小赤麻(中国植物图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可能被古人认为“麻”、“苴”或“紵”、“藘”的还有:

      荨麻科(Urticaceae)艾麻属(Laportea)中的两种:

      Laportea bulbifera (Sieb. et Zucc.) Wedd.——珠芽艾麻(东北草本植物志),又称:零余子荨麻(中国植物图鉴),铁秤铊、火麻(陕西、甘肃),珠芽螫(shì)麻(秦岭植物志),顶花螫麻(湖北植物志)。其原亚种为L. bulbifera (Sieb. et Zucc.) Wedd. subsp. bulbifera——珠芽艾麻。

      ——韧皮纤维坚韧可供纺织用,嫩叶可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Laportea cuspidata (Wedd.) Friis——艾麻(种子植物名称),又称:蝎子草(河北、陕西太白),红火麻、红线麻、千年老鼠屎(秦岭),活麻(四川),山活麻(四川南川),麻杆七(四川叙永),蛇麻草(湖北巴东、恩施),山苎麻(湖南)。

      ——韧皮纤维可制绳索和代麻用,根药用,有祛风湿,解毒消肿之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以及荨麻科(Urticaceae)荨麻属(Urtica)中较常见的三种:

      Urtica cannabina L.——麻叶荨麻(东北草本植物志),又称:焮(xìn)麻(种子植物名称),火麻(甘肃),哈拉海(小兴安岭),蝎子草、赤麻子(河北)。

      ——茎皮纤维可作纺织原料;全草入药治风湿、糖尿病、解虫咬等;瘦果含油约20%,供工业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Urtica fissa E. Pritz.——荨麻(宋益部方物志),又称:裂叶荨麻(高等植物图鉴),白蛇麻(四川南川、浙江),火麻(陕南、陇南、四川),蛇麻草、透骨风(湖北巴东),白活麻(湖北)。

      ——茎皮纤维可供纺织用;全草入药,有祛风除湿和止咳之效;叶和嫩枝煮后可作饲料。

      本种是托叶合生类群在我国分布最广的一种,它的叶边缘变异较大,一般具数枚浅裂片,但湖北、陕西和四川的某些标本,则为掌状3半裂或深裂,有些幼小的叶还未分化成裂片,仅具粗大的牙齿。这表明,叶片的分裂似乎是一种较进化的性状;另一方面,从性状不稳定的事实也说明这群植物似乎处在分化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Urtica laetevirens Maxim.——宽叶荨麻(东北草本植物志),又称:哈拉海(东北),蝎子草、螫(shì)麻子、痒痒草(河北、山西),荨麻(陕南、陇南),虎麻草(湖北)。其原亚种为U. laetevirens Maxim. subsp. Laetevirens——宽叶荨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草33 东门之池:麻、苴、紵、藘(上)

      东门之池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紵。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高亨先生注:沤麻,把麻浸入水中。麻要经过几天水泡,才能剥下麻皮。紵(zhù),《释文》:“紵字又作苧(zhù)。”麻之一种,今呼青麻。菅(jiān肩),禾本科植物,秆高近三米,开白花。沤之使柔,可以织席编筐。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79)《陈风东门之池》)

      实际上,在我看来,这里的“可”字作“何”字解可能更合理,“何”字应该本来就是“可”字的孳乳字,古人将“可”字借用为“何”字并非错别字,而且《诗经》中的“可”字作“何”字解已有先例:《魏风葛屨》和《小雅谷风之什大东》中的“纠纠葛屦,可以履霜?”,《陈风衡门》中的“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都有先生将其中的“可”字作“何”字解。

      要知道,诗中提到的“沤麻”、“沤紵”、“沤菅”是很脏的农活,会沤出一坑臭水,在《左传》中就记载了因为“沤菅”的臭水污染水源起争执而丢了一座城池的事情:

      三月,吴伐我,子洩率,故道险,从武城。初,武城人或有因于吴竟田焉,拘鄫人之沤菅者,曰:“何故使吾水滋?”及吴师至,拘者道之以伐武城,克之。(《哀八年传》(p 1648)(12080202))(136)

      至于所谓“池”,在当时一般指护城河,诗中东门外的“池”人来人往,并不是相对封闭的水坑,因此,无论从技术上讲,还是从情理上讲,都不是适合“沤麻”、“沤紵”或“沤菅”的地方。而且,如果“可”字不作“何”字解,那就是把“彼美淑姬”与“沤麻”、“沤紵”以及“沤菅”直接联系在一起,也未免太煞风景了。

      反之,如果“可”字作“何”字解,则是把沤的臭烘烘的“麻”、“紵”、“菅”比喻为不够格的男子,这样诗中唱出的场景更合情理,也更顺畅,可见下面我的粗略译文:

      东门外的城河啊,怎能用来沤麻呢?美丽贤惠的“姬”姓姑娘啊,谁配和她对歌呢?

      东门外的城河啊,怎能用来沤紵呢?美丽贤惠的“姬”姓姑娘啊,谁配和她对语呢?

      东门外的城河啊,怎能用来沤菅呢?美丽贤惠的“姬”姓姑娘啊,谁配和她对言呢?

      在周代,“姬”姓是统治部族,所以他们部族的女子是美丽的象征,是异姓贵族——尤其是陈国的“妫”姓贵族——向往的对象。

      《诗经》中还有很多句子提到“麻”: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05)《王风丘中有麻》)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

      高亨先生注:蓺,古藝(艺)字,种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33)《齐风南山》)

      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高亨先生注:婆娑,舞貌。市,市场。(《潜夫论浮侈》引市作女,比今本《毛诗》更好。)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77)《陈风东门之枌》)

      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高亨先生注:禾,谷子,其实为小米。役,借为颖,禾穗。穟穟,谷穗下垂貌。幪幪,庄稼茂盛貌。瓞(dié迭),小瓜。唪(běng)唪,结实累累貌。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00)《大雅生民之什生民》)

      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高亨先生注:茹藘,疑当作藘茹,传写误倒。藘借为纑(lú),麻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24)《郑风出其东门》)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

      高亨先生注:苴(qū区jū),一种麻,现在称青麻。樗(chū初),木名,似椿,叶臭,又名臭椿。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99)《豳风七月》)

      在《左传襄十七年传》中,就提到用“苴”作为纤维材料:

      齐-晏桓子卒,晏婴麤縗斩,苴绖、带、杖,菅屦,食鬻,居倚庐,寝苫、枕草。((p 1033)(09170701))(102)

      “麻”在当时不仅是纤维原料,还是食品原料,是五谷之一。但“麻子”不太好吃,所以后来逐渐“麻”就主要作为纤维原料了。

      与“丝”相比,“麻”,也包括“苴”等,是常见易得的纤维原料,那时中原地区还没有栽培棉花,所以那时的“布”是指“麻”布,用“麻”制的衣服则称为“布衣”,而且常以“麻布衣”与“丝绸衣”相对,用“布衣”作为平民的代称,反映出与“丝”相比,“麻”是更加大众化的材料。

      另外,用“麻”编的鞋称为“麻鞋”(杜甫《述怀一首(此已下自贼中窜归凤翔作)》:“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用“麻”搓的绳称为“麻绳”,还有装粮食的“麻袋”等等。

      提到“麻”的还有另外一首诗:

      《诗》曰:‘虽有丝、麻,无弃菅(jiān)、蒯(kuǎi);虽有姬、姜,无弃蕉萃(qiáo cuì);凡百君子,莫不代匮。’(《左传成九年传》(p 0845)(08091002))(068)。这一段《诗》不见于今天的《诗经》,属于“逸诗”。这里提到的“丝、麻”是纤维原料,“菅(jiān)、蒯(kuǎi)”则是编织材料,常见的编织材料还有芦苇、麦草等,更坚硬的编织材料还有荆条一类,以及竹子,总之,古代的人们主张要充分地利用各种天然资源,物尽其用,这段《诗》就反映了这种思想。

      下面还有一些古人提到“麻”的例子:

      冬,葬敬嬴,旱,无麻,始用葛茀。(《左传宣八年传》(p 0697)(07080501))(064)

      尽借邑人之车,锲其轴,麻约而归之。(《左传定九年传》(p 1572)(11090302))(128)

      季孙练冠、麻衣,跣行,伏而对曰……(《左传昭三十一年传》(p 1510)(10310201))(116)

      闲持竹锡深看水,懒系麻衣出见人。(唐-皎然《春日杼山寄赠李员外纵》)

      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唐-武元衡《赠道者(一作赠送)》)

      爱惜麻衣好颜色,未教朱紫污天然。(唐-齐己《寄梁先辈》)

      最后的这两句诗固然难免夸张,但诗人是在借物喻人,而《中国植物志》中曾写到:苎(zhù)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ich.):茎皮纤维细长,强韧,洁白,有光泽。苘(qǐng)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us Malv.):茎皮纤维色白,具光泽。这都是“麻衣胜雪”的基础条件。

      在古代诗人抒写田园风光的时候,也常常提到“麻”,因为“麻”一直是农村的重要作物之一:

      想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南朝-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之二》)

      麻垄方结叶,瓜田已扫箨。(南朝-宋-鲍照《秋夜诗二首之二》,箨音tuò)

      力难及黍稷,得种菜与麻。(唐-杜甫《喜晴(一作喜雨)》)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唐-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沤麻池水里,晒枣日阳中。(唐-白居易《闲坐》)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北宋-苏轼《浣溪沙》)

      ————————————————————

      古人所称的“麻”,首先是指桑科(Moraceae)大麻属(Cannabis)的Cannabis sativa Linn.——大麻(本草经),又称:山丝苗(救荒本草),线麻(东北),胡麻、野麻(江苏),火麻(湖北、云南、四川、贵州)。

      早在二世纪时,东汉崔宴即指出大麻有雌雄株的区别。分别称雄株为“枲(xǐ)”或“牡麻”;称雌株为“苴(jū)”或“子麻”。大麻有二亚种。ssp. sativa生产纤维和油,具较高而细长,稀疏分枝的茎和长而中空的节间,如锡金、不丹至我国通常栽培的大麻(火麻);ssp. indica (Lamarck) Small et Cronquist,生产大量树脂,特别是在幼叶和花序中。其植株较小,多分枝而具短而实心的节间。后者乃是生产“大麻烟”违禁品的植物,在大多数国家禁止栽培。

      大麻在古代既是纤维原料,又是粮食作物、五谷(黍、稷、麻、麦、豆)之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汉代有谚语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皆黑。”(《史记三王世家》褚先生引),下面的图片就可看到麻秆直立的特性,而另外几种以“麻”称的植物也有这个特性(见更下面的图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还有好多种以“麻”称的植物,大都用为纤维材料,但也有例外。兰科(Orchidaceae)天麻属(Gastrodia)的Gastrodia elata Bl.——天麻(开宝本草),又称赤箭(神农本草经),其原变型为Gastrodia elata Bl. f. elata——天麻,也叫红天麻(产区土名),产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诸省;其变型还有Gastrodia elata Bl. f. viridis (Makino) Makino——绿天麻,产东北至西南诸省区;这是一种珍贵药材,不是纤维材料,也与古人所称的“麻”无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草32 采菽:菽

      采菽

      采菽采菽,筐之莒之。君子来朝,何锡予之?雖无予之,路车乘马。又何予之,玄衮及黼。

      ……

      汎汎杨舟,绋纚维之。乐只君子,天子葵之。乐只君子,福禄膍之。优哉游哉,亦是戾矣。

      高亨先生注:菽,豆也。筐,方形的盛物竹器。莒(jǔ),圆形的盛物竹器。黼(fǔ),绣有黑白相间的斧形花纹的礼服。葵,疑借为阕。《仪礼大射仪》:“乐阕。”郑注:“阕,止也。”天子阕之,言天子止之,即天子留住诸侯,不放他走。膍(pí皮),厚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48)《小雅鱼藻之什采菽》)

      如高亨先生所注,这是歌唱一位诸侯(君子)朝见天子的歌,以采到成筐成篓的“菽”来起兴,这个起兴部分大概是原来“采菽”民歌的遗留,原来这歌所咏唱的,应该是“菽”丰收了、“菽”多么好吃吧。

      下面这几句诗则咏唱到“菽”的叶子——“藿”:

      皎皎白驹,食我场藿;絷之维之,以永今夕。

      高亨先生注:皎皎,洁白。驹,马六尺为驹。白驹是客人所乘。絷,用绳子把马足绊上。维,把马缰绳拴上。绊马系马表示留客。永,延长。永今朝,延长到今朝,即留客多住一天。藿,豆叶。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60)《小雅鸿雁之什白驹》)

      场上的豆叶,自然属于人工栽培大豆。人也有吃豆叶的,给“皎皎白驹”吃豆叶,也是一种优待吧。当然对于人来说,豆叶不是什么好吃的。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甘彼藜藿食,乐是蓬蒿庐。”南朝-梁-庾肩吾《南城门老》:“鹤发辞轩冕,鲐背烹葵菽。”南朝-梁-江淹《陈思王曹植赠友》:“处富不忘贫,有道在葵藿。”都说的是穷人的食物中才会有“藿”。

      “藿”这种叶子还和向日葵和别的“葵”的花一样,会随着太阳的移动转变方向,古人早已观察到这种现象,成为常识,例如在唐-李世民《赋得白日半西山》中就写道:“藿叶随光转,葵心逐照倾。”

      《诗》中还有一些句子唱到“菽”: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高亨先生注:菽,豆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91)《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宛》)

      岁聿云莫,采萧穫菽。

      高亨先生注:聿,犹则也。莫,暮。萧,一种香蒿。菽,豆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18)《小雅谷风之什小明》)

      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高亨先生注:鬱,梨的一种。薁(yù郁),李的一种。亨,烹的本字。葵,即冬葵,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菽,豆。黍,糜子。稷,即粟,亦称谷子。黍性粘,稷性不粘。重、穋(lù陆)都是谷名,重,大概是秫,今称高粱;穋,大概是旱稻,今称稉子。禾,谷之一种。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99)《豳风七月》)

      蓺之荏菽,荏菽旆旆。

      高亨先生注:蓺(yì),种植也。荏菽,大豆的古名。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00)《大雅生民之什生民》)

      黍稷重穋,稙稺菽麦。

      高亨先生注:重,通穜(tóng童),先种后熟的农作物。穋(lù路),后种先熟的农作物。稙,早种的谷类。稺(zhì),晚种的谷类。菽,豆也。此句言早种与晚种的豆与麦。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517)《鲁颂閟宫》)

      下面则是《汉语大字典》对“菽”(shú)字的解释:

      豆类的总称。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孚部》:“尗,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艺文类聚》卷八十五引杨泉《物理论》:“菽者,众豆之总名。”《诗豳风七月》:“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孟子尽心上》:“圣人治天下,使用菽粟如水火。”《淮南子墬形》:“北方幽晦不明……其地宜菽。”高诱注:“菽,豆也。”

      大豆,《广雅释草》:“大豆,尗也。”王念孙疏证:“尗,本豆之大名也……但小豆别名为荅,而大豆仍名为菽,故菽之称专在大豆矣。”《吕氏春秋审时》:“得时之菽,长茎而短足,其美二七以为族。”也指大豆的苗。

      桥案:当时“菽”已经是五谷或者六谷之一,但还有大量野生的各种“菽”,随着农业的发展,豆类品种的改良,以及“豆”字的通行,以后人们再提到“菽”就逐渐专指栽培品种大豆了。

      又:上面提到“尗”字,应是“菽”的本字,后来这个字逐渐希见,竟被后造的“菽”字取代。说实在的,如果单从简化的角度考虑,我觉得简化字首先就应简化这个字。

      《小雅鱼藻之什采菽》里唱“采菽采菽,筐之莒之”,这么多的“菽”恐怕是人工栽培的,但《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宛》里唱“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菽”,多半就是野生的了。

      到了春秋时期,《春秋经》所载:“冬十月,陨霜杀菽。”(《定元年经》(p 1522)(11010008))(116),以及《左传》所载:“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成十八年传》(p 0906)(08180101))(077、083),说的应都是人工栽培的大豆。

      下面是《中国植物志》中豆科(Leguminosae)大豆属(Glycine)及其中大豆和[豆劳]豆的介绍摘抄,还有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和网上其它地方的一些相关图片。

      大豆属(Glycine Willd.):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根草质或近木质,通常具根瘤;茎粗状或纤细,缠绕、攀援、匍匐或直立。约10种,分布于东半球热带、亚热带至温带地区。我国产6种。

      Glycine max (Linn.) Merr.——大豆(本草经),又称:菽(诗经),黄豆(通称)。

      ——原产我国。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以东北最著名,亦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大豆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通常被认为是由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豆劳]豆(野大豆)驯化而来,现知约有1000个栽培品种。

      大豆含脂肪约20%,蛋白质约40%,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富含营养,除供直接食用外,可作酱、酱油和各种豆制食品;茎、叶、豆粕及粗豆粉作肥料和优良的牲畜饲料。豆粕经加工制成的组织蛋白、浓缩蛋白、分离蛋白和纤维蛋白可为多种食品,如人造肉、干酪素、味精及造纸、塑胶工业、人造纤维、火药等的原料。豆油除主要供食用外,并为润滑油、油漆、肥皂、瓷釉、人造橡胶、防腐剂等重要原料。榨油后的下脚料可提出许多重要产品,如用于食品工业的磷脂以及利用豆甾醇、谷甾醇为医药工业取得廉价的甾醇激素原料。大豆在工业上用途约有500种以上。此外药用有滋补养心、祛风明目、清热利水、活血解毒等功效。

      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豆劳]豆(救荒本草),又称:野大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小落豆、小落豆秧、落豆秧(东北),山黄豆、乌豆、野黄豆(广西)。

      ——除新疆、青海和海南外,遍布全国。生于海拔150-2650米潮湿的田边、园边、沟旁、河岸、湖边、沼泽、草甸、沿海和岛屿向阳的矮灌木丛或芦苇丛中,稀见于沿河岸疏林下。

      目前所知野大豆在我国的地理分布区域是:自内蒙古的乌盟什滩至黑龙江及吉林的春化,西北自甘肃的景泰至西南西藏东南部的察隅经云南、贵州,南至广西中部的象州、广东北部的连县延至东南台湾省。种的分布中心及分化中心显然是在我国,尤其是在东北一带。尔雅记载有“戎菽谓之荏菽”,管子载“山戎出荏菽,布之天下。”正说明栽培种可能源于“山戎”一带;山戎约居于今河北玉田县。

      全株为家畜喜食的饲料,可栽作牧草、绿肥和水土保持植物。茎皮纤维可织麻袋。种子含蛋白质30-45%,油脂18-22%,供食用、制酱、酱油和豆腐等,又可榨油,油粕是优良饲料和肥料。全草还可药用,有补气血、强壮、利尿等功效,主治盗汗、肝火、目疾、黄疸、小儿疳疾。曾自茎叶中分离出一种对所有血型有凝集作用的植物血朊凝素。

      ————————————————————

      大豆和[豆劳]豆(野大豆)非常相像,现对比如下。

      大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豆劳]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豆劳]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豆劳]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豆劳]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豆劳]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豆劳]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两张截自网上的大豆收割的图片:

      东北大豆正在收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巴西大豆正在收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