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人间词话》三段话 -- 九霄环珮

共:💬125 🌺2307 🌵4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兄台言之过矣,商榷

        中国历史上文采飞扬,思想深刻的时代,如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民国前后,无一不是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的时代。

        这让文采飞扬,大气磅礴的初唐时代和词人辈出,群星璀璨的北宋时期情何以堪啊。

        中国古往今来,九州兵燹,家国离难的时代固然诗人辈出,但是天下初定,太平盛世一样是文学高峰时期。盖因文化大融合之后,整个社会处在急剧上升期的时候,思想文化也是因为新引入的基因而交汇融合产生新的形式新的思维视角,所以也更加欣欣向荣。

        赠君打油一首:

        命达未必憎文章,难多何曾确兴邦?时移世易身外事,岂为小诗咒国殇。

        通宝推:甘丹,
        • 家园 唐宋文采固然极佳,思想却谈不上深刻,不符合第二个条件。
        • 家园 是我表述不准,请教

          多谢兄台指教,其实我主要是指思想的深度。文学艺术的高峰和思想哲理的高峰并不能重叠起来一概而论,这点确实值得商榷。唐诗宋词绝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高峰,但是初唐诗和唐朝中晚期的诗似乎不能一以概之。以我有限的唐诗根底看来,抛开技巧上的因素不论,初唐诗人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并不能与安史之乱前后的诗人相提并论。同样的,北宋诗词要到檀渊之盟前后方能达到国家民族的高度。我认为这和社会的剧烈变动是有一定关联的。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诗词就一定要表述人生哲理,天下兴亡,但是文以载道,风花雪月你侬我侬是诗人本人的幸运,却是诗词的不幸。李煜正是这种体验的绝佳代表,方天兄已有论述。粗浅之言,权当抛砖引玉,见笑。

        • 家园 他说的其实不过,只是也许不太准确

          一般来说文采飞扬和思想深刻的作家或作品不多见,好比文武双全的人才不多见,特别是如果这个作家是一个一帆风顺的人。

          如果只是说文采飞扬,那么一个一帆风顺的人很可能性要比一个不一帆风顺的人有优势,比如说社会安稳太平的时代,一帆风顺的人就比社会动荡不安和百姓民不聊生的时代多一些,社会安稳太平的时代的社会问题也相对比较少,因此没什么困难问题,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对简单,而解决简单问题的思想也很难说深刻,至少不会出现解决困难问题的思想,因为没什么困难问题嘛。

          相对的,如果只是说思想深刻,那么一个一帆风顺的人很可能性要比一个不一帆风顺的人有劣势了,比如说社会动荡不安和百姓民不聊生的时代,不那么一帆风顺的人就比社会安稳太平的时代多一些,社会动荡不安和百姓民不聊生的时代的社会问题也相对比较多,因此困难问题很多,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对困难,而解决困难问题的思想也就相对深刻,因为社会需要解决困难问题的思想。

          当然了,有些人两种时代都经历过,如你所说:

          中国古往今来,九州兵燹,家国离难的时代固然诗人辈出,但是天下初定,太平盛世一样是文学高峰时期。盖因文化大融合之后,整个社会处在急剧上升期的时候,思想文化也是因为新引入的基因而交汇融合产生新的形式新的思维视角,所以也更加欣欣向荣。

          其实呢,社会安稳太平的时代也好,社会动荡不安和百姓民不聊生的时代也罢,还是变化是根本,无论是动荡不安和百姓民不聊生还是欣欣向荣,还是变化是根本,没有变化还是不行。

          具体到楼主的帖子,南唐中主李璟是不是符合你所说的呢?

          李璟是不是有新的思维视角,或者他的作品是不是思想深刻,那就见仁见智吧。

          可是我还是觉得读李璟不必挖掘他的新的思维视角或思想深刻。

    • 家园 《人间词话》很好,叶嘉莹的书就未必了

      也许我才疏学浅,我觉得王国维,梁启超这一代人,在旧学的环境里面长大,解说诗词明白深刻,是因为其实和唐宋文人有共同的文化背景;或者至少有他们文化的影子。到了近代,旧文化的基础既然已经不存,如果还硬去模仿他们的写法,难免局促。

      就叶嘉莹的这几本书,我觉得不好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钻故纸堆,特别喜欢捡生僻的诗词来讲。如果是一般爱好者看来,自己从小诵读的妙语佳句一样都无,作者列出来的诗句,不细看作者的品读简直不知道好在哪,难免自信心大受打击。其实就读了以后,也只能赞一句作者心思深微,很少能有共鸣。我知道这几本书都是大学讲义,不追求流行效应,但是作者的刻意,比《人间词话》要明显的多。我觉得,类似安如意哪种心灵鸡汤固然肤浅,但是叶嘉莹这书,则是刻意营造高深。

      第二就是中西方交叉解构过甚。清末民初的中国文人,特别是对西学有所认识的人,极为喜欢这样做。讲古典诗词必扯上康德尼采;讲西方文学又拉上李白杜甫。但是哪个时候刚刚西学东渐,这是一种新的思路方法,令人耳目一新。等到了叶嘉莹的时代,对古典文学架构和方法认识已经很深刻,完全可以就诗论诗,用本土化的语言思路还介绍。我看她书里那么多的英文词汇,大部分是不必要的。用西方文艺理论去理解古典诗词,费力不讨好。除了理论上显得高深以外,与情感的共鸣,美的欣赏并无多少益处。画家分析梵高,动辄“有力的笔触,强烈的情感”,但是基本不会有人用这套理论去分析中国画。但是诗词这样干的却大有人在。大体上是因为视觉效果太明显,大家一看画就知道这种理论是扯淡。但是语言艺术则不那么明确的原因吧。

      通宝推:ING,泉源,二至,铁手,TopGun,方天化几,
      • 家园 有幸听过叶先生讲课

        1。讲的很好,厚积薄发。不过的确对东西方对比不太感冒,对西方的那一套一点不懂,听起来吃力。

        2。人很好。八十多岁了,每天还赶早去图书馆,比我们勤奋的多多了,汗颜啊。

        3。艺术这东西可能真需要天赋,作为理科生很多时候体味不出叶先生所说的美。

      • 家园 确实有这种现象

        中西方交叉解构过甚。清末民初的中国文人,特别是对西学有所认识的人,极为喜欢这样做。

        没看过叶嘉莹的书,但是这种“洋格义”确实很普遍,要真的是学贯中西的高手,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关键是生拉硬扯的人太多了,实在是不敢恭维。

        讲古典诗词必扯上康德尼采

        其实不只是古典诗词,比如牟宗三,对康德哲学很了解,讲中国哲学的时候一定要扯上康德,康德哲学又是出了名的晦涩难懂,这样讲反给听众了解中国哲学带来了一种障碍。

      • 家园 怎么会呢?我读叶嘉莹觉得很好啊,

        一点儿没觉得她有故作高深的地方。她解诗词的书,我基本都读过,觉得很真诚,也很细致,深入浅出,有时候有点儿啰嗦倒是真的。她的师傅顾随的书这点比她好,但如果说

        除了理论上显得高深以外,与情感的共鸣,美的欣赏并无多少益处。
        ,就我自己的阅读体会而言,真得不能苟同啊。

        • 家园 同意

          与“故作高深”相反,她的书恰恰是非常深入浅出的。这大概和她的书大部分是根据她的讲课整理的有关。罗嗦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学生听老师讲课和自己阅读是不一样的,不能翻回到前面去再读一遍。所以有的道理要反复的讲,各个角度的讲。

          送花 关闭

          送花成功。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 家园 推荐点顾随的文章吧,最好是网上的
          • 家园 新浪爱问上有一些,

            外链出处

            外链出处

            这个链接收了他的诗词:

            外链出处

            我是托人回国时帮我买了他的书《顾随诗词讲记》,非常好的一本书。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整理】《顾随诗词讲记》是叶嘉莹学生时代听课的笔记

              《顾随诗词讲记》是叶嘉莹学生时代听课的笔记,顾随女儿顾之京整理的。同样来源的还有《中国古典诗词感发》。比较口语化,叶嘉莹的《十七讲》《说阮籍》等也是这样的,有的讲得很过细,似乎是车轱辘话来回说,可能是照顾到听众的程度不一。但是,对于没有经过古典诗词训练的年轻人,叶嘉莹的书是最好的入门;而顾随,则是和吴丈蜀、俞陛云、吴梅、朱自清、闻一多等诸多大家供后人膜拜的。

              《顾随讲词曲》包括了《稼轩词说》和《东坡词说》,文章炼字简直到了忘乎所以的境界。

              我还有一本《顾随笺释毛主席诗词》,润公的诗词不好评呀……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