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越南在重蹈历史覆辙? -- 唵啊吽

共:💬46 🌺30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越南在重蹈历史覆辙?

    何以中国在南海钻一口井引来如此大的风波?越南反华事态大有树欲静而风不止之事态。就和乌克兰动乱一样,每当事件稍有转机,必然又有节外生枝把事态扩大加深。估计越南这次和乌克兰一样,是自己无法控制,中国也无法制止,直到事态发展到不可收拾。为什么?此事说来话长,还请读者耐心听我慢慢演义个中由来。

    话说援越抗美,那是一场中国没有上台的代理战争,中国人民勒紧裤腰带把大米送给越南,直打到尼克松访华,承认大陆政权是中国合法政府。越南战争和美国伊拉克阿富汗十年战争一样,都有巨大的经济后果。越南战争,不仅仅打到美元与黄金脱钩,而且中东趁美国陷入越南泥潭之际,建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这大大提高了中东石油国家的生活水平,但也给西方经济沉痛打击:那就是导致西方经济滞涨。何为滞涨?这里容我解释一下,因为这和下边要讲到的2008金融海啸相关。

    一般来说,经济有周期,即繁荣萧条复苏周而复始。当繁荣的时候,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也是通胀时期。而萧条的时候,是经济停顿甚至倒退时期,是通缩时期。通胀就是物价上涨,通缩就是物价下跌。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投资机会很多,而投资资本不足,以至利息高启,物价暴涨。上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立,世界石油价格大增,从每桶2、3美元升至每桶十几美元,导致西方生产成本提高,导致生产停滞同时物价攀升,是谓滞涨。与经济萧条时期物价下跌不同,经济萧条是经济停滞同时通缩,而石油价格提高是导致经济停滞同时通胀,所以叫作滞胀。这是全球经济格局的一个大变动,重新洗牌,再分饼,全球经济大饼被中东石油输出国分多了一块,西方发达国家就少了一块。这就是能源危机。读者想想,中国南海开钻撬动的是地缘政治哪根神经?

    越南战争打垮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也打出了西方经济的滞涨。而美国阿富汗伊拉克十年战争,则打出了2008金融海啸。美国战略伊拉克十年,是中国持有美债突飞猛进的十年,也就是说,美国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是借中国的钱来打的战争。这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出现了美中贸易巨大的逆差。为什么会出现美中贸易逆差?原因是中国的商品支撑了美国战争的耗费,而美国用了中国的商品以后,只给一借条,即债券。所以,美国国会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造成美国贸易逆差完全是莫须有。美国战争是靠双赤字维持的,即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弥补战争消耗,而美国经济体内没有足够生产能力支撑这个战争消费,因此要国际贸易赤字来弥补这个战争耗费,这就是美国战争十年也是是双赤字十年的原因。如果美国自身生产足够自身消费和支撑伊拉克战争的话,自然没有双赤字。

    中国是为美国战争输血,这是事实。但是,要输血也得有生产财富的能力,因此,美国伊拉克战争十年,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十年。美国对此很是烦恼,小布什一再说美国有权力先发制人打击潜在敌人,按照中国的发展速度,中国躺枪地成为了美国的潜在敌人。所谓升米恩斗米仇,中国一直借钱给美国,反而遭致美国敌视。借人民币给美国有用吗?印人民币给美国美国大兵能吃饱吗?钱不能吃,所谓借钱,归根到底是把实实在在的物质运给美国去打仗,这和援越抗美把实实在在的物质运往越南是一码事。怎么反而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造成美国贸易逆差呢,美国贸易不逆差怎么打十年战争?运物质援越是升米恩斗米仇,和运物质给美国打伊拉克战争结果也一样。历史难道再次重复,中美交手会再次把越南推向战争?

    为了压制中国经济发展,美国操纵石油价格,把石油价格从每桶30美元元左右抬到最高的时候达每桶140美元。石油价格当然会阻止中国经济发展,美国不怕,美国可以印钞借债,对吧?不料,美国这招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本来,中美在国际政治利益是一致的,都是石油进口国,石油价格低是中美的共同利益,但是,为了遏制中国经济发展,美国出了损招。大家知道,如果盘面上我占优势,我就可以使用对子战术打败对方。如果我比你多一车一马,我就和你对车对马对炮能对都对,最后我就是以一车一马打你无子招架。那时候美国各方面都比中国强,中国经济还在德国日本之后,只有高油价持续的足够长,就有可能压垮中国经济,压垮中国经济后美国可以再休息养生,这就是美国打压中国经济策略。所以,那时候中国经济崩溃论是层出不穷。谣言就是谣言者的愿望,中国经济崩溃论就是美国要搞垮中国经济的宣言书。正如西方经济理论中的“中产收入陷阱”之类解释为什么拉美经济总是到了一个“瓶颈”就倒退一样,这些“经济解释”实在是为中情局颠覆他国经济从中剪羊毛的瞒天过海之学术舆论。

    那么,高油价导致什么后果呢?其一是普京坐大,高油价给俄国经济带来巨大财富。其二是美国房贷风波。

    话说房利美和房贷美作为美国国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影子银行的角色违反了巴赛尔协议充足准备金的规范,高杠杆给美国穷人贷款买房。其后两房债务被证券化推入资本市场。这个次按房贷证券化被评级为AAA优质资产。这个资产之所以被评为AAA,是因为证券化的次按房贷资产按照严格数学模型进行了风险管理。其一是房贷的全国性是用了分散性降低了风险。美国房贷银行许多是地区银行,业务范围在银行附近,如果一个地区的特色产业出问题,或者一个地区的经济出问题,那么分摊到全国范围来说这个风险就小了。即一两家房主付不起月金,或一个地区比较多的房主付不起按揭月金,本来对该地区的银行是一个很大的风险,但是证券化把两房资产打包与其它地区的房贷资产平均起来,风险就降低了。这是常见的分散化降低风险的方法。毕竟,按揭资产证券化也有几十年历史了,历史证明是一个可行的风险分散机制。

    另一个风险就是系统风险,所谓经济周期问题。即不是一个地区的风险,而是整个经济的风险。经济周期的风险要用对冲处理。对冲经济周期的资产之一就是浮动利率。一般来说,经济过热时就业率高、利率也高,反正,经济萧条时就业率低,利率也低。这些次按房贷是浮动利率的房贷,也就是说,理应是经济好的时候按揭月金就升高,经济不景气时按揭月金就降低,这刚好对冲了经济周期的风险。如果经济繁荣,按揭月金升高了,几家房主付不起按揭,银行没收后很容易转手把房子再卖掉。反之,经济不景气是,按揭月金降低,减少房主周转不灵的几率。不料,这个对冲机制撞到油价上升的枪口上了。这就是油价推高引起的滞涨,滞涨刚好把浮动利率的对冲变为放大风险的杠杆。经济停滞使得处于边缘的穷人先失业和减少收入,而通胀使得按揭的利率升高,增加了按揭月金。次按房贷对冲的是经济萧条时利率下降,现在滞胀是经济萧条伴随利率上升,即原来是对冲风险的机制现在变成放大风险的杠杆。当此滞胀时期,利率上升,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房主付不起按揭,银行没收的房地产也脱不了手,所谓屋漏更遭连夜雨,一发不可收拾,引发两房风波导致全球金融海啸。

    为什么高油价没有压垮中国经济反而压垮了美国经济呢?因为中国能源主要是煤而不是石油。能源价格高,中国煤老板就富。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高油价压不垮中国经济,就用技术压中国,毕竟美国技术比中国先进。因此有了替代能源新产业舆论。哥本哈根会议世界各国达成共识,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增加新能源的使用,以减缓所谓全球变暖的温室效应。如果美国新能源领先,美国可以不依赖化石燃料而中国经济要依赖化石燃料,那么,美国就可以推高化石燃料价格而不至于使得美国经济损失太大,即可以打击中国经济发展而不会损害美国经济。

    不料,太阳能板中国产量第一,导致美国不顾人类生存环境打压中国太阳能板产业,欧美一致对中国太阳能板双反,中国政府补贴全球环境保护的太阳能板成了罪状。哥本哈根不是要求各国努力减少碳排放吗?中国对减少碳排放补贴多点不是对人类对全球都有好处吗?怎么就成了罪名被双反了呢?难道全球就不需要低价的太阳能板来替代化石燃料吗?为什么要用双反造成中国太阳能板产能过剩呢?几年前人类关怀的全球共识被欧美抛弃一边,美国又重新回到了化石燃料的使用。不过这次,美国拿出了自己的底牌,那就是美国自身储备很久没有开发的石油储备,除了美国自己的石油以外,又加上美国的油岩产气技术,美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石油生产国。这下,美国就剥离了和中国的共同利益,美国要成为石油自给国而中国还是石油进口国,这样一来,石油价格上涨就可以打击中国经济而无损美国经济,2008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事情就可以避免了。

    美国政客们每天乞求上帝保佑美国,而上帝却好像故意与美国为难。美国自己不是成为石油大国了吗?美国不是油岩产气和石油储备富敌中东了吗?这下不就可以置中国于死地了吗?不料南海发现石油储备也可以富敌中东。南海大陆架是一个很大的沉积盆地,新生代地层约2000~3000米,有的达6000~7000米,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储油岩系。生油岩层厚达1000~4000米,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6.4亿吨,天然气储量9800亿立方米,是世界海底石油的富集区。因此,某些外国石油专家认为,南海可能成为另一个波斯湾或北海油田。

    美国每每要与中国为敌,中国每每要与美国为朋友,这是一个离奇的大国游戏。中国借钱给美国,美国要敌视中国,中国2008年拯救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美国要敌视中国,如今美国要与中国利益分隔,中国就是要和美国利益捆绑。美国要石油自给,中国也要石油自给。这就是中国南海开钻令美国图穷匕见的原因。

    美国已经成为石油大国了,美国已经用乌克兰事件制裁俄国压缩了俄国能源市场,美国利益乌克兰事件迫使欧洲使用美国岩气而放弃使用俄国天然气,如此一来,美国推高油价导致2008年的悲剧就可以避免了,可以变赔了夫人又折兵为一石二鸟了,正在这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不料中国在南海开钻,是可忍孰不可忍!房总长在五角大楼新闻发布会上斩钉截铁的说出中国一定要把981井打出油来,面对中国的立场美国怎么能让南海平静?越南反华暴力事件还能停息吗?越南反华暴力事件很可能和乌克兰暴乱一样,树欲息而风不止,一定会有许多节外生枝的事件不断把越南推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中国和越南是否有智慧避免中越战争的爆发是这场博弈的关键。南海石油中国是钻定了。

    司徒雷登离开中国的时候美国国务院发表了白皮书《谁丢失了中国》,其后有了美国地缘政治的多米诺骨牌理论,有了遏制红色中国的两场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为了美国遏制中国,南越当局成了急先锋,引爆了越南内战,中美在越南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代理战争。今天,美国又要遏制中国了,越南难道再蹈历史覆辙再次为美国遏制中国再次把越南人民推入战火之中?再次分裂越南人民把越南变为一个中美交手的战场?

    关键词(Tags): #西沙#南海#981通宝推:呆头呆脑,蓝图,南风,天白,桥上,二锅头上品风度,凡卡,mezhan,小书童,回归,四处乱晃,caj306,五峰,
    • 家园 美帝的顶层需要敌人来恐吓和压榨中产

      为什么斯大林的统治摇摇欲坠的时候,德国人的入侵反而让他的统治更加铁板一块,更加稳定了?

      为什么毛时代,中国隔几年就要打一仗?一样的,制造外敌的威胁,是为了镇压对内的异己,没什么比“国家安全”更大,更可恶的帽子了。

      现在世界的趋势,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之后,顶层不需要中产和小业主阶层作为替自己鱼肉底层的中间环节,而是自己赤膊上阵,通吃了。

    • 家园 我就觉得很奇怪三点。

      第一,美国从来没求着中国借钱给他,中国自己的金融政策跟产业政策决定了只有买美国国债,没有第二条路。

      第二,石油价格高企,倒霉的肯定是中国,无论是民用还是工业用,石油在中国的地位越来越高,高油价是中国产业进一步提升的巨大障碍,而美国现在是油品出口国,价格高他得益。高油价拖垮了美国?

      第三,太阳能产业在中国是个伪命题,如果美国再不打压,中国吃亏更大,中国的太阳能产业是标准的污染自己,幸福他人。从太阳能产业里得益的只有两种人,官僚资本跟地方财政,其他都是严重受损的。

      • 家园 后面两点都是被忽悠了

        “第一,美国从来没求着中国借钱给他,中国自己的金融政策跟产业政策决定了只有买美国国债,没有第二条路。”

        中国外汇顺差,总是要投资的,要么买债券,要么买股票,都得是国外的。美债目前是信用最好,流通性也最好的,规模也最大,为啥不买呢?买日本债,人家还不卖呢。

        "第二,石油价格高企,倒霉的肯定是中国,无论是民用还是工业用,石油在中国的地位越来越高,高油价是中国产业进一步提升的巨大障碍,而美国现在是油品出口国,价格高他得益。高油价拖垮了美国?"

        美国至今仍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出口的是成品油,说白了,就是加工厂。高油价确实能拖垮美国,也能拖垮中国,因为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

        “第三,太阳能产业在中国是个伪命题,如果美国再不打压,中国吃亏更大,中国的太阳能产业是标准的污染自己,幸福他人。从太阳能产业里得益的只有两种人,官僚资本跟地方财政,其他都是严重受损的。”

        污染的原因是技术不够先进,现在已经有很大改观。太阳能产业是赚钱的,但是赚的是美欧的政府补贴给太阳能电站的钱。

        • 家园 第二点你没有看到实质内容

          美国进口下降趋势明显,对比的是两点,一个是国内石油产量急剧增加,第二,进口油品最大来源国是加拿大了,而且占比越来越大。而之所以美国出口成品油增加是对应美国国内对于汽油的需求量大幅下降。对比中国,中国是双升,进口大幅增加,国内需求大幅增加,所以高油价对中国的影响才最大。

          其次,太阳能产品其实一定程度上是能源的提前消费,中国燃煤发电用于生产太阳能制品,污染自己,幸福他人。这个钱赚回来是谁的?普通百姓从中得到好处了吗?

          • 家园 我并没否认油价升对中国影响更大呀

            中国是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美国是第二大,想想就知道了。

            “其次,太阳能产品其实一定程度上是能源的提前消费,中国燃煤发电用于生产太阳能制品,污染自己,幸福他人。这个钱赚回来是谁的?普通百姓从中得到好处了吗?”

            出口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套上这句话。比如出口服装,实际上就是能源出口,比如出口钢铁,更是能源出口。老百姓得到啥东西?得到了就业呀!太阳能是一套产业链,养活了很多人,也提升了制造能力。

            欧美扶植太阳能,恨不得太阳能产业链都在自己国。结果是,被中国抢过来一大部分。他们不是嚷嚷要制裁中国光伏产业么。要真是象你所说的,欧美占了大便宜,为什么非要制裁中国呢?

      • 家园 是吗?

        第一,美国从来没求着中国借钱给他

        美国没有要求中国买其国债?或者你的意思是美国的这么多国债本可以卖给他人,中国爱买不买?。。不明白你的重点是”求着“俩字还是美国不需要中国买其国债。

        不知道那么多美国人讨论美国欠中国钱的时候说的是啥~

        • 家园 中俄签了天然气大单

          是不是说世界气候大会暂时就到此为止了,起码对中俄来说是这样。欧美想怎么玩你们自己玩去吧,我们不陪你玩了。如果真是这样,让我想起了光伏产业,欧美可太不厚道了。可惜的是德国,在弃核电的道上走得有点远了,不知道还能不能拐回来。不过,欧洲人这次的虚伪太明显了。一边在乌克兰践踏俄罗斯的核心利益,一边又要求俄罗斯有责任供应欧洲一定量的天然气。这次中俄多少有点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的味道。接下来真的是看戏的时间么?欧盟没办法对中俄怎么样,就只能回头找美国人去讨个说法了。

          • 家园 这事儿不可过于乐观

            俄国私有化太过分了,把许多国家能源命脉都搞成私人的了;虽然普京连唬带吓,给国家搂回了不少,但还有很多在私人手里。。。这些俄国新暴发户,其贪婪与不知死活,比西方的资本家都过分。。。以后搞出啥妖蛾子也不一定,尤其是普京过世之后。

        • 家园 中国这个外汇如果不买美国国债,能买啥?

          无论是安全性,变现性,规模性来说,美国国债是目前中国巨额外汇储备主要投资渠道的唯一候选

    • 家园 中越争端会演变为战争吗?

      中越争端会演变为战争吗?

      一百年后,国际形势再度动荡不宁。美国已经从权力的巅峰滑落,但仍是世界上最大的霸权国家。美国的盟友们却日益老态龙钟。新兴国家一批一批地崛起, 却发现聚义堂上没有它们的交椅。国际政治的板块更猛烈地相互冲撞,新生力量急迫地想要填补看似转瞬即逝的权力真空。尤其南海快要沸腾了。那么,在东亚地区,会像一百年前那样,爆发新的战争吗?

      中越争端会演变为战争吗?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百周年。100年前,一个塞尔维亚的热血青年在萨拉热窝街头刺杀奥匈帝国王储夫妇,引发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场 浩劫。这是因为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已经燃烧到了沸点:大英帝国日薄西山,但仍然幻想着往日的荣光。美国的力量蒸蒸日上,却还只是一个信奉孤立主义的青春 期国家。一直梦想在欧洲大陆称霸的法国屡试屡败。德国作为一个后进者,不甘心被圈在中欧的狭小生存空间。俄罗斯本能地要拼命地对外扩张。朝秦暮楚、连横合 纵的结盟令人眼花缭乱。电报、机关枪等新技术的出现,让外交官和军事专家们目眩神迷。野心和贪婪、误判和偏执,一个错误的决策连着另一个错误的决策,终于 酿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悲剧。

        一百年后,国际形势再度动荡不宁。美国已经从权力的巅峰滑落,但仍是世界上最大的霸权国家。美国的盟友们却日益老态龙钟。新兴国家一批一批地崛起, 却发现聚义堂上没有它们的交椅。国际政治的板块更猛烈地相互冲撞,新生力量急迫地想要填补看似转瞬即逝的权力真空。乌克兰局势震动了整个欧洲,中东和非洲 的政坛发生着剧烈的化学反应。东亚地区剑拔弩张,南海快要沸腾了。

        在东亚地区,会像一百年前那样,爆发新的战争吗?

        和一百年的欧洲不同的是,如今,在东亚地区,较量的焦点不在陆地,而在海上。按照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家米尔斯海默的说法,海洋是一种“阻止的力量” (stopping power)。即使是航速最快的战舰,航速也不过35节(约合一小时65公里)。从海上登陆,占领别国的领土,更是困难。因此,海军的思路和陆军不一样。 陆军强调攻城略地,海军则仅关注航道的畅通、基地的保障。美国私人战略咨询机构Stratfor的首席地缘政治分析师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在其新作《亚洲大熔炉》(Asia’s Cauldron)中讲到,东亚各国之所以更关注海洋,恰恰是因为在这一地区,陆地边界的纠纷已大体尘埃落定。

        以中国而言,自古以来,中国防守的重点是北部,中原地区时刻要警惕北方的游牧民族策马南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尤其是和苏联交恶之后,国防的重点也一直是加强东北和西北的防守。最近20年,内陆边界出现了少有的稳定局面,才使得中国能够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海上。

        从渤海、黄海、东海到南海,中国的海洋战略重点也出现了转移。东北亚地区的热点是朝鲜半岛,黄海上有中日之间的对峙,东海事关台湾海峡局势,而南海 则是中国未来的命脉。东北亚地区虽仍有巨大的隐患,但大体格局已定,只要稳住阵脚,局势会对中国越来越有利。越过韩国、日本、台湾省这一条“第一岛链”, 就是浩瀚无垠、渺无人烟的太平洋(601099,股吧),非中国必争之地。

        但南海则不然。南海之于中国,犹如加勒比海之于美国,犹如地中海之于欧洲。如果加勒比海始终受制于英国、法国或西班牙,如果地中海仍然受制于阿拉伯 帝国或北非,美国能够是如今的美国,欧洲能够是如今的欧洲吗?从南海向西,是印度洋。21世纪,印度洋将成为所有的海洋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这里连接着中 国和非洲、中东、南亚、中亚和欧洲,即将成为人口第一的印度虎视眈眈,这里又是穆斯林的贸易世界。打通印度洋,中国才能有自由呼吸的空间,而南海则是通向 印度洋的前站。

        卡普兰以地缘政治学者的冷静眼光来看中国的崛起。他认为,中国一定会谋求在南海站稳脚跟,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过去几百年的大国政治历史规律都得重 写。但是,他也指出,中国并非要在东亚称霸。中国是一个陆地国家,不会像当年的海国日本一样,有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冲动。而且,从美国的加勒比海战略 来看,中国的南海战略也不会像外界想象中的那样激进。的确,美国在1823年就提出了“门罗主义”,声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但是,这丝毫没有妨碍美 国海军和大英帝国的皇家海军一起在加勒比海巡航,共同打击奴隶贸易。门罗主义不是要把欧洲赶出美洲,而是想“冻结现状”(to freeze the status quo)。1898年在古巴爆发了美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战争,后来,美国在菲律宾再次打败西班牙,而这也不过是为了向欧洲展示实力,说明美国有能力打仗,而 且有能力打胜仗。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国务卿伊莱休鲁特(Elihu Root)说:“我们被诬陷为想要抢夺主权,但其实我们想要的只是保护的权利”。

        当然,历史无法简单地类比。美国当年在加勒比海并没有遇到强劲的对手。加勒比海对美国当然重要,但在世界地图上不过是一个偏僻的水域,欧洲列强并未把加勒比海视为战略要害。散落在加勒比海之上的,大多是一些很小的岛国,根本无法和美国抗衡。

        南海却已经成为全球的焦点。美国声称要“重返亚太”,其实它一直就没有离开。美国海军和空军力量的50%部署在东亚,就是为了遏制中国。但中国正在 奋起直追。中国现在有大约60多艘潜水艇,过不了多久就会超过美国的潜艇数量。到2020年,中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战舰规模很可能会超过美国的舰队。

        这种力量的转移带来了很多焦虑。东亚地区正在展开一轮新的军备竞赛。跟2000年比,马来西亚的军费开支增加了一倍。2006年,韩国决定在 2015年之前将其军费开支扩大一倍。就连新加坡这样的弹丸小国,也已经跻身世界军火十大进口国之列。这使得东亚地区的安全形势更加令人担忧。

        与一般的印象不同的是,东南亚国家并没有形成一致反华的立场。并非所有的东南亚国家都和中国有海域之争。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差异极大。

        缅甸和老挝仍然埋没在贫困的灰尘中,黯然无光。柬埔寨一派欣欣向荣,但其根基太薄。泰国的局势如果继续恶化,势必会成为一个第三世界民主制度失败的 典型案例。菲律宾始终没有被东亚经济的活力所感染,它更像一个毫无生机的拉丁美洲国家。新加坡如同一颗璀璨的宝石,闪耀着夺目的光彩,但它只是一个小规模 的城市。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印度尼西亚,几乎又是一个崛起的印度。但是,这两个国家地广人杂,国内政治盘根错节,民族国家建设 尚未竣工,这将极大地消耗它们参与国际事务的力量。

        相对而言,最有可能和中国发生冲突的是越南。越南始终对中国心存芥蒂。汉朝的时候,越南曾被划入中国的版图。到唐朝晚期,中原战乱,到了五代十国的 时候,中国已经陷入分裂,越南趁机挣脱了中国的统治。作为一个和中国接壤的中等规模国家,越南挣扎在极度的自傲和自卑之中。自傲在于,他们曾经打赢了美 国,自卑在于,越南和中国相比,也就是中国的一个省。越南政府极其需要渲染中国的威胁,以凝聚民族精神,稳固国内政治。中国和越南之间,有着很长的友好历 史,也有不少次兵戎相向。1979年,两国之间曾经有过一仗。如果不遏住历史的缰绳,两个曾经交战过的国家,往往需要不止一次战争,直到精疲力尽,才能达 到最终的和解。

        如果中越之间出现了冲突,会演变为一场全面战争吗?可能性很小。中越之争,主要是在海上。两国的陆地边界已经基本划清。海上的冲突,规模可大可小, 回旋余地较大,完全取决于双方的谋略和智慧。如果中越之间出现了冲突,美国会出兵干预吗?可能性几乎为零。尽管越南和美国已经暗通款曲,形成了事实上的盟 友关系,但越南并不像日本那样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美国身上。这不是因为越南和美国之间曾经有过一场残酷的战争,越战中有300万越南人丧生,美国在越南的土 地上投下了1500万吨弹药(超过二战期间欧洲和亚洲战场上投放的弹药总量),而是因为越南曾经上过当。1979年中越交战的时候,苏联就没有援助越南。 如果中越交战,美国凭什么会冒着得罪中国的风险,去帮助曾经把自己打得灰头土脸的越南?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押着同样的韵脚。一战百年纪念的钟声即将敲响,或许也会在亚洲激起回响。愈有大事,愈需沉静。南海,南海,令多少人难眠,令多少人魂牵。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她终将是一个和平与繁荣的亚洲。(来源:FT中文网)

    • 家园 常万全训斥越南国防部长

      外交方面,现在正撤回商务人员四千多人;暂停商务活动,甚至停止沟通合作。下一步呢?

      实质举措方面,981继续钻探,半月礁等地继续“围海造田”,围绕三沙市基础建设的各项“大动作”递次展开,渐入佳境。

      今天看到消息,常万全训斥越南国防部长了:

      常万全会越南国防部长:不要一错再错酿成大错

      2014-05-20 00:44:1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内比都5月19日电 赴缅甸出席中国-东盟国防部长会晤的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常万全19日下午在内比都会见了越南国防部长冯光青。

        常万全说,一段时间以来,越方对中方在西沙群岛海域正常、合法的钻探作业进行干扰破坏,特别是近期越南国内发生主要针对中国企业和公民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我们对此坚决反对并强烈谴责。在西沙海域正当作业是我们的权利,不是谁想挡就能挡得住的。越方应尊重历史,正视现实,从中越友好大局出发,不要一错再错、酿成大错。

        冯光青说,越南党、政府和军队非常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团结友谊,越军队不会采取使局势复杂的举动,愿与中方就有关问题保持沟通。

    • 家园 南海主权才是中国最关心的问题

      油气是次要的,手段而已。

      以前我们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其实就是让渡利益换取对主权的尊重,但小伙伴们知道你在唱空城计,根本不理你这茬。

      现在是“你来我也来,你挖我也挖”,用事实的主权声索来回击小伙伴们的无视,仅此而已。

    • 家园 我觉得事情没那么复杂

      我觉得没那么多阴谋论,只从中美博弈的主流观点就可以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而且这几年双方的博弈基本都是这个逻辑:

      1. 美国关心的是在亚太地区的话语权和安全架构。而不是南海那点油气。保住美国在亚太事务上的老大地位,这是重中之重,为了这个目标,美国是可以无所不用其极的。从目前情况看,决心很大,困难也不小。

      2.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过去欠债太多,现在是在还债。需要痛苦一段时间,周围的小家伙也需要痛苦一段时间(以前太舒服了)。中国的目标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油气和渔业这都是手段,可大可小。

      具体策略上,以前我们的做法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换句话说就是以利益换主权:只要你同意主权在我,甚至于只要你说句话,这个地方是有争议的,那么油气资源就可以让给你一些。但是小伙伴们知道你这是空城计,没人理你这茬,该挖照挖,还要宣示主权恶心你一下。

      见这招不管用,咱们只好把这些年攒下来的家底拍到台子上,发表点不同意见,你抢我也抢,你挖我也挖。用事实的争议回击小伙伴的回避。抢多少油是次要的,关键是告诉你,这是俺家的地盘,你不能无视我。

      小伙伴当然没办法和咱家巨无霸PK,无奈何只好找美国去哭诉评理。

      美国对这事也挠头。这事要是不管,怕小伙伴们冷了心,回头有事就叫不应了;可是要管的话,这事也没大到动刀动枪的程度,当然关键是动刀动枪的代价太大,不上算。

      中国也很小心。一方面先占住理,不论是“自古以来”,还是“人不犯我”,总之在舆论上没辫子给你抓,也算是给美国这个“老大”留了面子;另一方面把破釜沉舟的决心秀出来给大家看,这是我的核心利益,我没有退路,要打要谈要走,你自己看着办。

      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迟早有一天,中美之间在南海问题上的回旋余地会缩小到没法装糊涂,不得不打开天窗说亮话的程度。

      到底谁才是南海之主?二选一,所有的国家都要做出选择。

      这一天的到来还有几天?五年?十年?

      不过我知道我们还没有准备好,而美国已经等不及了。

      • 家园 你的第一个论点我就不能接受

        美国关心的是在亚太地区的话语权和安全架构。

        为什么美国关心话语权和安全架构?

        莫名其妙啊,美国在亚太有什么,亚太听美国的话对美国重要吗?

        说白了美国要的还是对亚太地区剥削的机会和权力,为了这个目的需要一个被拖垮的中国。

        如果南海石油储量真的如此巨大,我觉得楼主的论点完全不是阴谋论

        谢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