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被遗弃的一代女人 -- 云意不知沧海

共:💬92 🌺500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被遗弃的一代女人

    也许我将要写下的东西,根本对不起这么煽情又沉重的标题;也许我所知的只是个别现象;也许我见识太少,思维太狭隘;也许我根本是小题大作,也许……但我觉得该写点什么,为我母亲那一辈的女人。

    我母亲,1954年生。

    她目前法律上的丈夫,自从找碴说要离婚便不再和她说话,每天三顿饭饱便出去,有时是去运动,有时是做点小专利,有时则去些谁也说不清的地方。她的退休金不到丈夫的一半,家庭支出两人分摊。

    她有两个孩子,一个二级残疾的女儿就是我,一个上大四的儿子。儿子自从和父亲聊过之后,越来越少和她讲话,甚至电话都不接。

    她常常对我说:“我不能倒,我倒了,连口开水都没人给烧,我只有活活饿死。要是我中风瘫倒在床上(她是高血压三期),你就让我快点死。”

    她性子急躁固执,以前常和丈夫拌嘴,背地咒骂婆家人更是常事,但一旦男人病了,她又紧张得不得了,“要是他出了事,外人要欺负我家的!”“如果他在世上,孩子将来也不会受大罪”。很可惜,这两条已经被证明都不靠谱。

    她始终不能理解世界上有思维模式和她不同的人,或者认为那些和她模式不同的人都只在电视报纸中生活。她可以恨亲戚挑拨离间,恨邻居飞短流长,甚至发狠的骂孩子,对孩子宣泄所有的不如意,但她始终不恨自己的男人,哪怕被欺负、被遗弃、被诬蔑,她对真正伤害她的男人最大的反抗,除了吵闹,除了向人抱怨,就是在男人午睡时洗衣服。结果,当然是男人欣然以此作为她不贤惠、不关心自家老公的证明,从而心安理得的出去找开心。

    她爱丈夫吗?以前确实爱。但在感情最好的时候,她都很少掩饰(或者更准确的说不懂得掩饰)自己对他和婆家亲戚的蔑视。以前,我曾经想法提醒她世故一点,但她似乎认为,让她为她瞧不起的人而改变自已,是对她极大的侮辱。

    而现在,我觉得她对自家男人的关心更多出于习惯,和对独立面对社会的强烈恐惧。

    她说自己完了,也许确实是完了。因为,一个在几十年家务劳动和疾病中,完全失去应对社会的能力和魄力的女人,和有丰富社会经验的男人一比,胜负立现。男人只要不太在乎名誉(何况现在对此早习以为常)和钱财,可以离开家庭尽情去寻找自己的自由和快乐。而她,没了精神和金钱上的支撑,要么崩溃而死去,要么苟延残喘,用回忆和衰老把自己煎熬得生不如死却不愿死,变得越来越怪僻、倔强、敏感,终于她离开人间时,反而被视作理所当然甚至值得庆贺的事。

    附近一家,只有一个老奶奶带着孙女过,她丈夫住在城市里,儿子出外打工,但几乎从不寄钱给母亲,她没有收入,丈夫月收入大几千,一个月会给她和孙女五百元生活费。

    这个月她交了三百元电费,生活费有些不够了,她向丈夫诉说,她丈夫让她先向女儿借,儿子回来再让儿子还上。

    她最终没向女儿要钱,但女儿主动拿了些肉和蔬菜来。“要不是养了个闺女,恐怕这个月连孙女的菜钱都不够。真恨不得死了!”

    还有一家和她相似,也是一个没有工作的外婆,两个外孙常住她家。她本人没有收入,丈夫每月给几百块钱作她和两个孩子的生活费。她丈夫沙哑的嗓子很特别,几乎每天早晚可以听到他的喝骂声。

    有一次在他家门外的人都能听清楚。她小声说:“你还要骂,我可走了!”男人大吼:“你敢走,老子把你腿打断!”

    她以前和我家走动很多,最近忽然少了。后来才知道,她家的孩子经常来抓点什么走,她也不阻止。有时两家约着一起逛街,东西看好了,她却说自己没带钱,让别人垫付。过后提点红薯上门算是答谢。

    小孩子在她家隔壁门上乱写乱画,邻居找来,这次她家很齐心,祖孙三口人好好的把邻居骂了回去。

    还有一户人家,快七十岁的婆婆突然呕血,脸色苍白。邻居劝她赶紧上医院,她舍不得花钱,找大夫开了中药在家吃。过了几天,有人看见她依然脸色苍白的在门口晒太阳。问起来才知道,家务平常都是她做。这次她病了,躺在床上想喝口热茶水,老伴不肯去烧。她只好自己从床上爬起来烧水、熬药。

    她们在一起聊天,经常是感叹男人的狠心,并且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已经把家务事都做好了,家里还不和睦?自己还要受埋怨?男人还要花心?儿女还要赌气?不是自己已经什么事都做好了吗?

    又有一家人,儿女或工作或留学。男人开小黑车,女人找了几个工作都没做多长时间,在家混日子。女人特别热情,经常在附近串来串去,看到哪家门窗开着,就伸头看看。如果谁家开着门做饭,她一定端着碗凑过去问:“做什么好菜?”

    但大家往往见她来了就赶紧关门,因为她去得多的人家,经常会丢些小物件。

    有一次男人出车祸,一条腿骨折,但回家不久又拖着流血的伤腿出来站在大门口喊骂,似乎是女人抱怨他没像过去一样顺道买菜回家,这顿家里没菜了。

    这一刻,这个男人是可怜的。但平常,他的钱基本都花在了牌桌上。

    有时,可能是我难得的圣母心发作,会想:她们年轻的时候,有没有珍珠一样光彩照人的时候?如果,珍珠变成鱼眼睛之前,命运稍稍转一下方向,能不能让她们到老仍能保存一点智慧,一点能够保护自己美好性格的力量?

    当然,同时代的男人,有的也在家庭中受到各种欺凌。当然,同时代的女人,比她们过得好的很多很多。但似乎绝大多数幸福的阿婆都有几个共性,或者是嫁的男人心性不坏,情投意合;或者干脆是丧偶。至于在那个时代在家庭之外有能支撑自己生活的寄托的,有百分之一吗?我不知道。

    她们出生的时候,历史学上的封建时代已经完结,但她们的幸福,依然几乎全数寄托于一次赌博似的婚姻。

    说到这里,以前很小很小的时候,听母亲和同事聊过,说某个“坏姑娘”怎么嫁得那么好。其实细细回忆,那个“坏姑娘”似乎只是多谈了几次恋爱、多换过几任男友而已。

    也不能笑话她们,她们青春期的“爱情”读物似乎是《知音》?总之,哪有现在这么多的“恋爱攻略”,更没有如此的社会环境,似乎鼓励和放任人去追求所有的欲望,吐露所有的隐私。如果得不到想要的,就重头来过。

    她们懵懂地将自己的命运交给并不完全了解的人,几乎没有保障地走进婚姻。在她们壮年婚姻出现裂痕时,社会风气是不鼓励离婚的,认为丢脸,并且会让女方失去生活保障。现在她们中的大多数也都仍然这样认为。

    这么做可能也不算错,毕竟那个时候孤身女人(可能还带着孩子)生活压力是非常大的。而且,家庭是社会的组成单位,如果没有一个个稳定的小家庭,哪来稳定的国家?没有稳定的国家,我们如今哪能敲着键盘妙语连珠的黑三哥、黑菲猴,偶尔还YY一下欧美俄?

    现在常常有老人离婚、征婚、再婚的新闻传出,一般是作为社会进步的表现来描写(前几天电视里八十老汉征婚,要求找个“脸上没褶子的”,介绍人反问他:“你不是想找个二十几岁的小姐吧?”他不说话。此条恐怕不能算做正面报导)。但我看了,有时也会想:那新闻背后的人呢?会不会也是一样欢欣的踏入新生活?

    前些日子听说《赤色黎明》完本,又去看了一遍,其中有一句话,不知是不是原创:

    历史的祭台从来都渴望着祭品。

    我能不能认为她们也算是历史的祭品之一?

    写这些东西,不算怀念,不是怜悯,只是一个回首。毕竟,她们没有错,时代也没有错。只是每个时代的出现,都是以旧时代的消亡为代价,路上必然踏过污泥和血坑,以无数人的灵魂和尸骸为滋养。

    说得冠冕堂皇些,无论算做是何种政体、何种风气,但中国在前进,社会在前进,路的那边既非天堂,也非地狱。忙碌多了。自由多了,享受多了,责任多了,竞争多了,诱惑多了。但还是必须向前走。

    她们有的贤惠,有的愚顽,有的鄙俗,有的刁悍,有的懦怯;以前,从来不缺这样的人;今后,想来也不会少这样的人。这一代女人,她们的儿孙疲惫无聊时,也许会用怀念或烦厌的语气说起她们;她们(或她们曾经)的丈夫酒足饭饱、晒太阳吹牛皮的时候,也许会用憎恶或鄙夷的口气提及她们。但更大的可能,是随肉体的消亡而被忘却。毕竟,如今吸引人的事情那么多,谁耐烦去听几个并不是故事中那么和蔼聪慧、端庄慈祥的老太婆的往事?谁耐烦让关于她们的回忆,来触动内心的厌恶或歉疚?

    但她们的DNA已经融在后代体内,她们的腐烂,就像有机质的肥料汇入泥土。她们的存在,使她们的儿孙,能身心基本健全地吃着白米饭侃着明星八卦;使她们的男人,能中气十足地喝着小酒唱着黄梅调。

    打字时只觉胸口一股气想要喷出,一气成篇,写得前言不搭后语。但谨以此篇,纪念我60岁的母亲,我不知还能陪她过几个生日的母亲。

    通宝推:大眼,南方有嘉木,神仙驴,amyxiao,豆腐花,天涯行者,醉寺,齐眉,常识主义者,三笑,侯登科,上善若水,冰雪迎梅,
    • 家园 从社会的角度看,家庭女人缺乏真正的法律上的保护

      比如在美国,夫妻离婚,现有财产基本平分。如果一方没有收入,有收入的另一方是要付相当(收入的30-40%?)的赡养费。如果有了未成年的孩子,有收入的一方还要付孩子的赡养费,又是30--40%。 这些都可以直接从工资中扣,赖都没办法。

      经常是男的离了婚,马上就穷了(收入的70--80%就没啦),找二奶都没底气了。

      曾经有高富帅男,离婚后因为付不起赡养费,只好再上法庭请求降低条件。

      明确的条文,可行的实施贯彻,这叫法律,这叫保护。

    • 家园 每一个人都有他们/她们存在的意义

      我能不能认为她们也算是历史的祭品之一?

      写这些东西,不算怀念,不是怜悯,只是一个回首。毕竟,她们没有错,时代也没有错。只是每个时代的出现,都是以旧时代的消亡为代价,路上必然踏过污泥和血坑,以无数人的灵魂和尸骸为滋养。

      说得冠冕堂皇些,无论算做是何种政体、何种风气,但中国在前进,社会在前进,路的那边既非天堂,也非地狱。忙碌多了。自由多了,享受多了,责任多了,竞争多了,诱惑多了。但还是必须向前走。

      将来毕竟会好得多。

    • 家园 花真情實感

      街邊里巷都能看到類似的身影。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不是那麽太陽光,太舒心的日子。

    • 家园 她们是值得铭记的一代

      我母亲53年生人,和你母亲性格很像,有着很多共同的优缺点。她比同代人承受更多的辛苦。她出身于农村,靠给亲戚做保姆(不叫保姆,叫拉吧),在城镇有了体面的工作。拉吧她的人,她至死都对他保持最高的尊敬。同我的倔强而又老实的父亲结婚,又有了我,在争吵怒骂中过了一辈子。细碎的事不多说了,她的两件事树立了我这辈子做人的脊梁。一是我小时候家里困难,吃不上水果。做了不好说出口的事。她是纺织工人,每天工作得来回不停的走着接线头。但是她知道后,利用三班倒的休息时间,批苹果用自行车拖着卖,虽没挣什么钱,但是苹果我随便吃,零食也多了很多。二是爸爸干个体后,家境好了,她因为在厂里吵架,主任没给她涨工资,她身体又不好,爸爸就让她病退。她和爸爸说,你以后别说你养我我就退。退了后她也尽量找些活计做。去世前几年家境也算镇里小康了,但是路上有个螺丝疙瘩也要捡回来卖。父亲给予我坚强,但尊严却是母亲树立的。

      她的一生充满苦难,但她从未妥协,除了我们这些亲人。她抓住改变命运的机会

      ,但她却抓不住上天让她享受生活的那段时间。

      她们这代人有着物资匮乏的童年,有着文革混乱的少年,有着身不由己的青年,有着艰苦奋斗的中年,却又有着下岗,买断的命运。但是正是有她们付出我们才有今天能享受生活的可能。

      有句话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桃一筐。但是我父亲小时是细粮要换粗粮养家,我母亲更是挨过饿。

      至于感情,我建议不要过分插手父母的事。他们的感情不见得像他们表现出的那样。但是可能是北方不像你们连养家的钱都要分清楚。我的建议是紧我们所能多陪陪他们,多让他们开开心。人的命运是不同的,人也是有权利选择过怎样的生活的,即便在咱们父母这辈。不要让别人的不幸去佐证自己母亲的不幸。你不去干涉,可能一如既往的埋怨。可是你佐证了,就落实了。如果夫妻不埋怨就不叫冤家了。

      再过几周母亲去世就满十年了,这些文字就当做我对她的思念吧。最后说一句,文革对文革后所有的人都有影响,有正面的有负面的。但是对于我父母那个年纪的人来说,大风大浪时,他们还不懂事,不要什么事都拿文革说事。物质的事,环境有影响。幸福的事,那得靠自己。

    • 家园 能否平静一下心情,多介绍一些您母亲的实际情况

      社会学的研究发现,女性受教育程度和人口出生率有密切的关系。我想通俗的讲,可以说女性的教育,或者说早年生活可以决定她性格和命运。所以,您母亲的教育程度如何,早年生活面貌如何呢?

      我并不是想打听隐私。我从小就很少接触没啥文化的长辈,即使接触了他们也不愿意在我们面前显示真实的一面。我一说你就是知道我家长辈和您母亲有多大不同了:我父母是恢复高考的大学生,中国梦的典型代表,这就不说了。我奶奶是解放前的初中生,她的日常就是骂我爷爷没本事。

      所以,路得那边真的不是天堂吗?路这边的人,没有一个不想到那边去的,而那边的人没有一个想回来的。

      ps:《知音》创刊于1985年

    • 家园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坐井观天

      哪热闹往哪扎:一张图告诉你宇宙到底有多大

      我们能看到的天空和宇宙相比是零头的零头,对社会的观察也是如此。每个人都在坐井观天,只不过有人知道并承认,有人不承认甚至不知道,自以为井口大的人也无非就是五十步而已

      正因为这样,我们的观察其实严重依赖于自己的社会环境,毕竟我们只能看见自己相信的东西。楼主所处的环境和她自己的身体条件限制,所以她观察到的很多都是不幸的女人,而我们其实也能观察到很多同时代幸福的女人。所以孔夫子提倡“友多闻”,让自己的井口大一点,有更多的观察角度

      这也是李斯所说的“仓中鼠”、“厕中鼠”的区别,出身的环境无法选择,后天自己所混的圈子是有可能改变的,所在圈子的不同,观察到的天空也不一样

    • 家园 太灰暗了

      在人群中这应该是少数情况

    • 家园 被牺牲的不只是一代,也不只是女人

      这个问题我思考过很久,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这是时代进步和个人素质脱节带来的社会问题。

      我是从农村考学进入城市的,直到工作后经过很多磕磕碰碰,不断反省思索,发现自己由家庭教育而形成的很多行为认知方式不能适应社会要求。而我的父母,1940、50年代的人,既没有接传统教育,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也只是识字扫盲,更谈不上从农业化社会进入工业化社会这样的经验。在社会经济形态上来讲,处于比较原始的农业自然经济形态。

      很多网友可能已经不能理解这个跨度有多大,虽然经受了100多年的冲击,农业自然经济形态仍和自给自足物物交换联系在一起,小麦换大米,黄豆换豆腐等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面的社会观念、家庭形态、组织形态会和工业化社会有显著的不同。

      我觉得这是根本原因。楼主的故事与我接触过的很多案例,我觉得可以套用这个逻辑:社会进步了,而人还停留在过去。

      下面有网友认为是自己的问题

      在文革中她没有学会怎么造反吗?即便没学过造反,连独立也没学会吗?

      这俨然是一种胜利者自居的姿态,连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原理都忘记了。新中国工业化60多年,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的不平衡不平等,形成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固然有人能在发展大潮中争得上游,但这个比例是多少?多数人终不免于平凡。“自我中心”视角的屡见不鲜,说明了社会分裂程度。

      如果很多人以自身的经验感悟,不承认面对这样的社会潮流,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公权力不愿面对新社会形态构建的重大责任,新进入社会的人们不能主动的调整自身。这其实也是一种社会意识的滞后。正因为如此,我说,被牺牲的不会只是一代,也不只是女人。

      通宝推:amyxiao,云意不知沧海,雪域骑兵,易水,
    • 家园 情真意切

      但是,最终还是经济独立才能人格独立。

      看这个觉得难过,人痛苦而不知根源,便浸在痛苦之中了;但又觉得你能写出来,不闷在心里,又是很好了

    • 家园 这不是历史问题,是心理问题

      我有个朋友的妈妈跟这个类似,不同的是,大家都很让着她,但同时也感觉到压力。而她自己则一直活得很痛苦,每天不是愁啊愁啊,就是骂这个说那个。其实她两个女儿女婿都很优秀,对他们二老也好,老爷子就很想得开,但老太太焦虑得不行。

      她之所以要不停得骂骂这个,说说那个,源于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内心是怕承担责任的人,所以有什么事都要先把自己摘出来---这不是我的错。她不是怕吃苦的人,她甚至为了儿孙操碎了心,正是因为这样,她对儿孙寄予的期望更高,如果不如意,会更加变本加厉。

      她是怕承担责任的人,她脆弱的小心脏受不了这个。她们对别人的轻视与鄙夷,其实也只是为了建立自己的自信而已。如果你把她作为一个心理病人来看,你就会很同情她了。

      这样的人很多,不是一个时代的特征,男人现在这样的也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巨蟹座的与双鱼座的男人,比较容易出现这种不安全感强的类型。

      都60岁了,想让她改变已经很难了,除非她意识到了这一点。可惜这类人往往自我为中心,即使她对你好,也是她心里想的“我是为你好”而不是你自己真正想要的。不过,你明白了这是心理问题,可能会轻松些吧,起码,对病人而且可能无药可救的病人我们还是同情会多些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