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07:楚熊通——王薨于行 -- 桥上

共:💬40 🌺14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巴人水居而又善于山地战,打游击战运动战应该是不错的

          巴人的标志性武器就相当有性格——柳叶剑,无剑格且可投掷,一个人可以带好几把。

          • 家园 这可是正经八百的阻援阵地战

            夏,楚使鬭廉帅师及巴师围鄾。鄧-养甥、聃甥帅师救鄾。三逐巴师,不克。鬭廉衡陈其师于巴师之中,以战,而北。鄧人逐之,背巴师;

            大概那时候还是大家扎好了军营出来列阵,对攻,巴师既然没有崩溃,那仍然各回各营,明天在原地重新打过,连打4阵不带换地儿的

            不然一退一进连退三阵,这阻援的地儿也离城太远了

            或者终于快退到城边上了,楚人看不下去了才来?

        • 家园 是啊,这一段非常神奇,

          不过还真是难说,也许就是前面三次追奔逐北,让邓人骄傲了。如果真是如此,那就真是现实比故事更神奇了。

          另外,巴军也许与楚军的军容大不相同,更显得破破烂烂,这可能也是一个因素。

    •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07附:楚武心荡3/7

      《桓八年传》:

      随少师有宠。楚-鬭伯比曰:“可矣。雠有衅,不可失也。”((p 0121)(02080201))(018)

      夏,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使薳章让黄。楚子伐随,军于汉、淮之间。((p 0121)(02080202))(018)

      季梁请下之:“弗许而后战,所以怒我而怠寇也”。少师谓随侯曰:“必速战。不然,将失楚师。”随侯禦之。望楚师。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偏败,众乃携矣。”少师曰:“不当王,非敌也。”弗从。战于速杞。随师败绩。随侯逸。鬭丹获其戎车,与其戎右少师。((p 0122)(02080203))(018)

      秋,随及楚平。楚子将不许。鬭伯比曰:“天去其疾矣,随未可克也。”乃盟而还。((p 0122)(02080204))(018)

      我的粗译:

      又两年后,我们的桓公八年(公元前七〇四年,周桓王十六年,楚武王三十七年),听说随国的少师在他们国君那里得了宠,楚国的鬭伯比立即建议:“可矣。雠有衅,不可失也。(现在行了,对头有了破绽,不能放过。)”

      这年夏天,楚子(楚武王)召集各家诸侯在沈鹿那里会面,黄国和随国不来参加,楚子派薳章去谴责黄国,自己则带了兵去进攻随国,把部队部署在汉水和淮水之间(或可能是涢、漂之间)。

      得知楚人来进攻,随国的大夫季梁提出要先求和,他说:“弗许而后战,所以怒我而怠寇也。(先求和,要是他们不肯答应,然后再开战,就会激励我们的战士,也会使来犯者懈怠。)”可那位少师却对随侯说:“必速战。不然,将失楚师。(一定要赶快开战,要不然,他们就跑了。)”于是随侯把部队开了上去。

      随人在开战前观察楚军,季梁建议说:“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偏败,众乃携矣。(楚人上左,主上请一定也在左边,别直接对上他们的“王”,而且正好向他们的右翼发动进攻。他们的右翼兵力不强,必定溃败,一翼溃败,全军的军心都会动摇。)”可少师偏偏说:“不当王,非敌也。(要不直接对上他们的“王”,就不能算是相当的对手。)”于是随侯没有听从季梁的建议。

      两军在速杞开战,随军大败,随侯逃掉了,楚国的大夫鬭丹缴获了随侯的指挥战车,杀死了为随侯担任戎右的少师。

      到这年秋天,随国向楚国求和,楚子(楚武王)本不想答应,但鬭伯比说:“天去其疾矣,随未可克也。(上天消除了他们的隐患,我们已经打不下随国了。)”于是楚人和随国举行了盟誓,然后楚军撤回了本国。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楚人上左”曰:

      春秋诸国,多以右为上,左为下。桓五年《传》叙周王伐郑,虢公-林父将右军,周公-黑肩将左军;郑-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皆先书右而后书左。文公七年《传》叙宋之六官,亦先右师而后左师;僖二十八年《传》叙晋作三行,亦先右行而后左行。惟叙楚师,则先左而后右。如僖二十八年《传》云:“子西将左,子上将右”,是楚人以左为上。

      杨伯峻先生注“且攻其右”曰:

      且作“而”用。《吕氏春秋察微篇》:“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然。”《论衡定贤篇》云:“丘能仁且忍,辩且讷,勇且怯。”诸“且”字皆用作“而”。

      杨伯峻先生注“乃盟而还”曰:

      《楚世家》云:“三十七年,与随人盟而去,于是始开濮地而有之。”

      “随”推测位置为:东经113.20,北纬31.75(安居镇及其北面的安居中学之间,中心范围在安居镇与北邻的杨家湾一带,经粗略踏查,遗址大约南起溳水北)。

      “楚”——“大”推测位置为:东经112.53,北纬31.12(大、疆郢、大郢、福丘,钟祥县-冷水镇东汉水拐弯处,桓六至庄七,庄十八至庄二十)。

      “沈鹿”(杨注:沈,今作沉。沈鹿,楚地,在今湖北省-钟祥县东六十里。),推测位置为:东经112.78,北纬31.22(钟祥市-东桥镇-沈集村)。

      “黄”(杨注:黄,国名,嬴姓,《韵》“黄”字注谓为“陆终之后,受封于黄”。僖十二年楚灭之。曾于河南-潢川县西北十二里处发掘其国都遗址。又在该县发现五件黄国容器与兵器。(传世刺鼎《铭》云:“刺对扬王休,用作黄公尊[将/鼎]彝。”此黄公不知即为黄国国君否。又有黄大子伯克盘、黄君簋,当是黄国所造。#黄,嬴姓国,故城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僖公十二年为楚所灭。方濬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卷七《黄太子盘释文》云:“此铭乃东迁以后书体,为僖公以前之器。”#杜《注》:“江、黄,楚与国也;始来服齐,故为合诸候。”郭沫若《大系》有曾侯簠,《铭》云“叔姬霝乍黄邦,曾侯乍叔姬、邛(江)(芈)賸(媵)器[将/鼎]”云云,“江、黄”同时言。#叔单鼎铭云“唯黄孙子系君叔单自作鼎”云云,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云:“‘黄孙子系君’者,盖黄灭后,子孙又续封,故称‘黄孙子’也。系者,继也,续也。叔单为始续封之君,故曰‘系君’。可证春秋时小国绝而复续者多矣。”),推测位置为:东经115.00,北纬32.16(黄国,潢川-隆古集及其南周围。有遗址,长方形城,东1650,西1550,南1899,北1720;280万平方米。春秋:楚)。

      “汉、淮之间”(杨注:随国正在汉水之东,淮河之南,故楚军驻扎于两水之间。),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3.4,北纬31.7(汉、淮之间,安乐镇与马坪之间)。桥案:汉(漢)水、淮水相去甚远,颇疑其中或有舛误,所谓“漢、淮之间”实乃“溳、漂之间”也。

      “速杞”(杨注:速杞,随地,当在今湖北省-应山县治西。),推测位置为:东经113.55,北纬31.60(马坪镇)。

      下面再贴一遍楚、随之战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这个“与”是通假字?

        鬭丹获其戎车,与其戎右少师

        楚国的大夫鬭丹缴获了随侯的指挥战车,杀死了为随侯担任戎右的少师。

        • 家园 谢谢回复,

          我理解您的意思是“杀死”无处着落,我在译的时候是把“获”字分别译作“缴获”和“杀死”,而这个“获”是可以有“杀死”的意思的,杨伯峻先生注《宣二年传》“宋师败绩,囚华元,获乐吕”有云:

          《经》云“获华元”,《传》云“囚华元”,以“囚”释“获”,盖获有生、死之异。僖十五年《经》、《传》“获晋侯”,生获也;宣十二年《传》“皆重获在木下”,“射连尹襄老,获之,遂载其尸”,则俱死获。此以囚释获,谓生获。然则“获乐吕”,分别言之,盖死获可知。故乐吕以后不复见。《经》不书者,非主帅也。”((p 0651)(07020101))(065)

          而此处我考虑少师本是楚人希望留下来的,而最后竟没能留下来,应该是已死,故将此处的“获”译成“杀死”。

          以上猜测和解释不知是否能使您满意。再次谢谢。

    •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07附:楚武心荡2/7

      《桓六年传》:

      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p 0109)(02060201))(018)

      鬭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閒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鬭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王毁军而纳少师。((p 0110)(02060202))(018)

      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絜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p 0111)(02060203))(018)

      我的粗译:

      四年以后,我们的桓公六年(公元前七〇六年,周桓王十四年,楚武王三十五年),楚武王进攻随国。派了大夫薳章去要求对方来谈条件,让大军驻扎在“瑕”等待。于是随人派了少师来主持和议。

      楚国的大夫鬭伯比就对楚子(楚武王)建议说:“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閒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我们现在没能在“汉东”得志,是因为我们干得不够好。我们老是摆开三军,盔甲鲜明,兵器森然,用武力威胁他们,他们就会害怕,会一块想法子对付我们,这样就很难离间他们。汉东之国,随国是最大的。随国要是自我膨胀,就会离弃其他小国,那些小国互相疏离,才对我们楚国有利。这个少师很任性,请主上下令让军队示弱给他看,助长他的傲慢。)”

      但另一位大夫熊率且比却说:“季梁在,何益?(他们有季梁,这么干有啥用?)”鬭伯比告诉他:“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这是为了以后打算,以后这个少师会得他们主上宠爱。)”

      于是楚国的“王”(楚武王)下令楚军,故意展示破败的军容给随国的少师看。

      少师看过以后,回去就建议追击楚军,随侯也准备批准这个建议,但季梁阻止了他。

      季梁说:“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现在上天正眷顾楚国,楚人展示出破败的军容,是要引诱我们。主上为何这么性急?臣下听说小国能够对抗大国,都是因为小国能按规矩办,而大国却任性胡为。所谓规矩,就是既要忠于“民”又要取“信”于“神”。在上位者时刻想着“利民”,就是“忠”;那些祝史向鬼神陈词不欺瞒,就是“信”。现在我们的“民”吃不饱饭,主上却放纵自身的欲望,那些祝史在祭祀的时候也都胡言乱语,臣下不知道会有什么祸事。)”

      他们的“公”(随侯)却问:“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我们献上的牺牲都很肥美,祭品也很丰盛,为什么还不够“信”?)”

      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絜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那些“民”,才是“神”的引领者,贤明的“王”总是先安顿好“民”才致力于“神”。因此在奉献牺牲时会说“博硕肥腯”:“博”就是说“民”都很富足,“硕”就是说牛都很壮,“肥”就是说羊没有瘦弱的,“腯”就是说猪也都很肥。而在奉献祭品时会说“絜粢丰盛”:就是说在一年的三个季节里都没误了农时,“民和年丰”。又在奉献酒浆时会说“嘉栗旨酒”:就是说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意思就是没有欺瞒。所以主上务必要在三个农业季节专心务农,务必要大力推行父、母、兄、弟、子这五种身份应有的行为准则,务必要加强与九种亲族的关系,这才能延续其祭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这才能保证行动的成功。现在“民”各有心,鬼神也就没了主宰;就算主上自己很富裕,又能有什么“福”呢?主上赶紧改善自家的施政,改善与兄弟之国的关系,也许还来得及躲开灾祸。)”

      随侯听了以后害怕了,尽力改善自己的施政,楚人因此一直不敢进攻他们。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随人使少师董成”曰:

      少师疑是官名,其人之姓名不可知。董犹今言主持,近代“董事”之“董”,正取此义。董成,主持和谈。

      杨伯峻先生注“鬭伯比言于楚子曰”曰:

      鬭氏,芈姓,若敖之后。若敖生四子,曰廉,曰缗,曰祁,曰伯比。伯比,令尹子文之父。

      杨伯峻先生注“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曰:

      张三军与《尚书康王之诰》“张皇六师”意同。张皇,扩大也。被吾甲兵即《战国策楚策一》“吾被坚执锐”,谓吾三军“被坚执锐”。

      杨伯峻先生注“必弃小国”曰:

      弃有轻视之义,《荀子修身篇》云“怠慢僄弃”,《不苟篇》云“通则骄而偏,穷则弃而儑”,《孟子离娄上》“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诸“弃”字皆此义。不可解为舍弃,盖好大喜功者皆欲小国附己,必不舍弃之。说详章炳麟《春秋左传读》。

      杨伯峻先生注“少师得其君”曰:

      少师得其君,句省表将来时之副词,谓少师将得其君。古人多此句法,《尚书盘庚上》“盘庚迁于殷”,盘庚将迁殷也;《夌鼎铭》“王在成周,王徙于楚 [林/录]”王将迁于楚 [林/录]也,故下文言“王至于徙居”。此言今所以羸师者,不求今日之效,为日后少师得其君时之计。八年传云“随少师有宠”云,正应此语。

      杨伯峻先生注“牲牷肥腯”曰:

      牷音全。《说文》:“牲,牛完全。”“牷,牛纯色。”盖古人祭祀,其重者必用肢体完具、毛色纯一之牛,故牲牷可引申为凡祭祀用牲之同义双音词,犹言牺牲。《礼记表记》亦云“牲牷礼乐齊盛”。腯音突,又音钝,肥也。肥腯亦为同义双音词。

      杨伯峻先生注“粢盛丰备”曰:

      粢亦可作秶、齋,音咨,祭祀所用之黍稷等谷物。盛音成,祭物之在祭器中者也。粢盛亦同义双音词,借用为祭祀所用谷物之通称。

      杨伯峻先生注“嘉栗旨酒”曰:

      嘉,善也。栗借为洌,清也,潔也。说详俞樾《茶香室经说》。旨,美也。嘉栗旨酒,犹言既好又清而美之酒。章炳麟谓嘉栗旨酒与上文絜粢丰盛文法同。嘉栗,嘉量也。言酒而及饮器之嘉,则酒之如量可知。说详《春秋左传读》,亦可通。

      杨伯峻先生注“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曰:

      馨香,言祭品之芳香远闻也。僖五年《传》云:“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云:“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国语周语上》云:“国之将兴,其君齊明衷正,清潔惠和,其德足以昭其馨香。”以此等言观之,足见馨香既指祭品言,古人亦以为祭品之馨香尤在祭者之德行有以副之。古人常以“谗慝”连文,《左传》凡八见,《尔雅释训》有“崇谗慝”之语。又文十八年《传》“服谗崇慝”,亦足为同义或义近之证。

      杨伯峻先生注“务其三时”曰:

      务谓专力以赴。务其三时谓专力以赴农事。

      杨伯峻先生注“修其五教”曰:

      文十八年《传》云:“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

      杨伯峻先生注“亲其九族”曰:

      九族之义,异说纷纭,《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自是指自高组至玄孙。而此上文有“修其五教”之文,五教有“母慈”,自不能排除母族。杜《注》:“九族谓外祖父、外祖母、从母子及妻父、妻母、姑之子、姊妹之子,女子之子并己之同族,皆外亲有服而异族者也。”

      “楚”——“大”,据《楚居》“至武王酓达自宵徙居大”,此时楚国已经“徙居大”,据子居先生,“大”推测位置为:东经112.53,北纬31.12(大、疆郢、大郢、福丘,钟祥县-冷水镇东汉水拐弯处,桓六至庄七,庄十八至庄二十)。

      “随”(杨注:随,国名,姬姓,然据《姓纂四支》“随”下引《风俗通》、《路史后记》谓随为神农之后,姜姓;《路史后记》又谓随为尧后。或传说不同,或另一随国。不知始封为谁,故城在今湖北省-随县南。终春秋之世犹存,哀十年《传》以为群蛮之一。),推测位置为:东经113.20,北纬31.75(安居镇及其北面的安居中学之间,中心范围在安居镇与北邻的杨家湾一带,经粗略踏查,遗址大约南起溳水北)。

      下面是随州-安居遗址示意图,出自后加升《随州安居遗址的再认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瑕”(杨注:瑕,随国地名。成十六年《传》“楚师还及瑕”,亦当是此地。),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3.0,北纬31.8(随西)。

      下面是楚、随之战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07附:楚武心荡1/7

      《桓二年经》:

      蔡侯、郑伯会于邓。((p 0084)(02020006))(018)

      《桓二年传》:

      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p 0090)(02020401))(018)

      我的粗译:

      我们的桓公二年(公元前七一〇年,周桓王十年,楚武王三十一年,蔡桓侯五年,郑庄公三十四年),蔡侯(蔡桓侯)和郑伯(郑庄公)在“邓”会面,这是中原诸侯第一次讨论楚人对我们的威胁。

      一些补充:

      上面那条《春秋经》中的蔡侯即蔡桓侯,郑伯即郑庄公。

      杨伯峻先生注“始惧楚也”曰:

      次年为楚武王之三十一年,中原诸国患楚自此始。楚亦名荆,详庄十年《经注》。初都丹阳,据《史记楚世家集解》及《正义》当在今湖北省-枝江县;《水经注》谓在今秭归县一带,难信。武王迁郢,今江陵县北十里之纪南城。定公六年,楚昭王因畏吴而迁鄀,旋后还郢,证之楚王盦章钟铭,可信。武王十九年入春秋。楚王-负芻五年,灭于秦。楚器传世及出土者多见。

      楚王盦章镈铭文:“惟王五十有六祀,返自西阳,楚王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享。”(罗运环《披榛步墟:曾侯乙墓制度与文化研究30年——楚王盦章镈铭文疏证》

      下面是镈铭拓本的图片,出自《战国【曾侯乙编钟】之楚王酓章镈钟铭文初拓本》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据说此镈铭与楚王盦章钟铭的铭文内容相同,且有同样铭文的青铜彝器不止一件。不过罗运环先生认为西阳乃曾邑,与杨先生意见不同。

      杨伯峻先生注《庄十年经》“荆败蔡师于莘”曰:

      荆即楚,《诗小雅采芑》“蠢尔蛮荆”,《(贞簋)》“(贞)从王伐荆”,昭二十六年《传》王子朝之辞曰“兹不榖震荡播越,竄在荆蛮”,则知荆乃楚之本号。昭十二年《传》述楚右尹子革之言曰:“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此盖所以称荆之故,以地名为国号。一九七七年四月于周原遗址(陕西-岐山、扶风两县间)发现周初甲骨,中有云“楚子来告”,则周初即有楚称。鲁庄公世,《经》皆称荆,至僖元年始称楚。《商颂殷武》“奋伐荆楚”、“维女荆楚”,荆楚并言。莘-蔡地,当在今河南省-汝南县境。((p 0181)(03100005))。

      “蔡”(杨注:蔡,国名,武王弟蔡叔度之后。此时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附近有故蔡国城。故城长一〇四九〇米,略成南北长方形。平侯迁新蔡,今河南-新蔡县。昭侯迁州来,谓之下蔡,今安徽-凤台县。一九五五年五月曾在安徽-寿县发掘蔡侯墓,并出土有蔡侯钟、蔡侯盘及吴王光鑑等遗物(三种)。此地离凤台县极近,故蔡侯葬此。《史记》有《蔡世家》。宣公二十八年入春秋。春秋后二十一年,蔡侯-齊四年灭于楚。然据程恩泽《战国策地名考》及苏时学《爻山笔话》,战国时又复建国于今湖北-巴东县、建始县一带,更至楚宣王八年时,而蔡始亡。#《汉书地理志》“汝南郡-新蔡县”,班固自注:“蔡平公自蔡徙此,後二世徙下蔡。”王先谦《补注》引钱坫云“吴迁昭侯于州来,即下蔡也。”又引吴卓信云:“平侯徙此(新蔡),事不见《经》、《传》,惟见杜氏《释例》。”传世器有蔡子匜,杨树达先生谓为蔡平公所制,详《积微居金文说》卷六。#蔡本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后迁都新蔡,今河南-新蔡县;今则入吴,因吴师迁州来,今安徽-凤台县,亦曰下蔡。),推测位置为:东经114.25,北纬33.25(上蔡西南卢岗乡-翟村东二郎台周围。蔡国故城遗址,长方形城,东2490,西3187,南2700,北2113。西周至昭十三年(前529),蔡;昭十四年(前528)至战国,楚。昭十一年蔡灭,昭十三年复封于新蔡,哀元年因楚围请迁,哀二年迁于下蔡——州来)。

      “郑”推测位置为:东经113.71,北纬34.40(郑韩故城)。

      “邓”(杨注:邓,蔡国地名,即昭十三年《传》“蔡-朝吴奉蔡公,召子干、子皙盟于邓”之邓。其地在蔡之北、郑之南,据《清一统志》,今河南省-郾城县东南三十五里,即漯河市东南十余里,有邓城,当即此地。又参江永《考实》。#邓在今河南-漯河市东南,蔡国旧都今上蔡县西北。),推测位置为:东经114.13,北纬33.53(召陵区-邓襄寨)。

      “鄧”——“邓”(杨注:鄧,曼姓国,庄公十六年楚文王灭之。故城在今河南省-邓县,或谓在襄樊市北邓城。古彝器今可知者有鄧公簋、鄧伯姬簋、鄧公子簋等。#邓,今河南-邓县。),推测位置为:东经112.10,北纬32.08(襄樊-团山镇-邓城村南)。

      “蔡侯、郑伯会于邓”之“邓”当为今召陵区-邓襄寨之“邓”。

      “楚”——“宵”,据《楚居》“至武王酓达自宵徙居大”,此时楚国仍然在“宵”,据子居先生,“宵”估计位置为:东经112.2,北纬31.2(销,荆门市北面的石桥驿与南桥之间,桓六前)。

      “蔡”是中原诸侯第一个与“楚”接触的,与地理位置有关。“蔡”原所接触的应是“荆”。

      下面是再贴一遍楚文王征蔡、息、申、邓诸国天地图地形图标注示意图,图中左下角就是所谓“荆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楚王盦章镈铭文也可以证明楚王本为酓氏。

        楚王盦章镈铭文也可以证明楚王本为盦氏也就是酓氏。

        另外,古代的地名是往往随着氏族部落的迁徙而迁移的。比如夏人的祖山会稽山,也是随着夏族分支越人的迁徙而一路南下。

        荆山也有陕西蓝田、河南汝南、安徽当涂、湖北襄樊等说,这都是楚人迁徙的痕迹。另外丹阳也有陕西河南安徽湖北等说,也是同理。

        • 家园 花!

          楚王盦章镈铭文:“惟王五十有六祀,返自西阳,楚王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享。”(罗运环《披榛步墟:曾侯乙墓制度与文化研究30年——楚王盦章镈铭文疏证》)。

          注意,这里楚王熊章之熊章与曾侯乙之乙位置相当,只能证明熊章与乙同为名。

          • 花!
            家园 铭文能证明熊实为盦

            见铭文图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至于熊章是否为名,俺与桥上兄有分歧,存疑吧

            • 家园 花!

              我在帖子里也发了一张类似的图,我没有反对熊实为盦?但用熊代替盦是常见做法,请大人明鉴。

              • 花!
                家园 呵呵,互相学习交流才能进步

                古时酓(盦)嬴熊音近,但熊炎从火,酓(盦)从酉皿,本意不同,所以指出一下。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春秋左氏敬嬴,公穀作頃熊,葢炎熊嬴三字双声”。

                有说法是嬴为古姓,源出太昊氏,秦嬴统一六国,改酓氏为熊氏避讳。所以出土的文献器物上都是酓字而传世文献上是熊字。

    • 家园 熊通里面的那个熊字确定也是名?

      如果是,历代楚王名字都带这个字也太巧合了。

      还有,楚是氏还是国名?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