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雾里看花——浅析俄罗斯最新型T-14“阿玛塔”主 -- 忘情

共:💬68 🌺250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雾里看花——浅析俄罗斯最新型T-14“阿玛塔”主

    本文实名刊载在《兵工科技》2015年第12期上,以下是正文:

    为隆重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于5月9日在莫斯科红场上举行了规模空前的盛大阅兵式。由乌拉尔车辆设计局研发的T-14 “阿玛塔”主战坦克隆隆驶过红场,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其实早在阅兵彩排时,炮塔蒙着帆布的“阿玛塔”就已在各国军事观察员和军迷中引发了热议。然而,当“盖头”终于被掀起来的时候,人们惊奇地发现,它不仅与前些年俄方公布的模型大相径庭,而且与俄媒此前的报道有着不小的出入。

    革命性的总体布局

    呈现在人们眼前的“阿玛塔”,是一款颠覆了苏俄坦克设计传统,有着浓郁西方设计风格的主战坦克。对照它和T-90的正面照片,“阿玛塔”的车宽要明显窄一些,车体长度明显增加,车高增加了约0.2米。

    “阿玛塔”最具革命性的设计,是采用了无人炮塔,三人制成员组集中坐在车体前方,与其后的战斗室完全隔开。无人炮塔装有一门2A82式125毫米滑膛炮。炮塔侧面四周,是一个断续的、不规则的棱面,左前方开了一个大口子,安装了炮长瞄准镜。炮塔前后左右四个顶角处的上端,各安装了一块呈长方形,但面积并不大的雷达天线阵面。在前半球两个雷达天线阵面下方,还部置有主动防护系统的光学传感器窗口。炮塔与车体连接处的左右两侧,各装有5枚主动防御系统的硬杀伤拦截弹。无人炮塔后方有一个体积并不大的尾舱,用于平衡炮塔重量。据此判断,该坦克仍然传统的吊篮式自动装弹机。

    无人炮塔顶部部署了许多传感器和主被防御装置。从前到后分别是横风传感器和数据链天线(横风传感器位于炮塔左边,数据链天线位于炮塔右边)、两组可360度旋转,并可进行俯仰的烟幕弹发射器(每组3×4枚)、两组向上发射的烟幕弹发射器(每组3×4枚)斜向布置,与坦克中心轴线呈30度夹角。车长周视镜和顶置遥控武器站集成在一起,安装在无人炮塔顶部右后方。

    “阿玛塔”的车体较长,走行部分首次采用了7对负重轮,推测其全重在50至55吨之间。车体后方的发动机舱两侧安装了金属防护栅栏,提高了舱内那台12H360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防御破甲弹的能力。据报道,目前这款发动机输出功率为1200马力,未来可提高到1500马力。

    截至笔者发稿时为止,俄罗斯官方并未披露其性能参数,神秘的“阿玛塔”身上仍然笼罩着重重迷雾。因此笔者只能就目前所掌握的信息,雾里看花,粗浅地分析这款俄罗斯新锐坦克。

    全新的防护理念

    各种新式反坦克武器的飞速发展,给坦克的防护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复合装甲和反应装甲虽然为坦克提供了较高的防护能力,但也使得坦克重量不断攀升。像M1A2、豹2之类的西方主流坦克,战斗全重已超过65吨,几乎达到了坦克能有效实施战场机动的上限。因此,试图单纯通过增加装甲厚度来提高坦克防御能力的办法,已经走到了尽头。要在不增加、甚至减轻重量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坦克的防护能力,有两个有效途径:采用无人炮塔,以及装备主动防御系统。“阿玛塔”最大的亮点,就是同时采用了这两个增加防护的措施。

    众所周知,坦克炮塔内每增加一名乘员,至少需要增加两立方米的活动空间。布置在炮塔内的乘员越多,炮塔的体积就越大,防护面积也就越大,达到同等防御能力所需的装甲重量也就越大。“阿玛塔”将三人制乘员组布置在车体前方,实现了炮塔无人化,理论上可以大大缩小炮塔体积,省下不少装甲重量。但这种设计不可避免地会拉长车体,因此又抵消了一部分无人炮塔的减重效应。 “阿玛塔”公开亮相前,俄媒曾报道其三人乘员组并排坐在车体前部。但实际上,“阿玛塔”的驾驶员位于车体左前方,炮长位于驾驶员后方,车长位于车体右前方。从俯视图上看,车长位置比驾驶员靠后,比炮长靠前,三人呈等腰三角形布置。这种布置方式与一字并排布置相比,进一少拉长了车体,进一步抵消了无人炮塔的减重效应。不过,“阿玛塔”的炮长要进出坦克,只能通过驾驶员舱盖,放倒驾驶员座椅,艰难地从上面爬过去,不利于人员快速进出坦克。

    “阿玛塔”的乘员舱由车体厚重的复合装甲提供防护,并用装甲板与战斗舱室完全隔开,极大地提高了乘员的生存能力,避免了弹药殉爆导致的人员伤亡。由于炮塔内无人,设计自动灭火抑爆系统时,完全可以不考虑人的因素,有利于提高坦克的生存能力。

    从照片上看,“阿玛塔”无人炮塔正面似乎没有想像中的那么窄小,但仔细观察后却可以发现,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炮塔侧面那一圈不规则的断续棱面,其实并非真正的炮塔主装甲,而只是外设光电系统的遮盖壁板和附加装甲而已。其炮塔的主体结构,也就是火炮装甲盒的宽度,与现役三代主战坦克炮盾宽度差不多,只是常规三代主战坦克炮塔宽度的三分之一左右,正面投影面积相当小,在同等情况下可以大大加强对火炮的防护,且在战场上被敌方命中的几率大大降低。

    由于战斗全重的限制,坦克侧面和顶部的防御能力远弱于正面,因此日益成为各类反坦克武器打击的重点。发展和装备主动防御系统,是坦克防御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苏/俄从80年代初开始,相继研制出 “鸫1”、“鸫2”、“竞技场”等主动防御系统。

    “阿玛塔”炮塔侧面四周布置的平板雷达天线和光电观察窗口,共同构成了全天候的战场态势监控系统。一旦发现来袭目标,系统自动判断威胁大小,适时动用主动防御手段。“阿玛塔”安装了两种主动防御弹。炮塔底部那10个大口径发射管内安装的是硬杀伤拦截弹,炮塔顶部安装的那几组小口径发射管内装的是软杀伤的烟雾干扰弹。

    烟幕干扰不仅对付光学、激光制导的反坦克武器十分有效,而且可以对付日益普及的末敏弹。末敏弹的自锻成型战斗部在距离地面几十米高度时就会起爆,若是采用硬杀伤拦截弹与之对抗,拦截弹不仅需要有足够的制导精度、加速能力,而且还必须拥有足够灵敏的引信。如此一来,拦截弹的体积和成本都会上升到让坦克无法承受的地步。末敏弹的弱点之一,就是瞄准窗口很短。坦克只要在末敏弹在下落过程中沿着圆锥母线作周向扫描时,将自己遮蔽在烟幕中,让末敏弹无法正确识别、锁定自己就达到了目的。“阿玛塔”在炮塔顶部设置了两组,共24枚朝天发射的烟幕弹,说明俄罗斯高度重视对末敏弹的防御。

    如果烟幕迷盲失效,“阿玛塔”的主动防御系统将选择处于最佳攻击位置的主动拦截器发射管,自动计算合适的发射时间,发射后靠拦截弹的预制破片催毁目标。80年代装备的“鸫1”可以防御速度50-500米/秒的反坦克导弹和火箭弹,90年代研发的“竞技场”可防御速度为70-700米/秒的来袭目标。“阿玛塔”装备的主动拦截弹,可拦截的目标速度范围应该会更大一些。

    此前有俄媒声称,“阿玛塔”装备了为五代战机研制的Ka波段主动相控阵雷达(频率为26.5~40吉赫兹)。笔者却不敢苟同。因为相控阵雷达与普通的机械雷达相比,虽然有波束指向灵活,能实现无惯性快速扫描,数据率高;一个雷达可同时形成多个独立波束,分别实现搜索、识别、跟踪、制导、无源探测等多种功能;目标容量大,可在空域内同时监视、跟踪数百个目标;对复杂目标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等诸多性能优势,但目前的技术,还无法将相控阵雷达的孔径做得足够小。再者,扫描地面目标时,杂波处理是个大难题。发射功率小了,探测距离就十分有限。发射功率大了,雷达散热的难题不好解决。以俄罗斯电子工业的水平,笔者认为其目前根本无力解决这些矛盾。因此,“阿玛塔”上安装的那四面长方形的雷达阵面,只是毫米波预警雷达而已,主要用于为主动拦截弹提供参数。

    总的看来,在“阿玛塔”的防护设计上,俄罗斯改变了思维,转为加强战场环境感知,重点加强对各种制导武器的感知,积极使用主动防御手段。被动防御的重点,在于加强对乘员组的防护。

    进步并不明显的火力

    坦克火力的要求,首先是打得远,打得准,其次才是威力大。前者主要靠火控系统的技术水平,后者主要考验主炮和弹药。

    俄罗斯在坦克火控系统方面,一直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不小的差距。在 “坦克两项-2014”比赛上,俄罗斯派出尚处在研发阶段的T72B3M参赛。其装备的所谓最新型坦克火控系统,不过是在1A40M下反式火控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白俄罗斯生产的车长周视三合一瞄准镜而已。在赛场上,T72B3M以9公里/小时的时速行进间射击,从炮口锁定到射击,耗时14秒。使用上反稳像式火控系统的中国96A型主战坦克,以29公里/小时的时速行进间射击,从炮口锁定到射击仅耗时6秒。由此可见,俄罗斯坦克火控系统离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极大。考虑到“阿玛塔”首辆样车去年6月才下线,因此其火控系统能比T72B3M有大幅提高的可能性极低。

    “阿玛塔”采用了新型2A82式125毫米滑膛炮。因为采用了无人炮塔,无需考虑火炮发射时烟气泄漏到炮塔内的问题,所以2A82取消身管中部的火炮抽烟装置,这是它与2A46系列滑膛炮在外观上的最大不同。

    理论上,取消火炮抽烟装置,就可将火炮的可用膛压设计得更高一点,射击精度也可得到改善。但俄罗斯的冶金技术、发射药技术与西方有明显差距, 2A46系列滑膛炮虽然药室容积更大,膛压却比西方的120滑膛炮低15-20%。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基础工业并未取得长足进步。2A82能否达到西方120毫米滑膛炮的膛压水平,令人怀疑。

    对比坦克主炮的威力,不仅要看膛压和炮口动能,更要看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的水平。俄罗斯和西方在冶金技术的差距,也体现在这个主要弹种上。德制DM53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长径比,已经达到了30:1。而即便是俄罗斯T-90主战坦克使用的3BM42M/44M,弹体仍显短粗,速降较大,穿甲威力与DM53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综上所述,不能指望2A82的威力比2A46有质的提高。

    据俄媒报道,2A82装备了新式的炮射导弹,可在5公里或者更远的距离上攻击敌坦克或低空直升机。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更远的距离上发现、识别、瞄准、锁定对方,而这显然大大超出了俄罗斯坦克观瞄设备的性能,以及战场势态感知能力。因此炮射导弹相对于APFSDS的远射程优势,在战场上很难发挥出来。加之炮射导弹初速不高,又没能做到发射后不管,在5公里发射距离上,俄系坦克必须对导弹提供长达几十秒时间的中继制导,期间坦克还不能作大范围机动,这就极大限制了坦克的战术运用,增大了自身的危险。所以说,装备炮射导弹只是俄罗斯自知主炮威力不足而采取的补救措施,实属无奈之举,实际使用效果未必有宣传的那么好。

    令人诧异的是,“阿玛塔”炮塔顶部安装的遥控武器站采用的居然只是7.62毫米机枪,只具备对付软目标的能力,射程和威力与传统的12.7毫米大口径机枪根本不在同一档次上,这对于在复杂环境下打击不同种类的目标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笔者估计,这可能是因为“阿玛塔”将顶置遥控武器站与车长周视瞄准镜集成在一起,为避免大口径机枪射击时的剧烈震动对车长周视瞄准镜的影响,而作出的妥协。

    虽然“阿玛塔”高大的炮塔,赋予了主炮更大的仰俯角,使得战术运用更加灵活,但总的看来,其火力相较俄现役坦克,并没有明显进步。

    “非主流”的动力装置

    据报道,“阿玛塔”坦克使用的是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研制的X构型涡轮增压柴油机12H360。所谓X构型,可以理解为将两台V型6缸发动机放倒之后连接在一起,即每排只有3个气缸,4排一共12个气缸。这种构型的优点是结构紧凑,明显降低了曲轴质量。在与俄式主战坦克沿用了近70年之久的B2系列柴油机体积大致相当的情况下,12H360目前的装车功率达到了1200马力,未来可达到1500马力。

    动力舱通常占坦克内部容积的30%至40%。在保证功率的同时,尽量缩小动力装置的体积,减轻其质量,对于降低坦克战斗全重和缩小整车体积至关重要。从内燃机热力原理上分析,只有大幅提高气缸的工作压强,柴油机才会有功率密度翻倍、乃至数量级提高的可能性。现有的V构型柴油机,技术潜力还远未发掘殆尽,完全可以通过使用高温合金,提高气缸内工作温度和压强的办法,大幅度提高功率密度。

    目前,世界上功率密度最大的坦克柴油发动机,是德美联合研制的MTU890系列。它通过90°夹角的V型布置气缸,各分系统(如泵、滤清器和机油系统)的综合设计,有效空间的利用等,使其产生1100KW功率时总排量仅有12L,为MT883系列的一半,为豹2使用的MB873系列的四分之一左右。目前,MTU890系列使用的仍是铝合金活塞,这说明其通过提高空气进气量的办法,实现了在较低工作温度下的高压强(其平均工作压强接近3MPA,超出现有坦克柴油机一倍)。未来如果采用高温合金,相信其功率密度还能有显著提高。

    反观俄罗斯,其在提高坦克发动机功率密度方面的努力,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背道而驰。在技术水平,工业基础不如西方的情况下,俄罗斯另辟蹊径,通过采用特殊构型,在较低的技术水平上追求结构紧凑,试图通过优化总体设计,对各项技术性能有所取舍的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总体性能上的提升。这是苏/俄军工系统的传统做法和强项,也确实取得过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在坦克发动机技术日臻成熟,各国都在精益求精的情况下,俄罗斯却仍然沿袭过去那种粗放的做法,其取得的技术收益恐怕不会太高。事实上,从目前公开披露的信息来看,12H360比俄罗斯既有的B2系列性能提高有限,而其过于复杂的结构,不仅制造难度颇大,而且对后勤维护来说无异于一场僵梦。

    为了提高坦克行驶的平顺性,“阿玛塔”采用了全新的液力传动,以及半主动悬挂系统。其1、2、7对负重轮上使用了液气悬挂,其他负重轮仍是传统的扭杆悬挂。这么设计既可以相当程度上减少高速越野时的颠簸,又可以降低造价,提高悬挂系统的可靠性。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阿玛塔”上虽然体现了俄罗斯不少全新的坦克设计理念,但并非是一个成熟车型。从炮塔上安装的毫米波雷达接线居然还暴露在外之类的细节看,目前的“阿玛塔”还只是试验样车,其最终形态可能会作较大调整。

    据俄媒报道,“阿玛塔”首辆原型车于2014年6月下线,预计2015年量产,2020年大量装备2300辆以上。而且为了避免中国“剽窃”俄罗斯最新坦克技术,俄方拒绝了中方的参观和购买要求。从坦克研制、试验、装备的客观规律看来,一辆全新设计的坦克,断无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装备部队。坦克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甚至部分子系统技术水平领先于世界的中国,也不大可能对这款不成熟试验车型有多大的购买欲望。因此,上述消息应该是俄罗斯近年来运用日臻娴熟的商业炒作。

    俄方为何要急于将“阿玛塔”这款不成熟的试验车公诸于众?笔者认为这与其所面对的内外困境有关。国际油价的暴跌,让依赖资源出口的俄罗斯损失巨大,西方因克里米亚和乌克兰问题对其实施的经济制裁,更让俄罗斯经济雪上加霜,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大降。这对普京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为了对内提振士气,对外展现强硬态度,俄罗斯特别需要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大阅兵这个全世界瞩目的场合大秀“肌肉”。然而,苏联解体后的二十余年时间里,元气大伤的俄罗斯军工系统一直在吃苏联遗产的老本。在旧型号武器上修修补补,显然无法撑起场面,反而会让对手们嘲笑为“外强中干”。因此,俄罗斯将下线不到一年的试验车型匆匆驶上红场,也就不难理解了。

    通宝推:滴滴涕,玉垒关2,testjhy,遥仰凤华,mezhan,df31,北纬42度,浣花岛主,桥上,diamond,大散人,jhjdylj,我来也,易水,豹子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印象中网上对阿玛塔的评价为“皮薄馅大”

      大意是说阿玛塔因为使用了无人炮塔而削减了炮塔上的装甲厚度,从而导致火力系统的防护力不足,不知忘情兄有何见解。

    • 家园 就当是唱和

      首发超级大本营

      本帖最后由 HALALIA 于 2015-5-11 17:30 编辑

      怎样讨论amata?

      或者说,该怎样讨论坦克?

      (烂尾文,激动了一番现在不打算仔细写了,讲究看吧)

      不妨设想现在是99年,我们看到了天安门前所谓的98式,我们又会怎样议论?

      当然不能离开环境独立的单说一样坦克,那个时候我们基本上只知道大量的自己都看不上眼的59家族,升级了却似乎难当大任的69、79,改变有限、部分装备的80(差不多也就是99阅兵上的88b),主打外贸的85II(基本相似的自用的96此前好像没有在杂志里出现过),当然不能忘了只有几张照片的90II,以及似乎仅限于只言片语的85III。那个时候对于99的存在似乎是一无所知的,那个时候对于苏式设计是批评的,嘲讽的。

      然后对于同t72十分相似的98,可以说是震惊的,虽然对于伊拉克的t72的批评仍然从未改变,毕竟有了属于自己的、面向自己的不那么“土”的设计了

      最惊艳的就是那个激光压制系统了,对吧?

      当然对于98的批评,印象里似乎还是很多的,想起来也有不少照抄之类的简单浮躁的批评,以及类似与“磁粉”之类的不着调(比方说顶部“伞形装甲”;比方说我从不认可双变速的存在,更不信双变速前面有液力变矩器),但是毫无疑问,98是神

      后来,装上了附加装甲、出现了类似与哈里德的看起来简洁一点的炮塔、激光压制系统有时候也下下岗。

      称呼上也开始较真.98、99、a、b、g、g1、g2、一期二期三期

      96变成了96A,有了更大的炮手观喵窗口、附加装甲

      再然后的09年,只有赏心悦目、飒爽英姿。

      时间稍微回溯,07年我们看到了轻型坦克在火车上的侧影,几年后看到了车站带有伪装的真身,然后 就逐渐多了起来

      从讨论发动机开始的,好像是在一个宣传页上,第一次看到了今天的“99G”的侧面,

      还有街头的零星遭遇照片,运输板车上的99发动机舱变高了

      后来是在关于坦克测试的报道里,在满脸红泥的驾驶员的照片中,发现那不像是99

      前两年,杂志上出现了倾斜试验台上的巨大的炮塔,终于确信有新的坦克了

      直到上了新闻联播,不久就是杂志上的扫图出现在了网上

      连更换发动机的镜头都有了

      一直说改进中发动机将会回归横置,新的在长度上缩短就是横置了,当时我一直说,不见得缩短了,恐怕是裙板加大的视觉错觉

      罗嗦的有点凌乱,我想说的是,这是我们的不断努力自强不息。但是除了努力奋斗,应该猜猜中国坦克的思维

      冷战结束之前,中国就已经通过第三国了解的苏联大量使用的t72,当然也接触过包括豹2在内的西方坦克

      105线可以说是向着西方的大步靠拢

      最终在外贸的85、哈里德上选择125练手不仅是封锁的同时捡洋落,应该说这是正确的选择。猎杀M1对尾舱、底置的分析我还是很认同的

      对于苏联路线,或者说自己曾经走过的路线的继承性上,我想中国的科研工作者不是轻浮的

      讨论俄罗斯的道路,反而要首先说一下美国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92或是93年的美国“坦克大会”,FMBT设计第一名的图片不知道哪位有

      贴上来就会觉得阿玛塔的某种眼熟。

      有趣的是,FMBT圆锥排列弹药的自动装弹机,似乎是64、72装弹机的“综合”,“暴露面积”比72的大,倒是整装弹,动作简单。

      不过唯一不明白的是交错的两列怎么提弹?

      回头再说,那些个关于尾舱多好,车内转盘多落后的说法,臆想的成分有多大啊。似乎刚打完伊拉克的美国人没有认同这个想法

      和克里斯蒂在t34上墙内开花墙外香一样,又来了一次

      实际上,似乎在95年的杂志就只言片语的提到了俄罗斯在设计无人炮塔、人员集中的坦克(人员好像还是在最后,就像梅卡瓦的步兵载员)。不过当时不在意,当时说实话不是很看得起俄罗斯,64、72、80已经有一堆,72在伊拉克、南斯拉夫打烂了一堆,90是为了好卖躲避72的名头改名的,自己还买不起

      90年代中后期俄罗斯名头最大的是黑鹰,巨大的尾舱,似乎换了流派。

      现在想来,叫的狗不咬,咬的狗不叫。黑鹰有过演示,却是没有修成正果;95年那个豆腐块里的文字最终变成了莫斯科红场上的轰鸣。

      一般来说,有了能够让人看的了,就肯定有了新的不让看的了

      那会是什么呢?

      喜之郎总结了4条4代坦克的必要条件,我再罗嗦一下

      1,信息化,信息的实时分享

      2,制导化;除了传统的直瞄还有间瞄;除了传统的反坦克还要一定的对空能力;

      3、轻量化、高机动

      4、传统的装甲地位弱化,软防为主、拦截为辅

      以我的揣摩,这个大拉拉的家伙发主贴绝对不是因为自己的什么心得,而是某个圈子的共识。透露丁点给芸芸众生,自己则得意的微笑,你们自己揣摩去吧。嘉靖的青词大概同理

      我的理解:

      1,信息化,参见喜之郎的“马桶塞子”,我的想象中就是增加东西、更换东西。倒是我记得和喜之郎有过不同意见,他说新的99主战坦克改进型信息化程度极高,以往的99通过升级是做不到的。

      2,制导、间瞄、对空,这第二条理解就花样多了。

      制导化,是不是增加炮射导弹的携带量、更加的依赖?但是当前的炮射导弹装填速度很呵呵

      那么,破甲弹是不是改造一下,成为执导炮弹,就像是美国人的12.7毫米枪弹?弹药的飞行就依靠发射药推进制造的惯性而不是发动机,这样体积、成本都变化不大。说不定还要减装药,别把制导相关部件震坏了

      话说回来,既然美国人披露了制导枪弹,那么没有披露的东西里,会不会有制导的破甲弹?我觉得很有可能

      尾稳脱穿怎么制导呢,虽然更细的12.7子弹在实验制导,但是对于尾稳脱穿仍然不好想象。初速极高、调整时机太小,细长的杆子是不是有失稳的危险。。。。还是老式打法吧

      间接瞄准,

      可以是在前面基础上A看B打,但是弹药恐怕不会是尾稳脱穿,说不定是限于导弹、制导破甲弹,弹药在空中接管交接。我的想象有点扯淡

      也或者不仅仅是A看B打,根据分享的数据像是榴弹炮一样打抛物线,典型的适用于榴弹。

      对于榴弹,这是不是意味着携带更多的榴弹、更多的步兵火力支援角色,那么100线又是什么地位、步兵战车又是什么地位呢

      对空上,可以让炮射导弹打直升机,并不过应该还是偶尔为之。高速掠袭的武装直升机恐怕不容易被炮射导弹捉到。

      第二选项,携带单兵防空导弹。前段时间的98安装防空弹的照片怕是并非近20年前的原型实验,而是后来的、甚至是不久前的实验论证。之所以是98的老车,猜想是研究所的实验资产就是那样。无人车还有使用63的呢,但是不能说以后63挑大梁。

      剩下的选项就是高射机枪了,让车长周视观察镜具有对空火控的能力,说不定口径还要加到14.5,让金正恩小胖子领先一次

      有点扯淡的理解:

      进一步,也或者是成为M551谢里登模式,弹药只有导弹、榴弹,火器是短管炮,这样可以很好的解释制导化、间接瞄准。但是就没有穿甲弹啦

      甚至是“大号04步战”,也就是“中国谢里登”基础上增加中口径速射炮

      ......仅供批判吧

      3,机动性与轻量化

      虽然有人说重防御重型坦克才是坦克的应有之义,但是老虎的“成功”却让我并不认同这一观点。

      只有轻量化、高机动才可能灵活部署、快速反映,至少从减小军队规模的角度是很好的。90年代中期,美国人研究全轮旅,如今我们至少从装备硬件上可以实现了

      我也一直觉得,轻量化也好,快速反应也罢,根本原因不是战斗能力,或者是什么革命,而是财政压力、以及某种试图表示得更加缓和的政治姿态。

      4,软防护,大量的烟幕弹少不了,说不定还要有干扰弹诱饵弹。值得注意的是烟幕弹细小多了

      拦截上,俄罗斯、以色列、美国、韩国都有展示(韩国的我有点不以为然,呵呵)

      苏联时代有“鸫”,后来有“竞技场”。和黑鹰一样,宣传一度很多的竞技场没了下文,鸫在阿玛塔上还魂了

      烟幕弹、拦截弹的后面,是传感器的问题。打烟幕弹要弄清楚来袭的大致方向,拦截则要求精确的快速的测量、预测。

      以前俄罗斯的窗帘上,有一般是3部激光告警接收机,每个上有2个小窗口。接到了激光照射后,再启动大功率的干扰灯,或是打烟幕弹

      (干扰灯透过烟幕会不会是理想的目标呢?很久以前就想过)

      竞技场使用了雷达,没有注意是否有光电检测的特征。

      来袭目标最大的特点是速度快,那么多普勒效应正好用于检测。这也就是阿玛塔上的那4面平板天线的作用。不过也有例外,末敏弹进入搜索的时候,速度低的多,不过好在背景基本是天空。

      显然雷达需要是多模式快速切换的。

      4条相辅相成,一体4面,背后不仅是坦克长什么样子,更是作战方式变了

      快速反应机动部署,自然不能太重,而防护肯定不能堆砌材料了。

      同时战场信息的获取更加广泛,打击的对象也不再是以前一样的“战线”或是“锋线”上,也就有了间接瞄准、制导化的要求,以及对付空中目标的要求。

      库尔思科以来的两边坦克冲锋,锋线对撞没有了,未来坦克不再是以前那种巴克利的屁股一样贴身顶撞着你推进到篮下,那种(苏联思想为典型)坦克现在已经有很多手段摧毁,坦克也只是诸多反坦克武器之中的一种罢了,不见得就是最好的。地面空中远程近程的打击随时就会降临,势必形成一种犬牙交错、同时瞬息万变的情型。好像是下象棋,想要进攻就要留后手,要算计反制。发起打击就意味着暴露招致打击,那么进行打击的时候,是否存在被反制的可能,一旦反制如何进一步“反反制”,如何调动...。对于实时情势的掌握、迅速的反应,调动与打击就是战争的关键,(单纯的勇气已经无法抵消这种差异了) 。就像是玩游戏一样,我指挥两只部队出征,基地生产就基本停止了,一旦被偷袭,基本就完蛋了。当然这是我玩的差。

      甚至,未来战争指挥中,机器的自动决策自动指挥将是重要的、是关键,人在接受、分析信息上毕竟还是慢,即使脑子决策之后传达命令,更不能同计算机网络自动通讯相比。去年、今年新闻联播里的兵棋推演可不简单的是建立一堆类、一堆对象在一堆线程里搞事件驱动,让将军们玩游戏。反过来,机器玩人很有可能。

      扯远了,回头

      用中国的眼光套俄国的坦克,

      阿玛塔:

      第一条看不到,也看不懂。顶部有个能折叠的杆子,是不是马桶塞子不知道

      第二条大约有,毕竟炮射导弹人家玩的很早,但是对空能力难说,还要有新的弹药

      第三条不会,体积变大重量下降不可能

      第四条接近了,窗帘、竞技场、鸫一路走来,人家还是先行者

      现在看到阿玛塔,如果是当年看到98,那会怎么继续发展呢,

      显然不会有轻量化的努力,只有拼发动机,也正在拼发动机。X型布置是一个量变而不是质变,是堆砌

      换句话说,98对于99年的中国装备,质变的意义在于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装备;但是技术上,同t72、t80没有代差,一些技术已经在外贸车上有验证,有的早已启动,之后的十年里发生的就是小补丁小完善。而阿玛塔未来经历的,恐怕也是同理。发动机的“创新”离不开堆砌,主动被动防护可以溯源到苏联时代。

      看自己,就像有人说f22是美国最后的有人战机,那么最新的99,恐怕也是 某种绝唱。从99年到09年是一段,我想仅仅看做是成熟产品就好了,打比方就是t80的对应。2010年以后的“新99”我看做是“传统”坦克的顶点(且不考虑喜之郎对于它的信息化程度的描述)。再打比方,就像是当年的我的电脑从赛扬600升级CPU到了奔腾III1G(09年的99),再自己动手,改装了图拉丁1.4(99改进型)。升级是有的,但是总线的发展到头了。

      现在轻型坦克有了,第三条绝对满足。高原也好、南方水网也罢,在21世纪过去将近20年的时候突然装备一种“轻型坦克”是不符合逻辑的,应该不可能是对于南方62、63坦克部队的“替代”,或是对于高原使用的一种“补漏”(说实话我一直不理解把轻中型坦克和高原联系到一起是什么思维逻辑,仅仅因为第一次出现是在高原么?)。坦克注定越来越技术密集,成本飙升,以前廉价的62退役之后,仅仅是为了在水网地区继续使用就发展新型号,我是怀疑的。就好像我反对为了保持前线航空兵的存在、编制,就继续发展又一代短腿的机场围墙保卫者一样。我隐隐觉得,这个新轻坦将是未来的普遍装备

      假设这个轻型坦克是未来4代的基础,那么可能的推测是:

      外部加装防空弹、升级车长周视镜,拥有对空能力

      丰富105口径抛射导弹产品,优化长度、装填速度

      不得不说的一点,我坚信105自动装填的存在。说这种疯话的人似乎只有我一人。轻坦上车长炮手是在两边的,而96曾经有过105炮的实验型号

      软防御上,99上面有3具略显怪异的发射筒。二十年后相关的研究应该成熟了

      硬防护上,从弹药到传感器,充满的想象空间。因为似乎从来没有报道过。可以参考的除了零碎外面加了壳子的阿玛塔,还有韩国的k2、日本的10.。目前新轻坦的照片还是不多,不清楚会是像阿玛塔一样加零碎,还是像日韩一样“内部集成”

      信息系统上,没有具体的想象实物。马桶塞子见过了,更高级是什么形式呢。。。

      另外,对于阿玛塔的无人炮塔、轻坦的有人炮塔,我觉得着并不能看做是什么必要条件。我的理由是对于无人之后设备的高度“堆叠”的疑虑,以及对于图像信息传输延时的疑虑。

      当然我无法否定,新的“99”不会经历上述改进。

    • 家园 2个人不可以吗?一个开车,一个打炮。

      另外忘情会五笔字型啊。哈哈

      • 家园 三个人应该是最少了

        一人开车没法取代,一人瞄准也是专职,另一个所谓车长其实也是观察员,同时负责下命令,这样才能一边打炮,一边看着其他目标,同时协调开车的配合,没办法再减少了。万一其中一人受伤,还有个替补的,少于两人就无法作战了。

        话说坦克游戏的都是一个人,左手开坦克,右手开炮,发现也是很不够用,这还是开炮,开车都是高度“自动化”的条件下。

        最主要的,两个人也不是完全不可以,但是如果两人吵起来,意见不一致不如三人可以少数服从多数。所以一个团队一定要是奇数。

        • 家园 想变成两个人估计坦克还得进化

          原因很简单:开车的视野不用太宽,大概能够看见前方路或者和前方保持合适的队形就成;开炮的就不同了,需要看到目标还得能够对目标进行识别以及对目标估计距离。这俩活就决定了必须得找人协同。否则,想消灭敌人就太难了

        • 家园 武直只有两人

          而且军队最讲究等级,打仗时少数服从多数最要不得。

          • 家园 武直飞得快啊
            • 家园 和速度关系不大的

              一是作战环境的复杂程度,地面要比空中复杂得多。二是视野,坦克的视野比直升机小得太多了,二战很多德军坦克车长作战时喜欢把头探出炮塔可不是为了装逼。

    • 家园 配张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注意路面的白线,可以看到它还是比90宽的,

      威力这方面,trytry写过一些文章,离MD同学还是差太多。无论是发射药,弹体,弹托,弹的结构都不行。分装弹限死了弹体的长度。要大改才行。有人说T14就是改用了整装弹,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其实无人炮塔确实可以大大省重量,防护面积小了,而且换大炮也容易,不过却搞出这么大车体,真是不知道它们在搞什么。

      总的来说,想压倒西方坦克还是有困难的。火力弱,这么大车体,机动能力也不乐观。防护不光和结构有关,还和材料有关,也不是很乐观。

      • 家园 毛子设计的炮射导弹,总长度比老米的整装炮弹还长

        也就是说,分装弹药根本就不是限制毛子穿甲弹威力的瓶颈。真正的问题是毛子的冶金技术,根本就造不出达到西方能力的炮弹。这个是基础科研落后的问题,糊弄不了。

        • 家园 这事不太好说,

          应该说苏联虽然强大,但在关键的地方还是和美国有差距,选择分装弹的时候应该就是因为威力不足,只能加大发射药量,导致炮弹太大,只好用分装,结果又限制了穿甲体的长度,总体设计其实也是协调、妥协的艺术,但再怎么妥协,也只能是妥协,而不是提高。化学,冶金,各方面都差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