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我经历的改开前后的农村生活 -- 老实农民

共:💬517 🌺6785 🌵13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话题太沉重,歪楼轻松一下

      留在记忆中的童年的家很温馨。

      家=爸爸妈妈+5个兄弟姐妹+还有外婆,虽然贫穷,却是热热闹闹。

      后来,5个兄弟姐妹都一个个长大离家奔前程有出息了;但是,几十年间,外婆去世,父母老去多病,终致卧床不起,竟无一个子女在身边;房院依旧,却人事全非,惆怅欲哭.

      如果都不选择长大,长大了也不选择离家,在家陪着爸妈种地,如今不还是爸爸妈妈兄弟姐妹还有外婆在一起吗?却去奔了什么狗屁前程、混账出息,错!错!错!

      通宝推:時千峰,
      • 家园 这个话题一点也不轻松啊
      • 家园 去者不可追,这篇文章更好

        中国农村令人......

        1、星散的人口

        1985年左右,刚分产到户不久的时候,村子里的人口一共是132人,这些人中,老中青搭配合理,尤其是青年一代人,所占比例差不多是半壁江山。所以,那时感觉未来光明无限。而目前的人口,按照在村子里有田地的来算,排除通过高考等渠道出去而稳定在城市生活下来的人,是126人;但长期居住在村子里的,只有54人。而这54人中,基本以老幼为主。如果只算成年人,那么在村子里的成年人的平均年龄超过60岁,也就是说,基本都是老人,至少是年纪不合适在外打工的人。另外的72人,绝大部分都到了广东、上海、天津等地打工。其余的,有两家在附近镇上做生意,有一家已经是国家工作人员,彻底脱离了村子,但还是在村子里有田地,享受国家的直接补贴;还有一家在河南稳定下来,从来没有回过乡,但似乎还是有回家的打算,因为村子里集资拉自来水,这家还是参与了集资。(还有两家是通过了高考的独木桥,远远地在城市里安了家。)

        老幼相守的村子,人们谈不上有什么希望所寄。老一辈,即使无可奈何,也是习惯了自己的故土;幼的一辈,不过是暂时寄托在这里罢了,待到十五六岁,也就开始“东南飞”了。外出的人,有的寄希望于回家养老,所以一般都利用多年的积蓄,盖了个房子在村子里;还有一部分,尤其是80后的一代,已经连回家养老的念头都没有了,利用几代人的积蓄,在县城甚至在自己的镇上,买了套小小的住房,有的还只是可以住三十年的廉租房。乡下,确实已经不是衣锦还乡的去处了。

        2、即将荒芜的土地

        3、日渐凋零的老一辈

        4、即将返乡的第一代打工者

        5、前途未必光明的第二代打工者

        6、良风美俗的损蚀

        7、现代化之树也结有苦果

        8、基层是否还有行政?

        9、乡土是否还可以重建?

        -楼主在墙外,总是可以搜到的,值得一读。

        过去是回不去的,何况过去还不是一如童年的家那样温馨美好,也是不能回去的。

        通宝推:邻居大哥,普鲁托,時千峰,
        • 家园 来者犹可谏,过去并不美好

          仅仅对比楼主所描述的过去,和这篇文章所描述的现在,觉得两者背后有个根本问题:过去人被拢住,现在人没了。

          过去农民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就干一件事,搞粮。梁老先生早在53年就说了“九天九地”。谁脱农就很了不得,楼主父亲是公社卫生所的卫生员,更是半个公家人,母亲也有个“一官半职”(妇女队长),而绝大多数都束缚在土地上刨食,面朝黄土背朝天,毫无地位,吃喝拉撒睡都被管住,出去讨饭也要开证明。

          改开是第二次解放。

          可是,一解放,人撒丫子跑了。没有了人,生产关系、组织化什么的就都瓦解了。

          像楼主这样的,是跑得最快的,一马跑到了国外。

          那么,肯从我做起回乡吗?主席早说过,“只要有了人......”

          可能楼主有困难,那么,那些高考离乡已经定居在城市的人,肯回乡吗?

          精英们不肯。

          那么,到北上广打工的年轻人,人可多多了,他们肯吗?

          可能有人要说了,他们的肯与不肯算个鸟啊,人民公社办起来,一声号令的事!

          无语。

          不肯自己带头去干的,可以留念温存,不要哭着喊着。古训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去者不可追。新时代有新问题,需要新办法,考验领导的智慧和能力。领导无疑都是人精,中小城市进城落户,土地流转......

          通宝推:普鲁托,
          • 家园 花一下讨论态度吧

            我认为讨论任何事,就事论事就好。我没有全面否定改开,我本人是恢复高考制度受益者,但是不能因为我本人受益了就罔顾事实,对某些历史时期政策简单的歌颂或诋毁。

            我个人认为当时农村农业改革是走了个大弯路,对农村社会和经济的损害极大。

            通宝推:吴用,
            • 家园 农村社会的继续凋敝是大概率事件。

              在中国全社会享(承)受工业化之利害间存在一个平衡点。当前正处在工业化的上升势头中,只有过了那个平衡点,农村才有可能再度兴旺。

              我儿时的记忆大多是美好的,因为是父母在我们的柴米油盐酱醋操心。我父辈的记忆没那么好,祖辈的记忆就更糟。总的来说,中国是在曲折地进步中。

              兄台来自农村?看到农村的凋零心有不忍,就把它看成工业化的代价吧。

              • 家园 我是农家子弟

                中国工业化过程中会牺牲一些农民的利益,这个改开前也是一样的。最近在读毛选,他老人家念兹在兹的就是实现工业化,我相信他对中国的落后挨打的苦难历史比我们感受更深吧?所以我对建国后不顾一切的工业化是支持的。我不满的是当年粗暴的一刀切的农业改革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而现在舆论上为了盲目的歌颂改开随意贬低前三十年农业和农村的巨大成就,这个不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

                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就是啊,要是控诉,给改开唱赞歌诋毁过去的农村农业

              怎么也得我们这些获益于高考进了城,甚至留了洋的农家子弟来吧。

              改开这帮人把毛主席治下的农村说的一团黑,我这个农民儿子,17岁前就是农民的小百姓就是不服!

              要实现工业化,积累只能是来自农业,谁有更好的办法吗?说毛主席纵容下面胡来搞什么亩产万斤,这是彻头彻尾的诋毁,见于史料的只有毛主席号召农业生产亩产“跨长江,过黄河”,这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是符合实际可能达到的。倒是诋毁毛主席的那个人得意洋洋的站在堆在一起的稻子上的照片时不时被人翻出来!

              当时的农村完全可以因地因村因各自条件采取各自适合的方式,一刀切把农业集体化一夜之间彻底打碎是错误的,是祸国殃民!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一些地方萌芽的农业机械化被人为中断,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被推迟了30年到今天后遗症还纠缠不清。

              通宝推:桥东棒棒,吴用,师兄,hattie,坐言起行,camper,独立寒秋HK,邻居大哥,侧翼,伊粟,金色阳光,马哥,西门飘飘,阴霾信仰,高中三年,mezhan,盲人摸象,七天,李根,西安笨老虎,老老狐狸,
              • 家园 浮夸风在戚本禹回忆录里写过

                我有个表舅,他的族叔是公社书记。他说当时有句民谣是XX年吃油条,巧过黄河;XX年吃水饺,强渡长江。说的就是这个公社书记请各大队长和支书到公社吃饭,让报产量,报完说不行,你们回去把场上掉的粮食好好扫一扫,仓里掉的捡一捡,重新回来报。最后谁过了关谁吃饭。当时有的干部跑了好几次才过关。后来被笑话,你们村离公社一里半,比人家离十里的村支书吃饭都晚。

                官僚体系欺上瞒下自古如此。但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是很难的。客观的说,毛发动文革,打算靠觉悟群众来解决这个问题,失败了,败得挺惨。或许有一天信息技术发达到,每个人可以直接和最高领导人直接交流,“官僚体系”彻底消亡,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不过不知道那时候会不会产生一个“服务器管理员阶级”。。。

                通宝推:甘丹,老老狐狸,
                • 家园 毛泽东只是败在寿命上

                  文革的成绩还是很大的,而且他的话语当时人民不明白的,现在结合现实也慢慢琢磨出了了。

                  • 家园 这个怕是不简单是寿命问题

                    马克思主义,讲的不是英雄决定论。英雄可以推动社会前进,但是不能改变前进的方向。文革三年,基本就算结束。治了标,没有治本。“三结合”的体系运转并没有长期维持运转,最后权力还是回到老干部手里。这个在毛死前应该也是完成了,邓的上台是在这样背景下完成的,是干部们“人心所向”。否则,没有阶级基础,邓不可能靠一己之力登上高位。

                    文革前后,当时的生产力条件,很难支持真正的社会主义。北欧的类似社会主义建立在社会资源极大丰富的前提下,从长远看,更符合马克思的观点。

                    通宝推:甘丹,老老狐狸,
                    • 家园 “文革前后,当时的生产力条件,很难支持真正的社会主义”

                      这个很难理解,因为那个时期是最像社会主义的阶段,社会主义的建设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同意你的理论上的非英雄决定论,但是现实中英雄决定还是宵小决定是很常见的事,邓再有阶级基础,主席在的话他就不见得能成事。 我所说的主席输在寿命上并不是他76年的离去, 而是他由于年龄的原因许多事身不由己,所以才会在文革的效果上大打折扣。

                      通宝推:桥东棒棒,老老狐狸,
                • 家园 办法是有的

                  不一定更好就是:

                  1。宗教:用宗教的国家,从历史上讲,是比较多的。比如伊斯兰,欧洲中世纪,更远,有人说几乎所有的早期文明,都是神权社会。非常正常,先民时代,宗教是最容易的组织手段,甚至是唯一的社会组织手段。

                  2. 宗族:这个好像中国以前用的多一点。

                  3。单位:这个以前社会主义国家,甚至现在的日韩,也用。

                  3。社区(civil society):这个,是西方理论上的理想组织形式,小政府大社会。

              • 家园 农业机械化这个中断太可怕了

                我之前也问过一些情况。农业机械化在70年代后期已经开始发展了。很多村集体已经开始探讨购买拖拉机等大型农用机械了,部分村集体已经开始使用大型农用机械了。但是一声令下,一刀切,所有人做政治表态,村集体解散。田土可以分,一台拖拉机,分给谁?那就只能放着淋雨,最后坏掉。

                为什么当年支撑了整个国家建设的东北经济会垮?因为东北的农业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集体农业,机械化程度也是相对不错。网上现在压根不提这个。一说为什么东北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就说因为东北平原多。平原多的地方多了去了,也没见有多少机械化程度高的。根子就在于东北的经济体制最为接近建国前三十年的一些要求,集体化程度高一些。当然,现在东北衰落了,毛病多得很。但是衰落的地方,没有能够良好运作的体制,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衰落究竟是因为他们自己,还是因为别人?

                再比如说现在已经变成死老虎的以少生为主要目的的计划生育,其实就是因为农业机械化中断才搞这么大的。

                因为农业机械化以后,农业人口大量富余,农村集体经济必然要在乡村大量开展工业建设。随着农村自然发展进入城市化轨道,大量人口就地城市化,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实已经来到了地平线上,准备喷薄而出了。

                农村工业化以后,困扰人们多时的人口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因为工业化以后人口发展也会趋于理性,不再疯狂多生。

                但是因为这些过程被打断,计生压力很大,而当时的很多执政者都想要突出自己与过去的不同,他们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推行了以少生为主要甚至唯一目标的计划生育。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城市少生现象突出,而农村多生现象突出。这个人口趋势是想干什么?我们建设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是要离开工业社会、回到农业社会吗?最后还是整体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政治设计时对农村的限制(也就是城乡二元体制)挽救了计生工作的可怕导向,没有让我们国家走上逆工业化进程。

                通宝推:Rusher,高中三年,纳米小洞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