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有怀尔山中友,应念我天之涯——围城人物谱之赵辛楣 -- xiejin77

共:💬24 🌺44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有怀尔山中友,应念我天之涯——围城人物谱之赵辛楣

    有怀尔山中友,应念我天之涯——围城人物谱之赵辛楣

    看围城应该是很久远的事情了;至少也应该远过三毛。记得那个时候的围城还只要4块8;人民文学版本,墨绿色的封皮。本来是一个同学央我借钱买下的,但是我买了之后先翻看了一下,觉得这个作者的文风是如此的有趣,于是也就看了起来。反正后来借的钱是没有还,书我们一起看了最后留在了我的手里。那个时候我大约6年级吧,之前的口味被妈妈暑期带进学校图书馆里的国产硬科幻和俄式科幻提得很重,郑文光、叶永烈和别利亚耶夫描述的世界让我颇为神往。但是没想到就是这一本小书围城却带我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后来的岁月里,围城成为了厕上马上枕上的最好的休闲书籍。我也在努力的学习着钱老那种小聪明般自嘲夹杂着奚落式的文风。高中的作文风格尤甚,经常自作聪明的独辟蹊径;语文老师也就经常单独的和我谈话。还记得当时那个重点中学的语文老师是教书没多久的新手,被我这种古怪的风格撩拨的难以言表地郁闷。现在想来,老师和我的谈话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不停重复的三个字:“说人话、说人话、说人话……”

    虽然我也为此付出了第一年高考作文跑题的代价;但是毕竟后来的路我还是走着这个时代的正常轨迹。书单的读透活动又勾起了我码字的一些欲望;所以重拾这已经读了有近百遍的旧书,散开的看看其中的人物吧。

    围城在现代的文学作品里有着别样的风采。和正统的郭鲁茅巴老曹不同;钱老似乎并不擅长讲故事,除了和自己切身有关的故事。不少评论说围城描摹了民国文人百态;没错,这是客观效果。但是细想起来这个文人百态又何尝不是钱老自身看过或者经历过的世间文人百态呢。所以说,个人以为,围城是一部颇有自传体嫌疑的文字。而其中的人物也因为如此,充实而颇有烟火气的立在读者的思想之中;和现实之中身边的一个个人物影像重叠幻化。读围城而识人间百态确实是一个并不虚假的传说。我也据此而试图写写围城中一个个鲜活的文人形象,并以此来纪念一下陪了我少年到中年的文字。

    我写金庸小说人物的天书论情系列是从女子发源,逐步过渡到男子;围城里女子形象不多,从主角的角度看的个人烙印太多,所以从男子写起。而男子又不好直奔方鸿渐的主题;所以从鸿渐最好的朋友开始吧。

    不知道大家读围城的感觉怎样?如果从代入式的读者情感看起来,要大家选择一个围城里最羡慕方鸿渐的地方会是什么样的答案。从一个一事无成的海归小知识分子来说;最可值得羡慕的要么是感情,要么就是仕途或者事业。可从我的角度看起来,我最羡慕方鸿渐的,却是因为赵辛楣。说得更直接具体一点,因为方鸿渐有赵辛楣这样的一个朋友。一部小说的作者尤其是有自传体嫌疑的作者,在作品里描摹的最完美的,就往往是在实际生活中他自己所最缺乏的。从这一点来说,也许不仅仅是我,也许就连钱老也在羡慕方鸿渐有这样的赵辛楣作为挚友——其实从杨绛后来的文字中就能或多或少的感觉到钱老的孤独无友的寂寞。

    赵辛楣的形象,是从一个胖子开始的。虽然站定了身材高大、气宇轩昂,但是从对待方鸿渐这个他以为的同情兄的角度看来,心胸并不开阔;但是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透着一种掩饰不住的友好。吃醋也吃的颇有些可爱。不得不说,从基础设定上,钱老造了一个自己心目中的最佳友人的形象。对于方鸿渐来说,赵辛楣和自己的感情观、为人处世的原则都颇为契合;而从能力上来讲又高出鸿渐一筹。此等朋友又是鸿渐习惯于依靠的对象。而对比与方鸿渐的欧洲游学经历,赵辛楣的背景和履历要踏实很多。在后来的乱世长途旅行中,赵辛楣表现出来的能力也是方鸿渐完全不能匹敌的。而方鸿渐对此产生的依赖感也就顺理成章了。但是二人之间的友情表现又不完全是这种依赖关系。毕竟,当方鸿渐问起赵辛楣对于自己在旅途中的表现评价时;赵的评价一针见血:”你是一个好人,但全无用处“。能够这么评价方鸿渐,足以说明赵辛楣对方的了解,也足以说明他对这段友谊的认可程度。

    其实说得更直白一些。赵辛楣对于方鸿渐来说,是一个志趣相投、处事原则接近;相互之间颇可以分享众多隐私的好友。而这样的一个好友,如果能力还远胜自己,那自然就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依赖。不过我觉得整部围城里,让我觉得最能为这段友谊动心的桥段,还得是那个滑稽的让我每次想起就忍俊不禁扬起嘴角的场景。

    汪太太邀约二人到家里吃饭,并以吃饭为名安排相亲。二人本想婉拒,却又却不过情面。勉强来赴宴。席间赵辛楣被喜好话剧的女生督导吴老师相中,极力维持二人的小圈子。在回宿舍的途中,吴玩弄了一个小手腕,假装自己的脚崴了继而又说是落了手提包在汪太太家。试图营造和赵辛楣的二人世界。正在尴尬的时候;方鸿渐却极到好处的跳出来,假装问自己的帽子,并假装也遗落了东西,回汪家一起取回。算是解救了赵辛楣。然后二人相对埋怨后大笑……

    这个桥段写的二人心灵相通般的和谐友谊实在是让我羡慕。朋友之间的友情的最高境界就是彼此默契,并同时为对方着想。虽然上面的场景颇有些玩笑的意味,但是经过些世事的人都知道;如此这般的友情是最值得让人艳羡,也是最值得自己珍惜的事物。

    话题再回到赵辛楣身上,从一个读者观察的角度,借着方鸿渐的视角,对于赵辛楣的感情观、处事原则等无不表现出明确的认同。感情上,从苏小姐结婚,赵辛楣得知新郎是曹元朗之后所说的“这样眼光的女子就配不上我赵辛楣”;到狡黠的评价曹苏二人联姻至少会相互读得懂对方的诗。表现出来的对于痴恋已久的感情的决绝和准确的判断。都让我佩服不已。人世间能够从情字中跳出来人物也不过如此吧。虽然之后的痴缠汪太太有些不智,但是却不让人讨厌;礼失求诸于野,而情失呢?从这一点看来,赵辛楣依然对于自己迷恋的那个苏小姐的影子有些念念不忘把。

    对于赵辛楣的处事原则。一个有些能力的政治系学者也不过就是赵的样子。他最擅长的是用英文演讲,演讲的声音像抹了油一般,一滑就是一个全场。团队的领导能力也还能使他在乱世能够带着李梅亭、顾尔谦加上孙小姐这样的老弱妇孺长途旅行到三闾大学。路上碰到一些无赖的挑衅还可以通过手上的动作和好像老式舰炮一般的烟斗威慑宵小。如此这般的全能人物,不由得方鸿渐不产生依赖。

    在群里呢和人说起的时候,赵辛楣的归途是做官。做官的此类人物也许在同时期的描摹中有所体现。张天翼的《华威先生》中的那个不苟言笑,沉默而阴鸷的党棍、官僚也许很有可能是赵辛楣在仕途顺达之后影子。而后面呢,抗战胜利,返回上海做接收大员;然后再在1949的大江大海之中漂泊到孤岛或者是美国。这也许就是民国文人的一些宿命。我想也没有人脑洞大开到描写一下赵辛楣入党或者是留在大陆经历运动的样子吧。

    说到这里,不禁感慨,其实小说也好,影视剧也好;作品描摹人物都是截取了一个人生的片断来看的。在这个片段里的悲欢喜怒可以被我们这些读者看到,但是身前身后却都似乎隐含着些值得推敲的动心。有的时候甚至是细思恐极的。有人曾经说过,路遥平凡的世界结束了;孙少平幸福的在矿上组建家庭的结局实在是细思恐极的。因为那个时期过去了,后面是什么?就是某人嘴里的地雷阵,广大国企职工命运里无法躲避的下岗大潮……到了那个时候,世界又如何平凡得下去。

    所以说,看围城的愉悦体验也就够了。不要去想方鸿渐、赵辛楣后来的日子。我们只需要艳羡他们的友谊。艳羡那个可以在书里自由自在气宇轩昂的胖子吧。

    借宋朝赵藩的一首六言诗拿来做题和作结吧,不甚贴切,只能将就:

    留衢州王彦博周钦止徐审知 其三

    宋·赵蕃

    风日端可举酒,溪山尽堪赋诗。

    有怀尔山中友,应念我天之涯。

    关键词(Tags): #围城#赵辛楣、钱钟书通宝推:光头佬,希宝,三笑,易水,踢细胞,文化体制,老老狐狸,东土如来,mezhan,時千峰,蓝鸟,ton,李根,迷途笨狼,胡一刀,透明,年青是福,脊梁硬,
    • 家园 可怜翡翠归云髻,莫羡鸳鸯入画图——围城人物谱之汪氏夫妇

      可怜翡翠归云髻,莫羡鸳鸯入画图——围城人物谱之汪氏夫妇

      围城人物谱写了唐晓芙之后似乎就陷入了一种困境,因为其他的人物似乎都没有唐晓芙这么重要的戏份。写起来都感觉颇有不足的样子。而且相对于唐晓芙的判定来说,其他的人的形象也没有那么多可以颠覆的内容。毕竟围城作为一部知识分子众生相汇集的文本还是很有些“无人不讽,有话皆刺”的阴狠的。所以说再选择围城人物谱的对象就很有讲究了。既不能像历史系三子一样一无是处,也不好像苏文纨一般在书中颇有未尽之辞之另一面的人物。所以只好选择了相对比较明确的汪氏夫妇来凑数吧。

      先从汪氏夫妇开始吧。

      汪处厚

      汪处厚的形象其实是一个典型的民国官僚的形象。这个形象比高校长熟练,比赵辛楣老练。而相比于其他的韩学愈、李梅亭之流的人物,就更显得圆融可亲,练达可敬。这样的官员,在台上时固然是四平八稳滴水不漏,到了真正落魄的时候往往也想高空跳下的猫儿一般,在空中调整一下姿态便可继续如履平地的接着走。但是围城里的基调,不管从钱老还是从方鸿渐的眼睛看来,这样的人物尤其值得再三的嘲弄。也许这是基于一种莫名的恶趣味吧。

      汪处厚在书中比较出彩的几个细节都很值得玩味。一是相貌,而是老婆,三呢则就是他作为传统中国文人的一些习惯。

      汪的相貌,重点描写又是他的胡子。这个胡子可以说是极尽嬉笑谐谑的能事。我这样的旁观者看起来,都不免感觉有些轻佻的味道。实在是一种颇有些恶毒的调笑感。

      胡子常是两撇,汪处厚的胡子只是一画。他二十年前早留胡子,那时候做官的 人上唇全毛茸茸的,非此不足以表身分,好比西洋古代哲学家下颔必有长髯,以示 智慧。他在本省督军署当秘书,那位大帅留的菱角胡子,就像仁丹广告上移植过来 的,好不威武。他不敢培植同样的胡子,怕大帅怪他僭妄;大帅的是乌菱圆角胡子 ,他只想有规模较小的红菱尖角胡子。谁知道没有枪杆的人,胡子也不像样,又稀 又软,挂在口角两旁,像新式标点里的逗号,既不能翘然而起,也不够飘然而袅。 他两道浓黑的眉毛,偏根根可以跟寿星的眉毛竟赛,仿佛他最初刮脸时不小心,把 眉毛和胡子一股脑儿全剃下来了,慌忙安上去,胡子跟眉毛换了位置;嘴上的是眉 毛,根本不会长,额上的是胡子,所以欣欣向荣。这种胡子,不留也罢。

      这个细致的写法,让我很疑心钱老是有所本照。因为这个胡子似乎是那个时候曾经做官人员的标配。但是检索了些资料却也并无收获。但至少,这个颇有些故事的胡子可以让人窥见一些汪处厚作为一个仕途并不怎么顺利的落魄官僚的无奈吧。汪处厚作为一个倒了架的官僚,虽然有作为教育部次长的侄子关照,虽然还颇有些宦囊积蓄;但是却再也没有了意气风发的可能,所以呢这胡子也就稀软的不像样子。但是呢,野心却还在,也因此眼睛上的眉毛却蹭蹭的长。只是这野心却因为长错了位置而看起来显得那么可笑。

      再来说说汪处厚的老婆。因为后面还要单独写汪太太,所以这里只分析一下汪处厚对于老婆的那种态度。相比于颇有年纪的油腻官僚来看,汪太太这样的老婆却是他难得的可以炫耀的资本——年轻貌美,又能涂两笔山水还会弹钢琴的丽人。抛开汪太太自身的情感不说。汪处厚对于汪太太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占有美好事物的满足。所以呢,这样的老婆就像富贵还乡绝不能不拿出来炫耀一下的锦衣一样,需要在他的社交圈子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占据C位;同时又仿佛专门展示一般在同事和朋友面前大秀恩爱。其实呢,这种情节比之之前描写胡子的讥刺来说更高级。不管是官位、胡子还是汪太太,其实都是汪处厚已经力不从心的东西。而官位已失,胡子也跟着细软,只剩了汪太太可以拿出来作为自己曾经阔过的资本证明……所以说后来方鸿渐和赵辛楣在香港碰面时都一致认为汪氏夫妇可怜。

      再者呢,就要看看汪处厚的这种传统文人习气了。汪处厚是中国文学系的主任,有些传统文人的习气也并不怎么突兀。但是钱老所选出来突出的,却都是些让人颇有些尴尬的东西。

      何况汪处厚虽然做官,骨 子里只是个文人,文人最喜欢有人死,可以有题目做哀悼的文章。棺材店和殡仪馆 只做新死人的生意,文人会向一年、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陈死人身上生发 。“周年逝世纪念”和“三百年祭”,一样的好题目。死掉太太——或者死掉丈夫 ,因为有女作家——这题目尤其好; 旁人尽管有文才,太太或丈夫只是你的,这是 注册专利的题目。汪处厚在新丧里做“亡妻事略”和“悼亡”诗的时候,早想到古 人的好句;“眼前新妇新儿女,已是人生第二回,”只恨一时用不上,希望续弦生 了孩子,再来一首“先室人忌辰泫然有作”的诗,反这两句改头换面嵌过去。这首 诗至现在还没有做。

      其实写到这里还是颇为尴尬的,虽然俺不是个文人,却也因为对于七言近体诗的喜好而多曾做些陈死人的纪念文章。也许喜爱国学的人多有此爱好吧。但是钱老的这个说法,却是坐实了调侃汪处厚的续弦动机的玩笑。但似乎也可以是反过来理解,不少做近体诗的人都是为了些强努的感情凑些骈语韵词上去而成篇的。难得有应该动感情的而真的动感情去做诗的例子了。而且这个里面的“三百年祭”的提法却似乎真的是有所指。要知道,围城动笔的时候也正好是1944年。这一年是农历甲申年。所以这个三百年祭指的人物是谁,不言自明。这个小小的讥刺却似乎很有些文人做事的风骨和气场。同时这似乎也很有可能是围城在大陆绝版三十年的因素之一吧。

      上述的三点是汪处厚在书中自有的特色。而作为一个长期浸淫于官场的官僚,所有的虚伪无耻,拉帮结派,以及对于竞争者的无情打击的本领都似乎是题中应有之意。这些标签也无需来人物分析深度挖掘。只是感叹一句,高松年的手段都略逊汪处厚一筹,李梅亭自不量力的想争夺系主任的位置实在是有些笑话。

      汪太太

      该到重头戏汪太太了。虽然这只是一个没有名字的女性角色。但是对于围城这部书的主要人物来说,汪太太却是一个非常有戏的人物。汪处厚自不必说了,年近半百却被这个老夫少妻弄得神魂颠倒。高校长也是颇有作为裙下之臣的意思。就连见过大世面的赵辛楣也被弄得五迷三道的离开了三闾大学。而且也很有些文学评论家把汪太太比作了《红楼梦》中尤三姐和王熙凤的合体。在我看来,这个评价颇有些不可思议,尤三姐加上王熙凤合体基本上相当于金刚葫芦娃的存在;绝对是神佛睥睨的角色。而汪太太其实也不过只是一个泼辣的女子,既没有王熙凤的将才,又没有尤三姐的义烈;只是拿捏住了些男人的把柄,而颇有心计的利用而已。只是并无之前所分析的唐晓芙的表气,反而显得那么豪爽果决。

      孙柔嘉给方鸿渐描画汪太太要点的时候,场景也很有趣。

      孙小姐要过笔来,把红色铅捺出来,在吸墨水纸板的空白上,画一张红嘴 ,相去一寸许画十个尖而长的红点,五个一组,代表指甲,此外的面目身体全没有 。她画完了,说:“这就是汪太太的——的提纲。”鸿渐想一想,忍不住笑道:“ 真有点像,亏你想得出!

      这个场景固然是为了体现此时的方鸿渐已经逐步的开始于孙柔嘉暗生情愫,同时也是间接地刻画了旁人眼中的汪太太。汪太太的一张红唇和十个红甲与汪处厚的眉毛与胡子相映成趣。这个似乎也是一种隐喻吧。红唇与红甲的代指并不只是美女,而且也有可能包含汪太太其实并没有什么思想的隐喻。毕竟和孙柔嘉、唐晓芙和苏文纨比起来,汪太太并没有什么暗藏于其中的心机;更多的是对于世俗的手腕和对于男人的利用。如果按照春秋诛心之论的套路,汪太太的手段还不过只是中士而已。形而下的小伎俩罢了。

      不过汪太太驾驭男人的手段倒确实值得分析。以汪处厚的阅历,大半辈子的官场浮沉,还曾经有过前妻。这等老辣的男人都被汪太太控制的服服帖帖。其实按门当户对的条件细论,除了年龄,汪处厚也并没有什么弱点。但是对与汪处厚来说,汪太太的美丽和娇嗔都及不上因为汪太太及时配合而周旋在三闾大学的头面人物社交圈中带来的满足感。这也是汪太太把握得最好的男人心态。满足了汪处厚作为仕途失意的落魄官僚的病态虚荣;也正是因此而是汪处厚产生了对她的依赖感。对于汪处厚来说,汪太太似乎是他当年浮华生活的一点点影子,而这种感觉足以慰藉他屈居在三闾大学的那种难忍的失落感。这也很符合钱老对于汪太太的设定,小家碧玉却因为羡慕汪处厚的地位而嫁人。这样的人设,自然不会是尤三姐那样的爽利社会人和王熙凤这种豪门出身的贵人所能够概括的。实在要说呢,到是颇有点像张爱玲笔下白流苏和葛薇龙的这些经常会自相矛盾的小家碧玉做派。

      汪太太对于汪处厚和婚姻是一种态度。对于仰慕者高松年和赵辛楣又是另外的两种手段。对于仰慕者高松年的态度,倒还真的是有些像尤三姐戏弄贾家父子的样子。但却又没有那么放浪,只是用一些言语和行动让垂涎她的高校长觉得有机可乘,而实际上呢却又一无所获。通过这种钓鱼一般的手段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而且对于高校长的事情,个人的看法是汪处厚未必不知道;而只是睁只眼闭只眼的享受既得的利益————反正也没吃什么真亏。而高松年呢,却像嗅到了鸡肉味的黄鼠狼,徘徊在鸡笼外。一方面幻想着吃鸡,一方面也在替看着鸡窝的老犬扫清一些试图过来偷腥的宵小。

      而对于赵辛楣,情况却又复杂许多。如果汪太太真的是尤三姐,那么看看对着柳湘莲自刎的义烈,我想她应该是义无反顾、飞蛾扑火般的跳进爱情的漩涡。但是汪太太绝对不是尤三姐。首先虽然赵辛楣对她已经生出了情愫;但是她对于赵是否有情都还在两可。说的更严重一些,虽然赵和他年岁相仿,又颇有才气;但是在她看来,其实赵和高并无太大的差异——都是垂涎于美色的仰慕者。从她骗辛楣说出感情经历而又无情的拆开的做法看来,辛楣其实也不过只是她手中的玩物而已。

      在散步中,汪太太问辛楣家里的情形,为什么不结婚,有过情人没有——“一定有的,瞒不过我。”辛楣把他和苏文纨的事略讲一下,但经不起汪太太的鼓动和刺探,愈讲愈详细。两人谈得高兴,又走到汪家门口。汪太太笑道:“我听话听糊涂了,怎么又走回来了!我也累了,王家不去了。赵先生谢谢你陪我散步,尤其谢谢你告诉我许多有趣的事。”辛楣这时候有点不好意思,懊悔自己太无含蓄,和盘托出,便说:“你听得厌倦了。这种恋爱故事,本人讲得津津有味,旁人只觉得平常可笑。我有过经验的。”汪太太道:“我倒听得津津有味,不过,赵先生,我想劝告你一句话。”辛楣催她说,她不肯说,要打门进去,辛楣手拦住她,求她说。她踢开脚边的小石子,说:“你记着,切忌对一个女人说另外一个女人好——” 辛楣头脑像被打一下的发晕,只说出一声“啊”!——“尤其当了我这样一个脾气坏、嘴快的人,称赞你那位小姐如何温柔,如何文静——”辛楣嚷:“汪太太,你别多心!我全没有这个意思。老实告诉你罢,我觉得你有地方跟她很像——”汪太太半推开他拦着的手道:“胡说!胡说!谁都不会像我——”忽然人声已近,两人忙分开。

      这个桥段,足以看出汪太太对于赵的戏耍的态度。也足以从反面看来,其实汪太太对于赵辛楣是没有什么感情的。她从辛楣那里得到的是被仰慕的满足感和玩弄一个看起来颇有些地位又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子的快感。

      当然很多人都会对于最后的那场高松年“捉奸”段落中的汪太太的表现赞不绝口。力捧者甚至将其与凤辣子相提并论。但是细细分析起来,其实汪太太在这个场面中的表现很是不堪,颇有些泼妇撒赖和精神失常的味道。

      汪处厚比不上高松年年轻腿快,赶得气喘,两人都一言不发。将到汪家,高松年眼睛好,在半透明的夜色里瞧见两个人扭作一团,直奔上去。汪处厚也听到太太和男人的说话声,眼前起了一阵红雾。辛楣正要转身,肩膀给人粗暴地拉住,耳朵里听得汪太太惶急的呼吸,回头看是高松年的脸,露着牙齿,去自己的脸不到一寸。他又怕又羞,忙把肩膀耸开高松年的手,高松年看清是赵辛楣,也放了手,嘴里说:“岂有此理!不堪!”汪处厚扭住太太不放,带着喘,文绉绉地骂:“好!好!赵辛楣,你这混帐东西!无耻家伙!引诱有夫之妇。你别想赖,我亲眼看见你——你抱——”汪先生气得说不下去。辛楣挺身要讲话,又忍住了。汪太太听懂丈夫没说完的话,使劲摆脱他手道:“有话到里面去讲,好不好?我站着腿有点酸了,”一壁就伸手拉铃。她声音异常沉着,好把嗓子里的震颤压下去。大家想不到她说这几句话,惊异得服服帖帖跟她进门,辛楣一脚踏进门,又省悟过来,想溜走,高松年拦住他说:“不行!今天的事要问个明白。 汪太太进客堂就挑最舒适的椅子坐下,叫丫头为自己倒杯茶。三个男人都不坐下,汪先生踱来踱去,一声声叹气,赵辛楣低头傻立,高校长背着手假装看壁上的画。丫头送茶来了,汪太太说:“你快去睡,没有你的事。”她喝口茶,慢慢地说:“有什么话要问呀?时间不早了。我没有带表。辛楣,什么时候了?”辛楣只当没听见,高松年恶狠狠地望他一眼,正要看自己的手表,汪处厚走到圆桌边,手拍桌子,仿佛从前法官的拍惊堂木,大吼道:“我不许你跟他说话。老实说出来,你跟他有什么关系?”“我跟他的关系,我也忘了。辛楣,咱们俩什么关系?”辛楣窘得不知所措。高松年愤怒得双手握拳,作势向他挥着。汪处厚重拍桌子道:“你——你快说!”偷偷地把拍痛的手掌擦着大腿。 “你要我老实说,好。可是我劝你别问了,你已经亲眼看见。心里明白就是了,还问什么?反正不是有光荣、有面子的事,何必问来问去,自寻烦恼?真是!”汪先生发疯似的扑向太太,亏得高校长拉住,说:“你别气!问他,问他。”同时辛楣搓手恳求汪太太道:“汪太太,你别胡说,我请你——汪先生,你不要误会,我跟你太太全没什么。今天的事是我不好,你听我解释——” 汪太太哈哈狂笑道:“你的胆只有芥菜子这么大——”大拇指甲掐在食指尖上做个样子——“就害怕到这个地步!今天你是洗不清了,哈哈!高校长,你有何必来助兴呢?吃醋没有你的分儿呀。咱们今天索性打开天窗说亮话,嗯?高先生,好不好?”辛楣睁大眼,望一望瑟缩的高松年,“哼”一声,转身就走。汪处厚注意移在高松年身上,没人拦辛楣,只有汪太太一阵阵神经失常的尖笑追随他出门。

      汪太太面对被高松年捉奸的场景,其实是有一个心理变化的。从被高校长现场扭住赵辛楣的稍微有些窘,到回到家门前的理性压制,再到家里客厅中的有恃无恐。这其实是一套完整的表现。现场被抓的时候,还是很有一些窘迫的;毕竟此时的汪太太其实是在试图玩弄赵辛楣的情感。这种场合被高带着老公当场捉获。怎么会不窘?但是回到家门口的时候她已经镇静下来,能够压着嗓子里的震颤把大家劝导到客厅中。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能耐,但是反过来看,其实这也是汪太太的最后一支救命稻草————她要把这件事情的舆论影响降到最低;这个其实也是符合高松年和汪处厚的利益的。所以众人才能一起回到客厅听她说话。等回到了客厅,汪太太就又换了一副嘴脸。有恃无恐的开始了自己的表演,先堵了丈夫的嘴————刚看的你都看到了,问那么详细干嘛,问到心里都是病。这一句话就灭丈夫的火。毕竟对于汪处厚来说,占有她的人的要求胜过了占有感情的要求;所以只要不把面子撕开,都还尽可以得过且过的过下去————反正也没啥情感交流了。然后再试探一下被自己玩弄的赵辛楣,结果赵辛楣秒怂。这倒是让汪太太颇有些失望,一个胆子比芥菜籽还小的嘲弄既有对于赵辛楣的不屑,又有对于自己没有付出真感情的庆幸。这其实也是汪太太的核心所在,她并不相信任何人—————尤其是在感情方面。最后呢,还不忘挖苦一下来吃醋敲边鼓的高松年。并以一段尖笑做结。这三种态度简单的归纳一下:

      对老公,你能拿我怎样?反正你娶我也是拿我当玩物的。

      对赵辛楣,你也是个虚伪的假情假意的雏儿。我玩玩你就算了,别拿自己当什么玩意儿。

      对高校长,你的歪心眼儿我一目了然,逗你玩玩就算了,你还敢吃醋。

      这套路数怎么可能像贵气十足的凤辣子,到是像极了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也正是顺着这个思路,其实汪太太也是个市井风月可怜人罢了。

      再把汪氏夫妇合在一起看,其实这对夫妇不光在方鸿渐的眼里是可怜的;在所有看明白了围城的人眼里都是可怜的。延伸下来呢,其实贫贱夫妻百事哀也罢;富贵夫妻两面猜也罢。所有建设在三观不一致基础上的婚姻都是可怜吧,大抵如斯。

      说到这里还得更正之前的一处谬误,汪太太并不是没有名字,而只是没有姓氏。她的单名是一个“娴”字,在书中有汪处厚叫她的地方。

      还是老规矩,抄一首古诗做结吧。 池上双凫二首 其一(唐·吴融)

      碧池悠漾小凫雏,两两依依秪自娱。 钓艇忽移还散去,寒鸱有意即相呼。 可怜翡翠归云髻,莫羡鸳鸯入画图。 幸是羽毛无取处,一生安稳老菰蒲。

      关键词(Tags): #围城#钱钟书#汪处厚#汪太太#赵辛楣通宝推:李根,非鱼,桥上,
    • 家园 通过赵辛楣这个角色第一次认识了英达,从此比较欣赏他的演技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唯见芙蓉含晓露,数行红泪滴清池——围城人物谱之唐晓芙

      唯见芙蓉含晓露,数行红泪滴清池——围城人物谱之唐晓芙

      本来的计划是围城人物谱写写方遁翁或者汪处厚一家人的。但是爱坛有朋友想先看唐晓芙。本来打算拿唐晓芙作为整个系列的最后一篇,但是仔细一想确实也是不太合适。人生往往是自希望始至现实而终,所以最后一篇最好是留给孙柔嘉的。也罢,先写这个人物也好。至少在以后写孙柔嘉的时候就可以比较从容的两相比较。方鸿渐心中的白玫瑰与红玫瑰也可以相映成趣了。

      煌煌一部被称为现代儒林外史的《围城》中,唯一没有被钱先生的如刀之笔讥刺过的似乎也只有这个任务了。真正的儒林外史里也有这样一个人物——杜少卿。对于吴敬梓来说,杜少卿就是他的人生理想,所以自然不能讽语加之。而对于钱钟书老先生来说,是不是也是这样呢?是否因为唐晓芙真的就是他的梦中情人甚而是女神而绝不加以讽刺呢?后面我会来分析一下。但是首先可以先来看看钱先生自己的说法:

      在同年访问美国加州大学时,本来没有资格“觐见”钱钟书先生的水晶,在一次座谈会上见到了自己崇拜的学者钱钟书,便不失时机地提问。关于《围城》,他问道:“为什么《围城》中的唐晓芙下落不明?”钱先生笑着答道:“人生不正多的是‘下落不明’的情形吗?像我们今天在这里聚首碰面,明天各自东西,而我的影像,在你们的脑中逐渐模糊,不就是‘淡出’的一个定例吗?”水晶先生坚持否认说“绝不会”,又追问:“像《围城》中每一角色,都被冷嘲热讽过,唯独唐小姐例外,偏偏她又是‘淡出’的,这两者中间,有什么关系吗?”钱先生忙不迭地说:“难道你的意思是说,唐晓芙是我的梦中情人吗?”逗得满堂开怀大笑。

      而在书中,钱先生是这么说的:

      “他想现在想到重逢唐晓芙的可能性,木然无动于中,真见了面,准也如此。缘故是一年前爱她的自己早死了,爱好,怕苏文纨,给鲍小姐诱惑这许多自己,一个个全死了。有几个死掉的自己埋葬在记里,立碑志墓,偶一凭吊,像对唐晓芙的一番情感,有几个自己,仿佛是路毙的,不去收拾,让它们烂掉化掉,给鸟兽吃掉——不过始终消灭不了,譬如向爱尔兰人买文凭的自己。”

      这两段文字本身就殊有意趣。其实第一段钱的反问已经明确的表述了他的说法。唐晓芙并非是他的梦中情人或者女神。而第二段书中的说法则说的更加清楚,在书里的时过境迁之后,唐晓芙甚至也不是方鸿渐的女神和梦中情人了。这其中的道理,大家不要被我之前的譬喻所迷惑,钱钟书不是张爱玲,这里写的也不是白玫瑰和红玫瑰。这其中的意味其实是一个更有意思的事情。张爱玲写的是选择之后的遗憾,钱老写的是人生终极的怅然。哪怕是在曾经的痴恋者方鸿渐的心理,再完美的女神也最终只是一个凭吊的藉口,一个依附于自身情感的标志。就更不用说开了上帝视角的作者,从一开始描述唐晓芙的青春、可爱开始,钱老其实都是在为之后的凭吊创造更坚实的理由。之所以淡出,其实是为了不再失去了感情的加持之后再次审视当年的女神。一旦重逢就应该是幻灭了。

      回到书里唐晓芙的人物吧。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一些内容似乎更有趣一些。在这其中细细的嗅出一些不一样的味道似乎比抬头就纵论唐晓芙,探讨杨绛是不是唐晓芙之类的八卦有意思的多。

      围城之中,唐晓芙出场的描写非常精彩。几乎可以说是一个赞美女神的典范。所以从此看来,大家都以为的书呆子钱先生在追求杨绛的情书频发的八卦也确实是有所本的。

      “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窝。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古典学者看她说笑时露出的好牙齿,会诧异为什么古今中外诗人,都甘心变成女人头插的钗,腰束的带,身体睡的席,甚至脚下践踏的鞋袜,可是从没想到化作她的牙刷。她头发没烫,眉毛不镊,口红也没有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止,不要弥补造化的缺陷。总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有许多都市女孩子已经是装模做样的早熟女人,算不得孩子;有许多女孩子只是浑沌痴顽的无性别孩子,还说不上女人。”

      史兰芽完美的诠释让我们在看你电视剧的时候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但是这篇文字里的赞美固然非常的到位,没有了书呆子夸人似的迂腐;但却也非常的透露出了作者本人对于这个形象的喜爱。可以说这个似乎就是心目中的完美的清纯女孩的形象。而其中又化用了陶潜《闲情赋》之中“愿在衣而为领,愿在裳而为带”的说法,既有书卷气有不乏脂粉气,用的比喻也平易近人。说句题外话,我的“二十四诗品读古文系列”后续也很有可能会写到闲情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这其后的意义还是很可以解读的。这段开脸的文字,重点点出了唐晓芙与方鸿渐遇到的其他女性的最大不同,就是天真烂漫。在此之前的苏小姐也好,鲍小姐也好都是典型的现代社会的成熟女子。而正是因为如此,方鸿渐陷入情网也就显得如此自然。方鸿渐搭讪鲍小姐体现的是欲情,对于苏小姐是难以升华的友情,而之后碰见孙柔嘉却用尽曲笔写了些半推半就的矫情。唯独对于唐晓芙,方鸿渐在一见之下,流露出的是对于美好事物向往的爱慕之情。也正因如此,作为写尽方鸿渐这个小知识分子人生曲折的围城来说,唐晓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希望,固然美好,但是却虚妄。这里的唐晓芙已经不是唐晓芙本人,而只是钱钟书臆想中的方鸿渐所必须奉为女神的形象。而方鸿渐在初见唐晓芙之后的表现,到确实也是没有埋没了钱老为他树立的这个女神。方鸿渐竭尽一切的用言辞吸引唐晓芙的注意。终于一段看起来异常甜美的恋爱开始了……

      唐晓芙后来的恋爱过程中的一些行为也确实在处处透露着一个不太谙熟世事的纯真女孩的味道。但是也确实有些事情让人仔细咂摸起来不那么一般,进而让人感觉到似乎她并不是那么简单。一个是方鸿渐请客吃饭。这件事情似乎说起来很合理,因为电话没接到,所以不得不来到饭店赴宴;同时又说是和表姐苏文纨赌气。天衣无缝的一套组合理由。

      “是这么一回事。一清早表姐就来电话说她今天不来吃晚饭,已经通知你了。我说那么我也不来,她要我自己跟你讲,把你的电话号数告诉了我。”(电话没有找到方鸿渐)

      “我听筒挂上不到五分钟,表姐又来电话,问我跟你讲了没有,我说你不在家,她就把你银行里的电话号数告诉我。我想你那时候也许还在路上,索性等一会再打。谁知道十五钟以后,表姐第三次来电话,我有点生气了。她知道我还没有跟你通话,催我快打电话,说趁早你还没有定座,我说定了座就去吃,有什么大关系。她说不好,叫我上她家去吃晚饭。我回她说,我也不舒服,什地方都不去。衙来想想,表姐太可笑了!我偏来吃你的饭,所以电话没有打。”(和表姐赌气)

      这两套理由看起异常完美,连我也觉得唐小姐是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来的。然而,唐晓芙不明白为什么表姐盯得这么紧吗?恐怕是未必,那么赌气来会有什么样的误会,她恐怕也未必不会不知道。后来她的一段内心活动就更能说明问题。

      “唐小姐气愤地想,这准是表姐来查探自己是否在家。她太欺负人了!方鸿渐又不是她的,要她这样看管着?表姐愈这样干预,自己偏让他亲近。自己决不会爱方鸿渐,爱是又曲折又伟大的情感,决非那么轻易简单。假使这样就会爱上一个人,那么,爱情容易得使自己不相信,容易得使自己不心服了。”

      这段内心活动已经充分的开启了钱老先生的上帝视角。唐晓芙并没有打算爱方鸿渐。这个主旨的思想已经在这里就明确表示出来了。而所谓苏文纨对她的提防让她生气,才故意想要作成亲近方鸿渐的样子。对照着以上的情节再看看苏文纨对于自己表妹的评价就可以非常了然的知道此事的来龙去脉了。

      “这孩子人虽小,本领大得很,她抓一把男朋友在手里玩弄着呢!”——鸿渐脸上遮不住的失望看得苏小姐心里酸溜溜的——“你别以为她天真,她才是满肚子鬼主意呢!我总以为刚进大学就谈恋爱的女孩子,不会有什么前途。你想,跟男孩子们混在一起,搅得昏天黑地,哪有工夫念书。咱们同学的黄璧、蒋孟是,你不记得么?现在都不知道哪里去了!”

      以上的这段评价,单看可以说是空穴来风。而结合在一起看唐小姐的情感生活就是比较全面的呈现在读者眼前了。

      我不想给揭穿了面具的唐晓芙加上绿茶X的称谓。但是对于方鸿渐来说,从他的角度事后看来,他碰上社会阅历丰富的苏文纨,苏文纨对他是有些真感情的。所以袒露了真情让他追。而唐晓芙其实只是想和这个有趣的表姐的形似拥趸玩一下少女的魅力而已。所以感情的事情,没有什么智者,不过都是旁观者清而已。而最后唐晓芙的对于爱情和伴侣的宣言似的说法就更让人很快的看穿了这女子的真实的想法:

      “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以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待我——“

      这样的要求,方鸿渐是不可能满足也是完全不在范畴之内的。而作为一个颇有些交际圈又不太被家里所束缚的政治系的女大学生,根据方鸿渐的来历似乎是不可能不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的,也并不需要苏文纨事后报复拆穿才会追悔莫及的像被骗取了感情一样……

      所以我个人以为,其实围城里的唐晓芙并不是什么正面形象。唐晓芙的正面只是存在在方鸿渐当时无法克制的臆想和事后凭吊之中。相比于苏文纨,唐晓芙其实是一个玩弄了方鸿渐感情的女子形象。也正是基于如此,我觉得把唐晓芙的形象和杨绛先生相提并论就颇有些可笑了。而之前的那个采访钱钟书的水晶就更有些幼稚了,明显是把围城当做言情小说来看,把钱老当成琼瑶的节奏。

      方鸿渐第一次见了唐晓芙之后的内心活动也颇堪玩味,何能体现一个处于痴情中的男子是如何推测自己女神的。

      “他忽然想唐小姐并不十妆饰。刻意打扮的女孩子,或者是已有男朋友,对自己的身体发生了新兴趣,发现了新价值,或者是需要男朋友,挂个鲜明的幌子,好刺眼射目,不致遭男人忽略。唐小姐无意修饰,可见心里并没有男人,鸿渐自以为这结论有深刻的心理根据,合严密的逻辑推理,可以背后批Q.E.D.的。他快活得坐不安位。”

      这一段话足可以看出方鸿渐的盲目。他不明白没有刻意化妆打扮其实不过是唐晓芙的门第和气质所致。而这一点也正和方鸿渐乡绅的出身有关。出身于无锡乡下的乡绅之子和大上海十里洋场的律师中产的女儿,在审美的情趣上是一个不对等的比较。所以方鸿渐才会觉得唐晓芙的形象是如此的纯真和美好。相较于苏文纨的那种高不可攀贵气十足的范儿,这种小家碧玉式的低调奢华才是小资产阶级的最爱。

      当然,如果以小说中的描述从方鸿渐的角度来看,唐晓芙是他的感情失败的最主要的经历。而这个经历其实和他在三闾大学时看到韩学愈的克莱登文凭时的感觉是类似的。都是因为他自己对于说谎的不坚定而导致了感情和事业的双重挫败。这个其实是最典型小知识分子的软弱思想。也是围城之中方鸿渐所最应该被贴上的标签,一个软弱的小知识分子。对照来看,唐晓芙的形象就是给这个小知识分子第一击的人,萍水相逢的鲍小姐肯定不是,苏文纨倒是非常想是,但确实在方的情感历程中没有如此的份量。也只有唐晓芙能给方这样完美而现实的残酷烙印了。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综合一下唐晓芙的形象的要点。北京某大学政治系的大三学生——很有可能是北大,搞不好还有可能是金岳霖的学生;上海滩某知名律师的女儿——父亲在租界的townhouse充分显示了中产阶级背景。同时还在父母眼中是不折不扣的“交际明星”;这些情况综合看起来,一个颇有些心计的现实大学女生的形象已经呼之欲出。而唐小姐对于另一个表姐追求者曹元朗的挖苦,也充分说明了这并不是一个纯粹天真烂漫的女学生——唐小姐道:“表姐书里讲的诗人是十八根脱下的头发,将来曹先生就像一毛不拔的守财奴的那根毛。”所以如果我们真的能够从钱老先生为读者预设的方鸿渐的视角中脱离出来,也许就能比较清晰的看出来唐晓芙其人了。与其费力去猜想杨绛先生是不是有些唐晓芙的影子,或者钱钟书所写的唐晓芙有没有代入杨先生;还不如换本书去看看琼瑶阿姨打造的《六个梦》或者《水云间》来的过瘾吧。

      由以上的评述,似乎可以看得出我对于围城之中的唐晓芙形象的态度。这个形象在整部围城的书里貌似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似的清流。但是实际上仔细的分析起来这个形象其实并能算是一个正面形象,只是她的形象在方鸿渐的意识里的投射出了一种美好的希望。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唐晓芙才是诸多拿围城当言情小说来看的青少年读者的女神吧。

      最后再说到唐晓芙的名字。题目所引的诗句是刘禹锡的《和西川李尚书伤孔雀及薛涛之什》,全诗如下:

      玉儿已逐金镮葬,翠羽先随秋草萎。

      唯见芙蓉含晓露,数行红泪滴清池。

      后两句巧妙地出现了晓芙二字。先不说整个诗有伤名妓薛涛的背景。仅仅这首绝句本身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后魏元树,南阳王禧之子。南阳到建业,数年后北归。爱姬朱玉儿脱金指镮为赠,树至魏,却以指钚寄玉儿,示有还意”。后魏也就是北魏,元树的故事也很曲折,是个投南梁后又被北魏俘获回洛阳最终被杀的有才华的宗室。他在以南梁的身份北伐的时候他的宠姬玉儿赠送自己的金指环给他。元树在北伐被俘之后又托人将金指环带回南梁给玉儿。这一段乱世的感情也确实令人唏嘘。而这芙蓉晓露的诗家意象想必钱老先生也是熟稔无比。所以才会有这晓芙的名字称谓,芙蓉上的晓露固然美好,但是确实并不长久的影像。对于围城之中的意思大约也是如此,唐晓芙的形象再美好,其实也不过只是方鸿渐思想中的一滴晓露,当时的刹那芳华固然美好,但却也不过只是自己在那一瞬之间的体会罢了。

      关键词(Tags): #围城#唐晓芙#方鸿渐#钱钟书通宝推:桥上,一刻馆皆様,东川西川,李根,三笑,mezhan,易水,
    • 家园 【原创】围城人物谱之李梅亭

      倚楼三弄西风急,不觉梅花大半空——围城人物谱之李梅亭

      好长时间没有继续围城人物谱,近来偶尔翻笔记,看到了当时专门找来的关于李梅亭的素材才又想起这个系列。于是那就接着写吧,反正上次漏出来的一点有趣的东西也还在,这次可以搞出来给大家看看。 先不说李梅亭这个人的事情,我就只问一下对于两宋文学史比较熟悉的人我都不知道怎么面对这个名字。从钱老的宋诗选注看起来,钱老对于两宋文人是宗师级的研究人物,但是他起得的这个名字给了一个至少从小说看起来猥琐、自私和卑鄙的小人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南宋末期的骈体文大家李刘,号梅亭;这并不是一个偏僻的文人字号,人也不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

      李刘,字公甫,号梅亭,崇仁(今属江西)人。宁宗嘉定元年(一二○八)进士(明弘治《抚州府志》卷一八)。为宁乡主簿,入曹彦约幕府。董居谊帅蜀,辟为属官。秩满,南还为两浙运干,复通判武冈军,历知荣州、眉州,除成都运判,帅成都,守本路提点刑狱、都大茶马。召除中书舍人、崇政殿说书、起居舍人。卒年七十一。有《诗文类稿》、《续类稿》,均佚,今存《四六标准》四十卷。事见《道园学古录》卷三三《李梅亭续类稿序》,明弘治《抚州府志》卷二二、《宋史翼》卷二九有传。 李刘诗,据《全芳备祖》、《前贤小集拾遗》等书所录,编为一卷。李刘是宋代最用力于四六的文人。他的四六作品多达1100多篇,名作也多,在当时享有盛名,如《贺丞相明堂庆寿并册皇后礼成平淮寇奏捷启》中的一节:“南方之强欤,北方之强欤,风移俗易;东夷之人也,西夷之人也,气夺胆寒。风声鹤唳,不但平淮;雪夜鹅鸣,更观擒蔡。信君子不战,战必胜;知人臣无将,将则诛。”此启是祝贺平定叛将李全的,典故成语运用得十分贴切,对仗工巧而又稳妥,风格也比较典重浑成。(高教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

      对着这样的一个人物,借了他的字号给围城里的人物。大家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腹黑一下钱老的用心了。

      李梅亭在围城里是在方鸿渐的旅途和三闾大学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大家统一的印象是猥琐,好色、卑鄙和贪小便宜。围城里主要描述的李梅亭事迹如下:

      抢买船票

      名片风头被赵辛楣所抢

      发现铁箱的卡片和西药

      交际王美玉试图解决车票

      勾搭寡妇不成

      旅途路线的争执

      与汪处厚的系主任之争

      任教导长推广导师制

      主要的事迹就是这八项,细看起来似乎都是些琐事。但是这些事迹随着情节而递进,一步一步的将李梅亭这样一个典型的民国时期的混子文痞形象描绘出来。我上一篇文章为高松年颇说了一些翻案的微词,也得到了不少义正词严的鄙视。俺这是笔墨游戏文字,一家之言,看官有所批评也是情理之事。但是这李梅亭俺却再没有翻案之心。只是想剖析一下有趣的心态而已。

      按时间顺序来吧,抢买船票时的李梅亭也是甫一亮相的李梅亭。打扮呢倒还有些气质,黑呢西装外套,黑晶眼镜,神情傲兀。可是此时谁又知道黑晶眼镜之后是一双白多黑少的所谓淫邪之眼,盛夏也不肯脱得黑呢西服外套却又颇有些套中人的感觉。而抢买船票的行为,其实在后来辛楣与鸿渐推论的时候,似乎也只是为了省钱而不丢面子。辛楣愤愤不平的是李梅亭拿这个来换感激。不过这个场景也还只不过是人之常情。仅及于此的话李梅亭也不过只是个死要面子的小知识分子。

      和赵辛楣在一起用西装和名片骗车票的故事也很有意思。在这个场景里似乎李梅亭也并没有那么讨厌。相反对于赵辛楣的华服抢了他名片上的身份愤愤不平的感觉还很有点可爱。李梅亭此时的表现很想一个试图炫耀自己玩具的孩子,却被别人抢走风头一般。个人看来还有些纯朴的天真。当然这其中值得一说的就是那副汲古阁版的印刷华贵的片子,上面预印了即将获得的头衔。后面在李梅亭争夺系主任失败的消息传来之后,好像方鸿渐还不无揶揄的提到可惜了这些片子。这些片子依然是李先生的面子,片子上的头衔就好像是面子的大小。而片子的精美程度也必须随着面子的大小而提升。如此这般的读书人的虚荣似乎是自古而然的。作为一个预备中文系主任和前党部秘书,这点儿德性也应该是李梅亭的标配。

      旅途中最经常被方鸿渐们拿来调侃的就是李梅亭的大箱子。这个大箱子放在小小的摆渡船的时候被形容为人脸上一个不太合乎比例的大鼻子。这个设计的场景非常的有画面感,总是让我想起杰拉尔·热帕迪约。但是这个大箱子在情节里的最好的应用是在李教授打开它的时候。箱子的上半部是文学卡片,下半部是紧俏的西药。打开这箱子的情节也甚为巧妙,箱子久别重逢上。一圈人都好奇这个箱子的内容,尤其是方鸿渐明显是不怀好意的撺掇李梅亭检查检查……其实这个箱子也像是钱老对于李梅亭形象的一个隐喻。虽然书中借赵辛楣的嘴刻薄地说:“有了上半箱的卡片,中国书烧完了,李先生一个人可以教中国文学;有了下半箱的药,中国人全病死了,李先生还可以活着”。但是对于李梅亭的隐喻却并不仅仅是这些意思。文学卡片对于李梅亭来说的是谋生工具,这对于一个市侩的小知识分子来说就是农民的锄头,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放弃的。西药对于李梅亭来说是奇货可居的投机物。在走向一个陌生的环境的时候,李梅亭这样带着锄头、准备好可居的奇货准备大捞一把的行为似乎也是非常正常。君不见,哪怕是千古一张利嘴的鲁迅先生也不得不承认“愿天下的人都死掉,只剩下他自己和一个好看的姑娘,还有一个卖大饼的”这样的志向虽然看起来离奇,但也是“照顾得非常周到的”。

      而其后的交际王美玉来获得车票和勾搭寡妇的行为似乎也有些合理性。当然电视剧里的葛优演起这两幕实在是让人感觉是本色出演。这也直接导致后来看非诚勿扰的时候我还是重点关注黎叔那个白多黑少淫邪之相的眼神。从李梅亭的身份出发,作为一个前任县党部秘书,熟悉这一套风月场合的规矩似乎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只是勾搭那个寡妇而被寡妇的随身仆人欺侮就很有些活该的意思了。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去解开之前留下的一个扣子,李梅亭对顾尔谦低声说的那个《扶小娘儿过桥》的八股文我还真的找到了。而且写这篇文字的还是一个文化名人————缪艮。此人出生在杭州,是清末广东名士。更为离谱的是缪艮也就是缪莲仙居然是我颇为喜欢的粤语词《客途秋恨》的作者。

      扶小娘儿过桥

      有不惮扶持之力者,其爱惜也深矣。[破题]

      夫以小娘儿过桥,则竟过矣,而爱惜者恐其不能过此桥也,故扶之。[承题]

      《礼》曰:男女授受不亲。以故男子由左,妇女由右,所以别嫌疑也。曾未有女子之身而赖男子以维持者。[起讲]

      有之,阙惟小娘是。[领题]

      想其冶容诲淫也,送往迎来,每不惜相携以素手;肩可比也,臂可交也,而翠袖殷勤,曲尽绸缪之态。 想其舍己从人也,采兰赠芍,亦尝见于城隅;垣可乘也,唐可采也,而弓鞋滑腻,敢辞多露之行?[起二比]

      乃无何而过桥焉。[应出题,略。过接语]

      轻折柳腰,似将危而将仆;缓舒莲瓣,方且住而且行。[两小股]

      小娘于此,非竟不能过桥也,而斯时已有扶之者。[过接]

      扶之而拾级聚足,似可连步以登矣,独不思我之为彼驱策者何为者也?而若人不顾矣。若曰张良之进履也,世且称为贤焉,彼方固辱而得荣,吾岂因荣而反辱?推此志也,直欲以身为杖藜可尔。 扶之携手同行,似可与子偕老矣,独不思我之相与扶持者何等人也?而若人不顾矣。若曰尾生之守约也,群且目为信焉,彼犹泛滥于洪波,吾尚徘徊于彼岸?推此志也,竟欲以身为驴背可尔。[中二股]

      由是而小娘愈不能过此桥矣![过接]

      捧腹颦眉,无恨娉婷之状;怯风畏日,几多妖冶之形。[两小股]

      而扶之者方思一己相偎抱焉耳,而珍惜宁有止乎!由是而若人乃日望有小娘过桥矣。扬扬得意,卖潇洒于当涂;诩诩自务,侈风流于众目。而为小娘者,又思以坦途尽为桥焉耳,而赍恨反无穷矣。此也之所以钟情于花巷柳街而不知止者也。一旦空乏其身,饿其体肤,虽欲凸肚过桥也不可得矣。是以谨小慎微者,无宁捧了卵子过桥也。[收结]

      此文乃缪艮(莲仙)《文章游戏初编》收载者,转录自《中国典籍与文化》(95年第4期)王鹤龄《有趣的〈扶小娘儿过桥〉》。此篇寓谐于庄,幽默诙谐,如以《孟子》语讥嫖客,以《诗经》语讥扶持者,可堪解颐,虽非“代圣贤立言”,亦可谓善刻画矣。

      缪莲仙此文写的也颇有风致。以标准的八股文格式,引《礼记》的圣人之言;描述的却是酸腐文人的一段旖旎情思。文字上看,确乎也是风流而不下流;最后一段收结又颇有些教育意味。也算是奇文一篇。

      仔细想来,似乎李梅亭勾搭寡妇和交际王美玉的事迹。以这个扶小娘儿过桥的文字角度看起来。固然荒诞,但却也很能突出李梅亭这种文人好色却又无胆;无赖然而却又颇有些文字之才的特点。只是这种好色和方鸿渐对鲍小姐的勾引对比来说显得有些低贱而已。

      最后的事迹其实也就是李梅亭的权力斗争史。两件事情,与汪处厚争文学系主任和以教导长的身份推广导师制。二者表面看起来对于李梅亭自身来说是一胜一负,一比一平。但是从一个颇有些权力欲的文人表现来说,李梅亭还是和汪处厚这种老官僚颇有差距,明显不是一个层次上的较量。李梅亭抢中国文学系主任,碰上汪处厚这种老谋深算官僚,肯定是一点儿胜机都没有。汪处厚的先入为大和笼络人心的手段,远比眼珠子白多黑少的李梅亭大气的多。而李梅亭做教导长固然风光却也是颇众怒的。知识分子多的地方,这种角色难免会被私下里鄙视。所以说李梅亭的权力游戏玩的并不好,表面上看起来胜负参半,其实却是一败涂地。

      最后再说说李梅亭的本行。老实说,作为一个中国文学系的老师,李梅亭似乎还是颇有些造诣的。说句不太客气的话,从学生上课的反应和表现来说,他至少要比方鸿渐强。这一点方鸿渐自己也承认,而且还很是嫉妒。试想一下,当年可以在三闾大学(国立师范)这样的地方和大学生谈笑风生的中文系教授,活到现在的话那都是宗师级别的人物。一旦仙逝是要享受余光中一般的待遇的。更不用说以余光中的资历有可能还是他的弟子。抛开私德,单看学术能力,那上半箱子的卡片整理和课堂里欢笑不断的场景,李梅亭作为教授的能力要远强于教了一个学期,学生越跑越多最后不得不点名的方鸿渐。

      所以说,世界是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描述他的人。知乎上有问题是三闾大学里谁最阴险?如果回答是李梅亭的话,那么说明至少他还没有看懂。在钱老的笔下,李梅亭是真小人,但是却也并不特别的阴险和虚伪。而如果剥除掉围城的方鸿渐视角来看的话,其实李梅亭也只是一个好色无胆,略有才具的民国文人。这样的人应该是一个时期普遍存在的小人物典型而已。说不上褒贬臧否,也就只是存在在民国那个时期的文人众生相之一。

      再说一下题目吧。作为题目的这两句正是正史上李刘的一首绝句的结语。全诗如下:

      闻笛(宋·李刘)

      何处桓伊酒力雄,分明嚼徵更含宫。

      倚楼三弄西风急,不觉梅花大半空。

      桓伊其人颇有传奇色彩,武能佐谢安打胜淝水之战,文能吹笛制曲流传千古的梅花三弄。李刘以此人言志,也算是颇有抱负。想想以此人来命名一个围城中的真小人,也确实是钱老的一个玩笑吧。

      关键词(Tags): #李刘#缪艮#八股文#围城#李梅亭通宝推:桥上,楚庄王,mezhan,三笑,纳米小洞儿,
    • 家园 围城人物谱之韩学愈、陆子潇和顾尔谦

      蝇营狗苟剧奔忙,市井翻身到庙廊——围城人物谱之韩学愈、陆子潇和顾尔谦

      围城人物谱写了高松年,一反常理的分析了一下高松年的其人其行。却发现并没有太多的龌龊,反而多了些尊敬。但是这次写道的这三个人就只能是蝇营狗苟之类的文人代表了,也许这也是民国文人的好大一部分代表。就好像有朋友看了我的人物谱之后感叹,也许三闾大学的韩学愈、陆子潇甚至是顾尔谦,只要能活到现在,离世之时估计都能得到个民国大师称谓。所以说,学的好不如名气大,名气大不如死的晚……

      这三个人按照围城书中方鸿渐认识的次序一一写来。如同一路看到的小人嘴脸,却似乎是一站更比一站高。人物的地位一个比一个高,才学似乎也应该一个比一个好;但是小人的嘴脸却一个比一个难看。先从顾尔谦说起吧。

      方鸿渐认识顾尔谦是从去三闾大学的旅途上开始的。围城的文字里写到的顾尔谦主要就是三件事,恭维李梅婷,保护自己,调笑男女之事。顾尔谦的出身围城里并未清楚交代,但是从身着长衫而不穿西服而又教历史看来,似乎也是一个传统的文人,应该也没有留学背景——否则也不会被高松年歧视的比方鸿渐还低两级。这样的人物倒使我想起来了一个鲁迅先生笔下的历史老师,高老夫子,高尔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来彷徨一观。我想顾尔谦的形象大约也就是此类形象罢了。半通不通的学问,猥琐的思想都在笼在一袭传统的长衫里。

      顾尔谦恭维李梅亭的背景书中似乎从没有提及,而且顾似乎也是高松年的旧识。但也还是可以推测,很有可能顾尔谦是李梅亭拉来一起去三闾大学的,才会一路上感恩戴德不停恭维李梅亭。这和方、赵二人到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钱老描写顾尔谦恭维的文字更是犀利的令人发指:“上帝会懊悔没在人身上添一条能摇的狗尾巴,因此减低了不知多少表情的效果。”如此的文字不但辛辣而且诛心。

      相形之下,顾尔谦的另一个习惯保护自己倒变得让人能够接受一些。比方说旅馆中竹榻与门板的争执和看到风肉之上的蛆虫的表现。都是一个经历过事情的旅人的正常反应,并没有什么特别。不过顾尔谦的调笑男女之时到是切实的体现了一下某些民国传统文人的龌龊。典型的两个场景,一个是旅馆里看到姬女的丑态,这个不消说了。另一个却是看到方鸿渐扶孙小姐过桥的时候,李梅亭与他讨论八股文《扶小娘儿过桥》;这个八股文我会在单写李梅亭的篇幅里细说。但是从李顾二人的讨论看来,似乎这中淫邪的讨论是比较经常的状况。

      再说陆子潇,陆子潇其人是围城里明确描述过相貌的。当时我看到忍俊不禁的也正是这一段,“鼻子短而阔,仿佛原有笔直下来的趋势,给人迎鼻孔打了一拳,阻止前进,这鼻子后退不迭,向两傍横溢。”如此动感的描写一个人的鼻子,钱老实在是不太厚道。而如此真实的鼻孔描写不禁让我觉得重拍围城的话似乎有必要选择著名的鼻孔达人周杰来客串陆子潇才合适。围城之中所写的陆子潇似乎也只有两个方面比较突出,简而言之就是装13和追求孙小姐;反而对于他的教学能力并无提及。陆子潇的装在围城这一部书里也确实是骇人听闻。对外装;办公桌上大秀自己的外交部和行政院信笺。对内装;对着方鸿渐大言不惭地吹嘘自己是为了不拆高松年的台才勉强留校。甚至对着自己的追求对象也能装,把求爱信写成选择题也真是绝无仅有的教授做派。

      陆的另外一个方面似乎就正常了许多。追求孙小姐的情况至少从一开始看起来是非常正常和自然的一件事情。毕竟三闾大学这样寂寞的足以消磨意志的地方,看到足以使自己倾心的女子,追求一下也是人之常情。大部分读者这个时候对于陆的厌恶主要还是基于主角方鸿渐来的,只是因为陆子潇不凑巧的做了主角的情敌。

      但是陆子潇一个着墨并不多的细节却更凸显了他的小人本质。在和方鸿渐闲谈的时候说道克莱登大学的时候,陆异乎寻常的注意方鸿渐的反应;同时也专门报给了韩学愈。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想,陆其实并不知道方和爱尔兰人的克莱登交涉始末;但是却如此敏感。很有可能他也对韩学愈的学历有怀疑,却没有实证。而反过来密告韩学愈却是心知肚明的投靠之举。

      最后的主角当然是韩学愈,韩学愈的名字就像是前面说到的高尔础一般,让人一目了然地觉出他的本来面目。钱钟书在围城中的名字设定少有这么开门见山的。其实从高松年对于这些系主任的分级来说,韩学愈似乎应该和汪处厚是同等级别的最高者。汪处厚因为深厚的背景;而韩学愈却似乎大半是因为他的克莱登博士文凭,小半是因为他的外国老婆。这两大因素导致韩学愈比高校长自己的嫡系赵辛楣的薪水都高。这个似乎也是学术界的通病;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个标签在三国时期就已经被曹丕贴在了文人的身上。所以理工科的高校长本能地按照自己的一套体系进行了生物学上的分类,背景深的和博士是一档,出过国的和自己的嫡系是一档……这也就很好解释为啥方鸿渐比顾尔谦高两级了。

      有点儿跑题,再说韩学愈吧。方鸿渐这样的尖酸刻薄人物都差点儿在韩学愈的木讷诚朴前缴械。说话结巴加上木讷诚朴,又有着足够傲人的外国博士招牌和外国老婆。韩学愈在三闾大学的地位确实相当稳固。就算是汪太太这样的狠角色也只敢在自家的宴会上指桑骂槐的说两句。韩学愈在发现方鸿渐的可能经历后施展出来的辣手却也让人不得不佩服这教历史的玩起阴谋来确实相当有水准。我的判断,韩学愈很有可能也是一个像方鸿渐这样的游学生,只是他有足够的厚黑本事。把克莱登大学的博士作为金字招牌死打到底,把自己在国外杂志上发表过文章说的斩钉截铁让人不得不信。这脸皮厚的确实是达到了系主任的水准。而一旦发现异己方鸿渐,便下狠手,施展连环计置之死地;这黑心确实也还是相当了得。如此的厚黑人物,估计高松年这样八面玲珑的主也降服不住。

      回想起来,看看三闾大学的这些人物。似乎有这样的一个感觉,钱老对于中文系和历史系有着本能的仇视和轻蔑。这个不是鄙视链的问题。而是三闾大学的历史系中,从系主任到两个台柱教授都是如此的龌龊不堪的小人。系主任是深谙厚黑学的骗子;陆教授是拉大旗做虎皮的小人;就连一大把年纪的顾教授也是个高老夫子一般的混混儿。这样的历史系能教出怎样的学生不得而知,可是按照事实的脉络推演,当年国立师范学院的历史系的学生如果坚持到现在的学术界大约也都是精英级别的存在,如果再写上一两篇文章追思自己当年的恩师;那我估计这历史系的三人组也会由名耀后世的那一天。

      所以说,历史都是人写的。历史系的历史也是。

      题目用的诗句出自一个清朝文人的七律。

      纪某枢臣事(清·张洵佳)

      蝇营狗苟剧奔忙,市井翻身到庙廊。早有声名传狡狯,居然军国预平章。

      佞臣头仗强邻保,暮夜金为狱吏偿。三次飞书飞不到,可怜公子更无肠。

      诗人并不出名,张洵佳的人生顶峰不过是上蔡知县。诗句隐晦的说出的事情根据我的感觉似乎涉及到一个脍炙人口的才子,纪晓岚。这个似乎也是历史的另一面。历史里的纪晓岚并不是铁齿铜牙的电视剧里那般清廉耿介的角色。一样有躲产逼人,横行乡里的恶劣事迹,一样有为亲戚泄露重大案底的徇私之举,甚至还因此被流放新疆。所以流传在人们嘴里的历史和国史馆里的历史是不一样。围城里的文人和后世无数民国纪念文章、民国学者笔记中的文人也类似。

      关键词(Tags): #围城#韩学愈#陆子潇#顾尔谦#鲁迅通宝推:三笑,mezhan,老陈70,迷途笨狼,李根,
    • 家园 对赵辛楣的印象最深的就是

      气宇轩昂这四个字,整部书里,赵的形象和其他男女比起来简直高大太多了。

      他虽然评价方鸿渐是“你不讨厌,但是毫无用处”,其他人更是不但无用而且讨厌,但是他依然不离不弃,拖着这帮人历尽艰辛。可谓是智勇双全,有仁有义。

      所以,一直对最后的突然狼狈逃窜耿耿于怀,觉得不可思议。

      读的时候是80年代初期,对旧社会的理解还只有吃人两个字,所以对书中新鲜的故事很是着迷。以后自己年龄大了,经历的事情多了,才渐渐理解书中的人和事。

      • 家园 挺喜欢赵辛楣这个人物

        做朋友没得说

      • 家园 辛楣的弱点是情字

        赵辛楣在三闾大学狼狈而走,关键处只在一个情字。后来他在重庆混得风生水起,还试图邀方鸿渐去呢。

        赵辛楣的弱点其实也就在这个情字,所以他自己说要找一个人,自己来做她的landload。让她来伺候自己。这个其实就是情感上不成熟的特性。后来有人狗尾续貂写的围城之后,细细写了赵辛楣的夫人,却全无特色。恐怕这也许是赵辛楣情感生活的宿命吧。

    • 家园 【原创】围城人物谱之高松年

      老衲偏知路,高松不记年——围城人物谱之高松年

      围城人物谱已经写了四个人了。本来打算写写唐晓芙和孙柔嘉的。但是这么写下去很容易写成方鸿渐的感情史,这确实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还是从男子入手,配角做起吧。整部围城里写的大多是方鸿渐平辈论交的人物。对于切实有足够出场时间的领导和长辈也大却只有高松年和方遯翁了。方遯翁是父亲,高松年是领导;偏偏就是这个领导在钱老的刀笔之下显得是如此的诡诈不堪。后面就索性来细细分析一下这样的人物。

      按照评书的说法,高松年出场时开脸的描述并不是很地道。钱老用的是冷眼观察的白描手段来讥嘲这个曾经是方鸿渐领导的人物。不过条分缕析一下描述的言辞,我们似乎会发现一些不同的东西。先引文如下:

      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是位老科学家。这“老”字的位置非常为难,可以形容科学,也可以形容科学家。不幸的是,科学家跟科学不大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将来国语文法发展完备,终有一天可以明白地分开“老的科学家”和“老科学的家”,或者说“科学老家”和“老科学家”。现在还早得很呢,不妨笼统称呼。高校长肥而结实的脸像没发酵的黄面粉馒头,“馋嘴的时间”(Edax Vetustas)咬也咬不动他,一条牙齿印或皱纹都没有。假使一个犯校规的女学生长得很漂亮,高校长只要她向自己求情认错,也许会不尽本于教育精神地从宽处分。这证明这位科学家还不老。他是二十年前在外国研究昆虫学的;想来三十年前的昆虫都进化成为大学师生了,所以请他来表率多士。他在大学校长里,还是前途无量的人。大学校长分文科出身和理科出身两类。文科出身的人轻易做不到这位子的。做到了也不以为荣,准是干政治碰壁下野,仕而不优则学,借诗书之泽,弦诵之声来休养身心。理科出身的人呢,就完全不同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提倡科学的国家,没有旁的国度肯这样给科学家大官做的。外国科学进步,中国科学家进爵。在国外,研究人情的学问始终跟研究物理的学问分歧;而在中国,只要你知道水电,土木,机械,动植物等等,你就可以行政治人——这是“自然齐一律”最大的胜利。理科出身的人当个把校长,不过是政治生涯的开始;从前大学之道在治国平天下,现在治国平天下在大学之道,并且是条坦道大道。对于第一类,大学是张休息的靠椅;对于第二类,它是个培养的摇篮——只要他小心别摇摆得睡熟了。

      描述主要是分三大部分,首先是老科学家,俏皮话说的很利索;主旨只是想说高的学问似乎过时了。接下来是对学生的态度,主要说的也是对于漂亮女学生的态度。最后一段看起来更像是牢骚,一个不得烟抽的文科生发自肺腑的牢骚——当然这似乎也是中国文人未达时节的一个普遍的状态。这三个主旨,分析起来却都不是什么关键性的问题,学术难免过时,第一条对于一个校长来说未免苛刻。第二条涉及私德,捕风捉影则君子不言;第三条之前所述,钱老的身世之感而已。

      围城后面的对于高的描写,我记得的也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个是“细胞之于有机体”的教授大学论,涉及高的办学宗旨;一是适者生存的学问多面通,涉及高的个人手段;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高松年对于方鸿渐的手段,对于韩学愈、刘东方之间的平衡,对于小人李梅亭的信任使用和对于汪太太的撩骚;等等一大堆的林林总总人际关系。

      这些描述之中,先不说第一个办学宗旨。这个是有典故的。第二个适者生存的状态:

      高松年研究生物学,知道“适者生存”是天经地义。他自负最能适应环境,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旧小说里提起“二十万禁军教头”,总说他“十八般武艺,件件都精”;高松年身为校长,对学校里三院十系的学问,样样都通——这个“通”就像“火车畅通”,“肠胃通顺”的“通”,几句门面话从耳朵里进去直通到嘴里出来,一点不在脑子里停留。今天政治学会开成立会,恭请演讲,他会畅论国际关系,把法西斯主义跟共产主义比较,归根结底是中国现行的政制最好。明天文学研究会举行联欢会,他训话里除掉说诗歌是“民族的灵魂”,文学是“心理建设的工具”以外,还要勉励在坐诸位做“印度的泰戈尔,英国的莎

      士比亚,法国的——呃——法国的——罗索(声音又像“噜口苏”,意思是卢梭),德国的歌德,美国的——美国的文学家太多了。”后天物理学会迎新会上,他那时候没有原子弹可讲,只可以呼唤几声相对论,害得隔了大海洋的爱因斯坦右耳朵发烧,连打喷嚏。此外他还会跟军事教官闲谈,说一两个“他妈的”!那教官惊喜得刮目相看,引为同道。

      对于一个大学的一把手校长来说,能够如上述所说的八面玲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个似乎也是必备的生存技能。区别只是自己是不是拿来得意的和别人讲述。从围城里看,高松年的这多种模式是自动切换,重点是为了应付不同的场景。而并没有自得其乐的扮演多面手。钱老借方鸿渐的眼睛和自己描述的文字冷嘲热讽,似乎也不过只是一种聊博一笑的笑话。反正就算是当今的很多一把手的校长,能够三院十系的通达学问也就算是并未脱离实际人物了;这些是在算不得劣迹。

      对于高松年的人际关系,先不说以上的那些手段是不是合理。但是我觉得赵辛楣评价高松年的时候一句话说得很到位——以前他做我先生的时候头脑很好,但现在似乎地位高了却变糊涂了。方鸿渐接上的那个比喻更是妥帖的让人不得不笑:

      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臂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

      高松年对方鸿渐的手段,钱老的文笔有如金庸写的高手过招;不仅描述的招法华丽美观,当事者的反应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于不谙江湖世俗的方鸿渐,高松年狮子搏兔的手段体现的淋漓尽致。先扬后抑,察言观色;反客为主、旁敲侧击。一个老于交涉平衡的世故人物仿佛就在眼前。而方鸿渐在这样的人物手里吞下谎言被揭穿和老实人被欺负这两种相反的痛苦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处理韩学愈与刘东方、汪处厚与李梅亭之间的矛盾纠缠;高松年所表现出来的技巧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其实映射到现实生活里,多少领导的处理方式也未见得比高松年高明到哪里去。汪处厚与李梅亭,高松年的策略是让当事人直接挤破脓包,最后找到李梅亭的马斯洛需求,满足后委以重任。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汪与李是同争一位的直接矛盾冲突;间接处理矛盾难以调和。所以先让汪处厚迎头痛击再让赵辛楣安抚李梅亭,然后借着别人的口再三强调汪处厚舍侄的次长背景,绝了李梅亭争竞的念头。再赎买药物满足了李梅亭对于物质的马斯洛需求,再委以训导长满足权力需求。处理韩学愈和刘东方之间的矛盾,高松年的做法就截然相反,韩与刘之间是间接矛盾,无非是韩夫人教英语的权力。本来刘的妹妹到历史系是最好的平衡手段,但是二人之间之前已经吵得水火不容;没有什么回旋的余地。这种条件下,只能先搁置再找机会。所幸的时候后来找机会献祭了倒霉的方鸿渐,令韩与刘达到了和平共处。

      对于汪太太的撩骚,这一点却是高松年的弱点,但却也使高最真实的地方。虽然有些龌龊。围城里钱老写的场景颇为暧昧。但是对于男女之事,我倾向于相信高松年和汪太太只是嘴上的打情骂俏而已。否则以汪处厚这样的人恐怕不会只为了一个文学院院长而隐忍此类事情的。但是这其中的高松年却比很多道貌岸然的形象真实,而且这似乎也是之前所述的适者生存的案例之一。

      对于高松年的原型网上众说纷纭。根据三闾大学原型是国立师范的说法,推理而来,当年成立在涟源蓝田的国立师范的校长应该是廖世承。此人并不出名。但却也是勤勤恳恳的教书育人的校长。和高松年这种万金油似的风格差距太远。而另一个甚嚣尘上的说法是清华老校长梅贻琦;这个却正好补一下前面没有说的关于办学宗旨的典故。著名的京城闻人萨苏出的书里描述过梅贻琦的办学宗旨和高松年的对比。先把其罗列于下:

      1931年12月,梅贻琦正式到校视事。在全校集会上发表就职演说,提出他办学的至理名言: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主要看有没有好教授。“所谓大学者,非谓 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更成为广为流传的名句。不过,对梅贻琦的“大师论”,不能停留在表面上,有必要把握它的完整含义。他认为好教授不是肯花钱就 能请到的,好教授也不只是学问优长的学者。他说:“我们的智识,固有赖于教授的指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inspiration。但 是这样的好教授,决不是一朝一夕所可罗致的。我们只有随时随地留意延揽而已。同时对于在校的教授,我们应该尊敬,这也是招致的一法。”他还说:凡一校精神 所在,不仅仅在建筑设备方面之增加,而实在教授之得人。本校得有请好教授之机会,故能多聘好教授来校。这是我们非常可幸的事。从前我曾改易《四书》中两 语:“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现在吾还是这样想.

      这一段话,熟悉的人一眼就看出这是相当有名被经常引用的“大师与大楼”之论。常常被现在很多人拿来抨击当代的教育体制并趁机怀念民国范儿的文人。但是这其中的核心主旨,个人以为并不比高松年的“细胞之于有机体”高明多少。高松年在抗战的乱世之中临危受命,能够勉强维持一个在乡下地主园子里的新建大学已经是非常不易的坚持了,而随行就市的聘任教授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吧。而梅贻琦当年说话的时候却并不是乱世,不致力于如何扩张学校的规模,为大师营造配得上身份的大学,反而以大师为幌子沾沾自喜。这个实在是书生治校的大忌。记得之前一篇写古文的文章和网友争论了一下书生之气。这其中的道理也是这样,当年的积贫积弱的中国缺少的不是花团锦簇,头头是道、粉饰太平的文章;最缺少的是大国崛起所急需的完整工业体系。而大学最缺少的是有各类科研实验环境的大楼,不是仙风道骨、洒脱飘逸的国学导师、风流诗人。从这个角度看高松年的理论也算是裱糊匠般的务实之举了。以此类推,其实单就教书来说,哪怕我们再鄙夷李梅亭的人品,也不得不承认,李教授教书的水平要远胜于方大游学生。这个似乎也是高松年务实的一个佐证。

      综合以上的分析,高松年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混迹于学术教育界的学棍。并不以学问为荣,却能油滑的处理很多平衡协调的事务。该板脸交涉修理年轻人时拉的下面皮,该调和内部矛盾是分得清轻重缓急,甚至环境要求谑浪笑傲的时候也可以插科打诨的来几段荤段子。这样的领导放在一般的单位里都还算是不错的老大。而这样的人物在书呆子颇多的大学里应该也还是很有些意义的。而电视剧围城里饰演高松年的是英若诚,这可是文化部副部长级别的演员,所以说电视剧里的高校长领导范儿更足。

      题目的诗句是从一首隐逸气十足的明诗中摘出来的,并不符合高校长灵活入世,积极务实的风格。但是高松年这个名字便自含了一派古意。钱老以此来为校长命名,而围城之中所写又多是些玩笑嘲弄之语。我想就算是作为一介书生估计也从内心里是赞同这个务实的老科学家校长的吧。虽然他并不完美,甚至就耍弄手段来看可以说是让人厌恶。

      为潘复轩题画(明·邵宝)

      两山藏古寺,一道泻清泉。

      老衲偏知路,高松不计年。

      桥通采蘋涧,林起煮茶烟。

      更爱王中舍,长谣庐岳篇。

      这首诗的作者邵宝也是个传统书生的角色,后来重修过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在自己老家惠山创办尚德书院。也算是钱老的同乡。但是他的老师却也正好是李东阳。李东阳为人却油滑务实,曾被人讥嘲为“伴食宰相”。这二人的组合似乎也暗合钱钟书写高校长的情形吧。

      关键词(Tags): #围城#高松年通宝推:三笑,途人,時千峰,老老狐狸,mezhan,老陈70,李根,透明,
    • 家园 【原创】围城人物谱之苏文纨

      罗帏贮娇厌纨绮,尚有文绣蒙宫墙——围城人物谱之苏文纨

      论坛里的同学对于之前的方鸿渐友人三人组不太感兴趣,早早的就有人跟帖追问那个褚慎明旁边的美女是谁。所以啊看来得提前把苏文纨单列出来写写了;挽救一下围城人物谱的人气。

      如果从影视剧的角度来说,苏文纨在围城里面至少也应该是女二或者女三。她的形象也很符合目前日下里流行的大龄剩女系角色。留法女博士,大龄未婚;家世背景也颇为可观。这样的女子搁在现在,估计也是非诚勿扰和百里挑一之流的相亲节目中风华绝代的人物。但是从苏文纨出场时的描写看来,钱老的叙述不免有些刻薄:“皮肤在东方人里,要算得白,可惜这白色不顶新鲜,带些干滞。她去掉了黑眼镜,眉清目秀,只是嘴唇嫌薄,擦了口红还不够丰厚。假使她从帆布躺椅上站起来,会见得身段瘦削,也许轮廓的线条太硬,像方头钢笔划成的。”试着抓一下这段描述的关键词,肤白、清秀;嘴唇薄,身段瘦。这似乎是一个典型的美女。但是肤白的干涩、清秀需要去掉眼镜,口红掩不了薄嘴唇,身段像方头钢笔的线条。似乎带着一种微酸的挑剔语气。而苏小姐的作风呢,更是冰霜美人扮矜持。让方鸿渐敬而远之。

      细细想来,总是会推测钱老写围城此书里的用心。但是仅仅从写苏文纨来看,就可以做一些大胆的推测。方鸿渐当然不是钱老自身,但是从钱老一生的著作来看,描写男女之感情似乎只有在围城中有所涉及。而对于方鸿渐的感情生活的描写并不生涩;以不擅写情的作家写起来往往会不自觉的绕到自己身上为观点。方鸿渐的感情生活似乎也应该是钱老这样的典型知识分子的情感经历的投射吧。温度计的妙喻放在钱老身上似乎也很有意思,只是杨绛先生并不肯承认罢了。

      绕回来说,苏小姐的感情经历似乎也很可考究的与现在的高级知识分子女性重合。苏小姐年轻时珍惜自己的情感,不肯轻易施舍;到了渐渐年长恨嫁之时,却对于一个看起来“不那么讨厌,经济上也还宽裕”的方鸿渐动了些真情。试图下降身段,给方鸿渐一个机会。但是却没料到被方鸿渐这样的一个曾被笑话为温度计的笑话弄成了自己感情经历的一个最大的笑话。而这也正成为了后来在香港再次重逢时,她努力羞辱方的动因之一。

      钱老的春秋笔法质疑过苏小姐是否是真的有才华:在里昂大学学习法语,博士论文却是《中国十八家白话诗人》;这个很成了怀疑苏文纨是否有真才实学的佐证。细细分析一下这个杜撰的十八家白话诗人的说法,十八家似乎是承继于曾剃头的十八家诗抄,但白话诗人却其实很有讲究,唐诗里的最有名的白话诗人是王梵志,王梵志的诗存世并不多,很有一些是敦煌出图,被斯坦因弄到欧洲的。大英博物馆现在还有十几个藏本的王梵志诗集。而敦煌出土的王梵志集散轶在英法俄日也是个不争的事实。推测一下,基于以上的背景,苏文纨真的是在法国研究中国的白话诗人也就是一个非常合理的事实。至于后来苏小姐抄的欧洲民歌;这个做法在诗歌界实在是比比皆是。弄不好了就是“生吞王昌龄,活剥郭正一”;弄好了还可以像主席一样把天若有情天亦老玩的天翻地覆、花样翻新。所以说对于苏小姐学问的质疑,其实从根子上也透着些嫉妒的味道。

      从上述的分析看来,苏文纨作为一个才貌兼备的女子,似乎是一个颇有道理的事情。比起欧洲游学生方鸿渐来说,强的不是一点半点。但方鸿渐或者是钱老却从感情上如此的厌恶和鄙视这样的一个女子,一面不得不承认她的貌还不错,一面却又挑剔的品评;对于才学还皮里阳秋的冷嘲热讽。这其中的原因似乎很值得深究。个人以为,和方鸿渐后来的情感经历、唐晓芙、孙柔嘉相比。苏文纨最突出的是天生的掌控心理。不管是方鸿渐还是钱钟书,在情感上都无法接受这种掌控;所以才会转而挑剔她的相貌,她的才学甚至是她的品德。这一点上,赵辛楣的认识比方鸿渐清醒的多。虽然他后来说:嫁给曹元朗的女人的眼光就配不上我赵辛楣。但是赵辛楣对于苏文纨还确实是能够正确认识她的才和貌的;只是他也无法接受苏文纨的控制,他和方鸿渐的那一段话就很能说明问题:“我近来觉悟了,决不再爱大学出身的都市女人。我侍候苏文纨够苦了,以后要女人来侍候我。我宁可娶一个老实、简单的乡下姑娘,不必受高深的教育,只要身体健康、脾气服从,让我舒舒服服做她的Lord and Master。”而下嫁曹元朗对于苏小姐的控制欲来说似乎也确实是一件好事。曹元朗的才学从那篇杂拌诗中确实体现出了不学无术,但是他却是一个最好的可以控制的傀儡;这对于苏小姐来说也就够了,求仁得仁,这二人的结合似乎却还是一种天长地久式的搭配组合吧。

      拉拉杂杂的说了这些,其实苏文纨的形象已经立体的凸显出来了。才和貌都有,只是控制欲太强。从根子上来说,这样的女子是易卜生《玩偶之家》里娜拉的一个反面。但是在民国年代传统的中国社会中,这样的女子势必会是人群中的异类。所以也就难免会有更为挑剔的目光和评论。

      再把目光拉回到影视剧中,记得我看到过这样的一篇文章。钱老在看了围城的电视剧之后,点评苏文纨、方鸿渐确实是他想要描写的样子。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李媛媛扮演的苏文纨太漂亮了,远比书中的苏小姐完美太多;但钱老对于演员的评价印证的我之前的分析。其实钱老所想描画的苏小姐,确实就应该是个才貌兼备的美女;只是方鸿渐和他自己都无法接受罢了。所以围城里描绘的苏小姐和后面我要写到的唐晓芙一样,都是加了感情滤镜的,只是一个是挑剔的放大镜,一个是自带玛丽苏光环的炫光镜罢了。

      题目的华丽七言句是摘自一首元诗,其实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式的愤青之语。不适合全篇引用。干脆引用曾经在一段时间内异常喜欢的王梵志的诗来作结吧。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关键词(Tags): #围城#苏文纨通宝推:三笑,踢细胞,途人,朴石,老老狐狸,時千峰,文化体制,mezhan,老陈70,李根,脊梁硬,花大熊,
      • 家园 这个时代身体健康脾气服从的乡下女子也是没有的

        所以当代中国男人苦啊。

      • 家园 苏小姐的形象其实蛮典型的,她们往往有很多共同点

        1.最早都是外貌协会的,方鸿渐长得不难看,长得像四喜丸子的那位一开始没机会

        2.蜡烛性格,不点不亮,赵追的紧,方保持距离,所以方反而更有吸引力

        3.不服输的性格。鲍小姐的存在,激发了潜在的斗志,更觉得自己应该拿下方鸿渐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