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有怀尔山中友,应念我天之涯——围城人物谱之赵辛楣 -- xiejin77

共:💬24 🌺44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有怀尔山中友,应念我天之涯——围城人物谱之赵辛楣

有怀尔山中友,应念我天之涯——围城人物谱之赵辛楣

看围城应该是很久远的事情了;至少也应该远过三毛。记得那个时候的围城还只要4块8;人民文学版本,墨绿色的封皮。本来是一个同学央我借钱买下的,但是我买了之后先翻看了一下,觉得这个作者的文风是如此的有趣,于是也就看了起来。反正后来借的钱是没有还,书我们一起看了最后留在了我的手里。那个时候我大约6年级吧,之前的口味被妈妈暑期带进学校图书馆里的国产硬科幻和俄式科幻提得很重,郑文光、叶永烈和别利亚耶夫描述的世界让我颇为神往。但是没想到就是这一本小书围城却带我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后来的岁月里,围城成为了厕上马上枕上的最好的休闲书籍。我也在努力的学习着钱老那种小聪明般自嘲夹杂着奚落式的文风。高中的作文风格尤甚,经常自作聪明的独辟蹊径;语文老师也就经常单独的和我谈话。还记得当时那个重点中学的语文老师是教书没多久的新手,被我这种古怪的风格撩拨的难以言表地郁闷。现在想来,老师和我的谈话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不停重复的三个字:“说人话、说人话、说人话……”

虽然我也为此付出了第一年高考作文跑题的代价;但是毕竟后来的路我还是走着这个时代的正常轨迹。书单的读透活动又勾起了我码字的一些欲望;所以重拾这已经读了有近百遍的旧书,散开的看看其中的人物吧。

围城在现代的文学作品里有着别样的风采。和正统的郭鲁茅巴老曹不同;钱老似乎并不擅长讲故事,除了和自己切身有关的故事。不少评论说围城描摹了民国文人百态;没错,这是客观效果。但是细想起来这个文人百态又何尝不是钱老自身看过或者经历过的世间文人百态呢。所以说,个人以为,围城是一部颇有自传体嫌疑的文字。而其中的人物也因为如此,充实而颇有烟火气的立在读者的思想之中;和现实之中身边的一个个人物影像重叠幻化。读围城而识人间百态确实是一个并不虚假的传说。我也据此而试图写写围城中一个个鲜活的文人形象,并以此来纪念一下陪了我少年到中年的文字。

我写金庸小说人物的天书论情系列是从女子发源,逐步过渡到男子;围城里女子形象不多,从主角的角度看的个人烙印太多,所以从男子写起。而男子又不好直奔方鸿渐的主题;所以从鸿渐最好的朋友开始吧。

不知道大家读围城的感觉怎样?如果从代入式的读者情感看起来,要大家选择一个围城里最羡慕方鸿渐的地方会是什么样的答案。从一个一事无成的海归小知识分子来说;最可值得羡慕的要么是感情,要么就是仕途或者事业。可从我的角度看起来,我最羡慕方鸿渐的,却是因为赵辛楣。说得更直接具体一点,因为方鸿渐有赵辛楣这样的一个朋友。一部小说的作者尤其是有自传体嫌疑的作者,在作品里描摹的最完美的,就往往是在实际生活中他自己所最缺乏的。从这一点来说,也许不仅仅是我,也许就连钱老也在羡慕方鸿渐有这样的赵辛楣作为挚友——其实从杨绛后来的文字中就能或多或少的感觉到钱老的孤独无友的寂寞。

赵辛楣的形象,是从一个胖子开始的。虽然站定了身材高大、气宇轩昂,但是从对待方鸿渐这个他以为的同情兄的角度看来,心胸并不开阔;但是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透着一种掩饰不住的友好。吃醋也吃的颇有些可爱。不得不说,从基础设定上,钱老造了一个自己心目中的最佳友人的形象。对于方鸿渐来说,赵辛楣和自己的感情观、为人处世的原则都颇为契合;而从能力上来讲又高出鸿渐一筹。此等朋友又是鸿渐习惯于依靠的对象。而对比与方鸿渐的欧洲游学经历,赵辛楣的背景和履历要踏实很多。在后来的乱世长途旅行中,赵辛楣表现出来的能力也是方鸿渐完全不能匹敌的。而方鸿渐对此产生的依赖感也就顺理成章了。但是二人之间的友情表现又不完全是这种依赖关系。毕竟,当方鸿渐问起赵辛楣对于自己在旅途中的表现评价时;赵的评价一针见血:”你是一个好人,但全无用处“。能够这么评价方鸿渐,足以说明赵辛楣对方的了解,也足以说明他对这段友谊的认可程度。

其实说得更直白一些。赵辛楣对于方鸿渐来说,是一个志趣相投、处事原则接近;相互之间颇可以分享众多隐私的好友。而这样的一个好友,如果能力还远胜自己,那自然就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依赖。不过我觉得整部围城里,让我觉得最能为这段友谊动心的桥段,还得是那个滑稽的让我每次想起就忍俊不禁扬起嘴角的场景。

汪太太邀约二人到家里吃饭,并以吃饭为名安排相亲。二人本想婉拒,却又却不过情面。勉强来赴宴。席间赵辛楣被喜好话剧的女生督导吴老师相中,极力维持二人的小圈子。在回宿舍的途中,吴玩弄了一个小手腕,假装自己的脚崴了继而又说是落了手提包在汪太太家。试图营造和赵辛楣的二人世界。正在尴尬的时候;方鸿渐却极到好处的跳出来,假装问自己的帽子,并假装也遗落了东西,回汪家一起取回。算是解救了赵辛楣。然后二人相对埋怨后大笑……

这个桥段写的二人心灵相通般的和谐友谊实在是让我羡慕。朋友之间的友情的最高境界就是彼此默契,并同时为对方着想。虽然上面的场景颇有些玩笑的意味,但是经过些世事的人都知道;如此这般的友情是最值得让人艳羡,也是最值得自己珍惜的事物。

话题再回到赵辛楣身上,从一个读者观察的角度,借着方鸿渐的视角,对于赵辛楣的感情观、处事原则等无不表现出明确的认同。感情上,从苏小姐结婚,赵辛楣得知新郎是曹元朗之后所说的“这样眼光的女子就配不上我赵辛楣”;到狡黠的评价曹苏二人联姻至少会相互读得懂对方的诗。表现出来的对于痴恋已久的感情的决绝和准确的判断。都让我佩服不已。人世间能够从情字中跳出来人物也不过如此吧。虽然之后的痴缠汪太太有些不智,但是却不让人讨厌;礼失求诸于野,而情失呢?从这一点看来,赵辛楣依然对于自己迷恋的那个苏小姐的影子有些念念不忘把。

对于赵辛楣的处事原则。一个有些能力的政治系学者也不过就是赵的样子。他最擅长的是用英文演讲,演讲的声音像抹了油一般,一滑就是一个全场。团队的领导能力也还能使他在乱世能够带着李梅亭、顾尔谦加上孙小姐这样的老弱妇孺长途旅行到三闾大学。路上碰到一些无赖的挑衅还可以通过手上的动作和好像老式舰炮一般的烟斗威慑宵小。如此这般的全能人物,不由得方鸿渐不产生依赖。

在群里呢和人说起的时候,赵辛楣的归途是做官。做官的此类人物也许在同时期的描摹中有所体现。张天翼的《华威先生》中的那个不苟言笑,沉默而阴鸷的党棍、官僚也许很有可能是赵辛楣在仕途顺达之后影子。而后面呢,抗战胜利,返回上海做接收大员;然后再在1949的大江大海之中漂泊到孤岛或者是美国。这也许就是民国文人的一些宿命。我想也没有人脑洞大开到描写一下赵辛楣入党或者是留在大陆经历运动的样子吧。

说到这里,不禁感慨,其实小说也好,影视剧也好;作品描摹人物都是截取了一个人生的片断来看的。在这个片段里的悲欢喜怒可以被我们这些读者看到,但是身前身后却都似乎隐含着些值得推敲的动心。有的时候甚至是细思恐极的。有人曾经说过,路遥平凡的世界结束了;孙少平幸福的在矿上组建家庭的结局实在是细思恐极的。因为那个时期过去了,后面是什么?就是某人嘴里的地雷阵,广大国企职工命运里无法躲避的下岗大潮……到了那个时候,世界又如何平凡得下去。

所以说,看围城的愉悦体验也就够了。不要去想方鸿渐、赵辛楣后来的日子。我们只需要艳羡他们的友谊。艳羡那个可以在书里自由自在气宇轩昂的胖子吧。

借宋朝赵藩的一首六言诗拿来做题和作结吧,不甚贴切,只能将就:

留衢州王彦博周钦止徐审知 其三

宋·赵蕃

风日端可举酒,溪山尽堪赋诗。

有怀尔山中友,应念我天之涯。

关键词(Tags): #围城#赵辛楣、钱钟书通宝推:光头佬,希宝,三笑,易水,踢细胞,文化体制,老老狐狸,东土如来,mezhan,時千峰,蓝鸟,ton,李根,迷途笨狼,胡一刀,透明,年青是福,脊梁硬,
家园 围城人物谱之董斜川、褚慎明

久将时背成遗老,多被人呼作散仙——围城人物谱之董斜川、褚慎明

偶然的缘由,和被姐姐打赏的鼓励;围城人物谱成了一个小小的目标。也许重新回顾审视一下围城里的文人百态,也更有利于不惑之年的我们更便捷的看清楚文艺青年和读书人的一贯嘴脸。今天要写的这两个人里就有一个在围城的文字里被拿来和杜慎卿作比较。这也足可以说明钱老写围城时似乎是有所思的,至少曾经参照过儒林外史里的人物。但是儒林外史和围城的最大区别就是一个是无情的批判和嘲弄之后希望可以回归到儒家正道上来而终于给了祭先贤的完美结局;一个却是冷漠的嬉笑嘲讽之后返回到文人自己的内心,通过个人的情绪表达了一套懦弱loser的无奈。以纯正的公知体话术来说,围城充满人文关怀的表达了完整的知识分子自身境遇……

我猜想,董斜川和褚慎明二人其实也是或者曾经是钱老生活圈子之中的人物。不然哪里写的那么栩栩如生。董斜川让人绝望的梯子一般的侧影和褚慎明光滑无须的下巴;都让人存在这身边旧友的既视感。就好像是我们自己在用这种文风嘲弄身边的朋友一般。据说董斜川的原型是冒效鲁,既是世家贵公子也是钱钟书经常相互开玩笑的好友。这就很好理解文中的老友玩笑般的嘲讽了。褚慎明其实也有原型,据某些人考证说是许思园;连文中那戏谑的描述褚慎明成名的经历也对照着进行了映射。不过真实的许思园看起来还是蛮帅的。杨绛在后来评价围城的文章里也说,褚慎明和董斜川都有着几个人的影子。并不单单是针对一个人。

但是从围城里描摹文人百态的样子里面看,董斜川和褚慎明却实在是非常典型的两个;也代表了非常典型的两类人——遗老派的名士和高蹈派的散仙。这似乎是不希望与时俱进文人的两个龟壳,古已有之。围城的文字里对于这两类人戏谑的调侃,把遗老的腐朽和散仙的无法脱离食色为本性的苦恼都摊在了白纸黑字的文章里,让人看起来忍俊不禁。

遗老从来都是中国文人中的传统流派。不管是改朝换代而未能搭上车的失落,还是时过境迁而未能跟上步伐的遗憾;总会有一些能诗能文能画的人物在痛悼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然后追思远上先皇五代,近至前朝古人;发黍离之叹,再以诗以文渲染。围城里写董斜川的时候,你都能感觉得到钱老在纸背后的冷笑。董斜川的才是有的,从文中摘录的几句工稳的诗句看,也颇符合同光体和陈三立老先生的风格;只是和当时的时代格格不入。一个驻捷克大使馆军事参赞如此的遗老气味实在是太诡异了。说到这里不仅要从围城描述的时代背景说说,方鸿渐归国已经是1937年,这正是全面抗战的开始。而捷克大使馆军事参赞和抗战最密切的关系估计军迷也都想得到,那估计就是当年抗战名枪捷克式ZB-26轻机枪了。当年国内颇多兵工厂仿造的都不一样,在一二八之后,国民政府曾经试图引进生产线。按理说董斜川应该是参与此事忙的不可开交。却能在这个档口去批评上司文理不通,然后借此去职之后在租界陪着赵辛楣方鸿渐喝茶。如此的文人也真是不知亡国恨了。所以基于之上的推论,什么陵谷山原,什么同光体;在如此这样的乱世中,需要为国为民披肝沥胆的时候,却打了遗老的牌子高蹈徜徉的文人,实在是让人无法苟同。也许遗老就是这样,喟叹前朝之盛世,却不愿为陆秀夫、文天祥一般;无非是躲进龟壳之中,吟风弄月聊度余生。所以董斜川的人物做派,盛世之时一笑置之,可以为一景;乱世之时却难免被人所不齿。董斜川的原型,冒效鲁也曾出仕汪伪政府;只是因为并无恶行才在凭着才华教书为生。所以说董斜川这样的人物,才固然是让人心折,德却并不怎样。

再说散仙一般褚慎明;钱老开玩笑的说褚慎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毕业,因为觉得没有人配教自己。此等狂人倒确实是仙气十足。而且围城的具体解释也是褚慎明说起的。这倒让每次说起围城的人都会说起褚慎明。而且褚慎明的发家史也是如此的诡异,靠给各大哲学家发仰慕的信件,然后借此狐假虎威欺世盗名;而所谓的问方鸿渐的哲学问题又显得此人要么是痴,要么是笨。但是钱老写褚慎明最出色的两个场面却完美的揭示了所谓散仙的内心。一个是喝牛奶,一个就是研究数理逻辑时的心理活动。喝牛奶不用说了,娘炮外加对于自身健康的无比恐惧,还有看见苏小姐和自己谈内心时的莫名激动。仅仅就那个可以从X联想到Kiss的心理活动,都会使我想起一个古人的笑话:

一群青年人在一起聚餐,有歌妓陪酒。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唯有坐在首席的一位长者闭目叉手,端坐不看。酒席散,歌妓向长者索要重赏,长者拂衣而起,说道:“我又没看你,要什么赏钱!”歌妓用手拉着他说:“看的倒也无妨,倒是闭眼的想得独狠!”——明 《笑禅录》 潘游龙

褚慎明的形象就和这笑话一样,寥寥数语,一个场景之后。一个表面狷介不羁谁都不服的学者文人,内心的龌龊与心理扭曲已经跃然纸上。不得不佩服钱钟书的提炼整理的能力,据说喝牛奶的场景和给众多哲学家写信的事迹并不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喝牛奶的典故来自于钱老在欧洲游学时的一个同学,平常不苟言笑,却跟着一个妓女走进了特殊的店里喝牛奶……散仙的这个流派在文人中的存在似乎还先于遗老。散仙也看不惯世事,和遗老不同的是散仙看不惯并不是因为这些事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却只是因为看不上。散仙的套路是早早的给自己打造一套可以傲视世人心态;然后以此为基础表现自己的狷介不羁。褚慎明做得很成功,但是却也被钱老的文字剖析的最彻底。

Btw,民国范儿的文人里面,这两个型号的不少。遗老首推辜鸿铭、散仙当属章太炎,但是此二人都是学界泰斗和思想界的领袖。围城里的人物董斜川和褚慎明也只是遗老散仙的影子。但是我还是要说,鲁迅先生所说话到如今还是深以为然,中国的脊梁从来就是拼命硬干和埋头苦干的人。其他的人就算是走对了改朝换代的路数,搭上了时代的列车;进而成为操权柄执牛耳之人。骨子里也还是脱不了遗老和散仙的路数。所谓的《往事并不如烟》《伶人往事》之类的东西也就是这样的玩意儿罢了。对付这种路数,白乐天的诗句最好,更何况这首是送给写得出“前度刘郎今又来”来的朋友的。

雪夜小饮赠梦得(唐·白居易)

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久将时背成遗老,多被人呼作散仙。

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

关键词(Tags): #董斜川#褚慎明#围城通宝推:赵美成,脊梁硬,透明,老老狐狸,時千峰,mezhan,酒剑狂徒,老陈70,李根,
家园 【原创】围城人物谱之苏文纨

罗帏贮娇厌纨绮,尚有文绣蒙宫墙——围城人物谱之苏文纨

论坛里的同学对于之前的方鸿渐友人三人组不太感兴趣,早早的就有人跟帖追问那个褚慎明旁边的美女是谁。所以啊看来得提前把苏文纨单列出来写写了;挽救一下围城人物谱的人气。

如果从影视剧的角度来说,苏文纨在围城里面至少也应该是女二或者女三。她的形象也很符合目前日下里流行的大龄剩女系角色。留法女博士,大龄未婚;家世背景也颇为可观。这样的女子搁在现在,估计也是非诚勿扰和百里挑一之流的相亲节目中风华绝代的人物。但是从苏文纨出场时的描写看来,钱老的叙述不免有些刻薄:“皮肤在东方人里,要算得白,可惜这白色不顶新鲜,带些干滞。她去掉了黑眼镜,眉清目秀,只是嘴唇嫌薄,擦了口红还不够丰厚。假使她从帆布躺椅上站起来,会见得身段瘦削,也许轮廓的线条太硬,像方头钢笔划成的。”试着抓一下这段描述的关键词,肤白、清秀;嘴唇薄,身段瘦。这似乎是一个典型的美女。但是肤白的干涩、清秀需要去掉眼镜,口红掩不了薄嘴唇,身段像方头钢笔的线条。似乎带着一种微酸的挑剔语气。而苏小姐的作风呢,更是冰霜美人扮矜持。让方鸿渐敬而远之。

细细想来,总是会推测钱老写围城此书里的用心。但是仅仅从写苏文纨来看,就可以做一些大胆的推测。方鸿渐当然不是钱老自身,但是从钱老一生的著作来看,描写男女之感情似乎只有在围城中有所涉及。而对于方鸿渐的感情生活的描写并不生涩;以不擅写情的作家写起来往往会不自觉的绕到自己身上为观点。方鸿渐的感情生活似乎也应该是钱老这样的典型知识分子的情感经历的投射吧。温度计的妙喻放在钱老身上似乎也很有意思,只是杨绛先生并不肯承认罢了。

绕回来说,苏小姐的感情经历似乎也很可考究的与现在的高级知识分子女性重合。苏小姐年轻时珍惜自己的情感,不肯轻易施舍;到了渐渐年长恨嫁之时,却对于一个看起来“不那么讨厌,经济上也还宽裕”的方鸿渐动了些真情。试图下降身段,给方鸿渐一个机会。但是却没料到被方鸿渐这样的一个曾被笑话为温度计的笑话弄成了自己感情经历的一个最大的笑话。而这也正成为了后来在香港再次重逢时,她努力羞辱方的动因之一。

钱老的春秋笔法质疑过苏小姐是否是真的有才华:在里昂大学学习法语,博士论文却是《中国十八家白话诗人》;这个很成了怀疑苏文纨是否有真才实学的佐证。细细分析一下这个杜撰的十八家白话诗人的说法,十八家似乎是承继于曾剃头的十八家诗抄,但白话诗人却其实很有讲究,唐诗里的最有名的白话诗人是王梵志,王梵志的诗存世并不多,很有一些是敦煌出图,被斯坦因弄到欧洲的。大英博物馆现在还有十几个藏本的王梵志诗集。而敦煌出土的王梵志集散轶在英法俄日也是个不争的事实。推测一下,基于以上的背景,苏文纨真的是在法国研究中国的白话诗人也就是一个非常合理的事实。至于后来苏小姐抄的欧洲民歌;这个做法在诗歌界实在是比比皆是。弄不好了就是“生吞王昌龄,活剥郭正一”;弄好了还可以像主席一样把天若有情天亦老玩的天翻地覆、花样翻新。所以说对于苏小姐学问的质疑,其实从根子上也透着些嫉妒的味道。

从上述的分析看来,苏文纨作为一个才貌兼备的女子,似乎是一个颇有道理的事情。比起欧洲游学生方鸿渐来说,强的不是一点半点。但方鸿渐或者是钱老却从感情上如此的厌恶和鄙视这样的一个女子,一面不得不承认她的貌还不错,一面却又挑剔的品评;对于才学还皮里阳秋的冷嘲热讽。这其中的原因似乎很值得深究。个人以为,和方鸿渐后来的情感经历、唐晓芙、孙柔嘉相比。苏文纨最突出的是天生的掌控心理。不管是方鸿渐还是钱钟书,在情感上都无法接受这种掌控;所以才会转而挑剔她的相貌,她的才学甚至是她的品德。这一点上,赵辛楣的认识比方鸿渐清醒的多。虽然他后来说:嫁给曹元朗的女人的眼光就配不上我赵辛楣。但是赵辛楣对于苏文纨还确实是能够正确认识她的才和貌的;只是他也无法接受苏文纨的控制,他和方鸿渐的那一段话就很能说明问题:“我近来觉悟了,决不再爱大学出身的都市女人。我侍候苏文纨够苦了,以后要女人来侍候我。我宁可娶一个老实、简单的乡下姑娘,不必受高深的教育,只要身体健康、脾气服从,让我舒舒服服做她的Lord and Master。”而下嫁曹元朗对于苏小姐的控制欲来说似乎也确实是一件好事。曹元朗的才学从那篇杂拌诗中确实体现出了不学无术,但是他却是一个最好的可以控制的傀儡;这对于苏小姐来说也就够了,求仁得仁,这二人的结合似乎却还是一种天长地久式的搭配组合吧。

拉拉杂杂的说了这些,其实苏文纨的形象已经立体的凸显出来了。才和貌都有,只是控制欲太强。从根子上来说,这样的女子是易卜生《玩偶之家》里娜拉的一个反面。但是在民国年代传统的中国社会中,这样的女子势必会是人群中的异类。所以也就难免会有更为挑剔的目光和评论。

再把目光拉回到影视剧中,记得我看到过这样的一篇文章。钱老在看了围城的电视剧之后,点评苏文纨、方鸿渐确实是他想要描写的样子。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李媛媛扮演的苏文纨太漂亮了,远比书中的苏小姐完美太多;但钱老对于演员的评价印证的我之前的分析。其实钱老所想描画的苏小姐,确实就应该是个才貌兼备的美女;只是方鸿渐和他自己都无法接受罢了。所以围城里描绘的苏小姐和后面我要写到的唐晓芙一样,都是加了感情滤镜的,只是一个是挑剔的放大镜,一个是自带玛丽苏光环的炫光镜罢了。

题目的华丽七言句是摘自一首元诗,其实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式的愤青之语。不适合全篇引用。干脆引用曾经在一段时间内异常喜欢的王梵志的诗来作结吧。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关键词(Tags): #围城#苏文纨通宝推:三笑,踢细胞,途人,朴石,老老狐狸,時千峰,文化体制,mezhan,老陈70,李根,脊梁硬,花大熊,
家园 【原创】围城人物谱之高松年

老衲偏知路,高松不记年——围城人物谱之高松年

围城人物谱已经写了四个人了。本来打算写写唐晓芙和孙柔嘉的。但是这么写下去很容易写成方鸿渐的感情史,这确实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还是从男子入手,配角做起吧。整部围城里写的大多是方鸿渐平辈论交的人物。对于切实有足够出场时间的领导和长辈也大却只有高松年和方遯翁了。方遯翁是父亲,高松年是领导;偏偏就是这个领导在钱老的刀笔之下显得是如此的诡诈不堪。后面就索性来细细分析一下这样的人物。

按照评书的说法,高松年出场时开脸的描述并不是很地道。钱老用的是冷眼观察的白描手段来讥嘲这个曾经是方鸿渐领导的人物。不过条分缕析一下描述的言辞,我们似乎会发现一些不同的东西。先引文如下:

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是位老科学家。这“老”字的位置非常为难,可以形容科学,也可以形容科学家。不幸的是,科学家跟科学不大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将来国语文法发展完备,终有一天可以明白地分开“老的科学家”和“老科学的家”,或者说“科学老家”和“老科学家”。现在还早得很呢,不妨笼统称呼。高校长肥而结实的脸像没发酵的黄面粉馒头,“馋嘴的时间”(Edax Vetustas)咬也咬不动他,一条牙齿印或皱纹都没有。假使一个犯校规的女学生长得很漂亮,高校长只要她向自己求情认错,也许会不尽本于教育精神地从宽处分。这证明这位科学家还不老。他是二十年前在外国研究昆虫学的;想来三十年前的昆虫都进化成为大学师生了,所以请他来表率多士。他在大学校长里,还是前途无量的人。大学校长分文科出身和理科出身两类。文科出身的人轻易做不到这位子的。做到了也不以为荣,准是干政治碰壁下野,仕而不优则学,借诗书之泽,弦诵之声来休养身心。理科出身的人呢,就完全不同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提倡科学的国家,没有旁的国度肯这样给科学家大官做的。外国科学进步,中国科学家进爵。在国外,研究人情的学问始终跟研究物理的学问分歧;而在中国,只要你知道水电,土木,机械,动植物等等,你就可以行政治人——这是“自然齐一律”最大的胜利。理科出身的人当个把校长,不过是政治生涯的开始;从前大学之道在治国平天下,现在治国平天下在大学之道,并且是条坦道大道。对于第一类,大学是张休息的靠椅;对于第二类,它是个培养的摇篮——只要他小心别摇摆得睡熟了。

描述主要是分三大部分,首先是老科学家,俏皮话说的很利索;主旨只是想说高的学问似乎过时了。接下来是对学生的态度,主要说的也是对于漂亮女学生的态度。最后一段看起来更像是牢骚,一个不得烟抽的文科生发自肺腑的牢骚——当然这似乎也是中国文人未达时节的一个普遍的状态。这三个主旨,分析起来却都不是什么关键性的问题,学术难免过时,第一条对于一个校长来说未免苛刻。第二条涉及私德,捕风捉影则君子不言;第三条之前所述,钱老的身世之感而已。

围城后面的对于高的描写,我记得的也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个是“细胞之于有机体”的教授大学论,涉及高的办学宗旨;一是适者生存的学问多面通,涉及高的个人手段;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高松年对于方鸿渐的手段,对于韩学愈、刘东方之间的平衡,对于小人李梅亭的信任使用和对于汪太太的撩骚;等等一大堆的林林总总人际关系。

这些描述之中,先不说第一个办学宗旨。这个是有典故的。第二个适者生存的状态:

高松年研究生物学,知道“适者生存”是天经地义。他自负最能适应环境,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旧小说里提起“二十万禁军教头”,总说他“十八般武艺,件件都精”;高松年身为校长,对学校里三院十系的学问,样样都通——这个“通”就像“火车畅通”,“肠胃通顺”的“通”,几句门面话从耳朵里进去直通到嘴里出来,一点不在脑子里停留。今天政治学会开成立会,恭请演讲,他会畅论国际关系,把法西斯主义跟共产主义比较,归根结底是中国现行的政制最好。明天文学研究会举行联欢会,他训话里除掉说诗歌是“民族的灵魂”,文学是“心理建设的工具”以外,还要勉励在坐诸位做“印度的泰戈尔,英国的莎

士比亚,法国的——呃——法国的——罗索(声音又像“噜口苏”,意思是卢梭),德国的歌德,美国的——美国的文学家太多了。”后天物理学会迎新会上,他那时候没有原子弹可讲,只可以呼唤几声相对论,害得隔了大海洋的爱因斯坦右耳朵发烧,连打喷嚏。此外他还会跟军事教官闲谈,说一两个“他妈的”!那教官惊喜得刮目相看,引为同道。

对于一个大学的一把手校长来说,能够如上述所说的八面玲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个似乎也是必备的生存技能。区别只是自己是不是拿来得意的和别人讲述。从围城里看,高松年的这多种模式是自动切换,重点是为了应付不同的场景。而并没有自得其乐的扮演多面手。钱老借方鸿渐的眼睛和自己描述的文字冷嘲热讽,似乎也不过只是一种聊博一笑的笑话。反正就算是当今的很多一把手的校长,能够三院十系的通达学问也就算是并未脱离实际人物了;这些是在算不得劣迹。

对于高松年的人际关系,先不说以上的那些手段是不是合理。但是我觉得赵辛楣评价高松年的时候一句话说得很到位——以前他做我先生的时候头脑很好,但现在似乎地位高了却变糊涂了。方鸿渐接上的那个比喻更是妥帖的让人不得不笑:

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臂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

高松年对方鸿渐的手段,钱老的文笔有如金庸写的高手过招;不仅描述的招法华丽美观,当事者的反应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于不谙江湖世俗的方鸿渐,高松年狮子搏兔的手段体现的淋漓尽致。先扬后抑,察言观色;反客为主、旁敲侧击。一个老于交涉平衡的世故人物仿佛就在眼前。而方鸿渐在这样的人物手里吞下谎言被揭穿和老实人被欺负这两种相反的痛苦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处理韩学愈与刘东方、汪处厚与李梅亭之间的矛盾纠缠;高松年所表现出来的技巧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其实映射到现实生活里,多少领导的处理方式也未见得比高松年高明到哪里去。汪处厚与李梅亭,高松年的策略是让当事人直接挤破脓包,最后找到李梅亭的马斯洛需求,满足后委以重任。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汪与李是同争一位的直接矛盾冲突;间接处理矛盾难以调和。所以先让汪处厚迎头痛击再让赵辛楣安抚李梅亭,然后借着别人的口再三强调汪处厚舍侄的次长背景,绝了李梅亭争竞的念头。再赎买药物满足了李梅亭对于物质的马斯洛需求,再委以训导长满足权力需求。处理韩学愈和刘东方之间的矛盾,高松年的做法就截然相反,韩与刘之间是间接矛盾,无非是韩夫人教英语的权力。本来刘的妹妹到历史系是最好的平衡手段,但是二人之间之前已经吵得水火不容;没有什么回旋的余地。这种条件下,只能先搁置再找机会。所幸的时候后来找机会献祭了倒霉的方鸿渐,令韩与刘达到了和平共处。

对于汪太太的撩骚,这一点却是高松年的弱点,但却也使高最真实的地方。虽然有些龌龊。围城里钱老写的场景颇为暧昧。但是对于男女之事,我倾向于相信高松年和汪太太只是嘴上的打情骂俏而已。否则以汪处厚这样的人恐怕不会只为了一个文学院院长而隐忍此类事情的。但是这其中的高松年却比很多道貌岸然的形象真实,而且这似乎也是之前所述的适者生存的案例之一。

对于高松年的原型网上众说纷纭。根据三闾大学原型是国立师范的说法,推理而来,当年成立在涟源蓝田的国立师范的校长应该是廖世承。此人并不出名。但却也是勤勤恳恳的教书育人的校长。和高松年这种万金油似的风格差距太远。而另一个甚嚣尘上的说法是清华老校长梅贻琦;这个却正好补一下前面没有说的关于办学宗旨的典故。著名的京城闻人萨苏出的书里描述过梅贻琦的办学宗旨和高松年的对比。先把其罗列于下:

1931年12月,梅贻琦正式到校视事。在全校集会上发表就职演说,提出他办学的至理名言: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主要看有没有好教授。“所谓大学者,非谓 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更成为广为流传的名句。不过,对梅贻琦的“大师论”,不能停留在表面上,有必要把握它的完整含义。他认为好教授不是肯花钱就 能请到的,好教授也不只是学问优长的学者。他说:“我们的智识,固有赖于教授的指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inspiration。但 是这样的好教授,决不是一朝一夕所可罗致的。我们只有随时随地留意延揽而已。同时对于在校的教授,我们应该尊敬,这也是招致的一法。”他还说:凡一校精神 所在,不仅仅在建筑设备方面之增加,而实在教授之得人。本校得有请好教授之机会,故能多聘好教授来校。这是我们非常可幸的事。从前我曾改易《四书》中两 语:“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现在吾还是这样想.

这一段话,熟悉的人一眼就看出这是相当有名被经常引用的“大师与大楼”之论。常常被现在很多人拿来抨击当代的教育体制并趁机怀念民国范儿的文人。但是这其中的核心主旨,个人以为并不比高松年的“细胞之于有机体”高明多少。高松年在抗战的乱世之中临危受命,能够勉强维持一个在乡下地主园子里的新建大学已经是非常不易的坚持了,而随行就市的聘任教授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吧。而梅贻琦当年说话的时候却并不是乱世,不致力于如何扩张学校的规模,为大师营造配得上身份的大学,反而以大师为幌子沾沾自喜。这个实在是书生治校的大忌。记得之前一篇写古文的文章和网友争论了一下书生之气。这其中的道理也是这样,当年的积贫积弱的中国缺少的不是花团锦簇,头头是道、粉饰太平的文章;最缺少的是大国崛起所急需的完整工业体系。而大学最缺少的是有各类科研实验环境的大楼,不是仙风道骨、洒脱飘逸的国学导师、风流诗人。从这个角度看高松年的理论也算是裱糊匠般的务实之举了。以此类推,其实单就教书来说,哪怕我们再鄙夷李梅亭的人品,也不得不承认,李教授教书的水平要远胜于方大游学生。这个似乎也是高松年务实的一个佐证。

综合以上的分析,高松年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混迹于学术教育界的学棍。并不以学问为荣,却能油滑的处理很多平衡协调的事务。该板脸交涉修理年轻人时拉的下面皮,该调和内部矛盾是分得清轻重缓急,甚至环境要求谑浪笑傲的时候也可以插科打诨的来几段荤段子。这样的领导放在一般的单位里都还算是不错的老大。而这样的人物在书呆子颇多的大学里应该也还是很有些意义的。而电视剧围城里饰演高松年的是英若诚,这可是文化部副部长级别的演员,所以说电视剧里的高校长领导范儿更足。

题目的诗句是从一首隐逸气十足的明诗中摘出来的,并不符合高校长灵活入世,积极务实的风格。但是高松年这个名字便自含了一派古意。钱老以此来为校长命名,而围城之中所写又多是些玩笑嘲弄之语。我想就算是作为一介书生估计也从内心里是赞同这个务实的老科学家校长的吧。虽然他并不完美,甚至就耍弄手段来看可以说是让人厌恶。

为潘复轩题画(明·邵宝)

两山藏古寺,一道泻清泉。

老衲偏知路,高松不计年。

桥通采蘋涧,林起煮茶烟。

更爱王中舍,长谣庐岳篇。

这首诗的作者邵宝也是个传统书生的角色,后来重修过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在自己老家惠山创办尚德书院。也算是钱老的同乡。但是他的老师却也正好是李东阳。李东阳为人却油滑务实,曾被人讥嘲为“伴食宰相”。这二人的组合似乎也暗合钱钟书写高校长的情形吧。

关键词(Tags): #围城#高松年通宝推:三笑,途人,時千峰,老老狐狸,mezhan,老陈70,李根,透明,
家园 很多所谓剩女,剩下的原因

可能真的不是才貌,的确是控制欲。总有那么一种我委屈了自己,你难道不该对我更好一点吗?

家园 其实苏小姐对于方鸿渐似乎还真的不是这样

对于方鸿渐,苏小姐似乎也并没有要求更好一点,在摊牌之前方的表现她还算是比较喜欢的。隔着钱老的调侃文字我都可以感觉得到苏小姐的恋爱味道是如此的甜蜜。

花大熊兄说的委屈了自己的表现在苏文纨来说还真的没有多少,脱离了真正感情的束缚,在曹元朗和赵辛楣之间做选择题,他很快就选择了自己最容易控制的那个。

家园 对民国范儿的文人剖析得真好!
家园 对赵辛楣的印象最深的就是

气宇轩昂这四个字,整部书里,赵的形象和其他男女比起来简直高大太多了。

他虽然评价方鸿渐是“你不讨厌,但是毫无用处”,其他人更是不但无用而且讨厌,但是他依然不离不弃,拖着这帮人历尽艰辛。可谓是智勇双全,有仁有义。

所以,一直对最后的突然狼狈逃窜耿耿于怀,觉得不可思议。

读的时候是80年代初期,对旧社会的理解还只有吃人两个字,所以对书中新鲜的故事很是着迷。以后自己年龄大了,经历的事情多了,才渐渐理解书中的人和事。

家园 辜鸿铭章太炎又如何?

我等眼里的学界泰斗思想领袖,在钱老看来也不过就是如此。

文革后各个大学编撰的校史里的泰斗人物,说不定就有当年三闾大学的教授。

家园 辛楣的弱点是情字

赵辛楣在三闾大学狼狈而走,关键处只在一个情字。后来他在重庆混得风生水起,还试图邀方鸿渐去呢。

赵辛楣的弱点其实也就在这个情字,所以他自己说要找一个人,自己来做她的landload。让她来伺候自己。这个其实就是情感上不成熟的特性。后来有人狗尾续貂写的围城之后,细细写了赵辛楣的夫人,却全无特色。恐怕这也许是赵辛楣情感生活的宿命吧。

家园 围城里没有好人

也没有坏人。

其实世界也就是这样的。

在戏里没有副部长,只有北京人艺的英若诚。

家园 我很怀疑钱老先生是照着林微因来写这个人的
家园 昨天和领导说苏小姐,已经被嘲笑肤浅了

细细说来,恐怕不仅仅是一个控制欲可以解说。

控制欲肯定是有的,但如果说苏小姐只是想找一个傀儡,估计她自己也不会同意。这种控制欲,可能是一种对未来的可控,所以她对自己的付出,回报超出自己的预料是愤怒,甚至惊惧——居然方这样的蠢货也能干超出自己的预测的事情。这可能也解释了后来她羞辱方的心理——看看你方鸿渐到底有几斤几两。

从这个意义上说,她的婚姻多半也是可以预料的——依然的不可控。

家园 苏小姐的形象其实蛮典型的,她们往往有很多共同点

1.最早都是外貌协会的,方鸿渐长得不难看,长得像四喜丸子的那位一开始没机会

2.蜡烛性格,不点不亮,赵追的紧,方保持距离,所以方反而更有吸引力

3.不服输的性格。鲍小姐的存在,激发了潜在的斗志,更觉得自己应该拿下方鸿渐

家园 条件太好的未来焦虑

条件好的人,自己和别人对其未来期望的都是高的。这就产生了筹备未来的选择焦虑。从另一个人身上看不到自己想要的未来,是不理,玩暧昧,备胎(后宫)提选,其实都是逃避选择。最后用一个人也过得很好,来放弃选择。选择其实就是过自己这关,自我越强越难过。

通宝推:時千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