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柏杨真是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摩人性啊 -- dzhao

共:💬21 🌺200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是

            这里大多都是专业人士,古代就是工匠。专业人士都是直接为生产服务的。

            文人既不从事生产,又不接触生产,不懂生产,也不屑于生产,还想占据高位,不劳而获。如果没有混入官场,不是骂社会,认为没给自己不劳而获的机会是政府失职,就是指责别人生产搞得不好,该让他们来领导。

            韩非子说他们是社会蠹虫,一点都没错。

            自从文人暴露出无能且贪婪的真面目,被大众鄙视之后,他们就喜欢拉着各种专业人士,说大家都是知识分子,以此突显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其实根本不是一路人。

            通宝推:李根,秦波仁者,
            • 不是
              家园 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

              以前我也认为,宋代以后,中国变成文官政府的主要责任是赵宋统治者因为得国不正,所以要拉拢文人,导致文官集团坐大。但是现在想想还是偏颇了,如果唐宋之交,整个文明世界的社会科学的发展能够支撑起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的中层官僚队伍的话,那么就算文人能够一时占据统治中枢,也不可能把持太长时间,毕竟他们和有社会科学发展所支持的专业官僚队伍比起来,战斗力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世界上第一批专业化的现代官僚队伍出现在西方,而不是最先发明科举制度的中国,答案其实简单得要命-工业革命,首先工业革命把大量的人口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多余的农业人口进入工业部门,使生产力大大提高,同时,工业的进步使大批社会成员得到受教育的机会,第三,工业的进步使自然科学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又使社会科学发展。

              这时候建立现代官僚体系的四个因素全齐了,

              1.生产力发达,大量人口被从低端生产中解放出来,进入工业部门,使物质大量丰富

              2.自然科学的进展促进了社会科学的进展,为官僚体系的建立完成了理论准备。

              3.教育的普及,为官僚队伍提供了庞大的后备军

              4.有了更好的选拔人才的制度(考试制度),成为官僚选拔的重要依据。

              这种条件下,世界上最早的官僚体系就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了西方。而唐宋之交的中国,只在科举制度上完成了突破,其它三点都没有进展,所以自然而然只能任用文人来担任帝国统治的中间阶层。

              结合我上面提到的4点,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让文人来担任国家中间统治层的社会基础已经不存在了,工业化,教育普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已经得到了空前发展,只要保证考试的公平性,文人已是昨日黄花,就不可能掀起什么风浪来了,他们的骂街,只会徒增人民的如此反感而己。

            • 不是
              家园 这就是矫枉过正了。

              如何定义生产?

              或者简单点,以判断题形式提问:文艺创作是不是劳动?文艺作品是否没有社会价值?

              我同时还联想到胡里糊涂先生您之前的一些言论,倘我没有记错,一些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基础研究,您认为也是不必要的。这个逻辑我看很危险啊,以此推论,但凡从事生产效率平均值以下的行业,我看都有点社会蠹虫的嫌疑。

              • 家园 解甲兄说得真好

                我是属于大炮类的,说话并不严密,不过也不是全无道理。

                我所谓生产,就是人类必须的衣食住行类的,为了保障衣食住行的生产而进行的活动也算,比如教育国防卫生等等。文艺创作我个人不认为它算生产。

                至于科学研究,你肯定误解我了。我认为以中国现今的技术水平和财富水平,就是该把主要研究资金都投入技术攻关,象生物类的,最好都在外国搞。等到将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再高一点,再搞那些没有经济效益的研究也不迟。

            • 不是
              家园 有区别的

              理在读理工农医的,很可能文化素养比纯文的还好,只不过没时间研究经史。以前的工匠可是大多不识字。

              话说回来,几届没搞过工农业的总经理,真心不靠谱!

      • 家园 把世人皆有毛病说成华人独有是恨华,自省而避世人毛病是圣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