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别忽悠我,让我右手砍自己左手 -- Ace

共:💬743 🌺6034 🌵13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就跟摸奖一样,积极性可能很大

              产出要看运气,本质还是靠天吃饭.

            • 家园 包产到户仅仅提高了部分人的主观积极性

              整体来讲并没有提高。

              因为积极性还有另一种,我称之为客观积极性。比如在团队里面,别人都很卖力,我不卖力不好意思,其次会被领导批评。

              分田到户之后,客观积极性消失了, 反正我最大,不干就不干。

              过去农闲的时候,要堆有机肥,揽河泥,平整坡田, 参与大型水利工程。分田后这些事情都没有人做了。吃毛时代水利建设的红利,吃不了了就怨天尤人,百年一遇的词老是会出现。

              过去集体劳动,不太会种田的人不用操心,跟着人按照指令干活就行了。分田后惨了, 有时搞错了农药配比,选错了化肥,种子,收成猛降。如果碰巧和队里的种田能手关系不睦, 种田真是吃苦头。

              从3年以上的长期角度看,分田绝对是错误的。

          • 家园 关于安徽两次包产,我在河里发过文章

            简单说,曽希圣60年代初在安徽搞包产,安徽减产幅度大于全国平均,恢复增产速度慢于全国。换下曽希圣,恢复集体制的近20年,安徽粮食增产速度快于全国平均,人均产量高于全国平均。

            万小岗70年代末在安徽搞包产,同样是安徽减产幅度大于全国平均,恢复增产速度慢于全国。安徽粮食增产人均产量由高于全国平均变成低于全国平均。

            老老狐狸:嗯!

            林风清逸:增产未必是真增产哦

            总之,安徽实践恰恰证明集体制对粮食生产的作用。

            现在,在数据面前,夸包产,一般不从粮食产量的角度,而是从劳动力流动角度。

            通宝推:侧翼,偶卖糕的,发了胖的罗密欧,
            • 家园 不好意思,打扰一下

              今天在复习忙总的帖子,看到这段话:

              其中较典型的是安徽的“责任田”。1960年,安徽当年人口比上年净减384万。当时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是曾希圣,主持了“责任田”的试点和推广,其要点实际是“包产到田,责任到人”。到1961年年底,搞责任田的生产队达到91%。试验效果是当年全省粮食产量增长将近30%。此举本来得到毛主席批准,但是在1962年1月的TG中央“七千人大会”上,“责任田”被定义为“有方向错误”,曾希圣被撤了职,责任田随之全面夭折。这一波包产到户引发TG高层斗争。4月初,时任TG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的邓子恢派人到安徽调查,得出结论:一些地方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就应该让农民搞。这些成为他在8月北戴河会议上遭受批判的缘由。邓被撤职,而当时,杜润生就是邓子恢的部下,任TG中央农村工作部秘书长。

              似乎跟你说的不一样啊。。。很难想象全国平均增产超过30%吧?另外曾希圣是62年一月就下台了,大概就搞了一两年吧?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80780336/

              你还有没有多一点数字?

              • 家园 您引用的数据是假的,61年安徽是减产,而不是增产30%

                老老狐狸:欢迎商榷

                安徽在60年底就已经有个别地方变相搞包产了,曾希圣大规模推开是61年夏的事儿。从安徽的统计年鉴来看,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集体经营的60年,安徽较上年粮食减产3.77%,同期,全国减产幅度是15.22%。

                搞包产的61年,安徽粮食减产幅度比60年还大,减产了6.76%;同年,全国减产幅度由上年的15.22大幅收窄到5.11%。

                好在安徽61年征购任务大幅度下调了。

                老老狐狸:不远兄,你贴出来的数据实在不靠谱

                《曾希圣传》编纂委员会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一篇回忆文章《忠诚的战士 光辉的一生》,提及曾希圣在1961年"包产到户"的成绩是:

                “1961年,安徽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89亿斤,比1960年增产54亿斤,增产幅度达40%”

                这和回忆安徽省委书记处常务书记桂林栖的歌德文章选取的数据相同,也就是说61年安徽粮食总产量不是统计资料上的629万吨,而是945万吨,是增产40%,而不是减产6.77%,这就和您采用的36县调查数据接近了。

                可惜,这个没给出正式出处的数据同样不靠谱。

                在61年全国一片惨淡愁云中,安徽居然逆势增长40%,这个创造奇迹的天才居然翻年就被撤职了,千古奇冤呐!

                一种政策居然要靠编造的数据来辩护、来支撑,实在是太悲哀了!

                另外说一句,毛泽东61年是同意曾希圣在安徽搞包产试验的,62年七千人大会上批曾希圣搞包产的是少奇同志。安徽的包产实际带来的农业恢复效果并不理想。

                曾希圣免职后,继任者李葆华很谨慎,安徽全面取消包产已经是63年了。

                新中国粮食生产(1949-2013)

                • 家园 安徽61年的减产有可能是瞒产。
                • 家园 你的算法似乎不够完美

                  10月,秋粮已经收割了,我们简单算一下: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84.4%)平均增产38.9%,即使还在搞集体经营的15.6%生产队全部绝收,安徽秋粮产量也应当增产17%。

                  我猜,不是每个生产队的耕种面积都是一样的,也有可能搞集体经营的15.6%生产队比较大。你应该把耕种面积算进去吧?

                  要是我在猜的深一点,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弄虚作假,那可是欺骗党中央,毛主席的大罪,而且是影响农业路线的事情,曾希圣不会是免职这么简单了。

                  再说点题外话吧。

                  前个周末,我又回深圳看父母,又“何不食肉糜”一回,这次酒是我出的,知道老爸开始好这口就好办,直接上某东买,送货上门,连醒酒器都配好了。

                  还是那么老套,一喝酒,老人就是喜欢回忆过去,于是我又问了很多他们以前的农村生活,一些点滴吧:

                  1. 养猪不是每户都可以养的,要有地方建猪舍,潮汕那边还要有自留地种一种菜,潮州话是两个字,我不懂,粤语翻译过来叫母猪菜,这种菜收割后要用大锅煮了,才拿去喂猪,猪粪还要定时清理,铲走做肥料,我妈从小做,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养猪是没啥钱挣的,可以挣一点小钱的是养老母猪生小猪,小猪两个月拿去卖,有人收,是可以挣点的。我爸那边就没有条件养猪。

                  2. 解放初划分阶级,是按每户人均的田地面积,我外公还在,幸好是我的大舅生了个小女儿,人均下来刚好划为中农,否则要算富农,据说后来富农的日子不好过。我爷爷那边,没有地,是贫农,分了地。

                  3. 我父母上大学之前,没有穿过鞋。我妈是从小就喜欢读书,我爸是从初中才开始努力的。

                  4. 外公去世后,大舅二舅分家,大舅照顾外婆,我妈还在读小学,二舅带大我妈,70年代初,大舅去世,二舅继续照顾外婆到她98岁高龄去世。

                  5. 老爸对赤脚医生颇有看法,我奶奶是文革前甲状腺癌去世的,是赤脚医生耽误了病情,胡乱搞什么放血,草药榨汁注射,耽误了病情,后来我爸趁着在广州读书时,把我奶奶接到广州诊断,才知道是甲状腺癌,没多久就去世了。我爷爷是在我1岁左右去世的,糖尿病。

                  6. 我父母高中的时候都有参与劳动,我妈修过两个水库,两个都还在,一个还可以发电,我爸修过一个,另外一项劳动是烧炭,那些炭用来做啥就不知道了。劳动是没有钱的,不算工分的,但是有饭吃,虽然也没什么肉,但伙食比在家是算好的了,起码能吃饱。

                  6. 虽然我父母都没有务农,但乡下还是有不少亲友的,我问农民到底是否欢迎包产到户,他们都很肯定的说是,我妈说,据她当年的观察,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是很严重的,像他们这样的学生,思想觉悟比较高,干活就比较认真,但大部分的农民,思想觉悟根本就没到位,指望他们自觉努力劳动,根本就不靠谱。老爸的说法比较简单,他说农民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希望多劳多得,包产到户就是最公平的办法,比算工分要公平很多。

                  7. 我又问包产到户是否会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我老妈说下降也不奇怪啊,农民也会啥好挣钱就去搞啥,村里的某某人,80年代初就跑到沙头角附近去养虾,成了早期的万元户,田都不种了,粮食产量下降也不出奇吧?

                  这个话题先聊到这里吧,国庆前我极忙,国庆期间我又不上来,接着要国庆后才继续聊了。

                  左右两派河友都歇歇,缓一缓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