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别忽悠我,让我右手砍自己左手 -- Ace

共:💬743 🌺6034 🌵13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0
下页 末页
                            • 家园 老则老矣,当年吃不饱饭还印象深刻。

                              没办法,当时群众水平太低了。8亿农民搞生产硬是做不过6百万美国农民。全是邓小平的错。

                              现在农村一片萧条,大片农田抛荒,新闻联播还宣传12连增,比前三十年还厉害,一定是撒谎。

                      • 家园 你们凭印象随便聊的时候稍微翻翻旧贴吧

                        难怪河里教育新兵时候都说有什么观点,从前人的帖子上踩过去。。。

                        新中国粮食生产

                        里面河友大势至的几个讲禽肉蛋水产的帖子都不错。。。咋不去看看。。。

                        结论我引在这里,具体的内容麻烦你好好去看一下:

                        从总体上看,中国前后三十年的进步倚仗重点的都是科技,前三十年重在种植业,农田水利农田灌溉、水利工程网、稻麦的育种选育、农药直至化肥,美国生态学者莱斯特布朗(1994年-谁来养活中国的作者)当年的依据之一就是中国与印度粮食产量的落差说明中国已基本穷尽现代科技增产粮食作物的潜力。而后三十年开辟了第二战场,尤其是现代科技刚开始拓展的领域,中国农业中自古以来未开垦的蓝海,前者如养禽业之类的现代畜牧方式后者如海水养殖。在天然资源和科技的绝对限制前提下,中国饱腹主要靠科技投入,较少依赖天然资源及增量。

                        通宝推:盲人摸象,
                      • 家园 小资左派还是研究点风月俏佳人比较好。猪就算了。

                        农业改革是以包干为特点,缴足了公粮剩下的产量自己决定。

                        解决温饱问题后农民很快就发现进行副食品生产利润高很多。比卖粮食合算多太多了。于是猪们就开始暴兵了

                        这个趋势一直延续到今天,改革后的中国是世界上副食品供应最丰富的国家,没有之一。

                        问题也有,农民喜欢养猪种果子,来钱快,不爱种粮食。中央经常嚎叫“种粮积极性”问题就是指这个。不是种不出来,而是不爱种。

                  • 家园 工业是中国现在的立国之本

                    首先,我并没有否定包产到户对提高农民积极性有帮助。不过中国的农业大发展真是因为这个么?

                    我想决定性的因素是中国工业的大发展。

                    解放前的土改分田,然后是解放初期的人民公社,接着是80年代初的包产到户,现在是农业的集约化生产。这一切都有其合理性和正确性。并不能说分田就一定好,集中就一定不好。马克思说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解放前的分田,由地主集中所有分配给了个人,大大促进了积极性和创造力。解放后,人民公社的集中,也使得各种农林水利设施得以实现。包产到户,在当时也促进了农民的积极性,现在,工业化大生产要求农业的集中管理,也是必须的。

                    回到猪肉上,在没有工业化养猪场之前,请问一家一户能养几只猪?我小时候在农村住过,基本上一家两头猪是极限了,那时养猪主要饲料是地瓜叶和猪草,一大早起来,家里人就要煮猪食,一煮一大锅,白天要上山割猪草。养两头是极限,基本上就养一头而已。而且缺少工业化猪饲料,这些猪食缺乏蛋白质和脂肪,养出来的猪基本上就200斤左右,虽然用现在的眼光看,那都是organic的优质猪肉,不过,肉少啊。

                    就这样,那时还缺少储运手段,很少能运到城市里去,猪肉还基本上由供销社收购和运输到城市销售的。供销社的运输手段也还很缺乏,同样的道理,也缺乏冷藏手段,即使农民能养出来,也很难保证供应。农民积极性再高,你可以想象农民挑着一担子猪肉,花上四五个小时挑进城销售么?有是有,不过一直不是主流。

                    在缺少技术手段的时候,中国推广以粮为纲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这些主食才是耐储运的,是可以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全国调配。

                    整体而言,只有在80年代中后期,整个中国的农业才大发展到能够基本满足全体中国人的热量需求,也就是吃饱,直到2000年以后,才可以基本满足中国人吃好的需求。这一切都是基于中国工业的大发展。包产到户的影响有没有,农民积极性的提高影响有没有?应该有,不过绝对不是主要原因。

                    没有工业的发展,就没有化肥,饲料,良种,也就没有大果园,大养猪场,养鸡场这种工业化的农业,也就没有道路上拥挤的货柜车,冷藏车。更不会有远洋捕捞船。没有这些,农民积极性再高,也不可能有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各种副食品。

                    通宝推:桥上,俺老孫,审度,
                • 家园 是的,技术的进步在很多方面发生,不约而同的改善着生活质量

                  说到海鲜,对于我们内陆的居民来说曾经是种奢望,能吃到冻鱼就已经是过年了。

                  我转的那个帖子《究竟谁让中国人吃饱了肚子?》的帖子里说了七十年代进口大化肥技术,又在全国复制了多套,我国农业才广泛使用化肥,农业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还不仅这一项,自从大庆发现大油田,其他油田也相继发现,我国开始石油化工的发展,也是在七十年代,燕山石化进口了三十万吨乙烯,然后又是爆炸般的在全国石化厂复制。带来的是农用地膜技术和塑料大棚技术的广泛推广和使用。就以我们东北来说,冬季也有蔬菜种植和上市了,土地的利用率提高了,产出增加了。

                  七十年代启动的项目还有化纤,腈纶、涤纶、维尼纶等项目都是几个甚至十几个的在全国铺开。那以前,我国虽然有大面积的棉花种植,但棉花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棉纺产品要大量出口换外汇,对内只好用布票的使用来限量供应,大化纤逐步缓解了人民的穿衣问题,也缓解了对农业的压力。

                  以上这些以及其他许多工业的逐渐发展改变了工业向农业索取原材料的情况,并以产品和原材料反过来反哺农业和农村小企业,对增加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举个例子啊,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有一篇讲发展蓖麻种植的课文,不知道现在蓖麻还有没有种的了,当年它可是重要经济作物,它的种子可以榨取蓖麻油。在石化工业不能满足需要之前,植物油脂是工业用油脂的主要来源。有些朋友可能想不到,就连我们吃的大豆油,也是工业原料,电子工业上用到的环氧树脂就曾经使用环氧大豆油。

                  通宝推:俺本懒人,老老狐狸,
                  • 家园 当年棉花最大宗的一个用途是国防工业

                    硝化棉。

                    • 家园 硝化棉的棉花用量一年有多少?怎么也不会是用量最大的吧?
                      • 家园 常规弹药生产对棉花的需求,甚至大于全国纺织企业用量

                        任何弹药以自产为主的军事大国,都要为战争生产并储备大量的弹药。因此军事大国,每年对优质棉花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全面备战备荒,积极准备世界大战。常规弹药生产对棉花的需求,甚至大于全国纺织企业每年对天然棉花的消耗量!

                        新中国成立以后,就极端重视棉花生产。棉花,从来都是顶级战略战备物资。直到改开前,棉花一直统购统销。收购后,加工出成品棉,完全由国家统一掌控。

                        毛主席、周总理十分重视棉花生产!周总理关心、视察棉花生产的次数,比视察任何其他农业作物生产的次数都多!中学课本中,曾经有篇文章《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其中,总理对棉花生产如此关心,是有原因的。

                        可见,棉花作为战略战备物资,除了涉及当时紧张的全民穿衣问题,更重要的是要造军用发射药和炸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面备战世界大战,同时大量弹药出口,对外援助越南、非洲、阿尔巴尼亚等国,因此生产弹药对棉花的消耗极大,而当时全国的棉花单产和总产量,都比现在低的多。

                        在保证军工消耗和军用被服生产后,用于民用纺织的棉花就非常紧张。而且当时基本不准私自种植、纺织棉花,广大农村的穿衣问题就更紧张。

                        注:查了统计年鉴的历年棉花产量、棉纱产量,“常规弹药生产对棉花的需求,甚至大于全国纺织企业用量”的说法应当是错的,当年国内棉花最大还是服装。

                        • 家园 这个说法不靠谱。

                          70年棉花产量227.7万吨,棉纱产量1131万件,每件181.44公斤,总重205.2万吨。棉花产量应该绝大部分都拿来纺纱了。

                          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你应该是对的。我没查到70年数据。

                            65年,棉纱产量130万吨;78年238万吨;80年294万吨。

                            70年也查到了,200万吨出头。

                            另外,当年还有再生棉、再生纱,当年棉纱产量和棉花产量,口径不完全一致。

                    • 家园 是的,但我确实不知道火棉上用量有多大。
              • 家园 你把人口忘记算了,70年代末期,人口增速就降下来了

                改开后强制一胎化后人口增长更慢。

                现在又恢复二胎给一胎化政策擦屁股了。。。

                • 家园 缺少定量的分析啊

                  在这贴下面理理关于影响产量,以及的几个因素对比:

                  一个是生产效率

                  另一个化肥与种子

                  之后是生产人口

                  最后是人口总数

                  没有数据,只能是估算:

                  假设集体制比承包制生产高50%

                  化肥跟种子改良前后对比,假设后来的高100%

                  农业劳动人口入城务工,假设减少30%

                  人口约莫增加10%

                  这么粗看的话,优劣差不多互相抵消,实在不见得可以放心取消粮票啊。。。。

                  • 家园 你要定量分析的话,以前河里有润树有关农业的帖子

                    里面数据比较齐全。不用自己乱设参数。

                    还有,粮票一直到90年代初才完全取消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