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别忽悠我,让我右手砍自己左手 -- Ace

共:💬743 🌺6034 🌵13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0
下页 末页
              • 家园 改开后,邓不重视,粮食停滞。但江重视啊

                江、李时期,将袁隆平推向国宝的地位,就是这政策改变的标志。

                虽然89年的增长昙花一现,被邓南巡打断了。但邓死后,就无人能够终止了。

                无论化肥还是育种,都是高投入、高科技产业,市场经济下的小农生产,化肥、种子,层层加码,最终加到农民身上,现在农民种地亏本,化肥、种子是最重的负担。

                三农问题的根源,就是原来集体化带来的水利、化肥、种子、医疗、卫生、教育等便利,包产到户后都没有了。

              • 家园 粮食增产速度和人口增加速度持平,所以不能取消粮票

                等到后来搞了计划生育,城市普遍只生一个,人口增加速度低于粮食增产速度了,才取消了粮票。

                让我们吃饱的,并不是分田到户,而是计划生育。我们这一代人吃饱,是以每人都少了一两个兄弟姐妹为代价的。

              • 家园 所以说西西河左翼懂经济的特别少啊

                典型的计划经济亏损经营。

                直接举例:

                上山下乡开荒,粮食产量增长了。问题是年底一核算,几个兵团亏损了好多钱。这些亏损只能由国家补贴。补贴的钱只好在别处扣,省。于是就砍“不必要”的供应呗。大家都穿蓝色中山装,可以省下几个纺织厂。大家都不吃糖,可以省下几个糖果厂。不种甘蔗还能进一步增加粮食产量。

                这是当年的思路。

                像老狐狸这样的好孩子能给你找出一堆数字证明文革时期粮食产量增幅和后来一样高。

                实际情况是:后来我们利用农村劳力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工业,顺手还增高了粮食产量。而前期是8亿农民玩命种地,产量增幅刚刚够人口增幅。

              • 家园 很简单,增速、增量、绝对量的关系。

                另外,票证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保证分配的相对平均。印度现在的人均粮食产量和中国三年困难时期差不多,也没票证,那是因为他们没有“保证分配的相对平均”的功能要求,市场经济,价格无形的手调节:你穷,你挨饿活该。

                据印度农业部发布的第二次产量预测报告显示,2016/17年度印度粮食产量预计达到2.7198亿吨,比上年增加8.1%,其中稻米产量预计达到1.0886亿吨,比上年的1.0441亿吨增长445万吨,比五年平均值1.0542亿吨增长344万吨。小麦产量预计为9664万吨,比上年增长436万吨。

                按人口13.2亿算,人均粮食产量不到210kg,和土鳖61年相当,低于土鳖59、60年水平。

                通宝推:diorited,
                • 家园 这个还是缺点说服力

                  中国现在不用粮票了,也不觉得会公平问题啊。关键真的是量足了。

                  务农的人少了,效率低了(假设包产到户的效率比集体制的要低),量反而更足,副食品的品种更多,很难只用化肥与种子来解释的。

          • 家园 我是有现实体验的

            分田到户确实是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这一点毫无疑问,但这只是起到了火上添薪的作用,不是扭转乾坤的作用。说明如下:

            1、先说积极的一面。当时分田到户之前,确实是有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但是,当时的农田该种的时候种,该收的时候收,从来没有贻误农机,但是产量实在是小。

            2、为什么产量小呢?一方面种子不行,那个时候的种子都是自己每年留的,就是今年的收成拿出一部分留作明年的种子,这些种子产量很低。另一方面,使用的肥料,除了有机肥:猪牛羊粪,水库河泥,草木灰;无机肥:氨水;这是当时我生活的地区一切的肥料,当然也不要忘记了就这样的肥料也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使用这些肥料耕种,你可以试试亩产会怎么样,这应该也就是为什么当前有机产品价格及其昂贵的原因之一吧。(小麦的产量大约亩产三四百斤,种子约50斤),有年头会绝收,特别是干旱的时候,我们那个地方水利不行,不是没有水,是距离远,没法用来浇地,人扛肩挑畜拉解决不了大规模用水的问题。

            3、我们那个地方在我小的时候自留地还是保留的,在我的记忆力自留地的产量没有比公社的产量高多少。(这个应该作为反驳积极性是大幅度提高产量的有力证据吧?为了耕种自留地,在粮食不足的时候,是不会有任何一丝一毫的懈怠)。

            4、也就是分田到户之后,开始陆续从供销社买种子,直到几乎所有的种子都当季购买。同时碳酸氢铵,尿素、复合肥等等各类的化肥开始大量使用,产量大幅度增加。小麦产量迅速增加到七八百斤,甚至千斤。几乎没有了绝收的年头,因为分田之后不久由于技术的进步,每家都可以买简易的喷灌机抽水浇地。然后到现在一直没有增加,核心因素应该是种子、化肥没有升级。

            5、我这个年代的人开始逐渐体验填饱肚子不一样的过程。

            分田到户之前,按个人记忆的时间顺序:地瓜,也叫红薯,吃法地瓜煎饼,煮地瓜,煮地瓜干等,整个小学前半段时间都是反复吃这个,夏天地瓜干煎饼,冬天煮地瓜,春秋天是地瓜干煎饼和煮地瓜干配合。当然逢年过节是能吃到面的,比如馒头,水饺等。副食几乎没有啥。

            分田到户之后:大约小学三年级开始,能够吃到地瓜和玉米混合在一起的煎饼----地瓜和玉米和小麦混合在一起的煎饼----玉米和小麦混合在一起的煎饼----经常吃到馒头(面成为主食),这个过程大约初中毕业。往后的日子,大家就知道了,盛世思淫欲,满嘴跑火车。

            通宝推:老老狐狸,jdrlgd,盲人摸象,年青是福,西安笨老虎,wage,俺老孫,阴霾信仰,乾道学派,
            • 家园 分田到户是扭转乾坤的德政

              我父母家里都是农民,在鄱阳湖平原上,一直是产粮区域;

              包产到户前,典型的是种田的人吃不饱饭,必须用红薯什么来充一段时间,很多人得胃病。

              包产到户当年,就能吃饱饭了,种田的人能吃饱饭,这在当时是一件大事,我记得很清楚,以前农村来人,能带点儿自留地的红薯来就是不错,但包产到户,是直接扛了大米来的。

              当年就产量大增,是没有增加化肥和良种的,这些东西都是后两年才开始慢慢多起来的。

              通宝推:feebe,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