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日本可以说不》三十年祭 -- 夜如何其

共:💬92 🌺498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日本可以说不》三十年祭

    1989年《日本可以说不》首次出版,作者是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和政治人物石原慎太郎。

    这本书因鼓吹日本应该在包括经济和外交的各个领域提高自主地位,尤其是相对美国的自主地位而著名。

    在日本经济增长的大气候下,该书迅速成为讨论热点。

    许多翻译版本由于索尼的顾虑,盛田昭夫的部分被删除。

    这本书当时日本人阅读的感觉,与现在中国人看观察网的感觉类似。

    然后---

    然后就是日本风光时代,日元汇率从85年广场协议前的250一直涨到95年的85,财富效应,达到极致。

    但是埋在水面下的是另一个危机,日本人口拐点在90年出现。

    又过了几年,就是失去的十年---

    又过了几年,就是失去的二十年---

    又过了几年,----

    就是现在了。

    中国的人口拐点是在2015年出现的,所以才有了计划生育放开。

    印度还在生,他的人口拐点在2040年。

    从各方面综合来看,印度时间很紧张,如果不在最近十年里爆发,十年后他就不值的再提了。

    从各项数据推算,中国的平均年龄从2015年的37岁,以每年增加约半岁的速度向前迈进。十年后年龄结构,类似欧美,经济也将类似。二十年后,类似日本。

    不过也别担心,至少未来五年,相比于别的国家,看上去还挺好的。

    把这本书比作《阿房宫赋》可能太抬举它了,不过三十年了,从新读一下也好。

    我们普通人放下书,还是过好现在吧。

    末尾提一句韩国,韩国老龄化后果比日本人更糟糕;朝鲜半岛统一,年轻的朝鲜人口将是价值超过一切的宝贵资源。

    通宝推:cindia,
    • 家园 我有个很奇怪的看法,阶层固化是因,人口拐点是果

      最近关于人口拐点会对国运照成巨大影响的帖子铺天盖地。但是我自己作为分析后(分析过程略),怎么感觉这是个伪命题呢。好像一个国家的国运兴衰,其实核心要素是:阶层固化。

      中国历史上王朝迭代,从来没有在人口结构上找到解释,反倒是土地资本集中有关。美国的崛起,被公众认可的也是“任何人都可以有一个美国梦”。这是典型的阶层固化与没有固化的区别。

      日本之所以战后会有大发展,其实和他们那一代人的社会阶层全部被二战打碎了有关,所有人都在一个起跑线上,靠真本事追逐财富和权利。而到了后期,既有利益阶层形成了,大公司都是二代目三代目掌权,不再靠付出血汗去挣钱,而是喜欢通过金融等手段“赚钱”;反过来,劳动阶层被固化在底层,再优秀也就是个“本部长”,反正也就那么回事,干嘛还要拼命呢?不但不该拼命,连生娃娃都是负担,反正多生既不会给自己添加什么幸福的可能,家族的未来也不会因此具备多样性,所以人口开始下降。。。。。。

      回头看我们国家,只要新的造福领域还在出现,权利上升渠道还对劳动阶层打开(马云这种也算),人口的拐点不会对国运造成致命影响。

      通宝推:海峰,大黄,hullo,
      • 家园 阶层固化和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后果,不就是周期率吗
      • 家园 不认同,东南亚国家华裔有机会上升但出生率也在下降

        应该是在儒家文化圈中,过去的儒家思想被近代西方工业文明暂时打败,从而失去思想源泉和生命动力的表现。

        日本作为过去儒家文化圈中国家,想以发展西方文明来打败西方,结果二战惨败,于是从国内日本人,到海外日裔都普遍思想颓废,西化造成早衰化,更呈现一种西方工业文明重要的通病:自己只追求生活品质,而生育和教育后代只追求教育质量,却忽视人口数量,同样付出可以在低端地区生养很多一般水平的后代,却要在拥挤高端地区只生育和教育一个所谓精英后代,甚至一个都不生,把这定义为成功。其实美国也如此,但美国可以通过大量吸收他国移民来保持人口增长,但东方儒家国家不行,也不应该这么做,应该把儒家思想改造升华为社会主义新思想,并成为促进中国人口发展和优化配置的思想动力。

        • 家园 你这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

          一生一大窝的策略,是与卫生条件差,生活水平低,夭折率高,成材率低,相关的。美国的黑、墨、绿,很多是文化遗留,还有“低端人口”聚居的关系。

          事实上 80 年代强制计划生育之后,生活水平急速上升。

          要提高生育率,根本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大量精力。解决办法只有一个,社会化抚养。(国家呼吁多生,跟呼吁学雷锋做好事一样,只能是闹剧。)

          传统家庭必须要解体,这跟五四,打倒孔家店,大家庭崩解,是同样的道理。

          • 家园 不生孩子了当然生活水平提高,这是功劳吗?我看是罪恶吧

            懒惰是人的本性,但人类社会的进化历史就是能生能养的勤劳民族淘汰不能生不能养的懒惰民族。当然同意你那一点,要多生育不是一句口号,而要配套,比如毛时代,城市规划以生产单位为核心,衣食住行都配套解决,单位发工作服,生活用品,办食堂,分配住房,就近上班不堵车,虽然工作虽然劳苦,又是双职工多,但老百姓能生能养。

            • 家园 嗯,我们的观点基本相同,除了这一句

              “人类社会的进化历史就是能生能养的勤劳民族淘汰不能生不能养的懒惰民族”

              能生能养,跟“勤劳”不是绝对的关系,有生产力条件的限制。

              一般来说,生产力水平高,婴儿死亡率就低,人口增长就快(工业社会以前),所以必然表现为“能生能养”(生产力高)淘汰“不能生不能养”(生产力低)。

              今后可就难说了,希特勒一挥手,犹太人哪怕拼命生几百年,也就无影无踪了。

              • 家园 犹太人没被杀绝,而完成升华独立建国,就是以人口基数做保障

                人类的某个种族或民族也好,地球的各种生物也好,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就是首先必须有数量基础,在和平时期尽可能扩大数量,然后在遭遇灾难后,一部分被消灭,而另一部分存活下来,靠变异升华完成进化。犹太人过去和华人一样,只知道埋头经商挣钱,但至少知道猛生孩子,并教育子女保留和发展犹太人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后来希特勒虽然消灭了几百万犹太人,但因为犹太人人口基数太大,而且潜伏在各个角落,总有逃出去的,于是残存的犹太人完成了心灵的改造,从过去不关心政治,到不但关心政治,而且坚定勇敢地独立建国,并不但捍卫自己的国家主权,而且对外野蛮扩张。从过去只能引颈就戮的弱小民族,到后来在以色列杀人不眨眼,在美国控制一切的强势民族,这不管道德如何,但完成了本民族的浴火重生,即心灵的改造,成为了崭新的犹太民族和犹太国家。这就是生物进化现象在人类进化中的典型体现:要么灭亡,要么进化,这里的关键在种群数量,其次才是质量。因为质量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甚至是自定意的,有时是意味相反的。而数量才是绝对重要的。

                但中国人在海外遭遇的既有硬性的排斥和屠杀,更有软性的,温水煮青蛙的生态学淘汰,作为个体和静态看,仿佛感觉不到痛苦,就是生的少了,男孩子不好找对象了,女孩子纷纷外放了,传统丢失了,二三代就不承认是中国人了,要没有国内人口不断输出,本地华人很难保留传统了。但从集体看,从几十年、几百年的动态看,华人群体如果失去母国的人口支援,就逐渐被消灭了,消失在茫茫的多民族海洋里了。某种程度,这比屠杀还可怕。

                • 家园 本来没那么多犹太人

                  可纳粹规定,凡有一个犹太裔祖父母以上的人都会被视为“犹太人”。所以,死于纳粹大屠杀的很多人其实并不是犹太人,也不认可犹太教,完全是被犹太(比如四分之三血统的德国人、法国人,你说就四分之一犹太血统,凭什么就是犹太人了,问题是纳粹就不和你讲理。法国人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爸爸是谁,别说祖父母了,所以这“犹太人”划分,恐怕冤案不少。)。某种程度上,纳粹大屠杀后,倒是让很多有不多犹太血统的人出于自保,认可了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并开始为犹太复国出力,否则日后再来一次,同样不会理会你是否是犹太人。当然,犹太复国主义分子也很喜欢把人犹太化,一是看起来人多更有声势,二是尽量增加同情者。

          • 家园 生育,是一个人对其家庭民族国家尽义务

            但是,这中间又多了一个尽义务的角色,当然了,老板是资本的具像化,你为老板工作,实际上是在为资本尽自己的义务,当资本拥有自我意志的时候,本质上和当年的皇权没什么两样。

            皇帝是皇权的具像化,其存在的主要工作是捍卫皇权,资本家是资本的具像体现,存在的主要工作是确保资本的保值增殖,表现形式不同,实质都是一样的。

            古时候依附皇权的笔杆子们用无数的正理歪理来证明皇权不应当受到限制,和现在依附资本的笔杆子们用无数的正理歪理来证明资本不应当受到限制,表现形式不同,实质都是一样的。

            过去人基本上都认为,对皇权无条件服从是天经地义的,现在人都认为,为老板为资本工作,拿工资挣饭吃是天经地义的,表现形式不同,实质都是一样的。

            当你把绝大多数的时间精力消耗在了为老板工作,为资本尽义务的情况下,为家庭民族国家尽的义务自然也就少了。

            个人以为,毛的“为人民服务”有着开天辟地般的意义,这句话不光是说给官僚权力者们听的,也是说给资本听的,官僚权力者们要为人民服务,资本也要,如果资本保值增殖的本性有一天异化为令人民痛苦的根源,那么这样的资本是不应当存在的。皇权要关进笼子,资本同样要。

            通宝推:发了胖的罗密欧,秦波仁者,
            • 家园 哪有“证明皇权不受限制”?文人都是一心一意要

              限制皇权,自己为帝王师。

              历朝历代大臣上奏章,都是规劝皇帝,如何为天下表率。何为“规”劝,就是要给皇帝立规矩嘛。

              主张皇权不受限制,那是太监的角色嘛。

              另外,我挣钱养家糊口,怎么是为资本尽义务?不就图个温饱小康嘛,我自己摆地摊,或者当码农,或者当公务员,都是谋生手段,有什么区别?我当公务员,也是给资本尽义务?

              • 家园 文人都是一心一意要限制皇权,

                自己为帝王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限制皇权,有两个先决条件,要么有兵,要么有钱,当然,到了后来,有钱也没有,因为皇帝有兵。我就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文人有了自己有文化就能限制皇帝的错觉?

                通宝推:秦波仁者,
        • 家园 案例很新颖,值得研究,但是不敢苟同

          这个案例值得研究,我没有考虑过东南亚华裔,所以不敢认可或者否定你的说法。

          但是我感觉很多地方的华裔,实际上早就在天花板下面了,没有政治、文化、土地、人口上发展的空间

          • 家园 还是思想问题,华人没有争天下的气魄,还生活在科举时代

            中国从古至今,从皇帝到大臣,从首富到走卒,都是自己拼命争来的,汉高祖起于布衣、明太祖出身乞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早期的儒家也是讲连皇帝都是要竞争上岗的,在中国(至少是汉朝)的治国宪法<白虎通义>里把做皇帝的条件和要求说得十分明白,更别说其他岗位了。

            但后来为了避免改朝换代过度频繁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生灵涂炭,儒家思想被统治阶级逐渐阉割,统治阶级又以这样的思想以科举考试来招公务员,做官僚,就是说你只要好好听话读书,而且是读我让你读的书,我就给你官做,你就发达了,就高端了,就突破天花板了,除了不能当皇帝,什么大官都能做。这套体系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是很公平的,也很先进,但国外却没那么先进,所谓化外之地、竞争社会,还是达尔文主义的时代,丛林法则的社会,你们华人就知道好好学习、傻读书,那么就只能争取到书呆子能干的最底层工作,搞电脑、做会计、搞技术,就只能当脑力'累巴儿',连多数西人公司里都不会用这种人往上走,做管理者,协调者,更别说当政客了。

            我们要明白,华人的利益只能靠华人自己来争取和维护,同时要兼顾社会主流人群的需求,就是去努力服务大众,服务社会,才能得到大众认同,才能争取做社会的管理者。好比刘邦能领导很多人当皇帝,不是因为他读秦国的书读的好,而是因为他了解当地人的需求,服务大众,先做了个LEADER-亭长,后来机会来了,大家拥护,就乘势而起,冲破天花板,直冲云霄,做了皇帝。朱元璋也是如此,起点还不如刘邦,一个穷和尚,跟叫花子差不多,但却能与穷苦人打成一片,服务大众,领导大众,那么有大机会就做大领导,有小机会就做小领导,而不是自己傻读书,做好人,光等着别人给自己封官,没有人给自己封官就成天抱怨是天花板。

            现在很多海外华人还都在非常错误地就知道自己闷头干活,闷头挣钱,同时教育自己孩子光知道傻读书,傻考学。殊不知,中国早就没有科举了,国外更是没有科举,光傻读书,不积极参与身边的社会活动,参与政治,努力争取自己的利益,仅仅抱怨天花板,是没有人同情我们的,最后早晚被淘汰,被同化。

            我的学问是与众不同的,叫做'龙学',就是教导华人在海外不断发展壮大的学问。

            通宝推:发了胖的罗密欧,杨微粒,jhjdylj,删ID走人,知其何休,
            • 家园 西方大航海时代,拼命生么?没有吧。

              争天下,跟生孩子,不见得有什么必然联系。英国是靠人多,统治印度的么?

              成吉思汗倒是很多孩子,争天下?好像自己开打,分裂成多个汗国了吧?

              全世界有没有靠生,来“争天下”的先例?只有眼前的黑、墨、绿案例,这个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哪怕欧美不举起屠刀,只要卫生系统拒绝服务,新生儿恐怕一半要夭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