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罗斯福和斯大林 -- 本嘉明

共:💬210 🌺1839 🌵1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罗斯福和斯大林

    这个话题,我以前说过了,现在再说一次。

    (一)

    在二战后期,罗斯福跟丘吉尔固然有“同文同种,同价值观”的三陪关系,但政治主张上讲,我认为罗斯福更接近斯大林。

    因为罗斯福要把自己的雄心,自己的新政,自己的美国,推广到全世界,就需要打击旧霸主(英国),打击殖民势力(英法),这就需要苏联的支持。

    英国当然幻想回到解放前(一战前),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你美国银要到马来亚去投资开厂,先到伦敦的殖民事务部交钱领许可证。而罗斯福一定要搬掉这个路霸。

    所以二战末期对于战后欧洲的划分(分赃),本质上是两个“欧洲以外的国家(美苏)”,要重塑欧洲(西欧)以及全球版图。英国虽然有自己的小算盘,好歹是欧洲殖民宗主国们仅存的唯一代表,因此很多事情的利益出发点,既不同于“贪婪”的斯大林,也不同于老谋深算的罗斯福,比如说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中,英国提出不要用英镑或美元与黄金挂钩,而是再创造一个比特币,这就是要削弱美元的地位。

    而要修理英国,对罗斯福来说,是个技术活儿,所以罗斯福需要斯大林先扑上去三斧头,把丘吉尔削朦,然后美国出来调停,各打五十大板。

    美国立国至今近300年,只有改良没有革命,作为政教合一的国家,凭一部“神圣宪法”刻舟求剑,积累了太多隐患。罗斯福处理了1929年经济危机(实际也是社会危机),对此一定有深刻洞察。他想要尽自己的力,哪怕是清洗一部分污垢,让美国再中兴再延寿。我们可以看到,他其实不必干第四任总统的,因为大战的胜负已分,他自己又病重,干满3任后只要找个满意的政治接班人,自己退下来当个总设计师,也蛮好。但实际上,他直到病死都没有安排接班人,为什么?他想干完第四任,甚至必要的话再连任,从而收拾好政治体制。

    这是贪恋权力,但更加是鞠躬尽瘁,但之所以这样做,有罗斯福不得已的苦衷,他的真正政治意图深藏内心,在整个美国,无人可以倾诉------他要发起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不能信任任何一个美国人,一旦败露兄弟连不会饶了他。

    在这个过程中,罗斯福需要斯大林在外部世界支持他,呼应他。美国虽然国力强大了,其实内部的权力分配体系仍然蛮荒和简陋。

    (二)

    斯大林的情况就更奇特。他在1930年代清洗了整个苏联,俨然是个暴君。这样一个绝对君王,到了晚年昏聩了,该恐怖到什么程度?李尔王?伊凡雷帝?

    恰恰相反。要我说,一个人的性格是一杯水,在不同的年龄段,会倒在不同的容器里,塑造成不同的形状。水还是这个水,放到不同的容器里,有时暴烈如蒸汽,有时冷峭如坚冰。斯大林的本质是好的,30年代为了生存而挥斥天下,杀伐决断,政斗中积累的恐惧,愤怒,绝望,鄙视,这一切毒素,在卫国战争中都发泄到了德国人头上。当战争落幕,斯大林的身体垮了,整整一代苏联青年(包括斯大林自己的儿子)牺牲了,他的性格反而走向平静了。二战后斯大林拥有空前的威望,没有任何人会阻挡他,却再也没有发动清洗。

    大战期间的一片绝望和纷乱中,没有任何人------当时的和后来的------真正理解,谅解,关心,扶助过这两位绝对孤独的老人,特么希特勒还有个红颜知己呢。上百万的精英满怀崇敬地追随他们,但其实他们两人比谁都虚弱,因为他们会死得更早。

    于是他们互相关心。

    世界上能成大成就的领袖,都是“男人女相”,就是心理上带一点女性的特质,毛主席/斯大林/罗斯福/普京,都是。这种特质被隐藏得非常好,但存在,也是他们超越凡人的优势之一。丘吉尔身上未必没有,但总体上说人格力量的话,丘吉尔比那两位,要LOW一点。

    在罗斯福和斯大林之间,有一种隐秘的默契,丘吉尔感受得到,也嫉妒,但只有当电灯泡的命。政治上的利益,促使罗斯福和斯大林的关系更紧密------G2之间的冲突,会毁灭地球,而丘吉尔的英国,已经没有这个分量当第三者了。

    柏林危机那种事,放在斯大林和罗斯福之间,就不会是个事儿。俩老头热线电话里互相唠叨一阵就过去了,斯大林也就要有个人能听他发发牢骚。

    (三)

    罗斯福一死,他的政治路线立刻受到全面而安静的清算。等政治局层面的大老虎都打掉后,麦卡锡跑出来在社会上掀起WG。美国对苏联(俄国)的态度,从那天起,到今天就没有变过:

    美国需要俄国作为敌人,远甚于美国需要俄国作为朋友。

    因为第一,美国兄弟连各家族,祖籍都来自于西欧,不能容忍“非欧洲”的俄罗斯族骑在自己欧洲祖母的头上。

    第二,在俄国以外,再没有一个非西欧白人的种族,对“高等白人”尤其是美国精英白人,产生过实质的威胁。

    为什么会有乔治-凯南?会有麦卡锡?会有基辛格?会有布热津斯基?不是他们多么有本事,是兄弟连好这一口;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没有那么雄辩,是兄弟连好这一口。

    当然今天我们要看到,以上的第二条,已经被改变了。这个改变是不是不可逆的,还不好说。但这个改变,世界重心可能的迁移,是今天世界所有变化的根源之一。

    本嘉明:茗谈156-2

    通宝推:hullo,挑刀代,springisok,李寒秋,东海后学,蓝鸟,80后30,米宝,ccceee,梓童,决不倒戈,天白,卢比扬卡,拿不准,Ace,mezhan,放牛郎,大山猫,秦波仁者,老阿,cindia,
    • 家园 平安资产首席投资官张一清刚刚分享

      https://dszh.org/show.php?f=1&t=1816235&m=15339270

      平安资产首席投资官张一清刚刚分享:在华盛顿DC参加了一个投资者会议, 会议邀请了很多前政治人物, 比如前几届政府的贸易代表, 讨论美国国内政治,全球地缘政治, 全球贸易战,"China"可能是被每一场研讨会, 不管什么题目,提到最多的一个字。 美国的政治精英人陷入了深深的担忧, 担心一个强大中国的崛起, 担心一个无知鲁莽的总统。 几乎是一遍倒地谴责中国的贸易策略。

      我在二场辩论中承担另一个声音, 指出中国的竞争力的来源是来自于人民的勤劳,企业家的奋斗和奉献,中国的所谓改革只是放松了对经济体的控制。我举例曹德旺的福耀玻璃在美国设厂的不成功的故事指出劳动力素质和劳动力组织的重要性, 和中国的创新成为中国经济的驱动力。

      但是不管共和党建制派,民主党人士,还是目前的特朗普政府, 对中国的崛起充满了怨恨。在理念和社会制度是冲突的, 未来的贸易战的程度来自于利益的约束。

      对未来中美多维度未来的竞争和可能的冲突做好准备, 包括贸易战。如果美国能搞定朝鲜, 中美冲突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如果特朗普搞不定朝鲜, 则与伊朗冲突,2018年注定不平凡, 也许石油是一种对冲。

      大部分与会的资产拥有者都处在防卫区, 持有高位现金。 看多能源, 也是因为能源比较便宜。

      个人观点,从全球看, 虽然中国的出口企业有不确定性, 但是国内政治稳定, 政府改革应该有利于经济和社会效率的提升, 提升国内的消费, 降低外向依赖,短期尾部风险不大,但是长期的尾部风险不确定, 我相对看好中国和新兴市场。美国市场处在高位, 短期尾部风险较大, 社会内部摩擦消耗太大, 缺乏协调机制。如果特朗普政府铤而走险,开展全球贸易战, 和伊朗的地缘战争,则美国就走上了一条不归的下坡路。

      美国的贸易战是以先进经济的代价去保护落后经济,以获取ill-designed的选举. 而对中国, 则是以争一口气的决心, 调整产业结构, 关闭过剩才能,投资新兴技术,以超越世界水平为目标。长期的输赢已定。

      通宝推:桥上,本嘉明,ton,
      • 家园 还是屁股决定大脑, 为什么中国人民就不能过好日子。 美帝
      • 家园 现在的美国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国人一样的心态

        “要我们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去和他们竞争?也许还是发动一场战争来得容易些!”

        • 家园 一战来得太突然了

          1914年英国某大报的头版:头条是英国战列舰访问德国获得圆满成功,德国皇帝亲自到场欢迎,两国水兵们进行了多项比赛,英国水兵都输了,最后还是靠足球挽回颜面,通过这些联谊活动,两国两军的传统友谊得到深化。其次是运动员们在为1916年柏林奥运会作准备,希望他们加油,可不能象那些水兵们一样给英国丢脸。最后是英国首相警告说冲突迫在眉睫 -- 爱尔兰人蠢蠢欲动 -- 当时支持英国统治的北爱和主张自治的南爱都组织了民兵,双方的冲突一触即发,实际上从萨拉热窝刺杀案到真正打起来之间的那一个月和平时间,英国皇帝一直在忙着调停更重要的事情 -- 南北爱之间的冲突,结果还失败了,爱尔兰这事最后的高潮是1916年复活节大起义,结果被英国镇压下去了,但爱尔兰人一直认为俄国革命是山寨爱尔兰。。。

          总之,从这份报纸里看不出来一丁点大战迫在眉睫的迹象,虽然战舰访问有威慑的意味,但德皇亲自跑去迎接向全世界表明了英德还是亲戚。但这份报纸出版后仅过了两天,发生了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世界大战爆发。。。

          还有个八卦点是,包括老宰相俾斯麦在内的很多德国人都认为,他们的皇帝精神不稳定,甚至皇帝本人后来也承认一战期间精神出现问题。最倒霉的是保加利亚国王,1909年他访问德国时莫名其妙的被德皇揍了一顿而且德皇拒绝道歉,气得保加利亚国王立刻取消访问,保加利亚也是贱,日后还跟着德国混。一战最高潮的1917年德皇访问保加利亚,全程无视保加利亚国王,再次把保加利亚国王气得够呛。

          通宝推:ton,
          • 家园 请问八卦保加利亚那段出处在哪?

            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主要是因为第二次巴尔干战争里跟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结下的深仇大恨。

          • 家园 一战是必然要来的

            只是这么就来了,很多(业内精英)人士觉得太提前了,猝不及防啊。

            这样烈度的军备竞赛,列国的军部权力膨胀,军工系统过惯了好日子,最后逞意气,非要打一打证明国民节衣缩食是多么值得,是必然的事,没有借口也会找借口。

            任何大国里,永远有鹰派,有好战分子,连绵不绝的,只是何时大嘴巴们能成事呢?就是要有“军备竞赛”这根杠杆,才能撬动“国运”这颗地球。

            只要没有军备竞赛,一万个戴旭也就是白给,多一万个笑话罢了。

            通宝推:北纬42度,
          • 家园 双方早就在为战争做准备了,只是突然有了个导火索而已。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1900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安全,在1905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1907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更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

            而在陆军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国常备军由42万扩充至87万;法国则由50万扩充至81万;俄罗斯也准备由80万增加到230万,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140万,乃全欧之冠,不过其质素甚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之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47万扩张至85万,步兵质素一般,但重炮部队质素全球第一;意大利由20万扩张至35万,而无论步兵和炮兵质素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响应欧洲局势紧张而把军队数由34,000人扩张至16万。

            就是说大家都在准备战争,只不过战争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以什么理由由谁发动,是个未知数。刺杀事件就是突然往火药桶上扔了个火星而已。

            即便如此,还是在刺杀事件过了一个月之后,战争才开始。

            不管德皇精神稳定不稳定,战争也不是由他开始的,而是由奥匈帝国开始的啊。把一战原因归在德皇精神不稳定头上,不妥当。

            • 家园 德皇最大的问题在于根本没想到英国会对德宣战

              他顽固的相信英国会保持中立,知道英国宣战后大吃一惊,他要是提前知道这一点说不定就不会用那个斯里芬计划,而是对法防守,全力击败俄国然后迫使法国谈和,这样德国尚有一丝胜利的希望。。。。

              当然英国的外交也相当忽悠人,从萨拉热窝到正式开打的那一个月,英国就像没事人一样到处调停,完全不像是要选边站的意思。而且就在萨拉热窝刺杀前几天的这次舰队访问中,英国皇帝亲口告诉德国皇帝表哥,英国将保持中立,德国皇帝也不动脑想想,他这个表弟在英国说话管用嘛。。。

    • 家园 G2还是G7

      任何历史,归根结底都是当代史,当年究竟如何,可能谁也说不清楚,但今天中美与其他国家的体量,越来越像美苏的情况,是搞G2,还是G7,我认为美国还是会转向G2,这既符合美国更大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

      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就是美国从G7转向G2的开始,随着中美经济占世界比重的上升,从现在的百分之四十,上升到百分之五十,乃至六十,中美G2的太极时代就会到来。

      当年罗斯福和斯大林搞G2的可能性还是有的,毕竟这样才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后,任何有志向的政治家,都会将和平置于首要的地位,作为美苏那样超级大国的领导人,为了避免两强相争,和人类和平,没有这种想法,反而是不正常的。

      但是,领导人的政治意愿是一回事,意识形态和经济利益,才是决定政治走向的关键。

      所谓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大多数情况下,经济利益比意识形态更重要,美苏G2没有搞成,罗斯福的突然逝世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苏联搞得是计划经济,是相对封闭的,难以与美国的市场经济形成更多的互补,而美国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不但意识形态相同,经济利益的互补性也更多。

      所以,即使罗斯福能活更久,与斯大林都想搞美苏联手压制其他国家,在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击下,也难以长期实现。

      现在的中美,则与当初的美苏不同,虽然意识形态方面差距也很大,但比当年还是小很多的,关键在于中美的经济互补性太强,体量又巨大,是其他国家甚至联盟也无法取代的,随着中美占世界经济比重的提高,特别是中国经济所占比重的提高,中美走向联合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于中美冲突的可能性。

      早在清朝,德国皇帝就提出了德美中共治世界的设想,但德国的体量太小了,欧洲的整合也走向失败,中美共治世界才是世界的趋势,现在只是开始,当中美经济比重超过世界的一半,就会基本成型,达到百分之六十,就会相对成熟稳定。

      美苏联合共治没有实现,却走向了美苏争霸的冷战,差点将人类和平葬送,甚至世界毁灭,但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长,中美的经济利益越来越密切,中美共治的太极时代,即将到来,但这条道路绝不会平坦,而是以竞争求合作,以斗争求团结的渐进而曲折的道路。

      通宝推:青颍路,
    • 家园 三体论

      我觉得二战后的世界,就是大刘的《三体》,一个恒星下面有三个行星:A星,美国;B星,苏联(苏东);C星,AB以外的所有没有站到前两队里的国家。

      三星之间的互动,极为复杂不可计算,可以说听天由命。罗斯福和斯大林试图驾驭这种局面,创造出一个对A,B有利的,较稳定的太阳系内运行规范,最后失败了(这种失败几乎是必然的,能成功才叫开了天眼)。于是三星继续乱动,不久C星解体,分化为很多大小块,有时候被A,B吸附过去当卫星,多数时间还是自由散漫。随后B星解体。

      B,C都解体后,失去了对A星的较大的引力牵制,A星的自转显著加快,渐渐也出现裂纹,看来解体是早晚的事。此时这个太阳系里,漂浮着大批的碎块,外加一个即将解体的行星(一超)。碎块中的“中国岩”渐渐吸附了其他一些碎块,形体变大,但比起A星,这个中国岩为核心的“陨石组合体”还非常脆弱。

      但此时确实有了一个希望,就是将来可以建立一个比较简单,安全的体系,不再回到“三体”这样无法数学建模,最后必然会悲剧的混沌状态。

      这个新体系是什么样的?大家都是小国寡民的“全部碎片化”?还是两个行星?还是一个行星围绕一圈卫星带?现在我们不好说,但以史为鉴,不要再回到“三体状态”,这个认知应该有了,不然再来个“古巴危机”,人类又行走在剃刀的边缘,特么的傻逼极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