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从1970年到2019年50年的数据看美中贸易战究竟为何 -- jent

共:💬199 🌺1917 🌵5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转一篇豆瓣的帖子:七十年代末香港和上海的工资收入和生活开

                                    七十年代末香港和上海的工资收入和生活开支

                                    来自: 枫林仙(荔枝春风香一记) 2013-02-16 17:13:13

                                    七十年代末香港和上海的工资收入和生活开支

                                    (2011-09-04 06:07:19)

                                    每次回上海探亲,都有亲友询问香港的收入和开支。我也觉得大陆的工资低,每个月几十元如何开支?因此就想打听打听上海和香港两地的生活费用究竟有多少差距。要研究有多少差距,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河计算?有位亲友讲:“我们要六个月的工资(每月70元计)才能买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而香港一个月工资(每月1 ,500 元计)可买三台同样的电视机……”这样算,香港工资比大陆高18倍;另一位亲友却说:“上海每个月工资可买1 ,400斤青莱,而香港每月工资只能买600 斤。”这样算,上海工资反比香港高1倍多。

                                    各说各的,得不出结沦。一场争论促使我怀着浓厚的兴趣,决心和亲友一起详细算一笔帐。最后我们认为,单用某些商品作标准算工资差距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不能单看某一种商品的价格,而应参照《经济导报》计算生活费的办法,考虑衣食住行等的综合性开支才有实际意义。因此我们用上海市的平均工资每月70元并以四家亲友(都是四口)的平均每月开支作基础,把他们的开支详细分类归纳,并折算成香港同样的消费支出进行了对比分析。

                                    附表是两地开支折算对比表。但要说明:表内所列上海物价,价格稳定,商品明码实价,标价统一,所以计算比较准确;而香港物价则涨落较大,各店标价不一,计算误差就可能大些。从附表对比结果看,上海一家四口的平均实际生活开支水平竟相当于香港的二千余元。确实不算不知道,一算吃一惊。

                                    由于大陆基本生活费低廉,因此上海平均月工资也几乎相当香港一千元以上的收入。这便大大改变了我认为上海每个月几十元工资如何开支的不全面认识。

                                    现在让我们再看看分类计算:伙食是上海生活费开支的最大支出项目,占56.7%;而香港伙食费虽昂贵,但房租和劳务更贵,所以只占28.9%。在伙食类中,大陆同胞脂肪肉类消费比香港少,过去肉类定量四人每月约8斤左右,现在巳敞开供应,消费水平四人增加到10斤。

                                    鱼供应还比较紧张;消费6 斤。所以粮食蔬菜消费就比香港高得多。上海人民大部分在家自己做饭,中午大部分在工作单位就餐,所以外餐费远比香港少(工作人员因公外出外餐费有补贴)。

                                    其次是房租类,上海的房租真是太便宜了。甲类房子每方英尺租金约港币一毫左右(人民币三分多),因此只占工资支出的4.9 %。而香港以每方英尺5元计,竟要800元)占28%,相当于伙食费的总和。

                                    第三类是衣着日用品,上海占13,8%,香港占1.9%。这方面的费用显然上海比较贵。但上海人民穿着朴素,他们穿着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好的、颜色鲜艳的毛衣、衬衣往往穿在里面,外面罩上一件蓝色或灰色外套,只有在领口上显出色彩。因此在服装上更新一般较慢,虽不象香港讲究时髦,但还是过得去的。

                                    第四类在医药文教劳务方面,则上海仅占9.1%,而香港要占33.4%,显然上海比香港的开支远为低廉。如在医药方面,由于大陆职工均有劳动保险津贴,在职职工均享受免费治疗,小孩可享受半费优待,加上医药费低,所以开支甚少。香港这项开支起落甚大。

                                    教育方面,上海中、小学学费书籍费每学期约6—10元,大学免费且有助学金,托儿所早送晚接的托费4岁以下每月2元,4岁以上每月仅1元。一般上海家庭夫妇都工作,若无老人照看孩子均可送托儿所、幼儿园。在香港夫妇工作无老人则小孩就难以处置,要花一大笔钱托人带。交通费上海以一人骑车,一人乘车计,骑车国家每月津贴2元左右,乘车自付月票3元左右,两项相抵实付1元,所以算3元,是考虑了自行车折旧费(以7年买一辆车计)。本类费用在上海是较稳定的,而在香港则起落差异较大,特别是不请他人带孩子可省700—900 元。

                                    第五类水电燃料。上海家庭虽未进入“电气化”。消费时低水电费实际收费却不比香港便宜。上海一般的家用电主要是照明灯、电视机、电风扁、收音机和录音机,少数家庭使用电熨斗、电吹风,电冰箱,空调,因此一般在10度以内。上海燃料以煤气为主。

                                    最后一类是杂费。其中书报杂志上海比香港便宜得多。交际上海较少,主要是亲友来访加餐,个别至亲好友办喜事的支出。香港的开支就较大。从附表可见:上海的生活开支是基本生活费,没有高级娱乐及消费品,总的四口之家消费116元。而香港的基本生活费用开支每月却达2 ,872元,若扣除700元托儿费则为2 ,172元。

                                    按每百元港币兑30.40元人民币计算,基本生活费用港,沪两地之比分别为7.5 :1(包括700元托儿费)或5.7 :1(不包括700元托儿费)。这里还必须说明:上海各业职工平均工资为70元,加上物价津贴每个职工5元,就达75元。

                                    若在工矿企业单位工作,则还有附加工资、奖金,生活福利费等10元以上,平均收入就达85元以上。我们以上海夫妇两人,一人在事业单位工作平均收入75元,一人在企业单位平均收入85元计,收入共160元;一家四口每月基本生活费支出116元,尚有44元积余,这笔款项占总收入的27.5%左右。

                                    上海职工大部分把此款储蓄在银行,并根据各人的能力与爱好,购买高级消费品如电视机、录音机、缝纫机、电冰箱,沙发家具、洗衣机等,或用于旅游等大笔支出。

                                    综上所述,上海职工工资所得虽然仅几十元,但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由于物价的差异,却相当于香港1 ,200一l ,800元的月收入。当他们把节余的27.5%的工资用于改善伙食或住房等基本生活费时,可相当于香港的1.800元收入,而用于高级消费品时,由于否港这类商品价格低,他们的收入就相当于l ,200元左右。我们再把港、沪两地各类消费的实际值按每百港元兑30.40元人民币换算后,可见港、沪两地分类开支的绝对值香港均比上海高。悬殊最大的是房租,相差竞达40倍之巨;其次是医药文教劳务,也达27.5倍之大;伙食相差3.8倍;只有衣着几乎差别不大。总的生活费开支香港比上海高7.5—5.7倍。由此可知,上海在居住、伙食、医药、文教劳务,娱乐等方面比香港低,而在高级消费品,衣着、日用百货等方面比香港昂贵。

                                    附表:上海香港两地开支折算表

                                    …………

                                    大家批判吧!

                                    通宝推:随风而去,审度,
                                  • 家园 这个帖子贴出来多久了?

                                    就帖论帖,这里面破绽很多啊。

                                    我是上海人,1978年我已经读小学了。

                                    1)1978年,上海普通职员的月工资72元人民币?我1990年代初参加工作,进的是当时上海仅有的16家有进出口权的国营外贸公司之一,起步工资每月37元(国家干部编制),当时公司唯一大老板(他是一位能人,公司的灵魂人物)的座车是一辆进口来的二手宝马。工作没几个月快过年了,公司开始发“福利”,外贸公司这点好,下面工厂多,当时出口渠道就这么几条,何况外贸公司有个“补差”的权力(这个不多解释了,总之年底爱给哪家厂一笔钱,就可以给哪家厂一笔钱),所以发的年货就多一些。第一笔发的,是十几二十个鸡蛋,也够我激动一哈,因为买鸡蛋要凭票,家里从没见过这么多鸡蛋啊。那时也真缺德,发的鸡蛋装个塑料袋就给你了,我就傻呼呼地挂在单车上骑回家了,到家我妈打开一看,碎了好多,心疼得,赶紧炒。

                                    2)1978年,人民币兑美元的官方汇率是1.68:1,但那个是摆设,老百姓根本没有可能去换。假如没看见过兑换券,没进过友谊商店,怎么能讲上海经济史?

                                    3)在外贸公司干,渐渐是骨干外销员,出国机会就多一些,有一年累计坐了10次国际航班(来回各算一次),已经觉得很得意了,因为出国公干多少是福利性的,大家要轮流的。我去香港也就是1994年前后吧,去广交会当然更早,我可以老实讲,不要说香港,就是那时的广州,已经让我惊艳。因为上海被压制30几年,抽血30几年,基建几乎停摆,整个社会气氛是相当压抑无奈的(很多老克拉是见过世面的,灵魂深处顽固反动,基本就是在服无期徒刑那种感觉)。广州的市政建设未必如何,但已经有选美,已经有很活泼的气象,深夜坐在大排档上呱噪,都觉得很爽。

                                    台湾经济史,也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当中涉及到忍辱偏安的老总统/经国先生,和李国鼎等一大批“贤臣”,怎么在夹缝中,找到“半导体”这一条路子,陪着笑脸小心翼翼地杀出一条生路来。这个,先不说了。

                                    邓公不是没有毛病,不过没有邓公和长者,我们全家出不了国(就是当难民也轮不到我啊);没有那个陈书记,我的爹娘也不会在上海拿着这些退休工资安度晚年。一叶而知秋,多数中国人民受惠于改开这30年,到底好过了多少,家家有本帐。《中国好声音》那么豪华的投资,镜头一扫观众们不论男女又靓丽又开心,你再看看美国电视,慈善基金会的劝捐广告里,非洲的菲律宾的,都是苦命的娃------讲句老实话,看到这些公益广告我就感慨,其实中国曾经离他们,就是一步之遥啊。

                                    大家莫急,像我这样政治不正确的,一定邪不压正,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

                                    通宝推:黄河清,wage,夏侯,柴门夜归,笑看风雨,otto,AleaJactaEst,文化体制,桥上,acxp,
                                    • 家园 我爷爷正好是78年退休的

                                      15年我祖父去世,他是78年退休的,整理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他老人家当年的退休证,我爷爷78年作为工厂工人退休,上面有写最后一年的工资,我记得是58元,我父亲说当时在上海算是可以的

                                    • 家园 本大,我1992年参加工作

                                      是一个大型国企,第一个月收入92,必须自己做饭,否则不够自己生活。

                                      • 家园 我90年代初年在上海上大学,每个月的生活费大概120多?

                                        忽然记不住了。恍惚记得大棑青菜7毛钱。饭的话是发的饭票。每个月国家还有点补助,好像20多。

                                        这钱真是只能维持生存,娱乐什么的最多就是去学校的体育馆周末看点录像了。

                                    • 家园 现身说法,有事实有依据,论坛就是应该有不同的声音,兼听则
                                    • 家园 邓公的12年

                                      78年的普通职员78元工资, 90年的干部编制新人还只有37元, 是真有办法啊。

                                    • 家园 少了一个零

                                      90年代初外贸公司起步工资每月370元吧。

                                      那时上研究生,本科毕业直接上的国家每月给75元,工作过给的95。

                                      • 家园 我没有记错

                                        第一张工资条怎么会记错。

                                        所以我引用的那个表里,93年以后的工资平均数,我认为都是比实际高了,一些油水大的工商企业或许达到(包括奖金等等),说是全市平均恐怕是拔高了。

                                        但当时上海已经有不少赚活钱外快的机会,比如个体户,黑市换汇(打桩模子),股票认购证等等。人心已经浮动。

                                        • 家园 已经没法对老本的“亲身经历”不质疑了。

                                          1990年代初参加工作,进的是当时上海仅有的16家有进出口权的国营外贸公司之一,起步工资每月37元(国家干部编制)

                                          XX路男子职业技术学校 毕业文凭比中专的文凭,纸头尺寸大一点点,其他一样。

                                          对于有一定年龄的老铁来说,大陆工人干部制度分野,那是刻在骨子的记忆了。

                                          “‘工’字变‘干’才算出头”,这是当年的社会共识。

                                          工人实行八级工资制,干部实行行政工资制,这制度从50年代中延续到1985年。大中专学校毕业的是国家干部,中专生是行政25级(最初是定的24级,后降了一级),六类地区(北京)工资是37.5元,大学生参加工作是行政23级,工资是49.5元,转正后就是22级56块了。

                                          85年中央出了9号文件,对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进行改革,改革后,六类地区(北京),各系列最低工资是:办事员52元(不含补贴奖金等),技术员/技术工人52,普通工人46元,助教/研究实习员70,中学教师64,护士/医士/小学教师52。

                                          ……

                                          这是85年,六类工资区的北京。

                                          到了90年代初,粉碎“四人帮”都十五年了,八类工资地区的上海,进的是仅有的16家有进出口权的国营外贸公司之一,国家干部编制身份,起步工资居然只有每月37元。

                                          这难道还不该批邓吗?

                                          这锅可没法扣到“十年动乱”上去了。

                                          通宝推:盲人摸象,
                                          • 家园 那张工资条我是记得的

                                            记错的可能性也有:

                                            1)第一个月没做满一个月。

                                            2)工资以外加上其他各类补助之类(一般有近十种),应该能加多几十块钱吧。

                                            其实我想说的是,不管是37还是67,这个数字还是相当低的,但当时我们已经不大在乎,因为奖金和发福利实物发得蛮好的,出国还能省点外汇回来。其他外快就不说了,平心而论我们单位算廉洁,其他兄弟单位,炒卖配额等等,副总以下一串大闸蟹进提篮桥。

                                            但即便在上海,还是有多得多的单位,是没有多少油水的,就靠死工资。所以上海人小气,也是不得已。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