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天涯上看到的《从现在看2011年张维为和福山辩论(转载》 -- 夏至欧锦

共:💬491 🌺3597 🌵6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在当时1979年前后从全国农村开始从公社制集体经济转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绝大多数农民和农村干部是支持的,但是也有不支持的,至今还有。这是历史事实!不是什么骗小孩的,也不是某些人想否认就能否认的!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如今承包制越来越显示出很多弊端,这也是事实,无需否认。世易时移,国家政策从适应到不适应甚至拖后腿,毋庸讳言,修正改进乃至废弃后另起炉灶也是可行的,目的是让广大中国农民过上好日子享受好生活。

                          你在贴中问的,关于农业方面的问题,我种过地。

                          你把解放前农业农村农民和解放后集体经济以及文革后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相提并论,不知道是故意还是无意,但绝对居心不良!

                          //以上//

                          //不再回复

                    • 家园 八十年代初的丰收有疑点

                      我总觉得单干一下子就能大规模增产有疑点。据说毛去世后留下了不少存粮。那几年的丰收有没有动用毛留下的存粮的因素在内?否则后面为什么又减产了。应该要好好查证一下,所谓丰收那几年国库的存粮是增加还是减少了。

                      • 家园 八十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根据国家统计宣传

                        的数字,粮食产量快速增长。其实这是和化肥的大量普及使用以及中国农民的勤劳相辅相成的,我个人观点是化肥的使用才居功至伟,并不完全是承包制的功劳。再者承包制的红旗标杆小岗村,实地了解以下其后续的农业发展,就知道水分甚多,不说也罢。

                          • 家园 包产到户,大集体的科技系统被破坏,科研支持没有了

                            化肥、育种、农药,这都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不是农民凭借积极性,可以掌握的,如果可以的话,当年大跃进土法大炼钢铁也不会损失这么大了。

                            原来大集体的情况下,公社、生产队都会专门组织上传下达。包产到户了,谁还管这些,很快都荒废了。

                • 家园 我证明一点,机械化开发北大荒从60年代就开始了。

                  至今保留着一张母亲60年代的老照片,开着拖拉机,青春洋溢,背景是一望无边的黑土地。

        • 家园 等等,人才断档?

          人才断档难道不是科学的春天造成的吗?

        • 家园 工农剪刀差那是邓干的事,毛那里是工农经济循环。

          前三十年解决就是粮食产量问题,没有化肥和育种,粮食突破不了,搞城市化、工业化,就是三年困难时期的走资路线,是吃人。

          1970年,中国用出炉的钢铁做成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和“济南号驱逐舰”,

            中国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中国终于可以生产一种极其重要的产品——合成氨(化肥)。

            在工业葛明前,中国农业技术世界第一,养活了世界最多的人口。1958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2亿吨,在各种“以粮为纲”的动员和农业人员的努力下,到了1969年依然只有2.1亿吨,增加极小。因为当时中国人均耕地2亩多,一个人一生的排泄物积成肥料只七八吨,每年平摊到每亩土地上不过一捧化肥。

            所以无论付出再多的努力,粮食产量必然卡在这个水平,这是自然的准则。

            19世纪中期就发现了合成氨的反应原理,但合成氨需要高温高压的环境,这种环境类似于战舰炮管承受的温度和压力,能造舰炮的国家,才能建造化肥厂。所以当1970年我们终于突破合成氨的生产瓶颈后,立刻一口气建造了几百套合成氨装置和上千个化肥厂,从1970年开始,中国化肥产量平均每年增长100万吨,1975年每年增长200万吨,于此同时,中国粮食总产量从1970年开始以每年平均2000万吨的速度开始增加,到1978年前,已经突破3亿吨,中国的粮食增长率第一次超越瑞科增长率,中国人从此告别饥饿,甚至还有大量多余的粮食可以用来饲养肉食动物,改善生活质量。

          是70年代中国粮食产量爆发,从而需要改革,改革就是将过去因为粮食产量低,人们不得不在地里找食,压榨土地的每一份营养,寻找野菜、昆虫、老鼠等一切蛋白质补充营养的经济,在70年代充足的剩余粮食保障下,将农民向城市化、工业化转移速度,由前30年的少数人小步试点,变成改革后的大规模前进。

          而邓在大跃进和改革86年后的政策,就是对农村竭泽而渔,不顾农村死活的转移农村价值,引来2次经济危机。

          所以,江在89后,重建农村科技生态,重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从而让袁隆平们重新获得科研经费,让从84年就停滞的粮食单产重新增长,确实挽救了农业。

          但这些科学农技产业,在市场经济下,其产品与粮食的剪刀差,远比计划经济时代更可怕,更无底限,由此三农问题油然而生,向中央反映三农问题的村长,对袁隆平是恨之入骨,因为杂交育种是压榨农民的重要一环。

          从现在的市场看,所谓剪刀差,是工业一无所有,前期从农村提取剩余价值,创办工厂,搞科技创新,后期技术和工业产品,通过补贴,用低于市场的价格来反哺农业。

          邓提剪刀差,是因为他只会提留建工厂,产品如何反哺农业他不懂。

      • 家园 最后一句我改个,感谢邓就是吃饱了撑的

        实话实说,我受了邓的大好处,升学也好,工作也好,房子也好,出国也好,我是全面受益。

        中央呼吁 202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家)提前三十年就实现了。

        我个人在国外,没有关系,没有背景,也就是混个温饱小康,要大富大贵绝无可能。但是比起国内的同龄人,无论如何算是吃饱了撑的,起码三十年前就没有什么饿肚子,而是肥胖、三高这一类问题了。

        那么没有 “吃饱了撑的” 人,还感谢邓? 那我就看不出任何理由了。

      • 家园 最后一句总结很到位,可以用于所有当年

        所谓具有个人奋斗精神碰巧赶上蛊惑个人奋斗时代的一群人——今天的公知主体。

    • 家园 邓时代, 农村子弟相比城里人的机会, 是变多了还是少了?

      谁把城里子弟下放乡村, 谁又把这些子弟拉回城里?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