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忆苦不思甜(1)-扶墙进扶墙出 -- 听松

共:💬225 🌺1420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暴漏年龄了

          不过我们这代人已经算好的了,至少有扶墙进,扶墙出的机会。

          我的一个老师当年公派出国,那会公派的钱很少,还要攒钱给家里置备电器(改开初期家里放个电视是很气派的事情,在中关村知识分子圈是出过国的象征)。他们都是周末靠国外当地一些老人慈善性质的帮助才吃上一顿好的。大概就是一些老人有钱没孩子,请年轻留学生周末去家里吃饭,顺便聊聊天解下寂寞。这位老师有次不小心受伤,导师要去探望他,他都不敢答应,因为群租太窘迫了。

    • 家园 我最后一次吃自助餐吃到蹒跚出门,是在西班牙格拉纳达

      哪一年记不清了,肯定是本世纪。

      当时经济已经不拮据了,只是去西班牙旅游,发现那里的中餐馆自助餐有大量的海鲜,一下子就把青年时期的功夫拿出来了,结局比较悲催。

    • 家园 也有不扶墙的

      两位当过知青,战斗力强悍,而且进出都不扶墙,气定神闲,说是上山下乡练出来的神功

      • 家园 知青那是彪悍的一群

        年轻时和天地斗的。遇到过几个洋插队的老知青,很能吃苦,极有韧性。吃个自助餐对他们是小意思,哪还用扶墙。

    • 家园 【原创】忆苦不思甜(3)-“老"司机考新驾照(上)

      忆苦不思甜(3)-“老"司机考新驾照(上)

      入校后不久,就有早来的老人告诉我们这些新人要准备考驾照,因为笔试过后要等一段时间才能参加路考,所以要先计划好时间。大家忙于功课,等到暑假来了有人开始准备去考笔试,带动身边的同学也张罗起来。大家看我拖拖拉拉,都催促我同去,我说听说如果有国内的驾照就可以直接考笔试和路考。大家这才惊奇地发现我是有国内驾照的,这在那时的留学生中还不多见。有人看我天天搭公交、平时好像路盲的样子,还问我这驾照是在国内买的还是找别人代考的。

      这驾照倒真是我自己考的,而且我在国内还开过快两年车,勉强算“老“司机,不过要带引号。九十年代中期国内开始流行学车,那时私家车不多,路上大部分是公车,驾照和会计证等类似是个职业技能证。我上班有段时间不忙,想抽空去学车,自己掏学费,部门领导准了。那时当地驾校也开业没多久,教练一期带着十几个学员,可以天天去排队练车。不过学员中除了几个干个体的小老板能天天报到,一大半的人都只能隔几天请假去一次,但所有人都要分摊教练的买烟钱和每天的午饭钱。有人有意见,我倒是不计较按时交份子钱,给教练和小组长印象较好,所以我去时一般都能被排上练车。那时的车都是手动档,前后几个月练习移库、倒桩、上路、半坡起步等等,最后顺利考过了。

      我在的部门有两辆车,领导开一辆,一辆公用。我拿了驾照几个月后,领导突然说部门公车归我用。我们这个部门是总部的技术部门,时不时要到下面多个分部去解决技术问题,我是部门中唯一的女工程师,机缘巧合负责着最重要的技术系统。我以前如果去分部是同事开车搭去或由分部来接,领导要我开车我其实不太愿意,一是开车了分部有问题我就要随时去,二是刚拿到驾照不太敢开。可当时正是技术升级的时候,十几个分部的主要系统就我一人管着,领导指望着我多下分部,才不管我怎么想,直接塞给我车钥匙。

      那天我战战兢兢地发动车,离合器、手动挡、刹车、油门乱套了半天,一路慢行总算把车开回了家。路上遇到一个大上坡,手动挡的车离合如果控制不好爬坡很容易熄火,车熄火了两次,我手忙脚乱试了几次半坡起步才把车重新开起来,后面的车狂按喇叭。至于为什么把车开回家?因为单位里车归谁开默认谁就可以开着上下班,所有部门的车都是这样。

      后来慢慢开车开习惯了,才觉得有车方便多了,工作生活都方便,晚上不管加班还是娱乐都不用担心如何回家,周末还能带着亲朋出去逛逛,加油也是直接去合作的加油站记账。当然新(女)司机常有的毛病也不少,比如有时忘打转向灯、晚上一直开远光灯(一开始不知道夜光灯怎么用)、开转向灯却打开了雨刷、换道不注意旁边的车等等。那时女生开车的比较少,路上也多是各单位的公车,其他司机看到是个打扮精致的女生开车,也就不太计较。至于挪车倒车磕磕碰碰肯定是有的,有次单位所有领导开大会,停车场挤满了,我把车挪出来时却把周围几个部门领导的车都蹭了。这一看车身就知道是哪辆车蹭的,我有点担心领导们会批评我,可后来所有的领导都没吭声,背后抱怨不知有没有。可能是各领导看我斯斯文文长裙飘飘的不好发火,也可能是各领导担心批评我后我会不积极给他们部门处理技术问题,反正都是公家的车。

      开了一年多的车开熟后,开车时就不太上心了。一天下班刚出单位大门转弯上路,一声巨响,和后面开来的一辆卡车碰上,小车后部凹进去一大块,卡车没看出太大的问题。我当时还理直气壮地和卡车司机争论,卡车司机说找交警,那时也没手机,找交警要先找电话。我没处理过这类事,回去找了单位车队的队长来,他来了一看就小声说卡车直行我转弯是我的全责,要我赶快把车从路上挪开,别叫交警而是直接去单位的保险公司。卡车司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但也知道不能找这种大单位的麻烦。到了保险公司后,车队队长先把卡车司机打发了,然后问我车还有什么其它毛病,我说好像有个前灯不亮,队长直接把那个灯敲烂,说算在事故里一起修了,我心想还能这样操作。这事过后我才慢慢后怕起来,钢铁相撞人是渺小的,好在人没事。后来车子修好了,我再开车就有点心慌,开了一段时间后不太想了,正好部门里几位同事等着开,我就把车给他们。后来一直到出国我都没再碰过车。

      我那时上学都坐公交,没打算买车,但确实需要一个当地的驾照,那是个重要的ID。同学们说我以前开过车肯定一考就过,不用花钱去上驾校了。但我知道自己的水平,而且很久不开车了,虽不用去驾校,还是在华人报纸广告上找了个教练私下练车,一次好像是一个小时,比去驾校便宜。

      那时华人驾校教练基本都是早期去的港台人,这个教练一听我说有国内驾照,马上操着半咸不淡的广式国语说:”你们这些在大陆开过车的坏习惯最多,开车不让人、Stop sign不全停、换lane不check死角,比新学的还难考过。我碰到好几个了,特别是一个北京来的,觉得自己开车很行,去路考还没开出路口就fail,第二次考又fail。连着fail两次不能再考了,才来我这练车,上课都在纠正坏毛病,习惯难改过来....“

      类似的事我倒真听新认识的朋友讲过,这个朋友自己就是考了两次路考没过。他在国内外企开了几年车可能开油了,觉得路考简单就是个过场,直接就去考。第一次开出去后,还和考官聊天,开着开着习惯性地一手扶方向盘、一手良久搭在换档位上(国内车那时大多是手动档,经常要换档,所以很多司机有习惯把右手放在换档位上),结果考官直接给了fail。第二次他吸取了教训两手扶着方向盘,但在一个Stop Sign的路口又fail了。考官说他没有充分观察路口左右两边有没有车辆,他叫屈说他看了两边的。他确实是动了眼珠子看了两边,但考官没看到他有明显左右转头的动作,宁可错杀不肯放过。那时的考车规则好像是路考连续两次不过,就要从笔试再重新考。这个朋友这下真小心了,专门请了教练纠正动作才把路考通过。

      我本来就对路考没底,听了这些经验教训更要认真练习了,完全当做初学的。

      -----那谁,来扛下铁牛----

      关键词(Tags): #忆苦思甜#驾照#路考通宝推:王小棉她妈,旧时月色,胡一刀,桥上,青颍路,
      • 家园 记得当年路考,95分

        请楼下的老留学生当的教头,第一次学,停车场转圈;第二次学,上公路;第三次学,直接上高速,带着哥几个去“扶墙进扶墙出”。然后,就开始准备路考了。路考时,按照过来人的经验,遇见有马路边溜达的,一定得大幅度甩头,恶狠狠地喵一眼,如果是漂漂妹妹,再多看两眼。最后被扣了5分,因为考官大妈说我光顾陶瓷,在一个绿灯前启动稍慢。

        不过,基本功没学扎实,特别是停车,若干次都是请路人甲帮助停车移车。出了米国,就不会开车了,停了几年,干脆就忘了。再学车,已是十多年以后,跟着一腐国大妈认认真真学了一通,考第二次才过。

        • 家园 好快捷,练三次就可以去高速了

          加拿大这边严点,有地方最开始学车是不能上高速的,要拿到初级驾照(可在local开)两年后再考高速换驾照。

      • 家园 谁的生活容易?

        外面河水湍急。藏在自己的帖子下胡言乱语几句,不擅争论,不想争论,只是感慨两句心里话,看到的朋友不用留言。

        谁的生活容易?谁的人生不艰难?

        在国内说日子不容易的,八九十年代的硬件软件远远不能和现在相比,横向、纵向都不能比,那时的我们也要中考、高考、工作、养家,我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说教育制度不好,孩子竞争太激烈。现在的大学招生还不多吗?八九十年代才招多少大学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比现在激烈十倍?60后、70后那时也是孩子,都是怎么过来的?

        出国了日子就会变容易?

        关于老移民们的生活经历文章也不少,都是苦过来的,比国内更轻松吗?

        以自己为例,比起赤贫时期出国的老留们,我的留学生活已好得多了,不过:

        -也曾在深夜里的街头徘徊,又冷又累,因为住得太远、回家太晚,夜车稀少;

        -也曾忘带钥匙,但可惜没有人送来,室友又去外地。在学校呆了整三天,在学生办公室或图书馆趴在桌上过夜,白天要离场,清晨五点搭第一班地铁来回坐,在轰隆声中靠着椅背睡着;

        -也曾因为学业压力经济压力巨大,在夜里的市中心凄凉独坐,无声地注视着面前的璀璨繁华,眼里含着眼泪。为什么不崩溃大哭?因为没!有!用!(有部老电影叫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也曾一边压力大得不能入睡,一边告诉家里一切都好,在漂亮的维多利亚建筑前照了美美的相片寄回家;

        -也曾为了赶论文和找工作连着几个月高度紧张地熬着,通宵达旦。在开始工作后松一口气,却在一天吃晚饭时,毫无征兆地泪流满面、不能控制地痛哭、半小时后才能停歇,还要鼓励自己坚强点;

        。。。。。。

        谁的生活是容易的?这样的生活不知凡几,国内国外都有。怎么就能扯得上社会灰暗?

        我倒真是觉得现在的留学生新移民的日子很好,有钱啊,刚来就买车买房。国内家长们付得起国外一年好多万的私立学校学费生活费,供着大学读四年甚至从高中开始一共读6-8年,本地白人中产家庭大部分也赶不上。这样的就不用苦情了吧。

        到国外工作就容易?

        找份体面的白领工作也不会比国内容易,还要先过语言关。

        重新学电工、水工?Electrician和Plumber是技术类,从开始学到能独立工作,读书加实习也要很多年(听说过5-7年才出师的),那时间相当于读个学位,所以也有相应的好报酬。不要和国内的民工劳工干活相比,不是同一类的。

        国外工作不加班吗?在项目忙时,也曾经早九晚八。加班工资?技术公司没看到过,deadline不能meet,这是自己的问题,所有人都加班。

        在国外上学轻松?

        小学、初中是的。读高中时就要看想上什么样的大学了。如果想上好大学,类似国内985、C9级别的,去文学城的子女论坛看看就知道了。那里的好孩子成绩都是高中四年平均分95上下,年级前3%,至少是两个体育项目校队的队员,有些可能还是校队队长,身兼学校2-3个club的leader,学校校乐队的主要成员(比如第一小提琴手),基本都在省级甚至国家级的竞赛上拿过奖,连续几年每周在医院或机构做志愿者,其他的各种比赛、团队活动众多。。。。

        国外上大学确实不用高考,大学的招生官考察高中四年全面的情况。想上好大学就四年都不能懈怠,功课名列前茅只是一部分,sports, arts, leadership, volunteering样样都要行样样都要好,这个过程中孩子和家长付出的努力、精力、时间、金钱都很多。我当年高考是高三最后一个学期突然醒悟学习努力了,考好了进了985。我如果在国外上高中也是这样的话,平时成绩一般体育不行没有才艺没有领导力,估计只能进本地学院。说起来,还是高考好啊。

        本地普通白人生活就好了?

        听说过live paycheck by paycheck吗?我在国内上班时单位是一个月发一次工资,在加拿大上班时公司是半个月发一次工资,在美国上班时是一个星期发一次,为什么?一次就是因为工资晚发了一天,就有白人同事要借钱,这可都是中产啊。

        谁的生活都不容易,不要只觉得自己艰难。国内国外,生活都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没有乌托邦。

        成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

        只是自己的胡言乱语,看到的朋友不用留言,不想这里变战场。

        通宝推:物是人非,迷途笨狼,宝特勤,铁手,山景城,笑熬浆糊未糊,桥上,三笑,唐家山,加东,柴门夜归,一直在看,旧时月色,王小棉她妈,
        • 家园 确实有理想的人都不容易

          不过相对来说,同样的理想,美国比国内大城市容易,国内大城市比小城市乡村容易。当然,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一点容易,是用父母的不容易换来的。

        • 家园 即便高中这么努力,进大学还是随机性很大

          common application导致各学校报考人数激增,招生处根本没有能力来甄别考生,作假很多,各种社团活动,竞赛活动水分很大,因为硬性指标少且比重低导致大学录取随机性很大。高考肯定更公平

          • 家园 也不是这样。

            以加国滑铁卢大学为例,它建有数据库,以现有和过去的学生做对比分析,推断这些学生的高中学弟学妹的水分。

            麦吉尔大学的高中招生推介,说法不一,在某些高中曾经有过非常直白的表述,这个表述是只要你成绩真好,保证录取。当时引起欢呼一片。

            前提是,你是学霸。

            一般地好,就得绞尽脑汁,揣摩着写材料了。真的就是天知道了。

            • 家园 你的了解还是有些偏

              大学对于过去一直有招生的高中是有记录的,尤其是资源丰富的名校。即便是非常好的高中,入学状况也是每况愈下。现在的名校比如常青藤之类流行的是对以前从来没有招过的地区的学生增加倾斜度,应该是原因之一。我的三个孩子都是美国top tier的高中毕业,跨度有十几年,我太太是parent committee的,认识无数家长包括别的学校的学生家长,了解很多很多学生。我可以很确定的告诉你,大学的录取不确定性逐年增加,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通宝推:桥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