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从“了解之同情”说开去 -- 大眼

共:💬73 🌺730 🌵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个比喻非常好,快到根子上了。

            这个比喻特别好,直接到问题根子了。

            王二就爱吃狗屎,还整天鼓吹大家吃狗屎,咋办?

            就说王国维吧,都共和这么多年了,科学民主的思想都普及了,自己也不是没条件接触学习,还是汉人,可就非要吃“忠君”这坨狗屎,还忠的满清的君。天天顶个小辫子,顶成了民国三大著名辫子之一。整天在清华园出入,太有碍观瞻,更是落后思想,毒害学生。咋办?

            陈寅恪从不自认是遗老遗少,不碰这坨狗屎,可偏偏是王国维忘年知己,还被指定处理后事,又是挽辞,又是挽诗。为啥?

            就他妈四个字,“和而不同”。

            他只要不强迫你吃狗屎,他哪怕天天吃,还说好吃。只要是在自己家吃,不影响你。咋就不行?

            如果说他还有点本事,你想学他的本事,只要他不强迫你吃狗屎,有啥不行?即使他要求你也吃才教你,你也可以自己选择不学,有啥问题?

            王二这样的人,要按传统观念,也就是“愚”,但不至于“恶”,更不影响其“诚”。所谓“独立自由”,我的理解很简单,就是“诚”字,诚于人,诚于己。郭沫若一以贯之,不影响其诚。梁簌溟晚年醒悟,不影响其诚。至于冯友兰周一良的有些事,恐怕就不好说了。所谓曲学阿世,无外乎此。

            那么说吃狗屎到底对不对,古人也看的开,我坚持我的,自有公论,公论不行,还有后世,可以藏之名山。

            到底对不对?也许过去对,现在不对了,也许现在对,将来就不对了。岳飞不照样破坏民族团结吗,洪承畴不是民族融合的大功臣吗?借庄子一段话,看看到底谁对?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

            我爱吃狗屎,还天天说狗屎好吃。你能讲道理说服我,我心悦诚服,你能用事实打脸我,我更是五体投地。可是你要是用利益来诱我,用权势来压我,对不起,我不服。不是说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害吗?那我就是小孩子。

            简单不简单?太简单了。难不难?太他妈的难了!陈寅恪坚持到最后,不照样落得个“涕泣对牛衣”吗。易中天其人其文咱不说,但是劝君莫谈陈寅恪这一点上说的挺好。谈什么陈寅恪,你有那本事吗?你能坚持住吗?既然都不行,谈什么谈?

            诚。君子和而不同。评善看心,论恶看迹。我总觉得有些东西其实道理真的很简单,只是真的很难很难。

            • 家园 和而不同不妨碍主流价值观的凝聚

              不能妨碍别人去批评,这才是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的关键在于和,心平气和的接受别人的指责,包括“汉奸”的指责。

              人类社会在发展,在前进,不是每个人的每个言行都符合这个前进方向,但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并不固定,也许哪一天人家对了呢?因此社会必须宽容不同方向的言和行,这是和而不同的存在基础。

              但另一方面,如果不允许社会主流批评那些离经叛道的言行,就会出现一大批哗众取宠,妖言惑众的人物,最后伤害人类的整体利益。

              王国维留辫子,忠于满清,实际上是逆历史的潮流而动,是为反动,但他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宽容和尊重,把这种言行无限拔高,说成是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就过头了,人人去反动,国将不国。

              通宝推:empire2007,海峰1,
              • 家园 陈王,没人不许批评啊。 -- 有补充

                谁不许批评了?

                还是那句话,批评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采取同样标准就行。

                至于那句话,用来挽王国维。不少人都觉得不恰当,历来有很多解释,我也不去翻了。我自己的理解,前两天已经说了,“即为挽友,亦是自况”。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补充下,说那句“独立自由” -- 补充帖

                我觉得应不是去拔高王国维的忠君思想,遗老风范。而是认可其追求独立自由的行为,相对而言,王国维的死,我更倾向于罗振玉逼迫说。而不是忠君说。

                当然,这又回到瞎猜了。瞎猜的东西,聊天打屁无所谓,当不得真。

              • 见前补充 4538390
            • 家园 吃狗屎的自由--民主的大敌

              通常人们把自由与民主放在一起说,但首先要明白,民主与自由有矛盾的一面,个体来说,绝对的自由是最好的,但放在人类社会中来说,自由与民主要平衡,就是自由与民主要互相让步,明白了民主与自由的矛盾,才能理解民主与自由的相辅相成。

              一个人有吃狗屎的自由,不允许别人说三道四。有人把这称为独立的精神。但在群体社会里面,这不成立。

              你吃狗屎,是一个人偷偷在家里吃,不让人知道?还是在大庭广众里吃?是否还要到处宣扬吃狗屎的好处?

              一个人脱离了社会,才可能有不让人评说的可能,因为你的行为才真真正正是独立的行为,但在社会中,你的行为是一定会影响到别人的,会对别人造成损害,哪怕你没有一点主观害人的意识,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独立分辨好坏,也不是从出生就能分辨好坏。

              所以谈论自由与独立,还是要把民主考虑在内,以人类社会(也就是集体)为基础,才是正确的方向。

              • 家园 不要自己立靶子。谁不让评说了?

                哪个字提到不能评说了?你能做,别人自然可以说。不让人说话才是真问题。

                吃狗屎是个比喻,但是,即使真的是吃狗屎,只要没有强迫别人去吃,无非就是个反面教材而已。有什么了不得的?

                我觉得啊,不管是民主也好,自由也好,还是别的什么社会形态也好。这公和私之间,群和己之间,总归还是要有条边界的,不管这个边界是偏左还是偏右,哪怕这个边界不可能绝对清晰,但总归还是应有一个,而且确实会有一个边界的。

                陈寅恪,主席可以把他养起来做个反面教员。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学一点。

                我觉得中华传统和西方一神教,真是完全不同。虽说从先秦,以文罪人就史不绝书,从司马迁到苏轼,从明太祖改孟子到李贽,不过更多的是还是对涉及到当权者自身时的反应,对于学术上的自由,倒是还相对好些。直到满清文字狱顶峰可能才严厉起来。倒是一神教下,只要是“异教徒”,那必然是要赶紧杀绝,你和我不一样,就该死。。。

                有时候啊,难免觉得难道我们汉族在精神上是不断退步的?

                • 家园 抱歉了,但我还是认为民主不是风花雪月,而是激烈的斗争

                  我文中的“评说”是缓和的说法。

                  其实我想说的,这是一场较量,是一场斗争,而不只是不痛不痒的“评说”。

                  只是吃狗屎,真的无所谓,但我们都明白,这里说的不是这回事。

                  大家说的都是涉及中华民族在危亡时刻,激烈的思想碰撞。思想哲学的背后,都是政治上影响全体中国人的道路与方向。而不是把这些思想哲学当成一个玩物,关起门来自我陶醉欣赏。

                  在这个大背景下,自由要与民主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结果。自由与民主的结合,是流血的过程。没有一丝温情陌陌。这是当时的社会矛盾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个人的独立与自由只能是幻想。

                  • 家园 你说的很对

                    我们的分歧并没有那么大。

                    其实这一段对于陈的讨论,无非就是陈王持“潜在汉奸”论,我认为有点过了,由此陈王发个长贴而起。

                    对于陈的其他批评,无论是学术上的还是生活上的,我其实并没有意见,百家争鸣吗。

                    比如你这个观点,其实我是基本同意的。

                    我们的差异在什么地方呢?无非还是那个边界的问题,学术争鸣思想碰撞,其实是好事。只是,在本身没有涉及到现实政治时,还是保留一点自由度比较好。在哲学思想方面,当然会更激烈一些。但是在历史研究方面,政治色彩应没有那么浓厚。自由度是否应略大一些?此其一。

                    其二,对于向陈这样的人,怎么办?打倒吗?直接罗织为“潜在汉奸”吗?我想还是看看主席总理当年怎么做的。陈声明不学马列才赴任,55年选学部委员,是主席批示“要选上”,才选上的。总理有次提到陈的讲话,指出陈是爱国者,要团结(全文附后)。

                    还是那个论心论迹的问题。陈到底是大节无亏还是有亏,还是付诸公论吧,公论不行,还有后世。

                    周总理的讲话如下:

                    有的思想上守旧者如陈寅恪为历史学家,但他是爱国的,英国不去,美国不去,俞大维是他的妹夫,傅斯年也是他的亲戚,我们请他作中古所所长,他要两个条件,第一个是不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另一个要毛、刘二长保证,我们怎么办呢?第一我们问他是否是爱国者?是否新中国比旧中国好一些,因为他不去台湾,与美英帝国主义国家比较也好些。思想界线很保守,有反动思想不待言,他身体很坏,学问也不是了不起的,我们等待他,他已六十多了,曾留学美国,在旧中国呆了五十多年,在新中国只有几年,能有我们这样觉悟吗?他对参加政协的先生们大骂;虽然旧思想很严重,但是爱国者(根据我们的材料),我们等待他,看他四年、八年、十年,他会变的,苏联科学家十年之久才转变的很多。这样人科学院为极少数,大多数热爱祖国,是爱国知识分子,学习苏联很赞成,因而更应团结,思想方法上有问题慢慢教育帮助。

      • 家园 请教不敢当,只能说说为什么这么说吧

        忘了在那本书看过的一个故事:越王夫差在进军吴国军路上,看见路边一只青蛙对其怒目大吼,于是停车扶轼挺身而视,底下人奇怪,问他对此微物为何如此重视,夫差说:无他,敬其气势。

        这就是用““气魄夺人”令人肃然起敬“”的原因,也是我给心的方向河友同感,禁不住写几个字送花的原因,那时没几个人看到他那帖子呢。陈寅恪那几句话换了你是说的我一样会如此评价。我猜梁启超说自己著作等身不如陈寅恪几百字,就指这篇碑文。(当然,同为气势气魄,内涵不同,这有别一层意思)

        至于帝师,恩赐啥的,你如果硬要往这上面靠。陈寅恪倒说过一句:“至于流俗恩怨荣辱猥琐龌龊之说,皆不足置辩,故不及之云”

        关于陈寅恪为什么给了王静安这么高的评价,也没看到过陈寅恪的解释,我只能揣摩他的想法,那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说清楚的了,待我整理整理,以后再回。

        • 家园 马前卒说,不要拿他人,特别是大多数人当傻子

          这种古代文人意淫出来的故事,你真信么?统帅赞了两句蛤蟆,原来不肯卖命的士兵就肯卖命了。如果你是勾践手下的士兵,你会不会?如果你不会,凭啥认为其他人就是傻子?

          夹袋里国学大师满到溢出的蒋介石,在国共大战的时候这种赞赏不知道说了多少,可是国军咋就纷纷投降呢?中国古典文化里的忠孝节义都哪里去了?所谓气势夺人,无非就是脑白金广告里的“就是好呀就是好”。反正没有什么根据,你无法辩驳。

          通宝推:布隆施泰因,
        • 家园 期待大眼兄的整理结论

          几点:

          一、拜青蛙的故事,应是越王勾践、而不是吴王夫差:

          这个故事,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勾践世家》中未有记述。

          《韩非子·内储说上》:“越王勾践见怒蛙而式之,御者曰:‘何为式?’王曰:‘蛙有气如此,可无为式乎?’士人闻之曰:‘蛙有气,王犹为式,况士人之有勇者乎?’是岁人有自刭死以其头献者。”

          然而,《韩非子》 是在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非子》五十五篇。这个汉书是东汉班固所著,成书晚于司马迁。

          东汉范晔著《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 (勾践) 自谓未能得士之死力,道见蛙张腹而怒,将有战争之气,即为之轼。其士卒有问于王曰:‘君何为敬蛙虫而为之轼?’勾践曰:‘吾思士卒之怒久矣,而未有称吾意者。今蛙虫无知之物,见敌而有怒气,故为之轼。’于是军士闻之,莫不怀心乐死,人致其命。”

          【今译】 越王勾践准备兴兵伐吴,认为自己的军队士气不足,还缺乏拼死力战的精神。乘车途中,勾践见一青蛙鼓腹而怒,一副战斗的样子,就抚着车前横木低头表示敬意。身旁的人问,大王为什么向青蛙致敬呢?勾践说,我盼望军队士气高涨已经很久了,但至今还没有令我满意。青蛙不过是一种无知的动物,见到敌人还能鼓腹而怒,所以我要向它致敬。”将士们听到这番话,说:“青蛙怒向敌人,君王尚且表示敬意,更何况无畏杀敌的人呢?”于是莫不拼死效力报国。

          二、梁启超赞陈寅恪的故事,在知乎是这么一篇文章《王国维牛逼还是陈寅恪牛逼》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114748,讲的是1925年梁启超推荐陈寅恪当第四位导师。因此不是大眼兄所说的1927年王国维死后的“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几百字。

          然而,近年来也有不少文章驳斥这个说法,如腾讯《短史记》之《别再鼓吹陈寅恪、沈从文“破格当上教授”》https://view.news.qq.com/original/legacyintouch/d680.html,指出该故事出处为台湾东海大学陈哲三所著《陈寅恪先生轶事及其著作》。如果大眼兄等河友在《吴宓日记》中找不到“梁力荐陈”的记载,就基本是陈记谣言了。

          三、除了“至于帝师,恩赐啥的”事实,还有:“ 在王国维遗体入殓时,其他清华师生行三鞠躬礼,而陈寅恪却行三跪九叩的跪拜礼”等可以核实的事。

          供大眼兄整理时参考。

          • 家园 当时清华校长蓸云祥想创办国学研究院

            是找胡适商量的,胡适给他推荐了梁启超和王国维赵元任可能还有章太炎,吴宓从东北大学辞职刚到清华,就把办研究院这事交给他办了,章太炎可能先于吴宓操办研究院之前拒绝了,日记中也没关于吴宓见章太炎的记载,拜见联系梁启超王国维日记都有的,于是吴宓推荐了陈寅恪,这是四大导师里唯一个由吴宓推荐的,当时陈寅恪在国内应该无名无誉的。

            关于那个夫差勾践是我写的时候手不应心,常干的事。

            • 家园 章太炎提前就拒绝了

              章氏还是喜欢原来 私学 的模式,尽管 国学院 尽量糅合中西,终究他还是接受不了这样的模式

              陈寅恪 在清华国学院和后来清华的研究院,还是尽职尽责的,其弟子回忆建国前 陈氏的课程,感觉还是很亲切的。

              但是,从其父亲陈三立起,他家就是公子哥傻脾气;陈三立有一轶事:一天,陈三立出门回家,雇了一辆人力车代步,事先也没有讲论价钱,等到家门口付车费时,他从口袋中摸索到两个铜子儿,便拿出来给了人家。这不合常价,车夫自然嫌少,便“龂龂以争”。

              老陈便又各衣袋里去翻,结果找出一枚银元,加付给了车夫。可车夫还是“喧呶不已”。这下老陈生气了,说:“给铜元你争,给你银元还是争,怎么这样讨厌!”说罢便昂然走进家门,不再搭理人家。

              (实际这次的车费大概是四角,大概50枚铜元的样子)

              学者不识 市场价,在过去还算是谈资,现在要是这样 早就被市场大潮拍死了(陈寅恪到了抗战期间,颠沛流离,大吃苦头,而且有些还真就是自找的:他打算去英国,做教授兼治疗眼病,这本是好机会。但是 忽然又想带着家人,因为带家人可以免税;但带家人 路费不够,于是滞留在香港筹钱,这一延迟,导致被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困在香港,吃尽苦头——当时他要是不计较税金问题,可能提前去了英国,就省心多了)

              • 家园 陈三立在七七事变后

                绝食死了,陈寅恪办完丧事才南下的

                1937年,芦沟桥事变,他表示:“我决不逃难!”当年,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百般游说,皆不应许。侦探日伺其门,陈三立怒,呼佣拿扫帚将其逐出。从此五日不食,忧愤而死,

                • 家园 中国人岂狗彘不若!散原公临终怒目而斥者谁?

                  https://www.chinaqw.com/zgqj/qkjc_hnyhw/200910/27/178199.shtml

                  尝有悲观者云中国非可敌日本,必弃平津而至全国,老人怒目而斥:“中国人岂狗彘不若,将帖然任人屠割耶?”

                  设身处地想一想,我若有子若此,自己又年老力衰, 管教不能,国之将亡,家有妖孽,真是生而无趣,死而无面目见列祖列宗,不见容于天地之间, 痛哉, 散原公千古!

                  好在8年之后,我军民澄清妖氛,尽复河山,散原公英灵不远,当已亲见,甚慰!

                  通宝推:心有戚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