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韬光养晦下大棋的两种解释 -- 田昭明

共:💬495 🌺5397 🌵6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汉族在遗传结构上高度同源

                汉族的庞大人口,不是文化同化的产物,而是因为在与异族的生存竞争中占了上风,占有了东亚地区最适合农耕的土地。

                通宝推:氵氵,陈王奋起,
                • 家园 举个例子,北魏汉化改革

                  北魏的汉化改革:五胡自此融入汉族之中

                  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改国名为“魏”,史称北魏。经过了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三代帝王的努力,终于到439年实现了北方的统一。北方的统一为经济的恢复准备的条件,也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

                  三代帝王都推行了较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措施。拓跋珪仿照魏晋制度,建立了官僚体系;学习汉文化,命令朝野皆束发加帽;推广儒学,置五经博士,建立太学;收集天下图书,汇集于平城。拓跋珪强制解散所有被征服的部落,使之全部归于国家的编户齐民,这就让进入中原的游牧民族失去了部族组织,很快就融入了汉民族的熔炉之中了。

                  拓跋焘是北魏一代雄主,他继续完善北魏的中央和地方制度,使得鲜卑国家和南朝已经趋同;在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下令“悉除田禁,以赋百姓”“宜宽租赋,与民休息”。为了遏制佛教势力的进一步扩大,和国家争夺劳动力,拓跋焘下诏灭佛,史称“太武灭佛”。拓跋焘也推崇汉文化,在基本统一北方后就推行“偃武修文”“尊孔崇儒”。拓跋焘在文化上的一项贡献就是确立了楷书的正统地位。

                  迁都洛阳

                  孝文帝因为坚决推行汉化改革,为民族融合,北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历来被视为贤主。隋朝王通评价孝文帝:“元魏之有主,其孝文之所为乎?中国之道不坠,孝文之力也。”南宋儒者叶适评价:“用夏变夷者,圣人之道也。”孝文帝改革后,进入中原的鲜卑族和过去的匈奴、羌族、氐族等游牧民族都基本融入了汉族之中,这为北方的长期稳定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语: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 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5.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贵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形成后,关西的民族矛盾也就缓和了下来,鲜卑族和汉族也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分清。内部矛盾的坚决也就加强了凝聚力。当时的北周在经济上是远远逊色于北齐,但是国力超过了北齐。577年,北周轻而易举地消灭了北齐,统一了北方,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北齐灭亡后,六镇鲜卑也逐渐融入了到了汉族的汪洋大海之中。后来,关陇集团的杨坚和李渊分别建立隋朝和唐朝。

                  结语

                  鲜卑汉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鲜卑汉化的不仅使得鲜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还使得魏晋以来进入中原的匈奴、羯族、西羌、氐族、乌桓等民族都成为了汉族,使得北方的民族矛盾得以化解,为了中国再一次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隋唐建立了中国的第二个大一统时代,创造了辉煌的盛世,成为了中国古代史上的巅峰。

                  通宝推:死扛着,盲人摸象,empire2007,秦波仁者,
                  • 家园 事实上数量极少

                    北方游牧民族常见的单培体类型,在汉族中要么找不到,要么出现的频率很低。

                    • 家园 数量很多

                      以十六国时期为例,查阅了一些研究,一般认为融入汉族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当时总人口的30-50%。

                      以下资料引用自朱大渭的《儒家民族观与十六国北朝民族融合及其历史影响》:

                      经考察, 十六国北朝融入汉族的族别, 除所谓匈奴、氐、 羌、 羯、 鲜卑 “五胡” 外, 还有乌桓、 柔然 、 高车、 蛮、 獠、 蜀、 稽胡等共 10 多个。

                      这10 个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的总人口数, 据初步考证统计共有 11361980 人之多。从族别和总人口数而论, 十六国北朝民族大融合的规模, 可能是空前绝后的。正如唐长孺所论:“五胡的割据政权与拓跋氏的占领北中国造成的后果之一, 是汉族与边境各族的融合… …直到北魏后期, 通过北镇起义, 鲜卑化的各族人民才与汉族作进一步的融合, 也就是说汉族的较高级文化在此期间战胜了一切。”

                      在隋唐时期, 十六国北朝各少数民族 11361980 人融入汉族后, 其所占比重是相当大的。唐永徽三年 ( 公元 652 年, 贞观后仅3 年) 国家领有民户380 万, 唐代每户约 6 人,则为 2280 万人口, 少数民族融入汉族人口数约占总人口数的 50 %。如以神龙元年 ( 公元705 年, 距唐建国已86 年) 全国领民户 615 万, 口3714 万计, 则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的人口数接近总人口数的 31 %。

                      如此众多的少数民族人口融入汉族中, 无论对汉民族本身的繁衍或是汉文化的发展来说, 都被输入了大量的新基因, 从而汉族人民在衣、 食 、 住、行、 语言 、 文字及文化娱乐等各方面更加丰富多彩。而且根据人类优生学原理, 汉族与10 余个少数民族在血缘上的混合, 给先秦以来古老汉民族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 各游牧民族质朴、 强悍、 大漠豪情的本性被融入汉族人体中, 使得雄武性与汉族温良恭俭让相结合, 刚柔相济互补, 从而带来了新汉族人体素质基因的提高, 以及人们创新思维模式活力的加强 。李唐大帝国封建政治、 经济 、 文化的高度繁荣, 正是在十六国北朝民族大融合给汉民族和汉文化注入了大量新基因的基础上而出现的。

                      • 家园 分子人类学的基因测序不支持这种论断

                        在对汉族各分支的基因测序数据中,我们确实能看到象鲜卑这样北方游牧民族溶入的痕迹,但数量很有限,远没有30%-50%这个量级,不影响大的格局。

                        • 家园 其实有可能这些人本来就是同源

                          黄河流域本来就是东亚古人类活动最密集的地方,而中国周围这些少数民族有可能就是以原黄河流域的人为主体的。只不过当年一部分人农耕,一部分人放牧,所以生活的地方自然向适合的地方聚集。

                          而东亚的季风气候使得北方放牧的不得不时不时南侵,南北矛盾不可避免。

                          所以文化说和血统说的所谓矛盾,其实不矛盾

                          通宝推:氵氵,死扛着,
              • 家园 赞同你的观察

                “建国后,从五十年代到文革,民族政策逐步转向强化阶级认同,弱化血统区分,全国山河一片红,这本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长久之计,更难能可贵的是,因为采用了马列主义的阶级理论,上面的做法还占据了道义制高点。”

                中国民族政策成功之处恰恰在于其超越民族性和阶级政治的属性。这个经验现在都没有过时。

                至于说同化,恐怕更紧迫的是对香港的分离主义,或考虑如何吸收台湾......

              • 家园 分子考古学的研究成果是:汉族父系基因相当纯。
            • 家园 支持你反潮流

              我认为民族问题的未来解决方式还是按照公民权利方向去走比较公平合理。经过60年新国家建设,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公民权利应该是平等的。任何偏向单一民族的政策都是不合理的。政府可以从经济角度对落后地区进行财政支持和补贴,但是不可以从民族身份角度,去制造共和国里的特殊公民群体。

              不过这样做对政府的难度较大,因为我国公民权利从来就模糊。

              • 家园 民族政策和公民平等从来不冲突

                民族政策和公民平等从来不冲突。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有其特有的复杂历史和具体条件,每天嚷嚷反对两少一宽的人动机是什么不清楚,效果肯定是破坏民族政策和民族和谐相处的。拿个别违法违规的事情说事,说优待这个,歧视那个,强调民族性,政治上很愚蠢。试想,你去攻击莫须有的两少一宽,高喊你被歧视了。反过来中国北部,西西,西南的几大少数民族也拿具体事情说事(别以为没有),上升到民族高度,肿么办?你要走什么中帝,殖民主义道路,去武力镇压吗?

                胡耀邦政治上或许晕过头,或许做过头,但他起码知道民族问题事大,需要谨慎处理。在民族问题上攻击他的人,眼光和胸襟肯定比他差远了。

                • 家园 不冲突吗?

                  “两少一宽”是否事实呢?

                  同为公民,为何某些民族的权利大于其他民族的权利?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种族(民族),文化,宗教等因素影响法律的效力。

                  • 家园 两少一宽

                    是中国民族政策的一部分,还是法律的一部分?

                    民族区域自治就是民族不平等,是对少数民族的优待吗?

                    所谓两少一宽,据(维基)说是1984年中央的红头文件中提到,说“对少数民族的犯罪分子要坚持‘少捕少杀’,在处理上要尽量从宽”。上面还说2010年正式发文纠正,说有负面影响。

                    从上面说的时间看,是老邓严打开始后提出的。动机可能是怕在民族严打激化民族矛盾。过去在西藏,新疆和内蒙古,搞全国一刀切的政治运动破坏民族关系的先例不少,有的恶果延续到现在。

                    ‘少捕少杀’,尽量从宽”,不一视同仁,当然不妥,但严打本身的问题更大。庆幸的是,这些并没有为国家法制的一部分。不宜无限上纲上线。

                    换个角度看:新疆,内蒙,当地少数民族对于几个内地去的省委书记和其他汉族干部的贪腐(有的相当严重没有被处罚),内地过去的刑事犯罪 ,和破坏环境生态的各种违规行为,把这些都上升到民族矛盾高度,你愿意那样吗?

                    • 家园 "并没有为国家法制的一部分"

                      你上面的辩护词在外国人那里会起正面作用。

                      中国人都知道政府命令/党的政策对司法实践所起的巨大作用。中国司法机关直接受到党的控制。

                      “两少一宽“是不是在处理少数民族刑事案件时成为司法实践的指导,必然有实例可咨证明。

          • 家园 任你舌绽莲花也说不通“陛下为何要造反?”

            皇帝造反是为了(1)痛恨人民,要祸祸百姓;(2)主动受制于人,然后再拉拢人心

            您说服自己了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