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清朝相关论文资料整理,陆陆续续有空就补充一点 -- 阴霾信仰

共:💬480 🌺2201 🌵4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是这么个情况

                  在打击弘皙集团时,一开始是没有这个罪名的。

                  弘皙的罪行是哪几项呢?

                  第一,行止不端,浮躁乖张,对乾隆态度不够恭敬。

                  第二呢,心中自以为旧日东宫嫡子,居心叵测。

                  第三嘛,就更有意思了,说是乾隆生日的时候,弘皙进献鹅黄肩舆,乾隆就说了,如果我不接受,他是不是就想自己用了?

                  这三项罪行吧,怎么说呢,是不大能服人的。第一项,恭敬不恭敬,完全是乾隆说了算,有什么客观标准?第二项更是诛心,人的心思是怎么想的,乾隆如何知道?又如何能做证据?第三项更是滑稽,完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朝堂呢,也无所谓,你们皇室内斗,你是皇帝,你让我们咬谁我们就咬谁。

                  问题在于呢,弘皙不肯低头啊,一直硬刚。

                  咱大清也是法治社会,一切都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弘皙不认罪,就凭上面这三项罪名,怎么走程序呢?

                  要不,皇上你说咋办就咋办,乾隆也不傻啊,不能绕开法律啊,说好的法治社会呢?

                  到了年底,僵局打破了,突然有人出来告发弘皙,说他在家里搞邪教活动,问乾隆还能活多久。

                  这下好了,铁证如山。更喜人的是,一个铁证站出来,无数个铁证也站出来了。比如说私设内务府的事也被揭发出来,准确点说,是内务府的两个职能部门。不过,也无所谓了。

                  这下大家才发现弘皙是何等的浪子野心。从未真正树立理想信念,背弃“两个维护”,毫无“四个意识”,政治野心极度膨胀,政治品质极为恶劣,权力观极度扭曲,妄议大政方针,制造散布政治谣言,阳奉阴违,欺上瞒下,捞取政治资本;为实现个人政治目的,不择手段,操弄权术,在朝堂大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培植个人势力,形成利益集团,成伙作势控制要害部门,严重破坏团结统一,严重危害政治安全。

                  看看,都看看,都来看看,这定性多么准确。

                  法不容情,大清专案组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将弘皙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力终身。但是乾隆宽仁啊,不忍心杀人啊,判个终身圈禁吧。

                  说起来绝大多数文字狱也是一样,不是因为违碍的诗句被发现而被定罪,而是先被定罪然后这些诗句就违碍了。

                  通宝推:从来,
                  • 家园 高阳的解释是,乾隆的儿子永琏是雍正定的下一代核心

                    乾隆当皇帝的必要条件是有这么一个儿子。

                    结果永琏九岁去世,所以乾隆必须让位。

                    这个说法,超出我的想象范围。

              • 家园 这则史事看起来眼熟

                可以联想吗?

          • 家园 请教一下

            在清朝的文字狱中,是不是集中体现了皇权的意志,而放弃了法律?

            • 家园 这个问题要辩证的看

              古代的中华法系,皇权是最重要的一环。可以说皇权是凌驾于法律之上,抛开皇权谈中华法系毫无意义。但是,也应该注意到法律体系对皇权的制约,虽然嘛,这个制约比较可怜。

              清代的皇权发展到了巅峰,同时呢,法律体系同样发展到了巅峰。

              清代的皇权和法治之间的关系,存在一些争议,一些学者比如张晋藩认为在“文字狱”这一问题上,是“无法治可言”的。但是另外一些学者对文字狱进行全面的考察之后,发现法律在其中起到很大作用。

              清代文字狱,按《文字狱档》的统计是65例,后来学者钩沉档案统计出180例。

              在这180例,明显属于违法犯罪的,比如邪教邪术,比如诬告,比如谋反的,还有诈传圣旨的,大概占到一半。这一部分基本上都是按法律条文处理。

              在剩下的文字狱中,皇权的影响就比较大了。比如说谢济世注经案,这位老兄天天拿自己的注解献给乾隆,乾隆一烦,就下旨降罪,不过,谢济世运气好,当时乾隆还在扮演宽厚仁君的角色,谢济世只是降职而已。

              在乾隆十六年,为政由宽转严之后呢,下级官员呈报案件的时候,经常模棱两可,视乾隆的态度而定,举两个大案:一柱楼诗案和坚磨生诗抄案。

              一柱楼案呢,起因是乡间两个地主争地,其中一个地主就威胁另一人说,你不让我占便宜,我就去告发你,你家爷爷的诗有违碍之语,正好这时乾隆有个上谕,大概意思就是自首无罪。这位呢,直接拿着自己爷爷的诗集自首去了。另一家一看,也不依不饶的纠缠到底,最后案子落到刘墉手上,刘墉就写了个模棱两可的奏章递上去,乾隆开始也不以为意,但是后来发现沈德潜为此书做序,在序中还刻意美化传主弟弟的一则案件,立刻就怒了。本来这时乾隆对沈德潜有些意见了,现在正好借这个案子全面搞一下,案件的性质马上就变了。最后就酿成了大案。后来所谓的“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据说都是出自此案,但实际都是民国笔记的以讹传讹罢了。

              坚磨生诗抄案的情况也类似。 胡中藻呢,向来以鄂尔泰高足自居,张鄂党争呢,双方刺刀见红,乾隆很不理解,后来有人自供,我们这么斗来斗去是只见皇上宽仁,不见皇上英武。要英武还不简单吗?胡中藻的诗呢言辞险怪,罗织罪名特别方便,乾隆借助坚磨生诗抄案直接把鄂党给灭了,连鄂尔泰都被赶出庙。

              但是,乾隆不想搞的时候呢?大量的批复就是知道了,完事。

              这就是个什么问题呢?文字狱集中体现了乾隆的个人意愿,完全凌驾于法律之上,但是在乾隆关注之外,法律依然发挥着作用。

              还有一点也要注意,就是虽然皇帝的个人意志是主导性的,但是法律这张皮在处理的时候也没完全丢掉,遮羞布的作用还是有的。无论是年羹尧案还是乾隆的文字狱,法律体系的作用,大概就是这些。

              通宝推:天空不空,任爱杰,从来,
              • 家园 案例也不多啊

                清代文字狱,按《文字狱档》的统计是65例,后来学者钩沉档案统计出180例。

                在这180例,明显属于违法犯罪的,比如邪教邪术,比如诬告,比如谋反的,还有诈传圣旨的,大概占到一半。这一部分基本上都是按法律条文处理。

                看“文字狱”“文字狱”喊得这么凄厉,我还以为有几万例……

                以前看老广说“文字狱”,还有不少拍皇帝马屁没拍好,被治罪的。

                不过,想想很合理,有资格被用“文字”入罪的,在古代应该都是体面人。

                • 家园 “四库成而古书亡”被华丽地无视了。。。

                  《四库禁毁书丛刊》和《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现在网上就能找到。

                  话说文字狱180来次,还少啊。。。

                  前朝去掉洪武年间存疑的20来次,后来的禁书相关的案子合一起才十几次,规模比起满清连租借房屋的户主都要连坐的规模小太多了。

                  文字狱带来的各个地方督抚几千几千地毁书,历朝历代加起来禁书毁书都远远比不上清朝一朝。

                  • 家园 我对这些地主官僚产生不了共情

                    文字狱,首先要有文字,要刻书,古代能刻书都是什么家庭,什么出身,不是一肚子民脂民膏的地主官僚吗?没事的时候,吹捧皇帝。因为文字狱倒霉了,还牵连普通老百姓。

                    这种统治阶级内部的狗咬狗,有什么值得同情的,多死几个才好。

                    四库成而古书亡,更是无益,这些破古书有什么用,不都是些文科生的无病呻吟。

                    在四库成而古书亡,我还百度到一句,明人刻书而古书亡,这些古书这么多朝代翻印,离原始面目越来越远,要亡早就亡。

                    即使不亡,这些破古书有什么用呢?都说宋本最好,宋本能让宋不灭亡吗?明代古书还在,明代被满人按在地上摩擦,这些古书发挥什么作用了?

                    就算四库全书删减古书,但是加上几个“胡”字,“虏”字,这些破书就有价值了?再说,四库全书还在吧,我就想问问,四库全书谁读了几本?

                    难道清朝打不过洋人是因为四库全书删减古书,连四库全书都没几个人读,还读什么删减。读了古书就能打败洋人了?北洋舰队被小日本推,是因为四库全书删书了?

                    以前读《儒林外史》,当时的读书人除了几本圣贤书,什么书都不看,明如此,清也是如此。这还是读书人,更不要说古代的文盲率有多高。再说这些破书流传能有多广。

                    这些破书的收集者,个个把这几本破书视若珍宝,自己不看,别人也不想看。还特别要孤本,我去宁波旅游的时候,看天一阁的介绍,这些破书进了天一阁,就等于在世上绝版了。我就想问问了,古人这样的藏书方式和毁书有什么区别。

                    清朝好歹还收集了一下,整理了一下,功过相抵,我是这么认为的。

                    通宝推:ziyun2015,烤面包的胖大叔,孟词宗,
                    • 家园 文字狱造成的只能读四库的恐怖氛围遗祸无穷

                      文字狱不仅仅毁了古书,连新书也没人敢写了。这对于正常的中西文化交流是致命的。

                      明朝士人也不仅仅读四书五经,从利玛窦等人的笔记书信来看,明人对于西方传教士讲授西学是相当欢迎的。明末有西学东渐。明清易代之后到一鸦前,民间的交流基本上被彻底打断了。

                      康熙,雍正,乾隆是知道很多,连法国大革命都知道,康熙还见过西方的机械计算器,然后给了句这东西不能让汉人学会的评价就锁皇宫里面了。

                      从乾隆末年到鸦片战争前这半个世纪,满清自己的信息处理、决策乃至经验总结能力上都是极度退化,退化到道光都问出“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有无旱路可通?”了。

                      整个一鸦二鸦时期,清朝的外交真是灾难,自己狂妄自大到一点现实都不看。。。面对打不过的强敌还扣留使节肉票要挟,这表现根本不像是一个有三千年历史经验的国家,而是像一个刚从非洲部落联盟进化来的国家。

                      军事上打不过可以接受,但是在外交理念和手段上同西欧相比幼稚的如同小学生,这才是真正令人难以接受的。

                      对等外交怎么搞,到底是《宋史》没写清楚还是《辽史》没写清楚?

                      而一些商贸谈判上的基本原则,从宋开始边境互市贸易留下的这么多经验都喂狗了吗?

                      而外国使节不能进京,汉、唐、宋、明:我们都没这说法啊,满清这都从哪儿学的?

                      再看看隔壁日本

                      自1720年起,医学典籍纷纷从荷兰传入,并翻译成日文。在当时的医学界,传统汉医学者与兰学生之间发生激烈争议,引发一连串实验和解剖。西洋医术的精确性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有许多新医书出版。譬如,1759年的《藏志》(藏,即脏,内脏)及1774年的《解体新书》,成为当中的参考典籍,后者更是由一些日本学者出版,包括杉田玄白。该书大概根据1734年荷文版的Ontleedkundige Tafelen写成,而荷文版亦由1732年德人Johann Adam Kulmus的Anatomische Tabellen翻译而来。

                      1804年,华冈青洲实行在世界上首次应用在乳癌手术(割除乳房)的全身麻醉。这项手术结合了中药和西洋手术的技术,比西洋学者Crawford Long,Horace Wells和William T.G. Morton发现并应用乙醚(1846年)和哥罗芳(1847年)作为全身麻醉早了四十年。

                      1838年,绪方洪庵医生成立了一所兰学学校,名为“适塾”。有名的毕业生有福泽谕吉和大鸟圭介,他们后来成为推动日本现代化的关键人物。

                      绪方在1849年著有《病学通论》,这是在日本首次出版探讨病理学的典籍。

                      物理学:

                      一些早期兰学家已开始涉猎西方在17世纪发展的物理学理论,譬如志筑家第八代的长崎荷语翻译家志筑忠雄,在完成首次系统性地分析荷语文法后,在1798年翻译了拉丁文版的物理学典籍Introductio ad Veram Physicam而成为《历象新书》。该书由英人John Keil写成,内容关于牛顿力学。志筑更创造了一些新的科学词汇,有些更沿用至现代日本,例如“重力”、“引力”、“远心力”(中文即离心力)及“集点”(即质心)等。

                      另一位兰学家帆足万里,从一本日荷字典学成荷语后,在1810年出版了一本物理学手册,名为《穷理通》,主要集合十三本荷文书籍写成。

                      电学日本第一本电学著作《阿蘭陀始制エレキテル究理原》,1811年约自1770年起,电学实验在日本普及起来。1745年,莱顿瓶在欧洲发明了以后,平贺源内在1770年从荷兰人首次得到类似的静电产生装置。1776年,他更将它改良。该装置中静电的产生是由于当中的玻璃管与镀金棒摩擦而来的,并制造出许多电力的效果。这些发电装置被复制并获日本人采用,并称之为“エレキテル”(即摩擦起电器,荷文原为elektriciteit)。就像欧洲,该装置是用作好奇玩意,如在某物体上方产生闪光,或认为该装置在医疗上有帮助。在《红毛杂话》中,“エレキテル”被描写成能从人体中抽走闪光,用作治病的装置。在一些售卖西方珍奇玩意的商店,这款装置获大众青睐。这一类型装置后来被其他学者改良,如佐久间象山。日本首部电力学著作《阿蘭陀始制エレキテル究理原》由桥本宗吉写成,并于1811年出版。书中记载了许多电力学的知识,如发电装置、人体的导电性,及1750年富兰克林有关闪电的实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009519/answer/21384993

                      清朝呢?一片荒漠。

                      隔壁日本禁教锁国,但是和满清咋就差别那么大呢?

                      看看幕府和美国签条约的过程,他们锁国归锁国,对于西方的外交惯例挺熟悉的。满清不要说把万国公约搞懂,就是好好把自己当年签尼布楚的前因后果琢磨明白了,后续的外交活动都不会搞成那个样子。

                      • 家园 你的逻辑确实有问题

                        你这是强行归纳因果。

                        一些商贸谈判上的基本原则,从宋开始边境互市贸易留下的这么多经验

                        这和四库全书删减有什么关系?

                        第二,商贸谈判本来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拿宋朝边境互市的经验来指导,清朝和列强谈判,这不是笑话吗?

                        第三,清朝自己就有边境口岸,怎么会绝了中外交流,隔绝中外交流这一点,根据我的检索,完全不符合事实,不知道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第四,日本一样被打得鼻青脸肿,还不是签订不平等条约,有区别吗?袁世凯也很懂谈判,不还是卖国吗?有区别吗?

                        第五,日本强大因为他们制定的国策是向外掠夺。中国从来没有这样的国策。

                        第六,我搜索到一篇何兆武的文章,明末清初西学之再评价。何兆武认为明末的中西交流,引入的是中世纪的神学体系,真正帮助中国走向近代化是清朝的学者,李善兰,华衡芳等人

                        最后,所谓四库删减就让文人噤若寒蝉,这也是文人自己的描述,或是你的想象吧?面包叔提到嘉庆之后已经没有文字狱,文人就是夏天的蝉了?

                        通宝推:孟词宗,
                        • 家园 嘉庆之后无文字狱,文人才开始学习过去不敢去看的边疆之学了

                          不过这些文字已经过时200多年了。

                          以至于一鸦时候英国人打过来的时候,还看到一大堆“沿袭戚继光遗法”的字眼。

                          几百年的断层和脱节,哪那么容易去弥补。

                          一本《中国文祸史》,总共258页,清朝独占141页,其他朝代共分117页。

                          • 家园 我随手检索一下

                            百度即可,乾隆时期,西北、西南、东南,各个方向边疆史地研究成果丰硕,怎么你连百度都不愿意用一下吗?

                            你的执念真的太深了。

                            所谓文祸,不就是少了点文人的无病呻吟和无聊马屁,这也值得痛心疾首?

                            西北史地学:

                            郭丽萍的专著《绝域与绝学——清代中叶西北史地学研究》从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着手,探讨清代中叶西北史地学兴盛与康乾盛世国家对西北控制的联系,对乾嘉以降的经世致用精神和考据学传统对西北史地学的影响条分缕析,认为“清代中叶的西北史地研究是前人关于经世之思考与成熟考据学双重作用的产物,其完整的面貌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经世致用的贯彻、考据学的发扬”。

                            清代西北学研究的最初印象是由康熙时期那些跟随征战大军走出边塞、走进大漠的文人学士们留下的征人行纪、日记、杂记描绘出来的。在康熙、乾隆两朝征战西北的同时,清代开始了对西北大规模的舆地勘测和舆图绘制工作。“通过测量获取各地的经度、纬度、时刻、日景等数据”,钦天监官员“掌握了西域九十多个测量点的北极高度、东西偏度、冬至夏至的昼夜长短及节气早晚等数据”。确定了西域各地的地理方位、西域的区域范围及其在王朝版图中的位置,“新疆的轮廓较清晰地展现出来了”(24 页)。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六月,这批资料转给了方略馆,经过军机大臣傅恒等人再次编辑,形成《西域图志》的雏形。

                            西南方向:

                            乾隆初年《四川全图》考析

                            《四川全图》藏于四川大学图书馆,由董邦达领衔绘制于清代乾隆初年用兵瞻对,金川之际,以文字注记和图绘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四川各府州县官兵员数和仓谷数量,城池及具有象征意义的地方公共建筑,由塘组成的基层军事巡防网络,以城池为中心的山川形势,意在向乾隆帝呈现兵多粮足,城防严密,基层组织完备,清晏有序的地方形象,增强其对西南边防的信心.同时,该图既是研究董邦达"应制图式"的重要画作,也是了解战前清军在四川的粮谷储备和军事驻防格局的珍贵档案资料.

                            土司舆图的谱系研究——以乾隆《雅州府志》土司图版本辨析为例

                            东南史地:

                            乾隆三十三年(1768),著名学者齐召南去世,终年六十六岁。齐召南,字次风,号琼台,晚号息园,浙江天台人。乾隆元年(1736),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庶吉士,充《大清一统志》纂修官,武英殿校刊经史官,《明鉴纲止》馆纂修官。八年(1743)充日讲起居注官。乾隆十二年(1747)充《大清会典》及《续文献通考》纂修官。翌年,授礼部侍郎。十四年(1749),以母老已病辞官。归里后,主教蕺山、万松两书院。不久因同族齐周华文字狱,以循隐罪,拟流,抄家。乾隆帝念其年老赦免,给还部分财产,作为养赡之资。齐召南以病残之身,兼以恐惧抑郁,乾隆三十三年去世。齐召南性机敏,善考订,尤其熟悉史地掌故。所著有:《水道提纲》、《历代帝王年表》、《后汉公卿表》、《史汉功臣候第考》等。其《水道提纲》专考河流,以郦道元《水经注》,明于西北而暗于东南,且对域外水道未详;黄宗羲《今水经》知南而不知北,固作此书予以补正。书中以巨川为纲,以所汇众流为目,故名纲目,条理清楚,注解详明,足资研究史地者参考。

                            从乾隆朝东南督抚贪腐案看海疆社会经济秩序

                            清代东南诸省在开禁后与海外世界的接触逐渐增多,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东南督抚因担任海疆守土重任并兼管海关等事,事巨权重.乾隆后期一系列东南督抚腐败案件的连接出现,其反映的不仅是吏治问题,也涉及社会经济制度和环境等问题.督抚贪腐所得及其投资意向乃至消费习惯等都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清代前期东南督抚与海疆社会治理

                        • 家园 何老的这篇文章也是名文

                          何老学贯中西,这篇文章应该是20年前发表的。当时还组织一个研讨会,会议论文是发表在《文史哲》还是《开放年代》,记不清了。何老在会上,谈了利玛窦,立论宏远,胜义迭出,看了受益匪浅。

                          何老先生估计没想到,多年之后围绕利玛窦出现各种惊人的观点,前些年香港有个学者李兆良出了几本书,认为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是郑和的地图,而当年最早发现美洲的也是郑和的舰队。本来呢,学术界觉得这也太“民科”了,没多加理会。没想到呢,李兆良真能找来中科院的大佬站台。逼得一些研究者下台对线,说起来也不亏啊,论文还能往《历史研究》上发,中科院大佬一站台,层次就是不一样啊。李兆良终于引起学术界注意,研究者的打脸论文能发到《历史研究》,大佬顺便科普一下地图学,三赢。

                          • 家园 李兆良是对的

                            我看了一下《坤舆万国全图》就接受了李的观点。就图上意大利那歪歪扭扭的样子,利玛窦决不可能是不远万里来中国传授知识的地图家。

                            现在的情况是,坚持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观点的传统派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发期刊“批驳”李兆良,但是拒绝发表李兆良的争鸣文章。

                            但是,西方已经逐步不再把利玛窦作为《坤舆万国全图》的作者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