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国内工作年龄 -- 宝特勤

共:💬50 🌺232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些公司,生死全靠老板

        也不是一个35+,40+的都没有,少。少少。要不就是最贵的,要不就是最便宜的,要不就是自生自灭的,要不就是自己人。

        • 家园 回想当年工作过的一家公司

          每年招十来个应届大学毕业生,全放到厂子里干脏活,三个月试用期后基本走光,我干那几年中,其实每年只招入一个人,上面技术部那群老家伙说,慢慢收慢慢教,人多来了走得也快。难怪他们后来接管了公司,中年人大大地坏。

          • 家园 接接你的话题

            聊聊自己的体会:

            这个工厂的做法是对的。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般都缺少实际经验。就是我自己那样的,在工厂干过十年后才有机会考大学的,也不见得都是真正“摸打滚爬”实练过的。能在挑担子前,去生产第一线尝尝味道,是非常有必要的。

            就拿我自己为例,在国内的厂里被选去抓生产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是唯一的在一线上的各个车间都转过的。

            在国外,我本来是应聘一个工程师的岗位的,可是也被先放到下面最脏最苦的一线“体验生活”了近一个月。

            我本来准备辞职了,一来是觉得没有必要轮这么多的岗位(原来是说好的,只将某一流程自动化),二是认为这是“种族歧视”。

            我决定,老子干完一个月,拿到工资就走。可是就在前一天收到了办公室的钥匙。

            后来才知道,上面的计划是准备兼并一个厂后,推倒重建,全部流程按现代化技术改造。

            我这里不是搞“凡尔赛(晒)”,显摆自己,而是真切地觉得,“磨刀不误砍柴工”:搞工程技术,或者搞企业管理,第一线的实践经历是非常非常必要和宝贵的。

            你说的那个工厂能经营多年而不衰,培养人的传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通宝推:empire2007,宝特勤,
            • 家园 先到基层干是我们那时及之前的规矩

              起码三个月以上,看企业规模。大型企业搞个几年不是问题。还要转岗。

              我现在还鼓励小的们先到一线,没人尿我。其实还是在一线,只不过此一线不是彼一线。没人愿意出城。唉。

            • 家园 的确

              做指挥人的人,不管是技术还是管理,最基本的是要能给被指挥的人摆平事情。

              说得高大上一点,这是树立威信。说得直白一点,这是给大家看没我真玩不转。

              而要能摆平事情必须对情况有精准了解。

              通宝推:GWA,
              • 的确
                家园 很精准的规纳

                你指出的,是非常精准的归纳。

                我也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有位从纺织女工,从工人一级级干到大集团生产总监,一直到退休后,还被经常请去“诊断”企业。人们都觉得她有“启死回生”的特异功能。

                她对那些偷懒耍奸的下属的一句“口头禅”是: 你们现在玩的那些花招,都是咱姑奶奶过去玩剩下的,越来越没有出息了。

                过去曾经有过这样的口号,“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实践出真知,这句话到那里都不会错。

                通宝推:宝特勤,
                • 家园 补充几句

                  想再补充几句:

                  记得忙总在西河交流过自己的体验,自己是怎样从一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书生”变化过来的。

                  他直到在自己最崇敬的导师的临终时,才得到了她的认可。就是因为他后来是真正地“接地气”了,从无数的普通人那里学习到了真材实料。

                  觉得忙总说过,曾经有一次,与见识过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刑侦队长,笑比“谁打过交道的种类多”,结果还是自己略胜一筹了。这看来轻轻松松,其实背后有多少磨难和功夫啊!

                  你写过,你的职业启蒙者,教导你“要用能让你学到东西的人”。我非常有同感。

                  我的母亲,也这样言传身教过自己:

                  “就是别人看来是最没有用的人,你也要能从他身上看到,有着你不如他的地方”。

                  “交朋友的意义,还包括你可以向他学习,和你可以同样地回报他”。

            • 家园 这是很多公司的常例,

              甚至滴滴的码农都要求先干几天快递呢

            • 家园 这公司走了两个极端

              原来的老板不喜欢技术部这种做法,认为过慢的培养人材会跟不上发展,最好是直接挖人,结果有一次上了个新项目,隔壁就是刘永好的一个分厂,老板本来说是打游击虎口偷食,但那帮挖来的业内人士吹牛说成打阻击,三年不够,亏个一干二净,好了,又去弄一个新的。

              搞了几次,每次都是技术部来设计厂房车间,有的设备还得自制,可领到的钱又少,那些跑业务的交际的走关系的把大头花光了,一来二往,总工说干脆把总厂承包,用外单养人,可老板面子挂不住啊,不同意,大家只得和平分手。

              到现在原公司早已消亡,但我们聚会时,还是习惯用原名来称呼现公司,总工也无所谓,他说本来公司就不是他创立的,人员都是换汤不换药,名称更无所谓。

              通宝推:审度,
          • 家园 很多公司有排挤新人的恶习

            “保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应该是重要原因,起码之一。常用手段文的是说公司坏话,爆黑料;武的就是各种刻意刁难责骂甚至打;不文不武就是利用规则你新人出丑出错。

            反过来新人赶旧人也是一样的。

            以前,现在不知,公企对新人是尽心尽力的扶持,当然,不排除师傅留一手,这个是私人问题。私企内斗,是系统问题。俗话说想要会,跟师傅睡,私企,睡了也不会。真的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所以我一直说,体制内或相关人员,一定要下基础,起码调研。

            • 家园 顶层那几个人眼光毒

              那公司现在活得很好,主营业务是承接整个厂区设备设计到产品产生一条龙,订单来自第三世界,好像说十年内做不完。

              前两年回去看过,厂区已经没有了,公司搬到CBD核心区,很多老同事还在,样子没变,搞技术人显得年轻啊,还是一年招一个新人,有的同龄的老同事,儿子都来上班了,总工老头子七十几岁,还是每天在歺厅争第一名吃午饭,喝头啖汤,口中说:执输行头,惨过败家。

    • 家园 这是资方的逻辑

      年轻人工资低,这是其一

      年轻人可以忍受更长的工作时间,这是其二

      创造性强的工作对年龄的容忍度高一些,但是国内产业的创新性整体不高,这是其三

      至于工作效率,同样的工作量经验多的8小时干完,经验少的12小时干完。节约这4小时工作时间对劳方有意义,但对资方没意义,因为资方并不为额外的工作时间付出人力成本。

      通宝推:普鲁托,
    • 家园 国内产业水平低 -- 有补充

      对知识要求不算高。需要体力劳动,需要长期持续工作。有家室有一定年龄的人,性价比低。

      记得之前华为有一个三十五六的,不想长期出国,被华为削了,任正非还专门为此发文,说30多岁,不能这么早就躺在功劳本上。大约三四年前吧,当时也掀起一小波。

      不是有个段子么:不能骂年轻人,因为他们真会走。中年人指着鼻子怎么骂都行,因为他们不敢走。

      所谓中国人口红利,是超低价高素质劳动者。中国产业水平必须要突破,不然,会很惨,14亿人呐,要吃饭的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30多失业,很尴尬的 -- 补充帖

      管理岗,没缺;技术岗,不需要;体力岗,你不行。

      要是没知识没文化,还可以要要,安排些差点的工作给少点钱。要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提,不敢要:知识分子干体力活,不是扯的么,浪费大家时间;你比我还牛,怎么敢要;怕不是来卧底的吧?就这水平,不用两个月,我内裤什么颜色我情人内裤什么颜都得被你摸穿,分分钟我就被你开个公司连员工带客户一起端了。诸如此类。

      所以,就算肯扫大街捡垃圾,不一定有得扫有得捡。

      • 家园 三十多岁技术岗难找工作夸张了

        除非是夕阳产业。本猫姨夫是工程画图的,一直干到70多。

        要放下姿态是真的,比如以前收入百万,如果不想太累,挣二十万能不能接受?这在中国一线已经算中上收入了。但三十多岁,负担重,未必肯接受收入砍掉百分之七八十吧。与其留下一个有怨气的员工,还不如炒掉,这个历史上反面例子太多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