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怕富不怕穷 -- 给我打钱87405

共:💬207 🌺363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高端市场华为尝试了一下,被美国警觉了

        华为高端手机马上就要打败苹果的前夜,美国制裁华为,请大家一定要记住这点,就差那么一点。所以任总最初不肯研制手机,一直被当做他难得的失策案例,现在看来未尝不是一种预见性的危险嗅觉。但已经进来了就绝不出去,华为这个骨气我佩服。

      • 家园 附4:我能肯定一点,我走了运

        我今天做饭时,把手烫了。我咬牙把锅放到操作台之后,第一时间打开水龙头冲,但实在太痛,我想起来冰箱里还有一瓶冰可乐,连忙让女儿给拿出来。我用烫伤的手紧紧握住冰可乐瓶,多少算是减少了一些痛苦,但过不了一会,似乎有一块烧红的铁在肉里燃烧,我痛得嗷嗷直叫。我一边嗷嗷叫,一边想,我肯定不能在阿富汗活下去,我肯定不能西双版纳活下去,我肯定不能在塘约活下去。

        我更能肯定一点:我真他妈的走运。

        似乎有神明知道我的想法,我突然回想起来冰箱里还有一罐狗油。狗油真他妈的是个好东西,我一边想,一边邪恶的看着张飞。

      • 家园 附3:能力太低,只好绝交

        最近几年,不论关系远近,几乎每天都有人跟我“卖惨”,我就不知道这些人到底惨在哪里,并且,退一步讲,这么惨是谁搞出来的,难道不是自己?

        我女儿也时常跟我“卖惨”,张嘴就是“我好累”,闭嘴就是“我真苦”,问她累在哪苦在哪,她大言不惭的说,“我周围的人都这样,同学、老师、家长、亲戚,无一不是如此,我就算好的,比他们强。”我简单粗暴的送她一个“呸”,如果不管用,我就送她一张机票,直飞喀布尔,或者巴格达,或者大马士革。

        如果有人也需要我送他一张机票,我不会拒绝的,通常我会拒绝许多要求,但这种要求,我照单全收。

        我最近 连读了好几本书,都跟“惨”有关。《塘约道路》里的人在翻身之前,过得很惨,一次大洪水就把原本就歪歪斜斜的所谓房屋冲毁;《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中记录的那些去西双版纳拓荒的湖南人,过得很惨,很久吃不到肉,想搞点大象肉吃,结果 被大象踩成了肉饼;《跑步在最绝望 的城市中》中提到的阿富汗人、伊拉克人,过得很惨,前一秒还在说话,后一秒就报了销。

        我读这些书的同时,居然有人开着奥迪、宝马,跟我说他过得很惨,惨不忍睹。这让我觉得十分魔幻。

        居然有人请我吃饭,大鱼大肉,一桌好几百,一顿上千块,席间我不断听到各种“惨事”。这令我非常错乱,我怀疑自己是不是打开了一个神奇的通道,去了另一个星球。

        有些话,我原本不想说,但总有人逼着我说。当然你也可以认为,并没有人强逼,是我自己忍不住。好吧,是我自己难以克制,难以忍受,我他妈的受不了这些个“卖惨”的啦!

        为了避免我干出更可怕的事来,我只好跟这些“卖惨者”,绝交。

        瞧,我只有这么高的能力,所以只好绝交。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解放全人类的事业,不是靠我这种人坚持下去的。我唯一能引以为傲的,就是还有点自知之明。

        通宝推:笑不拾,
      • 家园 附2:如果事情糟透了,你该怎么办?

        我刚刚读完《跑步在最绝望的城市中》,这是我读过的战地报道中最好的一本。显然,作者自己也是清楚的,但他并不觉得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如果你读了这本书,我相信你会同意我的看法,同时,你会不断的问自己,阿富汗、伊拉克乃至于叙利亚、巴勒斯坦甚至土耳其,究竟是怎样一种空间,能叫人间地狱吗?

        自一战以来,战争就没有在阿富汗停止过,这个国家不是正在打仗,就是走在要打仗的路上。比如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后,塔利班夺权统治了这个国家,貌似战争结束了,貌似和平来临了。这可是,这种和平恐怕是你不想要的,男人必须留胡子,否则,杀;不许听音乐,否则,杀……然而死亡并不是最可怕的,怎么个死法才叫人胆寒。如果你被绑架了,可能会有人给你拍一段录像,有人过来宣布你必须死,又有个人过来抽出40米长的大刀,把你的头切下来,放到一个盘子里,然后这盘录像带会流向全世界。如果你的家人被绑架了,你需要支付赎金,并且当你付了赎金之后,你仍然有很大的可能去尸体堆找你的家人。你可能会感到幸运,你终于找到了,因为他身上有纹身,但是你会发现,他的腿被电钻钻了好几个洞。

        我跟我女儿说:“要是你不好好学习,我就给你买一张机票,直飞喀布尔,或者巴格达,或者大马士革。”贫嘴的女儿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宁愿去巴布亚新几内亚。”

        在阿富汗,在伊拉克,在中东的很多地区,战争已经成了一种生活,随时随地,你都会操起AK47,“杀人去”。杀人就跟买菜做饭那样的日常。

        《跑步在最绝望的城市中》一书的作者感到绝望,他是个美国人。不难从他身上看到人道主义精神,但他仍然是绝望 的。所以,如果事情糟透了,你就该绝望吗?

        一个人,如果被狗咬了,他第一时间,发乎自然的反应就是“咬回去”,所以自然就是丛林,人是野兽。然而人不是野兽,人也不愿意成为野兽。所以做人很难咯?真的很难吗?这就要问自己,是不是真心实意的想做人,难道不是这样吗?

        近日,塔利班主动向中国示好,我以为,这是一件好事,有戏。

      • 家园 附:如果一个人被狗咬了,该怎么办?

        1.这还用说吗?咬回去。

        2.我是个人,怎么能跟狗学呢?我用棍子抽死它。

        3.我是个真正的人,我要教育这条狗,让它不再咬人,还成为我的伙伴。

        各位,请对号入座吧。

    • 家园 他们不是怕穷

      因为这四十年,他们富了,他们要歌颂,他们要贬低。

      贬低的方向就是他们说穷是最可怕的,如同人是猪,只要吃饱了就最辛福。

      如果你说不一定,他就会要求你去挨饿,告诉你这么一个逻辑,除了吃饱,就是挨饿,中间的半饱,七分饱都没有了。

    • 家园 八卦一下

      浙江杭州滨江一小伙发帖:准备晚上的人生第50次相亲。94年的,单身7年,经历50次相亲是不是很多了?估计一大堆人会说我很挑,其实也没有那么挑。

      小伙身高180+,身材匀称,年薪15万,家里是拆迁户。他觉得自身条件说得过去,而且对未来也有规划。但是,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单身。

      小伙晒出一张Excel表,这是他的相亲记录,里面详细地记录下了介绍人、约会地点以及不合适的理由。咱们来八卦一下:

      “50个里面有这么多胖,你还说自己不挑?”

      “不,我不挑剔。”

      难道是小伙睁眼说瞎话?

      围观群众一通分析讨论之后,还是给小伙下了最终判定书:挑剔。

      你怎么看?

      怎么没有人来问我呢?问我呀,我才知道真相。

      “那你赶紧的说!”

      “这个小伙子,对于恋爱婚姻充满了想象力,以为跟应聘求职或招募员工似的。两个人最初的感受应该是有一点距离才对,而不是一眼就看中,否则怎么拉近距离?所以第二个重点是,双方有相向而行的意愿和能力。其实,应聘求职或招募员工也该如此才对。”

      我以前招人的时候,一定会在一众人当中,挑一个“不大满意”的,次次成功。

      我女儿前两天跟我抱怨,说她分部里有一个初一的娃,很叫她头痛。我听她絮叨完之后,问她:你心里想的是不是,“狗日的”,咱们就来拉琴的,你他妈的别给我找事。

      女儿说,倒也不至于,但有点相似。

      我反问女儿:这样的话,你是不是多次从你老师那里听到?

      给我这么一问,她立刻就惊住了。

      同志们,你们猜 到她为什么沉默了吗?

      因为,她发现,她跟她不喜欢 的人,一样。

      我对女儿说:“自己人”是后天形成的,而不是天生的。所以,即便是你亲爹亲娘,如果彼此不是自己人,那也只是走个过场。这就意味着,自己人,是经营出来的,当然,一般是较强的那一方,主动伸出橄榄枝。

      我女儿讨厌的那些人,可能从来就不明白这一点,他们好像完全不知道自己其实就是要一个现成的。

      这位杭州小伙,条件一点都不好,是个典型的弱者。他,可能,此生,没戏了。

      说错,他是一个弱鸡。弱者也是知道相向而行的道理的。

      这是因为,整个生活都是如此。你会觉得生活不太友好,但也不是那么糟糕,所以你会努力的拉近自己与生活的关系。这种努力,就是生活的一切。

      同理,大部分失败的企业,都是因为要现成的。

      还是同理,那些所谓的尖子学校,“培养”出来的,多是弱鸡。

    • 家园 日久真的见人心吗?

      常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可是,日久真的见人心吗?

      先讲一个跟我女儿有关的故事。

      有一天,女儿问我,为什么我在乐团口碑还行,在班级却差得一塌糊涂呢?

      她讲了两个事倒。一个是她在乐团管钥匙,乐器柜子的钥匙。有一次,有个乐团的学生说乐器丢了,并且怀疑是被我女儿偷偷拿走。还没等我女儿自我辩护,就有人说,某某丢乐器?简直就是笑话。后来调出监控录像,拿走乐器的,不是别人,恰好就是那位“报案”的学生,他也因此被乐团开除。

      另有一次,我女儿的同学让她代为保管眼镜,可是后来我女儿因某回忆不起来的原因将眼镜装进了书包回了家,打算第二天还给她的同学。结果被同学说成有意顺走,是没办法才承认的。

      她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为什么呢?我之所见,对于普通人而言,只有共事才能互相了解。乐团和班级不同,后者如同一群观众坐在一座电影院中。

      所以,若在一起共事,那么就不必说,若不是在一起共事,也不必说,说也没有意义。

      我笑我女儿:“你若不了解这些,你会烦恼一生,并且说一辈子的废话,并且,越说越生气。”

      所以答案就是,日久也不见得能见人心。有的夫妻,看起来是长久在一起生活,然而其实是各行其事,很少在一起共事。比如,有的丈夫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做家务,他十有八九是带着极不靠谱的成见评价他的妻子:“不就是刷锅洗碗吗?”这样的夫妻,貌合神离。

      同理,党和群众,看起来是长久在一起生活,但对于其中一些群众、一些党员而言,跟前面的夫妻并无二致,根本就没有一块共过事,彼此之间的相互评价,不论是好还是坏,都是不靠谱的。

      还是同理,老师和学生,看起来是你教我学一下三年,但实际上,并没有共过事。尤其是对学生而言,他们往往看到的是老师自己所做之事的结果。

      只有优秀的人,严谨,且善于观察,才能做到,不需要长久共事,就能给出准确的评价。

      我女儿还跟我说起另一件事。她说她有个同学,英语成绩和她相差无几,但学得很吃力。她便旁敲侧击的告诉她这位同学,学习方法需要调整。结果对方并不领情,反而有些恼怒。为什么会这样?并没有在一起共事,并不是在一起共同学习英语——是不是像极了如今课堂中,老师和学生,一个教一个学的过程?

      所以为什么我以前会说,有智慧的老师,第一堂课一定会给学生露一手呢?

      之前有几个孩子跟我学数学,第一堂课我什么也没有说,让孩子把试卷给我,就让他们在一旁看,看我是怎么完成这份试卷的。后来没有一个孩子闹过。他们最多就是不愿意学。

      如果我女儿采用同样的方式,可能她的同学会真的去检讨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是,这很难,因为有的学习方法,是“一整套”,并且需要长久的时间才能见效。

      普通人,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能“看清”他人:危难时刻。不过,到那时,只能看运气了。要么得救,要么,“去死”。

      我以前也不了解,是通过向有智慧的人学习,才有所进步的。

      顺带说一句,让我女儿学二胡,真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她小学三年级就考进乐团,初中虽然不是以特长生的身份进的学校,但也很快被老师发现,这样算来,她在乐团一共呆了六年。如果没有这样的六年,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的人生体验。

      这里面还有一件幸运的事。初三的时候,因为有情绪,她一度闹着要退团。当然,是在家闹。我看她状态不佳,就答应了,但要最后跟团长见一面。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团长用非常诚恳的态度将她挽留了下来。我当时编的理由是初三了要补课,跟乐团排练的时间有冲突。团长告诉我,可以晚一点来。我“竟然”无言以对,女儿也当场允诺,不再提退团一事。

      说到此处,又想到另一件事。今天新闻,北京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刘川生接受审查调查。

      我们先来看一下她的履历:

      刘川生,女,汉族,1950年12月出生于四川,籍贯山西,1968年8月参加工作;197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1984年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读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研究员。历任清华大学教师、团委副书记;1985年11月调入国家教委工作,历任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处长、处长;1990年11月起任驻英国使馆教育处一秘;1994年9月起历任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副书记、副社长、代理党委书记;1997年2月起任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兼副社长;1999年2月任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兼社长;2003年2月起任驻美国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2005年6月,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2016年11月不再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职务。(简历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大家怎么看?我的看法是,在不了解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分析有三种可能:

      一、刘川生自身的问题

      二、用人失察,她上级领导的责任

      三、制度出了问题

      这三种可能,倒着说。

      什么叫制度出了问题?就是说某制度安排下,除非是圣人,即便是优秀人才一旦走上领导岗位,就一定会变质。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即便是优秀人才,也是有上限的。正如我以前老举的例子,路上有1元,你不捡,1000元你交给警察,那要是1亿元呢?

      什么叫用人失察?就是制度还是那个制度,岗位还是那个岗位,张三来坐,他变质,李四来坐,他不变质。

      最后,什么叫自身的问题?制度不变,上级领导也不变,李四坐、赵五坐、钱六坐,都不变质,张三来坐,他就变质了。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领导也不是圣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显然,制度有没有问题,是最容易判断的。其它的,我就不知道了。

      那么,教育系统这一块,其制度有没有问题呢?

      • 家园 只有一把钥匙能打开智慧大门

        前段时间,我听了一句至理名言,有胜读十年之感。这话是这么说的:如果一个家长让孩子遭受了社会的毒打,那么这家长失职。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一个是叫磨练,一个是叫毒打。磨练是有益的,毒打当然就是有害的。

        其实这句话如果把所有人都考虑进去,当然就有武断之感,所以它是针对多数人而言。

        可是,如何才能做到呢?难道是父母将孩子置于自己的保护伞下,并且因此逐步将孩子培养成一个玻璃瓶吗?

        显然这样做是错的。所以,如果不想挨社会的毒打,就得在家挨打。

        这样,就引出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历史观。

        我们观察社会,不难发现,许多人喜欢翻旧账,这跟回顾历史、继往开来,有质的不同。但是,这样一种爱翻旧账的历史观,难道不 是自然生成的吗?

        为什么这样呢?我的看法是,趋利避害是人之本能,挨打就是害,受约束也是害,刻苦学习还是害,做人做事需严谨更是害,这样的利害观(或者说价值观)对于未成年人而言,是一道大坎。

        我认识 的一位女性,已然拿到硕士文凭,可谓接受了高出平均水平的教育,然而遗憾的是,她的历史观,一直都是爱算旧账。所以她每每回顾自己的过往,就觉得十分不开心,她内心的账本上写满了“某某人害过我”。

        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来让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从零开始。从零开始的意思是,“这一次,我一定要做好,对方也一定要做好。”但很快,她就极度失望——生活永远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失望之下,她会变得跟疯子一样。然后就是慢慢平静下来,然后就是再一次的从零开始。她已经这样,重复了三次。

        她也想过这些问题,她的结论是,她没有钱,她的意思是,她没有足够多的钱,让她的价值观可以达到“不在乎”的程度。换成俗话说,就是,她认为,如果一个人非常富有,这个人怎么可能有强烈的被害的记忆呢?好比说一名亿万富翁,怎么可能记得住哪次被人偷了一百块钱呢?

        我只能沉默,因为我知道,有那么些亿万富翁,哪次被人偷了一百元,他记得清清楚楚。

        这就是为什么我特别重视我女儿历史观的原因。她跟其它孩子一样,自然形成的历史观,让她在内心建立了一个小账本。在这篇文章的一开始,她所说的那个困惑,不光是困惑,还有旧账——当然,是她“亏损”的旧账。

        我下了不少功夫去跟她谈,向前看、向前走的历史观才是对个人有益的,只有这样才能轻装上阵,反之则必然越活越累,苦不堪言。

        该怎么说呢?可能是我过于性急,我的感受是收效不大。尽管我女儿平日看起来乐呵呵,但她内心 那个账本越来越沉重,一旦遇到大的挫折,这账本就会给她致命一击。这是我着急的一条。另一条,就是前面举的那个从零开始的案例,其实有相当的普遍性,我可能需要更好的方法来引导我女儿,可是我现在不知道怎么做。要命的是,我娃她妈,恰好也是一个爱翻旧账的人。她妈,经常跟她“忆苦思甜”:过去都泡在苦水当中,以后想甜,得要许多钱,许多许多的钱。

        我只好说,也许,只有时间才能解决问题。但愿她有足够长的时间去成长,而不至于遭受社会的毒打。

        要说起来,人的成长真的是一个很复杂的事。这观那观,环环相扣,互相作用。比如如果一个人没有长远的目光,他只记得当前的利和当前的害,他必然会因贪图小利而受大害,也必然不懂得吃小亏才叫占大便宜。可是这需要长久的学习。

        又比如,如果一个人总是袒护自己,他记的账必然就是一本歪账,不论在心里还是本上(有些日记真的是害死人)。这歪账会让他越来越累。可是,不经长久的学习,一个人不会真正明白,袒护自己是对自己最大的毒害。

        同样,不经长久的学习,就不会明白,严谨才有利于自己“记对账”,因为只有通过严谨的辨析、察证,才能尽可能的做出公正评价。

        看起来千头万绪,无从下手。但如果肯花一点时间,就会发现,一切都要靠学习来解决,于是,持久的学习动力,就成了一切的关键。

        可是,持久 的学习动力,从何而来呢?

        古人云:得有大志。

        正因为是大志,所以非要实现不可,正因为是大志,所以不急不躁,日拱一卒。

        不得不说,中国人的老祖宗,太有智慧了。

        我现在猜想,毛泽东之所以在那么年轻,就表现出非同寻常,十有八九,他心里装的是天下,他要平天下,他能走一步,就算一步。换今天的时髦话来说,他的事业,就是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身。

        我只能五体投地。

        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身,就是打开智慧大门的唯一一把金钥匙。

        我没有这样的大志,我也就没有智慧,充其量,只有些许,从门缝中透过的光,照在我的身上。笨,是有原因的。

        通宝推:笑不拾,hansens,江阔云低,十亿星阵,
        • 家园 不同意在家里“毒打”

          环境对于人有特定的作用,比如,公司就是毒打的,家庭就是庇护和支持的。如果把社会的功能给家庭做,不一定有效,还会有副作用。

          • 家园 毒打只是形容

            上面说的是把家庭的功能交给社会。针对的只是传统家庭教育的缺失。打,不重要。怎么打才重要。

            说实在的,只要是学习,或者说教育,就一定是反本能的——用一种本能对抗另一种本能,或者让非本能的成为本能。从理论上讲,注定要反人性,所以必然是「毒打」。也就是所谓规训——建立合理的认识和反馈机制。(当然这只是从某些学派的观点出发,比如把人性定义为生理性的本能冲动。)

            提供支持和毒打是两件事情,不管是几人分担也是如此。公司有时也会提供支持(虽然现在似乎很少)。而且毒打显然只是初级教育阶段的事情。

            胡侃几句,表达不好,抱歉。

            ---

            其实还有意识形态的问题,尤其是反抗性叙事经常将教育打造成一系列二元对立,结合国内现代教育的问题,这很容易得到认同,却不是现实。

          • 家园 不同意可以讨论

            我只能这么说,很多人(其实我并不敢说是多数人)养成的模式是:从来不问该不该干,而是专门研究别人会有多大的反应——所以有人将这种模式描述成“在悬崖的边缘疯狂试探”。

            基于此,如果家庭保护过度,很有可能 刚进社会就被 KO了——这就不需要我解释社会的“毒打”有多狠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