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中国共产党历史》读后感 -- 给我打钱87405

共:💬188 🌺284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预测
      家园 长久的预测 -- 补充帖

      邓小平的思想也是比较 解放的,我也认为,只需要举一条:斗而不破。他不轻易急眼。

      但是,邓小平的思想解放程度,那是赶不上毛爷爷的。

      所以,这事还没有结束。

      啥意思?毛爷爷是新中国的大“县官”,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可能出现“现管”,而不可能再次出现跟毛爷爷同一个级别的“县官”。所以,我们只能“等”,看看后面能不能出一个能够充分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现管”。这个“等”的意思就是希望在年轻人身上,一代一代的年轻人,学习毛泽东思想,一代一代的积累,学到一定程度了,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那个我们在“等”的“现管”。

        • 家园 还一个“不破不立”啊,就是河里质疑的大下岗

          另外一般认为主席和修养的分歧62年7000人大会就很分明了。

          62~66段的不是太清楚,也许修养占优?

          然后主席66年发动WG,这个时点很有意思,刚刚好是建国以后养育成年的时候。

          • 家园 注意一个大的背景:那会的中国刚刚步入国际舞台

            怎么理解这个事呢?你就想象成一乡下人打算到城里讨生活。嗯,想想骆驼祥子。

            但毛爷爷不是一般人,毛爷爷的思想解放程度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他去哪都觉得跟在自己家里一样,心里装的是真正的天下。

            你提的那个时间段,主要是斯大林去世之后苏共给予的评价,在中共看来是十分不公正的。这件事,对中共造成的影响无异于晴天霹雳:大哥“修正”了,咱们这个“刚进城”的小弟心里有点慌。

            至于某些事,那都是打手们干的,某曾经的中共高级领导一度在公开场合要推翻对毛爷爷的“七分功、三分过”之评价,认为最多“对半开”。打手就是打手。

    • 家园 读后感(3)

      我在读《中国共产党历史》这套书时,不断的自问:是什么在推动我读下去?

      一开始我找不到答案,感觉好像可能也许是因为我被中共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所感动,可是,在别的书里也有类似的内容啊;我又想,是不是因为这个事跟我有关系,我是中国人呢?我想了又想,不是的;我再想,那就是我被“中共总能想出来办法来”所吸引?可惜,仍然不是。

      一直到我近来进入“反刍”阶段时,答案才浮现出来: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社会。是这个东西在带着我读。

      对我本人而言,这是一个突破,收获巨大!!!

      我以前,老持一种观点:这个世界为什么总是给人一种随时要崩掉的感觉呢?那是因为有一个“名实问题”。很多概念,比如爱情,比如社会主义,这些都只是空盒子,里面没有内容。所以,不是说“历史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是“爱情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社会主义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认为,要把话说清楚,要给出明白无误的定义,这样就没有争执了。这是我长期持有的观点。

      然而,这一次,被颠覆了,我被中共党史颠覆了,或者说,我造了自己的反,我把我自己给颠覆了。

      生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新陈代谢。为什么病毒不算生命体?因为它只会复制啊。新陈代谢不是用一个一模一样的东西来替代另一个东西,它是用一个新东西来接替一个旧东西。

      所以,爱情也好,社会主义也罢,这个”盒子“在很长时间内,都不变,也就是旧的,所谓的”旧瓶“。然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往其中放入新的内容。毛泽东心中的社会主义,跟刘少奇心中的社会主义,那不是一个样的。邓小平心中的社会主义,会跟刘少奇一模一样吗?我看这是不可能的。毛泽东离开了我们,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就至少暂时告一段落了。邓小平接着干,那就往社会主义这个盒子里装入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事实上,这么做,当时很多人是欢迎的。为什么呢?因为人人都是喜新厌旧的。这里一定要重复一次,是当时欢迎。现在为啥不怎么欢迎了呢?改开到今天已经有40年了。答案出乎意料的简单。

      顺带插一句,今天正好有个n字打头的河友来跟我”论战“,涉及到了喜新厌旧和持之以恒,在这里我复制一遍我的观点:

      西西河任何一个ID都知道,一礼拜20万字说easy并不过分,然而,要每个礼拜都如此,那就难了。

      同理,一个男人跟一个女人腻在一起一个礼拜,这并不难,实际上很容易,但要每个礼拜都是这样,很难。

      人,都是喜新厌旧的,能每天坚持看书的或者跑步的或者做饭或者谈恋爱的,他一定是从中发现了“新”,既然每天都有新的内容,为什么要换来换去呢?反过来,不能从中发现“新”,自然就要换。从这个角度来看,所有人都是持之以恒的,只不过,怎么个喜新厌旧法,因人而异。

      这个世界上有相当一部分人思想是很不解放的,其中一个不解放就是鄙视”喜新厌旧“,比如陈世美喜新厌旧。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些人自己又无时不刻的喜新厌旧。正因为如此,这些人过得相当的纠结,因为发现自己”心口不一“,是个”两面派“。这种纠结有非常多具体的表现,坚持读书,他做不到,那坚持做饭他能做到吗?他也不能;坚持跟另一个人过一辈子,他还是做不到。实际上,他每天都想换,换衣服,换工作,换房子,换车子,换居住地,换丈夫或妻子……

      这里面就涉及到所谓的唯物和唯心的关系。马克思说唯物才是对的,因为这个世界天天都在变,每天都有新鲜事物,即便是地球自转,每次都不一样,这根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不对呢?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其实是不对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这是由人来解读的。在有的人看来,每天的太阳都一样,而在另一些人看来,每天从东方升起的是日。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很有意思。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说这句话的人到底看到的是不变,还是变化呢?如果他看到的是不变,那么他必定受不了,他用自己的大脑把自己封死在一个不变的世界当中了,然而他作为人这样一种生命体是无法忍受”“活着就已经死了”的,所以他会”疯“。那如果他看到的是变化,那么他就自在了,相当舒服。

      “温故而知新”这五个字,我现在意识到,我以前不认识它。

      • 家园 对喜新厌旧的补充说明

        喜新厌旧,在我看来,是趋利避害的一部分。比方说,张三有个老婆,貌美如花。没结婚时,在张三看来,他这个后来的老婆的貌美如花就是利;结婚之后,过了五六年,出现了审美疲劳,这就成了害。我认识的朋友当中有一个的老婆那是公认的美人,这两年不也闹得要离婚么?

        是不是男人才如此呢?并不是。我有认识几个“富婆”,经常换“小鲜肉”,问她们为什么换,她们说出来的话,跟男人是一模一样的:“没啥感觉了。”

        但是,喜新厌旧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那是绝对的坏东西。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一条,你总是换来换去,那就意味着你无法达成足够多的积累,在每一样事上面,你的积累都不够多。就拿二胡来讲,长短弓练习是基本功,之所以 要不断的练习,是因为 人的状态每分每秒都不同,而要求却是每一弓拉出来的声音是在同一个水平上,不断的练习长短弓,说到底,就是跟各种状态的“我”认识、相处、搞好关系。同理,学生想拿高分,就得不断的刷题。但是,机械重复似的刷题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我认为这是喜新厌旧被打倒的原因。

        简单说,如果一个人喜新厌旧,那么他就不能持之以恒,持之以恒在我们的文化中,其地位那是相当高大上的。

        然而,问题在于,不管你怎么黑化喜新厌旧,怎么赞美持之以恒,人还是喜新厌旧啊!

        因此在我来看,人大抵是可以分为两类的,一类的基本型是“不用老是换项目,总能在同一个项目里找到新鲜感,或者有新收获”,毛爷爷就是典型,革命,不断的革命,革命好啊;另一类的基本型是“三天两天就得换一个项目”。后面这种,成本很高。

        最后讲讲家庭。一个三口之家,从理论上看,这个“配置”是足够了,比如对妻子而言,她有两个“项目”,一个是孩子,一个是丈夫。考虑到孩子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成长得比较快,变化比较快,所以孩子是能给这个妻子带来新鲜感的。如果丈夫也是一个不断学习进步的人,那么这个妻子的日子就过得相当舒服了。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丈夫、妻子、孩子都在不断的学习进步,日新月异,那么这个三口之家,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我敢说,必然幸福美满。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出了校门后,那是从来不摸书的。倒不是说一定要读书,我指的是“固化”了。一个固化的男人,跟一个固化的女人,也就能保持三分钟热度。

        再一种情况,也是最近几年出现得比较多的。比如有的女子,谈恋爱经验极其丰富,去年男朋友是张三,今年就换成李四了。最后这女子得出一结论:“我看这世界上的男人都差不多”,是不是就类似于“天上的云朵有啥好看的?不都一个样么?”得了这样的结论的男人和女人,不会去结婚的。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也说不清是有意还是无意,反正我练就了一种“本事”,那就是不轻易下定论,我最喜欢说的话就是“这是我当前的观点,以后那说不好的”。这就好比下围棋,如果你所有的棋子都连了起来,连成了一片,那就说明这棋已经下完了,结束了,人生也就over了。

      • 家园 从语言走向实践。

        至于解释,可以之后再说。

        • 家园 我现在有一个新的猜想,但 是很难证实

          那就是过去2000多年改朝换代,本质是“喜新厌旧”的产物,这个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受成本制约的。这个成本问题呢,又涉及到生产力和人口,生产力往上走,人口也会上来,这里面估计有一个比例问题。另外,过去2000多年总的来说是农业社会,所以每一朝的时间长短是比较接近的,目测是200年左右,然后有一个上下浮动,还有别的因素在影响。每一朝“内部”的变化,是“小改”,新皇帝上来换一波人马,但也只能换一部分,成本难以支撑“大改”。

          这就好比一个人,她这个礼拜跟张三热恋,然后就腻了,下个礼拜又去跟李四热恋,一个礼拜之后又腻了,这个我认为不能叫错。啥叫错呢?就是其实你办不到,各种条件制约你。这个各种条件就可以称之为“总成本”。

          我现在的问题是,即便提出这样一个猜想,但几乎没有办法证实。或许是我没有找对路子。

          我这个猜想,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有颠覆性的,意思就是说,看起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对的,但实际上,你永远也不可能有那么多本钱,不论是个人,还是民族,还是全人类。

      • 家园 如今我有点怀疑自己天生就是“穷”命

        我小时候经常逃课,但是从学校里出来也没有什么可玩的。我会躺在山坡上看云,白云苍狗,百看不腻,我现在还保持着这种“本事”。但对另一些人来说,云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一会这样、一会那样么?

        所以这个事,跟穷没有什么关系,不是因为我是穷人出身才如此的。但是我现在穷,肯定是有关的。经常会有人拉我去搞点“新项目”,多数我都“算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不需要花很多钱就可以找到“乐子”,比如我跟人家讲,读书对我而言就是娱乐,他们会觉得要么就是我在拐着弯凡尔赛,要么就是我有毛病——脑子坏掉了。那么,一个厨子,他烧菜会不会觉得乐趣无穷呢?有的会,有的不会。

        我小时候我妈找人给我算过命,结果很差,说我是“劳碌命”。我妈很同情我——估摸现在更同情我了,算得很准嘛。可是我当时就认为,“劳碌命”难道不是好命吗?一辈子跟个小蜜蜂似的,多么的逍遥自在啊。我现在还是这样看的。但,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与别人无关,我永远不会向别人“推销”这种东西。

    • 家园 读后感(2)

      现在,我要进入“玄学”这个层面了,就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我露出了哲学家的真面目,对此,我既不想承认,也不想反驳,嗯,这恰好就很“玄学”。

      直说吧,在我看来,文化大革命是叫我着迷的一段历史,但我很清楚,得非常小心,要跟它保持一段距离。这段历史像一个巨大的黑洞,人马座A*,但也许是“宇宙大爆炸”。

      我希望大家注意到一个相对大的背景和几个相对小的背景。

      相对大的背景就是“中国与西方的相遇”,这是显然不能脱离的。

      相对小的背景则是,在经过头三年的调整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党乃至于全国人民甚至全人类已经比较确信,在“经济建设”这个问题上基本有谱了。实际上,应该把时间再往回倒一点,那就是共产党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执政了,尽管只是局部执政,这和过往的农民起义都不一样的,可能最接近的是太平天国——红军在长征途中重走了石达开走过的路,这算是巧合吗?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初期就立了下全国执政的大志,所以一路走过来都在不断的积累执政经验。这样,新中国建立之后,只用了八年时间,中共就已经对怎么搞经济建设心里有谱了。因此我认为,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时间,是在五十年代末,而并非是1966年。“三年困难”时期掩盖了这一点。

      表面上来看,文化大革命是围绕着接班人问题展开的。在这里,我也希望大家不要只盯着“国家领导人的接班人”,实际上,接班人问题涉及到所有人,毛泽东在许多场合都表达了“要培养无产阶级自己的接班人”这一强烈的意愿。“自己”在这里尤其关键,它的意思是“不相信知识分子”,这是因为 “知识分子”需要接受再教育,需要改造思想,只能是无产阶级来培养自己的接班人。“知识分子”只能在提供“技术支持”这个范围内小心行事。这样,接班人问题就有了两个维度:一个维度关乎“上层”和“下层”,国家领导人、中央政治局常委是“上层”,普通老百姓是“下层”,其它的,要么是“中层”,要么就是处于游离状态的“边缘人”;另一个维度关乎“血缘”和“教育”,说得直白点,前者是指“有个好爹”式接班,后者则指“知识改变命运”式上位。这两个维度的存在,让事情变得异常复杂。但这,并不是文化大革命是一个“黑洞”的原因。

      另外,我要再次引用一段文字:

      毛泽东接着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单干以后,两极分化很厉害,只要两年就很明显”的话说道:两年都不要,一年多就会出现阶级分化,其中有的还是共产党的支部书记,贪污多占,讨小老婆,放高利贷,买地;另一方面是贫苦农民破产,其中有四属户、五保户,这恰恰是我们的社会基础,是我们的依靠。

      我引用这段文字的意图是为了提醒那些“善于”脑补的人注意一个事实:张三有一块田,李四有一块田,这两块田相差无几,但只需要一到两年,张三必定会甩开李四。这样一种事实长久的存在于人类社会当中。除非采用另一种分配制度:平均分配。

      这让事情进一步的复杂,因为有人说,张三的脑子显而易见的被资产阶级思想所武装,而另一些人则反驳说,李四才是资本家的另一种具体形式。

      但这,仍然不是文化大革命如“黑洞”般存在的原因。

      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过去的一切经验都只能称为“有一定的道理”,时间和空间也许根本就不存在,它们分别是硬币的正面和反面,而不是硬币本身。人类或许很早就知道了这 一点,可始终不知道硬币本身是什么。硬币正面与反面的长久冲突,恐怕就是因为人类搞不清硬币本身是什么。与其发疯,不如干上一仗。

      以上,非常“玄”,对吗?可以换一个时髦的词,赛博朋克。

      • 家园 人们真正难以面对的是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

        “悬而未决”的状态,用我的方式来说,就是:在黑暗中走在一条陌生的路上,手中只有一个火把,火焰时暗时明。

        所以,脚踏实地感是一种逃避。

        人们的这种逃避,被菲利普·迪克以另一种方式提出,出现在《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记忆大批发》等作品当中。用通俗的话来说,那就是:菲利普·迪克在问,当一个人眼前出现难以置信的一幕时,他会掐一下,用痛来确认自己“活”着,一切都是真实的。然而,这是真的吗?也许这痛感本身就是幻觉的一部分呢?

        我认为菲利普·迪克并非是在提问,而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很多人难以面对“悬而未决”的状态。

        菲利普·迪克去世之后,他的作品才大红大紫,这是西方社会的“惯例”。赛博朋克的爱好者们,似乎是无意间误读了迪克真正想表达的内容,但我认为,这种误读是有意的——因为这并不是思考,而是陈述,这种陈述叫许多人感到万分难受。

        中国人也在反复描述这种“悬而未决”的状态,比如老子的“无为”,比如孟子的“内忧外患”。

        中西的区别在于,西方人总是把这一陈述“巧妙”地加以扭曲,然后,“带节奏”,然后,变成消费品。这意味着绝大部分西方哲学沉思本质都是在逃避现实,逃避不确定这样一个现实。中国人不消费现实。

        全人类坐在同一条船上,这也是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一方面人们承认确实如此,另一方面人们却说距离真正的“全人类坐在同一条船上”还很遥远,所以不如“务实”些,比如,把钱先装到自己兜里来再说,毕竟“我”的本事要大一些。同样的,西人逃避这一状态。中国人则面对它。

        通宝推:道可道,
        • 家园 悬而未决是为”易“

          道可道非常道。

        • 家园 想起环形废墟

          当然主题不同。迪克讨论现实的本质,博尔赫斯讨论本质的虚无。

          但从某种角度讲,他们是相同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接近洛夫克拉夫特……现实是荒诞的,隐藏着可怕的现实。

          当我们不知道那是“什么”的时候,就会陷入思考和恐惧。不过,我一直认为,洛氏的害怕未知并不成立。因为真正的害怕,全部都是已知。我们已经知道的,能够感受到的那些危险和伤害。自然包括不可名状与不可避免的疯狂。

          刚才回复宝兄的恰好也是这个话题。事实为什么无法构建出世界边界?因为事实是无限的,因果是无穷的,你要怎么确定有这样一个边界,又或者能够确认这样一个边界呢?你的认识能有用多久?

          这就是编号所说的在黑暗中行走。

          这意味着永远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永远更新,永不确定。

          这也能说明,为何现代人更容易容易抑郁。

          不确定性=不知可为=行动思考受限=小心谨慎=对环境的变化专注而敏感=消耗精力。压力而压抑,压抑而抑郁。

          同样反应人类的处境,西方更关注存在,再现实在……我们活在怎样一个局面里?但明白了本质,生活还要继续。这是中国所关注的。面对永不停歇的现实,我们往哪里走?

          儒家认为,生活的意义就在这生活本身,就在于把握这时时刻刻,没有先验的东西,自己的人生自己把握。——李泽厚

          ——

          又把编号兄的意思重复了一遍。本来想说确定边界的是什么。其实很简单,价值会成为把握一切的基础。无为、中庸只不过是方法。只不过是最基本的如何面对现实。但这种价值不能和一般的价值相提并论,因为他要一以贯之,统摄所有现实。西方不是没有意识到这点,只是往往有所偏移,误把形而上的东西当作现实。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代,认为把握科学就把握了世界的,依然是主流。

          • 家园 希望

            新陈代谢是本能,但是生物意义上的人类一定不是只有本能。人有希望,希望过得更好,自己也更美,身边的人和景也更精致完美,社会更公平或者富裕,这才有进步的动力吧?现代人的抑郁成疾可能还是因为美好的东西可望而不可得,想要改变又无能为力。抑郁是人对当前生活状态不满产生的心理应对。刷短视频,购物,逛街,玩手游,旅游,甚至发呆,没有收获的看书,似乎在享受生活过好当下,结果是把改变的更好的可能的机会给荒废了,希望更加远去,现实如此(社会压力暂时不算在内)平庸,不抑郁还能每天傻乐?那些娱乐有耐受性啊

            • 希望
              家园 方向不同

              不是说结构性压迫,不如资本主义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这种不稳定,在当代,恰好是资本造成的。谋求利益而利用人性……扭曲人性。不仅定义什么是美好,甚至定义了什么是希望。

              • 家园 嘴炮也是炮,照样能杀人

                我个人的看法,一战、二战是个分水岭,在这之前,主要是武斗,来硬的,从肉体上消灭敌人;在这之后,主要是文斗,来软的,从精神上消灭敌人。武斗对应的是所谓的客观、所谓的唯物、所谓的经济,所以,不光是我们中国,西方也一样,三天两头就来一次农民起义,或者是军阀混战;文斗对应的是所谓主观、所谓唯心、所谓上层 建筑、意识形态。

                毛爷爷有超级嗅觉,有超级预见力。文化运动,隔三差五就要来一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必定要发生的。

                然而,这个世界上的古墓派实在是太多了,还以为跟过去一样,还觉得嘴炮不是炮。所以,跟过去那些手无寸铁的农民,没什么区别。看看王力宏的前妻吧,这嘴炮厉害不?她这个嘴炮,跟江青比起来,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如果王力宏的前妻是江青,我相信,王力宏不是若干品牌解约这么简单,他一定会主动的跳楼自杀的。

                凡认为嘴炮不是炮的,必被嘴炮炸得粉身碎骨,吃药也不管用,走着瞧。

                千万不要忘了,在如今的法律中,用嘴炮杀人,不叫犯罪。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