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说说陈永贵,应该为这种探索自豪吧 -- 真离

共:💬197 🌺964 🌵5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那肯定是不会计划到那么细

                                          当年怎么做计划,怎么执行这些计划,如果研究一下,会很有趣。

                                          应该有不少这方面的资料的,不知道有没有河友分享一下?

                                      • 家园 市场经济一直就在

                                        市场经济一直就在,只是在你非黑即白的概念框架里,以为啥啥都是指令性计划而已。

                                        我在这个回复你的帖子里,

                                        因为主席为新中国设计的道路是独一无二的

                                        已经写到了

                                        主席在人民公社化时一大二公的风潮中,始终坚持人民公社一定要生产商品,要有价值交换;

                                        不仅发展省市级地方经济,中国从7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县级企业,乃至社队企业,这些企业基本上都在政府计划外生存,基本按市场经济的规则发展,成为八十年代乡镇企业的前身;

                                        既然是生产商品,既然是价值交换,当然就会有市场。

                                        比如一位河友的家乡,温州,在70年代初就有社队企业的推销员跑遍全国,推销他们生产的低压电器,改开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温州的低压电器很出名。

                                        市场竞争的规则一样起作用,70年代初各县办为农业服务的小工业,很多县都办了农机厂,有的县这几种农机做的好,有的那几种做的好,最后做的好的就会发展起来,周围的县甚至省内的农村都会去哪里买,做的不好的就会自己放弃。

                                        在一些新兴的技术领域,也是市场化运作的。

                                        比如清华大学精仪系研制第一代光刻机,就不是被指令的,而是他们去半导体厂参观看到进口设备后,觉得自己也能做而向上级申请的。

                                        他们做的光刻机也是因为效果和质量好,能替代甚至超过了进口设备,才被各半导体厂接受,没有指令要求清华生产多少,也没有指令要求那些半导体厂必须接收。他们生产也是看着供需关系来定的。

                                        集成电路南北两霸,北京878厂和上无19厂,也是因为产品质量好,订货会上供不应求,才成为两霸的。既然是订货会,那当然是市场化的,而不是指令性的,没人订货,生产了也没人要。

                                        回到社队企业,其实在人民公社化的时候就开始创办了,但到了1970年前后才得到了第一次较大的发展。说起来还是跟主席和文革有关。我一直说

                                        主席一直坚持改革苏联式的强中央控制的经济体制,削弱条条的权力和资源,而将更多发展经济的权利和资源放给地方,让各个地方自主地发展经济

                                        文革极大地冲击了之前向苏联学习的强中央控制的机制(事实描述,不含好坏判断),这给了农村里的社队企业一定的发展契机。还是以萍乡为例,1966年初,中央提出要实现农业机械化,要求农机大修不出县,中修不出公社,小修不出队,市委、市人委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工业,各社镇都办起了农机厂、修配厂。文革开始后,一部份农机厂转产,为城市大工业提供加工服务或拾遗补缺,生产一些日用品。许多公社、镇办起汽车修配、机械加工、瓷业、化工、食品等企业,在“文革间,公社(场)镇企业平均每年增长产值551万元,平均递增26%。

                                        文革带来的另一个效应就是大量城市人员下到农村,极大地加大了城乡信息交流,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周围的农村,比如上海与浙江省,这也促进了农村社队企业的发展。

                                        不过,说到社队企业的发展,就一定要谈到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这个话题展开讲,就是另一个帖子了。

                                        通宝推:ccceee,
                                        • 家园 对计划经济有误解

                                          订货会本身就是计划经济的一部分,是这么运行的,上级给各企业分配好生产计划(比如十家钢厂总共生产一万吨钢),同时给各个需求方发调拨单(加起来也正好是一万吨),需求方的业务员到订货会上去找生产企业把调拨单换成提货单,显然质量好的生产企业在订货会上更吃香(排大队),但这不等于它们就因此可以扩大生产规模,那个要听上级安排。

                                          但当时的确还有不少计划外的安排,根本原因是计划经济实际运行起来并不靠谱,尤其文革年间,中央拨给上海的煤炭这种重要物资只能完成计划的七成,上海都如此下面可想而知,换句话说地方政府根本就不可能严格按照计划过日子。所以大家都在搞私下的以物易物,主要靠领导开条子走后门。1970年中央发出的反投机倒把的指示,把禁止的东西清清楚楚的讲了出来,等于告诉了后人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1.除了国营商业、合作商业和有证商贩以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准从事商业活动。2.集市管理必须加强,一切按照规定不许上市的商品,一律不准上市。3.除了经过当地主管部门许可以外,任何单位,一律不准到集市和农村社队自行采购物品。不准以协作为名,以物易物。不准走“后门”。4.一切地下工厂、地下商店、地下包工队、地下运输队、地下俱乐部,必须坚决取缔。

                                          但是显然这个指示无法执行,因为各级政府靠国家计划活不下去,不搞“协作”不行啊。其实这时中央计委已经开始牵头鼓励个别省份之间搞“协作”,到了文革末期中央计委干脆把“协作管理”当成主要工作,从此这种半市场化的协作正式被官方承认。

                                          在这类计划外的协作中企业有相对较大的自主权(当然最终还是得听领导的),为了解决原料问题,产业链上的企业会一层一层的协作下去,到了最基层就是各种社队企业或者地下工厂。不过跟市场经济的重要不同是,这类协作是以物易物基本不涉及货币交易。

                                          通宝推:审度,心有戚戚,qq97,
                                          • 家园 前30年的市场经济有两种

                                            一种是本该在计划经济体制内运作,结果产生了计划之外的运作或者交易。北纬说的易货贸易,大多属于这种。这种计划外的市场,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中央计划经济的编制和控制能力的不足,更重要的直接原因是严重的物资短缺,使得即使编制了计划,计划内的物资有时得不到保障。于是就产生了易货贸易,以手中有的物资,去找合适的买家换取自己急需的生产物资。但这种易货贸易一般规模较大,往往存在于地方与地方之间。这种易货贸易从建国初开始就存在,到一五计划结束时仍然存在,且长期存在。

                                            另一种市场经济则是长期存在的集体企业、个体商业,以及社队企业,这些企业长期在计划经济之外运行,是比较典型的市场经济。而且这部分经济比较分散,基本上都是货币贸易,而不是易货串货,而且是根据市场供需情况自发调节。

                                            这两种市场经济都长期存在,但有两个较大的发展高峰期,一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的时期,也就是大跃进时期,另一个是60年代末-1975年前后,即文化大革命的中后期。

                                            为何这里两种市场经济会长期存在,使得中国的计划经济始终没有达到苏联的那种高度,直接原因当然有不少,但有一个根本的原因。这个一两句说不透,有空再写个帖子。

                                          • 家园 鼓励创办社队企业就是完善“计划外安排”的优秀方案。

                                            集体所有制既补充计划经济,又能有效避免各种“地下”(私)。qq的资料没错,记忆中1970年以后,社队企业雨后春笋,农机厂,榨油厂,编织厂,开关厂……。1978后,这些企业中诞生了美的,科龙,格兰仕,格力,威力,温州正泰……当下响当当的名牌企业里面50%前身是社队企业或者脱胎。

                                            本来欣欣向荣的发展模式1992后戛然而止,私有化莫名其妙突如其来,中国从此往资本主义道路上狂奔。

                                          • 家园 这个贴有意思。不过基本会被无视或断章取义。
                                          • 家园 最后这句话说到要害之处了

                                            不过跟市场经济的重要不同是,这类协作是以物易物基本不涉及货币交易。

                                            有货币交易,就必然有价格,而价格就是市场经济的先决条件之一。价格可以用来指引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在市场经济里必不可缺。

                                            但是,光有价格还不够,如果大家都不按价格进行交易,而是按行政指令来交易,也不能说是市场经济。就像北纬兄说的:

                                            所以大家都在搞私下的以物易物,主要靠领导开条子走后门。

                                            这就是为啥改开前,中国的经济制度被称为计划经济的原因。

                                            • 家园 计划指标是邓氏改开的成果,和毛没有一毛钱关系

                                              这就是洗脑的魅力,毛时代哪有这种龌龊事。

                                              • 家园 60年的中央指示:禁止商品供应“走后门”

                                                70年反投机倒把的中央指示又强调一遍:不准以协作为名,以物易物,不准走“后门”。

                                                看来物资供应方面走后门是个屡禁不止的老大难问题,哪怕文革都无法解决。

                                                • 家园 你这个和我说的不是一回事,不过,文革不是禁绝

                                                  而是抑制,金钱上,精神上。

                                                  这种打压被改开成为抑制积极性,嘿嘿嘿。

                                                  你们辽宁那时走私也很厉害吧。和文革时期没法比吧?

                                                  走私,投机倒把,会死刑的,这种实在的震慑从精神和生理上双重打击那类人群,不是么。

                                                  对了,还有贪腐,改开这点贪腐罪简直和玩闹一样。

                                                  后果可想而知。

                                                  • 家园 丹东走私被中央重点督办

                                                    俺们辽宁干什么都慢一拍,等整明白走私是发家致富的捷径开始大张旗鼓的搞时,中央开始严打,南方省份已经赚够了有所收敛,结果一下子就撞枪口上了,丹东市长亲自组织走私被抓起来,中央还要求开公审大会,丹东各级干部旁听,老市长在台上声泪俱下的说丹东经济困难,搞走私也是没办法,一分钱都没进自己腰包,整得台下哭声一片,公审变成了先进事迹报告会,影响极坏。。。

                                          • 家园 不错,这是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等有时间了回复

                                        • 家园 可惜党史说法跟你说的不一样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1984年10月20日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里面写的很清楚:https://wenku.baidu.com/view/69ce41976a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0a.html

                                          (四)建⽴⾃觉运⽤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社会在⽣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计划经济,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社会⽣产的⽆政府状态和周期性危机,使⽣产符合不断满⾜⼈民⽇益增长的物质⽂化⽣活需要的⽬的,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优越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标志之⼀。建国以来,我们实⾏计划经济,集中⼤量财⼒、物⼒、⼈⼒,进⾏⼤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成就。

                                          根据历史的经验和⼗⼀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应该对我国计划体制的基本点进⼀步作出如下的概括:第⼀、就总体说,我国实⾏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第⼆、完全由市场调节的⽣产和交换,主要是部分农副产品、⽇⽤⼩商品和服务修理⾏业的劳务活动,它们在国民经济中起辅助的但不可缺少的作⽤;第三、实⾏计划经济不等于指令性计划为主,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都是计划经济的具体形式;第四、指导性计划主要依靠运⽤经济杠杆的作⽤来实现,指令性计划则是必须执⾏的,但也必须运⽤价值规律。按照以上要点改⾰现⾏的计划体制,就要有步骤地适当缩⼩指令性计划的范围,适当扩⼤指导性计划的范围。对关系国计民⽣的重要产品中需要由国家调拨分配的部分,对关系全局的重⼤经济活动,实⾏指令性计划;对其他⼤量产品和经济活动,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实⾏指导性计划或完全由市场调节。计划⼯作的重点要转到中期和长期计划上来,适当简

                                          化年度计划,并相应改⾰计划⽅法,充分重视经济信息和预测,提⾼计划的科学性。

                                          可见一直到84年,土共搞的主要还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还在逐步放开呢。改开之前中国在搞市场经济?想多了吧?你不会以为农村集市就叫市场经济了吧?

                                          • 家园 即使你把党史搬出来,可惜党史说的还是跟我一样

                                            我说的是“市场经济一直就在”

                                            市场经济一直就在,只是在你非黑即白的概念框架里,以为啥啥都是指令性计划而已。

                                            我可没说过(前三十年)市场经济为主。

                                            “在”和“为主”,这两个概念你能区分清楚不?

                                            你查查党史,那句话说了“前三十年全是计划经济,完全没有市场经济”,麻烦你列在这里。

                                            别忘了,这事的源头是你认为龙江大队的砖窑都需要指令性计划——这么离谱的认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