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读萨老大《赤城和八九战车》有感 -- cima

共:💬53 🌺3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读萨老大《赤城和八九战车》有感

    萨大文章中说“不过说到九一八时代的日本军工,个人认为还不是很完善,中国军队真的要打,日本未必有全面侵华的能力。以当时的情况,纵然要吃些亏,打出一个比较可以接受的停战条件至少比把东北整个儿丢了强,而且不是不可能的吧(考虑日本方面的补给线和动员程度问题,在第三地打中国不是它的对手,放进家门,日本方面也未必有必胜的把握,那时候日本人瞻前顾后的性格就该发挥作用了)。”

    个人认为,九一八事变的结果,是日本数十年不断对东北渗透而造成的,并非当时东北军抵抗就能改变的。当然,这不是说不抵抗就是对的,军人的职责就是保家卫国,一枪未发而丧失大片国土,无论结局如何,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无法辩解的。

    在这里,只是对“九一八是关东军自己的行为,所以东北军抵抗就能改变历史”的说法,报有不同的意见。

    首先,日本的大战略,是“以朝鲜为跳板,经由东北,逐步吞噬中国”,这个大战略在甲午战争开始第一步后,已经实行了数十年,而当时日本的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就是一种完全为侵略作准备,片面发展军备,以战养战的畸形路线。可以说,东北对于日本来说,只有什么时间动手、怎么动手的问题,而没有要不要动手的问题。这和后来日本海军和陆军在“北上”还是“南进”,对苏还是对美开战的分歧是不同的情况。

    第二,关东军和日本参谋本部方面的分歧,是激进派和稳健派的区别。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策划“九一八”事变,是认定1931年是使用武力进攻东北的极好时机,而反对日军参谋本部的“一年以后行动”计划,并不是说日军参谋本部反对占领东北。有说法认为九一八事变是关东军自行其是,不会得到日本政府的支持。我认为这样不对,如果关东军当时踢到铁板,日本政府会放弃东北吗?不会的,日本只会进一步增兵,直至达到目的。这很可能也是关东军自行发动事变的原因——强行造成事实而把整个日本拉下水——结合日本下克上的传统、二•二六兵变中策划者把法庭变成演讲台,不求事成,只求明志的做法,我认为关东军很有可能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一意孤行的。只是东北军一枪未放,使得日本捡了个大便宜。

    第三,数据说当时东北军不但在兵员数量上占优势,在坦克、飞机等技术兵器上也占有优势,所以东北军抵抗的话,未知鹿死谁手呢。我觉得,中国当时和日本的差距,是在整个工业体系,而不在具体的兵器先进程度。众所周知,武器是要让人使用才能发挥作用的,武器买就可以了,但中国却没有能够培训使用者和维护者的技术兵器学校,东北军光有战车飞机,但是缺乏能够有效使用他们的“人”,更缺乏维修的技术力量。这个问题,到后来国军对日作战时一样的存在,中国的空军和战车部队都是棠花一现,原因就在于此。

    第四,九一八虽然是只有1万关东军加3万朝鲜军发动的,面对二十多万东北军,似乎东北军占绝对优势,但日军是“先手”,有心算无心,再加上几十年的准备,对东北的情况了如指掌,这个“主场优势”,可不光是东北军的,因此能够迅速控制住战略要地。而中国方面,自从甲午战争以后就对日本抬不起头来,再加上中东路事件里刚被苏军敲打过,而日本打败过俄军,有“恐日症”一点也不奇怪。即使东北军奋力抵抗,估计也是使东北沦陷延后个把月而已,最后还是形成在长城一线日军停下来,国府求和,日本在华北获得渗透的空间,为进一步蚕食中国做准备的局面——不是日军不能打了,而是日本需要时间消化刚吞下的“蛋糕”。

    PS. 我总觉得,当时中国军队(国军)对付日本军队,要有七对一的优势才有胜算,三个是上去打的,还有四个是鼓气的,但是要没有那4个鼓气的,三个中国兵马上就丧失勇气掉头逃跑了——军人的勇气和军事传统一样,也是需要时间和胜利的累计的。

    那么,既然东北军怎么样也打不赢得,是不是“不抵抗”就是正确的呢?否!九一八虽然在长远上保存了东北军的有生力量,激化了全国人民抗日的决心,使老蒋在对日妥协上的让步余地缩小,并为西安事变的发生创下了条件,但这些结果都是九一八的“非预期效果”,和敦刻尔克不同的地方在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保存实力,基本目的是为了反攻;而东北军的不抵抗,却导致了东北沦于敌手14年,还出了个“满洲国”。

    那些鼓吹“因为弱小,所以需要发展——>因为需要发展,所以需要和平——>因为需要和平,所以必须投降”三段论的投降派,犯的基本错误,就是把手段当成了目的——当然,也不乏手段(投降)就是目的,而高喊目的(抗日)才是手段的可能性……哦呵呵呵呵~~~~

    通宝推:苍野,
    • 家园 “三个月灭亡中国”其自信大概来源于东北战场……

      接触过日本或稍了解的人都知道。日本人,社会,政府是典型软的欺,硬的怕。此大概是其民族共性。从这方面分析,是有道理的。

      东北轻易得手就助长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东北军从装备乃至训练度可谓是当时中国的一流部队。可近二十打一竟落荒而去前后不过数周,更助长了日军的自信。依次类推其余贫瘠地区,装备简陋军队之抵抗可想而知。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口号想不是信口开河,还是有根据的。

      • 家园 还有一点就是长城抗战前期的作战

        我们现在多只提长城抗战,实际上热河战役包括长城南北和长城线三个部分,开始的时候,长城以北的承德等地,都在中国军队手中。

        东北军在热河开战前还在内斗,汤玉麟不让其他部队进热河,自己又不加战备,张学良无力控制局面,北方部队因为东北的迅速丢失产生了强烈的惧日心理。因此,热河战役一打响,董福亭即投敌,其他部队纷纷放弃阵地,疯狂奔逃。从凌源到赤峰,从北票到承德,日军如入无人之境,唯一的问题是追不上!

        军心已乱。

        只有到了长城线上,由于十七军这支没有畏日传统的军队的到达,才让中国军队转过头来进行抵抗。

        同样的部队,一旦转过头来交手真正打,日军的日子立刻就不好过了。

        首先是其他部队受到激励,有了精神寄托,觉得自己也可以不跑而进行抵抗了。长城线东北军阵亡了一个团长,姓白,就是为了坚守阵地,等待十七军接防。而二十九军等士气旺盛的部队也投入了战斗,日军冲击到长城线,顿时形成对峙。

        实际上这不是说长城线和长城以北的地形有多大差别,我去过承德多次,一路山势险峻,不是不能打仗的地方,隆化那种地方十三军一个团能和程子华大战就是例子。我认为热河的溃败主要是心理问题,觉得和日本人打必败无疑。

        其次十七军也真是很能打,藏龙卧虎。军长徐廷瑶不是很有名,实际是个很善战的将领,南京打孙传芳在绝境下反击得手,反败为胜。糊里糊涂的功劳却被记在了已经下达退却命令的上级刘峙身上,说刘峙下令后退还能打胜仗,是“福将”,下属三个师,二十五师关麟征,抗战人称“关铁拳”,第八师师长黄杰,文武双全,第二师师长刘勘,瓦子街毛泽东点名不要活的,特别是第二十五师,旅长杜聿明,张耀明都是悍将。装备虽然是雪地草鞋兵,军事素质,战术素质绝不比日军差。

        结果就是打出了长城线的对峙,三个口子,古北口的十七军,喜峰口的二十九军,还有冷口的商震军,给中国军队打出了信心。

        信心,重要啊。

        • 家园 说起长城抗战,东北军不打,西北军来打好了……

          很多都是秦晋冀鲁豫的黄河好男儿。中央军里关麟征,杜聿明,张耀明等亦是秦将。

          然大多数后来的命运也颇为多艰阿!

          内战后,关厌恶政治黑暗腐败不愿去台湾,后来客死香港。听说关芝琳是其后裔,不知真假?!

          杜聿明被俘获释后深居简出,小心翼翼,也没像沈醉那样留下个好的回忆录。

          张耀明后来做了南京卫戍司令,败退后去了台湾。终生不得还乡亦!

          更可叹的倒是那些内战而亡的将军们,刘堪曾在陕北撵的毛中央不善,后败亡与彭德怀。如此亦有张灵甫,邱清泉等抗战名将。人虽战死落个骂名倒也罢了,然其子女要是还在大陆的话不知后来命运如何?

          历史好像不需要人做太多贡献,只需要站个好位置而已。

          希望吾国吾民不再上演悲剧……

      • 家园 我这里的资料也能间接证明,再对比下日俄战争实在...

        del

      • 家园 日本人占东北前后的变化

        由于1923年东京大地震和1929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连续打击。整个20年代日本都不得不压缩军费开支,甚至裁减军队。30年代初期的日本并没有完成工业的军事化,重工业只占其工业的38%,军费只占财政支出28%。如果日本经济按正常经济规律运行,其生产能力根本无法满足全面侵华战争需要。例如1931年日本军费为4.54亿日元,仅生产步枪3613支,机枪514挺,火炮90门,坦克12辆,飞机410架。甚至弥补不了一次大规模战役的消耗。

        占领东三省,使日本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资源、劳动力、商品市场,帮助日本摆脱了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政治、经济、军事上完成了向军国主义道路转变。支持了日本以后进行的侵略战争。1937年日本军费增加到32.7亿日元,从1931年到1937年,日本军费增长了7倍,步枪生产增长了10.8倍,机枪增长了3.2倍,火炮增长4.3倍,飞机增长2.8倍,坦克增长38.9倍,汽车增长20倍。这时日本才初步具备了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能力。

        • 家园 我想,“重工业只占其工业的38%,军费只占财政支出28%”

          我想,“重工业只占其工业的38%,军费只占财政支出28%”是不是可以反过来理解呢?

          就是说,如果日本不吞下东北,它就无法正常的发展下去?

          我的观点就是,31年关东军不动手,32年参谋本部也会搞出个“九一八”来的。

          现在争论的应该就是,如果东北军抵抗,能否让日军踢上铁板以获得比历史更好结果?

          我觉得可能性不是很大,东北军还算不上铁板,顶多是块木板~~~而指望东北军在九一八时就一劳永逸的解决东北的日军威胁是不现实的,因此更加重要的,是在(九一八抵抗并成功的暂缓日本吞并东北的步伐)之后加强国力、军力,以应付日本的下一次全面进攻。我觉得对东北军和国民政府来说,这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这样说下去好像变成“投降派”了?打住打住~~ ^-^

          希望即使很小,但东北军还是应该抵抗的,毕竟这才是他们的职责。而且打仗这回事从来都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若你连“人事”都不尽,天上掉下来的可不会是馅饼,只会是炸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