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昆仑关之战漫记 -- 萨苏

共:💬58 🌺5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昆仑关之战漫记

    昆仑关战役,是桂南会战的一部分。关于这个战役,网上网下都有精彩讨论,重复战役的过程不免画蛇添足,且写就一篇漫记,谈谈战役中几个不太为人重视的侧面,顺便谈谈国民党军中独特的杜聿明系统的构成。最近比较忙碌,时间,先不给自己限定了。

    对于昆仑关战役,存在一定的争议看法。按照陕西大学张宏志老师的看法,昆仑关战役打得并不精彩,因为最后昆仑关还是失守了,而且战后的检讨会上,白崇禧,徐廷瑶以下都被处分或检讨。张老师认为国民党内部都认为是败仗,何能称为大捷呢?

    张老师对这场战役的理解有他的道理,不过,战后的军事检讨会议,徐廷瑶被撤职,即便国民党内部也有很多不同意见,以杜聿明为主,认为不够公平。

    说起来,徐廷瑶这个人非常有特色,在国民党将领中,徐才华出众,深得军心,但蒋介石对他一直不肯重用,虽然一再让他出任重要职务,但一有风吹草动,必对徐加以贬斥。这会不会是和陈明仁一样,存在个人的偏见呢?徐相貌堂堂,按蒋的选将标准,应该相当合意才对,徐不被看好的具体原因实在不得而知。

    实际上徐很会打仗,早在北伐时期,孙传芳在南京发动反击,北伐军抵挡不住,被迫后撤,但身为第一军副军长的徐廷瑶,在前线没有接到军长刘峙后撤的命令,反而指挥所部猛攻孙军。因为徐攻势凌厉,本来形势大好的孙军竟被击溃,北伐军反败为胜,是为龙潭之役。奇怪的是此战之后徐并未得到什么奖励,反而是刘峙因此称为“福将”,不免莫名其妙。

    古北口抗战,徐廷瑶出任第十七军军长,北上抗日,一挽热河溃败的颓唐,南方草鞋兵打出了长城抗战的精彩篇章,第十七军的高中级将领,如关麟征,黄杰,刘勘,杜聿明等从此深受重用。但是军长徐廷瑶却被免去军权,到装甲兵学校搞教育去了。

    这一次,第三十八集团军(不是解放军的万岁军,是国民党军以第五军为核心的桂南战役主力)是昆仑关大捷的主力,而且徐的部下杜聿明等纷纷受表彰,身为长官和杜的老师,徐却被撤职查办!当然理由不是没有,徐的司令部在战役后期被日军轰炸通讯中断,直接导致了前线部队的失控。可是大家都明白这不能怪徐廷瑶阿,因为他的司令部选的地方并不坏,并不是象蒋鼎文那样放在敌人眼皮底下,被轰炸是他运气不好,怎么说司令部的防空也不是总司令的责任么。

    但徐还是被免职了,这件事杜曾以顶戴力争不可,或许老蒋就是因为徐太得军心才不免对他严厉些,否则难以解释一而再,再而三的和徐过不去。

    至于说到失利,应该不是指的昆仑关。会议中,白崇禧的军事报告是欲扬先遏,先谈责任,续谈昆仑关的英勇,所谓失利,指的是此战未能达成收复南宁的战略目标,对昆仑关之战本身,国民党军内部持肯定态度,主攻昆仑关的戴安澜荣获青天白日勋章,杜聿明带回第五军的云摩勋章就有一大盒,此外,昆仑关最后还是落入中国军队手中,或许张老师没有通读过这个报告。

    那么,此战战果究竟如何呢?中国方面纪录,此战,击毙日军中村正雄中将旅团长以下数千人,中村连尸首都落入了中国军队手中。

    参战日军兵力,张老师的看法认为日军只有一万七千兵力,而中国军队至少十五万之众,这可能有点儿偏颇,日军的兵力只谈了一线兵力,而谈中国军队却是战区整个兵力的布防,这个对比不大公平。日军在此战役中出动的番号,即便不记海军陆战队,除了第五师团以外,至少还有第十八师团,近卫混成旅团,台湾旅团,而一个第五师团,其兵力就远在一万七千之上。

    从日军自己的供述看,昆仑关之战阵亡人员4100余人(台儿庄之战日军也只承认阵亡两千余人),按照伤亡比例3:1的军事研究公式,日军总伤亡已经接近一万七千。当然,因为昆仑关是歼灭战,日军伤亡比例不应该这样高,可是依然可以断定,在重创之下日军能够在战役后期发动有力的反击,其兵力不可能只有不到两万。相对来说,中国军队数量较多,但由于运输水平和战略指挥问题,调动困难,远没有日军的机动能力出色,因此,从地图上常常可以感到中国军队有“一盘散沙”的感觉,兵力不容易集中有效的使用,这就不是一个战役的问题了。

    如果因为以多打少就认为一次大捷不值得称道,抗战中就很少有值得称道的战斗了,由于训练,装备等问题,中国军队唯一可以压制日军的,就是人数。假如说按照技术兵器和弹药投放量,只怕很少有不是日军“以多打少”的战役。

    不过,比之其他战役,昆仑关大捷的歼敌数量的确不是很多,那么,昆仑关的魅力何在呢?

    让我们看看日军的说法吧。

    在日本军史专家儿岛襄的《日中战争》第三卷中,是这样描述昆仑关战役的。

    儿岛认为,昆仑关之战,是中国军队组织的桂南大反攻三路军队中的一路,称为北路军,当时东路,西路军的攻势,遭到日军阻击,包括国民党军引为骄傲的“高峰隘”突袭,都未能突破日军防卫圈,基本已经停滞。所以,即便占领昆仑关,中国方面也不大可能孤军深入攻占南宁。这种情况下,昆仑关战役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避免日军攻占昆仑关,作为巩固南宁的支点,只要昆仑关保持在中国军队手中,就有威胁南宁的底牌。事实上日军在南宁的防卫确实也一直无法稳定,最后只好撤离了事。

    更重要的,恐怕还是让儿岛襄自己来说吧。在周边战线逐渐凝滞的情况下。“日中两军的荣誉和意志,就凝筑在只有猫额大的昆仑关上。。。”

    [待续]

    元宝推荐:一直在看,
    • 家园 昆仑关战役中国军队可是机械化部队啊

      "如果因为以多打少就认为一次大捷不值得称道,抗战中就很少有值得称道的战斗了,由于训练,装备等问题,中国军队唯一可以压制日军的,就是人数。假如说按照技术兵器和弹药投放量,只怕很少有不是日军“以多打少”的战役。"

      这段话在一般情况下是成立的,但是对昆仑关战役就未必了。第五军是中国当时唯一的机械化军,200师曾经是唯一的坦克师,装备远远超过日军。所以在这一战中,中国军队不仅仅是数量远超日军,装备也是大大超过。在这样的绝对优势情况下,再打不好就没有任何理由了。

    • 家园 小虫...

      按照陕西大学张宏志老师的看法

      陕西省并没有这样一所大学。您可能指的是陕西的某所大学,抑或是山西大学的笔误。

      当然这样的芝麻绿豆不提也罢,鲜花。

    • 家园 貌似大坑……
    • 家园 萨兄,俺觉得你的话又有些过头了。

      昆仑关战役是桂南会战整体失败中局部的胜利。正如平型关战役是晋北会战整体失

      败中局部的胜利。晋北会战的失败反而更衬托出平型关战役的胜利。这是因为晋北

      会战的失败的是国民党军队,而平型关战役胜利的是共产党的八路军。参与桂南会

      战都是国民党军队,昆仑关战役局部胜利的意义也就不能不被桂南会战整体的失败

      所降低。

      另外,萨兄对杜聿明的描写与杜本人的回忆多有不符。不知萨兄参考是哪些文献。

      • 家园 关于杜聿明,请您提示一下,哪里的内容不符

        也许我的记忆有误。因为毕竟在国外,只能凭借记忆,我对于杜的了解,除了几本亲历记以外,还有黄仁宇先生的《崩溃》,其实这本书相当的文不对题。

        • 家园 如果俺没记错,

          【对于昆仑关战役,存在一定的争议看法。按照陕西大学张宏志老师的看法,昆仑关

          战役打得并不精彩,因为最后昆仑关还是失守了,而且战后的检讨会上,白崇禧,

          徐廷瑶以下都被处分或检讨。张老师认为国民党内部都认为是败仗,何能称为大捷

          呢?】

          张老师错了。徐庭瑶被撤职是因为桂南会战的失败,而不是因为昆仑关战役的胜利。

          问题在于徐庭瑶该不该为桂南会战失败负责任。

          【但徐还是被免职了,这件事杜曾以顶戴力争不可,或许老蒋就是因为徐太得军心

          才不免对他严厉些,否则难以解释一而再,再而三的和徐过不去。】

          杜聿明当时闷声发大财。后来,戴安澜遗书为徐庭瑶鸣不平,要以自己的战功赎徐

          庭瑶之“过”。杜聿明看了后心有愧疚方才寻机向蒋介石为徐庭瑶说情。

          【白崇禧不是没有想过拉杜聿明,第五军开赴昆仑关之前在广西某地驻扎,移防的

          时候白崇禧主动在车队中找到杜聿明促膝谈心,对杜在当地建工厂的举动作了很多

          赞扬 ━ 实际上那是杜的太太曹秀清闲得太久,想借此发动军属赚钱,曹是共产党

          叛徒出身,能力出众,果然很快把工厂办起来,可是第五军却要移防了,只好交给

          地方。杜后来的回忆是对白颇有戒心,因为他作为黄埔军校的高材生,是深知蒋桂

          矛盾的。他怕被戴上广西帽子以后可就吃不开了。也许白很清楚他这个顾虑,所以

          越发亲热,弄得杜很被动。他对白崇禧颇有些希望保持距离。】

          以小诸葛的精明,不会不明白拉当时正受蒋宠信的杜聿明是不可能的任务。事实上,

          白崇禧拉杜聿明是后来的事。那是杜聿明经昆明解决龙云,东北被陈诚夺权等事

          件的打击后在南京赋闲而对蒋已极度失望的时候。可是蒋很快决定重新起用杜,最

          终在淮海战场上把杜送给了共。

          • 家园 您关于杜戴保徐庭瑶的描述非常精彩

            这部分您是对了,我只记得杜保过徐,所以想当然的放在了战役研讨会后。您这样一提醒我有了印象,戴安澜在遗言中为徐求情,其实正反映了国民党军当中,想干点儿正经事儿是多么的不容易。戴安澜至死都是一个热血的职业军人,而杜已经“聪明”多了,明白在坦克下面爬来爬去做职业军人并无前途。记得杜最后为徐求情,蒋的答复是还是让徐作教育去吧,这个记忆也求证于您。

            至于白拉杜,可查《崩溃》,应该是该文中的内容,当时杜正一脑门子官司,对工厂这事不知如何向曹秀清交待,白的亲近,杜是觉得不舒服的。白也许是看看杜的底牌,理解为拉或不理解为拉,都有道理吧。

            • 家园 杜聿明野人山的选择非常糟糕,看来他的确政治高过军事

              是个善于搞政治的军人,也正是由于他在政治上紧跟蒋介石才步步高升,也正是蒋介石处处都用这些在政治上紧跟的人才会有军事上的前赴后继的用人失误。

              • 家园 的确, 从此对杜聿铭为人非常鄙视

                用5万弟兄的生命证明自己的忠心,

              • 家园 对。昨晚才看十台的《喋血远征》

                中国远征军出征时十万,阵亡六万一,其中五万死于野人山。

                日军一万人攻占了密支那,而当时杜手边有六万兵力。

                宁可把五万人送给原始森林里蚂蟥毒虫还有饥饿,也不敢去拼这一万鬼子,为自己杀开一条生路。

                《英雄本色2》周润发面对那条黑黢黢的走廊说过什么话?

                • 家园 唉,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啊。
                • 家园 做个注解

                  远征军于1942年4月抵达缅甸,准备曼德勒会战。兵力部署是,右翼为英第1军下辖之英缅军第1师,英印军第17师,英澳军第63旅,英装甲第7旅。中央为中国远征军第5军,左翼为远征军第6军。后方守备的预备队是远征军第66军,即新38师所属的这个军,散布于曼德勒到腊戍的公路沿线。

                  4月14日军左翼的三十三师团使用迂回穿插战术,派二一五和二一四联队占领拼墙河南北两岸阵地,将英缅军第一师全部和战车第七旅一部后路切断,包围于拼墙河南的仁安羌。英军反复攻击均告失败,粮弹告竭, 又无水源,陷于绝境。4月15日深夜英缅军总司令官亚历山大元帅向中国远征军求援。4月16日晚孙立人率本师刘放吾一一三团往援。于18日凌晨赶到仁安羌,立刻发起攻击,至中午攻占拼墙河以北所有阵地。18日夜,一一三团第一第二营从渡口以东一英里处偷渡拼墙河,19日凌晨5时突然向日军侧翼发起攻击,同时第三营于正面渡口强渡拼墙河。日军三十三师团不愧日军精锐,射击准确,逆袭果断,然一一三团激战至下午六时,终于将日军阵地攻破,迫其向伊落瓦底江溃退。到20日全部残敌肃清。此次战斗救出英军7千余人,并夺回被俘记者教士约5百人。一一三团以寡击众,亦付出重大代价,战死三营长张琦以下204人,伤318人,全团伤亡近半。

                  西线战况因仁安羌战斗得以扭转,然东线日军五十六师团却击破远征军第6军防线,迅速直插盟军后方,致盟军全线动摇,不得不放弃缅甸撤退。新38师这时已接下英第1军防线,掩护已丧失战力的英军撤退,但中线的第5军军长杜聿明却很过分地要新38师把中线也接下,因殿后阻击战斗是很危险的任务,有新38师殿后,杜的第5军就可以摆脱开日军,至于新38师如何以1师之力阻击日军的18师团,33师团,55师团共3个师团,要付出多少伤亡,即使阻击成功如何敌前摆脱接触,他杜聿明自然不关心,只要自己的部队安全就好。孙立人指挥新38师以逐次抵御,漂亮地进行后卫战斗,幸好日军的33师团因仁安羌战斗败于新38师而变极谨慎,前进不力,使新38师得以以主力掩护中路第5军。新38师掩护英军和第5军撤过曼德勒后,英军撤向印度,第5军撤向云南。杜命新38师继续殿后掩护第5军,在温藻阻击日军,更过分的是要新38师派113团将第5军侧翼要点卡萨也接下。孙立人接受任务后,要求杜聿明将其控制的远征军直属汽车团和第5军直属汽车队共600余台汽车中拨与新38师少量,杜一口拒绝,所有汽车均给第5军,一台也不能给殿后的新38师,连113团远去卡萨保护第5军侧翼也不给汽车运输,要113团连夜徒步强行军前往。其指挥道德之低下,那也不用再说。

                  5月8日,远征军将领开会决定如何撤退事宜。时穿插的日军56师团先遣队已抢占滇缅公路上的密支拿,截断了远征军主力回云南之去路。远征军最高指挥长官史迪威和罗卓英命撤向印度,但皆指挥不动杜聿明,只能指挥远征军长官部撤向印度。杜聿明要撤回云南,但面对刚千里跋涉赶到密支拿,立足未稳且补给缺乏的少量日军却又胆小如鼠,不敢发起攻击,要部队抛弃战车火炮等重武器,及汽车辎重,向西北穿越野人山回云南。孙立人当场提出异议,认为远征军尚有4个半师及战车团重炮团之强大兵力,因立即攻击密支拿,沿滇缅公路回国,野人山极为荒凉,无水无粮,是葬送远征军之绝路。杜自然听不入耳,只是要新38师继续殿后,阻击日军,等第5军入野人山后尾随跟进。孙立人既无法不让第5军自投绝路,却不能让新38师也覆灭在野人山。新38师并非第5军部队,如要讲杜聿明远征军副司令官的职位,则又高不过司令官罗卓英和史迪威,故孙立人决心先完成阻击任务,掩护第5军全部进入野人山后,指挥新38师撤向印度,总算是对杜聿明第5军仁至义尽了,要知道杜聿明只知让新38师和日军战斗掩护第5军撤退,那管新38师的死活。

                  孙立人指挥新38师主力在温藻阻击日军两日到5月10日后,任务完成,即以112团殿后,师直属队和114团先向北撤向卡萨的113团,113团从9日起已与日军56师团迂回过来的部队激战于卡萨。孙带114团走到半路,得知殿后的112团在温藻被围,未能摆脱日军,而卡萨113团虽仍在与日军激战中但地形有利未被包围故有能力自行摆脱日军。孙立人即电令113团从卡萨向西自行撤向印度,自率师直和114团调头向南,出敌意料,和114团里应外合击溃日军的一个步坦联合快速部队,救出114团,向西撤向印度,经17日抵印。新38师官兵沿途尚从自己亦缺的水粮中省出部分救助数千印度和华侨难民。113团亦于不久后抵印。而第5军则在野人山中病饿死大量官兵,其中杜聿明率军直属队和廖耀湘新22师最后还是撤到印度,18000人只剩下三千余难民般的残兵。另跟随第5军后入野人山的66军第28师五千人因前面第5军已将树皮草根等都吃完,处境更惨,最后只剩百余人活命。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