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淮海战役的指挥艺术】第二章淮海战役愿景和计划的出现 -- 镐梓

共:💬49 🌺531新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千里跃进大别山

                主要目的是就粮于敌,战事在解放区开展,解放区的物资供应不上了,再熬下去就崩了。跃进大别山相当于在敌人的区域内作战,获取敌人的物资,还能破坏敌人的生产,扯动10倍的敌人力量,缓解解放区的压力。

                • 家园 非也非也

                  对比进军大别山前后之刘邓大军

                  46年6月30日解放战争正式开始,47年8月7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此为界,前后396天至48年9月10日正好也是396天。以1、2、3、6纵前后对比公平否?

                  兵力对比:

                  46年6月30日约6万人,47年8月7日约11.5万,48年9月1日约6.5万(另有约1万支援地方)。(摘自二野战史及杨国宇回忆)

                  ——部队的数量不但说明损失严重,还说明缺乏补充,缺少武器装备部队,由此可见刘邓跃进大别山时期损失惨重。(二野战史记载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124147,47年11月29日91000,出大别山时56654,另有万余改地方工作)

                  战果对比:

                  跃进之前歼灭31、47、181、3、20、119、104、140、49、13、29、74、139、140(重建)141、149、153、185、199旅。(前期有部分有4纵战果,若折算可剔除1-1.5个旅)(另外1纵外调期间,多次替晋察冀力挽狂澜,拯救危局,歼敌上万,功勋卓著)

                  跃进之后歼灭62、82、106(重建)、183、104(重建)、163、164旅。

                  ——无论是否将4纵和1纵战果相互对调计算,都得出3比1的成绩对比。由于是逐次积累计算战果,所以决不能说是偶然,只能说明因刘邓跃进大别山导致后战绩下降严重。

                  “削弱国民党军”对比:

                  跃进之前被歼灭国民军只勉强大部重建,还有140、49、149、199等旅被迫撤消。

                  跃进之后由于战绩严重下降,导致国民党不但有能力将前期被歼部队全部重建,还部分扩编,比如淮海战役时的10军就是以18军18师等4个团扩编成,18军也新建4个团补足缺额;48军分174师给46军重建后还能新建175师等。徐州方面整5军、整8军、整54师等扩编还不计在内。

                  ——这还不算跃进之前国民党每旅只2个实兵团,跃进之后基本补齐3个团;由此证明跃进前刘邓大军连续歼敌超过国民党整补能力,导致当面之敌越打越少;跃进之后由于歼敌过少而不足以抵消国民党整补部队能力,导致当面之敌越来越多。

                  “减轻友军负担”对比:

                  跃进之前对抗武汉集团11、20、66、72、75师,郑州集团3、15、27、32、41、47、55、68、85师及增援之10、70、88师。5军和38、63师也数次投入该战区作战。

                  跃进之后65师“支援”西北战场,整8军、54师到达华北“支援”东北战场,32、41、47、55、66、68、72、75师“支援”华东战场;仅仅牵回桂系7、48师和以后调来的9师这三个有战斗力的师算是“支援友军”的功劳(11、20、85师原本就对抗中野部队,系重点进攻时临时调用);并将国民党部署在错误地点的52、56及青年军一部拖入战场给敌军形成新的战斗力。

                  ——结论是刘邓进军大别山只吸引了桂系2个精锐师及因重点进攻山东而暂调的原来对峙之部分部队,根本没有达到吸引敌南线主力的目的,并且由于自己损失严重,还导致敌部分部队得以增援其它战区。

                  “避免”老根据地崩溃对比:

                  跃进之前晋冀鲁冀拥有1(部分)、2、3、4、6、7纵及38军(后1、7纵合并),并对其提供补给。

                  跃进之后新成立8、9、10、11、12、13、14、15纵并对其中大部分提供补给(8、13、14、15纵后改隶华北);还要给华野1、4、6、特、两广纵队和西野2纵提供整训及补充,给喂不饱的晋察冀提供人员和物资;至于因此引起的胶东根据地损失还不计在内。而新建立的根据地除了使中野主力及华野陈唐兵团普遍裁减1/3建制和员额外,只养活了一群无法与国民党正规军较量,根本无法野战的杂牌军。

                  ——有些人认为中原各解放区拥有比老根据地(47年6月)更多的人口,更多的潜力,那是不错;然而这是战争时期,对已方控制区的需要不是长远的拥有和发展,而是短期的获取和支持,在于战争期间获取更多的人力、物力支援投入战场;否则敌军完全可以乘根据地投入发展时期将其击破。所以,根据上述数据对比,得出结论是老区因需重建野战军而使人力和物力的压力更重了;而新区直到48年秋季还处在投入建设阶段,根本无法大力支援战争需要。

                  综上所述,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之后,无论部队发展、战果、直接及间接支持友军、根据地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比跃进前有很大下降,并直接导致友军承受更大的压力,给解放战争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通宝推:青青的蓝,网海,桥上,回车,真离,
                  • 家园 这样看来,恐怕让他们前出的决策也有问题
                  • 家园 二野在大别山的发展受限和邓小平作为政委的工作不力有关

                    邓小平在大别山没有像党要求的那样广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获得群众支持,而是和当地的乡绅保甲合作,由他们去向农民征收钱粮,那在农民看来和一般的军阀流寇并无区别,自然无法让二野获得群众支持。之后二野在大别山的发展一直很艰难,人数不仅未增加,反而减少了(可以去看《邓修外传》,里面有讲)。相反,林彪在东北则执行党的要求,进行分田,获得了群众支持,并且扩大了兵源。

                    兵民为胜利之本,领导队伍有没有道、合不合乎作为共产党的要求、能不能获得群众的广泛支持,决定了队伍的兴衰成败。

                  • 家园 【讨论】如果跃进大别山是错着,为什么后面迅速完成决战?

                    中野跃进大别山,华野分兵内外线,好像大概一年时间两边都不好,但到了豫东战役,似乎一下子就云开雾散了,感觉哪里不对劲。

              • 家园 中野的情况一直让人觉得味道怪怪的

                我觉得有点象西安不夜城的丢刀侍卫,有服装、有化妆、有努力的表演,可就是看起来不专业。

                点看全图

                一、比如鲁西南这个大胜仗,一打反而许多宏伟的构想沦为了梦幻泡影,变得需要直出大别山了。其原委下文的分析可供参考

                鲁西南战役之六营集战役以多打少,为什么只打成击溃战?

                二、以刘邓为首,经略中原,中野先后分出9万野战军,用来新建五个军区,而这些军区到大决战时既不能在人员上反哺野战军,也没能提供多少军粮。而华野外线兵团投入半个师经营的豫皖苏,反而从三个地委扩大至六个,升格为二级军区(和中央分局平级),淮海时提供军粮8000万斤。

                从事后诸葛的角度来看,重建中原军区是否划算

                三、淮海时中野攻占宿县,淮海反而夹生了。因为此前郑州战役落空,主要目标孙元良兵团(41、47、99军)先期离开加入了徐蚌战场,黄维兵团(10、14、18、85军)也尾随刘邓一路东进。假如刘邓能及时在郑州围攻孙元良,吸引黄维驰援郑州,也打一个豫东版的郑州战役,那么无论成败与否,都能抑留这些部队不能参加淮海战役,华野就只需对付黄百韬、邱清泉、李弥、李延年、刘汝明,游刃而有余。总比这七个军统统加入淮海战场,中野连一个黄维都搞不定,还需要华野支援五个纵队加大半个特纵炮兵来得划算

                通宝推:网海,
                • 家园 豫西鄂北大别山都不好弄啊

                  第一土匪多地方武装强。第二国军主力实力强,豫西北是胡宗南的地盘,豫西鄂北是白崇禧的地盘,二者一直没受到大的打击实力雄厚,南阳解放是淮海打起来后自己跑的,河南西部几个县解放要等到渡江战役以后了。

                  不去这些地方发展,胡宗南和白崇禧就有余力支援中原,那样更不好办,剩下一个豫皖苏既是大平原又是黄泛区,大军根本呆不住。山区呆不住平原呆不住那不就失败了嘛。。。

                  通宝推:张新泉,
                • 家园 平原上打歼灭战比较困难

                  想想就知道,平原上没有山口那样的地形,各处都能跑散河流还能游过去,打歼灭战比较困难。

                  淮海战役中,黄维突围10多万人向外一冲,孙元良几万人向外一冲,都无法控制。

                  粟裕亲自指挥的宣泰之战,号称全歼李天霞的83师19旅的2个团3000人,实际这2个团有6000人,跑了一半。粟裕自己伤亡1千多人。同理跑了的都是军官(团长和团部军官)和军士骨干老兵,19旅迅速恢复了战斗力,马上在盐城又扳回一局,粟裕丢了盐城和丢了临沂是一样的,都是根据地中心。

                  歼灭战需要地形配合,平原上打歼灭战难度大,还需要情报信息和国民党的蠢将们配合。需要国民党军等着挨打等着分割包围,鲁南战役,宿北战役,莱芜战役中,国民党军但凡后撤一下,就打不成歼灭战。他们首先自我分割,然后发现危机又原地坚守,防守的时候不反击,只会躲进村内工事内,被100毫米迫击炮按排轰击,自动崩溃了。这个时候才想起来逃跑,晚了。

                  李天霞在盐城,看到粟裕包围过来了,先后撤20里和后续部队接上头,然后对来袭的共军炮击覆盖,共军不但扑空,追击还挨了一顿炮击,只能无功而返。最后企图暴漏,怕国民党合围过来,只能退出盐城。这才是应对共军歼灭战的正着。那种死挺着

                  • 家园 的确如此

                    点看全图

                    所以在平原地区打围歼战,对部队穿插机动的要求甚高,对全局战略谋划要求更高。比如豫东战役,华野一纵大胆穿插,把欧兵团一分为五,后陆续歼灭四块,只剩铁佛寺来不及了;又比如打黄百韬,在追击战中先干掉了三个师,在曹八集围住了七个师,用五个纵队围歼之。中野打黄维,既没有追击战,也没有部队穿插分割,布个大口袋指望敌人来钻,也就运气好,遇到黄维这个呆子,倘若是胡琏来指挥,局面早就失控了。总算围住了,20个旅都搞不定,还要华野支援五个纵队,华野打黄百韬才用了五个纵队点看全图

                    看图上杜撤离徐州时,华野的兵力捉襟见肘,3、7、13已经交给中野打黄维了,南线2、6、11、渤纵要阻击李延年刘汝明的六个军北援,北线粟手里只有1、3、4、8、9、12、鲁中南七个纵队对付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的突围,极限用兵到如此地步,堪称登峰造极

                    通宝推:张新泉,
                    • 家园 从战术上看豫东战役的意义

                      跟着河里的方家们学历史,个人认为豫东战役的战术意义超过了它的实际战果。

                      细看豫东战役,豫东战役中各个战线的阻击都被打破,整编83师破3纵阻击,5军破8纵,10纵阻击,18军破绕中野阻击,74军破中野11纵+特纵阻击。

                      但是淮海战役中,国共双方不约而同的提高了防守能力。

                      共军徐东阻击战阻邱李兵团,阻黄维兵团,阻陈官庄等都成功了。说明豫东战役后解放军改进了阻击战的战术,用1战的网状阵地,多层火力打击的方式进行防守。

                      同样的国军方面也提高了阻击战的战术,给解放军的围歼提高了难度。

                      这里要再批评一下蒋介石。在豫东已经知道共军阻击能力提高,敢于正面阻击国军进攻的情况下,作为豫东战役的最高指挥者没有加强主力兵团的进攻能力,绝对是个错误。当时蒋手里口径150以上重炮有200门,都是侵华日军的,炮弹也有不少。当时都在各个要塞当固定炮用,2门或4门1个连,可以组建50-100个炮兵连,把日式150重炮配到前线,提高一线部队进攻能力才是正着。当时蒋把精力放在如何加强对徐州部队控制上面了。又是处分邱清泉,又是为一点小事处分胡琏,18军长杨柏涛,蒋还记仇,胡琏因此一辈子没当上陆军司令。根本不值得给蒋卖命。

                      共军阻击战术的提高才是淮海战役成功的先决条件,或者说是保障。如果徐东阻击战被150重炮轰开,如果阻击黄维失败,徐南阻击战失败,陈官庄阻击失败。淮海战役很可能打成豫东一样的夹生饭。

                      这也说明,做事情不怕失败,如何吸取教训,如何看到新的发展前景,远远比眼前的利益要重要。

                      本文不涉及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主观评价,举的都是事实,勿喷。

                      通宝推:真离,
                      • 家园 【讨论】一个技术问题:150以上重炮怎么运?

                        不知道日军当初是如何使用的,但考虑中国当时的道路条件,和国军的运输能力,可能很难机动使用。

                        通宝推:网海,
                        • 家园 用拖拉机拖带重炮

                          日式的重炮都是铁轮子,不适合用车辆高速拖带,但是低速的拖拉机就没问题。日本自己也是用拖拉机拖带的。

                          当时国民党有的是拖拉机,都是美国剩余货,没有用处,多得都送给了联合国救灾总署在河南漯河,许昌和开封的站点。跃进大别山后,47年年底,陈赓在漯河,粟裕在许昌把联合国救灾总署放在那里的物资能抢的都抢走了。详情见@忘情 写的陈赓在漯河缴获了国民党重炮的那次。

                          拖拉机也不受美国军火禁运限制。国民党用拖拉机带重炮,什么地形都能过。

                          日式105加农炮,每炮配发1000发炮弹,150榴弹炮,每炮配发600发炮弹。

                          如果建立一个重炮团,塔山就能增援上去。淮海也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可能要激烈多了。

                          • 家园 看到一种说法,可能可以侧面解释蒋公为何不给前线配重炮

                            据说是在鲁南战役中歼灭了国军的第1快速纵队,缴获到了大量的美式105毫米榴弹炮。当时美式105毫米榴弹炮在国军中也是极为精良的武器,一个精锐美械军理论上才能装备12门美式105炮。而在鲁南战役中,华东部队一次便缴获到了48门(并非全部能用)。要不是打了第1快速纵队,当时还真没有这种好机会。

                            老蒋对此非常忧虑地称,“他(指华东我军)过去唯一的欠缺就是没有重武器,所以我们的部队虽不长于野战,但凭借工事,还可以固守!现在他在向城和莱芜得了我们这许多重武器,如果我们不能在他重武器部队训练完成(二个月到三个月)以前,将他包围歼灭,那他的势力日益增加,我们无险可守”。

                            为了防止美式重炮被更多地缴获,老蒋甚至下令:对山地作战,非奉余之命令,不得使用重炮。希确实遵办。

                            所以,大概是怕再被缴获,想用又不敢用。蒋公也是难办😭

                            也许梳理共军缴获大炮的进程,是解读解放战争发展历程的一个线索?

                            通宝推:网海,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