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淮海战役的指挥艺术】第二章淮海战役愿景和计划的出现 -- 镐梓

共:💬59 🌺61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个角度很有意思

          从上级角度,从资历出发选人是稳妥的,从下级角度,只有表现出过人之处,才能获得上级的越级提拔。

          但是,你要说,粟总是为了避免被分拆而提出某种方案或者决战,我觉得这有点事后想法的意味,因为风险太大了。

          当然也不一定说就不可能。小企业为了避免被兼并,奋发作为,也是常事。

    • 家园 【整理】第二章(5)淮海战役计划的演变

      在中央军委对粟裕战役总体构想批准的同时,也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根据情报报告,中央军委认为,第二兵团不久将返回其在商丘-砀山地区的陇海铁路沿线的防御阵地,并认为第七兵团有可能从徐州向新安镇一带大运河以东的旧作战地域移动。部署在这一地区的第七兵团将成为粟裕拟议行动的一大障碍,但也将成为徐州周边国民党军队中暴露最深的一支。由于这些原因,中央军委批准该战役的电文还指出,粟裕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歼灭第七兵团:

      “准备进行以下几项作战:

      (一)你们的第一个作战应以消灭新安镇和大运河沿线的黄兵团为目标。

      (二)歼灭淮阴、高邮、宝应地区敌军,为第二个作战。

      (三)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敌军,为第三个作战。”

      (注:《中共中央关于批准淮海战役及战役第一个作战应歼灭黄百韬兵团致饶漱石、粟裕的电报》)

      9月25日中央军委电报的最后用一段话描述了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并将其置于更大的战略背景下。在中央军委看来,如果打得好,这三次作战可以消灭敌军10多个师,把山东和苏北连接起来,迫使敌人分散兵力保护长江。中央军委指出,这对华野的下一步西进徐浦(徐州——浦口)作战很有帮助。在最后的意见中,中央军委赞同粟裕的构想,即从东面进攻战略性包围徐州。

      中央军委几乎在刚批准淮海战役概念并将10月10日定为进攻开始的目标日期的同时,就开始重新考虑其时间表。9月28日,中央军委向粟裕、饶漱石、谭震林、陈毅、刘伯承和华东局发电,概述了这场战役的预期困难,并将战役的开始时间推迟到10月20日。正如以下摘录自此电文所表明的那样,预计战斗的规模将比华野以前经历过的任何规模都大,这意味着必须进行广泛的准备。

      "黄(百韬)兵团调回新安镇地区一事已得到确认。你们淮海战役的第一战,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作战,就是阻击邱清泉、李弥两兵团,歼灭黄百韬的大部队。新安镇地区离徐州很近,所以邱和李的军队会很快赶来支援。这次战役的战斗规模必将大于济南战役,势必会超过豫东战役。正因为如此,你们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让进攻济南的军队休息、整编、补给。此外,在你们开始行动之前,必须为全军的所有作战要求,包括所有后勤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战役所需的时间,包括攻打黄兵团、海州、淮安、淮阴等,将需要一到一个半月的时间。战斗结束后,将有一个月的休息和重组时间。作为补充,你们必须准备两到两个半月的口粮和饲料。济南战役只用了10天,之后的休整似乎需要20天左右的时间。淮海战役预计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加上休息和整顿时间,大约需要两个半月。本来,我们是做好了准备,这段时间对我们来说是最困难的时期,我们将进攻济南,与救援部队作战。如果你现在能够在这段时间里在两个大的战役中取得胜利,那就是济南战役(这个你们已经赢了)和淮海战役,那这真的是一个相当大的成就。

      原定在曲阜召开的师长以上全体干部会议,要推迟几天,以便攻打济南的各纵队、各师在会前能有所调整。伤亡最重的第9、第13纵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快给予补充。如果可以把一些地方单位调到这两个纵队,第73团和第109团特别需要。在进行淮海战役时,这两个纵队在第一阶段最适合担任预备队角色。在60000名俘虏中,有一半以上可以被用作那些对人力最迫切需求的纵队的补充。考虑到参加攻打济南的军队需要休整和弥补损失,看来发动淮海战役的时间要推迟到10月20日。“

      (注:《中央军委关于应做好淮海战役的充分准备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的电报》)

      在被告知消灭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应该是淮海战役的首要目标后,粟裕最初的作战构想是用五个纵队包围并摧毁第七兵团,一个纵队进攻盐城,一个纵队通过监视临城-台儿庄地区的国民党部队来提供右翼安全。10 月 11 日,中央军委对这一策略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基本上,中央军委的观点是,至少通过制造多重重大威胁的错觉,而不是简单地在国民党救援部队面前放置一支庞大的阻援部队,可以更有效地实现战场隔离。中央军委建议,华野在任何试图解救第七兵团的国民党军队都必须通过的徐州东部走廊的南北地区增派兵力。从这个地区,华野部队不仅会威胁到国民党救援纵队的侧翼,而且通过似乎对徐州本身构成威胁,他们还将使国民党更难将救援部队从城市中派出。

      中央军委还建议华野派遣一个纵队进入山东西南部,通过攻击陇海铁路的徐州-商丘段来牵制邱清泉第二兵团的部队。随着战役的复杂性和规模的增加,所需的准备时间也随之增加。10月12日,粟裕给中央军委发来电文,提到正在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将战役的开始日期从10月20日推迟到10月25日。10月14日,中央军委答复说,只有冬装、兵力补充等重大问题都得到解决后,战役才能开始。他们将发动日期设定在 11 月 5 日至 10 日之间。

      通宝推:桥上,铁手,
    • 家园 请教一个问题

      最近看了些关于豫东战役的解说,当然都是二三手甚至更多手的内容,趣味性足够但权威性不足。其中提到一个说法,说是豫东战役之前,整个关内作战的思路是熬到东北决胜后大军入关就是胜利,但豫东战役显示关内解放军可以自行发动决战,导致解放战争猛然加速。豫东战役时还能打得难解难分,但两个月之后就8天解放济南,再然后不到两个月就是淮海战役。从1948年6月18日豫东战役开始到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结束,半年不到就完成了中原决战。

      问题是:黑体字的内容是否属实,是否有证据支撑?

      谢谢!

      • 家园 正好以前梳理过这件事,细说一下

        1948年1月17日,中央军委给华东野战军的粟裕发电,要求粟裕率领三个纵队南渡长江执行宽大机动任务。

        电报要求,渡江部队要先在湖南、江西两省周旋半年至一年,然后再挺进福建、浙江,要像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那样闹腾,使敌人防不胜防。如此吸引调动老蒋的二十至三十个旅从中原战场回防江南,以减轻中原战场的压力。

        主席甚至在亲自起草的电文中,还具体提出三个渡江方案,包括渡江的时间、地点,让粟裕自己选定后,“熟筹见复”。

        粟裕收到主席的电报后,不敢懈怠,立刻行动起来。

        一方面他让三个纵队抓紧整训,并向长江沿岸派出先遣小分队,进行渡江侦查和各种准备;一方面他研究琢磨如何落实主席的战略意图。

        越琢磨粟裕越觉得南渡长江有问题。

        粟裕认为,毛主席的战略意图很明确,就是吸引中原战场的敌人回防江南。

        那么问题来了,我粟裕过江后就一定能达此目的吗?

        经过反复琢磨后,粟裕认为未必,原因在于:

        第一,我三个纵队,加上地方干部,约近十万人,渡江后要在敌占区转战数省,行程几千里甚至上万里,敌人必然会利用其大后方的各种有利条件,对我军实施围追堵截。而我军则远离解放区,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连续作战,兵员的补充,粮弹和其它物资的供应,伤病员的安置和治疗,都将遇到很大的困难。这种情况简直是三年南方游击战争的重演,必将造成部队1/2以上的减员。如此一来,剩下的几万人渡江部队就难以对敌人形成大的威胁。

        第二,三个纵队渡江南进,杀入老蒋的战略后方,确实会令老蒋震惊,也会调动江北部分敌军回防江南,但应该调动不了老蒋在中原战场上的四个主力军。

        因为这四个主力军中,老蒋的两个嫡系主力军,是半机械化部队,是老蒋在中原战场上的骨干,比较适合平原作战,老蒋是不会把他们调到江南的山沟里跟我军打游击的;另外两个主力军属于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刚得到美国人支持的桂系和老蒋正闹得不可开交,老蒋从政治上考虑,绝不会纵虎归山,把他们调到江南。

        总之,在粟裕看来,既然我军不能把敌人在中原战场的这四个主力军调到江南,那么,主席的战略意图大概率会落空。

        除此之外,粟裕还考虑了渡江的两大害处。

        其一是分散了我军在中原战场的兵力。本来老蒋在中原战场的兵力部署就占有优势,我军兵力一分散,无疑扩大了这种差距,我军将更难在短期内改变敌我兵力对比,也就不利于中原战局的改善;

        其二是政治上可能会促使桂系与老蒋的合流。老蒋的嫡系部队都在江北,江南则是桂系为主,我军一旦过江,势必引起桂系的紧张,从而导致本来已与老蒋离心离德的桂系,重新靠向老蒋。

        应该说,粟裕这些考虑有理有据,不仅细致全面,关键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尤其是将军事问题更多地从政治方面加以剖析,令人叹服。

        但是,作为下级,不能仅仅是否定上级领导的意见,还得拿出解决问题的更好办法来。

        粟裕想,主席让我渡江,无非是想逼老蒋调兵回防,从而减轻中原战场的压力,那么,我把中原战场的问题解决了,不是更直接么。

        当时的中原战场,老蒋砸下去了全部身家,共有24个整编师,一个整编师其实是一个军。反观我军,中原野战军有4个主力纵队,华东野战军有6个主力纵队,共10个主力纵队,一个纵队也是一个军。

        两边比较下来,老蒋说的没错,确实优势在他,我军明显处于弱势。

        尽管处于弱势,但粟裕认为,在中原黄淮地区,我军已经渡过最困难的时期,可以放手与敌人大搞几下了。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第一,敌人虽然重兵集结,兵力占优,可大多兵力用于防守,机动兵力相对较少,而运动战则是我军强项,可以说,我军的所有部队都是机动兵力,野战的话,优势在我。

        第二,中原地区虽然地势平坦,交通发达,貌似有利于敌人机械化部队的机动,但别忘了,搞破袭战,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可是我军的老本行,也就是说,我们战士的两条腿未必不能跑赢敌人的四个轮子。如此,我军就能迅速集中兵力,从四面八方分进合击敌人,实现战役上的速战速决。

        第三,中原黄淮地区虽然是外线,但背靠山东等老解放区,可以及时得到大批人力物力的支援,此外,我军在新解放区已初步站稳脚跟,也就有了一定的支援力量,不是完全的主场,也至少能算半个。

        于是,在经过3个月的深思熟虑之后,1948年4月18日,粟裕给中央打了报告,建议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集中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主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的歼灭战。

        中央在接到粟裕的建议报告后,立即发电要陈毅和粟裕一起到中央当面汇报。

        后来在城南庄,中央召开了五大书记都在的专门会议,听取粟裕的详细方案和依据,并当即研究同意。

        让粟裕倍感意外的是,这边刚散会,主席就拉住粟裕说,“陈毅同志不回华野去了,今后华野就由你来搞。”,可见主席对粟裕这次建议的肯定,尽管这个建议是对他此前意见的否定。

        城南庄会议后,粟裕觉得主意既然是自己拿的,华野又全部交给了他,等于这次是向主席立下了“军令状”,所以第一仗必须旗开得胜,只能打好,不能打坏,否则就辜负了主席的殷切期望。

        第一仗就是豫东战役,粟裕构想了一个“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作战方案,结果相当成功。此战敌我双方均投入了很大兵力,我军是20万人,老蒋则是25万人,最终我军共歼敌9万余人。

        豫东战役不仅证明了粟裕给毛主席的建议是可行的,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中原战场和华东战场敌强我弱的战略态势.

        经此一役,我军士气高涨,而国军一方面失去了主动发起进攻的能力,一方面连据守要点的信心也开始动摇。

        所以,主席这时候说,“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通宝推:广阔天地,不远攸高,桥上,大眼,newbird,自以为是,铁手,
        • 家园 总体上讲,缺乏江北决战的信心

          当时,全军整体上讲,没有将领有在江北决战的信心,所以,只能下江南把国军在江北的防御体系再往打的撤。

          既然粟裕有信心,有想法,特别是还经过五大书记的当面考察,主席何乐而不为呢?

          这符合主席一贯的思路。不仅同意粟裕不过江,而且同意101先打长春。

          最后不得已采严令101打锦州。

        • 家园 老兄有没有研究过刘邓挺进大别山前后国共的势态

          老兄或者是别的朋友,有没有研究过刘邓挺进大别山前后国共的势态。

          不谈战略构思设想、短期长期得失、谁伟大谁不伟大,就是双方各集团都分布在哪一带?刘邓进去以前大家都在哪儿?进去以后大家都在哪?

          • 家园 挺进中原的态势图

            点看全图

            我个人一直觉得,当时的态势,非常适合决战前置。

            华野主力集中待机,于鲁中和蒋军主力对峙,分兵也是以少量人马,最多一二个纵队在左翼佯动;

            刘邓集结晋冀鲁豫全军30个旅以上,雷霆一击,方向是徐州以北以西的津浦陇海。

            如此只要蒋军战略动摇,抽调鲁中前线主力补漏,露出破绽,粟就能捕捉战机,提前打出大决战。当时的刘邓手握25万以上人马,建制完整,有一百多门山野榴炮,实力超过淮海时期的一倍以上,等于一个华野两个中野投入决战,蒋军徐州到鲁中的重兵集团可一扫而光。为达此目的,25万的刘邓大军都打光了也是值得的。

            怎奈此前两年,刘邓一直在拿五六万野战军过家家,还要养高树勋这么个高级宠物,主力四个纵队(2、3、6、7)长期只有四五万,47年3月1纵归建,回大河之北修整数月了,打豫北战役时还只有8万,47年六月暴涨到11.8万,8月才仓促组建五个新纵队(8、9、10、11、12)暴涨到28万(含陈赓的四纵)。这些部队分三批投入中原,没有形成合力,刘邓主力又在鲁西南被蒋军从豫北调来的整编66师,在羊山集挫了锐气,还要华野七月分兵(一分为三,内线四个纵队,外线北面三个,南面两个)来策应。可见此时刘邓大军11.8万的实际战力,还不一定能超过46年定陶战役、龙凤大战时的那4.2万人。

            反观蒋军,充分利用了这个集中兵力的时间窗口,高效调动部队,以集中对分散,主力8军、整编11师用子母堡阵地面对华野内线四个纵队(2、6、7、9)两度防御成功,围剿重创华野外线南路的1、4纵,利用鲁西南六营集漏网的整编32、70师的余部1.2万人,在济宁防御战挫败了华野外线北路(3、8),此战蒋军损失主要来自整编32),随后还先后击破了华野10纵、中野新军(晋冀鲁豫10纵),围剿到达大别山的刘邓主力,一度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通宝推:青青的蓝,网海,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挺近大别山的决定是个谜

              1、决定是1947年7月23下的,对上次关于刘邓大军的作战任务做了重大改变,但距离上次命令的时间仅过去两个多月,7月19日的电文还在讲刘邓经略中原,所以不知道为什么做了这样的决定。

              点看全图

              2、原来给刘邓的任务是经略中原。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3、刘邓此前在中原也没闲着,6月底到7月初,才打了个大胜仗,攻克郓城。

              点看全图

              4、刘邓在挺近大别山前后,实力有明显变化。原来有13个头等旅,14个二等旅,后来不足10个旅。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5、为什么后来那么爽快的同意粟裕建议,我瞎猜,很可能与刘邓大军的前车之鉴有关。

              • 家园 千里跃进大别山

                主要目的是就粮于敌,战事在解放区开展,解放区的物资供应不上了,再熬下去就崩了。跃进大别山相当于在敌人的区域内作战,获取敌人的物资,还能破坏敌人的生产,扯动10倍的敌人力量,缓解解放区的压力。

                • 家园 非也非也

                  对比进军大别山前后之刘邓大军

                  46年6月30日解放战争正式开始,47年8月7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此为界,前后396天至48年9月10日正好也是396天。以1、2、3、6纵前后对比公平否?

                  兵力对比:

                  46年6月30日约6万人,47年8月7日约11.5万,48年9月1日约6.5万(另有约1万支援地方)。(摘自二野战史及杨国宇回忆)

                  ——部队的数量不但说明损失严重,还说明缺乏补充,缺少武器装备部队,由此可见刘邓跃进大别山时期损失惨重。(二野战史记载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124147,47年11月29日91000,出大别山时56654,另有万余改地方工作)

                  战果对比:

                  跃进之前歼灭31、47、181、3、20、119、104、140、49、13、29、74、139、140(重建)141、149、153、185、199旅。(前期有部分有4纵战果,若折算可剔除1-1.5个旅)(另外1纵外调期间,多次替晋察冀力挽狂澜,拯救危局,歼敌上万,功勋卓著)

                  跃进之后歼灭62、82、106(重建)、183、104(重建)、163、164旅。

                  ——无论是否将4纵和1纵战果相互对调计算,都得出3比1的成绩对比。由于是逐次积累计算战果,所以决不能说是偶然,只能说明因刘邓跃进大别山导致后战绩下降严重。

                  “削弱国民党军”对比:

                  跃进之前被歼灭国民军只勉强大部重建,还有140、49、149、199等旅被迫撤消。

                  跃进之后由于战绩严重下降,导致国民党不但有能力将前期被歼部队全部重建,还部分扩编,比如淮海战役时的10军就是以18军18师等4个团扩编成,18军也新建4个团补足缺额;48军分174师给46军重建后还能新建175师等。徐州方面整5军、整8军、整54师等扩编还不计在内。

                  ——这还不算跃进之前国民党每旅只2个实兵团,跃进之后基本补齐3个团;由此证明跃进前刘邓大军连续歼敌超过国民党整补能力,导致当面之敌越打越少;跃进之后由于歼敌过少而不足以抵消国民党整补部队能力,导致当面之敌越来越多。

                  “减轻友军负担”对比:

                  跃进之前对抗武汉集团11、20、66、72、75师,郑州集团3、15、27、32、41、47、55、68、85师及增援之10、70、88师。5军和38、63师也数次投入该战区作战。

                  跃进之后65师“支援”西北战场,整8军、54师到达华北“支援”东北战场,32、41、47、55、66、68、72、75师“支援”华东战场;仅仅牵回桂系7、48师和以后调来的9师这三个有战斗力的师算是“支援友军”的功劳(11、20、85师原本就对抗中野部队,系重点进攻时临时调用);并将国民党部署在错误地点的52、56及青年军一部拖入战场给敌军形成新的战斗力。

                  ——结论是刘邓进军大别山只吸引了桂系2个精锐师及因重点进攻山东而暂调的原来对峙之部分部队,根本没有达到吸引敌南线主力的目的,并且由于自己损失严重,还导致敌部分部队得以增援其它战区。

                  “避免”老根据地崩溃对比:

                  跃进之前晋冀鲁冀拥有1(部分)、2、3、4、6、7纵及38军(后1、7纵合并),并对其提供补给。

                  跃进之后新成立8、9、10、11、12、13、14、15纵并对其中大部分提供补给(8、13、14、15纵后改隶华北);还要给华野1、4、6、特、两广纵队和西野2纵提供整训及补充,给喂不饱的晋察冀提供人员和物资;至于因此引起的胶东根据地损失还不计在内。而新建立的根据地除了使中野主力及华野陈唐兵团普遍裁减1/3建制和员额外,只养活了一群无法与国民党正规军较量,根本无法野战的杂牌军。

                  ——有些人认为中原各解放区拥有比老根据地(47年6月)更多的人口,更多的潜力,那是不错;然而这是战争时期,对已方控制区的需要不是长远的拥有和发展,而是短期的获取和支持,在于战争期间获取更多的人力、物力支援投入战场;否则敌军完全可以乘根据地投入发展时期将其击破。所以,根据上述数据对比,得出结论是老区因需重建野战军而使人力和物力的压力更重了;而新区直到48年秋季还处在投入建设阶段,根本无法大力支援战争需要。

                  综上所述,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之后,无论部队发展、战果、直接及间接支持友军、根据地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比跃进前有很大下降,并直接导致友军承受更大的压力,给解放战争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通宝推:青青的蓝,网海,桥上,回车,真离,
                  • 家园 这样看来,恐怕让他们前出的决策也有问题
                  • 家园 二野在大别山的发展受限和邓小平作为政委的工作不力有关

                    邓小平在大别山没有像党要求的那样广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获得群众支持,而是和当地的乡绅保甲合作,由他们去向农民征收钱粮,那在农民看来和一般的军阀流寇并无区别,自然无法让二野获得群众支持。之后二野在大别山的发展一直很艰难,人数不仅未增加,反而减少了(可以去看《邓修外传》,里面有讲)。相反,林彪在东北则执行党的要求,进行分田,获得了群众支持,并且扩大了兵源。

                    兵民为胜利之本,领导队伍有没有道、合不合乎作为共产党的要求、能不能获得群众的广泛支持,决定了队伍的兴衰成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