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2023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情况》发布 -- 思想

共:💬90 🌺813 🌵1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2023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情况》发布

    国家统计局权威发布《2023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情况》

    方法:

    劳动工资统计主要统计城镇法人单位的就业人员和工资情况,个体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非单位就业人员不在统计范围内。

    采取企业端统计,工资总额除以雇用人员的办法。领取劳务费而不是工资的不纳入统计,第三方的劳务派遣不纳入统计。

    数字是税前工资支出,包括社保部分。

    看点:

    1. 虽然增长率在下降,但是各种所有制企业,城镇的工资依然在上涨。

    2. 从地域分布看,不出意外整体上东部地区工资最高,但是中部地区工资竟然最低,低于西部和东北。

    3. 行业分布看,IT依然是最高收入行业,高出平均两倍还多。餐饮等服务业最低。

    4. 所有制分布看,外资企业依然显著高于内资,特别是管理和技术人员,分别是平均水平的两倍和一点五倍左右。内资中,国有单位薪酬远高于私营单位,前者接近后者两倍。

    btw:图表请看链接内原文,不知道怎么复制。

    发现发文限制不能发第二个主题,干脆合在一起吧。

    方法:

    这个是入户调查

    看点:

    1. 虽然劳动年龄人口在减少,但是农民工总量依然继续增加。

    202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753万人,比上年增加191万人,增长0.6%。

    2. 农民工在本地和跨省流动比例都降低,省内外地比例增加。

    3. 虽然中西部向东部输出的模式没有变,但是跟前一年比,这种流动量在减小,特别是向西部回流明显。

    4. 农民工中女性比例提高。

    5. 农民工整体学历提高。

    6. 农民工年龄分布趋于老龄化。其中五十岁以上组成为占比最高人群(30%+)。这个或许是整个数据最大的新闻点。16-20岁群体仅约1%,21-30岁15%左右,是五十岁以上组的一半。这两个年轻的组别近些年占比一直在下降。一方面可以说人口红利在降低,另一方面显示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年轻人无须再做苦活。

    7. 农民工工资和待遇上涨,这个新闻联播常播不多说了。一个亮点是农民工的随迁子女在就业城市公立学校入学比例提高到90%以上。但是没有提及子女随迁比例 - 如果不能进入公立学校,子女大概率不会随迁而不是去上昂贵私立学校或失学。

    通宝推:投枪,脱口秀,审度,普鲁托,桥上,卡路里,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我补充点

      感觉,只是感觉,肯定有偏差或错误,当不得准。

      本地非户籍学生:

      小学:省内的基本都能解决公立学位问题。积分入学兜底,基本上有五年社保就行;非本省户籍缺口还是很大,公立小学省外户籍(不含有附合要求的房产的),我观察到的应该1,2,3%以内。这个问题是长期问题,应该说在逐步改善,还远远不够。但是10年前,省内户籍都还没能大多保证。看到问题也看到进步吧。

      初中:省内的都保证不了。

      高中:原则上无限制,能考上就有得读,但几间重点原则上普通招生不招非本市户籍,但拿出一定比例特招非本市户人年源,但可以想象竟争多激烈,能尖到刺破袋子那种才行。区重点以下不限,一视同仁。

      职校:一视同仁,只要参加中考,无诊什么学校户籍的学生,实际上都能读。基本学费都是3000/年左右。特殊专业比如艺术类就贵了,可以理解。

      这是大致情况。

      @思想 河友这句话不准确。1,私立学习多(近年慢慢收归公),有便宜有贵的。市限定最高不超20000左右/学期(不同学校间有差异),农民工子弟学校目前8000多点/学期。贵族学校就很多花样搞钱,农民工子弟学校基本跟公校差不多运作。2,家长愿意为孩子读书付出很大代价。身边认识的,只有少部分人孩子回家乡读书。

      这是我观察到的情况。我这里应该说算富裕地区,本地民风对外来人口友善(当初选工作这是重要影响因素),政府也较务实,不排除我跟其他地方比是做得较好的。

      但是,最络解决问题,我还是认为改变搞各种“大”城市的做法,改变全国填沿海的做法,加强内陆建设,减少跨省务工,大家一起安居乐业,共同富裕。习近平(又来了)似乎是听了我劝(跟着某些蒙对的自媒体吹牛),所以思想河友的贴子中监测数据3,7就出现了。

      继续看。希望吧,希望很大。

      通宝推:思想,
    • 家园 不光是生活水平提高,主要是教育水平提高

      农民工年龄分布趋于老龄化。其中五十岁以上组成为占比最高人群(30%+)。这个或许是整个数据最大的新闻点。16-20岁群体仅约1%,21-30岁15%左右,是五十岁以上组的一半。这两个年轻的组别近些年占比一直在下降。一方面可以说人口红利在降低,另一方面显示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年轻人无须再做苦活。

      老一辈吃苦,就是为了子孙不吃苦。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即16-30岁群体,有很多在上大学,读研或者考研。这些人即使就业,很多也不是以农民工身份就业的。所以相对于前辈,年轻农民工比例大大降低。感谢时代进步,城乡差别正在肉眼可见地逐渐缩小。现在农村老人确实爱摇头叹气年轻人吃不得苦,但是这背后他们(年轻人)所倚仗的不仅仅是父母辈的爱,更多的是自己能力的提高,和国家发展带来的红利。

      这是我国产业升级的效果初现,我们应该为之鼓掌而不是叹气。发展红利终将替代人口红利,而农民工作为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词汇,和知青、盲流一样,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通宝推:方平,
      • 家园 我们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而自豪

        看了你下面这句,感慨很多。

        老一辈吃苦,就是为了子孙不吃苦。

        当我们翻开人类的工业化历史,发现那不仅仅是一部科技进步史,也是一部杀戮史、掠夺史,每一页都写满吃人两个字。每一艘英国轮船内,都住有非洲黑奴的冤魂;每一根美国铁轨下,都埋着爱尔兰或中国劳工的白骨;...; 众多西方发达国家,没有一个是无辜的。

        而这一切只有在我们中国,才得到彻底的改变。我们中国的工业化,依靠的是我们父祖两代人自己的辛勤汗水,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的首次。我们父祖勒紧的是自己的裤带,没有欺负别人!甚至于,我们的发展过程中,还帮助了其他的亚非拉国家。当我们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时候,我们有理由感到骄傲:或许我们一样发达,但是我们比你们更高尚。我们没有掌握那些喋喋不休的国际媒体自媒体平台,但是我们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人心

        农民工作为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词汇,和知青、盲流一样,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我们感谢我们父祖两代人,他们超出其他国家,也超出中国其他时代的艰辛付出,让我们今天可以从容自信。这一段奋斗历史,应该被中华民族史册永远铭记。

        作为一个中国人,能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感到自豪!我们会努力地幸福,这就是对他们的最大回报。

        通宝推:老王,黄序,zwx650,时间的影子,方平,方恨少,不远攸高,
        • 家园 当前是中国农民历史上最美好的时代,没有之一

          我就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农村低城市一等,农民更是低城里人一等。我大舅是县一中初中毕业,长得也帅气,人高马大,人品也好。所以作为60年代当时的最优秀的农村青年,被招工进城。后来还娶了市郊的舅妈。从那以后他就是全家族的骄傲。

          我很小时候去过大舅在城里的家,当时非常震撼。我第一次坐不像拖拉机那样图图响还颠屁股的大汽车,第一次看到大夏天跑满小朋友却没有一个光屁股的“生活区”,第一次见到并且真的走进高楼,无数个第一次。有一件我不大记得,但后来我二姐拿来取笑我十多年,甚至讲给我女朋友的一个笑话。因为大舅家住的是那种单元楼房,每层是相同布局的三户人。在上楼的时候,我因为走楼梯看到场景在不断重复,就拒绝继续走了,坐在楼梯拐角地上哭闹。说是大人在耍我,领我在一个地方不停转圈。因为农村每家房子不一样,幼年的我被这种“重复”场景完全迷惑了。总之,就是作为农民的孩子,我小时候非常土和蠢。

          后来我成长过程中,我家没少受我大舅家的帮忙。比如表哥穿完的旧衣服,常常是姐姐们挨个穿,若干年后最后给我。姐姐们穿衣服很爱惜,但等我穿完往往已经破的不像样子了,还会被妈妈做成抹布和拖把。再稍大一点我就能隐隐能感到我舅妈对我妈的那种被掩饰,却又没有完全掩饰住的优越感。我妈也有股劲,再苦再难也要逼着我们姐弟用功读书,不让我们干家里农活,没少被同村人数落。好在后来我的几个姐姐在母亲的严格要求下,都考上了大学。并且在习主席开始管理中国的时候,除了三姐读研,都陆续参加工作。她们享受到国家发展的红利,收入都很不错,大姐家在县城买房,比大舅家房子更大更好还有电梯。二姐在市区高铁站附近的新区买房,不仅更大更好有电梯,地段也更优越还是学区房。三姐研究生毕业后,在省城安家买房。到了我,则在姐姐们协助下,和父母一起搬进了北京。大舅的儿子学习比我们姐弟都好得多,小时候一直是我们的榜样。他考上了顶级名校,不过跟前贴说的E差不多,大学毕业去了外国。估计经济上并不怎么宽裕,因为今天我大舅和舅妈还住在他们五十年前就住进去的那个老旧小区,还在近四十年前盖起来的,那个我小时候坐在地上大哭旧楼里。经常因为屋顶渗水,下水不通或者暖气不热而发愁。舅妈在我妈面前,再也没有了那种隐隐显摆的神气。反而是还在老家市里的我二姐、二姐夫经常开车去帮他们家忙。报了那些旧衣服的恩情。

          我并不是炫耀什么,我们全家都是普通人,没有什么过人的天赋。我们就是感谢这个时代,让我们农村人有了一个能和城里人平等竞争的机会。我们要得真的不多,就这么一个平等的机会。我们能更勤奋,更节俭,所谓的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些是中国农民自古就有的美德,可是只有遇到了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才能换来实打实的美好生活。这不是我们一家人的特例,是全国千千万万农村家庭的共同幸福。我们村里几百户人家,除了极个别我奶奶那辈的老人恋旧,非在村里住,哪怕没有大学生,年轻人纯粹干体力活的家庭,也都住进了县城的电梯楼房。

          我们中国的农民,在几千年历史上,腰杆从来没有这样直过,说话也从来没有这样畅快过。当初小时候,在城里人面前那种恨不得四肢加脖子都短上三分的畏缩心态再也没有了。说起小时候的苦,现在也满是从容而自信的心态。

          如果有外国的侵略者敢觊觎我们的幸福生活搞破坏,我们就是最坚决的国家保卫者。我们这代年轻人,比任何人都珍惜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诚然,疫情后国家遇上一些暂时的困难,跟我们小时候父母的苦比,这不算什么。我们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团结一致努力下,一切困难都将克服。再难不过我们吃一遍父母的苦,我们这代人又差在哪里了?大不了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通宝推:史料推理,伪叔叔,向前向前,黄序,跨海峡的大伊万,普鲁托,方恨少,
          • 匿名 要保存住这份自豪感就少来西西河

            不知你的大家庭为这个国家贡献过几个战士与警察?如果没有,只能说每一天的安稳日子都是别人家孩子在站岗执勤。

            要谢其实你更应该该谢286,因为他的骚操作,才让学历比知识更值钱,让看的人比干的人拿的更多。

            很好奇你是咋逃过计生的?逃避国策而出生的人出来唱赞歌,难道不是对遵纪守法民众的最大侮辱?

            • 家园 你可能真不了解农村

              到现在为止,如果那家孩子能去当兵,并且能留下来,或者考上警校当上警察,都是这个家族的骄傲,更多的孩子都在工厂拧螺丝而已。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当兵和当警察都是一种荣耀而不是累赘,也不会把这当成是为国贡献而是觉得自己有了一种很好的职业和身份。

              • 家园 他不是不了解农村

                就是一龌鹾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的主:

                很好奇你是咋逃过计生的?逃避国策而出生的人出来唱赞歌,难道不是对遵纪守法民众的最大侮辱?

              • 家园 这看地区了

                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93年大学军训,我们班的男生分成三个班,我的班长是个湖南的农村老兵,其他两个班长是来自浙江绍兴的农村老兵,都是第三年的兵了,面临退伍。那个湖南老兵的梦想就是留下来当志愿兵,拿到铁饭碗,所以他想好好带我们军训,成绩好的话对他转志愿兵有帮助。那两个浙江老兵就有点吊儿郎当,等着退伍,所以训练马马虎虎,带着我们的同学对着女生班吹口哨。我们也很配合湖南老兵,可惜队列比赛的时候,我们走得很好,他自己太紧张,忘了一组动作,希望这没有影响到他转志愿兵。

                • 家园 我们排温州的

                  退役两年还是三年后上报纸了。

                  江泽民说的对的,既要大环境,也要看小环境。说起广东个个富得流油,说起义乌个个都是有钱小老板,说起温州个个都是有钱大老板,都是错误的认知。

                • 家园 我那次也是 -- 有补充

                  98年军训。我校有光荣传统:军训必闹事。反正也没多大点事,就是不闹显示不出我校 独立之思想与自由之精神。闹了这么多年之后,著名的38军领导也觉得我们这堂堂王牌军,这次一定让你们心服口服。于是我们那年清一色的志愿兵打底,好几个都是班长,副班长,据说都是骨干,准备进一步培养提干的。

                  不得不说素质确实不一样,说话办事非常干练。训练的时候也善于鼓劲:女同学们可都看着那,匍匐姿势标准的才能被记住。。。之类很接地气的话。我们班那个是河北农村出身,据说是各种比武都是前几名才获得的宝贵机会。 我们说:班长真优秀;他说要是真优秀我就和你们在一起了。不拼就得回家种地了。 其实好像也就比我们大两岁。

                  一个花絮是由于我们军训非常成功,同学们一点没闹。这下校领导和军队领导都觉得脸上有光。于是结业大会据说来的领导都升级了,特别是军队方面,据说还要作为典型宣传一下。结果最后几周我们可苦了。所有同学加班加点的练。走正步开始的时候听着步点都是噼里啪啦的声音,给班长急的饭都吃不下。还好那时候年轻学东西也快。最后检阅的时候是啪啪的步点,很是给班长们长脸。

                  通宝推:陈王奋起,北纬42度,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而且,我们那届还有几个亮点 -- 补充帖

                  一个是训着突然一个同学心脏病发作(先天性没查出来),由于同学老师技术过硬,抢救回来了,没有重大事故。 再一个就是数个同学家中有人病故(上千人,3个月),学校有准备,所以很顺利的都联系上了。这也算是两大亮点。

                • 见前补充 4987540
          • 家园 现在农民好多了

            今年老母亲去世,老家双辽的农民亲戚开车来的,谈到现在的生活一个个都是很有信心,说只要肯干,养牛,种地一年20万不成问题,在没有了小时候看到的乡下亲戚那个贫穷,畏惧,有破衣服拿都很开心的样子。

          • 家园 你有没有想过,你家生活条件不够好是因为孩子多呀?

            看描述是五个?或者更多?

            • 家园 感谢时代,也感谢父母,我们家生活很好

              我前文说的很清楚了。主要是父母的努力,加上我们这代人一点点努力,背靠腾飞的中国,让我们全家如今生活很美好。对习主席及其领导的共产党,我们只有感恩。

              其他个人细节,我没必要在这里讨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