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计划经济的本质困境 -- 自以为是

共:💬217 🌺851 🌵1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要往极端走

                      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都无法实施完全的计划经济。我估计计委是想,但每个人都会发现做不到。特别是中国,根本就没法搞完全的计划经济,因此有大量计划外的经济活动。计划外粮食,计划外布匹,计划外钢材。。。。

                      每个人的需求既可以预测,也不可以预测。你每年需要多少米面油,当然可以预测,用多少汽油,多少电,多少天然气都可以预测;有些计算个人不可以预测,但总和却可以预测。比如买衣服不容易预测,但是衣服的面料却可以预测。我估计整体算下来,个人需求的70%可以预测。 所以个人的需求没有那么不确定,实施计划经济的基础没什么问题。计划经济也没那么脑袋笨,计划通常还留有冗余,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变动。运筹学里面这方面的大量内容,就是针对经济活动的安排筹划。

                      实际上市场经济的尽头--如果政府不干预,一定是垄断经济,垄断经济就是计划经济。这不是想象,而是事实。波音一家独大的时候就是这样,每年会估算接下来几年飞机的需求量--然后基本根据计划生产。实际上就是个人乘坐飞机的需求无法预测,综合起来,却可以预测,所以可以计划。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真实的世界不是那么简单的

                        你每年需要多少米面油,当然可以预测,用多少汽油,多少电,多少天然气都可以预测;有些计算个人不可以预测,但总和却可以预测。

                        我承认总和可以预测,但是,同样的产品,质量五花八门,单单是我们吃的大米,就各种品牌无数,你能预测消费者喜欢吃哪种口感的大米吗?

                        确实,如果我们只需要同一款式的服装,那么我们需要种多少棉花,生产多少化纤都是可以预测的,这有可能吗?

                        • 家园 稻米的生产非常稳定

                          不存在什么生产哪种的问题,绝大部分种植户都没有这个选择。良种问题更不是种植户有能力解决的。口味问题少量是真实问题,大多数都是虚拟问题,其实更凸显一个市场经济的严重浪费--对社会用处不大的营销费用甚至会盖过生产费用。最严重的比如化妆品,它的广告费会大幅超过研发+生产,它更多的是利用人性的弱点,而并不是满足人的正真需求。有些美容领域,甚至90%费用用来营销,10%是满足真实需求。简单地说,如果没有这个行业,社会会更好。

                          现代数学解决有限制条件的这种有限变量,都是小问题. 大学时候翻过一点非线性规划的书,它解决的问题比如这个:

                          投资决策问题:某市有n个项目可供选择投资,并且至少要对其中一个项目投资。已知该市拥有总资金A元,投资于第i(i=1,2,… ,n)个项目需花资金ai元,并预计可收益bi元。试选择最佳投资方案。

                          如果我是你,想反驳的话会从更纯粹的汽油,天然气,电入手,所以我认为你想反驳,但又没有认真地想反驳。

                    • 家园 什么时候能计划经济的根据是了解每个人的日常需求了?
              • 家园 不知你是否在东北呆过

                我小时候在冬天最难熬的就是没有菜吃。也不是没有,每家储存的,白菜萝卜土豆三样。来回换着吃。能吃一盘花生米都算是改善了。大家都是一冬天吃不到新鲜菜。

                后来国营的副食店试过,运了点南方的黄瓜西红柿。当时还挺轰动,大家都去抢。结果很快就没人抢了。都是冻烂的,没法吃。买回来也是浪费钱。

                后来小商贩把这个事情解决了。他们一路人跟着货。到了需要转运的时候给人塞钱,让人家优先给他们转。到了北方加强保暖。到了地方马上卸货卖货。卖菜的时候盖着棉被。

                虽然卖的贵,但真的是让老百姓开眼了。冬天还能吃到新鲜的黄瓜西红柿。虽然顿顿吃吃不起,偶尔买一点还是能做到的。我记得我是连黄瓜尾巴都吃的不剩的。

                我的观点是什么客观条件都不变,只要价格变了(让人挣钱了),短缺就有解决的可能。

                • 家园 这就是为啥当初要打击投机倒把

                  你用这个例子说明当初搞计划经济的人执行不好,反馈不力是不够的。从你的例子来看,东北当初冬天吃不到新鲜蔬菜的原因无非以下:

                  1. 生产力不足,东北冬天没有温室蔬菜反季节供应。

                  2. 冷藏条件不足,南方蔬菜无法长期保存。

                  3. 运力不足,南方蔬菜运不过来。

                  这三条实际上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问题。如果市场经济是万应灵丹,那么难道满清和民国的时候一般老百姓在东北就能吃上新鲜的水果蔬菜了吗?而近年来全国不管什么地方什么季节都有新鲜的水果蔬菜无非是生产力发展了,解决了上面三个问题而已。

                  你后面叙述其实很好得证明了俺的观点。你说:

                  后来小商贩把这个事情解决了。他们一路人跟着货。到了需要转运的时候给人塞钱,让人家优先给他们转。到了北方加强保暖。到了地方马上卸货卖货。卖菜的时候盖着棉被。

                  虽然卖的贵,但真的是让老百姓开眼了。冬天还能吃到新鲜的黄瓜西红柿。虽然顿顿吃吃不起,偶尔买一点还是能做到的。我记得我是连黄瓜尾巴都吃的不剩的。

                  我的观点是什么客观条件都不变,只要价格变了(让人挣钱了),短缺就有解决的可能。

                  也就是说,小商贩们能够把新鲜蔬菜水果运来是以腐蚀拉拢系统执行人员,妨碍系统运行,损害正常运力为代价的。一来使得人员走向腐败,二来蔬菜水果先运了,那么其他本来应当先运的东西被推迟了,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就有可能造成了很大的损害。“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可能有些太过久远,但国民党大员们当初把正常车皮卸掉装自己的东西结果搞得军火和部队运不上去可是才发生了没多少年。

                  东西真运过来了,正如俺在前面指出的,价格昂贵,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吃得起。你的家庭富裕,你吃到了,自然觉得这么干很好。但其他吃不起的人呢?

                  事实上,历史上解决这个问题的并不是你说的小商贩,而是在生产力达到各地可以搞大棚和暖房后,各地方政府纷纷搞了“菜篮子工程”。就近解决了蔬菜和副食品供应,这实际上还是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需要按部就班,排斥系统外的干扰因素,这就是为啥当初要严厉打击投机倒把😉

                  • 家园 最后一句话切好点出计划经济的一个薄弱环节

                    计划经济需要按部就班,排斥系统外的干扰因素

                    现实生活中,系统外的干扰因素非常之多,排斥不尽。农业生产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中国还灾害多发。工业生产也会受到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例如重大事故等。进出口贸易则会受到国际经济波动影响。所有这些,都是不可计划的,也是排斥不尽的。就拿外贸来说,国际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变化多端,您那里生产还要按照年度计划安排,怎么可能做好?计划经济下,中苏的出口多以大宗商品和农产品为主,当然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但这些商品容易计划的“优点”也是重要因素。给计委的那些个官员们讲解服装潮流,实在过于强人所难了。

                    • 家园 市场经济也一样的

                      你说的这些“干扰”,并不是搞了市场经济就消失了,就自动解决了。事实上,最早的计划经济恰恰是为了应对这些干扰而产生的。

                      例如你说的农业生产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中国还灾害多发。那么应对是什么呢?中国自古就设立了“常平仓” -- 丰年买入粮食防止谷贱伤农,欠收则放出平价粮食打击囤积居奇。这是有信史记载的最早的国家干预市场的手段之一。如果真的按照亚当斯密的主张放任“看不见的手”来调节,中国早就崩溃了。

                      不是信史记载的类似手段也有。例如《圣经》里说约瑟作为埃及宰相在七个丰年里储存粮食,而在七个荒年里放粮和卖粮。

                      所以不论中外,计划经济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市场经济对此是无能为力的甚至是要推波助澜的。

                      通宝推:铁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实际中的计划经济恰好是一直在应对各种干扰
                  • 家园 有几个想法吧

                    这里我想举一个现有条件没变化,但是结果变了的例子。如果客观条件变太多就不好比较了。毕竟也不是只有计划经济才有大棚和冷链的。的确,生产不发展,谁也不行。生产发展了,似乎又没那么了不起了。前提差太多不好比。

                    我想强调的就是这个事情的不好计划性。

                    东北人是没有菜吃吗?有啊,白菜土豆萝卜。这些东西秋天买都是几分钱一斤。黄瓜西红柿你可以夏天吃啊。冬天买一块钱甚至几块钱,吃这个不是疯了? 再说,东北虽然没有新鲜菜,但是肉便宜啊。这钱已经可以买肉了。吃肉不比吃这东西有营养?你那时候人均工资百十来块钱,有必要吗? 所以,我觉得,别说人来计划,就是找台电脑来计划,得到的结论都是没必要把南方蔬菜运到北方。

                    事实上就是, 大家就是想。 富人的确可以多吃几顿,但是穷人可以过节买点吃, 可以买点给生病的人吃。那时候过年过节拌凉菜里面加上点黄瓜丝就是很有面子的一道菜。 我们城市不算大,200万人口。哪怕有百分之一的人一个月吃一次,也是一个数万人的市场。养活一批商贩足够了。

                    其实正是反季蔬菜的热销,刺激了东北一部分农民想办法。有的开始建菜窖,冬天种不了菜,但可以储存菜。反季节卖。有的开始搞大棚。东北的大棚,成本高,条件艰苦。都是贴地的,人甚至都进不去。 即使这样,也只能反季到刚入冬,数九寒天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也有效让本地的菜从8月底就消失,大概坚持到中秋节前后。 总之,看到了需求,市场开始想办法。这些都是在条件没变的情况下。

                    既然这样,是不是把南方所有的东西都搬过来?有人试过,比如南方的西瓜,这不是更水灵?效果不好。西瓜看着诱人,但西瓜终究是不够甜。 另外,东北储存的苹果,桔子,梨。价格便宜,口感也并不差。所以这一类水果偶尔用来看病人用,但是并没有形成规模。即使到今天,过年送礼的果篮,也就是最多加上火龙果,而不是西瓜。

                    这些就是想说市场的不可预测性。

                    早年的行贿也反映了政府部门提供服务的不完善。东北的冬天,其实很多运输的东西并不需要时效性,比如你运木材, 煤,服装。差个一天半天没什么,但是运水果明显不行。后来铁路在提供服务的时候把它完善了。你只要多出钱,我可以确保给你优先。 同时给你货物上保险,坏了赔。这就合理了。

                    类似的权力寻租,最后收回的例子也包括开饭店的资格申请。过去不给钱拖个一年半载,给钱明天就开业。老板也不傻,当然给钱了。现在想加速办理可以交钱,这就合理了。

                    • 家园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

                      白菜土豆萝卜就这么三样,而且是否新鲜差异不大,自然好计划。但不论是国家计委,还是东北各省的计委,如何计划冬天运输多少新鲜蔬菜到东北?哪些品种?什么节奏?不要说40年前,就是到了现在,也不可能做好计划。

                      • 家园 实际中的计划就没有计划运多少这回事

                        首先要种出来才谈得上运,实际上各种副食品往往是通过本地相关部门与外地相应部门之间协调、采购才会运到本地的。

                        至于那些每个人的具体需求,并不在那时的计划之中,除非有这种需求的人很多量很大,好比过节时的花生瓜子。个别小品种,肯定与计划无关,好比小水萝卜,但大棚西红柿黄瓜,就可能入了计划。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