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非关言论自由:关于《冰点》事件的几个背景(1) -- 老土豆

共:💬165 🌺19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非关言论自由:关于《冰点》事件的几个背景(1)

    近期的《冰点》事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网上左派右派争个不休。作为一个在媒体混饭的人,我想根据自己的了解和经历与河友们交流一下此事的几个背景。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事情的真相可能不完全如李大同哭诉和某些海外人士应和的那样,是“控制媒体”与“言论自由”的斗争,不知道某些人是误解还是误导。

    一、所谓“中共中央阅评组”,实际上是“中宣部阅评小组”。

    网上流传出的一份“中共中央阅评小组”的意见,抬头就让人笑掉大牙。中央机构中从无“阅评小组”一说。显见捅出这份意见的人,是混淆了机构的名称,有心,无心?

    中宣部阅评小组是怎么回事?我在国内一家媒体机构工作了10年,对此有一定了解。它大概是90年代,由中宣部聘请一些资深编辑记者成立的,现在也从报刊媒体中借调一些在职者去干活。它的职能就是每天看各种报刊,当然以首都各大报刊为重点,然后就提意见。

    意见中有表扬的,也有批评,而批评意见中,有涉及政治的,也有涉及技术领域(即排版、字体、照片等这样的问题)。一旦阅评小组认为遇到问题严重,意见会提交中宣部,然后转发相关媒体机构甚至其主办单位。

    就职能而言,这个阅评小组大概相当于一个同行评审组织吧,它既不能处分有关责任人,也不能关、撤任何报刊,就中宣部本身也没有这个职能。

    我在国内工作时,经常就会听到传达阅评小组的意见。如果责任记者、编辑不服,可以写个申诉说明转给他们;如果接受,那么一般写个检讨也就了事。我们的部主任,就经常写这样的“文章”。

    从媒体人的角度来看,当然会觉得这么个阅评小组罗嗦讨厌。但平心而论,老头子们提出的意见确实也有可取之处,有时候是一线的编辑记者想不到的。而且这些老头子们,也不是想象中铁板一块的老顽固,能让他们达成一致意见不容易。

    更何况,处理权在媒体或其主办单位自身。顶天的错误,比如国家领导人的报道出了事实问题,在我们这里也不过是扣发责任编辑记者当月奖金而已。

    所以,“停刊整顿《冰点》”(请注意,不是封)这个决定,是《中青报》的直接主管——团中央宣传部作出的,当然这个决定的依据,可能是阅评小组的意见,但李大同所谓“中宣部非法封《冰点》”之说,不知从何谈起?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该贴所以讨论这么长,反映言论自由于多数人仍然是概念不清
    • 家园 在谈《冰点》事件的背景时,有一个更大的背景

      似乎不见大家提起,早在两年多前,冰点的上级中青报的管理层已经发生过一次大地震。所以我一直认为,这次的《冰点》事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围绕袁文来讨论冰点事件,有点舍本求末了。

    • 家园 总结个人意见,再发中学课文

      袁文要‘坚决’‘改正’的初中课本里收有一文。摘录如下。作者:雨果

      先生,您问我对这次远征中国的看法,您觉得这次远征值得称誉,干得漂亮,而且您很客气,相当重视我的感想。按照您的高见,这次在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的双重旗帜下对中国的远征,是英法两国的光荣;您想知道我对英法两国的这一胜利究竟赞赏到何等程度。

        既然您想知道我的看法,那么我答复如下:

        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荟集于圆明园。圆明园是规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如果幻想也可能有原型的话。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宝岛,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为了建造圆明园,人们经历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后来又经过几世纪的营造,究竟是为谁而建的呢?为人民。因为时光的流逝会使一切都属于全人类所有。艺术大师、诗人、哲学家,他们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亦曾谈到过它。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它仿佛在遥远的苍茫暮色中隐约眺见的一件前所未知的惊人杰作,宛如亚洲文明的轮廓崛起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一样。 [cchere.net 西西河 lxgw]

        这一奇迹现已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

        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对他们我要提出抗议,并且谢谢您给了我抗议的机会。统治者犯下的罪行同被统治者是不相干的;政府有时会是强盗,可是人民永远不会。

        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恶,把这些财富归还被劫掠的中国。

        先生,这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赞赏。

    • 家园 【原创】再说说中国的言论自由

      出国也一年多了,但我现在还在经常看国内的媒体和网站,总的感觉,现在的言论自由是越来越多。

      举个例子吧,现在国内人们最关心的话题,从国企改革、民族产业、失业贫困、腐败、教育、卫生等各方面,哪一个不能拿到台面上来讨论?就算国家已形成的政策,如今不也是照样拿出来批评?从政治局委员以下,在位官员们不也经常被批评?各种发表出来的观点还不是从极右到极左都有?

      如果说对这些重要问题的讨论还还不是言论自由的表现,那真不知道什么是。

      如果非得要问“某党凭什么管媒体,凭什么管政府”并以此认为李大同冤枉,那不就等同于否定整个国家体制?那就不用讨论了。

      • 家园 言论自由主要指新闻出版的自由

        网上侃大山,网管封IP, 与言论自由没什么太大的关系

        现在很多人不了解什么是言论自由,言论自由这个词被很多人乱用来扣帽子

        一被删了帖子就叫别人干涉了他的言论自由,很好笑!

      • 家园 好,献花一朵!!
      • 家园 很高兴见到新ID,而且有媒体经历。

        提个问题,俺很想证实一下,或许对您来说没多大意思。

        在网上经常有人提到,如果中宣部下发了一个什么什么指令,不允许报道某个正在进行中的敏感事件,全国媒体就会立马行动,要么按照中宣部的要求统一口径报道,要么就假装什么也没发生。老兄对国内媒体似乎很了解,能就此事给个来处或证伪的说法吗?

        感谢您透露内情,俺是第一次听说中宣部下面有个阅评小组,并且都是些媒体老前辈。他们在政治和技术方面的实践经验肯定相当丰富,完全有能力帮助和提携媒体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的意见一般来说是正确的,是应该听的。俺的第二个问题是:这些老前辈们是如何进入这个阅评小组,是谁挑选他们的?如果俺搞媒体,俺肯定会尽最大努力,把更多的曾在本报社工作过的老编辑塞进去,不是为了朝里有人好说话,而是为了预先知道阅评小组的看法。

        俺赞同您的这个观点:“媒体仍然属于体制内,而且许多问题必须在体制内解决”。对于越轨的文章,不管他有多老多新,也不管他是多么正确多么荒谬,都是会惹麻烦的。如何掌握这个麻烦的尺度,就是一个成熟主编的核心工作,玩输了就该离开,优胜劣汰本来就是生活中的 COMMON SENSE。

        • 家园 你说的这种事情有

          我在国内时,早上开编前会有时就传达。

          要说传达之后“全国媒体一片鸦雀无声”也得看情况,重大的新闻题材值得做、绕不过去,不是传达就能搞定的。

          比如非典那样,大家会逐渐尝试。比如,开始转引转用一个外国媒体的某些说法,看看没什么不良反应,再逐渐深入,直到大规模报道起来。

          这种传达的意见也不是一成不变,也会随着报道状况而调整。有时候,那些人看前面的话无效果,自己就假装不记得,等于默认你去做了。

          也有时候要写“检讨”,但按我们部主任的话说“检讨照写稿照发”,基本上没啥太严重的后果,费些时间笔墨而已。

          当然,如果编委会本身很认可传达的意见,那就别做了。

          至于阅评小组的人选怎么来的,我知道得不大清楚,90年代好像有不少退休的总编、副总编级人物去发挥余热。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