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关于宗教比较的问题,答[indy] -- 衲子

共:💬30 🌺3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关于宗教比较的问题,答[indy]

    [indy]的贴:

    链接出处

    首先让我打个比方, 譬如我们西西河网友聚会的目的地是悉尼,取决于我们各人的出发地,我们会搭乘不同的航班,譬如国航、汉莎、美航等等。即使从同一地点出发,还是有可能选不同的航班, 甚至选不同的交通方式, 譬如先坐汽车到火车站,乘火车到港口,再坐游艇到悉尼。

    宗教不是科学, 而更象是个旅游计划, 所以宗教带有许多附件,如仪规、功课--甚至很多的教义--这些都只是交通工具、行车指南、晕车药、驱蚊虫药、提神药。

    这些都不能简单地以“真/假”来划分。如果不幸地,教徒们喜欢钻牛角尖,非得把那些宗教附件都奉为绝对真理,那只说明他们缺乏智慧。这当然也和教主的教导方式有关,如果教主提倡大家用智慧、不盲从,那么这种钻牛角尖的现象应该不会普遍(反之可能就不太妙了)。

    下面读者可能会问,您谈的是交通工具的差别,这我们理解,可是不同宗教是否有相同的目的地呢?

    嗯,这个不一定了。譬如,佛教不同宗派的目的地相同。但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它们的目的地可能就不尽相同了。那么谁的目的地更接近真理呢?

    这个问题太大,不方便讨论。这么说吧,假设悉尼是"真理",某些宗教的目的地虽然不在悉尼,但离悉尼不远,如墨尔本,或新西兰,那么纵使修习这个教派的人没能见到"真理",但他已经离真理不远了,将来他还有机会(比先前更大的机会)到达真理。那么这样的宗教也算正教。反之,如果某些宗教的目的地是在北冰洋,那将令游客大绕远路。这就不能算正教。

    读者最后的问题:到底您所谓的真理是什么?真理的判据又是什么?

    这个嘛,俺笨嘴拙舌说不清楚,所以俺逃之夭夭,奔澳洲旅游去也!

    [呈版主: 原主题在<科学>版,而indy的问题以及我的回答都纯粹针对宗教,所以发到<文化百家>. 若有更妥当的去处,移之无妨.]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我有一点个人意见

      我觉得这里的逻辑有点问题。这样的论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存在着终极真理,而且存在着一个终极真理。所以遵循不同的道路,最终还是可以达到同一个目标。但问题在于宗教恰恰在这一点上是有根本分歧的。各个宗教乃至于各个不同的教派通常都坚持本教才是真理,正如同基督教中所说的那样,我就是道路,我就是光明。如果依据此点说教主的教导有错,关键就在于以经先确定了这个逻辑前提,否定掉这个前提,那么宗教的分歧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在几个典型的宗教中,儒教的宗教色彩最淡,事实上,孔孟从来就没有认为自己是教主,更没有创立宗教的想法。即使理学建立时期,也并没有此一明确的动机。对儒,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人生态度,而这种态度有着一定的宗教色彩。要到明之时,才有较为明确的儒教的态度(个人看法),但即使如此,所持态度也是圣人设教,而持这种实用功利的态度,宗教实际上是建立不起来的。所以中国人,特别是士人的宗教意识都比较淡一些,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今,所以我们中国人对宗教的执着往往觉得比较费解,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就是一种正确的宗教态度。

      佛教在中国将佛教的宽容性发展得更加厉害,佛教谈起其他宗教往往表现得很宽容,这和教义确实有关,也和佛教在中国的历史有关,但同样,这也并没意味着佛教就具有更正确的真理性。因为宽容是一种美德,但并不是宗教正确性的保障,至少从逻辑上说是如此。宗教的真理性,实际上是很难客观地评价的。用宽容性来评价宗教的高低,我个人觉得也很难有正确性的保证。事实上,恰恰是我就是光明我就是道路,这样的陈述,往往更容易激发宗教热忱。尽管这并不保证其正确。但对宗教信仰来说,无疑热忱与忠贞,是不可缺少的品德。

      至于说到宗教裁判所,这是基督教的污点。它与教义有所联系,但更重要的是宗教在获取政治权力后的腐败。而这一点,所有宗教都不能逃脱。就拿佛教来说,晚期密宗的堕落也是佛教在印度灭亡的原因之一。再如理学,其之初本在于士人的道德自觉,但晚期却成为理学杀人的局面。更近一些的例子就不要说了,千万人为之奋斗牺牲的理想又如何呢?这一些,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宗教的,或是意识形态的问题。

      我个人的看法,宗教确实是有共通性的。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要教导人们无我,并进而认识本我。在人们如何做到无我这一点上,宗教修行常有相通之处,但在何者为本我上,各个宗教的分歧我觉得是相当大的。你可以说在最终的本质上他们会相通,但如果没有经过个人痛苦的摸索,怀疑,动摇,这样的比较实际没有依据。因为宗教是很个人的事。

      我反对宗教之间的相互敌视,但我认为这种敌视就如种族间的憎恨一样,到底是基因的问题,还是历史,文化,个性呢?调和教义的差别我个人觉得并不见得是一条好的道路。

    • 家园 衲兄啊,其实俺这样的俗人不关心“悉尼”

      关心的是怎么去。

      去悉尼的这些人,有的坐火车,有的坐轮船,有的坐飞机,还有骑马的,步行的。俺对这些“大船”、"小船”之类的都很尊敬,都很仰羡。

      当然,也有骑扫帚去的。对他们,俺蔑视之。

      • 家园 哈哈哈,没想到虎兄你也这么幽默啊
        • 家园 雪兄啊,俺对现在的实用主义真的很

          无可奈何。跟着人家看了新式电影《哈里·波特》,发现骑扫帚成了一种时髦,只要能飞,骑啥都行。在俺读童话的那个时候,骑扫帚可是妖精和巫婆的专利呀!

          一叶知秋,俺看不见“秋天”,只能看见一片飘落的秋叶;俺看不见悉尼,只看得见匆匆的行者。天高皇帝远,俺不知道真主、世尊的模样,只能看见他们的仆人。俺从侍奉者的身上,猜测其主人的模样;以对其“仆”的态度,来对待其“主”。俺永远到达不了悉尼,正如同对“夏虫不可语冰”也。

          • 家园 哈里波特的小扫帚跟天行者的破烂赛车很相似

            好像都是只要使劲揪着就算加油门,越开越快...

          • 家园 不然.

            俺永远到达不了悉尼,正如同对“夏虫不可语冰”也。

            引用太傅语:"或许,不经意间,悉尼就在你的脚下." 为什么呢? 因为一个虫洞从你脚下连到悉尼. 详见:

            【文摘】虫洞: 旅行家的天堂还是探险者的地狱?

            链接出处

          • 家园 虎兄,不然

            妖精骑扫帚,那是外国蛮夷的说法。我天朝原是不讲究骑什么的,驴也行,象也行,芦苇也行,啥都没有筋斗云也行。毕竟,那些都是外在形式,形式是不重要的。正如得道之法千千万万,修行之法万万千千,原本没有一定之规。

            而如果心里痴迷于得道,恐怕是永远也得不了道的。所以,不用去看去想悉尼,或许,不经意间,悉尼就在你的脚下。

            至于那些“仆人”,他们离世尊太远,他们所说所做的一切,不必理会。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吧。

            • 家园 太傅说得好

              至于那些“仆人”,他们离世尊太远,他们所说所做的一切,不必理会。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吧。

              我知道一个信仰,叫做Baha'i (中国好像翻译为“巴哈伊”详情请参考 http://www.bahai.org/)该信仰的创始人Bahá'u'lláh(巴哈乌拉)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各宗教都是一家,只是形式的不同,Baha'i内部也没有那些“仆人”,没有教廷,每个信徒都要自己学习巴哈乌拉留下的200多卷著作,“用自己的心去体会”。这一点,我觉得这个信仰还是很明智的。

            • 家园 顶最后一段! 会有人冒充&quot;仆人&quot;,曲解圣意.若从他们身上猜测

              其"老师"的模样. 那"老师"岂不大呼冤枉! (只是比方,当然并不会真的大呼冤枉.)

              ------------

              我发现铁手的广告真的很"智能"呀! 譬如太傅的这个帖子,并不含"佛"字,可是广告链接却有"佛法"及"佛".

              怎么分析的呢? 是不是根据"道"和"世尊"作关联匹配?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