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也聊林彪(1) -- 老拙

共:💬357 🌺1998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有点眼熟,从温相那儿抄来的?
            • 家园 对于黄的军事水平,温相少有评价

              很多资料大都来自于黄克诚自述。

              在自述中,黄写过,中央、一军团派到三军团的干部不能很快融入三军团,其作风不是很能吃苦。后查阅资料,当时李富春、刘少奇均作为中央代表在三军团短期工作过。

              三军团解散后,彭雪枫与陈光在指挥作战上,在如何保存红军有生力量上,有过冲突;括林彪本人也因为过于偏袒一军团,后来受到毛的批评。

              湖西肃托事件,罗荣桓亲自赶往微山湖地区,很快解决了“二王”,85年的星火燎原上,曾经登有梁兴初的回忆录。

          • 家园 梁大牙是一军团的人

            梁兴初“梁大牙”应该不是三军团出身,而是一军团的老人。

            中央红军长征走出草地后,党中央、毛主席也只知道向北去。但是究竟到哪儿去,在哪儿落脚,党中央、毛主席也不知道。在这一点上,当时一军团的侦察连长梁大牙可以说是立了大功。

            当时,毛泽东要林彪派出侦察连,前往甘肃南部的哈达铺侦察。临出发前,毛专门交待侦察连指导员曹得连搞点国民党的报纸杂志来(这是毛的老习惯了,打到哪儿都是派他的警卫人员先去占领邮局,抢报纸)。

            梁大牙和曹得连就带着侦察连,化装成国民党部队进了哈达铺。镇上的国民党官员们赶紧就把梁大牙他们给引进城,好生款待。恰在这时,国军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的少校副官从兰州路经哈达铺。晚上,梁大牙(化装成中央军中校)一行人来到鲁大昌的少校副官下榻处“拜会”,发现这位少校带着许多书籍、报纸和衣物,顿时喜出望外。于是,他们便抱怨几天来执行公务,消息很闭塞,提出看看少校副官所带的近期报纸。他们边翻边看,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了徐海东率领红二十五军和陕北红军会合的消息。梁大牙立马露出共军真相,把这副官和他的报纸杂志都给押回了军团部。政委聂荣臻看到报纸后十分重视,立即派骑兵通讯员把报纸送到了毛泽东住处。

            党中央、毛主席这才决定,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陕北。

        • 家园 《雪白血红》被禁其实与林彪的关系不大

          《雪白血红》里说毛主席、林彪如何如何,不管对错,其实只是观点之争(说实话又没彻底否定毛主席),后来被禁的时候拿这些说事其实是因为这些事可以摆到台面上。实际《雪白血红》被禁的根子应该是长春被围的那段内容。

          在四平的时候,民主联军也不是说没有机会(甚至可以说最后曾经差一点达到当初的目标),否则也不会成功地在四平坚持了很长时间了(如果没实力,你想顶住也是顶不住的)民主联军在四平坚持是挺困难的,可国军也是很难的,双方你吃不了我,我也吃不了你。一旦坚持到暂时停战,共产党就有了喘息机会(共产党的土改、根据地建设的威力就会显示出来)

          后来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出那时共产党在东北最大的劣势在于没有巩固的根据地,但也要看到历史上国民党在东北也没什么基础(东北以前是奉系军阀的地盘,后来又被日本人统治了14年,大多数老百姓对国共还没什么倾向,有点墙头草的味道),就说四平保卫战的时候,民主联军在四平一挡,后方的少数国民党特务没起多大作用(很多土匪这时候持观望态度,还没公开反共),后方人力、物力的补充源源不断,形势一度也不错的。

          这时候杜聿明的解决方案只能是增兵,从关内调,老蒋也无兵可调,只能从东北自身的兵力调,而当时新六军等部队就被南满的民主联军牵制在本溪,所以杜聿明亲临本溪,占领了本溪后终于抽出了新六军这只机动力量,加上了新六军,民主联军就无法在四平继续坚持了。

          南满的民主联军的数量其实也不少,装备甚至比北满的民主联军还好,为什么不能象北满部队在四平坚持那样在本溪坚持住?主要原因一是没有强有力的领导(所以后来才把陈云、肖劲光调到南满),二是部队素质(尤其是最早进入东北的冀热辽的人马,一度扩充了太多的部队)不行。即使如此,新六军一北调,国军在南满又空虚了,才有了后来60军184师的“起义”,国军被迫又要往南满回调部队。杜聿明后来也说过,当时东北国军再多几个军就好了(可共产党能给他机会?东北局势一紧张,其他地区的共军立即大打出手,牵制了国军,事实上支援了东北的共军)。

      • 家园 拙总的观点基本来自于《血红雪白》,但此书毛病不少

        本想自己写点东西,但一来没时间,二来找到当年一网友的文章(写得不错),就借花献佛了。(我自己顺便在其中多加几句,用红色标记)

        回hub兄:关于《血红雪白》

        作者: spk(沈.郡.百.叶) [919:3962], 06:51:55 7/08/99:

        很抱歉,今天才看见你的回贴,回答晚了,请原谅。我的帖如今肯定是找不到了。当时我是查了《血红雪白》以及有关的一些电报的,现在只能简单地凭记忆谈几点,所引述的只是大意,请原谅。好在《血红雪白》一书和我所引的电文都可以查得到(可见《毛泽东军事文选》),有兴趣的话,不难找到。

        对《血红雪白》的批评,很多是停留在所谓“观点不正确”上,如模糊了战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等等。我觉得此书观点的正确与否倒是次要的,谁敢说自己的书或文章的观点一定是正确的?无非是批评和反批评就是了。但如果是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而有意隐瞒或篡改历史,那才是不可以原谅的错误。试举几个例子:

        一、《血红雪白》中将坚守山海关,“御敌于国门之外”,归咎于毛泽东指挥失当,而林彪则因初战失利后果断撤退,成为与毛相对立的正确的一方。假如我们考察当时的事实,不难了解,45年底到达山海关一线的蒋军只有十三军、五十二军(也许还有一个军,忘了番号了,总之不超过三个军),(我在此处多说几句:当时山海关一线蒋军确实只有第13军、52军,而且其中52军战斗力尚可,13军嘛,欺负老百姓还行,打仗实在不敢恭维,比起后来进入东北的新1军、新6军差远了)而当时东北民主联军因抢先入关,在人数上有很大的发展,武器装备上也有改进。在当时情况下,尤其是从敌我的实力对比的情况下,试图以运动战求得歼敌一部,以制止蒋军进入东北,或至少求得打开战局,并不是什么异想天开的事,这和46年春天以后新一、新六军等相继入关从而在实力上占据优势时的情况完全不同。而查《血红雪白》中所引述的毛泽东的电报全文,很清楚毛的意图是在锦西一带集中优势兵力,求歼蒋军1至2个师,而毛的电文中要求坚守山海关完全是为了掩护黄(克诚)、李(运昌)、杨(国夫)部的集结,根本就没有任何“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意思!《血红雪白》中断章取义地引用毛的电文,加上“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帽子,是很不严肃的。而事实上,林彪也未就这一电文发表过任何不同意见(林的回电是“同意”,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林在初战失利后果断撤退,是战区指挥员职责范围内的事,也是毛同意的,哪里有什么一方正确一方错误可言呢?

        二、守四平。坚守四平的决定是毛泽东做的,是否正确,现在也还有争论。从事后来看,也许应该在坚守一段时间,予敌消耗后适时撤退比较好(可见《黄克诚回忆录》及韩先楚就此问题写的文章)。(注意此处,就是黄克诚也不是认为不应该守四平,黄克诚的观点是开始在四平顶一下,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撤退。也就是说黄克诚的观点其实是认为撤退的时机没把握好)但诚如朱可夫元帅所说的:后人可以做这样那样的评论,但历史的那一瞬间是复杂的,要从当时的纷繁错杂的事实中找到完全正确的做法,并不是那么容易。当时获知马歇尔来华,国共停战协议有可能达成,为争取谈判时的有利地位以及停战后的较有利态势(四平、本溪、长春是东北民主联军所占领的为数不多的工业城市,且四平、本溪如不守,长春势必放弃,则松花江以南具有战略意义的要点全为蒋军独占),从军事服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作一个时期我军并不擅长的防御战,也不是不可以的。再说,守四平的决定,林彪没有公开反对过(所以《血红雪白》里就写林彪的所谓“阳奉阴违”),“把四平变成马德里”的口号是谁提出的呢?林彪。公开发电提出质疑的只有黄克诚。黄不但发电给中央,还找过林彪,林彪的态度是“即不说赞成,也不说反对”。从以上事实,能不能得出林彪在这个问题上是正确的结论呢?显然不能。

        三、《血红雪白》一书为写林彪的正确以及敢于“犯上”,引述作者采访当过林彪秘书的季中权的回忆,说林彪给毛泽东的电报中曾有“请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的话。作者自承查过所能查到的当时的往来电文,并没有找到有这一尖锐词句的电文。但作者又说根据林彪的性格,完全有可能写这样的电文。作这样的推测之词倒也罢了,有趣的是,接下来作者就根据这段推测之词大发议论,仿佛已经“铁案如山”了。这真是让人看不懂了!林彪在战争年代爱提意见、敢提意见,这是事实,也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何必找这么一个臆想的证据呢?

        四、打锦州,林彪和毛泽东曾有分歧,尤其是林彪南下后又建议打长春,曾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奇怪的是,《血红雪白》中曾反复地津津乐道毛泽东和林彪的矛盾和分歧,甚至将一些根本不算是分歧的东西或臆想的东西也作为毛林的分歧来大肆渲染,可居然就没有毛泽东严厉批评林彪改打长春的内容,也不再引用毛泽东批评林彪的电文(看过《血红雪白》的朋友知道,作者是很热衷于引用电文的),仿佛什么争执都没有发生过似的。为什么呢?大概是怕损害“林总”一贯正确的形象吧。

        就举这些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再看一遍《血红雪白》,但请您能再耐心地查一下我所列的证据(如《毛泽东军事文选》),看看我说的问题是不是存在?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完全赞同,拙总的帖子历史错误太多了

          血红雪白这本书我很早就买来看过。认为历史错误实在太多,没有收藏价值,后来当废品卖了。建议评论我党历史人物,先通读毛选四卷,认真学习。然后再发帖子能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

          关于刘少奇苏北那一段,可以看看 哀军北渡 这本报告文学。相对轻松些。也可以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

          华北根据地,那也不是刘少奇的功劳。建立敌后根据地是共产党八路军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决定的。以八路军的武器装备和人员数量,当时也只能开展敌后作战。敌后没有日军,或日军很少,是敌占区。是国民党丢掉的国土。八路军开过去说不上是跟国民党抢地盘。再说刘少奇的地下党都在城市,而八路军占领的是广大农村。那里在八路军进去之前是没有党组织的。

          日军投降以后我军占领东北,也不能说全是刘少奇的功劳。和平民主新阶段才是。但是美军铁了心支持老蒋打内战,所以这个和平民主新阶段的良好愿望也没能实现。复员的八路军许多都被地主民团和国民党给抓起来了。

          至于说到林彪的四平之战。四平这一攻一守,都打得不好。归根结蒂还是实力不够。实力不够肯定守不住。等到1947年林彪壮大许多又来攻四平,实际上还是实力不够。本来打一个四平是能够打下的。但是林彪主要还是想围点打援。主力埋伏在沈阳四平之间准备打援兵。进攻四平只有两个纵队加一个师。邓华屡次上书林彪,要求再派两个师,形成三个进攻方向。但林彪宁可让部队在沈阳方向空等半个月,也不肯派到四平前线。结果两个战略方向兵力都不足。四平没打下来,沈阳援兵也没兜住。只好撤退。一路往松花江以北跑。

          通宝推:fungi,
        • 家园 此书名曰:雪白血红. 不是血红雪白.
        • 家园 《血红雪白》我没看过全书

          但是从部分接触中看到的多少有些情绪化的措辞,感觉就不是个客观探讨问题的态度。我也觉得毛林之间并没有什么根本分歧。毛泽东对部属的意见一向尊重,指示电措辞都是商量的口气,少有死命令,怎么可能产生多么严重的冲突。林对毛的指示其实也是很尊重的。南下锦州时途中曾经考虑过回头打长春,但是电报发出后部队一直按照南下北宁线的计划行进,没有任何变动。对比一下四平撤退时林先斩后奏的做法,恐怕也就是征求意见,远没有到立刻就要付诸实施,根本抗命的地步。几个小时后未等中央回复,林罗刘磋商后就取消了这个考虑。这种矛盾虽然说起来也是矛盾,都没有超出合理范围。

          对比一下,47年毛泽东要求刘邓南下时最初的要求是5月初,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推迟到了6月30日,双方你来我往的电报也有争论,没人说毛和刘邓之间有多么严重的冲突吧。 刘邓南下后,陈粟因为实际困难未能立刻跟进,毛给陈粟的电报措辞也相当严厉,指名道姓地批评到纵队司令,也没人说毛对陈粟如何不满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