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评论】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体系 -- 任爱杰

共:💬57 🌺12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评论】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体系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体系

    任爱杰 (作者保留版权)

    中国古代并不缺乏发明,也不缺乏发展科学必须的实证主义,但是发明始终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体系,对比西方的科学发展史,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知识份子对体力劳动的轻视。这个问题至少从孔夫子的时代就开始了。孔子骂向他请教种地方法的樊迟就说:“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祖师爷如此,下面的徒子徒孙又能好到哪里去?所以越到后来,知识分子越成了书呆子,老以为只要动动嘴皮,喊喊仁义理智信的口号就能至天下太平。(这个问题事实上到现在也没有解决。儒家的那套口号不吃香了,就把西方的那套什么经济理论囫囵吞枣的搬过来。)而在古代表现在科学研究上就是理论和实践脱节。而没有实践,再好的理论也没有办法得到发展。反过来,没有理论的指导,再好的实践也只能停留在经验阶段。中国古代比较有理论体系的天文和数学要么是为了给皇帝提供命运预测咨询,要么是纯粹的智力游戏。而理论如果不指导实践是不可能发展的。

    第二,有闲阶级对于发明创造不重视。要研究理论,除了要有文化,首先要生活无忧。很难想象一个人饥寒交迫,朝不保夕的时候还会有心思研究科学理论。事实上,西方历史上的绝大多数科学家要么出身于富裕的家庭,要么得到了富裕家庭的庇护和资助。而中国古代的有闲阶级对此却是鄙视的。中国古代的有闲阶级当然也要消磨时间,但是他们宁可把时间消磨在琴棋书画,烹调厨艺甚至写黄色小说上,而不愿意把时间放到科学研究上。这就又要和第一条轻视体力劳动联系起来了。凡是科学研究,必然不能闭门造车,而要亲自动手,而且往往还要冒生命危险(想一想富兰克林用风筝把闪电引下来有多么危险吧。)。而这种实践工作恰恰是有闲阶级所鄙视的下层劳动人民所作的。这种思想在古代占了统治地位。有闲阶级的成员稍有逾越就立即被目为叛逆。例如,历史上那几位喜欢做木工的皇帝无不被当作昏君来记载。当然,这里还牵扯到皇帝的责任问题。但是连神圣的天子都不能免于被批倒批臭的命运,普通的贵族和平民那里还敢冒这个大不韪?

    第三,不得不谈到科举制度。这个制度最终摧毁了有闲阶级对于科学理论的最后一点兴趣。在宋代完善科举制度之前,当官虽然是读书的用处之一,可是读书并不一定能当官。而从宋代开始,当官成了读书的唯一出路。而当官就意味着发财。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当官是中国古代唯一的发财正道。盖士农工商四民中只有当官和经商能够发大财。其余只能维持温饱而以。而经商在中国古代是最为人所不齿的行业。商人必定要和官府结合才能发大财,也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既然如此,读书的目的就不是为了探索未知,而是为了发大财。而绝大多数人当官以前,全副精力都用来读四书五经;当官以后,全副精力都用来搜刮民脂民膏,那里还会有精力来研究科学?

    第四,既然有闲阶级对此不重视,这就决定了绝大多数的实用性发明只能由天天为下一顿饭发愁的升斗小民来开发了。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古代并没有专利法,这就导致升斗小民即使有了发明创造也不敢外传。有多少古代发明在这种“传子不传女”中失传了?既然不外传,也就不会有交流。而没有交流,一个发明自然也不可能得到完善和升华为理论。

    最后,中国比之于西欧,在绝大多数承平时代都有足够的出产养活比西欧多得多的的人口。而宗法制度事实上把各个以血缘连接的人群固定为原始的生产合作化和社会保障制度。这样,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中国可以投入更多的人力到生产中去从而减少对机械的依赖程度。而中国的历代政府则有效的把这个机制放大到整个国家。政府于是有能力动员更大的人力来对付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这样对技术的依赖程度就更小一些。所以,中国历史上科学发明相对繁盛的时代大多是战乱不断,人口大量减少的时代。有人或许要举出宋代来作为反例。其实宋代并非例外。宋代之前有过几百年的藩镇割据和五代的战乱。绝大多数“宋代发明”都已经在此之前发明,只不过到了宋代被记载下来了而已。而真正的宋代发明,例如活铳,炸药包之类除了有前朝打的基础也是因为当时连绵不断的对外战争的需要。而不是那么必须的发明如毕升的泥活字印刷术就失传了。

    所以,中国古代始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体系并没有什么奇怪啊。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接近20年前的文章

      20年后,任先生是否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然而对比这篇文章统治阶级禁止民间研究天文,是否就是中国无法产生科学的原因?,很难理解西西河的认知水平有何发展。

    • 家园 按照当前伤痕文学的逻辑

      由于

      自然科技只能是从自然中来

      自然科技只能是从社会实践(实验)中来

      ------

      让知识分子搞自然科技

      会被写成打击儒家

      让他们进了牛棚

      是大逆不道/专职的社会

    • 家园 用个形而上学的数学公式

      说明下文明指数C的生成 (完全个人假定,若有雷同,纯属巧合)

      地区性文明年加速度a (assumption: 蛮族统治期减缓,战争期减缓)

      文明发展历史长度 n年

      其他文明扩散接受因素(assumption: 某时刻如果能和其他文明接触,如果该地区文明落后于其他文明,可以强行提升该地区文明程度到接触文明。接触时间越长,赶上可能性越大;接触规模越大,赶上速度越快)

      这样看,元清400年不发展,自然就落伍于全世界;清朝还来个闭关锁国;很自然中国地区的文明指数C就异常小,从而和近代200年的科学发展绝缘。最终,也就没可能发展出所谓的现代科学体系。

    • 家园 仔细看看……

      第三点恐怕是错的。明清的“有闲阶级”当中照样有很多人对科学理论大有兴趣……

      而第三点和第四点之间的联系就更不对了,第三点说的是“理论”,而第四点——以及第五点,都是在说“发明”。这是两个东西。

    • 家园 这个不就是李约瑟问题么?

      现在经济学上的讨论主要是技术需求不足和技术供给不足,前者是土地产出很高,不需要技术,后者是没有能力供应技术,这两个观点可以涵盖大多数观点。而后比较流行的就是彭慕兰,姚洋的所谓内卷化,即土地产出和人口结构形成一个锁死状态。不过我觉得比较靠谱的就是奥尔森的观点,那就是没有形成稳定的产权保护。

    • 家园 亚当斯密的解释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一篇第十一章《论地租》中有几段话,似乎能提供一些解释:

      “但当欧亚初通贸易时,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与印度的金钱的价值,却比欧洲高得多。迄今仍是如此。此种差别,是因前者多为产米国,其稻田大抵每年能收获两次甚或三次,而每次收获的产量,又比小麦普通的收获多。所以,产米国与产麦国比较,即使面积相同,产米国的粮食,亦必较更为丰富。这些国家的人口,因此多得多。”

      “加之,欧洲大部分地方输送货物,多由陆运。先把原料由产地运往制造所,再由制造所运往市场,其间所消费的劳动既多,制造品的真实价格及名义价格,就因而增大。反之,在中国和印度斯坦,则因内地河港纵横,货物常由水运。所需运费,既较欧洲为少,其大部分制造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就更加降低。”

      在一定程度上,相对欧洲,由于自然的恩赐,中国缺少发展科学技术的动力。

    • 家园 中国更多的是经验而不是科学

      勾股定理在中国和西方的表述差的太远了

    • 家园 有一种经济学的观点是:中国没有形成对科技的需求

      最近刚好在读赵冈的《中国土地制度史》,结语也讲到了这个问题,印象深刻。

      总的来说,赵先生是认为,中国早在宋代就已经具有了发展现代科技的经济条件以及技术苗头,但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而压抑了节省人力的科技发展。

      手懒截图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