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闲聊科幻黄金时代三巨头(一) -- Urey

共:💬81 🌺30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闲聊科幻黄金时代三巨头(一)

    我想聊一聊科幻黄金时代的三巨头——克拉克、海因莱因和阿西莫夫。前一段时间新来的河友第二基地让我有了这个想法。换了半个世纪前,“基地”这个名词,绝对是另外一个意思。

    首先声明:考证不会太仔细,我主要是凭印象来说,毕竟我是一个科幻小说的爱好者,但不是一个文学史方面的专家,而且研究这三巨头的任何文章多了去了,我是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的。

    重点会放在这三位巨头国内没翻译的作品上,特别的会以阿西莫夫为主,因为他的作品我最喜欢看,看得最多,也最熟。

    克拉克

    应该说,克拉克是三巨头里科幻风格最“硬”的。科幻有软硬之分,硬科幻的内容以科学技术等物质层面的幻想为主,软科幻则以描写科学技术对社会制度和人的精神的影响为主。当然这只是一个很粗的划分,越是精彩的科幻,越是难以区分清楚到底是硬还是软。

    克拉克的风格,个人感觉,是上承凡尔纳和雨果·根斯巴克的技术科幻小说的传统。场面宏大、对科学技术的构思既超前又合理,但是弱点在于情节和人物的塑造。

    凡尔纳设想出的潜水艇、载人奔月飞行,影响激发了很多代人去实现这个幻想,更令人称道的是,由于基于严谨的科学知识和推断,当年凡尔纳所设想的载人奔月飞行的发射基地地点,恰恰成为了后世美国佛罗里达航天中心的选址,真是牛啊。但是反过来,凡尔纳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几乎全是具有钢铁意志和决心的“牛人”,比如《海底两万里》中的尼莫船长、《从地球到月球》中的大炮俱乐部主席巴比康、《环球旅行》中的福克先生。而小说的情节,大多是(环球)旅行。

    克拉克的情形很相似。他本人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以论文的形式,提出了卫星通信的设想。而他所设想的《太阳帆船》,已经可以说是部分实现了,差的只是一个真正完全依靠太阳帆提供动力的深空探测飞船而已。

    克拉克小说中的画面很宏伟,很壮观,很灿烂,很激动人心,但是微观的人物形象,情节的细节处理,就差了一些。很多人都知道《2001太空漫游》,但是有几个人知道鲍曼,知道弗洛伊德博士?谈到克拉克的小说,人们想起的是“独石”、“拉玛‘小行星’”、“太阳帆船”,但是除非是“骨灰级”的书迷,有几个人能想起克拉克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名字,更不用说他们的形象和特点了。

    秉承技术科幻小说的特点,克拉克科幻小说的风格是充满光明和希望的,所谓“蔷薇色的乌托邦”,或者说,“敢让高山低头,敢叫大河让路”。(技术幻想小说一般是乌托邦,社会幻想小说一般是反乌托邦)但并不是从头到尾激昂振奋到底。而是有抑有扬。过程中可能有压抑的地方,整本小说看完以后,读者觉得人类的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

    比如《太阳帆船》,如果是那种激昂到底的小说,会让主人公在排除万难以后,赢得最终的胜利。但是小说却让主人公不得不因为太阳耀斑爆发放弃比赛和自制的太阳帆船,但是在小说结尾,主人公注视着自己的那艘太阳帆船向着太阳系外慢慢飞去的那一幕是很震撼的。

    克拉克还有一个特点是三巨头中独有的,就是他和别人合写了不少小说。有的是对他以前小说的续写,比如《与拉玛相会》的续集《拉玛三部曲》,更多的是独立的小说。

    我猜,克拉克和别人合写可能是为了弥补其在情节细节和人物的塑造上的弱点。但是我的感觉,这些合写都不很成功。很多合写的小说冗长乏味,毫无特点,只能算是四平八稳的二流小说。

    克拉克的小说中,直接涉及中国的部分,在三巨头中是最多的。比如在《太空漫游》系列中,“2001”就将中国人已经登上了月球作为一个背景的细节。“2010”中则出现了中国独立制造的飞船赶超美苏联合飞船,并先一步到达木卫欧罗巴。而且那艘中国飞船的名字叫做“钱氏太空船”,按照克拉克给出的说法,这里正是对钱学森教授的致敬。但是美国拍的电影则把有关中国人的情节全部删掉了。似乎上个世纪后期中国航天事业的独立发展,给克拉克的震动很大。“2061”则是在一个中国香港富豪的商业太空旅游飞船上展开故事情节的,并且又一次呼应了“2010”中的“钱氏太空船”。据克拉克自称,他曾经专门赠送过一套《太空漫游》系列给钱学森教授。

    国内和克拉克相似的,老一代里几乎没有,郑文光场面壮观,但是技术细节没有克拉克扎实(后者恐怖到居然为自己小说中出现的飞行器画设计图)。新一代里应该算是大刘罢,但是技术细节上好像也差一点。

    讲一讲克拉克没有被国内翻译的几部小说

    《太空漫游》系列,包括“2001”、“2010”、“2061”、“3001”和“2001异空间”。其中“2001”在国内很早就有了很好的译本。“2010”我看过电影的中文译制片。我看到的“2061”的小说译本质量极其低劣。比如“钱(学森)氏太空船”在同一个译本的不同章节中被分别译成“钱氏”、“陈氏”、“禅号”。真怀疑是不是随便找了几个大学生分头翻译的。真应了那句成语——不忍卒读。“3001”和“2001异空间”则还没见到中文版。“2001”的故事大家看过库布里克的电影应该都很熟悉了。讲的是一种非常古老和先进的外星智慧生命,在太阳系里放置了一些神秘的黑色长方体——独石,刺激地球和木卫欧罗巴上各自的生命进化的事。

    《月尘降落》(a fall of moondust)是一本比较单纯的硬科幻小说。讲的是一艘气垫船在月球上遭遇月震后被深埋在厚厚的月球尘埃下面,如何被拯救人员发现以及最终被拯救出来的。技术情节都描写得淋漓尽致。

    《摇篮》(cradle)是个合作产品(合作者为Gentry Lee)。其中科幻的部分和非科幻的部分泾渭分明。讲的是,一个外太空文明在地球建立了一个海底基地,打算用基因改造过的超级智慧人类来加速人类的发展,被一个女记者、一个游艇船长、一个美军上校发现了,并且被说服而收回成命。总之,除了开头对异星生命的一点描写和最后进入到海底基地看到那些超级小孩的一段情节以外,非科幻部分的情节非常的乏味和无聊。克拉克还和Gentry Lee合写了《与拉玛相会》的续集三部曲,同样是非常的冗长和乏味。似乎问题出在Gentry Lee身上,据说此人是“伽利略”木星探测计划的首席工程师、海盗号飞船火星探测计划的科学分析与任务计划的指导人,卡尔·萨根在《宇宙》电视系列片上的合作者,总之一大串很牛的头衔,写出来的小说实在不咋地。

    《异日之光》(The light of other days),虽然也是合作产品(合作者为Stephen Baxter),不过感觉还行。涉及到好几个科幻题材,主要是虫洞,人们先是利用虫洞来实时传递异地的画面和声音等信息,被称之为虫洞镜(wormcam)。后来发现虫洞不仅可以连接三维空间还可以连接四维空间,即用虫洞镜去观察过去的历史,造成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大反省。最后小说的主人公用虫洞镜对过去进行无限的追溯,一直追溯到寒武纪以前,发现其实在那之前地球原来曾经存在过一个高度发达的智慧生物和高度发展的生态系统,但是大概是一颗巨大的陨星撞击,导致除了一些微生物被史前智慧生物妥善保存下来以外,所有的史前生物和遗迹都在那场全球性的灾难中被抹得一干二净。而后来所有的地球生物都是从那些微生物开始从新进化出来的!我不得不说,小说最后这段无限追溯的情节,真是非常的壮观。正应了达尔文《物种起源》中最后的那句话——“……在这个行星按照引力的既定法则继续运行的时候,最美丽的和最奇异的类型从如此简单的始端,过去,曾经而且现今还在进化着;这种观点是极其壮丽的。”

    《Venus Prime》系列,应该是个冠名同人作品,实际作者为Paul Preuss,写的是一个经过特殊教育培训出来的女特工的冒险经历。最初的灵感来自克拉克的一个短篇小说Breaking Strain。作为惊险科幻小说来说,还是不错的,不过感觉其中基本上没有克拉克风格的内容。

    对于克拉克的小说,长篇的我会推荐《太空漫游》系列,《与拉玛相会》(但不包括续集三部曲,上文已有提及,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和《异日之光》。中短篇的我会推荐《月尘降落》、《天堂的喷泉》和《太阳帆船》。

    《童年期的终结》已经有了中文译本,但是我不推荐,因为太灰色了。

    海因莱因

    是我在三巨头中看得最少的。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的小说被翻译成中文的很少,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小说大部分我都不喜欢。在我看来,海因莱因是倪匡和叶永烈的混合体美国版。

    从写作特点来看,海因莱因的小说有很多YY的东西和对其政治、社会理想的宣传。象《星船伞兵》(电影《星河舰队》的原著)这样的小说,即使是在美国都有很多争议。据说,海因莱因还是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鼓吹者,并因此和克拉克闹翻了。应该说,海因莱因是真心相信一些东西,并且会用一种让人热血沸腾的方式来将其表述出来。所以,就像倪匡一样,喜欢他的人就非常喜欢,不喜欢的就很不喜欢。

    海因莱因最擅长的,恰恰是克拉克所不擅长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且有不少还是在短篇小说中完成的。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海因莱因的小说比较有感染力的原因。我所读过的海因莱因的小说中,两种人物是比较常见到的,少年见习(宇航员)和中年专业人员,前者常见于海因莱因的少年科幻小说中。当然,海因莱因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是那种理想化的满腔热血的英雄,塑造起来也相对容易。

    从题材来看,海因莱因写了不少的少年科幻小说,其对象就是大量的青少年,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海因莱因带有叶永烈的特点。主人公往往是星舰或者外星殖民地上的少年,情节比较简单,主要是刻画这些少年英雄是如何成长起来的。此类小说的代表作有《星人琼斯》、《银河系公民》。

    其次是大量的以月球的开发为背景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其实也包括部分的少年科幻小说。这类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月球城(Lunar City)。在这些小说中,月球殖民者是主角,在低重力、高辐射和空气泄露等威胁下,奋勇拼搏;同时发展出开阔的眼界和对地球居民的优越感。我觉得实际上是美国早期殖民者的象征和心理投射。代表作是《出售月球的人》、《先生们,坐下》。我甚至觉得阿西莫夫的小说《神们自己》中第三部分关于月球城及其居民的描写是受了海因莱因此类题材的影响。

    再次是“长生之人”系列长篇小说和反思类小说。前者的背景,是一群天生具有几百年寿命的长生不老的人。他们的长寿和年轻大概来自于其基因,所以这些人为了维护其秘密和保证其下一代不会退化,只在同类人之间才通婚,代表作是《足够长的时间来爱》。后者则是一些带有黄色情节的对宗教等的反讽反思小说,比如《约伯大梦》、《穿墙猫》。这两类小说其实是我在这里硬凑起来的,因为我觉得这两类小说,都是篇幅冗长,语言晦涩,内容无趣。

    最后是一些独立成篇的小说,写作风格上接近于月球城系列小说,比如《双星》、《地球上的绿山》、《回魂尸》、《傀儡主人》、《生命线》、《夏日之门》、《宇宙》。

    海因莱因的小说中涉及中国的比较少,敌对阵营么。

    说实话,海因莱因的小说,有很多我看了个开头就看不下去了,比如说上面第一、三类的小说,所以看法可能比较偏颇。如果让我来推荐的话,海因莱因的以月球城为背景的短篇小说都可以看一看,反过来,凡是以少年为主角的都可以免了。中长篇中,我推荐《双星》(国内有一个删节本译作《帝国双星》的)、《出售月球的人》(未见过中文译本)。

    海因莱因比较有名的几个长篇《星船伞兵》、《月亮是个严厉的妇人》和《异乡异客》。我都不太推荐。《星船伞兵》勉强可以一看,但是星战背景在小说中并不占重要位置,作者主要精力都放在鼓吹超人哲学。《月亮是个严厉的妇人》中的美国人投射很明显,我看不下去。如果你没那么敏感或者就好这一口,倒是可以考虑一下。《异乡异客》属于反思类的小说,没什么娱乐性,可能会看得很累(我是根本看不进)。

    关键词(Tags): #科幻#克拉克元宝推荐:张七公子,铁手,海天, 通宝推:悠悠又见西山,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续闲聊之四:费诺文奇科幻小说综述

      Urey & Gzai

      根据协商,这里由我来主发。

      另外,SIXUE网友,如果你看见的话,Gzai说要向你这位国内网络科幻评论界的老前辈致敬。

      以下正文

      本文是对国内已经翻译出版了的费诺文奇的科幻小说的一个综述,包括以下几本书

      《真名实姓》

      《深渊上的火》

      《天渊》

      《实时放逐》

      《为和平而战》

      《费诺·文奇科幻小说集》

      《彩虹尽头》

      主要是谈类型和设定,但是剧透多多少少也是免不了的,自己小心吧。大概分成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短篇,其实是在设定上无法直接归入其他三类,又不能自成一类的。都是收录在《费诺·文奇科幻小说集》中的灵机一动的故事。可以分一些小类(以下开始剧透)。

      《隔离》与《无心的征服》发表于60年代,设定背景是北半球文明毁灭以后,南半球剩下的几个第二世界国家——澳大利亚、南非、智利。主题都是涉及种族冲突与文化冲突,比较软的科幻。

      《科学博览会》与《野人公主》是比较有蒸汽朋克味的作品。

      《原罪》与《宝石》是涉及外星生物设定的作品。

      《炸弹惊魂》、《势均力敌》、《斗转星移》则是类太空歌剧。

      值得一提的是《同谋》,如果我没查错的话,本篇发表于1967年,小说也没讲什么。只是说,某个计算机专家,完全用电脑拍摄出了托尔金的《魔戒》的动画,最后还为此得到了奥斯卡奖。而我们知道,皮克斯公司的《玩具总动员》是在1995年上映的。皮克斯公司的源头,要追溯到卢卡斯的工业光魔。后者和《星球大战》,是1976年的事。

      剩下的三类,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关联的,都与文奇的特有主题——天人剧变相关。那么按照Urey的老习惯,按照设定背景的大致时间来排序。

      第一大类的主题是人机联合与人工智能。包括《书呆子快跑》、《真名实姓》、《赢个诺贝尔奖》、《循环》、《费尔蒙特中学的流星岁月》、《彩虹尽头》。简单地说,是从硬技术方面,描绘在近未来,人类如何走向天人剧变。

      《书呆子快跑》是早期的人机联合,“生物脑”借助植入的无线端口直接调用电脑数据库,大型机的技术背景,里面还有美苏冷战的内容,够老的。

      《真名实姓》是人工智能主题,但同时也有很浓的赛博朋克味道,并且涉及思维上传。所谓比赛博朋克还要早三年的赛博朋克。

      《赢个诺贝尔奖》仍然是关于人机联合的主题,但背景已经变成了上世界末的计算机高科技风险资本浪潮了,并且人机端口是借助生物技术实现的。

      《循环》是关于思维上传。

      《费尔蒙特中学的流星岁月》是《彩虹尽头》的前篇,前者的主人公是关于米莉和胡安的,后者则是米莉的祖父罗伯特(在《岁月》中名字叫做威廉)。这两篇的技术主题包括人机互联、人人互联、生物技术(基因技术、老年医学、大脑升级与宕机)和人工智能。除了没有思维上传以外,可以说是这一部分的集大成者。

      因为《彩虹尽头》是Gzai最后看的,西瓜皮式地多说几句吧。剧透得厉害,小心。

      作者不断地把背后的阴谋直接抛给读者,读者是不用猜了,但是也更为剧中人担心了,眼看着他们一步步走进陷阱里面。

      《真名实姓》里面,只有维持几分钟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在这里已经变得非常有性格。

      向普拉切特致敬,看来文奇和他的关系很铁,建议大家先去看普拉切特的《大法!大法!》,之后再来看《彩虹尽头》。提示:真实世界中什么样的书,在幽冥大学的图书馆里需要被铁链锁起来?

      这是一个老斯莱特林如何被格兰芬多小萝莉所救赎的故事。格兰芬多小萝莉确实具有赫敏的智慧、热情、勇敢与坚强。而老斯莱特林则介于斯内普与老马尔福之间,虽然不像老马尔福那样坏透,但他的恶毒也并非来自斯内普式的苦衷。(Urey:Gzai最近SS/HG的HP-CP同人看多了,大家原谅这厮吧。其实老家伙之所获得新生,是因为他被“重新布线”了。)

      不过对《岁月》和《尽头》里面,“只要能搜索到就能组织起来成为自己的”这种设定,不是很同意。哈佛课程不是已经上网了么?有几个人自学成了MBA?看到、读到和理解、掌握、运用完全是两回事。再比如国内的某些所谓的科学工程方面的新闻报道。

      另外,老斯莱特林爆发之后的转变,有点快了些。

      这一大类里面,比较推荐的是《真名实姓》与《彩虹尽头》,短篇里面《循环》也可以看一看。主要是因为基本都有比较完整的情节和感人的真情。

      第二大类,关键字是维和组织与无政府社会,包括《学徒》、《为和平而战》、《无政府区域》和《实时放逐》。可以说这一大类是从近未来开始描绘,人类走向天人剧变的一种可能的社会环境。

      《学徒》是个短篇,虽然人物与后面的几个长篇没有关系。但是在设定上完全可以看作是《为和平而战》的预演——一帮官僚主义者建立起对全人类的统治,和平降临到人间,但是以人类技术进步的停止为代价,某位来自上个纪元的智慧老人,带领一个本地的小阿飞,颠覆了这帮官僚主义者的统治,然后回到了时间胶囊中去,准备旅行去下一个纪元。有点像威廉森的智能机器人与阿西莫夫的永恒终结者的结合,比前者更乐观阳光,也并非后者那种真正意义上的时间旅行和摆弄逻辑因果关系。

      《为和平而战》,需要指出的是,与《彩虹尽头》在历史设定上是直接矛盾的。《为和平而战》中,美苏冷战期间,美苏等大国就被维和组织给颠覆了,维和组织崩溃以后,人类的历史基本上进入了无政府区域与小国共存的状态。而《彩虹尽头》的历史中,仍然有微软和谷歌,之后美国与中国爆发过大战,然后双方处于和平之中(类似于真实世界中目前的关系,可能更多些相互尊重与缓和),同时美国然是一个强有力的、四处在第三世界国家搞斩首行动的大国。

      《无政府区域》主要是给出了布莱森这个人物,无政府区域等设定。在《为和平而战》与《实施放逐》之间承上启下。

      《实时放逐》与《为和平而战》的直接关系是陆黛拉、圆球发生器。而更为微妙的关系则是社会发展史方面的。维和组织带来的停滞结束以后,人类社会继续一往无前的发展。《书呆子快跑》中基于大型机的人机互联,在《实时放逐》中的高科技居民那里,已经变成了基于微机的基本配置,而他们不仅能调用和处理大量的资料,并且能借助辅助机器轻易地改造自然环境,个个都是索拉里亚人,但没有索拉里亚人的精神病。

      然后呢,后面是什么?《实时放逐》暗示发生了天人剧变。《实时放逐》也正是在这里,与其他大类沟通联系了起来。按照《实时放逐》里面对高科技者的描述,我简直要以为天人就是全体具有极高科学技术水平和道德水平的自由人联合体了(没有参与剧变的几个孑遗除外)。当然,《实时放逐》的故事本身并没有那么和谐,没有犯罪还要警察来干什么,充满了阴谋、罪行、悲剧与悬念。虽然最后有《连城诀》式的大团圆,虽然大魔头被残酷地报复了,但是中间的悲剧也是相当地悲催,而且不止一个。

      这一大类的作品,水平比较平均。从个人喜好来说,不觉得有超过《真名实姓》或《彩虹尽头》的,《实时放逐》稍为好点,贵在感人,但是悲催,大家自己考虑吧。

      最后一大类,当然就是大名鼎鼎的意识区系列了,包括《呱啦啦》、《深渊上的火》、《天渊》。这一大类是在间接描写天人剧变之后的情况。所谓天人,应该就是天人剧变之后的人机联合的单一意识的超级生命体,类似盖亚。但是我们只能借助爬行界居民的眼来观察这一切,如同扁虫观看歌剧,管中窥豹,这也是文奇的苦恼吧。因为看的时间比较早,可说的东西不多。

      《呱啦啦》,是范纽曼的后传,《94个小希特勒》式的故事。在历史上和《实时放逐》又是矛盾的。在《呱啦啦》里面,地球,或至少其远外太空殖民地仍然是存在的,但是没有《实时放逐》里面那种趋向奇点的发展劲儿。而《实时放逐》里面,在地球发生“剧变”之前,对太阳系外的探索才刚开始,而“剧变”之后,也没什么外太空殖民地幸存下来。

      《深渊上的火》是这一大类里面最出彩的,尤其是里面的战时太空互联网新闻组的热闹劲儿,谣言与帽子齐飞,网络推手与打酱油的共舞。要知道这篇小说可是发表在19年前!

      《天渊》不多说了,篇幅比《深渊上的火》长的多,青河文明的,人物也多得多。但是就如同《基地序曲》、《迈向基地》一样,感觉不得劲儿。

      最后说说文奇的几个特点。

      赛博朋克、生物技术他都有涉及(不过没有搞出亚人种那个程度),有些短篇也挺有蒸汽味的(虽然不够维多利亚),个人觉得简直是朋克科幻的全面代表了。

      很多华裔、西裔人物,《彩虹尽头的》顾氏家族与小男孩胡安,《为和平而战》与《实施放逐》中的陆黛拉、新墨西哥共和国。这是因为他住在南加州么。

      经常出现来自蛮族的少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更高级的文明,迅速地予以掌握并且因此成为英雄。野人姑娘是这样,范纽曼是这样,韦利华辛顿也是这样,哈米德也算吧。

      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文奇是将他早年的短篇中的设定发展成情节更丰富的长篇,或者把多个短篇中的设定交织成长篇。比如,前面已经提过的《学徒》之于《为和平而战》,《呱啦啦》之于《深渊上的火》,《野人公主》变成了《深渊上的火》中的范纽曼,《原罪》则变成了其中的爪族。《炸弹惊魂》等短篇也可以看成是为“意识区”系列这种太空剧所做的尝试练习。

      好吧,大概就是这些了。

    • 家园 这帖子太对我胃口了……

      看得差点忘了送花,哈哈

      其实说到《星船伞兵》的话,《科幻世界》上以前有过一句话提到这本小说有两个著名的副产品:电影《星河舰队》和游戏《星际争霸》。顺便提一下,电影《星河舰队3》的开头近乎神作,后面则是一个超级烂尾(也烂得近乎神作),不看也罢。不过如果是星际游戏迷的话可能会喜欢里面的那首歌"It's a good day to die"

      前面有人说到了国内的科幻以及战争题材,个人觉得应该提一下《上海堡垒》,这部作品我觉得在国内的科幻里算是上乘──基本挑不出什么大的硬伤,而且文笔也不错;国内做不到这两点的科幻小说作者太多了。前两年有人写了一部同人《长沙堡垒》,但是没写完;我有个网友看过这两篇后觉得技痒,也想写篇《XX堡垒》(XX是哪里我就不说了),结果很可耻地也太监了,在此特别鄙视下。还有人说到刘慈欣,个人看法是,就其总体来说他在科学技术等物质层面的描写极有想象力,但是他在社会制度和人的精神这方面的功力太弱,有些甚至到了严重拖累整部小说整体水平的地步。个人比较喜欢他那篇《地火》;《三体》的话,比较喜欢上部里面那个文明进化游戏,其它的部分没印象了,《黑暗森林》还没有看……

      一激动语无伦次罗里八嗦地说了一堆,还望各位莫要见笑哈~

    • 家园 【原创】续闲聊之三——科幻战争模式

      从《星船伞兵》开始,陆陆续续看了一些美国人的科幻(星际)战争小说,当然有不少是星际争霸的同人小说。发现一种模式,新兵营,严厉到变态的教官和训练,生化改造,单兵武器、装甲与给养;乘坐着大型太空船从基地出发去战场,换乘小型登陆艇去进行九死一生、伤亡惨重的着陆,着陆后幸存者紧张的集结,集结后被潮水(虫海)一样涌出而杀之不尽的土著围攻,作战中身边战友的突然死亡;战争间隙的休假与女战友的旅行,对后方的不适应;最后一战前最高指挥官亲临鼓励,情报或技术官员布置特种任务,升级的新武器新装甲,无意中失足闯入敌方中枢从而给予对方的致命一击。

      如果把太空船换成军舰,把登陆艇换成直升飞机,把太空看成大洋,可以发现,其实美国式的科幻(星际)战争,就是美国人一百多年来的海外战争的缩影。

      甚至《星际旅行》里面都有着浓浓的炮艇外交和两大阵营对峙的味道。

      另一种模式,则是《星球大战》。《星球大战》实际上同时继承了两种传统/模式。当然这两模式本身就很相似。一种是龙与地下城的跑团模式。天行者卢克,是见习骑士,成长中的主角。本是圣骑士兼老法师的形象。索罗是盗贼,他的猿人助手则是野蛮人肉盾,那两个机器人则兼有魔像和半身人的特点(注意R2D2关键时刻的插头机械臂)。他们的任务就是闯入龙巢、解救公主、抢得宝物,最后是击杀魔头。而另一种模式,或者说从战争模式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一个特工小队。闯入虎穴、解救人质、抢得情报,最后是击杀敌人或瘫痪敌人的防御系统。

      《独立日》(天煞——地球反击战),也是这样,一切都指望乘坐缴获的外星人飞船的飞行员和科学家那两个人潜入敌后,去瘫痪外星人的防御系统。

      甚至反过来说《魔戒》也是这样,一切都指望佛罗多和山姆这两个人霍比特人和咕噜这个双重人格的双重间谍,能否及时销毁敌人最重要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最后一点,中国式科幻战争的模式。

      瀚海星云的wolfgang曾经尝试设想过,四种写法。1)一场战役的始末,普通一兵的观点;2)一个乡下少年成长为一名战斗英雄的故事(小兵张嘎);3)一个少年望着月亮,感到那里是自己的故乡;4)家庭的悲欢离合(英雄儿女)。但他觉得都写不出来,因为(分别与前面对应)1)只是些完成任务的小惊小险;2)必须建立在牢固的意识形态基础上;3)进入了RPG或者日漫的领域;4)很容易得出“这是个不幸的时代”的结论,太肤浅。

      那么,前人已经写过的有什么呢?我想了想,最常见的是抓间谍。好像是萨苏提到过叶永烈写过一个科幻故事出现过气垫船,实际上那个故事最主要的模式还是解放军、公安战士与革命群众密切联系,保持警惕,抓间谍。

      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中虽然出现了战争,但那只是背景,没有任何的直接描写。

      如果仅仅是狂轰滥炸血肉横飞,或者一身外装甲,眼放激光,脚踩火箭,再或者在星际战舰学院中,一帮十六七岁的学员开动巨大的人型机器人……这些看上去像是中国式的科幻战争么?

      其实,有那么难吗?看看萨苏、王外马甲、双石他们的网文就知道。到底中国式的战争是什么样的(不知道什么是中国式的战争,就写不出中国式的科幻战争)。仅仅是充斥着意识形态的宣传么?为什么《英雄儿女》、《党的女儿》中的父亲和女儿见面了以后,并不觉得“这是个不幸的时代”。

      早慢熊说,现代军队与近代军队的区别在于前者在后者集体纪律的基础上,还能够执行班组战术,但这要求军队的士兵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可是TG却逆天到了让一帮基本上是文盲半文盲做到了这一点。(电影《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中的一幕,两个国民党将军在功德林私下用英语讨论朝鲜战争,突然发现一个小战士站在他们旁边很久了,原来是过来问他们细菌的菌字怎么写)

      中国士兵的主观能动性来源于何处?什么是善良守序却不死板?

      正如美国人所做的那样,我们必须也只能从国家、民族过去的战争记忆中去汲取营养。

      到底是什么是中国式科幻战争?

      当然了,显而易见!

      通宝推:老惰,
      • 家园 难道星际战争不该是刘慈欣笔下的那样么?

        比如《三体II·黑暗森林》中,三体人的一个探测器全灭掉地球太空舰队2000艘战舰,还有《诗云》中,外星人要以整个太阳系的物质制造诗云,恐龙帝国对其的反击根本就是徒劳。

        大刘写星际战争是笔法冷酷,但又真符合实际情况,地球人类与能到达地球的外星人之间,那科技水准是天地之别,人类绝对没有胜算的。幸好大刘的笔下,外星人多数是只有简单的直线思维的,靠着作者给地球人开出的会使用计策的金手指,才使得多数故事没有以悲剧告终。

        施展计策、同归于尽等等,是大刘常用的改变战局的手段,似乎这也挺符合我们国人的思维模式?

        当然,刘慈欣写出《全频带阻塞干扰》这样现代战争为背景的科幻小说后,就被军事迷们从技术和可行性角度批判了好一阵。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 家园 这段明显是越战嘛

        新兵营,严厉到变态的教官和训练,生化改造,单兵武器、装甲与给养;乘坐着大型太空船从基地出发去战场,换乘小型登陆艇去进行九死一生、伤亡惨重的着陆,着陆后幸存者紧张的集结,集结后被潮水(虫海)一样涌出而杀之不尽的土著围攻,作战中身边战友的突然死亡;

        ST的第四代voyager里面有一集,简直就是越战重拍。

    • 家园 PKD是什么地位?

      Philip K. Dick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的不少。

      • 家园 你问的是他的江湖地位,还是我眼中的地位?

        如果是江湖地位的话,google一下就知道了,就像三巨头一样,江湖地位是公认的。

        至于我眼中么,没有,没有地位。也看过他的几本小说,没留下什么印象,正面也没有,负面也没有。没有印象,就没有地位。新三家只是我眼中的地位

        再等而下之的,是金·斯坦利·鲁宾逊。几次被这个人的小说恶心到了,从此就记恨上了。

    • 家园 Urey兄都能加上作者和书的英文吗

      我可以找来读一读,谢谢

      好文。

      • 家园 书目来了

        蜗藤兄是我很关注的作者。敢不从命。

        科幻黄金时代三巨头

        克拉克(Arthur C. Clarke)

        《太阳帆船》(The Wind from the Sun)(?)

        《与拉玛相会》(Rendezvous with Rama)

        《太空漫游》系列,包括

        “2001”(2001: A Space Odyssey)

        “2010”(2010 - Odyssey Two)

        “2061”(2061 - Odyssey Three)

        “3001”(3001 - The Final Odyssey)

        “2001异空间”(Lost Worlds 2001)

        《月尘降落》(a fall of moondust)

        《异日之光》(The light of other days)

        《城市与星》(The City and the Stars)

        《海底牧场》(The Deep Range)

        《天堂的喷泉》(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

        《童年期的终结》(Childhood's End)

        海因莱因(Robert A Heinlein)

        《傀儡主人》(The Puppet Masters)

        《双星》(Double Star)

        《夏日之门》(The Door into Summer)

        《星船伞兵》(Starship_Troopers)

        《月亮是个严厉的妇人》(The Moon is a Harsh Mistress)

        《异乡异客》(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

        《银河系公民》(Citizen of the Galaxy)

        《生命线》(Life-Line)

        《宇宙》(Universe)

        《地球上的绿山》(The Green Hills of Earth)

        《先生们,坐下》(Gentlemen, Be Seated)

        《出售月球的人》(The Man Who Sold the Moon)

        《回魂尸》(All You Zombies)

        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机器人与银河帝国”

        第一个系列,“美国机器人系列”

        《我,机器人》(I, Robot)

        《其余的机器人》(The Rest of the Robots)

        《完整的机器人》(The complete robot)

        第一个“过渡”,

        《永恒的终结》(THE END OF ETERNITY)

        《二百岁的人》(Bicentennial Man

        《复仇女神》(NEMESIS)

        第二系列,即“机器人侦探系列”

        《钢窟》(The Caves of Steel)

        《赤裸的太阳》(The Naked Sun)

        《黎明世界的机器人》(The Robots of Dawn)

        《机器人和银河帝国》(Robots and Empire)

        《镜像》(Mirror Image)

        第二过渡

        《空中卵石》(Pebble In The Sky)

        《繁星似尘》(The Stars, Like Dust)

        《太空潮》(The Currents of Space)

        第三系列,基地系列,包括“基地前传”、“基地正传”和“基地后传”

        “基地前传”,

        《基地序曲》(Prelude to Foundation)

        《迈向基地》(Forward the Foundation)

        “基地正传”,一般称为“经典的基地三部曲”。

        《基地》(Foundation)

        《基地与帝国》(Foundation and Empire)

        《第二基地》(Second Foundation)

        “基地后传”,

        《基地边缘》(Foundation's Edge)

        《基地与地球》(Foundation and Earth)

        剩下的几部独立成篇的中长篇小说,

        《夜幕》(night fall)

        《奇妙的航行II》(fantastic voyage II: Destination Brain)

        《诸神自己》(Gods themself)

        外一家

        厄休拉·勒吉恩(Ursula K. LeGuin)

        《大师》(Master)

        奇幻小说“地海系列”(Earthsea)

        《地海巫师》A wizard of Earthsea

        《地海古墓》Tombs of Atuan

        《地海彼岸》The Farthest Shore

        《地海孤雏》Tehanu

        《地海奇风》The Other Wind

        《地海故事集》Tales from Earthsea

        新三家

        奥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 )

        “安德的系列”(Ender)

        安德的游戏 Ender's Game

        死者代言人 Speaker for the Dead

        外星屠异 Xenocide

        精神之子 Children of the Mind

        安德的影子 Ender's Shadow

        霸主的影子 Shadow of the Hegemon

        影子傀儡 Shadow Puppets

        巨人的影子 Shadow of the Giant

        A War of Gifts

        费诺·文奇(Vernor Vinge)

        《天渊》(A Deepness in the Sky)

        《深渊上的火》(A Fire Upon The Deep)

        《呱啦啦》(The Blabber)

        《真名》(true name)

        《费尔蒙特中学的流星岁月》(Fast Times at Fairmont High)

        《彩虹尽头》(Rainbows End)

        《循环》(The Whirligig of Time)

        罗伯特·索耶(Robert J.Sawyer)

        《星丛》(Starplex)

        《终极实验》(The Terminal Experiment)

        《计算中的上帝》(Calculating GOD)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续闲聊之二,新三家

      想了想,还是把上一篇和这一篇的标题都改作“续”,或者说是“外一篇”,虽然和正文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毕竟独立成篇,而正文早已完结,而且这几篇东西不像正文那样内容紧密,只是一些东拉西扯的短篇杂谈。

      续闲聊之二,新三家

      不管怎么说,科幻黄金时代三巨头,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他们的作品也已经是可以“封装”成一部部的全集了。可惜的是,由于市场需求与版权成本的不成比例,想要看到这样的全集,也不知有没有可能。

      那么现在呢,欧美科幻小说还有什么可看的?厄休拉·勒吉恩仍然在世,似乎还在写作,只不过勒氏的作品,个人喜欢其中的奇幻小说多于科幻小说。杰克·威廉森始终没办法超过三巨头,金·斯坦利·鲁宾逊太硬太乏味了。

      那么,现在我在看什么呢?新三家。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总结,和黄金时代三巨头那种公认的头衔不可同日而语。大家也就姑妄听之吧。

      我所谓的新三家,包括,奥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 )、费诺·文奇(Vernor Vinge)、罗伯特·索耶(Robert J.Sawyer)。其实在国内科幻读者中,也都有一定的名气了。比我更了解他们的读者应该多的是,就随便聊聊我对他们的看法吧。

      奥森·斯科特·卡德,当是以他的“安德的系列”而出名了,写的是战略游戏——外星战争和地球本身的政治军事博弈。某种意义上可以算是阿西莫夫的后继者了。不同的是,卡德的小说,主人公的内省更多,小说也用到逻辑推理,但没有阿西莫夫那种“多智近妖”的感觉,并不仅仅以悬念来抓住读者,而且也以主人公自身的苦闷和冲突来感动读者。另外,这家伙笔力也是很强的。同一场战争,他从不同的叙述者角度写了两本小说,让人感觉到同样精彩。

      我甚至受到启发,动过念头想写一个《哈里波特的影子》。纳威尔·隆巴顿在前往霍格沃兹魔法学院入学的前一天,被魔法部部长秘密召见,竟然是要他成为行走在阴影中的人,充当魔法部保护哈里波特的密探!然后从隆巴顿和斯内普的视角来重写整个“哈里波特”系列。当然后来还是放弃了,一个是自己笔力不行,另一个是投入产出不成比例。

      最后,有一点要提醒的是,在“安德的系列”中,中国的形象不是那么好,平印镇俄,后来成了安德的哥哥彼德登上大统领之位的踏脚石(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所以估计“安德的系列”不太可能全部在国内出版。

      费诺·文奇。他的作品互联网的味道很浓。大致分两类,一类是《真名》、《费尔蒙特中学的流星岁月》,这些发生在地球上,互联网、虚拟世界和高科技阴谋为主要元素的故事。另一类是《天渊》系列,包括《天渊》、《深渊上的火》、《呱啦啦》,(这是故事的时间顺序,而写作发表顺序则刚好反过来),称得上是最有互联网味道的太空战争小说。曾经有人提出说,如果二战的时候有BBS那会是怎么样子,我会去建议他去看看《深渊上的火》。可惜的是《天渊》我看不进去,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篇幅太长了。除此之外,费诺·文奇的作品都很精彩,非常值得一读。

      罗伯特·索耶。他的作品我喜欢的不多,这一点有点像海茵莱因。他作品的主要元素是在计算机中永生,以及玩弄前沿基础科学的概念。比如《星丛》中的暗物质等宇宙论、《计算中的上帝》中的脉动宇宙和人择原理。但是玩过头了就很容易变成伪科学。所以我对他的《星丛》还算喜欢,《终极实验》看过就算,对于引入特创论的《计算中的上帝》就敬谢不敏了。他的另外一类作品是《恐龙系列》,我还没怎么看过。

      当然,新三家的作品我没看过的还有很多,特别是他们现在都还活着并且还在写作……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