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西晋春秋 -- 陈不到底

共:💬103 🌺19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9

      229年

      229年春,49岁的诸葛亮派部将陈式攻武都、阴平(都属益州,靠近魏雍州边界),自己则挺进至建威(在天水郡与武都郡边界,今甘肃西和县西),本欲攻打陈式的雍州刺史郭淮退兵。武都、阴平两郡复归蜀汉。这后来算作诸葛亮第三次北伐(二、三次的规模都很小,算作北伐实在是很勉强),武都、阴平的收复巩固了益州北部的蜀汉疆界,诸葛亮因此复丞相职。取道陈仓北伐的失败,使得诸葛丞相再次把目光改向祁山,为下一次的大战作准备。

      四月里,在吴地许多地方都说有黄龙啊、凤凰啊什么的出现,孙吴群臣趁机劝孙权登记~称帝,孙权早就因为头年的大胜曹休而按耐不住,所谓龙凤吉兆的出现、群臣的进劝,无非都是做皇帝的套餐头菜而已。于是,48岁的孙权在武昌登基称帝,年号黄龙。

      随后,孙权分别遣使节渡海去辽东联系公孙渊,西向去成都给盟友蜀汉通报。

      蜀汉君臣听说盟友孙权也作了皇帝,顿时大乱,这天下如今三个皇帝,最弱的蜀汉怎接受得了。在汉中的诸葛亮说,孙权想当皇帝已经很久了,现在的两个太阳是早晚都要发生的,为了对付北边的假太阳,孙刘并列称帝也不是不可行。

      于是在六月里,蜀汉使节陈震造访孙权,孙刘达成协议,同盟继续并约定日后平分天下。

      曹魏这边,对孙权的举动并不惊讶,该怎样还怎样。而辽东的公孙渊却偷偷的与孙权互派使节,一时关系融洽不亦乐乎,曹睿对这些也睁一眼闭一眼。

      (公孙渊的势力范围是今天的环辽东湾附近加上朝鲜半岛北部,公孙渊所在在今天的辽宁省辽阳市,这个地方现在坐火车从洛阳到达也得一天两夜,更何况1800年前,纵是有什么事发生,传到曹睿那里也是旧闻了)

      六月,曹睿的另一个儿子曹穆也夭折了。曹睿这时25岁左右,老子曹丕这个年龄时候的儿子大部分都会打酱油了(当然也得让他们打才行),曹睿其实也能生,儿子起码先后有三个,女儿一堆,但就是没活下来的。

      头一年,老头司徒王朗因为曹睿连着夭折幼子,就上疏说,“以前周文王十五岁就生了武王,随后连着十个儿子,(这是老姬家的福气);可是武王到老才有个成王,小孩子势单力孤后来屡有变故。文王、武王都是圣王不分上下,可这生孩子上可差远了。(这个,您,您……)blablabla……”。曹睿当然明白,爷爷曹操光儿子就25个,老子曹丕也有7个,到自己这一拨却如此贫瘠,王朗的意思是皇帝您再加把油,多光顾一下后宫,也好让我们做臣下的不必担心曹魏后继无人。

      (但是,曹睿却使不上劲儿,不能说他不耽于后寝。此时他已经不喜欢那个出身低贱的毛皇后,另一个来自西平世家大族的郭夫人得到了宠爱。曹睿的不争气,恐怕是曹丕的基因在作怪,曹睿兄弟七个,这个时候就剩下两个弟弟了)

      曹睿后来给王朗回信说,(这个~)谢谢关心啊,后嗣的事我一定会注意的~~

      七月,曹睿下诏说,“礼,王后无嗣,(可以)择建支子以继大宗。(这个在以前也是有先例的)……blablabla……今后万一有诸侯入奉大统,一定要正正式式的,群臣不准说闲话。这个写在金策里,藏之宗庙,著於令典。”

      (三年以后,曹睿的第三个儿子不到一岁即夭折,无奈之下领养了两个儿子曹芳、曹询,皇帝后宫之事向来隐秘,也没人知道这两个孩子的确切来历,只是有小道消息说曹芳是曹睿亲叔叔曹彰的孙子。曹睿先立诏明确皇族旁支可以得继大统,才选了别人的孩子,恐怕是他知道自己不行,早作打算,只是他没想到自己的寿命比老子还短……)

      十月,尚书卫觊(*注二十六)上疏说请求设置律博士,详细解释刑法条例。

      曹睿一贯重视司法,年幼时就注重法理的学习,登基后常说,“狱者,天下之性命也。”也常常旁听大狱审判。这次卫觊的提议,使得曹睿考虑重新修订魏律,以修正繁杂的汉律体系。

      延自两汉的律法到了这时已经是二万六千多条,将近七百七十三万字,再加上汉末的各式流派对律法的集注,繁琐复杂已让人无所适从,所以卫觊才有设立律法博士的提法。

      对司法有所研究的曹睿下诏指定司空陈群、散骑常侍刘邵等人修订《魏律》,并下令儒家对司法的注解只承认汉末大经学家郑玄的那套理论。

      陈群、刘邵都是当时的大儒,曹魏这次对法律的修订在律史占有很大的地位。但和之前战国时李悝、商鞅等人立法不同的是。之前的立法是由法家代表人物制定,魏的法律修订却是儒家代表人主持的,这使得《魏律》充满了浓厚的儒家思想。

      商鞅、韩非等法家提出“刑无等级”,“法不阿贵”的一刑制思想,在经过两汉时贾谊等大儒重申“刑不上大夫”的鼓吹,在这个时候的曹魏则正式以八议八律,用法律形式承认官僚贵族的法律特权,此后,晋、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唐皆以八议八律,成为固定的法律制度。繁琐的汉律是修改少了,可是先秦法家可贵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进步思想,在这时却消失了。

      魏律的修订如同之前九品中正制的出现,是同一道理,都是曹家为了获得儒道世家的支持,后来到晋的法律修订更是强调儒道的劝化作用,这个后面会提到。大家所熟知的君臣、父子、夫妇这些所谓的封建伦理纲常,就是在这时具有了超越法律之上的效应,是中华法系的礼治特点,也是中华民族迂腐于儒道的悲哀。

      十一月,头年上疏的曹植被徙封为东阿王,比之前的封地雍丘离洛阳远了许多。

      年底冬天的时候,蜀汉的诸葛亮徙府营於南山下原上,筑汉城于沔阳(今陕西勉县),筑乐城于城固(今陕西城固县),等于在汉中三谷道的东边两处的谷口设置了桥头堡,以防备魏军的攻击。

      *注二十六

      河东人卫觊是后来灭蜀监军卫瓘之父,也可以算是一代书圣王羲之的祖师爷之一~呵呵。

      汉魏时候是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除了传统的汉隶、章草两种书体之外,当时又创新了行书和楷书。此后,一些著名的书家钟繇、梁皓、韦诞、卫觊、索靖等人应运而出(都是北方魏人),其中以钟繇最为著名。他能写隶、楷、行、草诸体,尤善楷书。钟繇的书法风靡魏晋,是当时书法界当仁不让的头牌,后来西晋末丧乱王导渡江,还专门把钟繇的《宣示帖》带在身边。

      卫觊、卫瓘、卫桓三代都是有名的书法家,王羲之最重要的老师卫夫人卫铄是卫桓的侄女。王羲之(生于303年)拜卫夫人学书法的时候大概十几岁,老师卫夫人的书法除了家传,更大的是继承了钟繇的书法体系。

      钟繇是卫夫人爷爷辈,老爷子活得很长,大概70多岁,到卫觊上书第二年(230)才过世,不久卫觊也去世,儿子卫瓘年仅十岁,钟繇老爷子早已入土。而当时备受推崇的钟繇书法流传很广,后来的卫夫人(生于272年)天资聪颖自学成才(当然也有书法世家的环境作用),才得以让小徒弟王羲之发扬光大。

      再跑题八卦一下,想长寿多写写书法,曹家应该多向钟繇学习,人老爷子70岁还能出个儿子钟会,真是~~真是厉害啊……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都4朵花了还没人抢沙发啊,看来只好便宜我了。

        孙权称帝后蜀汉群臣愤恨,绝交之声不断,是有原因的。帝和王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王所管理的是一国,范围有限,帝理论上管理的是天下。尤其经过西汉东汉两代对少数民族的军事行动,周围的少数民族已经称臣,形式上和一定程度的实际上归附。东汉皇帝玺印共两套六枚,一套刻有“皇帝玉玺”等字样,另一套为“天子玉玺”等,对内诏书使用皇帝字样的那套,对少数民族使用天子字样,意思为我是天下之主。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并非说说而已。

        回到东吴称帝这件事上,称帝后还堂而皇之地跑到蜀汉要求承认,实际上政治上是当面给蜀汉一记耳光,否认蜀汉政权的合法性。诸葛亮力排众议认同,现在看起来是忍辱负重高瞻远瞩,当时内心的屈辱恐怕也是相当的,等于挨了耳光后还要称赞您真有力气。这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夷陵大败刘备去世后邓芝出使,也有类似意味。毕竟政治要凭实力说话,力气最小的蜀汉受的气实际上是最多的。

    •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8 下半年

      228 下半年

      大战之后,孙吴举国庆祝,群臣各有封赏,曹魏这边却是吵成一团。曹休撤军以后越想越气,十分窝火,就指责贾逵援军来得太慢。这倒怪了,曹休不感激恩人,反而倒打一耙。原来曹休一直都与贾逵不和,早先曹丕想授予贾逵假节权利,曹休就说“贾逵性格刚硬,素好辱侮诸将,不可为督。”曹丕知道贾逵这个缺点,既然曹休也这么说,这事就此作罢。如今,曹休指派使节要求贾逵上缴豫州刺史节杖,贾逵面对假黄钺代表皇帝的曹休,直脾气说,我是给国家做刺史的,不会(因为你这样的私人原因)放弃节杖。

      两人越闹越僵,回兵之后,曹休、贾逵两人上表互相指责。其实大家都明白曹休是在无理取闹,可因为他的宗亲地位,朝廷就把这个事压下来,贾逵既没有因曹休指责而受罚,也因曹休指责而没有受赏(要不是贾逵,曹休绝对全军覆没)。

      曹休看到洛阳毫无表示,想起自己宗室之重,却如此大败,损失军队辎重无数,于是上书谢罪。曹睿没有责怪这位大司马,反而派遣使节慰问。结果曹休悔恨交集,背上长了个大毒疮,回军不到一个月就死了。(曹丕、曹休、夏侯尚这一拨,气量一个赛比一个小)

      而贾逵也因朝廷的不公平待遇,不久病重去世,儿子贾充年仅12岁。(*注二十二)

      这次魏吴大战,计划是司马懿出的,可是却遭到如此结果,原因还是曹魏这些北人对南方的不熟。曹休就因为生长在吴地,而被主以征东重任;司马懿攻破三面环水的上庸孟达,也被委以水军;张郃在关中、荆州之间调来调去,还是因为这个时候的曹魏中级将领,只有张郃有过水军得胜的经验。

      曹睿深感将帅人才不足,下诏公卿近臣举良将各一人。

      曹休死后,曹睿将之前发表先见之明的满宠提拔为代都督扬州诸军事。而在同曹休战败撤退时,扬州刺史王凌临危不乱,也被曹睿嘉奖转豫州刺史,王凌与去世的贾逵关系很好,到了豫州后,丝毫不比吏民敬仰的前任差,这位汉末风云人物王允的侄子开始显露于曹魏。(*注二十三)

      另一面,曹睿对曹休被骗而死愤愤不已,就你孙吴有诈降,欺我曹魏无人乎!曹休死后不久,曹睿选定了一个刚刚二十出头的青州人隐蕃,让他投奔孙吴。临行前隐间谍问任务是什么,曹睿看着这位能言善辩的年轻人说,你争取去做孙权的廷尉(类似法官),找机会重判大臣,离间他们内部。两年后,在孙权身边出现了一位堪比东方朔、弥衡的能言善辩之士,搅得孙吴一阵大乱。(*注二十四)

      曹休在东线大败,关中的军队跟着张郃在荆州搁浅。平生谨慎的诸葛亮一时贪图时机,在第一次北伐失败不到10个月后,十二月仓促率军出散关。却发现渭水边的陈仓城早有所准备,诸葛亮没有把守城的郝昭等一千来人放在眼里,劝降不成,遂指挥数万人马攻城。(*注二十五)

      陈仓城虽小人也不多,可诸葛亮和郝昭把攻城守城的那一套全都亮了出来:

      诸葛亮上云梯、冲车;郝昭就用火箭射云梯,流星锤(连绳石磨)砸碎冲车。

      诸葛亮一边架百尺高的井阑居高临下往城里射箭,一边填充护城沟;郝昭又筑双城墙。

      诸葛亮挖地道;郝昭就在城里横向置木栅拦地道。

      郝昭坚守二十多天,连坟冢里的棺材都挖出用来守城,一千多守军上下一心,陈仓小城愣是没让诸葛亮攻下来。

      诸葛亮被拖在渭水边,曹睿在洛阳火线调将,荆州的张郃又赶回关中。张郃率三万人马临行前,曹睿亲自把酒送行,“将军现在出兵,诸葛亮还能拿下陈仓么?”张郃不慌不忙回答说,“臣还未到,诸葛亮就应该逃走了;我算他此次军粮也不过带了十天而已。”

      张郃果然说得不错,等到他星夜赶到陈仓时,蜀军早已粮尽退兵。诸葛亮临走时,一个不知名的魏将王双追击,被蜀军设伏击杀。

      曹睿大赏功臣郝昭,又把张郃召回洛阳,嘉奖为征西车骑将军。

      将近年底,远在辽东的公孙渊成功胁迫叔叔公孙恭让位,于是上书请求曹魏政府承认自己的合法地位。辽东的公孙氏,从公孙度就开始山高皇帝远,公孙度子康,康弟恭都是投机的地方豪强,曹魏一直没有精力去管他们,这次曹睿也想按老规矩办事。

      侍中刘晔上书说,"公孙一氏在辽东是汉末就开始了,公孙氏依靠远山深海之力独立于朝廷之外,还勾结胡夷,所以一直都很难消灭。但是这样的独立势力存在时间越长,威胁就越大。不如趁现在公孙渊刚刚自立,肯定他还有仇家,此时突然出兵远征,再联系公孙渊的敌人,肯定轻易能将公孙氏解决。"

      可这个时刻曹睿缺少担当重任之人,年轻嚣张的公孙渊得以在辽东继续逍遥。

      *注二十二

      此处八卦一下。魏的法律虽然禁止民间因私仇互相仇杀,但对报父仇这样的杀人却规定是无罪的,原因是尊重儒道所说的杀父之仇不共戴天,那种君君父父的理论,这在两汉时就是不成文的规定,魏更是明确成法律,但凡是为父、为夫、为先辈报仇的,曹魏时期的例子几乎都是赦免。

      贾逵的死很大部分是因为曹休,贾充年幼,曹家对他是只有怨恨,没有恩泽。贾充后来竭尽全力投靠司马氏搞掂曹家,是为他老爸报仇啊~~~

      八卦、八卦,看看作罢。

      曹休有个儿子曹肇,也年龄不大,后面都会提到。

      *注二十三

      王凌在曹操时是个掾属官员,曹丕后擢升兗州刺史,大胜吕范水军时立过功,转为青州刺史。225年利城郡兵变后,青州徐州一带十分混乱,王凌请出青州本地大族王基做刺史别驾,布政施教,赏善罚恶,政绩超然。随后朝中将王基征召,王凌恳请召回王基,不久司徒王朗又征辟王基,王凌坚持就是不放人;随后司马懿听说王基大名,也要征辟王基到身边,王凌只好放人,结果在半路上,王基被皇帝半路‘劫’到洛阳做中书侍郎去了(就是中书令孙资的属官),中书是皇帝身边最红的部门,这下就没人吭声了。

      王凌随后转为扬州刺史,如正文所说在政坛要一路飙升了。

      *注二十四

      自从周鲂割发诈降之后,魏、吴之间互派了好多间谍,隐蕃算是成功且知名的,这个事在魏那边不见记载。关于曹睿指派的事,是吴人所写的吴录记载的,不知道是不是为吴国君臣看错人找借口。隐蕃230年投降到吴国时仅22岁,给孙权上表后,以能言善辩名闻内外,从上到下一片赞誉,后任廷尉监(类似助理法官)。

      不久阴谋造反,失败潜逃,被抓后孙权问他:“何乃以肌肉为人受毒乎?”意思是你难道受人制约么?

      隐蕃回答说:“孙君,丈夫图事,岂有无伴!烈士死,不足相牵耳。”孙先生,这种事您还不明白么,怎么可能我一个人。我现在是烈士了,不想再牵连别人。

      孙权处死隐蕃后,恼羞成怒,把之前说隐蕃好话的朝臣都训斥一顿,廷尉(大法官)郝普因此自杀,此时50多岁的孙权已经开始糊涂,猜忌臣下,恐怕是因为自己这些年老是说错话,办错事,还容不得别人说,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越抹越黑,越黑越抹,孙权后来宠信的吕壹会把孙吴搅得更乱。

      *注二十五

      这个数万是多少万谁也不知道,但以蜀军刚刚战败,又仓促出兵,这个数目应远远少于第一次北伐的七万,否则诸葛亮没必要全军围困一千多人的小城,只要围而不攻,大军接着往前就行了,他实在是分不出部队;也看出来这次诸葛丞相准备得太仓促,连出兵的目的都不知道,捡漏心理无疑。

      那个在出兵前所上的后出师表,实在是可疑啊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诸葛亮此次北伐的目的一直都有争议

        此次出兵的规模是孔明五次北伐中最少的,只有万把人,目的也不明确,不知道蜀军到底是想只夺取陈仓还是想打通陈仓后进军关中? 如果是前者,陈仓离蜀军防线较远,拿下了也很难守得住(陇西的郭淮,关中的曹真都不是吃素的)。如果是后者,蜀军只有十几天的粮草啊,难道他真的以为十几天就能凭这一两万人搞定曹真?这完全不符合孔明的谨慎个性。

        因此,有意见认为,是年曹魏东线惨败后,已从各地调派援军增援东线,并重新调整了军事部署,任命了满宠为扬州地区的新统帅,魏国关中主力也被抽调东下救援。在盟国受到空前压力的时候,孔明在西线虚晃一击,使原本东调的部分主力又由张郃带回!而孔明看敌人上钩,于是安然退兵!没料到,陇西方面跟来了一位叫王双的SB......

        • 家园 这个目的恐怕不大成立

          此战之后,吴国可没压力,全国上下正准备立新皇帝呢

          只能还是交通!交通!的难题,诸葛亮听说魏东线战败,关中军队减少,就想抓住这个机会,可这会是冬天,本来粮食就少,再从别的地方运粮太慢,诸葛亮又不想失去这个机会,所以就贸然出兵了,他的暂时目的应该是打个胜仗,再劫个粮什么的,完全视情况而定。所以不等魏援军到达,就及时撤退了。

          那个王双~~实在是不知名,也可以看出来诸葛亮军队不多,否则哪个无名小卒敢追诸葛丞相的大军啊

        • 家园 这恐怕是高抬孔明了

          因此,有意见认为,是年曹魏东线惨败后,已从各地调派援军增援东线,并重新调整了军事部署,任命了满宠为扬州地区的新统帅,魏国关中主力也被抽调东下救援。在盟国受到空前压力的时候,孔明在西线虚晃一击,使原本东调的部分主力又由张郃带回!而孔明看敌人上钩,于是安然退兵!

          就那点军粮,敌人不上钩也要往回撤啊。

          个人认为诸葛亮这次就是想趁魏军东调试探试探,捞点便宜。就以他不充分的后勤准备,干不成任何大事。

      • 家园 蜀汉这段没掺和进这间谍战么?好像光吃亏没赚过便宜。
      • 家园 不好意思,这年太长分了三部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