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我国20年内不缺劳动力(01)! -- 副将

共:💬81 🌺25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我国20年内不缺劳动力(01)!

    我国的劳动力过剩问题,一直是个社会问题.我在这提出,和网友们讨论一下.

    要谈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学习几个概念:“出栏”,“出栏年龄”和“出栏人数”

    养过猪的都知道,猪养肥了,是要上市屠宰的,这个叫“出栏”。以前没有商品饲料的时候,猪一般要养1年,甚至1年半。现在,因为有了商品饲料,猪长得快,(但肉不好吃了)一般来说,半年就可“出栏”了。那么,根据“定义”,猪的“出栏年龄”就是半年。

    (拿猪打比方,纯粹是类比,请勿见怪)

    人呢,到了一定年龄,也有个“出栏”和“出栏年龄”的问题。人的这个“出栏年龄”是指人到了一定年龄,长大了,要到社会上去找工作了,自己养活自己了。

    那么,人的“出栏年龄”应该是多少呢?那要看具体情况了。

    一个大学毕业生,一般是22岁毕业,那他的“出栏年龄”(一般情况下)就是22岁。

    一个高中毕业生,一般是18岁毕业,那他的“出栏年龄”(一般情况下)就是18岁。

    一个初中毕业生,一般是15岁毕业,那他的“出栏年龄”(一般情况下)就是15岁

    一个小学毕业生,一般是12岁毕业,那他的“出栏年龄”(一般情况下)就是12岁

    一个学前班毕业生,一般是7岁毕业,那他的“出栏年龄”(一般情况下)就是7岁

    学前班毕业生?7岁毕业?您会有疑问。

    对啊。您看那大街上,表演“传统魔术”,“传统气功”的小孩,不就这么大么?

    说笑了。

    中国目前的主要“新鲜”劳动力,主要还是三类人,大学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小学毕业生什么的我们就忽略不计了)

    这三类人的“出栏年龄”分别是:22岁,18岁,15岁。

    我们取加权平均,大致上,我们就算18岁整吧。(其实,农村的孩子,多是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了;他们的人数也最多。因此,他们的“出栏年龄”在三类人中是最大的权重。但是,为了在不影响主题的基础上简化问题,我们只在此说明一下,不认真去计算和讨论了)

    那么,现在,2006年新“出栏”的,到社会上寻找工作的“新鲜”劳动力,就应该是18年前即1988年出生的那批人。

    那么,这就很好理解了。如果1988年出生的人数多,2006年出来找工作的人就会多,工作就会不太好找;反之,如果1988年出生的人数少,2006年出来找工作的人就会少,工作就会比较好找;这不难理解吧?

    接下来,这就有必要讨论“出栏人数”问题了。

    根据公开的资料,下面是我国从1987年开始的几个年份的出生人口数:

    。。。。。。。1982年/2310万; 1983年/2007万; 1984年/2031万; 1985年/2043万; 1986年/2319万; 1987年/2528万; 1988年/2458万; 1989年/2514万; 1990年/2621万; 1991年/2008万;。。。。。

    好,我们把上面的数据加上18年的“出栏年龄”,就得到这些每年二千多万“新鲜”劳动力进入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数据了:

    。。。。。。。2000年/2310万; 2001年/2007万; 2002年/2031万; 2003年/2043万; 2004年/2319万; 2005年/2528万; 2006年/2458万; 2007年/2514万; 2008年/2621万; 2009年/2008万;。。。。。

    让我用这些数据,和我个人的理解,来给您和广大的青年朋友们解读一下其中的含义。

    方法其实很简单,倒推18年(“出栏年龄”)就行了.您要看2008年的就业形势,先回去看看18年前,即1990年的我国出生人数是多少,心里就有点谱了.昨天的原因造成今天的结果!

    假设您是个2003年毕业的学生,(不管您是大学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只要您还想要进入我国劳动力市场去找工作,您就得和2043万人一起去竞争,去找工作,哦,我说错了,应该是去“抢”工作。。。( 2003年/2043万)

    同理,如果您是2004年毕业的学生呢,您就得和2319万人一起去竞争。。。。(2004年/2319万)

    最高峰还没来,您看2008年,有2612万人和您一起抢。。。( 2008年/2621万)...大家就像跑马拉松似的,枪一响,大家争先恐后地开跑。跑得慢的,就只能在家呆着,“待业”啦。。没戏。

    所以呢,为什么这几年中国经济这么发展,大家还是觉得工作难找,基本原因就在于此!“新上市”的劳动力太多了。。。哦,还有以前“积压”的劳动力没作声呢,比如历年没找到工作的(大中)学生,历年的下岗工人什么的。。。

    说了这么多,只要您在中国,您一定对这几年就业难有切身体会,对每年二千万以上的“新”劳动力进入我国劳动力市场抢工作有了一个差不多清晰的概念和印象了。

    现在,您问自己,是不是有个这样的念头了:要是每年上市的“新”劳动力少点就好了。。。

    要是您这样想,就请您再往下看。。。。(我也是这样想的,还不止一天两天了)

    • 家园 那么多人往美国跑,不久是美国劳动力价格高嘛,

      我倒是希望早点看到全世界往中国偷渡那一天。

    • 家园 【原创】说点亲身经历

      上星期才和朋友一起去一家工厂,在广州南面的番禺,生产时下买的最火的数码相机,当然是中低档的,产品全部出口,产值约7、8个亿,是个很典型的珠三角的出口型企业。

      老板一坐下来,除了照例抱怨出货价格低没钱赚外,就是抱怨招不到工人。因为招不到工人,超出正常生产能力的大订单不敢接,否则订单来了没有工人生产会遭罚款的。厂里也不怎么敢随意安排加班了,加班一多,工人就会流失。因为工人荒,今年工资提了2、3百元。

      末了儿,老板自豪地指着工人宿舍说:看,我这里幸好是新宿舍楼,招工容易些,不过明年夏天就得给宿舍装空调了,不然怕是招不到人。

      我也想不通13亿人都干嘛去了。

      • 家园 不是劳动力少了,而是打工和种田相比没有太大的优势。

          如果是劳动力少了,那城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下岗工人?

        • 家园 城里50岁以上的工人是因为知识无法更新,年轻工人可是缺

          城里50岁以上的工人是因为知识无法更新,年轻工人可是缺.

          如果这些工人的知识体系能跟得上,这些人人数再多,那么也肯定有人用他们.

          等过10年,这些工人退休了,就剩不了"什么下岗工人"了.

          • 家园 不能说是知识无法更新。

              而是大部分没有知识更新的原动力。

              许多人宁愿拿那么点下岗工资去打麻将,也不愿意学习。

              如果说

            人数再多,那么也肯定有人用他们
            为什么大学生找工作那么难?

              另外一方面,许多企业的领导宁可让自己的工人下岗,再找农民工,这样总工资成本还低些。

              现在企业工资基本上是市场化,不到劳动力短缺的时候无法指望工人工资能大幅提高。

            • 家园 人口少,只会带来工作机会少

              不要指望一般工人工资能够长多少。

              中国的工人工资长了一点点,那些血汗工厂不少就从中国搬迁到了越南、印尼、印度。

            • 家园 你机械考虑劳动力问题

              为什么大学生找工作那么难?

              你觉得现在大学生在学校学到了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吗?大学都教了什么?相比其他国家

              的专业教育.

              现在企业工资基本上是市场化,不到劳动力短缺的时候无法指望工人工资能大幅提高。

              1,首先现在工资在涨,但还是招人困难,对于人口这种要前瞻几十年的计划,必须对形势转变

              敏感!

              参见招工难,珠三角节后更难   

              http://finance.ce.cn/macro/gdxw/200703/20/t20070320_10753547.shtml

              另外,国家城市化完成后,服务业需要大批人,将来年轻人不够用.

              2,指望不断减少劳动力,就能不断涨工资的想法是肤浅的.涨工资是有玻璃天花板的,一样工作的工资,大致和他的国际水平不能差太远.如果还要继续涨工资,就要象日本韩国那样提高技能.

              3,但是不可能所有年龄大的工人都能提高技能,所以只有部分工人可以提高技能.象日本韩国,也

              不能让所有工人跟上时代的步伐.好多工人都要乘城市化完成和内需扩大转入服务业,日本在其腾

              飞得30年,虽然低端产业不断转移,一线产业工人从3000万降到1000万(现在只有800多万),其他

              人转往服务业,或者研发.即便如此,日本的劳动力仍然不够.中国以后的服务业也有这种现象,其实现在城里服务业已经缺女工了,你去餐饮业,宾馆业问一下即可.

              4,今后,我们只能靠部分产业工人,支撑大多数服务业人员.这种发达国家在走的路子.(如果产业

              不行,服务业也要垮).而这些新的强技能的产业工人,只能依靠现在的少年儿童.被要求生得越少越好的一代,而不能指望大批中老年现在"过剩"的这批人.这批人由于技能转化困难,要么做服务业,要么国家社保养起来.

              5,所以看待劳动力问题,不能把他们看成一个机械的整体.应该看为现有中年劳动力,和将来要用

              的现在是青少年的劳动力.前者技能提升困难,后者重任在肩.因为现在的劳动力知识技能不够以及人数多.而去削减将来的新技能劳动力.把这些将来的劳动力计划生育得数量微少,是没有统筹概念.

              首先少量未来劳动力不足以以产业支撑现在这些以前毛时代出生的6,7亿人的养老.

              第二,少量劳动力,未来面临服务业和产业的两大需求.显得捉襟见肘.要么服务业发展不好,要么产业发展不好.历史的经验表明,抢劳动力,制造业一般抢不过服务业.而制造业不好,服务业就是空中

              楼阁.这个问题在今后将对经济造成极大困惑.

              按照西方人口学者的看法,老龄供养人口超过30%,对经济将造成不可避免的严重打击.这个可以推出

              在一个社会里,工作人口vs老龄人口至少不劣于45%vs30%.剩下要保证20岁以下年轻人是25%.

              6,辨证地分别看待劳动力的分层现象.关注人口结构的需要,将来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需求.是对历史

              负责任的态度.那种把劳动力看成一个整体,削减将来的劳动力,来求得今天的劳动力的工资上涨,

              是一种刻舟求剑的做法.今天的劳动力提升工资有限,将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支撑又给断送了,现在

              劳动力的晚年又给断送了,正所谓这些人年轻时候吃苦,将来继续苦难.而这一切,都是机械的简单

              的少生,少生for劳动力所导致的.

              7,另外,工人人数少不是产业技能能升级的等价条件,中国兴起之后,从拉美,东南亚分流了大量工作.他们的工人当然比中国少,但快10年了,也没见他们产业升级了,技能提升了.日本韩国腾飞,劳力数量比以前还多,但别人就能产业升级.这个产业升级完全在国家的意愿和意志.

              • 家园 不能指望中国人一直在血汗工厂干。

                  之所以中国有那么多血汗工厂,就是因为中国劳动力太多,造成许多人不得不接受低工资和恶劣的劳动条件。

                  大部分生产活动在劳动力缺乏的时候自然会有人去发明自动化。就拿电子行业来说,中国在八九十年代时基本上还是靠人工插件,人工焊接,水平不高质量还很难保证。就是因为有大量接受低工资的劳动力这样的工厂才能生存。

                  服务行业缺人还是因为工资太低,西方国家可以从低收人国家招到低价劳动力才会维持这些行业的低工资,当招不到低价劳动力而又迫切需要时自然工资会上涨。

                  所谓养老,并不取决于供养人口的多少,而是取决于生产出的总物资能不能满足总人口的需求。在农业生产率低下的时候,一个农业人口供养十几人的吃饭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现在还有近一半的农业生产人口(不是指农业户口),中国农业生产率只要能达到美国的一半,所释放出的劳动力也是非常巨大的。同样中国的工厂如果能提高生产率到接近西方的水平需要的劳动力也会大幅减少。而中国大量的低价劳动力正阻碍了提高生产技术的动力。

                • 家园 提高技术的动力来自于国家的意志驱动,拉美怎么不升级产业?

                  拉美人工比中国少,工资比中国高,10多年过去了,升级了什么产业没有?

                  日本升级产业的时候,劳动力也依然丰富.国家意志强烈推动升级,升级成功!

                  你的看法是看到,劳动力减少才能产业升级,那么中国产业升级还要再推后10年罗,

                  按照你的指导思想,就是断送中国的宝贵发展机遇!

                  当年斯大林如果和你的想法一样,又等劳动力减少再发展,苏联早就被德国收拾了.

                  现在国家正在产业上取得的进步,比如装备产业,飞机,轮船,钢铁,电子的迅速进步

                  是怎么来的呢?是减少劳动力来的,还是国家意志推动的?

                  发达国家的发展之路中,劳动力不足是存在的现象,但不是决定性的作用.不要把现象当根本原因.

                  劳动力多也不是不能升级.日本韩国在他们劳动力不断增加的同时完成的升级,并且保证了高

                  速度.

                  你的减少人口等发展的思路,到时候劳动力是稀少了,但未必见得能产业升级,因为你抓住的不是根本原因.

                  反而和现在拉美一样,升级没升上去,想退回去的路也没了,是谓拉美化.

                  • 家园 我并没有说要等自然发展。

                      国家意志会起很大作用,而中国的现状是如果不由国家推动民间动力就不足,而且低价劳动力能解决的事有了很好的发明也很难推广。

                      就象我当年所在的工程队长,老工人出身,人很好但思想守旧。我们做的工程都是靠人力完成,当年每项较大的工程投资中都有一笔用于购买机械的款项,而我们工程队基本上都不花这笔钱。我曾经向他建议买一些机械,他回答说“都用机器了人干什么?”。

                    • 家园 现在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火暴得很,是装备产业上去了,还是人口下来了?

                      劳动力多也不影响产业升级,只要国家装备产业起来了.

                      自然有便宜的装备使用,自然会普及这些便宜的装备.

                      如同我们现在看到的工程机械产业一样.

                      如果还是用国外的贵重洋设备,那还等再等20年,才普及.

                      想想苏联的电气化过程怎么实现的吧.

                      • 家园 对企业来说,用什么方法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成本。

                          如果用人力施工成本低,企业老板会毫不犹豫地使用人力。

                          在哪个城市都可看到扫马路的清洁工人,扫马路的机械五六十年代就搞过,近几年有新闻说北京也有用的。五六十年代可以说装备工业跟不上,现在还在用人工扫就无法用这个理由了。

                        • 家园 城市的主道清洁都有机器扫,边边角角的清理才用人,没法用机器.

                          广州的城市主道都是汽车扫的.

                          边边角角的清理才用人,公园和行人多的地方才用人!

                          你去问一下,扫地车多少钱?几十万元而已,抵得几十个工人的工作,还能用7,8年.

                          为什么还要用人?这个用你的成本法分析不太对吧.

                          能用车扫的地方当然让它一路扫过.不方便车过的地方才用人,比如公园,行人街,路边.

                          这个没办法.毕竟没有哪个国家能造和人一样灵巧的机器.

                          兄台观察事物还是流于表面呀,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