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我国20年内不缺劳动力(01)! -- 副将

共:💬81 🌺25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我国20年内不缺劳动力(01)!

我国的劳动力过剩问题,一直是个社会问题.我在这提出,和网友们讨论一下.

要谈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学习几个概念:“出栏”,“出栏年龄”和“出栏人数”

养过猪的都知道,猪养肥了,是要上市屠宰的,这个叫“出栏”。以前没有商品饲料的时候,猪一般要养1年,甚至1年半。现在,因为有了商品饲料,猪长得快,(但肉不好吃了)一般来说,半年就可“出栏”了。那么,根据“定义”,猪的“出栏年龄”就是半年。

(拿猪打比方,纯粹是类比,请勿见怪)

人呢,到了一定年龄,也有个“出栏”和“出栏年龄”的问题。人的这个“出栏年龄”是指人到了一定年龄,长大了,要到社会上去找工作了,自己养活自己了。

那么,人的“出栏年龄”应该是多少呢?那要看具体情况了。

一个大学毕业生,一般是22岁毕业,那他的“出栏年龄”(一般情况下)就是22岁。

一个高中毕业生,一般是18岁毕业,那他的“出栏年龄”(一般情况下)就是18岁。

一个初中毕业生,一般是15岁毕业,那他的“出栏年龄”(一般情况下)就是15岁

一个小学毕业生,一般是12岁毕业,那他的“出栏年龄”(一般情况下)就是12岁

一个学前班毕业生,一般是7岁毕业,那他的“出栏年龄”(一般情况下)就是7岁

学前班毕业生?7岁毕业?您会有疑问。

对啊。您看那大街上,表演“传统魔术”,“传统气功”的小孩,不就这么大么?

说笑了。

中国目前的主要“新鲜”劳动力,主要还是三类人,大学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小学毕业生什么的我们就忽略不计了)

这三类人的“出栏年龄”分别是:22岁,18岁,15岁。

我们取加权平均,大致上,我们就算18岁整吧。(其实,农村的孩子,多是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了;他们的人数也最多。因此,他们的“出栏年龄”在三类人中是最大的权重。但是,为了在不影响主题的基础上简化问题,我们只在此说明一下,不认真去计算和讨论了)

那么,现在,2006年新“出栏”的,到社会上寻找工作的“新鲜”劳动力,就应该是18年前即1988年出生的那批人。

那么,这就很好理解了。如果1988年出生的人数多,2006年出来找工作的人就会多,工作就会不太好找;反之,如果1988年出生的人数少,2006年出来找工作的人就会少,工作就会比较好找;这不难理解吧?

接下来,这就有必要讨论“出栏人数”问题了。

根据公开的资料,下面是我国从1987年开始的几个年份的出生人口数:

。。。。。。。1982年/2310万; 1983年/2007万; 1984年/2031万; 1985年/2043万; 1986年/2319万; 1987年/2528万; 1988年/2458万; 1989年/2514万; 1990年/2621万; 1991年/2008万;。。。。。

好,我们把上面的数据加上18年的“出栏年龄”,就得到这些每年二千多万“新鲜”劳动力进入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数据了:

。。。。。。。2000年/2310万; 2001年/2007万; 2002年/2031万; 2003年/2043万; 2004年/2319万; 2005年/2528万; 2006年/2458万; 2007年/2514万; 2008年/2621万; 2009年/2008万;。。。。。

让我用这些数据,和我个人的理解,来给您和广大的青年朋友们解读一下其中的含义。

方法其实很简单,倒推18年(“出栏年龄”)就行了.您要看2008年的就业形势,先回去看看18年前,即1990年的我国出生人数是多少,心里就有点谱了.昨天的原因造成今天的结果!

假设您是个2003年毕业的学生,(不管您是大学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只要您还想要进入我国劳动力市场去找工作,您就得和2043万人一起去竞争,去找工作,哦,我说错了,应该是去“抢”工作。。。( 2003年/2043万)

同理,如果您是2004年毕业的学生呢,您就得和2319万人一起去竞争。。。。(2004年/2319万)

最高峰还没来,您看2008年,有2612万人和您一起抢。。。( 2008年/2621万)...大家就像跑马拉松似的,枪一响,大家争先恐后地开跑。跑得慢的,就只能在家呆着,“待业”啦。。没戏。

所以呢,为什么这几年中国经济这么发展,大家还是觉得工作难找,基本原因就在于此!“新上市”的劳动力太多了。。。哦,还有以前“积压”的劳动力没作声呢,比如历年没找到工作的(大中)学生,历年的下岗工人什么的。。。

说了这么多,只要您在中国,您一定对这几年就业难有切身体会,对每年二千万以上的“新”劳动力进入我国劳动力市场抢工作有了一个差不多清晰的概念和印象了。

现在,您问自己,是不是有个这样的念头了:要是每年上市的“新”劳动力少点就好了。。。

要是您这样想,就请您再往下看。。。。(我也是这样想的,还不止一天两天了)

家园 【原创】我国20年内不缺劳动力(02)!

现在,我再拿2004年的数据给大家再看一遍,以加深大家的印象

(拿2004年的数据,是为了“中庸”“折中”“平衡”一点。对比2003年的2045万,2006年的2458万,2004年的2319万是个比较平和的数字)

现在的问题是:

每年上市的“新”劳动力少多少才是合适的呢?少一半?少70%?少80%

不要随便猜,要有科学精神。特别是,要有数字概念,呵呵。。

读者朋友们,如果我说,在2004年的2319万“新”劳动力(“出栏人数”)的基础上,(每年)减少约24%(约554万人),即大概四分之一的“新”劳动力,那请你回答,在这种情况下:

1. 您觉得好不好?

2. 您会觉得我国会面临劳动力短缺吗?

(在考虑这个问题是,请同时参考本人拙作“民工荒的思考---三文鱼现象更佳)

我个人的回答是:1。好事 2。不会面临劳动力短缺

那么,2004年的2319万“新”劳动力减少24%是多少呢?算术题:2319万*76%=1762万

最终答案就要揭晓了。先看一条老新闻:

 

本报讯 (记者汪红) 今天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主要数据。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总人口为130628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相比,增加了4045万人。

  据悉,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1%。全国总人口数未包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省人口数。

  人口总数: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126583万人相比,增加了4045万人,增长3.2%;年平均增加809万人,年平均增长0.63%。根据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总人口为130756万人。

  流动人口: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

  城乡构成:城镇人口比重明显上升。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7.01%。与第五次普查相比,城镇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

  据国家统计局综合司新闻处处长张英香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农村的不断城镇化,农村小镇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扩张为城镇;另一方面则是随着农村人口通过打工、上学等途径向城市不断流动所致。

  性别构成:男女性别比有所下降。全国人口中,男性占总人口的51.53%,女性占总人口的48.47%。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30,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0.44。

  年龄构成: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明显上升。全国人口中,0-14岁的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占总人口的11.03%。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

  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高于汉族人口增长速度。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56%,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4%。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长了2.0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了15.88%。

  受教育程度: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高中程度(含中专)的人口为15083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增加2193万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974万人。

  家庭人口: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有所下降。全国共有家庭户39519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3694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3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了0.31人。城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7人,农村为3.27人。

我们先把 年龄构成/0-14岁年龄组的总人数先算出来:130628万*20。27% = 26478万

这个数字的含义非常重要,请注意!

这个数字的意思就是,我国的从不到1岁的婴儿到14岁的少年儿童,共有26478万人,按照0-14岁包括15个年龄段来算,每个年龄段的平均人数为1765万人,和我们刚才“希望”的1762万基本一致!

(算术题:26478万/15 = 1765万)

这也就是说,从四年以后,我国每年都有平均1765万“新”劳动力进入社会(比2004年的2319万减少约24%,或554万人),并一直延续15年!那么四年后是2010年(那时,现在14岁的人18岁了,可以进入社会了),再加上15年,到2025年,我国20年内都不缺劳动力!

其实,过了2025年我国也不缺劳动力,只是我没时间写我的看法了,以后再说吧,大家平安!

家园 有些人就是喜欢看到800块一个月的大学生

400快一个月的民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资本家的优势,把人当牛使唤。

可惜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劳动力,不是资本家,所以越少劳动力抢饭碗越好。从资本家的角度来说,自然越多劳动力越好,要不然资本家上哪里去剥削呢?

家园 最大的问题还在于,随着经济的转型

从劳动力密集型经济到知识密集型经济后,劳动力的过剩会更明显。中国要长时间的依靠劳动力密集型来保持竞争力的可能性不大。转变也是必然的。

家园 劳动力的供应不见得多多益善,

美国在1900年前后一段时间,因为西部土地供应充分,工业部门为了获得足够的合格劳动力,不得不提高劳动薪酬,改善劳动环境,同时加大在自动化和机械化方面的研发,结果在1910年左右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水平已经达到了全球最高,加上美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缘环境,奠定了其独霸的基础;一站和二战后的西欧各国,两次都因为战争损失了大量的青壮年人口,劳动者的收入和工作环境被动地得到改善,反过来促进了其产业升级。

希望我们能有一个好的结果。

家园 深化“计生”的关键是对少数民族一胎化

 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高于汉族人口增长速度。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56%,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4%。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长了2.0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了15.88%。

这是五年期间的累积结果。实际上,在02年、03年,汉族人口可能还在增加,从05年开始,汉族人口就开始减少了。而少数民族人口以后仍会以五年增长15.88%,十年增长30%以上的速度增长。

下一次人口普查,你会看到一个汉族人口减少、少数民族人口增长30%以上的惊喜,而且以后每一次普查都会如此。

由于汉族人口已经开始减少,因此,深化“计生”的关键是要消灭“计划生育”的死角,立即停止对少数民族的优抚政策,对少数民族实行严厉的“一胎化”。比如说,在汉族地区实施的“上房揭瓦”等等手段,对少数民族要发扬光大。大军做后盾,不要怕他们造反。

对于“一胎化”后少数民族的养老问题,可以由中央财政负担(对汉族的养老问题则不必,这里仍然体现出了对少数民族的优抚政策)。

家园 献花
家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升级,工作岗位并不是一定增加的。
家园 计划生育这把刀,很快就会砍到少数民族头上的

按目前的“计生”政策执行下去,2050年前后,汉族将变成少数民族。

以后情况会如何演变?

1。立即控制少数民族人口爆炸,否则,以后少数民族人口越多,国家能选择的政策余地越小,而政策实施成本就会越大。

2。目前的“计生”政策执行下去,很可能在2050年前,汉族就不愿再负担这个帝国,汉族就会要求摆脱这个帝国而独立,苏联帝国解体的故事在中华帝国重演一次。

3。2050年以后,汉族成为少数民族。在原中华帝国地盘上只压缩汉族人口已经对总人口影响无足轻重,少数民族人口成为人口主体,继续人口爆炸。

家园 比如。。。德国,在这个地球上完全是多余的

虽然它的人口下降,但它的失业人口还是很多。所以它就完全应该继续减少人口。

从经济学的观点,德国这个国家根本就是多余地,应该从地球上把它抹掉。

家园 孔老大胡搅蛮缠新表现

孔老大:国家失业人口多=此国经济地位低=此国应开除球籍

哪一个等号能成立?

家园 一道数学题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民族构成是: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8295万人,占总人口的90.5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333万人。

假设自2005年开始,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都不减少,一个都不死(事实上少数民族死亡率高于汉族);汉族人口一个都不增加,只有少数民族人口增加;请问少数民族平均年人口增长率要达到多少,2050年前后汉族将变成少数民族(即汉族人口占总人口50%以下)?

结论:(118295万x200%-12333万)/12333万/(2050-2005)=40.407758%。

好了,请问少数民族的年出生率现在有40%吗?

家园 一向如此,无逻辑无水平,好胜心却强的很.
家园 。。

预测

设自2005年开始,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都不减少,一个都不死(事实上少数民族死亡率高于汉族);汉族人口一个都不增加,只有少数民族人口增加;

汉族怎么可能不减少?一个都不死?

(事实上少数民族死亡率高于汉族)?错。少数民族年轻,而汉族老化,汉族死亡率远高于少数民族。

。。
家园 拿点证据来

主要分布在经济不发达、医疗/教育落后的边疆省份的少数民族,居然死亡率低于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区域的汉族。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