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天才训练指南 -- 同人于野

共:💬121 🌺45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同意的和不同意的

      科学工作者就好像运动员一样,需要不停的比赛,而不是不停的看录像。

      这个同意。

      生日那事儿不同意。这碰上搞统计的能跳一大堆前提不正确对照不充分等毛病。老外这种貌似科学的玩意儿也不少啦!

    • 家园 二月生非天才献宝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学术大师的培养指南很简单

      就一句话:

      大师是大师培养出来的

      真正自己在学术上有很深造诣的人,才能看透一些东西,才能明白一些道理,才能真正明白如何因材施教培养下一位大师。靠着一些自己在学术上还一知半解的人去培养大师,就好比靠螺丝刀铁锤造航天飞机,你说没有可能吧,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基本没戏。

      再多扯一句,中国教育有个很严重的问题:人才匮乏。看看现在师范学校招的学生,至少不是最好的学生。指望一些竞争中不怎么成功的老师教出好学生,很难。在看看我们幼儿园,现在情况我不清楚了,以前的幼师,基本上就是初中生搞搞就去做幼儿园老师了。而发达国家,教幼儿园的至少都是本科了。 中国孩子又在起跑线上输了一次

      • 家园 http://www.cchere.net/alist/9491
      • 家园 同意大师是大师培养出来的论调

        Dulbecco实验室出来了多少炸药奖?哥本哈根学派的领袖波尔的弟子里有多少拿了炸药奖?

      • 家园 不是这么简单的

        按照我的理解,其实就是四个字,大浪淘沙。淘到最后,留下来的才是最耀眼的金块。

        有大师做指导,成为大师的可能性只是多了一些。并不是一定就会成为大师。在我看来,大师的指导只不过是钻石最后的抛光一样。不经过这一步,绝对不会成为璀璨夺目的钻石。但是,即使不经过抛光,本身已经是良好的原石,日积月累,总也会有光耀夺目的那一天。

        随手点一个小孩,放在世界级的大师身边长大,成为大师的可能性,不会比中乐透彩的可能性更大。大师的成长,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的筛选过程。

        如果普通人里面,十万个才出一个大师。那么,我们就培养100万作为基础,然后从中选出10万来精心培养,这10万里面,再挑选1万出来特殊培养,然后再选出1000来经受超级培养,然后选出最好的100来,放在大师身边,接受熏陶,最后由大师选出10个人来进行直接的指导。那么,即使我们在过程中会有这样那样的差错,这10个人里面,再出4-5个大师应该不会是什么困难的事。

        所以,培养大师,首先需要的是一个成熟配套的教育筛选体系;其次需要的是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受教育者;再次是这些受教育者专心的接受培养。如果培养到1000人的时候,某大银行来招人,呼啦啦大家都挣钱去了。要想出大师,也是梦想。最后,才是有大师级别的指导者。

        中国教育的问题,不在于人才匮乏,而是这些人才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培训。如果培养1000人以上水平的培训者不存在了,那么,即使这千里挑一出来的1000人,最终想成为大师,也是镜花水月。中国的教育体系,虽然有少数专业达到了接近大师的水平,上世纪整个的就是一个普及性的。并没有专门的一套成熟体系,可以全面的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一个水桶能够盛的水,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教育也是如此。

        最令人叹息的是,虽然经过了40多年的摸索,很多领域里面已经逐渐的把普及型教育向专业化教育转变,但是经商潮和金钱观念使得很多领域里面,一下子倒退了很多。现在连普及型都算不上了。更何况是更上一层的高级专业、高级专家和大师级别的。

        凡事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教育也是如此,想从现有的教育水准培养出大师来,就如同想一步登天一样,根本就是妄想。想改变,是急不来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现在开始扎扎实实的开始,或许百年之内,我们还有推出自己的大师的可能性。空在哪里喊口号是没有用的。

        • 家园 大浪淘沙

          如果搞淘沙式筛选

          那么做学徒的法拉第就没有可能成为一代大师了,因为他已经被非高等教育淘汰了

          至于说大师的作用,以后再长谈吧。你太低估了他们的作用了,觉得好像他们只是找了些良材美玉,然后完成最后一步。其实,说他们具有把人才起死回生的作用也不为过。比如,那位最近因为大嘴巴丢了职位的waston,去卡文迪徐实验室,不是他人多出色而去的,而是他在前期的“筛选”中表现的不怎么样,他原来的老板觉得他不行了,抱着姑且一试的态度把他送那里去培训。这一试倒无心插柳了

          • 家园 慢慢来

            法拉第不是因为自己的水平不够,而是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而当学徒的。但是,他也是经历了一次次的考验,才逐步的得到了自己的实验室和地位的。这个过程,也是筛选的过程。只是因为他是天才,所以才能够脱颖而出,而多少跟他一样起步,却被历史所埋没的,都是那些被淘汰掉的失败者们。

            第二,Watson的成功,不能够看作是侥幸的。他以前不出众,只是因为他不适应那种学习筛选机制。你举他当例子,那么多少跟他一样的,被老板抱着姑且一试的态度把他送那里去培训的人,你还记得谁?不可能只有一个就出一个诺贝尔奖吧?所以,只能说是天才被碰巧选到了而已。而且,他在前期所受到的高等训练,也是日后成功的一个保证。要不然,那么多人看到过那张照片,为什么独有他们发现了呢?

            以后有空慢慢聊,期待您的新观点。

            • 家园 开头被否定掉的大师很多啊

              放狗搜一下应该更多

              我脑子里面直接跳出来的是:

              Susumu Tonegawa,中文名:利川根进,当年毕业找不到工作,被迫去欧洲的名大学混了一下,然后拿到诺贝尔奖

              另外Waston不是什么被学习机制淘汰,他当年做的事情是把苯直接放在火上烤,这个不能用什么不适应学习机制来解释了。

              • 家园 我只能说阁下好像没有认真看过Watson的传记

                Watson 出生在芝加哥,他的大学学位就是在芝大获得的。从12岁开始,他就在一个颇受欢迎的广播节目Quiz Kids,里面担任角色。15岁,Watson进入芝大学习。19岁那年,他获得了动物学学士学位。在他自己的传记 Avoid Boring People里面,他把芝大描述成一个一流的学术研究机构,(这的确没有错,看一看从1940年到196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里面有多少芝大的就知道了),他从中获得了抓住重点的能力(instilled with the capacity for critical thought)。

                大学毕业之后,他被印地安那大学的Salvador Luria的工作所吸引,并加入了Luria的实验室,完成他的博士学位。 那个时候,正是著名的噬菌体时代。而噬菌体研究集团的两位领导人,一个是Luria,另外一个是冷泉港实验室的Delbrück。Luria最终因为著名的Luria-Delbrück实验而跟Delbrück分享了诺贝尔奖。(由此可见,Watson早早的就投入了大师的门下,)

                噬菌体研究集团给予Watson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培养,而且在那个时候,当大多数人依然把蛋白质作为主要的遗传载体,而把DNA仅仅作为一个无用的辅助材料的时候。已经隐约意识到了遗传基因的真实载体。在1949年的时候,Watson在噬菌体研究集团的影响下,已经开始关注Oswald Avery开创性的工作了。而正是那个工作暗示了DNA作为遗传载体的作用。Watson当时的研究工作就是如何利用X-光来灭活噬菌体。(这不能不说他以后最重要的发现,并不是凭空得来的)

                1950年,Watson获得博士学位,并前往哥本哈根,开始在Herman Kalckar手下的博士后工作。Kalckar对于如何人工合成核酸感兴趣,他想利用噬菌体来作为研究手段。而Watson的研究兴趣已经转向了DNA的结构。(不能不说这个小子在噬菌体研究集团的影响下,始终能够把握住研究的前沿和重点)在跟Kalcker工作了不久之后,Watson就开始跟噬菌体研究集团的另外一个成员Ole Maaloe开始合作了。在这个实验里,Watson设想利用放射性标记的法子,来区分究竟是噬菌体的哪一部分,是真正的遗传物质。这个实验,最后由他的导师Luria和Delbrück完成,成为了确定DNA三大实验证据中,最坚实的一个,也最终为他的导师赢得了诺贝尔奖。(所以说,这个小子,在一群大师的影响下,已经逐渐向一个大师的水准开始靠近了)但是在当时的实验条件下,这个实验还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Watson 始终跟Kalckar没有建立起来一个良好的关系, 但是他还是陪同Kalckar 去意大利参加了一个会议,在那里,他见到了Maurice Wilkins,并且听到了关于DNA X-光衍射图形的结果。 Watson 由此确信DNA一定存在一个特殊的结构。

                之后的1951年,Linus Pauling在蛋白质的X-光衍射分析结果的基础上, 发表了关于蛋白质alpha螺旋的模型,这个发现进一步刺激了Watson,使他想学习X-光衍射的分析方法。同年夏天,他的导师Luria 通过John Kendrew给他在英国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安排了一个博士后的职位。

                卡文迪许实验室,是最著名的一个物理学实验室,我想不会再有任何一个物理学实验室可能超过卡文迪许实验室额高度了。但是,要注意,Watson的成功,绝对不是因为他加入了卡文迪许实验室,因为他加入泡令实验室或者其他的X-光衍射实验室也可以得到同样的训练和结果。

                但是,如果Watson没有加入卡文迪许实验室,或许他永远也不会成功。因为在那里,他遇见了 Francis Crick。两个人共用一个办公室。两个人很快发现他们有着相同的兴趣,结果两个人开始了对于DNA结构的研究。Crick 很快利用自己的数学才能解决了数学上的问题,而Watson知道所有的噬菌体研究集团的重要DNA研究结果。

                仅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Watson当时的课题是研究烟草花叶病毒。根据电子显微镜数据以及X-光衍射数据,他知道烟草花叶病毒是一个alpha螺旋。1951 Crick和 Watson开始跟Maurice Wilkins进行了一系列的非正式行的合作。他们在Rosalind Franklin没有同意甚至是得知的情况下得到了Franklin的最新研究数据。当时Rosalind Franklin在一些讲座中已经提到了DNA的螺旋结构,并且对于DNA的碱基在内,磷酸集团在外,已经有了猜测性的描述。但是,她还缺少某些关键数据来完善自己的模型。

                在1952年,Watson的导师Luria应邀去英国讲学却因故不能成行,Watson代替老师发言,讲述了一些自己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同学者的交谈中,他得知了DNA的直径是2nm。同年他们从Erwin Chargaff得知了构成DNA四个碱基的具体数据。当这些所有的数据放在一起以后,他们终于能够开展自己的DNA模型研究的冲刺了。

                在1953年2月,第一个手工模型被制造了出来,并且确定了碱基处于一个平面,与AT配对GC配对的事实。1953年4月,该文章被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从此揭开了生物学发展的新的一页。

                值得庆幸的是,X-光衍射的权威,Linus Pauling,原本要在1952年访问英国,却因故没有成行,也使得他始终没有机会接触到DNA的X-光衍射数据。

                另外一个小组的Maurice Wilkins和Rosalind Franklin,则在最后一步,因为缺乏四个碱基的具体数据和DNA的直径而功亏一篑。Rosalind Franklin很快郁郁而终。1962年,Watson, Crick, 和 Wilkins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物医学奖。

                至于Susumu Tonegawa,他的情况你好像也没有搞清楚。利川根进的博士训练是在UCSD,而当时大多数的日本人都是在本国拿到博士学位然后去美国做博士后。就是在今天,能够直接从日本被录取,也是一个学生能力的一个直接证明,更何况是UCSD这种一流的研究大学。

                利川的博士后开始是在the Salk Institute的Renato Dulbecco 手下,而Dulbecco是在1975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因为visa的原因以及Dulbecco得推荐,才去新成立的Basel Institute的Niels K. Jerne(1985年获奖)手下开始研究工作。

                利川一开始是病毒研究,但是在去Basel Institute之后,转换了自己的方向。开始了他在免疫学方面的研究。并凭借这个研究最终获得了1987年的诺贝尔奖。

                所以,利川的轨迹比Watson更加的鲜明,是一个不断上升的曲线。而你说的他被迫去欧洲名大学混了一下。被迫倒是真的,但是混绝对的说不上。能够在当时的情况下把握住研究的热点方向,毅然转换自己的研究课题,并且不断的得益于周围的环境与合作者,这绝对不是混一下就可以做到的。

                利川最后花落MIT,并一直是HHMI的成员,后来他的研究方向再次转变,前几年还活跃在第一线。

                由此可见,大师们的成就,固然是建立在自己的洞察力和聪明才智的基础上,良好的合作关系,通畅的信息交流,以及以前所受的严格训练,才是成功的关键。

                元宝推荐:爱莲, 通宝推:GPRS,如有神助,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