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其实,我们知道得并不多——撇开“奇瑞”说国内轿车故事 -- 月树
花赞一下。
删除
删除
我收集的资料中,最终收购“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所属资产的汽车企业是上汽,2002年时候的事情吧。其实在此之前,中汽公司的资产已经零敲碎打的分割给了很多企业。到了上汽收购时(其实是代国家收拾残局),已经是个“名存实亡(媒体语)”的企业了。上汽出面是国务院的意思。因为到了最后,中汽有价值的资产只剩两块,不,确切的说是三块。北京总公司的“壳”,上海大众10%的股份,以及南京跃进汽车,但跃进汽车不承认自己的属于“中汽”的。因此实质上最终“中汽”的解体是这样完成的:所余整车生产资产在银行支持下由江苏省出面重组为“南京汽车”;而北京的壳则最终划拨给了上汽,上汽愿意这样做的原因就是为了能够兵不血刃的获得上海大众10%的股份,从而在上海大众中获取资本优势,此外能在北京设点,并借助重组多建立几条与中央的人脉。
说到南汽与中汽,的确是一言难尽。中汽最盛时,掌管“东风”、“南京”、“解放”、“重型”、“上海”、“京津冀”六个公司,不过其中五个自始至终都是行政管理,最终随产权改革而脱离。唯独对“南汽”是资产管理,究其原因应该是由于“南汽”相对弱小,好管,随着中汽两度重组,南汽的核心企业“跃进汽车”被国务院作为资产划入“中汽”。但南汽后来坚决不承认这一点,原因也很简单,别看中汽架子大,它自身最大的主营业务其实是一条:代国家掌管“国家汽车目录”,由此带来的权力寻租在上世纪90年代把“中汽”搞得乌烟瘴气。南汽作为生产企业害怕无端惹祸,在江苏省的支持下就和“中汽”唱起反调。直至在最后一刻分离。是分离,不是兼并,这是我的看法。
其实,在中汽最盛时掌管的六大公司其实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资产公司,它牵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汽车工业史的一个专有名词:联营公司。期间的故事可以说是一团棉纱,不说也罢,不过这段历史也是我划分汽车中央军的一个依据。
此外,由于“中汽”解体时拥有的最后资产同时牵扯到上汽与南汽,这也使上汽与南汽在此后的日子里关系很微妙。其中故事,我打算专贴讲述。
不过中汽总历史上几设几撤,最初83年的时候实质上更像一个专业局,负责原计划性的要素市场以及定价、销售等全盘的托拉斯功能,小山mm所讲应该是80年代末之后经两次设与废之后的功能。
不过小山mm从资产这个角度,倒是我以前忽略的。受教了。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眼巴巴得等下文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南汽是中央军,而且是最老的正规中央军,但和三汽没关系。
三汽下马以后,人员基本上都来了南汽。可能这是造成南汽就是三汽这个误会的根源。
南汽的资格非常老的,仅次于一汽。文革前中国就只有“解放”和“南京小嘎斯”的。80年代初的时候南汽就已经有两万多员工,两亿固定资产,产值两千万,上缴利税二百万了。那时候上海还只刚刚开始组装桑塔纳呢。
南汽和中汽的关系很奇怪,很长一段时期中汽公司下面就只有南汽是真正的汽车厂家,那时候沈阳金杯,江西五十铃还只刚刚上来。
南汽中层干部一直很想离开中汽的,但是高层不愿意。他们不是搞企业的,只是官场混子,所以在90年代初中汽的党政全部由南汽接管以后,南汽就错过了一个极好的机会。
南汽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企业根源不好。南汽原来是三野的枪械修理所,所以改不掉当年“一肩挑”(挑一副风箱和打铁槌就能吃饭了)的大老粗土八路作风,那是完全和现代化工业不相容的。没有自己的思路,只能根据上级精神办事,只能干计划经济。南汽之所以到现在还没有垮的原因是因为当年三野进城时占了一大片一等宝地,靠卖地皮也能吃个几十年。还有就是当年赵紫阳给了他一个好项目——IVEKO箱式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第三代领导人中不少和南汽有关系,江CORE,李岚清都和南汽有渊源的。
通过南汽的例子就可以知道什么叫做“企业文化”,它的硬件条件非常好,但软件环境是最糟糕的。南汽只有被其他人兼并掉才能发展。
老冰恰好说的“南汽和中汽总”的关系是我想了解的,不过我想了解更多,冰大帮忙指点指点。
83年绕斌成立中汽总的时候,我的理解以及看各位老人的回忆录,应该是把原来汽车局的职能搬了出来。不仅拥有生产计划权,同时还负责定价啊什么之类的,和外资的谈判以及技术引进项目中汽也是作为大头出场的。
当然后来中汽总几次改革,撤了又上来,性质有一些变化,但我对这个变化脉络捉得不是很清晰。
突出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从一个专业局到后来企业化,中汽总手里会长期就剩下一个南汽,而不是其他任何一个企业?或者不是其他一群企业。
南汽在这个汽车行业体制改革中的特殊性来源于何处?
先行谢谢老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