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关于仵德厚是否有罪以及“大义灭亲” -- 煮酒正熟

共:💬97 🌺166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一花双宝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仙兄好早!
家园 能让偶说一句吗,

九兄就喜欢和别人掰架,这个首都人的特点了。不过九兄脾气很好,要是偶和他们这么说下去,偶早都破口大骂了。好在偶有自知之明,发个投票您们自己喳喳去。有时候民主还是好,如果投票结果代表民意,有些人再说得声大又怎样。

有时候还是来些风花雪月,这个吵吵的事放给民主做好了。

问声好。

家园 争论的焦点究竟在哪里?

这场争论表面上是争的道德问题,其实争得是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

在我看来,评价历史人物至少有两种方法:

1、整体法,根据某人一生的功过,给一个总体的评价,比如太祖的自评“三七开”(严格说,时间上早了点)。

整体法当然很好,但是不是足够呢?未必。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在某一历史时期的表现时,按整体法来做就够了么?是不是失之简略笼统?我个人认为有这种可能。

2、分段法

把某人的历史分为若干段——这当然有不同的分法,要么按人生阶段来分,要么按历史阶段来分——仔细评价某一阶段他/她的功过。

具体到仵老头就是说评价他抗日战争时期的表现,看他够不够的上“抗日英雄”的称号(当然了,够不够的上要看他的具体表现。他的表现究竟如何还不够清楚需要网友们深入挖掘。)

这里的问题是,评价一个人较早的A时期的功过,是否要看后来B时段的表现呢?

换句话说,评价太祖土地革命时期的功过时,是否要参考他文革时期的表现?

至少中央做的《决议》没有。

但这些天来仵老头为什么惹得大伙吵?

因为涉及到一个“英雄”的问题。英雄,在很多人眼里,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格,像老酒就认为,仵后来的人格太差,所以不配。这显然还是一种整体的评价观。

英雄似乎确实应该蕴含着高尚的人格(虽然《水浒》、《三国》中的英雄没有几个如此——也就鲁智深勉强算吧,要深究的话,他还有酗酒、不守纪律、破坏公物、偷窃金银器皿等“问题”;《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就更差劲了。),但是,究人的一生来看,真正一生不变的人很少,很多人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太祖。

对这样的人的某段历史功绩该如何评判?《决议》除了给出对太祖的总评价外,还对其不同历史阶段的功过做了具体的分析评判。

我觉得这很好。我自认为这符合党实事求是的精神,也符合毛对宇宙、对人的一贯看法:毛认为宇宙是变化的,宇宙中的人也如此。

这样的一种分段法,除了用在太祖身上之外,也用在了其他人身上,比如林帅。

那么这样的一种好的方法是否可以用在普通人身上,甚至用在像仵老头这种在解放战争时期犯有严重问题的人身上呢?

从老酒的长文来看,似乎不可以,因为他后来的人品不好,所以他不能称之为“抗日英雄”(当然,还是那句话,他究竟配不配,不妨深入研究)。

我个人认为可以,把历史人物按历史时期考察各时期的功过,并且评价前面时期的功过时不受后面表现的影响,这是许可的。就像评价太祖土地革命时期的功过无须考察他文革时期的表现一样。

不知老酒对此有何高见,向您请教。

另外,我自认为脾气也还好啦,只是有时好辩,常常惹别人烦,在此向因我而不开心的河友们致歉。

家园 煮酒老兄,我这次跟你唱个反调吧

首先我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最伟大的胜利,它的意义要远远大于之前的胜利,比如中法战争,比如一战的胜利。也要远远大于1945年之后战争的胜利。比如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对印边界反击战,还有中越边界战争。

抗日战争的胜利之所以说他伟大,是因为战后的胜利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第一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亚洲唯一的一个。别小看这顶帽子,这是用中国在八年抗战中2000万人的鲜血换来的。在1919年,尽管中国是一战的胜利国,但是中国的利益仍然要摆在巴黎凡尔赛宫的桌面上被其他列强分配。可是1945年以后,再也没有哪个国家敢于私自瓜分中国的权利了,中国成了其他国家利益的决定者。尽管因为中美交恶,大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坐上这个宝座,但是这把金交椅却一直为中国保留着,这恰恰说明了中国人的鲜血没有白流。

抗日战争的胜利还给中国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利益,那就是台湾的回归。台湾问题在今天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大家心理都清楚,可是在1945年8月15日到1949年,台湾一直都是中国的荣耀,而不是中国的麻烦。

仵德厚先生最大的功绩就是在抗日战争中的优异表现。

仵德厚先生在抗战中,主要参加过三次重大战役,第一次是在北平房山参加卢沟桥战役,第二次是作为敢死队队长和30师88旅176团3营营长参加台儿庄战役。第三次是作为176团团长参加武汉保卫战。

摘录一段

“武汉战役是我军人生涯中最残酷的经历,有几‘最’:一,是我指挥作战人员最多的一次,共七个营的兵力。二,是战斗日期最长的一次。35天。三,是最激烈、最残酷,也是伤亡最多的一次。全团2800人中撤出战斗的仅有300余人,还包括炊事兵、担架卫生人员。四,消灭日寇最多,在我们阵地前沿,有三千多日本兵丧命。在友军接防我团阵地前,我们没有放弃一寸阵地。五,最残酷的是,侵华日军使用了毒气弹!由于防毒面具不多,许多战士在掩体里就失去了战斗力。”

根据日本国发表的侵华战争史中记载:“第十三师团和第十一师团与中国政府军宋希濂部在武汉激战45日,遭到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损失严重”。

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战役指挥官仵德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和贡献比八路军中的杨成武和陈锡联强。

至于您在文章中说到的个人品德问题,我觉得个人品德同历史功绩相比不具有可比性。如果非要比个人品德,我觉得仵德厚先生的品德比张学良,吴化文,郭汝瑰强多了

家园 豫蒙兄所论亦为吾所思考

首先,“英雄”这个词应取其现代含意,而不是古代、也包括古典小说里 的含意。在古典小说里面,只要这个人生得雄壮 又很有气概,同时武艺高强,他就是个英雄。

但在今天,“英雄”这个词基本上与外型和个人武力没有关系,却与其人的道德人格,以及忠诚坚守和勇于牺牲个人利益和生命 这些素质密切相关。换言之,今天“英雄”这个辞汇,带有明显的效仿楷模的意味。

正因为“英雄”一词内涵的崇高,所以“民族英雄”或“抗日英雄”这样的称呼,在进行严肃的历史评价时要特别慎用。只有事迹极其壮怀激烈 感人至深,且品行高洁无瑕的人,才可以给予这样的荣誉。比如张自忠、戴安澜等等。

对于那些在民族自由和解放事业中英勇战斗过 但在个人品行方面不具备为人楷模资格的人,就不应给他这样的称号,而应就事论事地称之为“抗日将领”、“抗日勇士”等等。

当然我并不反对在口头等不很严谨的情况下称呼他们为“抗日英雄”。但如果是比较严肃地评价历史人物,我以为还是称其“抗日将领”、“抗日勇士”更能获得绝大多数人的认同,也更少争议。

至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也认为两种方法 --- 整体评价 和 阶段评价 --- 各有利弊。整体评价着眼于全局却失之主观,阶段评价虽然相对客观精准,但全局性欠佳。如果追求严谨的评价,那么应取相对客观准确的阶段评价方法。

具体到仵德厚,我给出的阶段评价就是 --- 抗日勇士 + 人格不高的旧军官。

如果非要来个整体评价,我大概会说,仵德厚在民族危亡之时是一位英勇不屈的中国军人。

家园 您说得我很同意

不过呢,我们不同的地方在于“抗日英雄”说的是“抗日时期”的“英雄”,只要仵老头在抗日时期人格高尚就足以名之为“抗日英雄”——“抗日时期抵抗日本侵略的英雄”。

我还是分期法。当然。总体评价我赞同您的。

类似的,我们对“伟大领袖”的标准也不低啊?

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坚持一生的人格斗得完美无缺,那么,这个称号几乎都为我党所垄断了,个别名额留给了无我党没有冲突的党外人士了,因为解放战争时期与我党为敌又不投诚不起义的人是不配这个称号的。这似乎与民族和解的精神不十分相符。

不过呢,网友要是觉得“抗日英雄”这个词太高尚,拿就换“抗战勇士”,勇猛的人,与道德无关。

家园 老酒这两段讲的好

当然我并不反对在口头等不很严谨的情况下称呼他们为“抗日英雄”。但如果是比较严肃地评价历史人物,我以为还是称其“抗日将领”、“抗日勇士”更能获得绝大多数人的认同,也更少争议。

具体到仵德厚,我给出的阶段评价就是 --- 抗日勇士 + 人格不高的旧军官。

我等区区草民,没有必要非给某个人物定下“严谨客观科学”的“历史评价”来不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哈姆雷特,试图建立一个所谓绝对公正客观的历史观反而是一件最不客观的事情。

居庸窃以为,历史之于我们的意义,应该是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并且类似事情再度于自己身边重演时,参考历史来做好自己想做的或该做的选择就是了。

至于仵某人,抗日勇士不假。论及私德,引用《托妻献子》里面于谦一句台词“你的这个,还不如我那个哪”....

家园 事实上,在我心目中,份量最重的抗日英雄,基本上都是国军一方的

比如 张自忠、赵登禹、戴安澜。TG一方我认为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等也堪称抗日英雄,虽然他们的军事贡献也许不如前面三位。

一定程度上,英勇战死或被俘牺牲的烈士,生命终结于抗战中,不复有日后表现其政治立场的机会,所以对他们一生的评价,权重上肯定是抗战殉国为最大,所以就比没有牺牲的将士们更容易获得抗日英雄的称号。另外上面列举的六位,在个人人格操守上也几乎是高洁无瑕的,殊非仵德厚可比,这是我认为他们完全配得上“抗日英雄”而仵只是“抗日勇士”的另一个原因。

家园 我也引一段

历史之于我们的意义,应该是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并且类似事情再度于自己身边重演时,参考历史来做好自己想做的或该做的选择就是了。

这正是我所想说的。

家园 您这种分法实际上等于回避了问题

因为跟以前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

算了,争到这里这个问题也就没有继续争下去的必要了。

以后在别的问题上再向您请教吧。

吾之病在于好辩

目的之一是为了抬杠张能耐,哈

家园 可惜台北高雄没有左权路,靖宇路

而京城尚有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张自忠路呢.....

官方评价当代历史人物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不是哪个政体党派的问题,古今皆然。乱武网友提到脱脱修宋史赞评文天祥忠烈,可那时元灭宋已经多少年了?

网络上谈论历史自由度自然大的多,但是仍然希望大家多一些理解宽容,少一些意气之争吧。

家园 抱歉,俺再补充一句: “英雄”其实不算是一个很客观的历史定评

“英雄”这个词其实主观含意比较浓,在现代汉语中它带有较明显的楷模意味,带有鼓舞人心士气、鼓励人们效仿的意义。它带有一定功利色彩,而且是与特定社会语境紧密相连的。所以,在抗日战争过程中,我举双手赞同称仵德厚为抗日英雄,因为这样有助于我们民族的凝聚,可以极大地激励我军民坚持抗战的勇气和信心。

但在抗战胜利后,这个意义就失去了,或者说大为减弱了。再要想配得上“英雄”这个称呼,就需要其他方面条件的配合了,不是单单打鬼子不怕死就可以的了。

所以对于一般的抗日将领,无论国共哪一方的,如果没有在抗战中殉国,也没有特别壮烈英勇的个人表现,基本上称之为抗日将领或抗日勇士较少争议。(张灵甫其实就个人英勇和生死一线这个角度来说,如果他人格方面没有杀妻那个重大瑕疵,我以为是可以称得上是抗日英雄的)

家园 先敬老兄一花

再与老兄交流

我同意您说的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及其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战略益处。但我想说明以下几点:

仵德厚作为国军中的一位中下级军官,其不畏牺牲 勇战强敌的精神确堪称誉,但其对整个中国抗战事业的贡献却不可高估。国军阵营中,战功和贡献明显超过他的,就可列出百人之上。无他,那些将领职权比他高。仵德厚在抗战中的表现当然是勇敢和突出的,但功绩和贡献并非很大。

另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您认为历史功绩比人格更为重要。我以为,历史评价应在具体史实上尽量客观公正,而在评价和称号上,则容易陷入主观,而且称号这个东西通常都与某一特定历史阶段和社会语境密切相关,比如,在抗战过程中,称呼仵德厚是抗日英雄就有其合理性,但抗战结束以后,这一合理性就消失或大为减弱了。抗战结束后的历史阶段里,要想再配得上“抗日英雄”这四个字,其人的行为首先应达到基本人格要求,然后还应符合民族整体的利益。先不说第二条吧 (因为容易陷入究竟国共哪方更代表民族发展的正确方向这种争论),只说第一条,仵德厚表现出的自私和人格不健全,就让他失去了被称作“英雄”的资格。

整体来说,我对仵德厚的评价仍然是正面的。我只是不同意称他为“抗日英雄”。

说实在的,您这贴实在很难回...

家园 俺不过网上一灌水的

俺奏不兴抛开政治立场完完全凭人性良知和普世道德说话??

金玉良言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