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说说我所知道的一些浙江小老板的创业发家史(二) -- 月色溶溶
浙江的繁荣是靠流通,不是单一的工业基础或者单一产业布局。
80年代何博传在山坳里的中国一书中就论及中央对深特区倾斜太多,那么多的资金投入 假若投在上海,效果会好得多。上海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此观点。
涨、退潮来回几到十几公里,建大港大概是没指望,大的船厂也很难建。将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海滩养殖和旅游。
所谓的宏观,完全一厢情愿。
你以为浙江人就是挑着眼镜摊走江湖的那种?
以浙江的发展,从草根的市场发展,最终走向规模发展,这是趋势。
就说上面提到的服装,杭州的女装已然成为了一个产业。
一切都是市场决定的,你在这里的提到的宏观,其实就是计划经济。如何把企业发展成行业,不是你宏观决策就能实现的。宏观的政府决策,有多少沦为了的笑柄?
脱离市场就没有市场。各个产业现在都是千丝万缕地交错在一起,不是你愿意把什么行当摆在哪里哪里就富了。
那些造桥就能富的说法也是一厢情愿,只有山里的农民才会因为一座桥一条路改变生活。市场是决定一切的关键。
国家在珠三角的投入,假若投在长三角会如何?珠三角要靠香港这个邻居的地位,长三角本身的核心上海就有相当的地位,你说哪一个的效果更好?
所谓南通的制造业其实也是一厢情愿。上海本身的制造业已然分布到了周围 昆山,苏州,金桥,张江等地区,南通的加入,并不撼动整体布局。它不过是在同身兄弟里争食而已。
南通的就是纳入上海的一小时区,最可能的方向也应该是第三产业。最先发展的是房地产,然后是商业,旅游,等等, 这就是纳入上海的过程。松江,昆山,奉贤等等周边地区,无不重复这一个过程。
反正都是滩涂
新中国以来,浙江就是所谓“前线地区”,既是对台军事斗争的前线,也是撒开两手、诱敌深入的地带,准备美军登陆后打烂的地方。国家基本上没什么投入,改革开放后也没什么优惠政策扶持。浙江的发展靠的是浙江人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一点点发家致富。90年代所谓的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说遍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经千难万险”就是浙江人创业最好的写照。
当然浙江的发展有其特殊的一面,和浙江的区域文化、民间传统是分不开的,也和改革开放以来历届浙江地方政府正确的政策分不开。当前浙江经济的发展确实也面临一个方向抉择问题,是转型到高新技术产业还是继续提升劳动密集型档次,我相信浙江人会自己闯出新路来的。
del
月色溶溶不要担心,浙江自有它的生命力。
葡萄所举的例子,苏通长江大桥,当年的决策过程可是这样的,上海并不愿建这座桥,是南通市政府和江苏省顶住压力建的,上海在这件事情上极其霸道。按道理是费用应该是两边都要分担的,上海拿住苏北要依靠它发展,就是一分也不出,一点都不念及江苏对上海的支持,就像葡萄说的上海的发展离不开江苏的支持,从全国利益上讲应该互惠互利,况且这座桥对上海也是有利的。至于后来这座桥有多少战略价值那是后来建成后贴金说的,要知道这桥差点被朱总毙掉,他说“你们不如造个盖子把长江盖住算了”。因为那时江苏已经连续造了好几座长江大桥了,南京二桥,镇杨大桥,江阴大桥等。
后来的启海大桥是地方县的投资,因为苏通大桥一通,启东这个县就被旁路了,大家可以去看看地图。所以这座桥严格上来讲是重复投资,但是不建的话,这个县就搭不上上海这班车了。由于是重复投资,上面不批,县里有骨气,自己建。可见在维护自己地方利益时,地方政府当然不应该退让(小到县,大到省),否则对不起地方父老啊,至于上面的意思上面应该自己考虑。该如何协调平衡那是上面考虑的事情,下面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浙江不应该对上海或中央退让,地位是争取来的,不是退让出来的。全国的通盘考虑是中央的工作,否则中央领导该干什么呢?
del
当时广东只是个交税很少的农业穷省,拿来做小白鼠,挂了也无关痛痒。上海还提供着全国一半的财政收入,国家要拿上海试验简直就是不要命了么~~
其实北方一贯依靠政府,南方比较自力更生。
大家都承认浙江人勤劳吃苦,那么比其他地方富裕是天经地义的,难道说每天懒懒散散的地方才更有资格富裕么?说到底一个地区的发展是看普通老百姓的水准的,浙江普遍的勤劳和受序,有听说过浙江人在全国各地以凶悍霸道或者为非作歹出名的么?这样的地方富裕有啥好眼红的,人家也没资源可挖,也没啥奴工好抓,全靠自己双手~~
要知道世界电子产品60%出自台湾,湾湾要不是遇上阿扁,这几年原地踏步,也不会混到这个地步,从四小之首滑落到之尾,要知道韩国最大的提款机就是中国,他没有阿扁当朝,有钱拼命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