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移民的故事(六)阿尔泰语的旧事之二 -- 矽藻
看见几个字就可以推出同源,那也太容易了。
比如,老燕斩钉截铁的说:匈奴就是蒙古人!
一则,周谷城先生这样说,够权威吧?
二则,我们小时候学历史,看到匈奴这段,无论蒙汉,同学们都觉得是!这就叫感同身受!
三则,语言学有证据呀!匈奴的首领叫什么:撑孤屠犁单于。撑孤屠犁者,蒙语腾格里也。腾格里者,汉语天也。这不是证据么!
俺这样的结论还敢拿来现眼,够丢人吧?
那位周先生,比俺这篇瞎编的强不到哪里。
是从东南亚跑到那里的。
和布希曼人不是一个来源。
布希曼人一直在非洲大陆的。
说起来,马达加斯加人,夏威夷土著,新西兰毛利人,复活节岛土著,太平洋上的玻利尼西亚人,从族源(DNA)到语源都与台湾的高山族同源。也就约2500年的工夫。马来西亚,菲律宾是他们飘流的中转站,自然脱不了干系。
---97ed.com---
把上古吴语,理解成上古吴地的语言,更合逻辑。现代的吴语族群或许是从外地移入,受当时,当地的影响而成。比如"古越人之语",不管怎么样,"阿尔泰"语族的原始部分,当在吴地盘桓过的,不说它在此地成熟。
---97ed.com---
其实我是想说日语语法结构不能跟汉语一一对应,汉语的主谓宾结构和日语的主宾谓结构区别太大。日语是粘着语,汉语英语是逻辑语言,区别大了去了。汉语英语的主谓宾结构不可颠倒,日语除了谓语要在后面之外语序可以颠倒。
而且日语结构不能和汉语一一对应。粘着语的助词非常重要,因为它指示了语法成分。而逻辑语言就没有这些助词。刚才已经有河友指出吴语里没有这些语法助词,小周同学说的那些不过是语气助词而已。
肤色变化是比较快的,几百年上千年就足以改变一个种群的肤色。其他体貌特征也不够,特别是非洲,人种的多样性比其他大陆都多,变化非常大。
人种学本身就一直在发展。在南非,人种好像分成了七类,白人里面就把阿拉伯人分了出来,欧洲人也分成了两类,黄种人里面把美洲土著分了出来。
按照肤色,结果是这样
按照基因的远近,是这样
按照进化,是这样
按照DNA分类,有这样的结果:
可见其复杂。
而且似乎很多人认为以前的所谓“介于其中”的一些人种倒是更接近最初的人类,现在各人种的典型特征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
高朋兄不能听金力怎么说就怎么说,他的样本才一万个,而且他本身又不结合民族迁移历史。
不要以为有了基因分析,就可以抛开历史学。这两者是要结合的。否则现在在美国东部和欧洲
西部,都发现了英国人的基因,那你告诉我到底英国基因是从欧洲迁往美洲的,还是从美洲迁往
欧洲的,如果抛弃历史分析的话。同样历史上,氐羌民族在汉朝后发生过大规模南下,不研究
历史,只看基因,南北都有基因。那么他们到底是从南到北,还是从北到南呢?
你一直以为东亚只有一条路线,就是从南亚到东南亚,再到东亚。
其实〈出非洲记——人类祖先的迁徙史〉这本书指出了东亚有三个来源,一个来至中亚
(M175基因),一个来至东南亚(M130),少部分来至北亚(M242)。这个结合历史就
可以分析的出,仰韶文化根本没有南岛文化的色彩,反而和中亚有关联。这个文化的主
人不可能是东南亚来的。
你还有种观点认为黄种人是经过印度和东南亚来到东亚的,这与〈出非洲记——人类祖先
的迁徙史〉不合。就是纯推理也很多漏洞。我随便举例如下:
1,如果黄种人经过印度和东南亚过来,为什么在印度没有留下黄种人的基因M175和M122你横穿别人的家园,不是抢人就是被抢,总要留下血脉吧,难道是从中东跳高跳到东南亚的?
2,人种的形成,需要隔绝的地理环境,和别人一交流,就成不了自己的特性了。历史表明,在冰河时期,大陆上有多处地域被冰川隔离,在中亚,欧洲都有,正在人种独特性的产生时期。但地理隔绝就是在中东和南亚,东南亚没有。
3,人种丰富复杂的地方,一般不会是人种的发源地,只能是人种的后到达地。比如印度,人种混杂,有白种,什么雅利安,吐火罗。黄种,什么突厥种,蒙古种;有黑种....他们都是各色人种的后到达地.人种的发源地,人是很纯的,象东欧,印欧人公认的发源地,他的人种很
纯。同样,东南亚或南亚不会是黄种人先源的地方。
这个民科苏三还整得明白些,下面是她对〈出非洲记——人类祖先的迁徙史〉的笔记。
(是她的摘抄,不是她的著作)
http://susan.blshe.com/post/163/15568
人类基因迁徙路线(上)
http://susan.blshe.com/post/163/15567
人类基因迁徙路线(下)
摘录如下:
五,向东的基因谱系
非洲的M168生成中东谱系的M89,M89又生成M9,M9生成了M20、M45以及 M175。
携带M9的人被称为“欧亚部落”。大约4万年前他们在伊朗平原或亚洲中南部出现,是中东M89的后代。
M9 的后代由于东部高山的影响分为两个方向继续向东迁徙,一部分向北面的兴都库什山走去,另外一部分向南,进入巴基斯坦和印度次大陆,这是从Y染色体得出的答案。向南走的这支人马就是M20。印度南部50%的男人携带这个变异密码。1-2%的中东人中也有这个密码。大约3万年前他们与从南部进入印度的“海上移民”遭遇,其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新来的侵略者与“海上居民”的女人们交配,那些海上的男人可能遭到杀害,因为从(男性)Y染色体看,今天“海上居民”的后代非常罕见,但却并不缺乏mtDNA的M谱系(女性)。“海上居民”的标记在印度南部出现的频率是5%(94页)。
M9 向北走去的一支发展为M45,他们进入中亚,时间为3.5万年前。今天也只有中亚人具有这一M45标记,中东与东亚只有零星出现,他们在印度出现的频率也较高。我对于这一流向的解释是,中亚与印度之间具有广泛联系,一直存在有重要的移民通道,比如于阗国的建立,中国昆仑文化之迷,还有哈拉巴文化都可与这一问题联系考察。作者疑惑地说,现在还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不向中东扩散。我认为这很明显,因为中东的人口压力太大,人类大规模移民选择向人口稀少的未开发地区进军。
最早的西伯里亚人基因有2个部落谱系,一个是上面的M45,一个是更加古老的一批M9Y。
M45在天山之东产生出新的M175节点,它只出现于东亚,在西亚与欧洲完全没有M175的出现。M175在韩国的比率高达30%,出现的时间为大约3.5万年前。考古方面也证实了这一点。日本也基本接近。今天生活在东亚的大部分男人都携带有M175基因变异标记。
巴基斯坦人有M89标记。这里的中东标记如此集中,我在想,这是否是“以色列失散的十个部落”带来的影响。
大约4万年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迎接来了非洲而来的“现代人”,当然这是指大规模的非洲人进入,零星的进入应该早得多吧。
“一些中国科学家提出了‘地区连续性’的进化模式,否认东亚的智人起源于非洲,认为他们是由当地的直立人进化而来的。但从基因中找不到任何支持这一理论的证据,而且基因研究的结果表明,移民到东亚的现代人的后代不可能逃过考古学家的眼睛。近年,中国遗传学家金力和他的同事进行了一项研究,在东亚各个地区对1 万2千名男性进行了取样,结果表明他们每个人都能回溯到5万年前的非洲祖先,因为每个人的Y-染色体中都有M168标记。对寻找东亚地区连续性进化模式证据的科学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坏消息,因为这一结果至少对男性谱系,完全否定了地区进化的理论。而且东亚的线粒体DNA做出了同样的回答:几千份取样,结果全部显示他们的祖先在非洲。总之,没有任何证据显示,直立人在现代东亚人的基因中留下了痕迹,而且大量的证据表明,……他们被现代人取代了”(99 页)。
“在东亚海上移民的谱系出现的频率很高”。“在蒙古,海上移民谱系出现的频率是50%,在东亚东北部,这一谱系的存在也很普遍。……可能是早期迁徙到东南亚的海上移民,在几千年内逐渐向内地迁徙,南部的M130染色体比北部的古老,也证明了这一推测的可能性。很可能在3万5千年前,海上移民遇到了欧亚部落的后代,东亚人口中同时存在的欧亚谱系和海上移民谱系,证明他们之间发生过较大范围的部落融合” (99页)。这又一次让我们联想到神秘的环渤海文明正是这一融合的结果。
现代人从南北两个方向来到东亚定居。欧亚部落在3万5千年前从南西伯里亚进入东亚,南方海上移民迁徙到东亚的时间大约在5万年前。至今中国南北谱系的差异依然非常明显(99页)。
这些几万年前的迁徙模式可能一直延续进入新石器时期,从某个角度说,“丝绸之路”早在几万年前就已经存在,而且是南北两条主干线。络绎不绝的后来者以奇特的方式与先前的一些部落联系在一起,这个南北差异与南北融合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后来蚩尤与炎黄之战,以及炎黄之战。几万年的尘埃落定之后我们获得了汉族、苗族、百越等高度混合之后的一些群体名称,今天被压在中国最南部的百越群体较有可能就是最早来到东亚的“海上移民”的后代,或许他们与蚩尤之后有关。
作者承认,在中东开始定居与种植模式的同时,中国也开始了粟米与稻谷的种植。稻谷首先在中国南部扩散,公元前3500年台湾也开始种植,苏门答腊岛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印度尼西亚群岛全部开始种植稻谷。
中国稻谷很可能是“海上移民”的杰作,最初的种植似乎恰在中国南方。从后来的传播模式中也很容易看出海洋文化的源远流长。
文明传播尽管不一定伴随着人口的迁徙,但一般情况下两者相辅相成。“来自M9的M175标记广泛存在于东亚。根据它目前的分布状况,可以推断这一标记最早出现于中国北方或朝鲜……中国最早的农耕者是M175的后代。……中国半数以上的男性的Y-染色体可以回溯到同一个标记,这说明在过去的1万年里,这里曾经出现过大规模的人口膨胀”(128页)。
“最早出现在M175染色体谱系中的是M122标记,目前广泛地分布在东亚各地,但在中亚山脉以西、中亚和欧洲,都找不到这个标记,说明了出现在中国的人口扩散发生在距今较近的时期,而不是古老的人群迁徙留下的脚印”(128页)。“代表中国最早稻米耕种者的M122标记,从日本到塔希提岛[2]都能找到它的足迹”。20%的日本男人有M122标记。
“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的M122染色体上的标记出现频率很高,但是向南到马来西亚半岛和印度尼西亚,其频率明显下降。” 从中国的古代人口趋向看来,主要为西来,少部分后来回流,这就是这条信息给我们的启示。
六,西去无归路
......
M173 的下一个台阶是M45,它表明欧洲部落是中亚部落的一个“子集”。M45在中亚形成后,向东产生了中国、朝鲜等人口中的M175,向西产生了欧洲的 M173。假如这些节点的时间可以精确,那么我们对于西欧与东亚之间何时发生的联系就有了答案,同时也会解答我们许多的文化疑问。
有 迹象显示,西伯里亚这个地方是个有趣的人口集散地,他们在最近的2-3万年里向欧洲、亚洲和美洲传送了许多带有这一地区标记的移民。所以中国东北方向这里 有特殊的文明积淀是件并不奇怪的事情。今天看来这似乎有些奇特,因为那里寒冷而不适宜生存,所以需要一些古气候资料在未来揭开这个密,那里曾经是比较温暖 的地带。
........
七,美洲基因
.........
M45 的另外一个后代为M242,它大约2万年前出现于中亚或南西伯里亚,几乎分布在亚洲各个地区,包括印度和中国(游牧民族南下的结果),而且也出现于美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这本书又不是苏三写的。作者Spencer Wells。
请看苏三摘录
请看苏三摘录
http://www.cchere.net/article/1120217
大多数中国人父系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