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李陵碑:也来说一说李家祖孙 -- 土生
关于"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一句,土生觉得并不影响原文的意思.其实,在土生的愿构想中,还想对这一句多说两句,只是想尽早完成,才没将后面的引入。
武帝是通过相者来问李陵的死活。虽然在那时问卜是常事,但结合刘家自己的悲剧,你不觉得可悲吗?有这一句,会对原文有伤害吗?
任兄的有些结论或推断有些武断。
土生觉得当初李广说不愿受刀笔小吏之辱,自己也警觉不要学滴血未流,却用唾沫杀人之人。
再说,这是千年的争论,并不会在今天结束。实在是多土生一个不多,少一个也不少。
历史是个镜子,每个人都从中可以照得着自己,所以,人人观点各异,不必要先“有冒犯之处”,然后在说“多多包涵”。
多谢。
再说,不写完,自己连觉的睡不好。不过,手指还是挺痛的,不是“断甲”,是全掉了。
新的会长出来的。希望能沾黄兄的喜气。
土生兄既然觉得“不必要先“有冒犯之处”,然后在说“多多包涵”。”那么咱就不要您的包涵来冒犯两句。
大家的观点可以各异。您可以觉得说“李陵叛国是小人”是以笔杀人。咱也可以觉得把李陵叛国说成委屈万状是为叛徒张目。观点不同而已大家就求同存异好了。
但是,基本的史实还是不要篡改,也不要无中生有,明明史书中没有的话却硬要在译文中加出来。这是“硬伤”而不是观点不同的问题。如果连基本的史实都不顾了,那么也就没有什么必要辩论下去了。
但何为应该不应该? 何为篡改? 土生在哪里说明是译文?
内容可以讨论.但听任兄的意思倒是一个态度的问题了,这不知道是不是又一个帽子?
身体重要。。。
不过,也体验了一下十指连心的感觉.
汉武帝很关心李陵和那五千人的命运,那我就太佩服了。
那个时代,皇帝就是一切。太史公可以说是当事人,他的记录我们先放在一边不说。汉书里的记载我也看不出汉武帝的角色如何光彩,本朝人的史书都如此记载,他当时的角色就可想而知了。
以老兄的学力,一定知道一条历史研究的一般规律:本朝人的史书总是说好话的多。
引用:"李陵后来被单于封为右贤王"
人钦佩。匈奴在强大的时候,控弦也不过三十万,却也和大汉帝国进行长达百年的争战。
其实,象萧兄能想到单于的胸怀,这情怀,也了不起呀。
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用现代普通话来翻译一下,让大家欣赏一下我们最高统帅的高瞻远瞩和崇高情怀:)
从边塞把消息传到长安要多久?再把皇上的意思传回来要多久呢?这仗难道还没有打完吗?
我一直不服金庸小说里·蒙古铁骑天下第一·的说法。蒙古人那时还是马背上的野蛮人,用围猎动物的办法来对付人,其军事理论和作战技巧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怎末可能是天下第一的精兵?时事罢了。推广来说,那些肆虐中国的游牧民族的彪悍的骑兵,在训练有素指挥若定的中原王朝的农民组成的步兵面前,必定会一败涂地。只可惜由于其他因素的干扰,中原王朝的步兵很少有机会做到这一点。我孤陋寡闻,只知道南宋岳飞的军队战胜了金的铁骑·拐子马·。读过土生兄的强文,才知道在汉朝的时候,中原的步兵已经有战胜匈奴的骑兵的史实了。壮哉!
从纯军事角度来说,以区区5千步兵,对阵匈奴的倾国之骑达数日之久,这在战略上是一个无法估量的巨大胜利。如果汉军派遣一支大军直抵匈奴辎重和家眷营地,则匈奴恐怕无法支撑,必得西迁不可了。惜之!汉武之不识人,无战略,无怪土生兄要狂KAO不已。
恨宋康赵构为一己私心竟不惜自毁长城,不世出的名将岳飞没有机会粉碎那·农耕民族的步兵无法战胜游牧民族的铁骑·的神话,与蒙古骑兵大战并击败之。历史不可假设,但是有一点确是公理:封建君主凭一己之私行事,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社会的公敌。因此无论什莫清宫明帝,能够铲除他们真是中华民族的大幸。
准备讨论这个问题,但在这篇中由于限制篇幅而没有讨论。看来,这也是个比较关键的问题。土生考虑会另外再补充一些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这里由于时间问题,暂时还不能写出。请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