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数字蜀汉 - 兼回复群众演员 -- 电子赵括

共:💬24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精辟,又一位能人

后主忙着在后宫玩乐呢,这仁给得太仁了。

家园 我杜撰的后主的谥号和庙号

关于谥号:

一。后主在位四十二年,几乎全是权臣执政,他是个甩手掌柜的,一旦有事,则表现的草包无能,可以得个“惠”字;

二。后主为人老实怕事,安于现状,那就把这个“安”字给他吧。

这样,他老人家的谥号就是“惠安”,这样就躲开了他的祖先刘盈的谥号。总不能闹出两晋出两个太宗的笑话吧。

关于庙号:

两汉时期,遵守谥法和设立庙号还是很严格的,西汉十二帝,称祖道宗者不过五位,没有大功德者是没有庙号的。以后主的表现,实在是不配得到庙号。但是考虑到后主为人仁厚,能够在蜀地享国四十二年而不太扰民,安心让权臣执政,老老实实作他的牌位,一个“仁”字还是可以给他的。

不过,他把车骑将军刘琰的老婆胡氏弄进宫中那么长时间,不知道干了些什么,害得胡氏被老公休掉,刘琰也受惩罚,实在是有趣;另外,董允死后,朝中缺乏刚直大臣,后主耽于玩乐,这样也可以再给他一个“熹”字或者“僖”字,反正唐僖宗和明熹宗都有这个爱好。

综上,后主可以称为“仁宗惠安皇帝”或者“僖宗惠安皇帝”,除了“仁”字还不错外,其它的都不怎么样。只不过称为“僖宗”,实在是有点对不住他老爸的辛苦一生和那四位国士,特别是诸葛亮和姜维的苦苦挣扎。罪过罪过。

嗬嗬,我对谥号和庙号并不了解,搞笑而已。

家园 是什么原因让三国时人口锐减成这样呢?

人类目前能找到的最早人口统计资料来自汉朝,是五千七百多万,就算这个数字来自汉朝最鼎盛时期,和三国时比也多得太多了,按蜀汉有九十万,魏和吴撑死比她大几倍,当时总人口也就一千万,怎么会少这么多呢?战乱的影响有这么大吗?苏联二战拼的那么惨牺牲的也还不到人口一半呢,怎么三国剩这么点人了?

还有赵兄知道当时各国有什么鼓励生育的措施吗?要是我看手下只这么点人非推行群婚不可,没人啥事也过干不了呀

家园 以前的一个帖子,算是一点回复吧.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05;ID=36918

至于恢复人口的政策,虽然不知道详情但我认为是有的.以魏为例.东汉时期沉重的人头税政策使得隐瞒户口成风,因此史籍中记载的人口很可能漏掉了大量的"黑户".曹操攻克邺城后改人头税为户调制,便于清查"黑户"也是目的之一.另外,陈群钟繇等魏国重臣曾有恢复肉刑的动议,其目的是为了将原来应该叛死刑的人留下来.这个动议虽然由于肉刑已经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而不了了之,魏对此的努力可见一斑.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屡次大赦,个人认为也是恢复人口的措施之一.

越王勾践时曾在越国立法,女子17岁还不出嫁父母有罪,以此来鼓励生育而促进人口增长.这样的例子不知道三国时有没有.

家园 再详其义

 

  姜维未因缺粮而失利,连孔明式的「号称」皆无。

 

  光是军民之别就有争议,有人认为民军应分别计算,即军十万加上民九十万,合计全国人口一百万;但有人认为军十万则含在民九十万中,即全国九十万,军十万而民八十万。这军民之别就各说各话,至于刘禅献降数字是成都还是全国,情况一样。

 

  「屯田兴于乱世,而终于太平」,可详凌云雕龙小议《曹魏屯田始末》。聚众耕田本意是不错,但是方法及弊端则足以使屯田的「积极意义」蒙羞。比方有人从乡下进城来依亲,走投无路本为死路,对于供吃供住的收容本为好意,但是强迫帮佣或是低级劳动等,廉价的工资对收容的善意大打折扣,本来应有一千工资变成实给一百,称之剥削亦不为过。同理请看屯田,聚众耕田前段不错,后段重税就不应该,真的爱民仁政的话,就不应十取五六。

 

  依亲之收容不错,但应十给一,太于残酷;屯田以保军粮很好,但十取五六,相当于高利贷。

 

  淮南三叛就曾利用屯田人民造反,当特权阶级有资源(屯田收获之米麦及交换之金银)有人(屯田人民),这就构成造反的条件,这才是屯田制的最大隐忧。魏晋纵使屯田十取八九,反正剥削的对象是农民,高官绝不会掉一滴眼泪,但是屯田官吏若靠屯田叛乱起兵,国家就要出面干涉。

家园 细答

 

  刘备东征损失数字来自于陈志裴注所引傅子:「(孙)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

 

  马谡统「大众」在前,相当于曹真率「大众」而来,士兵最大值不会超过张合的五万人,否则孔明不会自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会称之:「大军在祁山、箕谷、街亭,皆多于贼。」

 

  「数以万计」指的是以万为单位,可以是一万、二万、三万,或是七万、八万、九万,如果只是一万多人,史书会写成「万余」人。《晋书》白字黑字说:「俘斩万计」,不排除暗示声称重创蜀兵数万人以上,这种孤证,历来少有人取用。

 

  如果以上这些都可信,蜀汉全盛兵力起码在二、三十万以上,否则很难解释损失十余万还有十余万。

 

  蜀为小国,几千人损失当然为之大震。姜维屠陇右数万,曹魏也未如何撼动,因为魏为大国。

 

  细数姜维战绩,最重蜀创魏数万,而魏致蜀二千,也非一无是处,但蜀亡不能全怪姜维之军事用兵,姜维面对钟会及邓艾将近二倍的兵力,已经尽最大努力。再说魏兵十八万,但姜维可用兵不到蜀亡时的十万二千人(汉中军区及成都军区皆各自为战,姜维仅直辖沓中),加上汉中及阴平皆有守将投降,这是以卵以击石的局面,换成曹操来守益州,也无法悬崖勒马。这种关羽式的败局(以寡击众在前,后有叛将出卖),而误称关羽大意失荆州,也不足为奇,现在还不是有人说姜维大意失汉中,虽然汉中也是因守将背叛而失,正如南郡太守背叛而走,但习惯上皆怪关羽及姜维太骄傲。

 

  「田问农夫,织问女工」,习于作战与熟于农务,并不一样。或许古时人人皆能种田,但是效率就可分高低,有人亩收三石、有人亩收一石,这不一定就是农民种田与士兵种田的收获差别,但是对经常打仗的人,与经常种田的人,熟悉与生疏,应有区别。

 

细答
家园 不好意思,还有一些疑问

三国时期的数字经常都是很有水分的,一个例子就是曹操收降的三十多万青州黄巾军。后人就很质疑这个数字,因为它太多了(青州是个小州),而且和曹操后来对抗袁绍的实力对不上。有人怀疑实际上只有三万多人。

蜀汉的人口,进入户籍的应该不到百万,那么蜀汉男丁最多五十万人,征兵的时候,三丁征一已经是比较高的而且会影响农活(赵国长平之战是全民动员,不在此列),那么正常征兵至少应该稍低于这个比例,就算是四丁征一,算下来蜀汉全军最多不过十二万人。

诸葛亮北伐是从公元227年到公元234年,七年里五次北伐,只是受制于粮运,那么军粮生产应该不成问题,也就是北伐没有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算下来蜀汉每次出兵最多不过十万人。

这样蜀汉七年里五次北伐,损失十多万人就显得难以解释了。因为蜀汉政府控制人口不过百万,损失几万人就需要相当恢复时间才能够补充的上(中国大陆现在的每年人口增长率不超过2%),以诸葛亮的谨慎,能够连年北伐,说明他的损失不会很大。最多不过两、三万人,一万多是在街亭损失的,几千人是后来损失的。仅此而已。

中国的古书一向都喜欢夸大杀敌数字。

家园 战争迷雾及其它

 

  夸大与诈少,向来是史书的通病。

 

  东汉人口可达五千万,豫州及冀州都是五、六百万的大州,青州兵若能收民百万及士兵三十万,并不足为奇。官渡之战就是曹操包围袁绍,以多欺少的战役,虽然史书多以曹操兵少,但来自曹家所留史料,观看曹操布兵(东从青徐、南到荆扬、北往三州)、袁绍被局限在官渡,还有几年后赤壁出兵(多了新加入袁绍旧军外,其它正常补兵不及在数年内大幅增加),刘琮、刘备与孙权都不比曹操强大,都可知道曹操兵多。更不在于曹兵「兵不满万」坑杀了七八万袁绍兵卒后,而变成号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横扫中原必有实力。

 

  再说兵户与士族等之分,只有兵户或民户才需出丁,皇室、世家、部曲、士族、门阀、黑户及少数民族是不必应召出兵。讲特别一点,比方说曹操所生二十五子,没有一人当兵,不是将军就是称王称帝;奴隶也不受国家征召,孙权下诏:「故将军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问。」还有像魏延出身于刘备的部曲,一生征战,全受刘备指挥,汉献帝也不能使魏延当兵。

 

  兵户以三丁征一还算仁慈,也有五丁取四等,兵户就是征兵之户,父亲要当兵、儿子要当兵、孙子也要当兵。汉制兵役还有除役的时候,但若像江东世兵,就是指代代世袭,当兵当到死为止。门阀特权不受征兵限制,这也不是秘密,有头有脸的家族更无出兵必要,因此不能用全民皆兵来计算兵力。

 

  从史书不能武断得出数字,否则孔明第一次北伐还看不到魏兵损失,但是魏兵真的没死半人吗?还有,马谡不过为参军(蜀汉前后共有十位参军),却能「率大众」在前,那么同次参战有高祥将军、张休将军、李盛将军及黄袭将军等人,不知兵力又如何?将军兵力比参军兵力又该如何?《晋书》就很搞笑,认为陈寿的父亲为参军马谡的参军,历史上很少有长官与部属同时担任相同官职,一本三四百年以后的作品,连陈父都记载名不详,居然能得出参军之下还有参军,如果史书可全信的话。

 

  孔明第二次北伐,除了记载二十日运粮不继外,光史书记载,陈仓城内至少有「郝昭」、「费曜」及「王生」三位将军,加上还有「王双」将追击孔明,如果「王双」与「王生」不为同一人,曹魏最起码派了四位将军在陈仓坚守。守兵人数正史不详,野史《魏略》唯一有兵力数字为「栗千余人」,这也是号称孔明数万攻城,魏将守兵千余的以寡击众之战例。但是曹魏这种大国,四位将军仅共领一千余人吗?

 

  再说死一万人与死一千人是一回事,死一万农夫与死一万士兵又是另一回事,益州一州能有百万人口,青州一州又何尝不能拥民百万,至于征兵比例等,更不见得全国一致,号称缺粮的益州能养十余万士兵,江东鱼米之乡也才二十万,有米没米才差十万,未免离谱,可见其中必有隐户,史书的数字只能用来参考。

家园 关于屯田的税收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税收自从商鞅变法以来一直是赋(人头税)税(地租)并行,并要服徭役.而屯田者仅仅缴纳地租,免人头税及徭役.曹操在攻克邺城后的户调制中规定除田租每亩四升外,每户还要征收绢两匹棉两斤,这些屯田者都不必负担.地租本身高了一些,但考虑到人头税和徭役的免除,综合地看屯田者的赋税高得离谱之说难以成立.更何况部分屯田者是租用官府的耕牛农具,与单纯的自耕农本身就有差别.

唐朝杜佑在其<<通典-食货典-田制>>中将屯田单列,本身就说明屯田与单纯的农耕不同.屯田制在此后并未消失,不少朝代效仿,无不以魏之屯田为例并称其"下不甚劳,大功克举",不知道您的"十取八九"有什么出处?<<通典>>全书可从下面的连接得到,如有兴趣请自行查询.

http://www.chinapage.com/big5/big5-history.html

另外,能否把您的作品给出连接方便大家阅读?谢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