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三国人物之坚定枭雄 -- 刘备 -- 萨苏
刘备称为枭雄,一般的解释是说他反复无常,有的时候很不够朋友。这可以从三国的历史上看出来,刘备先后依靠过曹操,袁绍,陶谦,刘璋,孙权等,无一不吃过他的苦头,甚至被他夺了老家。
然而某的看法,这个“枭”未必是贬义。刘备的枭雄作法,仔细看看,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他"枭"的人物全部是政治上的大人物,特点是和他志不同,道不合,这注定从一开始他们就貌合神离,只是利用而已.其实刘备一生政治口号很明确,就是复兴汉室,从这一点上,他从不背叛。刘备的所谓枭,就带有了一种为理想的百折不挠精神。从道义上说,他背叛的不过都是汉朝的逆臣,根本谈不上“枭”。
翻过来看刘备的仁义,"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转战万里关山以复兴汉室为号召,不屈不挠,假若不考虑个人野心,可谓千古美谈,考虑个人野心,也不亚于曹操魏武。如果全盘否定古代也存在理想主义大约有点儿失之偏颇。
当时人对此似乎也颇为看得明白,试想刘备有反复无常的性格缺陷,深沉如赵子龙者焉能一见倾心,终生追随左右?纵黄权之投魏,哭刘表于当阳,其性格也鲜明. 他治蜀很快纠正"皇叔入川,荆楚人贵",连天旱禁酿酒之类小事也面面俱到,确有君子之风.如果说他性格上有些问题,那就是和孙策一样对鬼力羊车相当的不感冒,某想,大概是让黄巾起义吓的,当时的政治家对这些阴阳家都有点戒心 -- 和现在对某某功差不多吧。
其实,刘备和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性格有很多相似之处,以“枭雄”的称号名刘备,带有一点正面的味道。某的看法,刘备骨子里认为自己是高祖和光武的续统,连他自己都不能不信,理由呢?大家有兴趣可以猜猜么?提醒一下,从他的经历看 :)
一家之言,与同好者探讨.
[完]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于是顶一顶。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曾把刘备与刘秀相提并论,也就是汉光武帝更名符其实为「枭雄」
光武之拒更始,与昭烈之逐刘璋,一也;论者苛求昭烈,而舍光武,失其平矣。刘焉之于昭烈,分不相临,光武则固受更始大司马之命矣。更始起于汉室已亡之后,人戴之以嗣汉之宗社;刘焉当献帝之世,坐视宗邦之陵夷,方且据土而自尊。则焉父子有可逐之罪,而更始无之。如曰更始不能安位而存汉,则璋之弱,又岂足以保三巴而不授之曹操乎?然则以忠信坚贞之义相责,而昭烈有辞,光武无辞矣。
乃光武之不与篡逆同罚也,则固有说。更始之立,非光武兄弟之志也;张?n、朱鲔动摇人心而不能遏,则奉更始而君之,受其忉钺之赐,皆出于弗获已,而姑以自全。君臣之义,生于人心者也。天下方乱,君臣未定,无适主之分义,同兴讨贼之师,势均德齐而志不属。故更始不任为光武之君,拒之而心固不疚。义非外也,信诸心者,无大疚焉斯可矣。唯然,则光武可逸不忠之罚,昭烈可释不信之咎,皆非可执一切之信义以相纠者也,而于昭烈乎何诛?
陈志赞刘备:「有高祖风」及傅干: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毛宗岗在三国志里的评说:昭者光也,烈者武也,谥备「昭烈」,犹谥「光武」也。
枭字本无反噬之义,而为首领或领先之意:
《战国策》记唐且见春申君:「夫枭??之所以能为者,以散棋佐之也。夫一枭之不如不胜五散,亦明矣,今君何不为天下枭,而令臣等为散乎?」
《史记》:「且太子所与俱诸将,皆尝与上定天下枭将也。」
《淮南子》:「其魂不躁,其神不娆,湫?x寂寞,为天下枭。」
《论衡》:「东成令董仲绶,知为儒枭,海内称通。」
《汉书》:「北貉、燕人来,致枭骑助汉。」
以上枭字都不作反叛解。
诚然刘备以反咬刘璋而被称之枭雄,但是刘秀同样以对更始不忠而更被称之枭雄,也就是先投门下,翻脸背叛之人。但刘秀有许多御用文笔美化贴金,但是刘备呢?这不过是成王败寇的另一个好例。
三国开国皇帝中,刘备的人品是最好的,只可惜他真正崛起的太晚了,天下已经大定了,而且能力不如阿瞒,可惜了。
所以我每次玩三国的时候,都让刘备大破曹操,替他老人家出口气。
要说汉家天下也是一个气数,从刘邦兴于四川到阿斗亡于四川,两汉终于落下帷幕。可谓也是一个巧合。
然则以刘备比之于高祖并不十分逊色,看看刘备和诸葛亮的千古君臣鱼水际合之情就知道什么是古今之盛轨了。
同意萨苏的观点。
【细论刘备的不是英雄是枭雄】
原作 苍天雄鹰3678
刘备一直被别人称为枭雄偶尔一次在青梅煮酒时被曹操称了一次英雄,但那可能是泛指另外曹操本人也有枭雄本色,故刘备从严格意义上论绝称不上“英雄”二字,只能称为“枭雄”,下面就细细论之。
东汉后期一直到魏晋最时兴品评人物了,那时可不象现在只要杰出就可称之英雄,对英雄二字是有严格定义的。刘劭《人物志》中定义英雄二字为“聪明秀出为之‘英’,胆力过人为之‘雄’”。概括起来需同时具有文武两方面的卓异才能才能称为英雄。除了曹操外程昱郭嘉等都说过“备有雄才”这样的话,可见当时许多人都强调刘备有“雄才”,但具体从文武两方面论刘备仅具有胆力过人的“雄”,独独绝少的是聪明秀出的“英”。可能正是这一点后来刘备对于自己的同盟者号称英隽异才的周瑜,面多他的咄咄英气就羡慕的紧不由自主的要说些坏话了。
刘备一生的经历特别是军事上的也证明了他虽“亲当矢石”有胆力过人的匹夫之勇,亲自鞭打都邮的不就是刘备本人么。而好多次又临危不惧是当得起个“雄”字。
但他独缺这种“聪明秀出”的才能。当时就有人论刘备“拙于用兵,每战必败,”不是军事家的曹丕也说过“备不晓兵”这样的话,陆逊更是明言他“败多胜少,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这样的结论。这也难怪刘备,他出生低微从小又没受过什么好的教育加之天赋不够自己又不喜读书,当然不具备聪明秀出的英气,所以刘备只能算个“雄才”,却不是个英雄。
刘备不是英雄但却是枭雄,说他是枭雄的除了周瑜的“刘备以‘枭雄’之姿;鲁肃的“刘备天下枭雄”外,黄权也说过类似的话,权谏璋曰“左将军有骁名..”,李贤注说“骁,枭”二字通用。可见认为刘备是枭雄的是时人的公论。
这里有必要搞清“枭雄”的真正含义,陈琳声讨曹操的檄文中就有这个词:“曹豺狼野心,浅包祸谋..专为“枭雄”。后人注曰“枭恶鸟也,雄强也”,而枭是一种什么样的恶鸟呢,传说枭生而食母是用来比喻惯于反噬的恶人的。所以枭雄这个词绝不是褒义也不是中性词,而是大大的贬义词。陈琳说曹操是枭雄就是针对曹操曾得到袁绍的大力支持后却反而企图消灭袁绍这一点说的,而刘备比之曹操,他惯于忘恩负义反噬他人不知要厉害几倍,就是以忘恩负义著称的吕布比之也不及,我看刘备反噬他人的本事还是吕布的平方了。
说这并不是和刘备有仇,抛开所有遵刘偏见客观的说确实如此:
当初刘备在徐州为吕布所逐投奔曹操,不但得到重视还有了一段“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耳”这样的煮酒佳话。正当曹操如此称誉刘备之际刘备却和董承等人密谋企图发动政变除去曹操。如果说当时的背叛还有为汉室复兴的考虑的话,他后来的类似行为就没有什么理由了,刘备寄予刘表就很使表头疼后来和孙吴那更是东吴吃了大亏,东吴出兵赤壁救备于危难刘备却坐收渔利,后来借了人家的荆州又赖着不还,这样的人物真是“反复难养宜早图之”不管对哪个收留他的人来说留在身边只能是个大祸害没有一点好处的。但虽有智谋之士能看清刘备的枭雄本质却还是有人被他“仁义”的外表所迷惑,刘璋就是这样的傻瓜。他迎来刘备“使讨张鲁”却不想刘备回军成都迫使刘璋开城出降他却自领了益州牧。后来一听说曹丕称帝献帝还没死呢他就急着带上了皇冠。有时候我觉得罗贯中真是了不起,他能把历史上如此一个枭雄人物塑造成时不时流泪的贤德人君确实不容易,就是有些地方看上去有点伪善也不能多怪了。毕竟真实的刘备是如此一个枭雄呀。
当然政治军事斗争是不能用道德来衡量是非的,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作为三国霸主的刘备他凭借的资本比曹操孙权都少得多,最后能成就霸业他不做枭雄又能如何,不如此可能早有被那个时代淘汰了。新语把刘备比作汉高祖很是高明,他们相象的地方太多了,而刘备可能更不容易因为他面对的不是一个勇而无谋的项羽而是许多人杰,这一点上已有公论不再赘述,我想说的是刘备正真了不起的地方并不见得是用人,虽然他很会用人但三国其他君主也行而作为成功的人主这一点是必备的。刘备最了不起的是他的韧性也就是面对失败不屈不饶的精神,凭着这一点他就象是石缝里的种子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用枭雄的作为寻找时机,当某一天“天公降雨”的时候这棵种子就能发芽这条蛟龙就能起飞--“使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完》
老巴巴后记
【蜀书?先主传】十二月,曹公北征乌丸....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今人归者,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人本主义”的提法现在已经脱离了原意 ,但我还是要把这个词的发明权归于刘备。
刘备的最大长处就是识人之长, 如同股神善于识别一只有潜力的股票。刘备的一生就是靠这一技之长,从一无所有打到三分天下〔据新资料说:刘备的三分面积上还行, 实力上其实只有当时全国GNP的十分之一〕
就雄、豪、胆、气而言, 绝无疑问 ,刘备的“雄”是生前就有定评的, 但究竟是英雄还是枭雄,本来想论一论 ,忽然想起有篇读过的文章, 专解此事 ,写得比我高明,所见略同, 我就搬过来助兴给萨兄助兴了 。 那天萨兄过来喝一壶啊, 哈哈 。
至少是两pai.
三以先主绍汉而系之正统者,为汉惜也;存高帝诛暴秦、光武讨逆莽之功德,君临已久,而不忍其亡也。若先主,则恶足以当此哉?
光武之始起也,即正讨莽之义,而誓死以挫王邑、王寻百万之众于昆阳,及更始之必不可为君而后自立,正大而无惭于祖考也。而先主异是。其始起也,依公孙瓒、依陶谦,以与人争战,既不与于诛卓之谋;抑未尝念袁绍、曹操之且篡,而思扑之以存刘氏;董承受衣带之诏,奉之起兵,乃分荆得益而忘之矣。曹操王魏,己亦王汉中矣;曹丕称帝,己亦帝矣;献帝未死而发其丧,盖亦利曹丕之弑而己可为名矣;费诗陈大义以谏而左迁矣;是岂誓不与贼俱生而力为高帝争血食者哉?
承统以后,为人子孙,则亡吾国者,吾不共戴天之雠也。以苻登之孤弱,犹足以一逞,而先主无一矢之加于曹氏。即位三月,急举伐吴之师,孙权一骠骑将军荆州牧耳,未敢代汉以王,而急修关羽之怨,淫兵以逞,岂祖宗百世之雠,不敌一将之私忿乎?先主之志见矣,乘时以自王而已矣。
另外,刘备的溢号昭烈,在三国志中也没有几处提到。至少只有先主传而没有汉昭烈纪,可见在魏,晋时是不可能承认刘备的帝号。枭雄当然没有贬义的,其实就是英雄的另种称谓。
枭雄,骁悍雄杰之人,犹言雄长,魁首,多指强横而有野心之人,
“枭”假借为“骁”,最勇健:
且太子所与俱诸将,皆尝与上定天下枭将也。?D?D《史记?留侯世家》
为天下枭。?D?D《淮南子?原道》。注:“雄也。”
枭为最勇健也。?D?D《汉书?张良传》注
枭犹胜也。犹六博得枭则胜。?D?D《后汉书?张衡传》注
刘备,天下枭雄。?D?D《资治通鉴》
三
以先主绍汉而系之正统者,为汉惜也;存高帝诛暴秦、光武讨逆莽之功德,君临已久,而不忍其亡也。若先主,则恶足以当此哉?
光武之始起也,即正讨莽之义,而誓死以挫王邑、王寻百万之众于昆阳,及更始之必不可为君而后自立,正大而无惭于祖考也。而先主异是。其始起也,依公孙瓒、依陶谦,以与人争战,既不与于诛卓之谋;抑未尝念袁绍、曹操之且篡,而思扑之以存刘氏;董承受衣带之诏,奉之起兵,乃分荆得益而忘之矣。曹操王魏,己亦王汉中矣;曹丕称帝,己亦帝矣;献帝未死而发其丧,盖亦利曹丕之弑而己可为名矣;费诗陈大义以谏而左迁矣;是岂誓不与贼俱生而力为高帝争血食者哉?
承统以后,为人子孙,则亡吾国者,吾不共戴天之雠也。以苻登之孤弱,犹足以一逞,而先主无一矢之加于曹氏。即位三月,急举伐吴之师,孙权一骠骑将军荆州牧耳,未敢代汉以王,而急修关羽之怨,淫兵以逞,岂祖宗百世之雠,不敌一将之私忿乎?先主之志见矣,乘时以自王而已矣。
故为汉而存先主者,史氏之厚也。若先主,则固不可以当此也。羿篡四十载而夏复兴,莽篡十五年而汉复续,先主而能枕戈寝块以与曹丕争生死,统虽中绝,其又何伤?尸大号于一隅,既殂而后诸葛有祁山之举,非先主之能急此也。司马温公曰:「不能纪其世数。」非也。世数虽足以纪,先主其能为汉帝之子孙乎?
--
以上为《读通鉴论》的原文,少了最后一段,就有失原意。
另外,袁绍使陈琳为檄,也称曹操为「枭雄」。
顺时而动,吉也,逆时而动,凶也。这句古话说的很有道理。时势一方面在造英雄,时势另一方面也限制了英雄。周瑜说:既生瑜何生亮
孔明则只能说“命由天定”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不要说刘葛,就是孙曹也一样是尽人力以听天命了。
老兵在国内的时候,有一次到长春出差。闲来无事,到书店里逛逛,发现了一本《续三国演义》(大概是这个名字,记不清了),里面讲到蜀汉灭亡以后,姜维殉国,北地王的儿子、赵统的儿子、张苞的儿子和关兴的儿子隐姓埋名,逃到了北方匈奴那里,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以便再起,这就是后来匈奴刘渊汉国的来历,也就是为什么刘渊祭三祖(高祖、光武、昭烈),以刘禅为先帝的缘由。
瞧瞧人家,是如何人定胜天的。
纯属笑谈。
如果他不姓刘,那也一定是某备称孤吧。
灌了那么多水了,还有一丝皇室血统的微红,用来骗人,那是物尽其用,是不是真的把自己都骗了?我看不见得。
帝王将相宁有种乎?还是这句话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