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饮食】阳春面的来历 -- 扔石头的

共:💬15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饮食】阳春面的来历

阳春面

所谓“阳春面”,原指一种不加任何浇头的汤面,称“清汤光面”,是旧时上海最大众化的面点(也可作主食)之一。后因商贾人等忌讳“清”、“光”等不吉利字眼,有好事者取古乐曲名《阳春白雪》的阳春二字,改称为“阳春面”。此面制法简单,在酱麻汤碗里盛上滚烫的面条,缀上碧绿的点点葱花即可。很多人在谈及上海的大众化早点时,往往将阳春面等号称“四大金刚”的大饼、油条、粢饭、豆浆联系在一起,并同时将他们归入平民早点一类,以示其低档。阳春面又有宽汤与过桥两种。前者指碗里汤多面少,后者谓汤少面多。上海开埠以后,许多面馆对阳春面的汤加以改进,有用肉骨头熬制,也有增加鲜鱼同煮的,汤浓味鲜。沪上当时小有名气的馆子如“老半斋”、“四如春”等都是吃阳春面的佳处。

家园 【文学】阳春面

阳春面

作者: 刘西祥

  什么叫阳春面?如今的年轻人大都不甚明了,还以为是什么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呢。其实,阳春面就是普通的面条,筷子那么宽窄,碗沿儿那么厚薄,由机器压制出来,一把儿一把儿地放在案板上,整整齐齐的,很是好看。煮熟后捞在碗里,浇上面汤,滴点酱油上色,捏点咸盐调味,再甩上几颗葱花就成了。微不足道,连一点油星子也没有,还不如现今的方便面呢。可是在六三年,那个刚刚从困难时期中缓过劲来的年代,对我来说,阳春面却是那样地举足轻重,以致几十年来,每每想起,不能忘怀。

  那时我刚上初中,因为学校离家较远,为了节省时间,妈妈每天早上都要给我三两粮票和一毛三分钱,让我中午到距学校不远的商学院内一个公共食堂里去吃一碗阳春面。当时和我一起去商学院食堂吃阳春面的同学有七、八个人,因为那个食堂的阳春面数量给的比别的餐馆里要多,味道也还地道,所以大家都盯准了这个食堂。

  每天上午,到了第四节课快要结束时,我就和大家一样,都坐不住了,肚子饿的咕咕叫,口水也一个劲儿地往外冒,就盼着那动人心弦的下课铃声了。蓦地,铃声一响,大家都忙不迭地把课本和文具胡乱地往课桌抽屉里一塞,就一涌而出教室,闹哄哄地朝着商学院的食堂跑去。因为跑到后面的人可能坐不上位置,得站着吃,那是很丢面子的事,所以大家都争先恐后,顾不上讲什么风格了。

  冲进了食堂,抢到了坐位,就先将一个圆形的桌子坐满,然后把三两粮票和一毛三分钱端端正正地摆在桌面上,那样食堂的服务人员很快就会来把钱和粮票收走,为的是一次烧开锅就集中将一桌人吃的面条下完,而不能为了一、两个人专门烧一次锅。

  每当这种时候,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满怀惬意地看着服务人员取走钱和粮票的身影,想着即将端来的热气腾腾的面条时,心里那种焦急的期待和热切的渴望是每一个从三年困难时期走过来的人都不难体会的。

  这时候,大家有说有笑,叽叽喳喳,气氛非常活跃。有的同学将筷子互相刮来刮去,或者干脆将筷子当成鼓锤,有节奏地在桌沿上敲出各种鼓点。大家和着鼓点,起哄似地唱着即兴编造的词:“商学院,大饭店,三两粮票一毛三;阳春面,是午饭,吃完一碗又一碗。”大家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不厌其烦地敲着筷子,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弄的整个食堂就象个排练话剧的舞台,连食堂服务员干涉也无济于事。

  待到面条端上来,大家都先互相数着对方碗里漂着几颗葱花。那碧绿的葱花在热气腾腾地酱红色汤上悠悠地漂浮着,点缀在突出汤平面的白色面条周围,宛如一件色香味具佳的艺术品。同学们戏称面汤为“御赐高汤”;称葱花为“青龙过海”;称面条为“浪里白条”。大家用筷子挑着面条,大声地吸着、嚼着,那声音,和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组成了一支悦耳和谐的吃饭交响曲。

  末了,陆陆续续先吃完了的那些同学并不走,他们仍然意犹未尽地坐在凳子上,不无羡慕地看着还没有吃完的最后的那个人。于是落后的那个人也就猛地加快了速度,卖弄地连吃带喝,直到剩下最后一口汤,就故意地把头高高地一仰,咕咚一声,把那口汤很响地吞进肚里,然后有滋有味地把嘴一抹,一边潇洒地离开餐桌,一边把空碗往桌上重重地一撂,喊一声“乌拉--!”,就和大家一道得胜似地扬长而去了。

  到了第二天,这一切便又都如此这般地重复一遍,日复一日,一直到第二年的春末。有一天,我就突然地从此不再去了。对我而言,吃阳春面的所有乐趣也都就此嘎然而止:那是因为爸爸把他的自行车给了我,我中午可以骑自行车回家吃饭了。

尽管阳春面伴随着我的学生生活还不到一年,然而它却真实地记录了我在那个时期的部分生活片段。它使我常常想起我的青年时代,令我感怀,摧我奋进,从而使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惜今天。

家园 好诱人,要是有图就好了
家园 就是光面,没有啥好看的.

阳春面的美妙,只在我记忆里面,现在再吃也吃不出来了.

家园 以前在杂志上看过《一碗阳春面》日本的

好感人,看一次哭一次,后来这文还收到课本里去了,不过是选读的

也有翻译成《一碗荞麦面》的。

家园 应该是一碗荞麦面,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给翻成一碗阳春面了.

小日本的面条做得还不错.

家园 为什么我从小到大吃的阳春面都是不加酱油的?

不加酱油的阳春面的照片我是有的,不过WEBSHOT的图不好链接,自己去看吧。

阳春面

http://community.webshots.com/photo/64265278/74206776RCsCPO

面汤

http://community.webshots.com/photo/64265278/74206831vPjkKB

家园 老上海人喜欢用酱油调味.

老上海菜讲究的赤酱就是这个意思.

改良后的是不用的,汤头也讲究多了.

家园 我的经历:看菜牌时想这面应该很好吃,等到端上来 - 我靠

不就什么都没有的面么。

家园 谢谢小麦.:) 看着好馋!
家园 我还没有吃过呢

好遗憾.. 家在北方,还从没去过上海呢.:P

家园 荞麦面是什么,偶就知道荞麦皮
家园 看的就是这一碗阳春白雪的感觉

其实清汤寡水不正是我们这些被满汉全席腐蚀了的胃所需要的感觉吗?看过了春城四处飞花的繁锦才更体会茫茫沙漠中所蕴含的深刻内容。鱼翅捞饭不过是余兴节目,这才是我们的胃需要的东西呢

家园 哇哇哇!小麦MM的厨艺好厉害呀.

宽汤阳春面做得好.

家园 用荞麦做的面条啦,按北方话说比较筋斗的.北方很多地方都有卖的.

荞麦皮常用来做枕头的,不过我从来没有用过.看过一篇报道,说荞麦皮也有血型的.

我喜欢用羽绒的枕头,而且最好是两个,高枕无忧呀.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