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猜测老萨为何讨厌鲁迅 -- jack
对鲁迅此事构成谴责的必要条件是,第一,当时上海的主要报纸报道了细节部分,第二,鲁迅读过这些报纸,并看过这些报道
你遗漏几点。
1,上海空战是稀罕事,很多市民看到过。即使鲁迅自己没看到也可能会听人说过。
2,除报纸外,鲁迅的相识,比如日本书店老板,会不会给他消息。
3,鲁迅听收音机麽?
其实主要的,就是鲁迅是如何了解外界消息的。
空军将士是英勇的,可调动他们的那些“上头”,那些“转场”,我不知道你的观感是如何的。
郢客和老萨都已经拿出来了。我认为只是对同一史实的不同解读而已。
鲁迅的形象在我这里根本没有因萨大之言而撼动分毫。
我想大多数网友也会如我一样。
你就不必浪费宝贵时间来反击乐。
你知道有人个性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非贬义),不值得较真的。
看看当时的历史背景
1930年12月 10万国军开始红军第一次围剿
1931年2月-5月 开始对红军第二次围剿
1931年6-9/15 开始第三次围剿
1931年9月18日 日军入侵东三省,东北军撤离东三省
1932年1月28日 一二八空战
1932年6月 50万国军开始第4次反围剿。
1933年 2月红军粉碎第4次围剿
1933年2月 鲁迅写《伪自由书-航空三愿》
东北没做抵抗就放弃了3个省,连当初缴匪的19路军都立誓不再内战的时候,50万国军在第4次围剿。我想是如此让人憋屈的现实,如此势如破竹的败退局势,让鲁迅语调尖刻起来,并喊不杀人民的话。
萨兄是军事迷,可能对战斗中的英雄十分推崇。而作为不懂军事的平民而言,看到如此背景,恐怕最多的是不信任和愤慨,对军队,对政府。
19路军的回忆:
[URL=]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all/11025807/20050425/12267077.html
[/URL]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对于日本的入侵,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931年,陈铭枢由于促进宁粤合流,被蒋介石调任京沪卫戍司令官,并非蒋介石嫡系的十九路军才被允许调戍来沪,维系京沪警备安全。当日本为转移建立满洲国的国际视线而于1932年1月中旬在上海寻衅时,已被迫下野的蒋介石幕后曾授意何应钦、朱培德电令十九路军于1月27日退出上海市区,却遭到已经宣布拒绝内战的十九路军领导人蔡廷锴、蒋光鼐等人的拒绝。
蔡廷锴在对“一二八”的回忆中,说到自己当年在围剿红军回师赣州整补时,就从“九一八”中认识到由于连年内战而导致枪口不能对外,是造成日本帝国主义想灭亡我国的主要原因。为此他特在赣州体育场率全军宣誓,决心从此“不再反共、主张一致对外”。1933年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所编《“一二八”的一些纪念品》中,刊载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戴戟告十九路军全体官兵同志书》,对于日本人“兽性鬼态”已全然暴露的事实,十九路军为避免“惶惶五千余年之华胄,将沦为奴隶牛马万劫不复之惨境,”“子子孙孙千秋万岁,都要骂我们为欺世盗名、亡国灭种不中用的东西”,发出“是而可忍,孰不可忍”,“我不自救,谁敢救我”的声明。
这种近乎自发的抵抗不能得到国民政府的支持,结果可想而知。虽然士气高昂,但十九路军并非中央嫡系部队,装备落后且后援不足。面对“上海地面辽阔,大家(在日本铁甲军、飞机、大炮优势火力面前)只能各自为战的困境”,蔡廷锴甚至提出可以“学我们在江西时,赤匪攻击我们的战术”。当时正在病中的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更是在1月23日十九路军军部召开的紧急会议中,以红军坚韧的战斗精神启发十九路军军官,以激励士兵的抗战精神。
然而战争打响后,十九路军在战时最为需要的“平射炮和高射炮,经两军政务一再呼吁请领,军政部始终不发一炮一弹”。而对于 “自1931年10月起,从未领到应得军饷分文”的十九路军来说,到1932年5月底“一二八”之战结束时,国民政府的国难严重税收减少而欠发的军饷已达八个月、六百余万元之巨。以致国民党内在上海的一些人士说,中央是想看着十九路军被打光。
不是要降低别的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在鲁迅文集内,你能找到鲁迅赞扬空军勇士的语句麽?
“有名无实”的反驳
新近的《战区见闻记》有这么一段记载:“记者适遇一排长,甫由前线调防于
此,彼云,我军前在石门寨,海阳镇,秦皇岛,牛头关,柳江等处所做阵地及掩蔽
部……化洋三四十万元,木材重价尚不在内……艰难缔造,原期死守,不幸冷口失
陷,一令传出,即行后退,血汗金钱所合并成立之阵地,多未重用,弃若敝屣,至
堪痛心;不抵抗将军下台,上峰易人,我士兵莫不额手相庆……结果心与愿背。不
幸生为中国人!尤不幸生为有名无实之抗日军人!”(五月十七日《申报》特约通
信。)
这排长的天真,正好证明未经“教训”的愚劣人民,不足与言政治。第一,他
以为不抵抗将军〔1〕下台,“不抵抗”就一定跟着下台了。这是不懂逻辑:将军
是一个人,而不抵抗是一种主义,人可以下台,主义却可以仍旧留在台上的。第二,
他以为化了三四十万大洋建筑了防御工程,就一定要死守的了(总算还好,他没有
想到进攻)。这是不懂策略:防御工程原是建筑给老百姓看看的,并不是教你死守
的阵地,真正的策略却是“诱敌深入”。第三,他虽然奉令后退,却敢于“痛心”。
这是不懂哲学:他的心非得治一治不可!第四,他“额手称庆”,实在高兴得太快
了。这是不懂命理:中国人生成是苦命的。如此痴呆的排长,难怪他连叫两个“不
幸”,居然自己承认是“有名无实的抗日军人”。其实究竟是谁“有名无实”,他
是始终没有懂得的。
至于比排长更下等的小兵,那不用说,他们只会“打开天窗说亮话,咱们弟兄,
处于今日局势,若非对外,鲜有不哗变者”(同上通信)。这还成话么?古人说,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以前我总不大懂得这是什么意思:既然连敌国
都没有了,我们的国还会亡给谁呢?现在照这兵士的话就明白了,国是可以亡给
“哗变者”的。
结论:要不亡国,必须多找些“敌国外患”来,更必须多多“教训”那些痛心
的愚劣人民,使他们变成“有名有实”。
五月十八日。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我反对,我反对,我发对,光是反对了。
我认为鲁迅的正面意义大于负面意义。但连有根据的评价他也不行了?
欲数其罪,何患无据.
鲁迅这篇文章还提到了西藏,恰好是我们正在关注的.
(不是全文转)
-----------------------------------------
“日本研究”之外
自从日本占领了辽吉两省以来,出版界就发生了一种新气象:许多期刊里,都登载了研究日本的论文,好几家书铺子,还要出日本研究的小本子。此外,据广告说,什么亡国史是瞬息卖完了好几版了。
怎么会突然生出这许多研究日本的专家来的?看罢,除了《申报》《自由谈》〔2〕上的什么“日本应称为贼邦”,“日本古名倭奴”,“闻之友人,日本乃施行征兵之制”一流的低能的谈论以外,凡较有内容的,那一篇不和从上海的日本书店买来的日本书没有关系的?这不是中国人的日本研究,是日本人的日本研究,是中国人大偷其日本人的研究日本的文章了。倘使日本人不做关于他本国,关于满蒙的书,我们中国的出版界便没有这般热闹。
在这排日声中,我敢坚决的向中国的青年进一个忠告,就是:日本人是很有值得我们效法之处的。譬如关于他的本国和东三省,他们平时就有很多的书,——但目下投机印出的书,却应除外,——关于外国的,那自然更不消说。我们自己有什么?除了墨子为飞机鼻祖〔3〕,中国是四千年的古国这些没出息的梦话而外,所有的是什么呢?
我们当然要研究日本,但也要研究别国,免得西藏失掉了再来研究英吉利(照前例,那时就改称“英夷”),云南危急了再来研究法兰西 .....................................
很喜欢用反讽。。。不了解那个时代的气氛的话,仅从干巴巴的印刷文字来看,后人很难理解。而这个气氛,是无法用文字保留的。。。打个比方,在河里用TG一词,其它网站的人很难理解这里的心态,就是这个道理。
就那篇鲁迅对128的冷嘲热讽来讲,俺要在那个年代,估计也会这个吊样子讲话:偌大一个中国,敌人都打倒家里来了,居然就区区一个19路军愤然抗日,居然还要洋人来助战----自己人在哪里呢?在炸老百姓呢~ 依俺理解,;鲁迅并不是对普通军人“冷嘲热讽”,是对“时局”,简单说,是当局。。。然而“当局”是个什么样子呢?还在军阀混战的尾期呢~ 整个中国,就没有一个可以真正称为“当局”的咚咚!!!要是俺,投海的心都有了~
从918到全民抗战,经过了许多年!全民团结一致对外的共识,并非一开始就有了的。推动这个社会共识,经过了许多人及各个党派的共同努力----这里俺可以说,也有鲁迅的一份。如果鲁迅先生活到校长的庐山讲话发布,恐怕会第一个高呼“委员长万岁”。。。不是俺邪恶,是鲁大侠这样言行比较“极端”的人,走到另一个极端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
俺总有个感觉,毛公推崇鲁迅,是因为对鲁迅恨民众愚昧不争而发誓医治国人心灵,产生了共鸣。。。这次,俺真的是邪恶鸟~
什么意思?
鲁迅明明是在斥责这些“专家”们盗窃别人研究成果,怎么跟“媚日”联系上的?
要说“媚日”。应该是鲁迅斥责那些专家们媚日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