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经济学读书心得 -- 科大胡不归

共:💬1701 🌺4365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4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种文摘感觉就是浪费空间和版面
家园 中国和西方的精英是很有区别的

西方的精英依据自身条件和利益,发展出一套高尚理性的理论来,称之为普世价值,基本上这些价值都是直奔对手要害的。

中国的精英则虚心学习奉之为神明,沾沾自喜,并以此开导中国老百姓。中国的利益他们是不管的。

家园 我就我的所见略提一下

先声明我反对计划生育.我老家是一个县级市,我上小学中学的同学都三十出头,我所能接触到的,至今在农村里生活的,有六七成以上都有两个孩子,3个的没听说有几个.而住在市里的做公务员或政府国企的合同工临时工的倒是一个孩子的比例大些,占七八成左右.而朋友工厂里雇佣的十八到二十三岁左右的市下面农村出来的孩子,兄弟姐妹两三个的却是挺多.多数是姐弟结构.有一个女孩的四五年后可以再要一个(这是这里地方的规定,不能代表其他农村情况).我的看法是,农村的计划生育是抓越来越紧是不错,但是并没有完全一刀切,口号年年还是要使劲喊,但只是要压制广大群众多生的念头而已.有钱的无论是城市或农村我想都可能会有多生一两个的想法,而农村里贫穷些的也还有着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所以官方所报的数字估计与事实有差距,不过官方自己心里也应该明白这个情况. 以上纯粹个人猜测臆断,说说而已.

家园 回别人帖子前要把人家的帖子好好看明白了才行

别老空放炮。

会给未来带来什么样的问题?

家园 农村情况河里讨论过

先用数据说明一下,

1,2005年底的人口普查,城市每户居民2。97人,农村每户居民3。27人。

农村每户比城里多0。3人。要说成农村生3个,2个多的是。是没有根据的!

2,根据这次人口普查,我们出生的人口是1600万/年,他们的父母是70年代生人,是2500万-2700万/年.每妇女生育率是1.30左右,现在城市人口42%,农村人口58%,城市化的主力又是农村的育龄人口。城市的只生一个,农村的生育率是1.6。怎么会2个,3个的多的是

3,农村拆了很多学校,辞了不少老师,就是因为小孩一年比一年少

教育部2006年公告:全国小学生3年锐减1300万

http://education.163.com/06/0705/09/2L8OHV7400291MUF.html

从河友见闻上也可说明,请见

http://www.talkcc.org/article/1314640

家园 只有1.3,没有1.8

中国有1.8的生育率吗

http://www.talkcc.org/article/796115

http://www.talkcc.org/article/796123

家园 【原创】经济学读书心得(十三)人均的秘密

经济学读书心得(十三)人均的秘密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老子》第三十六章

中国人民经常在兴高采烈地宣布今年GDP超越了哪一国之后,又垂头丧气地补充说人均GDP仍然在世界一百位以外。温家宝说:“十三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多么小的问题乘以十三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十三亿,都会变得很小。”总量很大,人均很小,这不是个严重的问题吗?

Bingo!You got it。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有内涵的问题。这个内涵大大超出了常识。温家宝的话在字面上是正确的,但是有很强的误导性。误导在什么地方?

第一个误导,是让人以为国家的强弱只取决于人均而不取决于总量。确实,质量的差距太大时,数量是没用的。鸦片战争中冷兵器打不过坚船利炮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不过中国人民对这教训的记忆有时到了矫枉过正的程度,在评价国力时几乎是完全看人均、质量,对总值、数量不但不重视,而且简直有了逆反心理,好像总量多是件没面子的事似的。本文第十篇中提到的某些专家,能把德国放到日本前面、加拿大放到法国前面、澳大利亚放到英国前面,甚至认为韩国有可能追上中国,都是这种“总量逆反症”的鲜明例子,逆反到敢于给出完全违背常识的排名。--砖家不可怕,就怕砖家有文化!

阎学通教授曾经明确批评过这种误解。卢森堡的人均GDP几乎是美国的两倍,卢森堡是强国吗?苏联的人均GDP比日本低得多,但苏联是公认的超级大国,日本永远都成不了超级大国。美国如果兼并某些非洲国家,人均GDP下降了,你觉得它的国力是变强了还是变弱了?中国如果把贫穷省份都分裂出去,人均GDP上升了,你觉得它的国力是变强了还是变弱了?由此可见,在国力的比较中,总量比人均重要。关键是,你得搞清国力这个概念指的是什么意思:国力是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博弈的能力,所以国家能调动的资源的总量比质量更重要。

以色列在各方面的质量都很高,许多人都不禁赞叹犹太人不愧为“上帝的选民”。然而以色列只有1.49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和711万的人口,其中犹太人还只有543万,阿拉伯人却有168万。所以选民们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在国际大棋局上只有作棋子的份,生活在被3亿敌对的阿拉伯人淹没的恶梦中。当然,中国人需要永远记住鸦片战争的教训,据说那时中国的GDP还是世界第一呢。但是这个例子说明的只是,在科技与军事水平相差太远时GDP没有意义。这正是本文第二篇的中心论点。现在既然中国有核武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那么GDP总量当然很有意义了。

在这个问题上,军事也是一个有趣的例子。许多人认为军队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这种观点在多大程度上正确可以商榷,不过有人把它推到极端,认为军队的人数没什么用,那就很可笑了。人们往往对以少胜多的战例津津乐道,但这正是因为以多胜少是通例。以少胜多的关键也正是在局部实现以多打少,从孙子到毛泽东都强调这一点。打过命令与征服、红色警报之类的游戏的朋友,都会发现坦克对战时一方的战斗力是正比于坦克数量的平方的,因为坦克多的一方不但总的生命值高,而且在单位时间内发射的火力也多。所以哪怕多一辆坦克都会带来可观的优势,4辆坦克对3辆坦克就可能以1辆的代价全歼对手3辆。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第三篇第八章叫做《数量上的优势》,其中他开宗明义地说:“数量上的优势不论在战术上还是在战略上都是最普遍的制胜因素。”拿破仑在德累斯顿以12万人对抗22万人,在莱比锡会战中以16万人对抗28万人,都失败了。由此可见,“一倍优势的兵力在天平上竟有比最伟大的统帅还大的重量”。美国进攻性现实主义国际政治学家米尔斯海默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中研究了法国大革命时期各大国的力量对比,得到一个很简单的结论:法国早期军事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它率先实行了征兵制,获得了比其它大国多得多的兵力;当别国也开始征兵之后,法国就被压倒了。在我看来,历史上荷兰、法国、德国、日本、英国在争霸中失败,最基本的原因都是人口不够、兵力不够;而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苏联在争霸中取得(阶段性)胜利,人多兵多也是直接原因。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有员额230万,新中国刚成立时是550万。历史上兵力最多的时期是1951年底,因朝鲜战争扩军到627万。不要觉得这很多。你猜苏联和美国在二战胜利的时候各有多少兵?1200多万!黄仁宇写过,当时美国有位征兵工作的负责人说,“人力资源的大桶已经搜刮罄尽,连社会渣滓都刮出来了”,还引起民众抗议。其实这正是总体战的常态。纳粹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在覆灭前夕,将几乎所有能扛得动枪的男人都赶上了战场,只是架不住更加强大的盟国军力而已。苏军的装备和单兵素质一直不如德军,伤亡也一直比德军多,可是伟大卫国战争的光荣终究属于坚韧不拔的苏联红军。让我们谨以《莫斯科保卫者之歌》,向朱可夫元帅和红军战士献上崇高的敬意:外链出处

第二个误导,是没有区别三种意义的人均GDP:人均实际GDP、人均名义GDP和以美元计的人均名义GDP(即人均汇率GDP)。至于PPP?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这个概念。三种人均GDP的区别,在于通货膨胀和汇率变动。这两点加上中国经济的指数增长,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

我从小就听说中国很穷,人均GDP只有两三百美元。这个印象保持了很久,为什么?1980年中国的人均汇率GDP是312美元,人均PPP GDP是451美元,汇率是1.5元兑1美元。1980和1990年代,人均实际GDP大约8年翻一番,人均名义GDP大约5年翻一番。但是由于人民币数次贬值,虽然人均PPP GDP不断上升(1987年就超过了1000美元),人均汇率GDP却进一步退两步,直到1992年才超过400美元。1994年朱鎔基实行汇率并轨,人民币对美元从5.8贬值成8.6。这是人民币最后一次大贬值,此后调整到8.3左右,并一直维持到2005年,所以大家都记住了8:1。1994年的人均汇率GDP是559美元,人均PPP GDP却是2413美元,两者的比例达到了史无前例的4.3倍(如果将PPP GDP下调40%,比例是2.6倍)。这意味着中国人的实际生活水平被大大低估了。可是老百姓不懂这么多,只记得整天宣传的人均不足1000美元。从1980年到2000年,1.5至8.3的汇率变动在名义上使GDP缩小了5.6倍,人均汇率GDP只从312美元增加到了946美元,给人造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缓慢的错觉,导致了极大的“名小于实”。好比中国的人均GDP是一个弹簧,被外加的大力压得比正常长度缩短了许多倍。

为什么汇率在1980年那么低,在1994年又那么高?这都是有历史原因的。

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林毅夫语)。当时中国的劳动力很便宜,资金很稀缺,而重工业和轻工业相比是资金密集型而非劳动密集型的(据《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第3章第2节,重工业部门每亿元投资创造0.5万个就业岗位,只有轻工业部门的1/3)。因此,发展重工业并不符合比较优势原理。--这个了不起的原理再次出现了!不但对于国际贸易,而且对于国内资源配置也可以用。为了强行发展重工业,中国政府不得不以行政力量扭曲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包括低利率、低能源原材料价格、低农产品价格等。由于外汇和资金同样稀缺,所以汇率也被人为压低,以便重点项目能够以较低的人民币价格从国外进口必要的机器设备。因此我们看到,在改革开放前人民币汇率是一路下降的:1950年3月13日4.2,1950年7月1日3.75,1950年7月8日3.6,1950年8月7日3.5,1950年9月5日3.22,1951年5月23日2.23,1971年12月2.46,1978年7月1.72(上引书第2章第3节)。

低汇率政策对于进口是有利的,但同时抑制了出口的积极性。好比你是一位生产剪纸这种“土特产品”的手工艺人,一张剪纸能卖1美元,你更希望这1美元换1.5元,还是8.3元呢?反过来,高汇率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所以我们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外汇储备是很少的,1978年只有1.67亿美元(《宏观经济学(中国版)》第7章第5节)。最滑稽的是1980年,由于华国锋的“洋跃进”,外汇储备成了-12.96亿美元!我不确定负的外汇储备是什么意思:赊帐?外债?

改革开放以来的战略,林毅夫称为“比较优势战略”。这也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经济奇迹的战略,即优先发展当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随着条件的变化逐步进行产业升级。国家不再有义务为了重工业力保低汇率,于是就让汇率一路升高,以提高创汇能力:1980年1.5,1981年1.71,1982年1.89,1983年1.98,1984年2.33……一直到1994年8.62(《宏观经济学(中国版)》第7章第3节)。在1993年之前外汇储备是有增有减的,1993年只达到211.99亿美元。从1994年起中国的外汇储备开始大跃进,当年就增加144%达到516.2亿美元,1996年超过10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加入WTO之后更是只能用疯狂来形容,从2001年的2121.65亿美元直奔2007年的15282.49亿美元!据说外汇储备太多很危险,一不小心经济就要崩溃了,是美帝的阴谋,于是乎许多人都为钱太多而发起愁来。回首1980年的负“储备”,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中国的汇率和外汇储备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我们以后再继续讨论。基本原理就是:低汇率有利进口,高汇率有利出口。不过这两种政策有一个基本的区别:储备耗尽就没法再进口,那时低汇率就不能维持了;储备无限增加却不会遇到不可抗力阻止。所以大多数国家都乐于让本币贬值,而一国想要别国货币升值却往往十分困难。现在中国成天听人在耳朵边翻来覆去地说人民币升值,好像是专门针对我们来的。其实,1973年西德也是在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顺差的情况下才将马克升值的,道理是一样的。有人催我们升值说明我们的商品有竞争力,这是好事;至于升不升、升多少,不还是操之在我吗?

经常有人用人均GDP达到多少美元划线来说明中国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但由于中国人均汇率GDP的这种随意性,所以这些研究往往是文不对题的。我记得小时候学习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人均1000美元是一条重要的线,屡次贬值却搞得这条线好像是遥不可及似的。本科的时候有一次开班会,班长同学很严肃地说:“去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又下降了。”我知道这是由汇率调整造成的,不过还是很奇怪:为什么要贬值呢,这样离邓小平定的1万亿美元的目标不是更远了吗?

1980和1990年代的时候,许多人对人民币缺乏信心,觉得美元才是真钱,在黑市上10元换1美元都干。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压紧的弹簧逐渐向反弹的方向运动了。2003年听说中国的人均GDP终于达到了1101美元,首次达线,我的第一反应是:居然还有达线的时候啊,还以为永远都到不了呢!不料到了2006年,忽然就听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2042美元。怎么会有这样的事,3年翻一番?!如果说在1000美元以下时是“行行重行行”的话,那么上了1000美元之后就是“努力加餐饭”。这个突变把我搞糊涂了,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肯定有人在捣鬼……现在我明白了,实际情况是2004年的经济普查将GDP调高了16.8%,并用趋势离差法对以前的GDP进行了修正,人均达到1000美元的时间被推回到了2001年(1042美元)。翻一番其实花费了5年,而不是3年。

2005年汇率改革后,在眼见为实之下,人们逐渐认识到人民币才是真钱,美元是靠不住的。以前一说谁是赚美元的大家都很羡慕,现在却成了同情的对象。这对于中国人自信心的反弹,也发挥了指标性的作用。在这种大气候下,才会出现这种广告词:中国,勇敢做自己。在实际增长率、通货膨胀、汇率三级火箭的助推下,现在以美元记的人均GDP可望以爆炸式的速度上涨,每年增加18%、4年翻一番是完全正常的。有人会认为这是注水,但其实只是汇率这个以前压紧的弹簧被逐渐松开了,还远没有恢复到正常长度。这个所谓注水的过程,也就是币值恢复真实购买力的过程,只是矫正以前的不平衡而已。

按照这样的趋势,很容易预测出2008年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2010年超过4000美元,2012年达到6000美元,2016年达到12000美元。在几年之间,中国就将走过以前看似无比漫长的路途。在外人看来,中国前进的步伐就像《西游记》中的谚语:“十日滩头坐,一日行九滩。”这其实没有任何不对的地方,只是十日默默积蓄下的能量,一日释放出来了。不过在客观上确实发挥了韬光养晦的作用,就像军队顶树枝、穿迷彩服隐蔽了很久,在总攻令下达之后突然发起冲锋,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如果邓小平真的想到了这么多,那么老邓就太神了!当然,毛主席早就指示过了:我们今天大踏步地后退,就是为了以后大踏步地前进

许多人不理解这种美元数的“大跃进”,所以难怪近几年每次公布GDP都有很多人发出质疑:人均GDP这么快就翻一番,难道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加倍了吗?显然没有嘛!质疑完了就陷入愤世嫉俗之中,觉得GDP没用,或者都是官员虚报的,或者是拆了建、建了拆胡折腾出来的,或者是不顾子孙后代滥用资源搞出来的,或者是绝大多数都被权贵资产阶级拿走了的。愤世嫉俗之后就鼓吹打倒贪官买办、恢复毛主席路线,或者开放党禁、全民大选。其实这些对GDP的指责都不对,根源就是被三种人均GDP搞糊涂了。当然你有权利宣传你的政治观点,但是请一定注意不要使用错误的论据。必须再次强调,中国的汇率GDP上升得快,并不是因为中国造假了,而毋宁说是以前美国造假了,现在只是逐渐向真实情况靠近而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掌握一门……经济学(不是外语)是多么重要啊!

人均GDP的水很深很深,休息一下,我们接着趟。

关键词(Tags): #经济学#人均GDP#数量优势#人均汇率GDP#汇率元宝推荐:爱莲,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08年底还有一次经济普查

先花你。

现在第三产业只占GDP的40%,连印度都有53%。

所以这次普查,我觉得还会产生两位数的增长。

所以2010年我们不止4000美元。

家园 人均GDP到16000美刀时,南方系就会消失

这是我的一个预测。

家园 人口包袱论者也会消失

你的老朋友东东山会这么说……

家园 估计那时人口已经达到某个合理的水平

真正的素质是其他人均指标,比如人均装机量,人均能源消耗,人均粮食,人均居住面积等。

人均GDP可以通过统计局不同的算法玩花样,人均的实物水平玩不了花样。

受高等教育的人口的比例也是一个指标。全面指标衡量可以从这个链接看到。

链接出处

家园 印度人民实在是太搞笑了

有人说中国的第三产业比例不如印度,说明印度如何如何先进,印度人也跟着唱。其实仔细一看就会明白不是印度的服务业先进,而是它的工业太落后了:外链出处

GDP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2.965 trillion (2007 est.)

GDP (official exchange rate):

$1.09 trillion (2007 est.)

GDP - real growth rate:

8.5% (2007 est.)

GDP - per capita (PPP):

$2,700 (2007 est.)

GDP - composition by sector:

agriculture: 16.6%

industry: 28.4%

services: 55% (2007 est.)

家园 隔了好多天了,很欣喜的看见13,上花
家园 表激动,我想你还是没看明白我写的

1和2、我上文里说的是我所见到的农村里2个孩子的同学占到六七成的比例,三个的没见到过。这个不跟你的1.6相差不多嘛。

3、还是就我所见到的说一下,我上学时 我们那一个乡大约有8-10个村,每个村都有小学,初中也有两三所,都是兄弟姐妹同在一学校不同年级上学。到后来我上了高中以及大学,各村的小学生源不够了就逐渐合并,现在一个乡大约只有大的村子有小学,初中也只剩一所了。计划生育是导致减少的主要原因,还有个原因是城市化进程,以及大学扩招后的毕业生外出谋生越来越多,结婚后漂在城市里,很多孩子也跟在身边,而且由于经济负担一般只生一个。

家园 你引用了一篇错误很多的文摘

日本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长期学习的地方,这一点我从来都不否认。不过学习的基础也是实事求是。你引的这篇文摘有许多错误的或误导的数据与表述。当然,考虑到它写于2003年,在部分程度上可以理解。链接出处

2003年,按世界银行2004年《全球发展指标》统计,中国的GDP116898亿人民币,合美元1.4万亿美元,屈居全球第七位。日本的GDP却高达4.3万亿美元,傲列全球第二。小日本是大中国的3倍。以汇率折算的经济总量比较中难免有误差的成分。然而,改以购买力平价或真实比价计算,大多数的统计结果表明,中日之间经济总量仍相差1-2倍。

非也非也,以购买力平价计算,2001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了。2007年中国的PPP GDP大约是日本的1.6倍。详细的计算见本文第十一篇。

经济结构比较:1999年,日本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是2:36:62,早已是明显的“后工业社会”。1975年,日本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率首次超过50%,标志着日本早在70年代就逐步进入了服务业为中心的“后工业化”时代。相比之下,2003年,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是14.7: 53:32.3,中国甚至没有完成前工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过渡。

中国的服务业固然不如发达国家,可是也存在大量的漏报,否则无以理解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例比印度还低。所以经济结构的问题是存在的,但绝不是数字表面上这么严重。

中国目前的增长动力主要是来自于“世界工厂”的牵引。据笔者的测算,2003年中国工业增长对GDP的贡献高达63%。然而,从制造业总量看,2003年日本是9111亿美元,中国为3825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的2.4倍。显然,中国远称不上“世界工厂”,日本却是名符其实的国际制造业中心。

2003年这么说情有可原,2007年按照PPP计算中国的制造业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了。详细的计算见本文第九篇。

中国也是人均资源不丰富的国家,但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是靠廉价出卖资源。以2000年为证,中国资源型产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高达54.5%,其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占轻工业的62.0%,采掘和原料工业占重工业的50.5%。

很好嘛,现在还有谁说中国是廉价出卖资源的国家了?不妨看看本文第十篇中中国和俄罗斯贸易的产品结构,谁卖资源,谁卖制成品?这正反衬了近年来中国取得了多么巨大的进步。

以单位能源每千克油当量的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计,中国大约是 0.7美元,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等许多发展中国家,而日本同样能源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却高达10.5美元,为全球之冠,约相当于中国的 15倍。

单位能源产生的GDP,或者反过来,单位GDP能耗,是个极其具有误导性的指标。炼钢的GDP和理发的GDP比能耗,有意义吗?由于产业结构不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比单位GDP能耗是很不得要领的。因为中国的服务业GDP存在严重遗漏,所以对中国而言尤其误导。

都说日本坏帐严重,可是在从高速增长走向经济衰退的过程中,日本银行的坏帐率仅5%,而中国在2000年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高达28.78%,如将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1.4万亿元不良资产计算在内,则不良贷款率近45%。

日本银行的坏帐率只有5%?不知道这数据从何而来?如果是真的,日本怎么会有许多银行倒闭?中国银行的坏帐率是高,所以银行改革前许多人都觉得中国要完蛋了,--我也信过。真到上市的时候才发现全世界人民抢着买传说中已经破产的中国银行的股票,连连刷新融资世界纪录,--你说这是怎么回事?

日本人中获诺贝尔奖的人数已达到12人,中国仍是0.

这话是错误的,杨振宁、李政道获诺贝尔奖国籍明确地是中国。即使他们后来入了美国籍,在内心里他们显然还是中国人。丁肇中获诺贝尔奖之后坚持用中文演讲,他还是在美国出生的呢。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唱衰日本,可是2003年,日本企业在世界500强中仍高居88席之多。而中国只有12席,而且多是垄断型国有企业,最排前的是中石油,名列第69名。

很好嘛。2007年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增加到30家,排名最靠前的是中石化,第17名。基础差我们是承认的,进步大也是不能否认的。

今天的中国人中,成人识字率才81.5%,文盲半文盲人数约占人口的15%以上,离教育现代化的起限相差 8.5%;大学毛入学率为5%,离教育现代化起限30%相差25%.

这是2003年的数据吗?从哪里来的?没关系,2007年中国的成人识字率是90.9%,2006年大学毛入学率是23%。

2003年底,中国网民数已接近8000万,一个庞大的“E国”诞生,但全中国上网普及率却很低,才6.2%。

饭要一口一口吃呀,今年中国的网民数不就超过了2.1亿,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了吗?

而中国的网络速度慢,服务差,宽带网使用处于起步阶段,走在全国前列的深圳的住宅宽带普及才超过30%,全国一般地方水平则相当低。中国的个人电脑普及率为27%,移动电话普及率为30%;日本个人电脑普及率为36%,移动电话普及率69%。两者的差距亦是明显的。

2008年来看这些数据,不是正好注释了“一日千里”吗?

截止到2000年底,中国森林面积只剩下15.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才16.55%,

说反了,这不是“只剩下”,而是“增加到”。在我上中学的时候,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可是只有11.7%的!当时我真的非常担心中国的森林会被砍光。2006年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增加到了18.21%。

日本的国内森林覆盖率近64%,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我对日本人确实很佩服。不过我听到一种说法,日本的山地很多,森林一砍就会发生泥石流,所以日本不得不把森林保护起来。不知这种说法有多少可信度?

结论:人口包袱论是邪教,打倒万恶的计生委!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